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編按:本文編譯自 Live Science
說到「拋接遊戲」,許多人腦中應該都會浮出狗狗的畫面,牠們會快速地撲向被丟出去的球或玩具,再興奮地叼回到主人面前。但超出大家想像的是,貓咪也擁有這項天賦(想不到吧),不少飼主都曾發現,家裡的貓貓竟然會以各種物品如紙球、髮圈、瓶蓋,甚至鉛筆等,主動找主人來一場「拋接遊戲」。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狗是天生「撿東西」的好手,因此曾被培育成獵犬或工作犬,用以回收獵物、報信或傳送物品。而貓咪喜歡捕捉老鼠,又孤傲高冷的形象,則似乎與這項技能沒有何關係。但既然如此,那為何新的研究以及大量飼主觀察都顯示,有些貓能不經任何刻意訓練,就自發地找主人玩起拋接遊戲呢?
貓咪自發性的「拋接遊戲」
英國蘇賽克斯大學的博士生珍瑪.佛曼(Jemma Forman)與團隊近期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一份有趣的研究。該研究針對 924 位飼主進行問卷,篩選那些聲稱自家貓咪曾展現「叼回來」行為的案例。結果發現,超過 94% 的飼主表示,自家貓咪的撿拾行為是「自然發生」的,而且往往在牠們還是不到一歲的幼貓時期就自發展開。
不少飼主的敘述顯示:這類行為的開始常常並非飼主主導,有時可能只是「不小心」丟出一個物體,貓看見後便會自行撲上前把它叼回來;或是貓咪先將某個小物件疊在主人腳邊,若飼主把該物件再拋出去,貓就衝向前撿回,來回幾次便形成「丟接」的循環。一位研究者便提到,有飼主開玩笑說:「其實是貓訓練了我們,而不是我們訓練了貓!」
飼主與貓的互動:是誰主導了遊戲?
研究另一個重要發現,是貓比人想像中更「有意識」地控制遊戲進程。根據問卷結果,大多數貓會自行決定什麼時候開始玩,也多半由牠們決定何時結束。相較於狗狗可能乖巧等待主人丟球,甚至對「再來一次!」樂此不疲,貓咪常在丟接幾回合後顯露不耐、失去興趣或乾脆躺下睡覺。換言之,這些「叼回來」的遊戲時間通常很短,平均不到 10 次的往返後,貓就會轉移注意力。
此外,貓咪對「丟接」場域與對象都有明顯偏好。部分飼主觀察到,貓只會和特定人士或在特定房間裡玩這個遊戲;如果換個地方、換個人,貓便不再給予任何回應。物件本身也有強烈偏好:有些貓喜歡輕巧的紙團或塑膠瓶蓋,有些則迷戀鉛筆、彈性髮圈,甚至噗嚨共不明的「隨手抓到啥」。從個案顯示,某些貓跟筆有著奇妙的羈絆,一旦看到主人拿筆在地上,就會立刻叼起來,再「要求」被丟遠一點,好繼續衝刺撿回。
為什麼貓會撿東西回來?
不論是狗還是貓,「撿東西」基本上與狩獵本能脫不了關係。對狗來說,傳統解釋是牠們祖先源自狼族,群居習性和人類培育下的獵取天賦,使牠們更具把「獵物」叼回巢穴或交給領袖的行為模式。人類便利用此特徵,培養獵犬能把獵物從遠處叼回,或訓練牠們在工作環境中搬運物資。
至於貓咪,牠們並沒有經過繁雜而漫長的馴化過程來加強「帶回獵物」的基因。多數家貓的繁育重點在外觀(毛色、體型等)或日常溫馴度,而非特別功能。然而,野外的貓科動物依然經常把捕捉到的小動物叼回家中,可能是母貓餵養幼貓的天性延伸;既然公母貓都可能會「叼回來」,顯示其中還涉及更複雜的本能驅動。部分專家推測,或許貓有一部分遺傳特質,會對移動中的小物件產生高度興趣,因而自然而然地「啟動」衝刺、叼拿、再放回主人跟前的動作。
貓咪真的「天生社交」嗎?
長久以來,狗被視為「社會性」動物,貓則被歸類為「獨居型」;然而,越來越多研究開始顯示,貓其實也會對飼主表現相當程度的關注,並非只在用餐時間才記得「家裡有個人」。一些行為專家指出,貓很可能透過「拋接遊戲」來吸引主人注意,或回饋主人放出的社交信號。例如,人類在地上丟出一個物品或在空間中拋擲,可能看似無意,但貓卻將之視為「你在呼喚我一起玩」,進而加入互動。
儘管貓普遍沒有群居獵食的祖先背景,也不如狗般崇拜「主人」,牠們仍能形成一種與人類共存並汲取好處的社交關係。例如,許多貓會主動把「戰利品」,像是戶外抓到的昆蟲、小鳥,甚至是室內看似無關痛癢的物體,叼到飼主面前,彷彿是獻禮或玩耍邀請。將叼回來的行為延伸成丟接遊戲,或許是貓對「社交互動」的一種嘗試,更帶有娛樂及互利的意味。
未解的謎團
雖然這項新研究顯示了「貓咪叼回來」行為的常見模式,也試圖探討牠們如何與人協作玩樂,但對「為何」會出現此行為,依然沒有定論。一般相信,狗會撿東西是出自體內被強化的基因;可貓的祖先卻是更善於獨自狩獵且不需看同伴眼色。若從母貓育幼行為或雄貓的「玩獵物」角度來看,都仍無法全面解釋:究竟貓自願玩「拋接」是基於何種驅力?
有些專家認為,品種也可能是關鍵因素。互聯網論壇以及養貓社群時常討論,西方的暹羅貓或孟加拉貓等品種出現「叼回來」行為的比率似乎較高,或許意味某些基因序列更傾向於進行空間探索與物件互動。可是,現今仍缺乏大型量化研究去證實這些品種間的顯著差異。
人在貓科動物的研究上往往著重於飲食、繁殖或健康問題,而貓的玩耍模式與社交行為在科學領域仍是相對陌生的領域。不過,隨著新一代學者與廣大愛貓人士投入觀察、蒐集資料,或許很快就能釐清更多引人好奇的問題。例如:「各類貓咪在何種年齡段最常表現叼回行為?」「是否有特定環境因素(如家中空間大小、多貓相處情況)會影響貓的叼回頻率?」「不同個性或壓力承受度的貓,對『拋接』的接受程度是否有所差異?」等等。
這次研究也為後續打開一條可深入探究的線索,英國林肯大學的教授詹姆斯.瑟培爾(James Serpell)也持續透過線上問卷收集成千上萬份有關貓行為的回饋,期望未來能與其他學者合作,一起揭開更多「貓咪為何玩丟接」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