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皮皮
「我都已經對你說我很喜歡你咯,你還想怎樣,煩不煩啊?」
「你說的我愛你到底是不是真心的?你到底在懷著什麼鬼主意?該不會只是想進行性行為而已吧?」
很多時候,這些話語都只存在於大家心裡最疙瘩的那個地方,都不敢直接問對方。
在一段兩性愛情關係(heterosexual romantic relationship)裡頭,誰會先告訴對方自己對他的感覺,是男生還是女生呢?動機何在?「我愛你」這三個字帶來的意義,除了最直接表達那份喜愛以及親密的心意之外,背後往往包括了期待承諾、邁入長期穩定關係的期許。
在普遍「男生來自火星,女生來自金星」的觀念裡,我們都認為女生較感興趣及願意表達、溝通自己的愛意以維繫一段長期的關係(long term relationship)。但如果從演化心理親代投資理論(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的角度去思考,在哺育後代而投入的兩性關係,女生的成本較於男生來得高,女生必須承擔懷孕、妊娠、哺乳等等耗體力資源的可能性,而相對而言男生則只需要付出精液。因此在高成本的考量之下,女生在選擇伴侶上會設下較高的門檻條件,其中包括了選擇願意付出承諾以提供長期情緒,及長期資源提供的男生。男生們,當然也學會了如何顯示出自己就是值得被選擇、及願意滿足女人需求的男人,以順利地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我愛你」這三個字就變成了很好的工具了。
在Ackerman, Griskevicius 及Li(2011)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即使大家,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認為是女生先進行告白的這個行為,但實際上在情侶們間,大部分都是男生們先進行告白的動作,而這並不是因為女生臉皮薄薄,所以癡癡等著男生們告白,男生們早在女生開始思考是否該表達愛意的六個星期前就興起這個念頭了。
Ackerman, Griskevicius和 Li 利用這段戀愛關係裡第一次發生性行為作為切分點,發現男生在發生性關係前被女生告白,會比女生高興很多,也認為這時候的告白較誠實、真誠。而女生則在這段關係上相反,性關係後對於被男生告白更高興,同理也認為這時候男生的告白較真心、誠實。為什麼會這樣呢?在兩性關係裡,因為成本的不平等,男生通過增加可以與自己交配的伴侶提高傳遞自身基因的機率,而對於女生,選擇願意給予承諾、並提供長期資源的伴侶才能夠有效地維護後代的生存,因此在願意進行性行為前都會小心選擇對象,有可能提供她所需的男生才會被選擇。
在這種男女間目標差異的情況下,性行為前的告白,對男生而言就是好消息,而對女生而言則是佈滿了懷疑男生僅僅只是要進行性行為的目的而已。而在性行為後,女生也無法逃避在未來可能必須付出的撫育後代的代價,因此這時候男生的告白暗示著他願意提供往後的資源、感情的承諾,所以性行為後對被男生告白會感到更高興。
是不是每位男生都是這樣?每位女生都是這樣?社會性性取向(sociosexuality orientation)中,無限制社會性性取向(unrestricted)的人們尋求短暫的戀愛關係,以取得性行為為主要目標,而限制社會性性取向(restricted)則尋求長期的伴侶戀愛關係,多注重感情、情緒上的獲得。性行為前被告白的興奮感在無限制社會性性取向的男生中較高,而在限制性性取向男生中,則與限制性性取向女生一樣,在性行為後被告白的興奮感更高過在性行為前被告白。無限制社會性性取向的女生對被告白的興奮感在性行為前後並沒有差異。所以,與其利用性別來區分,社會性性取向更有效地分離被告白感受的差異。
總結來說,在演化心理兩性互動的角度中,壓力使男生先告白,而女生則一定程度地懷疑告白背後的目的性。因此在告訴對方「我好愛你」的時候,你所說的未必等於對方所接受到的。對方或許質疑你的目的,懷疑你的真誠度。當大家的目標不一樣,在表達心意和正面給予反應意願不一樣的情況下,就設下了日後感情關係裡的問題,甚至分手的最終結局等等。在瞭解了這些行為背後的演化壓力後,或許就可以幫助告白背後的意義、動力、以及我們常犯的懷疑心謬誤。
女生們,如果確定你的另一伴以取得長期戀愛關係為目標的話,那麼就不需要浪費心力去懷疑咯。而反之,就狠狠地甩了他吧,不需要浪費時間精力了。
很多時候,「我愛你」就只是「我愛你」,「我喜歡你」就只是「我喜歡你」,想太多還真累人啊。
註腳:
演化心理學討論的是傾向(tendency),而非行為的絕對性(determinism),因此請務必考慮環境以及個體差異,切勿以偏概全。在大部分時候,這些認知傾向並非是有意識的,並不是說男生們知道自己為了要加快與女生達到進行性行為的那個階段而迫不及待地告白,他們自己意識中也不知道自己行為的目的何在。當然,我說的是大部分的時候,還是有些少數男生有意識地利用這一些方法,但是還是懷抱希望期待世界是善良會比較好呢?
參考資料:
Ackerman, J.M., Griskevicius, V., Li, N.P. (2011). Let’s get serious: communicating commitmen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6), 1079-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