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不只傷害呼吸系統,電子煙可能導致「勃起障礙」?

Aaron H._96
・2021/12/23 ・193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電子煙最早的雛形是由中國的藥劑師韓力,在 2002 年左右改良而成的產品,2003 年上市後,藉著「幫助戒菸」、「無害且不上癮」的行銷故事,迅速攻占了紙菸的市場。有許多青少年和上班族受到電子煙廠商的行銷影響,誤以為電子煙不過是完全無害的水霧,因此在各國的佔有率都快速上升。

電子煙的組成

電子煙通常分為煙液和加熱裝置兩部分。

煙液又稱為煙油,通常含有丙二醇、植物甘油和水,某些煙油為了降低抽菸者的戒斷症狀,裡頭甚至加了尼古丁。為了行銷電子煙,多數廠商也會在煙液中加入各種咖啡、薄荷等香料,營造相對無害的形象。而加熱裝置則類似車內的點煙器,負責點燃煙油,產生氣體。

各國政府在一開始對於電子煙並沒有任何監管措施,可以自由地在實體和網路平台上進行買賣,甚至有許多商家出於新鮮感,進行電子煙的改裝,讓不少使用者吸入混合香料和大麻萃取物的氣體。直到 2019 年,美國出現疑似使用電子煙死亡的案例之後,各界開始大量回報多起與電子煙有關的傷害事件[2],醫學界才開始正視電子煙的可能危害。

電子煙通常分為煙油和加熱裝置兩部分,加熱裝置負責點燃煙油,產生氣體。圖/Pixabay

煙油成分對呼吸道的傷害

電子煙最常見的傷害,就是各種物質氣化後,對呼吸系統造成的刺激。煙油中的丙二醇和甘油,可以讓尼古丁和風味劑保持分散,避免沉澱。不過丙二醇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長時間重複吸入體內,也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加熱汽化後,丙二醇會產生致癌物環氧丙烷,甘油加熱後則會產生丙烯醛,刺激呼吸道。另外電子煙和紙菸一樣也含有焦油、甲醛和乙醛等致癌物。

早期的煙油因為品質管制不夠完整,製造品質差異極大,實際的尼古丁濃度與添加物含量,通常與標籤上註明的有極大差異。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在 2019 年 10 月 3 日發佈的《使用電子煙或霧化煙相關的急性肺損傷》[1]中認為,他們收集了許多煙油樣本發現,這些煙油含有各種添加物,燃燒後造成肺損傷的成分難以預期,恐怕並非是單一成分的效果。

不只傷害呼吸系統,還會造成性功能障礙

醫學界早就知道尼古丁對於血管的風險,那號稱能夠取代紙菸的電子煙,也會有類似的風險嗎?2021 年 11 月美國預防醫學期刊刊登了一篇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回顧了 2016 – 2018 「第四波煙草與健康的人口評估報告」[3]中的資料,重新檢視了電子煙與性功能障礙(尤其是勃起困難)的關係。

該研究囊括了 45,971 名 18 歲以上的美國成人,並針對其中 13,711 名超過 20 歲的成年男性調查有關於勃起障礙的狀況。研究另外也對數據進行第二種分析,排除 65 歲以上曾經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這個族群罹患勃起障礙的比例偏高),想要看看電子煙對年輕人的勃起功能是否有影響。

結果在 20 到 65 歲的成年男性,整體而言,每天使用電子煙的族群比起從未使用電子煙的族群,多了 2.41 倍的人有勃起困難。如果先前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電子煙的族群也會比未使用電子煙的族群,有將近 1.69 倍的人出現勃起困難的現象。

這篇報告是目前第一篇證實電子煙與勃起障礙有關的報告。所以電子煙的危害不僅僅集中在對呼吸系統的反覆刺激,導致發炎,甚至是癌化。電子煙中的尼古丁,也會對全身的血管造成危害。尼古丁會使體內微血管收縮,而陰莖勃起需要海綿體充血,體內尼古丁含量上升,會使海綿體中微細的微血管網收縮,無法留住更多血液,造成勃起困難。[4]

電子煙無法幫助戒菸,可能反而吸更多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 2019 年公布的《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報告,至少有三萬六千名高中職學生受到朋友的影響,已經有使用電子煙的經驗。電子煙市場競爭激烈,市面上的煙油有八成都含有某種程度的尼古丁,更有許多是來路不明,只在朋友之間傳遞的地下煙油,更無法追蹤裡面的成分是否如產品所宣稱,因此並沒有「比較安全」的電子煙。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5],抽電子煙不但無法幫助戒菸,還可能因為味道香甜,反倒吸入尼古丁的劑量更高,甚至成為同時使用紙菸與電子煙的多重使用者。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夠的證據發現電子煙可以安全且有效的幫助戒菸,也一樣有二手煙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Bekki K, Uchiyama S, Ohta K, Inaba Y, Nakagome H, Kunugita N. Carbonyl compounds generated from electronic cigarette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4;11:11192-200
  2. Outbreak of Lung Injury Associated with E-Cigarette Use, or Vaping. https://www.cdc.gov/tobacco/basic_information/e-cigarettes/severe-lung-disease.html
  3. Population Assessment of Tobacco and Health (PATH) study [United States] public-use files. NIH, National Addiction & HIV Data Archive Program, October 21, 2020
  4. Biebel MG. Burnett AL. Sadeghi-Nejad H. Male sexual function and smoking. Sex Med Rev. 2016; 4: 366-375 https://doi.org/10.1016/j.sxmr.2016.05.001
  5. 電子菸也傷身,響應 531 世界無菸日,戒煙就對了。
文章難易度
Aaron H._96
2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期沉迷醫療與科技領域。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1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1

文字

分享

1
1
1
精神個案系列:失聰的人怎麼幻聽?!
胡中行_96
・2023/01/19 ・171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劃破永恆寂靜的話語,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生平第一次,他體會到「聽覺」的概念:不靠字幕,沒有手語,直接收到電視播報員傳達的訊息。他並未欣喜若狂,感謝天降奇蹟,反而警覺不對勁。那個「聲音」以語言的形式,浮現在腦海裡,竟然未曾經過耳朵。[1]

電視播報員問他:「你在幹嘛?」[1]

日本奈良盆地。圖/Ans jpn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憂鬱症

天生失聰的日本男子,21 歲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1]儘管此疾患的汙名化,阻礙近六成的病人尋求醫療協助;[2]他沒有排斥專業介入,還服用了抗憂鬱劑 paroxetine,增加腦內血清素濃度,使病況獲得改善。[1, 3]只是好景不常,幾逢事業或情場失利,男子便又陷入低潮。[1]

精神病性重度憂鬱症

29 歲時,他萌生被陌生女子性騷擾的妄想(delusions)。明明沒有的事情,男子卻深信不疑。30 歲那年,開始「聽到」有人「媽咪~媽咪~」地嚷嚷,以及電視播報員對他說話。原有的憂鬱和新添的症狀,令他主動就診。醫師判斷是精神病性重度憂鬱症(psychotic major depression),並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劑risperidone加入男子的常規藥物,長期使用。如此,安度 7 年。[1]

思覺失調症

37 歲時,舊疾復發。[1]Risperidone 的劑量為此提高,鎮靜效果變得太強,於是以同為最常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劑的aripiprazole頂替。[1, 4]偏偏換藥後,幻聽愈加嚴峻,語句包括:「極道夫人問他要不要當朋友」,還有「黑道份子猛力砸桌」等。病情變化至此,男子倒是憂鬱不再,診斷更新為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1]

這名日本男子產生與黑道有關的幻聽。圖/Ari Helminen on Flickr(CC BY 2.0)

每 1,000 人裡,平均有 1 至 3 名生來就沒有聽覺;而在學會說話前便已經耳聾的思覺失調病患中,約有一半都有語言性幻聽(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就像這個日本男子的經驗,那些聲音不是真實存在,也未曾從耳朵傳進來,但擺明以語言的型態呈現在腦子裡。不同於思考迴響(thought echo),話語的內容並非覆述想過的事情;而是好像別人傳達過來的訊息。由於是腦袋裡負責語言的區域出了狀況,所以無論實際上有無聽覺能力,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都可能會產生語言性幻聽[1]

眼見幻聽惡化,醫師一邊調升 aripiprazole 的用量,力挽狂瀾;一邊隨男子的情緒好轉,逐漸減除他的 paroxetine。[1]停止施用超過 6 週的抗憂鬱劑時,多數都得緩慢進行,否則容易引發戒斷症候群(withdrawal syndromes)。[5]在同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簡稱SSRI)的抗憂鬱藥物中,paroxetine 的情形尤其顯著。若操之過急,病患可能會暈眩、疲累、噁心、嘔吐、頭疼、發燒、畏寒、焦慮、躁動,甚至從自我解離而去人格化(depersonalisation)。[3, 6]

性功能障礙

最後,還是只有原先的抗精神病藥物,治得了男子的幻聽。[1]不過,risperidone 會使泌乳激素(prolactin)在血液中的濃度上升,造成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進而導致性功能障礙[7] 8個月後,男子受夠了副作用,自行停藥。可想而知,幻聽等毛病又逼他就醫。這次投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olanzapine,花一個月左右穩定病情。出院後的兩年間,男子持續用藥,症狀不再發生。[1]

有鑑於耳聾幻聽的案例報告較為罕見,奈良五条山病院(Gojouyama Hospital)的醫師取得男子同意,在期刊上分享其艱辛的抗病歷程,並藉機呼籲手語傳譯以及書面溝通,對聽障病患的重要性。[1]

  

參考資料

  1. Matsumoto Y, Ayani N, Kitabayashi Y, et al. (2022) ‘Longitudinal Course of Illness in Congenitally Deaf Patient with 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7426850.
  2. Chand SP, Arif H. (18 JUL 2022) ‘Depression’.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3. Shrestha P, Fariba KA, Abdijadid S. (19 JUL 2022) ‘Paroxetin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4. Vázquez-Bourgon J, Ortiz-García de la Foz V, Gómez-Revuelta M, et al. (2022) ‘Aripiprazole and Risperidone Present Comparable Long-Term Metabolic Profiles: Data From a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Drug-Naïve First-Episode Psycho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5 (10): 795-806.
  5. Keks N, Hope J, Keogh S. (01 JUN 2016) ‘Switching and stopping antidepressants’. NPS MedicineWise.
  6. Merck & Co., Inc. (SEP 2022) ‘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 MSD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7. Martínez-Giner G, Giménez-De Llano E, Romero-Rubio D, et al. (2022) ‘Sexual dysfunction in people treated with long-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s in monotherapy or polypharmacy: a naturalistic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 31 (3): 576-590.
所有討論 1
胡中行_96
119 篇文章 ・ 41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不只傷害呼吸系統,電子煙可能導致「勃起障礙」?
Aaron H._96
・2021/12/23 ・193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電子煙最早的雛形是由中國的藥劑師韓力,在 2002 年左右改良而成的產品,2003 年上市後,藉著「幫助戒菸」、「無害且不上癮」的行銷故事,迅速攻占了紙菸的市場。有許多青少年和上班族受到電子煙廠商的行銷影響,誤以為電子煙不過是完全無害的水霧,因此在各國的佔有率都快速上升。

電子煙的組成

電子煙通常分為煙液和加熱裝置兩部分。

煙液又稱為煙油,通常含有丙二醇、植物甘油和水,某些煙油為了降低抽菸者的戒斷症狀,裡頭甚至加了尼古丁。為了行銷電子煙,多數廠商也會在煙液中加入各種咖啡、薄荷等香料,營造相對無害的形象。而加熱裝置則類似車內的點煙器,負責點燃煙油,產生氣體。

各國政府在一開始對於電子煙並沒有任何監管措施,可以自由地在實體和網路平台上進行買賣,甚至有許多商家出於新鮮感,進行電子煙的改裝,讓不少使用者吸入混合香料和大麻萃取物的氣體。直到 2019 年,美國出現疑似使用電子煙死亡的案例之後,各界開始大量回報多起與電子煙有關的傷害事件[2],醫學界才開始正視電子煙的可能危害。

電子煙通常分為煙油和加熱裝置兩部分,加熱裝置負責點燃煙油,產生氣體。圖/Pixabay

煙油成分對呼吸道的傷害

電子煙最常見的傷害,就是各種物質氣化後,對呼吸系統造成的刺激。煙油中的丙二醇和甘油,可以讓尼古丁和風味劑保持分散,避免沉澱。不過丙二醇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長時間重複吸入體內,也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加熱汽化後,丙二醇會產生致癌物環氧丙烷,甘油加熱後則會產生丙烯醛,刺激呼吸道。另外電子煙和紙菸一樣也含有焦油、甲醛和乙醛等致癌物。

早期的煙油因為品質管制不夠完整,製造品質差異極大,實際的尼古丁濃度與添加物含量,通常與標籤上註明的有極大差異。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在 2019 年 10 月 3 日發佈的《使用電子煙或霧化煙相關的急性肺損傷》[1]中認為,他們收集了許多煙油樣本發現,這些煙油含有各種添加物,燃燒後造成肺損傷的成分難以預期,恐怕並非是單一成分的效果。

不只傷害呼吸系統,還會造成性功能障礙

醫學界早就知道尼古丁對於血管的風險,那號稱能夠取代紙菸的電子煙,也會有類似的風險嗎?2021 年 11 月美國預防醫學期刊刊登了一篇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回顧了 2016 – 2018 「第四波煙草與健康的人口評估報告」[3]中的資料,重新檢視了電子煙與性功能障礙(尤其是勃起困難)的關係。

該研究囊括了 45,971 名 18 歲以上的美國成人,並針對其中 13,711 名超過 20 歲的成年男性調查有關於勃起障礙的狀況。研究另外也對數據進行第二種分析,排除 65 歲以上曾經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這個族群罹患勃起障礙的比例偏高),想要看看電子煙對年輕人的勃起功能是否有影響。

結果在 20 到 65 歲的成年男性,整體而言,每天使用電子煙的族群比起從未使用電子煙的族群,多了 2.41 倍的人有勃起困難。如果先前有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電子煙的族群也會比未使用電子煙的族群,有將近 1.69 倍的人出現勃起困難的現象。

這篇報告是目前第一篇證實電子煙與勃起障礙有關的報告。所以電子煙的危害不僅僅集中在對呼吸系統的反覆刺激,導致發炎,甚至是癌化。電子煙中的尼古丁,也會對全身的血管造成危害。尼古丁會使體內微血管收縮,而陰莖勃起需要海綿體充血,體內尼古丁含量上升,會使海綿體中微細的微血管網收縮,無法留住更多血液,造成勃起困難。[4]

電子煙無法幫助戒菸,可能反而吸更多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在 2019 年公布的《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報告,至少有三萬六千名高中職學生受到朋友的影響,已經有使用電子煙的經驗。電子煙市場競爭激烈,市面上的煙油有八成都含有某種程度的尼古丁,更有許多是來路不明,只在朋友之間傳遞的地下煙油,更無法追蹤裡面的成分是否如產品所宣稱,因此並沒有「比較安全」的電子煙。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5],抽電子煙不但無法幫助戒菸,還可能因為味道香甜,反倒吸入尼古丁的劑量更高,甚至成為同時使用紙菸與電子煙的多重使用者。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夠的證據發現電子煙可以安全且有效的幫助戒菸,也一樣有二手煙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Bekki K, Uchiyama S, Ohta K, Inaba Y, Nakagome H, Kunugita N. Carbonyl compounds generated from electronic cigarettes.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4;11:11192-200
  2. Outbreak of Lung Injury Associated with E-Cigarette Use, or Vaping. https://www.cdc.gov/tobacco/basic_information/e-cigarettes/severe-lung-disease.html
  3. Population Assessment of Tobacco and Health (PATH) study [United States] public-use files. NIH, National Addiction & HIV Data Archive Program, October 21, 2020
  4. Biebel MG. Burnett AL. Sadeghi-Nejad H. Male sexual function and smoking. Sex Med Rev. 2016; 4: 366-375 https://doi.org/10.1016/j.sxmr.2016.05.001
  5. 電子菸也傷身,響應 531 世界無菸日,戒煙就對了。
文章難易度
Aaron H._96
2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非典型醫學人,既寫作也翻譯,長期沉迷醫療與科技領域。

1

6
0

文字

分享

1
6
0
新興菸品怎麼管?各國的管制方法與科學說明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11/25 ・354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在路上,偶爾會看到有人抽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或許,你曾聽說新興菸品對身體的危害較低,讓老菸槍的抽菸習慣改變;也有一些民眾擔心,這種方便又酷炫的抽煙/菸方式,可能會吸引更多人使用新興菸品。

目前,臺灣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正在進行中,打算將新興菸品併入法案列管。世界各國因應國情而有不同程度的管制:有些將新興菸品列為傳統菸品的替代物,有些則是鼓勵有抽菸習慣的使用者改用新興菸品。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修正草案到底寫了些什麼,以及其他國家是依據什麼原則,來制定管理電子煙與加熱菸的相關法令吧!

修正草案的菸品分類

《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將菸分為「菸品」與「類菸品」兩類:「菸品」是指產品本身含有看得見的菸草或具有類似性質的天然植物,「類菸品」則是改變天然植物的物理型態,再製成可以模仿菸品使用的產品。

目前市面上的一般香菸,是直接燃燒菸草,修法後屬於「菸品」,而加熱菸是烤菸草,修法後同樣屬於「菸品」,與一般香菸同列納管。

電子煙是將菸草精油(可能不含尼古丁)霧化後吸入,屬於「類菸品」,而《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的規範之一,就是「禁止類菸品」。

上述產品都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關於各式菸品的差別,請參考:加熱式菸品?電子煙?傻傻分不清楚

圖一、在《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中,將菸分為「菸品」與「類菸品」

各國對新興菸品的規範

WHO 建議先確認各國管制架構與邏輯,再進行產品分類之法制作業。從 WHO 的定義來看,法規上將其歸類為傳統菸品,而不宜另創分類,且加熱菸管制模式應與傳統菸品相同[1]

美國食藥署 FDA 規定引入美國市場的新菸草產品,必須顯示出對公眾健康的淨收益。在考量這種公眾健康影響時,與可燃香菸相比,產品對使用者造成的風險必須較小。另外,如果一種產品引起更多人開始使用有害的菸草,或導致更少人停止吸菸,那麼該產品必須被拒之門外[2]

目前美國、英國、歐盟、紐西蘭、日本都將加熱菸列管。至於電子煙外型酷炫、煙油經過調味,恐讓更多青少年抽電子煙的擔憂呢?讓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和歐盟的看法:

  • 美國 CDC 的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調查(YRBSS)數據顯示,比起無調味電子煙,青少年較常抽調味電子煙。目前即使美國已核准多種電子煙上市,但仍禁止販售電子煙或煙彈給青少年。
  • 歐盟衛生、環境與新興風險科學委員會(SCHEER)的資料顯示,電⼦煙正迅速成為歐盟青少年的新流行。2012 到 2017 年間,⽤⼾數量從 7.2% 增加到 14.6%,而青少年使⽤調味電⼦煙的⽐例更⾼,因為青少年認為經過調味的比較無害。

目前,各國的目標大都在於降低菸害,有的國家鼓勵以電子煙作為紙菸的替代:

  • 2021 年,美國 FDA 通過了雷諾霧化器公司(RJR Vapor Company)提出的菸草產品上市前申請(PMTA)。該款電子煙能減少使用者接觸有害物質,可是 FDA 只核准有菸草味的煙油,調味煙油則因潛在的青少年濫用問題而遭到拒絕。
  • 英國沒有禁止電子煙,只禁止電子煙的行銷廣告,並嚴格要求廠商回報使用情況。近年來,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比例逐漸上升。
  • 紐西蘭政府為推行 2025 年無菸行動計畫,鼓勵試圖戒菸的民眾改用電子煙,目標是在 2025 年將抽菸人數降到總人口的 5%。

電子煙是否有害?

對電子煙是否比香菸還要更不好的看法分歧,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在 2022 年 9 月新聞稿中表示,美國一個成年人的大型研究發現,未使用紙菸但使用電子煙的人比都沒有使用紙菸及電子煙的人,高出 4.36 倍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而有使用紙菸且使用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比有使用紙菸但未使用電子煙的人高出 1.47 倍罹患肺部疾病的風險,顯示使用電子煙和香菸一樣是與肺部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

此外,使用電子煙會增加室內環境空氣中顆粒物和尼古丁濃度。電子煙對尼古丁的暴露變化很大,並且取決於產品特性(包括設備和電子煙油特性),以及設備操作方式。除了尼古丁外,大多數電子煙產品還會包含並釋放出潛在有毒物質。
另一派的看法,例如英國衛生部 PHE 對電子煙看法聲明,用替代性尼古丁傳送設備如尼古丁電子煙,可在減輕吸菸造成的巨大健康負擔上發揮關鍵作用。

而食品、消費品與環境中化學毒性委員會 (the Committee on Toxicity of Chemicals in Food, Consumer Products and the Environment, COT) 的一項安全審查指出,電子煙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風險遠低於紙菸。審查發現,暴露於顆粒物和尼古丁可能也會與負面健康影響有關,但對吸入調味成分的影響尚不確定。

加熱菸品是否有害?

無論電子煙還是加熱菸,在美國 FDA 的說明中,都會再三強調「減少有害物質產生」,且會註明「所有菸草製品都是有害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看研究:在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中,研究團隊將 301 位受試者分為「持續吸菸組」、「戒菸組」、「改用 glo 加熱菸組」、「從不吸菸組」,進行為期 360 日的研究。結果顯示,加熱菸 glo 產生的有害物質比一般菸品來得少,且抽菸者體內的有害物質量,也在改抽加熱菸後顯著下降,因此研究者認為,glo 對身體的危害少於一般香菸。

圖二、加熱菸品實驗。資料來源/Springer

上述是菸商進行的研究,我們來看美國 FDA 如何解讀另一項加熱菸研究數據。關於相關研究的詮釋,我們可以參考 FDA 審核加熱菸 IQOS 的過程。2018 年, IQOS 以相似的研究與論述,向 FDA 提出菸草產品上市前申請(PMTA)。然而,菸草製品科學諮詢委員會(TPSAC)駁回了申請 ,理由如下:

  1. 從實驗數據來看,IQOS 確實能顯著減少身體接觸有害化學物質,但不代表能顯著降低發病率與死亡率。
  2. 實驗數據不支持「IQOS 能降低菸草相關疾病風險」的說法。
  3. 實驗數據不支持「改用 IQOS 會比吸一般菸帶來的傷害更小」的說法。

2019 年, IQOS 再次提出上市前申請。這次,FDA 以「能減少有害物質暴露(reduced exposure)」為由通過申請,並限制在「不能修改風險訊息」的情況下販售。為此,IQOS 進一步提出菸草產品風險修改(MRTP)的申請,並在2020年通過,能夠在產品說明中加上「能減少有害物質暴露」的字樣。FDA 認為有充分的證據說明該產品能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減少身體接觸有害物質的機會。

至於 IQOS 是否能「減少對人體的風險(reduced risk)」,則還在持續評估中。

不過,直到 2022 年,新一代的 IQOS3 問世後,也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讓 FDA 認為加熱菸能減少對人體的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WHO 與 FDA 的看法大致上相同,那就是:新興菸品釋出的有害物質確實較紙菸少,但對於人體的影響,或者說是否能「減害」,則需要更多實驗數據支持。

總結

綜合來說,各國為了達到菸草減害(tobacco harm reduction),紛紛透過各種方式鼓勵人們不要抽香菸。有研究指出和原本的香菸燃燒所釋放出的有害物質相比,加熱菸和電子煙的確比較少,但是否還有其他有毒物質,及其所造成的傷害降低或更安全,還需要長期觀察、研究。

目前,世界各國因應國情有不同程度的管制,從保守地列為傳統菸品的替代品,到鼓勵使用者轉換都有。看完這些說明,你認為臺灣適合站在管制光譜的哪一點上呢?

註解

  • 註 1:新興菸品健康危害研議。P165。
  • 註 2:新興菸品健康危害研議。P155。

參考資料

  1. Friedman, A. S. (2021).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alysis of youth smoking and a ban on sales of flavored tobacco products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AMA pediatrics, 175(8), 863-865.
  2. Final Opinion on electronic cigarettes
  3. Goldenson, N. I., Leventhal, A. M., Simpson, K. A., & Barrington-Trimis, J. L. (2019). A review of the use and appeal of flavored electronic cigarettes. Current addiction reports, 6(2), 98-113.
  4. Zare, S., Nemati, M., & Zheng, Y. (2018).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nsumer preference for e-cigarette attributes: flavor, nicotine strength, and type. PloS one, 13(3), e0194145.
  5. FDA Permits Marketing of E-Cigarette Products, Marking First Authorization of Its Kind by the Agency
  6. Part 4: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vaping) – NHS Digital
  7. Smoking, Drinking and Drug Use among Young People in England, 2021 – NHS Digital
  8. The facts of vaping
  9. History of Smokefree Aotearoa 2025 | Ministry of Health NZ
  10. Learn about vaping | Health Promotion Agency Smokefree
  11. Gale, N., McEwan, M., Hardie, G., Proctor, C. J., & Murphy, J. (2022). Changes in biomarkers of exposure and biomarkers of potential harm after 360 days in smokers who either continue to smoke, switch to a tobacco heating product or quit smoking. Internal and emergency medicine, 17(7), 2017-2030.
  12. Mallock, N., Pieper, E., Hutzler, C., Henkler-Stephani, F., & Luch, A. (2019). Heated tobacco products: a re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and initial assessment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7, 287.
  13. FDA’s Tobacco Panel Rejects Reduced-Risk Claims for Philip Morris’ iQOS | Convenience Store News
  14.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Modified Risk Tobacco Product (MRTP) Applications | FDA
  15. Heated tobacco products: information sheet – 2nd edition
所有討論 1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1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