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喝幾杯算「喝太多」?濫飲有標準嗎?

F 編_96
・2025/01/07 ・215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 編按:本文編譯自 Live Science

在許多人心裡,「喝到茫」似乎就是「喝太多」的指標。但實際上,研究機構對「濫飲(binge drinking)」有明確的量化定義。根據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及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濫飲行為意指在短時間內(約兩小時內)攝入足以讓血液酒精濃度(BAC)達到或超過 0.08% 之酒精量。對大多數成人而言,這通常相當於女性至少四杯,男性則至少五杯。(未成年請勿飲酒喔!)

根據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提出關於濫飲行為的具體標準。圖/unsplash

這裡的「一杯」指的是每份飲品含有約 14 克純酒精。舉例來說,約一瓶 355 毫升左右的啤酒、一杯約 148 毫升的葡萄酒,或約 44 毫升的烈酒,皆可視為「一杯」。

之所以男性和女性的門檻不同,關鍵在於身體結構上的差異。一般來說,女性體脂率較高、體水分含量較低,加上體重與激素等因素,使得女性在攝取同等量酒精後,血液酒精濃度更可能飆升至高水準。因此,同樣是喝下五杯啤酒,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易到達「醉」的狀態。

高強度飲酒:喝到兩倍量,風險再度飆升

若「四杯(女性)/五杯(男性)」是濫飲的基準線,那麼什麼又叫做「高強度飲酒(high-intensity drinking)」?NIAAA 進一步將此定義為:一次攝入酒精量達到「濫飲門檻的兩倍或以上」,也就是女性一次喝八杯、男性喝十杯以上,且同樣於短時間內喝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相比濫飲,高強度飲酒在短時期內身體所承受的風險更高。當瞬間酒精攝入量過高(有時可達血液酒精濃度 0.2~0.3% 以上),身體中樞神經受壓抑會更強烈,出現意識模糊、嚴重嘔吐、呼吸抑制,甚至完全失去意識的可能。醫學上稱之為「酒精中毒(alcohol poisoning)」,其後果可能包含昏迷、痙攣,或因嘔吐物阻塞呼吸道導致窒息等,嚴重可致死。

除了急性中毒,急性的大量飲酒更易誘發嚴重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衰;肝臟在短時間內無法及時代謝大量酒精,也可能面臨嚴重負擔。有時「高強度飲酒」會出現在派對或極端挑戰場域,一但發生突發狀況,常讓人措手不及。

濫飲造成的影響:從危險行為到慢性病風險

1. 當下容易發生意外與作出危險決策

酒精會抑制大腦活動,導致反應時間延長、判斷力與協調力下降。這意味著濫飲或高強度飲酒者常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溺水、墜落等意外,也更可能在酒後進行不安全性行為,或捲入暴力事件。此外,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的記憶功能也會受到抑制,誘發「斷片(blackout)」現象,事後無法回憶當時發生了哪些事。

2. 長期器官損傷:肝病與心臟問題

對於反覆進行濫飲的人,肝臟最先承擔了巨大的代謝壓力。長年下來,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風險都相對提高。心血管系統方面,過量酒精易引發高血壓、心律不整,加重心臟負荷,進而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其他可能併發症包括神經炎(如「酒精性神經病變」)、消化道潰瘍與免疫力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酒精依賴與成癮

酒精使用障礙(alcohol use disorder,AUD)是一種以持續性酒精需求為特徵的疾病。濫飲雖不等於酒癮,但多次濫飲會大幅提高發展成「酒精依賴」的可能。一旦進展到 AUD 階段,患者可能在未喝酒時出現顯著焦慮、抑鬱或身體不適,陷入負面循環。

4. 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醫學研究顯示,反覆大量飲酒與多項癌症風險升高相關,如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臟癌等。酒精並非唯一致癌因素,但它會令細胞 DNA 遭受更頻繁的損傷,也干擾體內細胞修復機制。若再合併抽菸或其他不良生活習慣,更容易加劇。

5. 腸道菌相失衡

近年來,「腸道菌叢」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受到關注。酒精的攝入過量,會打亂腸道中原本平衡的菌相,使特定菌種過度繁殖,其他菌種則銳減。由於酒精可破壞腸壁細胞連結,造成「腸漏(leaky gut)」現象,讓有害物質跑進血液循環,引發慢性發炎反應。

理性飲酒,快樂人生。圖/unsplash

酒精背後的隱憂,從自身覺察開始

在許多社交場合,酒精似乎是慶祝、解壓或促進人際互動的必備品。然而,適度與過量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一旦超越濫飲門檻,短暫的快感不僅使健康暴露於各種急性危險,也可能種下長期病痛的種子。若加碼到「高強度飲酒」,其負面影響更如滾雪球般加速擴大。要檢視自己是否已跨越健康警戒線,所謂的「舉杯同慶」不一定要靠豪飲才能獲得;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餘力去享受人際社交和歡聚時刻。在舉杯暢飲前,或許更需問問自己:這一杯下去是否值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F 編_96
17 篇文章 ・ 0 位粉絲
一個不小心闖入霍格華茲(科普)的麻瓜(文組).原泛科學編輯.現任家庭小精靈,至今仍潛伏在魔法世界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開發遇上「術前檢查」:環境影響評估大揭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6 ・433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無論是在立法院的質詢臺,還是網路媒體或社論上,你應該經常聽到「環評」這個詞吧?它的核心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不管是建設重金屬冶煉廠、台積電進駐,還是打通山壁開闢新道路,都必須經過像動手術前的詳細檢查一樣,透過環評的嚴謹審查程序,確保這些開發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度或無法挽回的損害。

 環評的概念起源於 70、80 年代,當時大規模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人們開始反思,發現單靠法規和污染處理技術不足以應對這些問題,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於是「事前預防」的想法應運而生。

我國的環評制度是借鑒美國的經驗,但並不是所有開發案都需要環評,只有那些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開發行為,才需要在開發前進行環評。環評其實是開發許可的一部分,環保機關負責審查環評報告,並擁有否決權。但即便環評通過,並不代表開發案就能立即進行,最終的開發許可還是需由相關主管機關綜合考量政治、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後,才能做出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評到底在忙什麼?

環評的全名為「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就像動手術會有術前檢查、術後定期追蹤及按時服藥,健康的把關需要仰賴定期進廠維修,同樣在開發行為實施前,我們需要評估其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或減輕措施,施工中或營運後也需要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進行追蹤,並由環保機關進行監督,確保不會進一步損害環境品質。

環評負責評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並制定措施與監督確保環境品質。圖/envato

雖然「環評」這個名字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上它的評估過程可一點也不簡單,就像醫療檢查一樣,科學、客觀且精密,評估項目可不只侷限在空氣品質、水質或土壤是否受農藥或化肥影響、生態景觀與棲地等和自然環境切身相關的議題。根據環評法第 4 條規定,評估還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

環評就像是開發案的「術前檢查」,確保開發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和破壞。那麼,大家常聽說環評要耗費很長時間,那它到底在忙什麼呢?其實,環評的目的是要求開發單位對開發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詳細調查和分析,這些調查結果會寫成報告,並進行公開,讓社會大眾了解並參與討論。最後,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查,只有通過審查的案子,才有機會繼續進行開發,從而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

誰應該接受環評的「考驗」?

根據環評法的立法精神,不是所有的開發案都需要進行環評,環評主要是針對那些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那麼,哪些開發案需要環評呢?環境部依法訂定了「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簡稱「認定標準」),這些標準主要是根據開發案可能帶來的影響程度、所在的敏感區域(如國家公園、重要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以及開發的規模(如面積、處理量)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環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像高速鐵路、大眾捷運、機場、離岸風力發電系統等這些建設,不論它們的規模或地點,都必須經過環評。而像科學園區、高爾夫球場的建設,若位於國家公園、重要濕地或野生動物棲息地,也需要辦理環評;至於太陽能光電設施,則是當它位於重要濕地時,才需要進行環評。

宛如開發前的「術前檢查」!淺談環評流程

我國的環評審查採取專家審查機制,環評主管機關依法成立環評審查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政府機關的代表和專家學者,其中專家學者的比例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環境部為例,環境部的環評審查委員會共有 21 位委員,其中 14 位是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這些專家分別在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把關,確保審查過程的專業性與公正性。

臺灣的環評制度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階環評是透過報告書撰寫前的公開意見蒐集,開發單位將意見回應情形納入報告書後由專業的環評審查委員進行審查,若經審查後認為開發後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則應對症下藥,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的審查更為嚴謹,並且依法規定進行範疇界定,篩選出環境關鍵項目與因子。整個環評流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步驟,讓開發案能夠更透明、公開地接受環境影響的評估與檢驗。

STEP 1 資料填寫:開發行為規劃

這就像醫生在手術前,先為病患制定計畫,並在檢查前登錄好病患的個人資料,例如身分訊息、健康問題、藥物過敏或病史等。同樣地,環評也是這樣運作的。開發單位首先要擬定開發案的規劃,並且將這些內容在網路上公開蒐集意見 20 天,同時也會舉行公開會議,讓大眾參與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開發單位需要編寫環境影響說明書的主要章節,並且決定是否自願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開發單位會進行初步的計畫,確認開發的目標與範圍,並評估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這些步驟都是為了確保開發行為在開始前,能夠徹底評估可能的風險和影響

開發單位需撰寫環境影響說明書,初步評估目標、範圍及潛在影響。圖/envato

STEP 2 初步評估:編製環境影響說明書

就像術前檢查結果會匯集成一份醫療報告,在這個階段,開發單位也需要把他們的調查結果、預測和分析整理成一份「環境影響說明書」(簡稱環說書),環說書會說明如何預防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開發單位需要根據作業準則製作環說書,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確認無非屬主管機關所主管法規之爭點後,再轉請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確認沒有需要補正的地方(例如:沒有檢具環境保護對策與替代方案、執行評估的人忘了簽名等),環保主管機關所設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則會著手進入審查階段。

STEP 3 手術可行與必要嗎:審查與結論

這部分就像醫療團隊評估手術的風險。環保機關會審查這份環境影響說明書,專家委員會會進行詳細的審查,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出結論。如果所有的環保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開發案就能獲得初步通過並公告審查結論,告訴你這個「手術」(開發項目)可不可以做、在甚麼條件下做比較安全,或是可能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等等。以離岸風電開發為例,可能就會要求開發商調整風機位置,以避開白海豚的棲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應環評法施行細則裡的審查結論,除了通過審查、不應開發等結果,也可能會出現「有條件通過審查」或「進行第二階段審查評估」的狀態。

STEP 4 完善的手術方案:進入二階環評

就像術前檢查發現可能有重大問題或可能帶來影響的副作用時,醫生可能會要求進行更詳細的檢驗及評估更好的治療方案,環評也是如此。如果第一階段的環評顯示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那麼它就必須進入「二階環評」。

進入二階環評的開發案,意味著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評估。就像醫生要進行更精密的檢查來了解手術風險。除了基本的環評程序,開發單位還需要舉辦公開說明會與範疇界定會議、編製更複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收到初稿後需進行現場勘查與公聽會,讓當地居民或關心這個開發案的人可以參與,了解開發案的影響,並提出意見。

二階環評需更深入分析,與舉辦說明會、公聽會,讓居民一同參與評估影響。圖/envato

同時,開發單位也要依據這些意見,編製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將所有的調查、分析結果都納入評估報告書中,才能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環保主管機關審查。而如果在審查過程中發現需要修改或補充資料,就像醫生建議調整手術計畫一樣,開發單位會進行修正,並重新提交補正及取得定稿備查。只有在所有問題解決後,開發案才是真正通過環評審查並進入下一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你生活周遭環境的開發案正好遇到環評的爭議,或者你關心的案件正在環評階段,你可以隨時上「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查詢相關的最新資訊。不僅如此,環評審查委員會的會議還有線上直播,讓大家能夠親自參與,為國內的開發案共同把關!

整個環評流程耗時多久?

環評法第 7 條規定,主管機關在收到環境影響說明書後,必須在 50 天內完成審查並公告結果,並通知相關主管機關和開發單位。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最多可以再延長 50 天。

根據環評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這個審查期限是從開發單位備妥所有資料,並繳交審查費後開始計算。但是有一些情況是不計入這個審查時間的,包括:

  1. 開發單位補充資料所花的時間。
  2. 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法規進行釋疑,且不超過 60 天的時間。
  3. 其他不可歸責於主管機關的可扣除天數。

因此,整個環評流程的時間會因為不同情況有所變動,但主管機關的基本審查時間是 50 天內,特殊情況最多延長至 100 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實際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根據開發案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就像去放射科拍攝X光可能只要一、兩分鐘,但如果要做電腦斷層,可能就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同樣地,根據環評法的規定,環境影響說明書的審查通常在收到資料後的 50 天內完成,若是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時間則是 60 天。聽起來似乎不算太久,通常三、四個月就能有結果。

但實際上,環評過程常常會因各種原因延長時間。環境部目前也正在進行環評總體檢,蒐集各界的意見,逐步檢視現行制度,並作為未來修正相關法規的參考依據。

環評帶來的效益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幫助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的永續。透過環評,開發行為的潛在風險可以提前被識別,並且在問題發生前採取預防和減輕措施。這樣的過程不僅讓開發行為更具透明度,減少未來可能面臨的環境爭議和成本,還能促進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期待隨著法規的修正與完善,未來的環評制度在效率、透明度與公眾參與等方面有望取得更大進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這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更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實現政府、企業和民眾三贏的局面,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0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0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喝點小酒後,外語會說的更流利?
彭士桓_96
・2017/12/07 ・210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65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冰箱裡的啤酒數量跟你的年紀成正比嗎?喝酒成了成年人放鬆、解放煩惱的良藥(編按:注意注意,如果你未滿18歲的話是禁止飲酒的喔!)。而過量的飲酒或酗酒會造成身心的損害,這我們就別老話重談了!但你知道少量的飲酒可幫助你的外語口說能力嗎?

source:RitaE

很多流言都會說喝酒能促進外語能力,但之前並沒有研究針對此假設進行實驗。而在日前,終於有相關實驗出現啦!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的 Fritz Renner 博士及其同事完成,並發表在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精神藥理學期刊)》(Renner, Kersbergen, Field, & Werthmann, 2017)。

說德語、學荷蘭語的學生,喝酒後荷蘭語會比較流利嗎?

實驗請來了 50 位母語為德語的受試者,且最近正在學習荷蘭語的心理系學生。分別給予 25 位少量的酒精,以及另外 25 位提供無酒精飲料(冰水)做為對照組。利用酒精濃度 37.5%的伏特加調成 250 c.c.的飲品,則依據身高體重的計算給予不同程度的酒量(根據ALKOHOL-BERECHNUNG),目的使受試者的血液酒精濃度達到千分之 0.4(德國酒駕法律認定血液中酒精超過千分之 1.1,為絕對無駕駛能力,千分之 0.3-1.1 則為相對無駕駛能力)。10 分鐘內喝完酒後,在等待的 15 分鐘內進行呼氣酒測,以此確定酒精進入血液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利用荷蘭語進行對談,討論內容主要為「動物試驗」,統一給予標準問題後回答,例如:你對於動物試驗了解多少?交談中會錄音紀錄並且給兩位母語為荷蘭語的人士進行評判(觀察者評分)。而受試者也會進行自評(受試者評分)。評分標準根據整體狀態、理解程度、詞彙、發音、文字選擇以及流利程度給予 0-100 分評價,此外也針對受試者的發音、文法、詞彙以及論述能力給予評分(各項給予 1-10 分,分數越高代表越優異)。此外,為了瞭解受試者在飲用酒精後的非語言能力是否有受到影響,將在兩分鐘內給予 13 道從簡單(22+67=?)到較複雜的((2+7)X(17-4)=?)數學題目。

喝酒真的可以讓語言能力增加?圖/by Myriams-Fotos@pixabay。

作者假設實驗組(接受酒精者)在說荷蘭語的自評分數上,會比控制組(喝水者)高,但結果並無明顯差異。在觀察者評比中,作者假設實驗組的整體分數將低於控制組,然而結果相反,實驗組的分數(61.53)顯著的高於控制組的分數(56.65)(p=0.02),且在發音的項目中,實驗組(6.72)也顯著的優於控制組(6.27)(p=0.05),在其他項目則並無明顯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單一受試者血液中的酒精濃度與其語言表現並無統計上的差異。作者也假設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語言與非語言(算數學題目)的結果會相似,結果顯示並無明顯關聯。總而言之,接受酒精的受試者在觀察者評分上顯著的高於為喝水者,也就是說少量飲酒者整體說外語能力提升,特別會有較好的發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也提到,喝酒後的受試者並不會認為自己的外語表現能力會更好,也就是說飲酒並不會真的壯膽或較有自信。然而,過去的研究認為第二外語的語言焦慮會降低其外語能力的表現,或許飲酒後可減輕其焦慮而使得語言表現能力增強,但這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測試語言焦慮的議題。

有趣的是,過去的研究已知飲酒將降低母語的音調與詞彙流暢度,但此結果與這篇研究相反,而可能的原因是本篇使用第二外語作為研究項目,另外過去的研究使用較高的酒精濃度。

雖然喝酒好像可以增加語言能力,但並不會真的壯膽或較有自信,圖/by 3dman_eu@pixabay。

本篇研究仍有許多限制,作者(相當誠實)的提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本篇研究只用德語為母語者的學生,而以荷蘭與作為外語進行測試,可能不同的族群與不同的語言會有不同的結果。
  2. 受試者的數量可能不夠。
  3. 並無使用正式、專業的語言評分,結果可能不具全面的代表性。(觀察者評分中的觀察者並非專業人士,或許更貼近真實世界的狀態。)
  4. 造成結果的原因是由於藥理學上的機制還是酒精假藥效應(placebo effect)的影響,還需更進一步研究。
  5. 飲酒並無精準明確的範圍限制,在實驗對象較少的情況下會造成較大誤差。
  6. 並無針對受試者的意識進行評估,部分有可能是「需求特徵(demand characteristics)」(受試者為了迎合實驗所產生的特定回答與反應)而產生的結果。
  7. 並沒有比較受試者的外語及母語表現。

筆者不是很了解德語與荷蘭語的起源與相關性,會不會荷蘭語本身就比較像喝了酒後的語言呢?或許同一實驗者在給予不同的酒精量下,進行評估,可能哪一天我們就可以有個方程式得以計算在多少酒精下,外語表現最好。但從這研究看起來,其實影響外語能力還是有限度的,所以千萬不要拿此研究來作為喝酒的藉口啊!過度飲酒,有害身心。

不過根據這個實驗的結果,少量飲酒或許對於近期新學習語言的發音與口說表現有所幫助。下次外國朋友來的時候,跟他們約在酒吧喝點小酒吧!

參考資料

  1. Renner, F., Kersbergen, I., Field, M., & Werthmann, J. (2017). Dutch courage? Effects of acute alcohol consumption on self-ratings and observer ratings of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26988111773568. 
  2. Dutch courage: Alcohol improves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3. 泛科學相關:2012/8/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彭士桓_96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生活即是科學,科學即是生活。臺大分醫所博士,虔誠信科學者。希望透過文字介紹有趣的科學,並期望自己在有限度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