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慎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尤其早產兒屬高危險群

careonline_96
・2022/05/05 ・221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照顧早產兒一直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指出,有些懷孕 32 週、30 週出生,甚至更小的早產兒,在經過細心照顧後順利出院,狀況看起來都不錯,但是某天卻突然間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暫停,而被送回急診室,檢查發現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對早產兒是相當大的威脅,病程進展快,嚴重時需要使用正壓呼吸器,或插氣管內管住進加護病房。

照顧者要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以免把病毒帶給嬰幼兒,另外也可以幫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增加保護力。

攻擊下呼吸道的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主要攻擊下呼吸道,尤其是細支氣管,林鴻志醫師表示,新生兒的肺部一般要到兩、三歲,才會發育、成熟到跟大孩子一樣,早產兒的肺臟較不成熟,週數越小的早產兒越不成熟,另外在照顧、治療早產兒的過程中,經常得使用氧氣或呼吸器,不成熟的肺部容易受傷,因此早產兒遭到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感染時,病情會比足月新生兒嚴重很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的症狀通常是微燒、咳嗽,林鴻志醫師說,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症狀可能很輕微,就像一般感冒;如果是肺部或心臟有慢性,或是比較小的早產兒,症狀會嚴重許多,可能咳的很厲害、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衰竭。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容易引發新生兒支氣管炎及肺炎,約 60-80% 急性支氣管炎與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有關,是讓新生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沒有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的藥物,所以都是採取支持性治療,林鴻志醫師解釋,如果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就給予氧氣,甚至插管使用呼吸器幫忙呼吸。

一年四季都要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只要近距離的接觸就有可能遭到感染。林鴻志醫師說,在國外,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大部分是在冬天到隔年春天有比較多案例。因為台灣位在亞熱帶,春、夏、秋、冬四季不分明,所以季節性沒那麼明顯,一年四季都要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吸道融合病毒 RSV 的輕症患者也許 3 至 5 天就好了,重症患者便會拖比較久,林鴻志醫師說,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神經肌肉疾病、免疫不全等,屬於高危險群,很容易演變成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的方法與預防流感、新冠肺炎 COVID-19 的方法相同,林鴻志醫師說,平時要避免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接觸病毒的機會,並且要勤洗手、多漱口,避免遭到病毒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大多是由感冒的家人傳給幼童,林鴻志醫師提醒,如果有感冒症狀,請盡量保持距離,避免幼童被病毒感染。

除了接觸病毒之外,目前也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有助預防遭到病毒感染,林鴻志醫師說,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後,住院率跟重症率都有明顯的下降,約 30 至 5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降低死亡率是新生兒科的重要目標,在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方面,日本做得很徹底,36 週以下的新生兒幾乎都有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韓國是在 32 週以下的新生兒施打,林鴻志醫師說,台灣目前是開放到未滿 33 週的新生兒或是先天性心臟病患,在一歲以前都可以施打,每月 1 劑,總共 6 劑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以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

「這是很好的政策!」林鴻志醫師說,「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能提升對早產兒的照顧,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也減輕父母的負擔。」

貼心小提醒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容易引發嬰幼兒支氣管炎及肺炎,初期可能咳嗽、微燒,然後演變成呼吸急促、呼吸衰竭。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神經肌肉疾病、免疫不全等,屬於高危險群,務必積極預防。

照顧者請盡量避免出入人潮密集的場所,並要勤洗手,避免把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帶給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有助降低住院率與重症率,家長可與醫師討論,給予嬰幼兒更完善的保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產兒基金會也拍攝「多一分準備!一起預防早產兒的 RSV 感染,降低重症風險!」衛教影片

呼籲高風險嬰兒的爸媽主動關心 RSV 的預防,一起守護小腳丫們健健康康長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552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3

文字

分享

0
0
3
寶寶也能看出你的喜好嗎?我們幾歲開始學會「看臉色」?——《為何三歲開始說謊?》
親子天下_96
・2023/09/16 ・232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幼年時期擁有足夠安全感與良好社交經歷,有助寶寶心理健康發展。

孩子尋覓的不是你的注意力,而是愛。

(It is not attention that the child is seeking, but love.)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行為理解推論與社交互動能力

很多人都聽過大名鼎鼎的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這所大學是美國知名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八所盟校之一,擁有良好的學術名聲和傳統。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康乃爾大學創辦人埃茲拉.康乃爾(Ezra Cornell)的家族,竟然擁有一段奇特的暗黑歷史。

康乃爾大學的創辦人——埃茲拉.康乃爾。圖/Wikimedia

一六七三年二月八日,時年七十三歲的瑞貝卡.康乃爾(Rebecca Cornell,埃茲拉的先祖母)在羅德島家中臥室的壁爐旁離奇死亡,身體被燒得焦黑難辨。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場意外,但後來在驗屍時發現,瑞貝卡的腹部有刺傷痕跡。警方後來循線逮捕了瑞貝卡的兒子湯瑪士.康乃爾(Thomas Cornell),最後判決湯瑪士謀殺定讞,絞刑處死。

這件謀殺案只是康乃爾家族黑暗史的冰山一角,其中的祕辛我們稍後會再多做揭露。現在我們要先推敲的是,在面對他人的行為時,人們通常是如何理解和推論對方的動機?例如在這個案子中,湯瑪士為什麼要殺害自己的母親瑞貝卡呢?雖然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可能只有湯瑪士自己知道,不過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類在理解他人的行為時,通常都會採用常識心理學(folk psychology)的方式做推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的「常識心理學」,就是預設人類在行動時,背後必定有其「欲望」和「信念」。比方說,警方發現湯瑪士在經濟上依靠母親瑞貝卡,且他們的相處常常有摩擦。看到湯瑪士和他母親的這些過往,有人可能就會猜測,湯瑪士或許是因為生活上的不和睦而希望母親消失(此為其欲望),同時他相信殺害母親可以達到讓母親消失的目的(此為其信念),因此做出謀殺母親的舉動。

如此的動機推論,是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的認知活動,許多心理學家也相信,這是我們推論他人動機與理解他人行為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沒有這種預設與推斷他人欲望和信念的能力,我們將難以理解他人的行為,而日常的人際互動也就無法正常進行。

十八個月大的幼兒知道你喜歡吃什麼

那麼,人類這種推論他人欲望與信念的能力,是在幾歲發展出來的呢?嬰幼兒是否也擁有這樣的能力?關於這些問題,早期的心理學家認為,剛出生的嬰幼兒應該不具備此能力。不過從八○年代開始,就有發展心理學家陸續對這樣的說法提出挑戰。一九九七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艾莉森.古普尼克(Alison Gopnik) 和當年的學生貝蒂.瑞派柯里(Betty Repacholi)想出了一個簡單且聰明的實驗方法,來檢驗幼兒能否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欲望。

艾莉森.古普尼克。圖/Wikimedia

古普尼克是發展心理學的一方之霸,長年研究孩童的認知及語言發展。在各大學術會議及科普活動中,都很常出現她的身影。但很不好意思的是,每次見到她,都會讓我誤以為看到了史密斯飛船(Aerosmith)的主唱史蒂芬.泰勒(Steven Tyler),他們倆神似的臉孔,讓我有好幾次在聽她的演講時,都不小心神遊進入了史密斯飛船的演唱會回憶畫面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古普尼克團隊在一九九七年進行的這項研究,採用了一種簡單的實驗方法。她在幼兒的面前放置兩盤食物,一盤是小朋友都很喜歡的小魚餅乾,另一盤則是小朋友通常都討厭的花椰菜。接著,她就會在小朋友面前試吃這兩樣食物。

小朋友會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的小朋友會看到古普尼克展現出「喜歡吃小魚餅乾,但討厭吃花椰菜」的行為表現,也就是說,古普尼克會在試吃小魚餅乾時很高興的說她很喜歡,並在試吃花椰菜時說不喜歡且表現出感覺很噁心的表情。另外一組小朋友則相反,他們會看到古普尼克展現出「喜歡吃花椰菜,但討厭吃小魚餅乾」的行為表現。古普尼克展示完她的食物偏好後,就會把兩盤食物拿給小朋友,然後對他們說:「請給我一些食物吧!」

古普尼克用簡單的實驗測試幼兒是否能判斷他人喜好並配合。圖/pexels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想知道小朋友在看到他人的食物偏好後,會不會依照對方的食物偏好來給予食物,如果小朋友真的明白古普尼克喜歡某一種食物,而且也願意幫助她獲取想要的食物,應該會依據古普尼克的食物偏好來給予她所喜歡的食物。結果發現,十八個月大的幼兒,會正確選擇給予對方喜歡的食物。換言之,如果古普尼克先前展現出「喜歡吃小魚餅乾」,幼兒就會給她小魚餅乾;反之,如果古普尼克先前展現出「喜歡吃花椰菜」,幼兒就會給她花椰菜。

然而,十四個月大的幼兒則不然。無論古普尼克展現出她喜歡哪一種食物,十四個月大的幼兒都會拿小魚餅乾給她。這個結果顯示,十四個月大的幼兒似乎以為所有人的喜好都和自己一樣,即使對方先前已經表達過不喜歡小魚餅乾,但十四個月大的幼兒仍無法理解,且仍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小魚餅乾給予對方。由此可知,幼兒可能要到十八個月大左右,才能逐漸理解他人的欲望、意圖與信念可能和自己不同,也才能據此進行比較順利的人際互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為何三歲開始說謊?》,2023 年 7 月,親子天下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親子天下_96
26 篇文章 ・ 25 位粉絲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www.parenting.com.tw。我們希望,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和學校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不只傷害呼吸系統,電子煙可能導致「勃起障礙」?
Aaron H._96
・2021/12/23 ・193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子煙最早的雛形是由中國的藥劑師韓力,在 2002 年左右改良而成的產品,2003 年上市後,藉著「幫助戒菸」、「無害且不上癮」的行銷故事,迅速攻占了紙菸的市場。有許多青少年和上班族受到電子煙廠商的行銷影響,誤以為電子煙不過是完全無害的水霧,因此在各國的佔有率都快速上升。

電子煙的組成

電子煙通常分為煙液和加熱裝置兩部分。

煙液又稱為煙油,通常含有丙二醇、植物甘油和水,某些煙油為了降低抽菸者的戒斷症狀,裡頭甚至加了尼古丁。為了行銷電子煙,多數廠商也會在煙液中加入各種咖啡、薄荷等香料,營造相對無害的形象。而加熱裝置則類似車內的點煙器,負責點燃煙油,產生氣體。

各國政府在一開始對於電子煙並沒有任何監管措施,可以自由地在實體和網路平台上進行買賣,甚至有許多商家出於新鮮感,進行電子煙的改裝,讓不少使用者吸入混合香料和大麻萃取物的氣體。直到 2019 年,美國出現疑似使用電子煙死亡的案例之後,各界開始大量回報多起與電子煙有關的傷害事件[2],醫學界才開始正視電子煙的可能危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子煙通常分為煙油和加熱裝置兩部分,加熱裝置負責點燃煙油,產生氣體。圖/Pixabay

煙油成分對呼吸道的傷害

電子煙最常見的傷害,就是各種物質氣化後,對呼吸系統造成的刺激。煙油中的丙二醇和甘油,可以讓尼古丁和風味劑保持分散,避免沉澱。不過丙二醇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長時間重複吸入體內,也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加熱汽化後,丙二醇會產生致癌物環氧丙烷,甘油加熱後則會產生丙烯醛,刺激呼吸道。另外電子煙和紙菸一樣也含有焦油、甲醛和乙醛等致癌物。

早期的煙油因為品質管制不夠完整,製造品質差異極大,實際的尼古丁濃度與添加物含量,通常與標籤上註明的有極大差異。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在 2019 年 10 月 3 日發佈的《使用電子煙或霧化煙相關的急性肺損傷》[1]中認為,他們收集了許多煙油樣本發現,這些煙油含有各種添加物,燃燒後造成肺損傷的成分難以預期,恐怕並非是單一成分的效果。

不只傷害呼吸系統,還會造成性功能障礙

醫學界早就知道尼古丁對於血管的風險,那號稱能夠取代紙菸的電子煙,也會有類似的風險嗎?2021 年 11 月美國預防醫學期刊刊登了一篇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回顧了 2016 – 2018 「第四波煙草與健康的人口評估報告」[3]中的資料,重新檢視了電子煙與性功能障礙(尤其是勃起困難)的關係。

該研究囊括了 45,971 名 18 歲以上的美國成人,並針對其中 13,711 名超過 20 歲的成年男性調查有關於勃起障礙的狀況。研究另外也對數據進行第二種分析,排除 65 歲以上曾經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這個族群罹患勃起障礙的比例偏高),想要看看電子煙對年輕人的勃起功能是否有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在 20 到 65 歲的成年男性,整體而言,每天使用電子煙的族群比起從未使用電子煙的族群,多了 2.41 倍的人有勃起困難。如果先前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電子煙的族群也會比未使用電子煙的族群,有將近 1.69 倍的人出現勃起困難的現象。

這篇報告是目前第一篇證實電子煙與勃起障礙有關的報告。所以電子煙的危害不僅僅集中在對呼吸系統的反覆刺激,導致發炎,甚至是癌化。電子煙中的尼古丁,也會對全身的血管造成危害。尼古丁會使體內微血管收縮,而陰莖勃起需要海綿體充血,體內尼古丁含量上升,會使海綿體中微細的微血管網收縮,無法留住更多血液,造成勃起困難。[4]

電子煙無法幫助戒菸,可能反而吸更多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 2019 年公布的《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報告,至少有三萬六千名高中職學生受到朋友的影響,已經有使用電子煙的經驗。電子煙市場競爭激烈,市面上的煙油有八成都含有某種程度的尼古丁,更有許多是來路不明,只在朋友之間傳遞的地下煙油,更無法追蹤裡面的成分是否如產品所宣稱,因此並沒有「比較安全」的電子煙。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5],抽電子煙不但無法幫助戒菸,還可能因為味道香甜,反倒吸入尼古丁的劑量更高,甚至成為同時使用紙菸與電子煙的多重使用者。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夠的證據發現電子煙可以安全且有效的幫助戒菸,也一樣有二手煙的危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Bekki K, Uchiyama S, Ohta K, Inaba Y, Nakagome H, Kunugita N. Carbonyl compounds generated from electronic cigarette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4;11:11192-200
  2. Outbreak of Lung Injury Associated with E-Cigarette Use, or Vaping. https://www.cdc.gov/tobacco/basic_information/e-cigarettes/severe-lung-disease.html
  3. Population Assessment of Tobacco and Health (PATH) study [United States] public-use files. NIH, National Addiction & HIV Data Archive Program, October 21, 2020
  4. Biebel MG. Burnett AL. Sadeghi-Nejad H. Male sexual function and smoking. Sex Med Rev. 2016; 4: 366-375 https://doi.org/10.1016/j.sxmr.2016.05.001
  5. 電子菸也傷身,響應 531 世界無菸日,戒煙就對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aron H._96
2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期沉迷醫療與科技領域。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COVID-19 如何影響孕婦與胎兒?
寒波_96
・2020/10/07 ・228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世界上千萬的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感染者中,有一些人是孕婦。當醫師面對一位感染病毒的孕婦,此時其實有兩位患者:孕婦和胎兒。

病毒將如何影響媽媽和寶寶的健康,是值得關心的問題。

COVID-19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有待研究。圖/花蓮慈濟醫院

孕婦肺部易受壓迫,血栓風險提高

懷孕會改變生理狀態,尤其是免疫系統、心血管、肺部的運作,使得人體面對傳染病時更加脆弱,造成病毒的可趁之機。

之前研究指出,懷孕後被呼吸道病毒攻擊的機率會增加。如 SARS 和 2009 年的 H1N1 流感,懷孕的女生都比沒有懷孕更加危險。

懷孕時隨著胎兒長大,孕婦的肺部會受到壓迫,原本就更容易感到呼吸困難,另外母體也要提供胎兒氧氣和血流。造成武漢肺炎的病原體 SARS-CoV-2(SARS二世冠狀病毒)主要攻擊肺部與心血管系統,孕婦的心血管與肺本來就由於懷孕而加重負荷,更容易受到損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大風險來自血栓。懷孕時需要鎖血,減少失血的危險,身體會加強凝血作用,本來就會增加血栓產生的機率;而我們知道,SARS二世病毒有好些殺招,都是由血栓促成。

孕婦感染病毒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目前孕婦感染的研究仍然有限。美國的 CDC 蒐集處於懷孕年齡的女性感染者資訊,到 6 月底共有 91412 人,其中 8207 位是孕婦。相比之下,有無懷孕的死亡率沒有差異,不過孕婦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比其他女生高出 50%,需要用到呼吸機的比例也高出 70%。

一項紐約的研究分析 675 位孕婦,發現懷孕的影響會持續到孕婦生產後。出現發燒、低血氧、再度住院這三項症狀至少之一的比例,70 位感染病毒的孕婦中有 9 人(13%),而 605 位沒有感染的孕婦為 27 人(4.5%)。不過這項調查中,孕婦即使感染病毒,也有 79% 沒有症狀。

病毒對寶寶的影響仍須在產後持續追蹤。圖/pixabay

在胎兒方面,至今了解更少。感染某些病毒會對胎兒造成嚴重影響,近年最知名的莫過於茲卡病毒,可能導致寶寶的小頭症。另外像是德國麻疹和巨細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主要由血液傳播,在懷孕前 3 個月,胎盤尚未發展出完整的病毒屏障以前,就能夠入侵胎兒。所幸目前看來,這不是 SARS二世常見的傳播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確實有零星案例指出,胎兒會透過母體感染 SARS二世病毒,但是應該很罕見。紐約感染孕婦的研究中,71 位新生兒有 70 位沒有感染。

然而,即使胎兒不會被直接感染,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媽媽感染病毒也可能影響胎兒的發育。美國的小規模研究發現,感染孕婦的胎盤出現血栓等狀況的機率較高,可能影響母體對胎兒氧氣、養分的供應,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還要考慮到,有些問題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浮現。SARS二世冠狀病毒對孕婦的影響,並不在寶寶生下那一刻便告結束,必須持續追蹤,釐清有沒有仍然未知的後遺症。

病毒本身之外的間接影響

另一方面,多個國家也觀察到瘟疫開始之後,即使孕婦沒有感染 SARS 二世冠狀病毒,生產時死產的機率也有提高。應該是由於醫療資源受到影響,孕婦無法獲得原有的照顧。

分析尼泊爾 20000 位孕婦得知,在開始封鎖管制以後,死產率由千分之 14 增加為 21。然而,管制期間有記錄可查的生產數只剩原來一半,意思是在醫院生產的孕婦,死產機率增加;但是沒有去醫院生產的孕婦,一時無法掌握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印度的小規模研究狀況和尼泊爾類似,都是封鎖管制期間,到醫院生產的孕婦數量變少,死產比例也增加。由於許多孕婦暫時沒有留下記錄,目前仍無法評估尼泊爾的死產比例與數目增加多少。

瘟疫開始後,醫療資源受到影響。圖/Pexels

醫療發達的英國,倫敦 St George 醫院在疫情開始前 3 個月的死產率為千分之 2.38,之後攀升為 9.31;另外記錄完整的蘇格蘭也觀察到類似狀況。(台灣 2006 到 2013 年的死產率為千分之2.4)

孕婦本人就算沒有感染,瘟疫期間也會受到間接影響,使得死產機率上升。一個可能是由於瘟疫下無法定期親自產檢,難以及早發現問題。隨著後續資訊增加,應該能更清楚具體情況。

這場瘟疫對孕婦與胎兒的影響,了解仍然不足。綜合已知情報看來,感染 SARS二世冠狀病毒會增加孕婦的風險,是否將導致孕婦與胎兒的後遺症也不明朗;因此必需避免感染,減少孕婦與潛在傳染源的接觸。而即使沒有感染,仍然可能間接帶來生死交關的負面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1. COVID-19 殺死的人比帳面數字更多,但是究竟多少?
  2. COVID-19 會造成嬰兒潮嗎?很可能不會
  3. COVID-19 有多致命?認識3種死亡率
  4. 不只造成肺炎的冠狀病毒:始於血管的免疫風暴、血栓、以及快樂缺氧
  5. 不只是武漢「肺炎」!心血管、腎、腦、肝、腸等器官也可能出問題

參考資料

  1. Why pregnant women face special risks from COVID-19
  2. Stillbirth rate rises dramatically during pandemi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9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慎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尤其早產兒屬高危險群
careonline_96
・2022/05/05 ・221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照顧早產兒一直都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林鴻志教授指出,有些懷孕 32 週、30 週出生,甚至更小的早產兒,在經過細心照顧後順利出院,狀況看起來都不錯,但是某天卻突然間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暫停,而被送回急診室,檢查發現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對早產兒是相當大的威脅,病程進展快,嚴重時需要使用正壓呼吸器,或插氣管內管住進加護病房。

照顧者要勤洗手,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以免把病毒帶給嬰幼兒,另外也可以幫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增加保護力。

攻擊下呼吸道的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主要攻擊下呼吸道,尤其是細支氣管,林鴻志醫師表示,新生兒的肺部一般要到兩、三歲,才會發育、成熟到跟大孩子一樣,早產兒的肺臟較不成熟,週數越小的早產兒越不成熟,另外在照顧、治療早產兒的過程中,經常得使用氧氣或呼吸器,不成熟的肺部容易受傷,因此早產兒遭到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感染時,病情會比足月新生兒嚴重很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的症狀通常是微燒、咳嗽,林鴻志醫師說,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症狀可能很輕微,就像一般感冒;如果是肺部或心臟有慢性,或是比較小的早產兒,症狀會嚴重許多,可能咳的很厲害、呼吸急促、甚至呼吸衰竭。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容易引發新生兒支氣管炎及肺炎,約 60-80% 急性支氣管炎與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有關,是讓新生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沒有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的藥物,所以都是採取支持性治療,林鴻志醫師解釋,如果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就給予氧氣,甚至插管使用呼吸器幫忙呼吸。

一年四季都要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只要近距離的接觸就有可能遭到感染。林鴻志醫師說,在國外,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大部分是在冬天到隔年春天有比較多案例。因為台灣位在亞熱帶,春、夏、秋、冬四季不分明,所以季節性沒那麼明顯,一年四季都要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吸道融合病毒 RSV 的輕症患者也許 3 至 5 天就好了,重症患者便會拖比較久,林鴻志醫師說,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神經肌肉疾病、免疫不全等,屬於高危險群,很容易演變成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的方法與預防流感、新冠肺炎 COVID-19 的方法相同,林鴻志醫師說,平時要避免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接觸病毒的機會,並且要勤洗手、多漱口,避免遭到病毒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大多是由感冒的家人傳給幼童,林鴻志醫師提醒,如果有感冒症狀,請盡量保持距離,避免幼童被病毒感染。

除了接觸病毒之外,目前也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有助預防遭到病毒感染,林鴻志醫師說,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後,住院率跟重症率都有明顯的下降,約 30 至 5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降低死亡率是新生兒科的重要目標,在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方面,日本做得很徹底,36 週以下的新生兒幾乎都有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韓國是在 32 週以下的新生兒施打,林鴻志醫師說,台灣目前是開放到未滿 33 週的新生兒或是先天性心臟病患,在一歲以前都可以施打,每月 1 劑,總共 6 劑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以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

「這是很好的政策!」林鴻志醫師說,「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能提升對早產兒的照顧,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也減輕父母的負擔。」

貼心小提醒

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容易引發嬰幼兒支氣管炎及肺炎,初期可能咳嗽、微燒,然後演變成呼吸急促、呼吸衰竭。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病、神經肌肉疾病、免疫不全等,屬於高危險群,務必積極預防。

照顧者請盡量避免出入人潮密集的場所,並要勤洗手,避免把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 帶給嬰幼兒。施打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有助降低住院率與重症率,家長可與醫師討論,給予嬰幼兒更完善的保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產兒基金會也拍攝「多一分準備!一起預防早產兒的 RSV 感染,降低重症風險!」衛教影片

呼籲高風險嬰兒的爸媽主動關心 RSV 的預防,一起守護小腳丫們健健康康長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552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