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手淫有害健康嗎?

陸子鈞
・2013/01/20 ・170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credit: CC by hyper7pro@flickr

「手淫:人類最初的性活動。在十九世紀它是種疾病,在二十世紀它是種解藥。」-湯馬斯‧薩斯(Thomas Szasz)
Masturbation: the primary sexual activity of manki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 was a disease; in the twentieth it’s a cure.

到底頻繁手淫(masturbation,或稱「自慰」)會不會對健康有害?怎樣的頻率又算「太頻繁」?這項顧慮可能源自於歷史上將手淫視為一種「淫邪」的行為,在18世紀醫生甚至認為手淫是一種精神疾病。這些說法或多或少還留存至今,不過有幾分是事實?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手淫並不是一種疾病,相反地,手淫和較健康的生理、心理狀態有關,像是自尊心[1];對男性而言,也比較不容易罹患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2]。比較神奇的是,手淫還能減緩鼻塞(nasal congestion)的問題[3],這對正在感冒或者鼻炎的人來說,是便宜又自然的療法。此外,從公衛的角度來看,手淫能減少一個人擁有性伴侶的數量,降低感染性病的風險。

至於手淫次數怎樣才是「太多」,專家們則沒有一個確切的看法,認定一週或一天中手淫幾次就算過度。根據一則2002年發表,針對223位匿名的男大生所作的調查,他們平均一個月自慰12次,大約是女大生的五倍之多[4]。不過不表示這頻率就是「正常」;「正常」還得考慮除了次數以外的其他因素。所以,無論你一個月自慰多於或少於這個次數,都無關好壞或者對錯。

頻繁的性高潮有益健康嗎?

既然手淫和健康的生理還有心理有關,那麼性行為中的高潮(orgasms)-無論一個人或兩個人,也有一樣的效果嗎?

根據一則2010年發表的研究,穩定的性行為可能讓你變得更聰明。科學家將公老鼠分成兩組,一組在實驗期間只能和母鼠交配一次,另一組則可以每天都可以和母鼠交配。兩週後,科學家發現較頻繁性交的那組公鼠,和只性交一次的公鼠相比,較多腦神經發育,除此之外,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濃度也較低[6]。這顯示性交有助於認知功能的發展,還能降低壓力

人類也有類似的研究報告,像是剛墜入愛河的戀人,血液中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的濃度會提高[7]。另外,也有報告指出,穩定關係的情侶發生性行為之後,隔天較不會感到壓力[8]

對生理層面的好處呢?一則2004年發表的研究中,科學家找來男性受測者,要他們自慰到性高潮,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性活動。在受測者自慰前、達到性高潮後5分鐘還有45分鐘時,抽血檢查白血球、淋巴細胞還有由細菌引發的白介素6(interleukin 6)……等等和免疫有關的資料。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高潮後的男性受測者有較佳的免疫系統-血液中的白血球數量較多,特別是殺手細胞[9]

性高潮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是否也能使人更長壽呢?科學家在1979~1983年間,追蹤918位介於40~59歲的英國男性,調查他們的性高潮頻率,還有這十年間的死亡率。結果發現,最頻繁得到性高潮的這些受測者,比起最不頻繁的那群,死亡率降低了50% [10]。雖然影響死亡率的因素很多,不過頻繁的性高潮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有很明顯的關連性。

結論

整體來說,我們不能斷定頻繁的性高潮能讓你更聰明或者更長壽,不過看起來它對你的健康有益無害。

 

資料來源:

  1. Hurlbert, D. F., & Whittaker, K. E. (1991). The role of masturbation in marital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masturbators and nonmasturbators.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 Therapy, 17, 272-282.
  2. Giles, G. G., Severi, G., English, D. R., McCredie, M. R. E., Borland, R., Boyle, P., & Hopper, J. L. (2003). Sexual factors and prostate cancer. 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 International, 92, 211-216.
  3. Zarrintan, S. (2008). Ejaculation as a potential treatment of nasal congestion in mature males. Medical Hypotheses, 71, 308.
  4. Pinkerton, S.D., Bogart, L.M., Cecil, H., & Abramson, P.R. (2002).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asturbation in a collegiate sample.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Human Sexuality, 14, 103-121.
  5. Is Masturbation Bad For Your Health?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Sexuality [January 12, 2012]
  6. Leuner, B., Glasper, E.R., & Gould, E. (2010). Sexual experience promotes adult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despite an initial elevation in stress hormones. PLoS ONE 5(7): e11597. doi:10.1371/journal.pone.00115972
  7. Emanuele, E., Politi, P., Bianchi, M., Minoretti, P., Bertona, M., & Geroldi, D. (2005). Raised plasma nerve growth factor levels associated with early-stage romantic lo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 1-7. doi:10.1016/j.psyneuen.2005.09.002
  8. Ein-Dor, T., & Hirschberger, G. (2012). Sexual healing: Daily diary evidence that sex relieves stress for men and women in satisfy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9, 126-139. doi: 10.1177/0265407511431185
  9. Haake, P., Krueger, T. H., Goebel, M. U., Heberling, K. M., Hartmann, U., & Schedlowski, M. (2004). Effects of sexual arousal on lymphocyte subset circulation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in man. Neuroimmunomodulation, 11, 293-298. doi: 10.1159/000079409
  10. Davey Smith, G., Frankel, S., & Yarnell, J. (1997). Sex and death: Are they related? Findings from the Caerphilly Cohort Stud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5, 1641-1644. doi: 10.1136/bmj.315.7123.1641
  11. Can Frequent Orgasms Make You Healthier And Smarter?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Sexuality [December 10, 2012]
文章難易度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一直流鼻水不一定是過敏!眼鼻喉不癢,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
careonline_96
・2024/07/31 ・175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天辦公室裡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哎呀,你怎麼一直流鼻水、擤鼻涕啊?」

「我也不知道,可能是過敏吧!」

「可是我聽說,如果一年到頭都鼻水流不停,可能跟過敏沒關係,屬於『非過敏性鼻炎』喔。」

一直流鼻涕,到底與過敏有沒有關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非過敏性鼻炎」與「過敏性鼻炎」。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一個簡易的區分表格。

看到這裡,你覺得自己的狀況比較符合哪一邊呢?

接下來,我們分別更深入地看看兩個狀況。

■ 非過敏性鼻炎

「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過敏性鼻炎很類似,患者會鼻子塞塞的,容易流鼻水,擤鼻涕,喉嚨有卡一些黏液,會咳嗽。與「過敏性鼻炎」較為不同的是,多數患者並不覺得鼻子癢、眼睛癢、或喉嚨癢。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是,「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不像「過敏性鼻炎」較容易在特殊的季節出現症狀。還有,如果你發現自己小時候其實還好,但長大之後卻變得容易鼻塞、擤鼻涕,就比較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

那為什麼會出現「非過敏性鼻炎」呢?學者注意到非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內,其血管是擴張腫脹的,鼻黏膜看來紅腫並充斥著黏液。會造成鼻腔血管腫脹的原因包括了:

◇ 空氣中的刺激物

聞到煙味、強烈的氣味、香水味,都可能會刺激鼻腔的血管腫脹充血。

◇ 藥物

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消炎藥、或部分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會導致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 天氣變化

鼻腔內血管會因為空氣中的溫度或濕度變化而變得更腫脹,而導致了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 食物

吃的很辣,吃的很燙,或是喝酒,會比較容易讓鼻腔血管腫脹

找到引發自己「非過敏性鼻炎」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常常發作「非過敏性鼻炎」的話,就要找找看是否是接觸到上述的幾種狀況,並試著避免這樣的情形,減少讓鼻腔黏膜血管變得腫脹,才不會常常鼻塞、流鼻水、擤鼻涕。

■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包括了鼻塞、流鼻水、擤鼻涕、和鼻子癢,甚至還會喉嚨癢、眼睛癢,頭痛,或睡眠障礙。

造成「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包括了:

  • 花粉
  • 黴菌孢子
  • 寵物皮屑
  • 塵蟎
  • 灰塵

由於花粉是個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充滿花和種子的春天是「過敏性鼻炎」發作的常見季節。不過每個人所在區域不同,過敏的原因也不同,也有可能在其他季節出現鼻塞、流鼻水的症狀,但患者會發現「每年到這個時候,我就會開始出現症狀」。

我們可以用抽血檢查或皮膚測試確認過敏原。若確認為「過敏性鼻炎」,常會需要用抗組織胺藥物改善症狀。

無論是「過敏性鼻炎」或「非過敏性鼻炎」,最重要的都是找到容易誘發自己症狀的原因,並盡量調整生活狀況,配合使用醫師開立的藥物,就能減少因為鼻炎而影響生活品質。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心絞痛不輕忽!可能造成猝死的冠狀動脈心臟病?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什麼?
careonline_96
・2024/06/07 ・295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位 50 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教授指出,「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原理就是使用病人自體血管繞過狹窄的位置,幫助心肌獲得充足的血液循環。」

由於患者有糖尿病,術後出現傷口併發症(包含感染)的風險較高,於是使用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以期降低風險。陳紹緯教授說,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排除傷口積液,降低感染風險,幫助傷口癒合。在心臟外科團隊的照顧下,患者狀況穩定,於術後七天順利出院。

如今,心導管介入手術已相當進步,但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仍在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相較於接受心導管塗藥支架治療,糖尿病合併多條冠狀動脈阻塞的病患,在追蹤五年後,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可有效降低死亡風險,並能大幅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建議優先採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1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肌氧氣與養分的血管,當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便會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陳紹緯教授解釋,如果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量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便會產生心絞痛;如果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冠狀動脈血流中斷,心肌便會缺氧壞死,稱為心肌梗塞,狀況非常危急,患者可能猝死。

很多原因可能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體重過重、家族病史等。陳紹緯教授說,心絞痛發作時,症狀表現包括頭暈、胸悶、胸痛、壓迫感、呼吸急促等,疼痛會延伸至下巴、肩膀等處。

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狀況很差時,建議緊急進行心導管介入治療。陳紹緯醫師說,因為作心導管打通血管的速度較快、侵入性較小,有機會搶救缺氧的心肌。針對穩定型心絞痛,也就是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的時候,冠狀動脈血流供應不足的患者,重度冠狀動脈狹窄病人採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能夠長期達到較佳的血管通暢度,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降低死亡風險。陳紹緯教授說,如果三條冠狀動脈都阻塞或左主冠狀動脈狹窄,就會建議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包括前美國總統柯林頓、日本明仁天皇都曾經在最好的醫療團隊建議下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2021 美國/歐洲心臟科學會冠心病治療指引(2021 ACC/AHA Guideline for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特別建議下列族群應優先採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而不建議心導管支架手術,包括:糖尿病患者合併多條血管阻塞、複雜性多條或左主冠狀動脈阻塞(SYNTAX score 大於 33 分)、左心室功能不全(收縮分率小於 50 %)、多條血管合併多條血管狹窄、不適合抗血小板藥物、或無法負擔新型塗藥支架的病人。

不可輕忽的傷口併發症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相當成熟的心臟手術,開胸手術不代表是落後的治療,針對病情複雜而嚴重的病人,反而有最好的效果。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都會特別留意,盡可能降低心臟衰竭、中風、出血等併發症的風險。陳紹緯教授說,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因是針對複雜性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因此除了在病情較單純且病灶適合的病人可以採用微創小傷口的方式,目前大多數還是要開胸、及多處傷口拿血管,因此術後的傷口照護相當重要。因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患常常都有糖尿病,傷口癒合較慢且容易感染,出現傷口併發症的風險較高。

「倘若出現傷口併發症,可能進展為敗血症,甚至會導致死亡。」陳紹緯教授說,「特別是胸骨,萬一遭到感染,死亡率也會比較高。」

為了減少傷口併發症,必須多管齊下。陳紹緯教授說,包括把血糖控制穩定、使用預防性抗生素、術前手術部位的清潔、採用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等來一起降低傷口併發症產生的風險。

傷口併發症的發生常跟傷口內的積液有關,因為傷口在縫合之後,仍會滲出組織液,而積蓄在傷口內的組織液可能滋生細菌,漸漸導致化膿、蜂窩性組織炎、甚至菌血症。陳紹緯教授說,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的做法是在縫合傷口後,覆蓋特殊的敷料,然後連接一個能夠抽吸的小型主機,讓傷口維持負壓的狀態。

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有效排除傷口積液,降低感染風險,並幫助保持皮膚乾燥,避免傷口旁皮膚浸潤。陳紹緯教授說,維持負壓的狀態也可以幫助拉近縫合的傷口,減少側邊張力,並增加傷口附近的血流量,刺激肉芽組織生長,從而增加傷口癒合機率。在黏貼完成後,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可以連續保護傷口 5 至 7 天,減少換藥頻率與不適。

糖尿病、體重過重、年紀較大、慢性腎臟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等,都是出現傷口併發症的高危險群,接受手術前,可以和醫師討論如何事先做好預防措施,以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

筆記重點整理

  • 如果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量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便會產生心絞痛;如果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冠狀動脈血流中斷,心肌便會缺氧壞死,稱為心肌梗塞,患者可能猝死。
  • 如果三條冠狀動脈或左主冠狀動脈都嚴重狹窄,建議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 相較於接受心導管塗藥支架治療,糖尿病合併多條冠狀動脈阻塞的病患,在長期追蹤後,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可有效死亡風險,並能大幅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建議優先採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
  • 因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患常常都有糖尿病,傷口癒合較慢且容易感染,出現傷口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因此,把血糖控制穩定、使用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皆有助於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

註解

  1. Head SJ, Milojevic M, Daemen J, et al. Mortalit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versu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stenting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18 Aug 11;392(10146):476]. Lancet. 2018;391(10124):939-948. doi:10.1016/S0140-6736(18)30423-9 ↩︎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各種血球都缺乏,罕見的血液疾病——「再生不良性貧血」治療與保健提醒
careonline_96
・2023/12/19 ・227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那是個 20 多歲的大學生,來到急診的時候已經有嚴重的細菌感染。」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李欣學醫師表示,「抽血檢查發現患者的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數量都嚴重偏低,後續確定診斷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

經過詢問,患者在就醫前已經一段時間容易頭暈,也沒特別在意,只有自行吃了一些號稱可以補血的東西,直到發生嚴重感染才就醫,狀況相當危急。李欣學醫師說,貧血的原因很多,在發現血球數量低下時,一定要至血液科就診,找出病因,並接受正確的治療。

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和一般貧血不同。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因為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導致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都明顯偏低。李欣學醫師說,做骨髓檢查便會發現骨髓都空空的,原本應該存在的造血細胞已不見蹤影。

我們的血球具有不同的功能,當血球數量太少時,便會造成各種問題。缺少紅血球,患者可能出現頭暈、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容易疲倦等症狀;缺少白血球,患者便容易遭到感染;缺少血小板,患者的皮膚常會出現瘀青、出血點,也會有流血不止的狀況。各種血球的數量越少,相關症狀會越嚴重,甚至危及性命!

再生不良性貧血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有兩個好發的年齡層,分別是 10 至 25 歲的族群,或是 50、6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李欣學醫師說,再生不良性貧血可能與病毒感染、基因遺傳、免疫失調、輻射曝露、有毒化學物質有關,但是絕大多數的病患都很難找到明確的因果關係。

在台灣每年大概會出現一百多個再生不良性貧血案例,民眾對此也較不熟悉,所以容易延誤就醫。李欣學醫師說,患者來到醫院時可能已經有嚴重感染,狀況比較危急。

臨床上有許多狀況都會導致血球數量低下,民眾如果在抽血時發現血球數量異常,建議找專業的血液科醫師仔細檢查評估,以找出血球低下的原因。李欣學醫師說,「千萬不要自行服用號稱可以補血的食品或藥物,以免延誤病情!」

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必須積極治療

李欣學醫師說,再生不良性貧血在診斷時,醫師會根據患者血球低下的程度還有骨髓裡面的細胞量,來區分嚴重程度並決定其治療,根據國際上的共識,針對無症狀的輕度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有些僅需持續追蹤觀察,或進行輸血等支持性治療。

但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患者,因為他們的白血球數量若低於 500/ul(正常值 4000 至 10000/ul),發生感染的機會相當高,血小板數量若低於 2 萬/ul(正常值 15 萬至 45 萬/ul),也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嚴重的更有可能危及性命,因此,一定要盡速積極介入治療。

在治療嚴重或非常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時會考慮幾個部分。李欣學醫師說,首先要評估患者是否適合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假使患者較年輕且在兄弟姐妹中有適合的捐贈者,應該要儘快去做造血幹細胞移植。一般認為,造血幹細胞移植對 40 歲以下的患者來說是首選。

假使是年紀較大的患者,或是尚未找到合適的捐贈者時,則應考慮使用免疫抑制療法,利用抗胸腺細胞免疫球蛋白搭配免疫抑制劑來抑制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幫助正常的造血幹細胞長回來,血球數量便能夠逐漸恢復。近年來在再生不良性貧血的一個重要進展,則是發現促血小板生成藥物,不論是單獨使用或搭配免疫抑制療法,都可以有助造血幹細胞和血球數量的恢復,對患者很有幫助。

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可能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血球數量才能逐漸回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仍需要小心照護。李欣學醫師說,白血球低下時容易受到感染,請戴口罩、多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合、避免生食等。

血小板低下時容易流血不止,請避免劇烈運動、使用軟毛牙刷避免牙齦出血、飲食方面要攝取充足纖維避免便秘。請務必依照指示服藥並按時血液科門診追蹤!

筆記重點記起來

  1. 再生不良性貧血是因為骨髓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而失去造血功能,導致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都明顯偏低。
  2. 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容易出現流血不止、嚴重感染的狀況,危及性命。
  3. 嚴重或非常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需要積極接受治療,治療方式包括支持性療法、造血幹細胞移植、免疫抑制療法、促進血小板生成藥物等,可以有效恢復血球數目。
  4. 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在接受治療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血球數量才能逐漸回升,請務必按時回診,小心照護。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手淫有害健康嗎?
陸子鈞
・2013/01/20 ・170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credit: CC by hyper7pro@flickr

「手淫:人類最初的性活動。在十九世紀它是種疾病,在二十世紀它是種解藥。」-湯馬斯‧薩斯(Thomas Szasz)
Masturbation: the primary sexual activity of manki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 was a disease; in the twentieth it’s a cure.

到底頻繁手淫(masturbation,或稱「自慰」)會不會對健康有害?怎樣的頻率又算「太頻繁」?這項顧慮可能源自於歷史上將手淫視為一種「淫邪」的行為,在18世紀醫生甚至認為手淫是一種精神疾病。這些說法或多或少還留存至今,不過有幾分是事實?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手淫並不是一種疾病,相反地,手淫和較健康的生理、心理狀態有關,像是自尊心[1];對男性而言,也比較不容易罹患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2]。比較神奇的是,手淫還能減緩鼻塞(nasal congestion)的問題[3],這對正在感冒或者鼻炎的人來說,是便宜又自然的療法。此外,從公衛的角度來看,手淫能減少一個人擁有性伴侶的數量,降低感染性病的風險。

至於手淫次數怎樣才是「太多」,專家們則沒有一個確切的看法,認定一週或一天中手淫幾次就算過度。根據一則2002年發表,針對223位匿名的男大生所作的調查,他們平均一個月自慰12次,大約是女大生的五倍之多[4]。不過不表示這頻率就是「正常」;「正常」還得考慮除了次數以外的其他因素。所以,無論你一個月自慰多於或少於這個次數,都無關好壞或者對錯。

頻繁的性高潮有益健康嗎?

既然手淫和健康的生理還有心理有關,那麼性行為中的高潮(orgasms)-無論一個人或兩個人,也有一樣的效果嗎?

根據一則2010年發表的研究,穩定的性行為可能讓你變得更聰明。科學家將公老鼠分成兩組,一組在實驗期間只能和母鼠交配一次,另一組則可以每天都可以和母鼠交配。兩週後,科學家發現較頻繁性交的那組公鼠,和只性交一次的公鼠相比,較多腦神經發育,除此之外,體內的壓力荷爾蒙濃度也較低[6]。這顯示性交有助於認知功能的發展,還能降低壓力

人類也有類似的研究報告,像是剛墜入愛河的戀人,血液中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的濃度會提高[7]。另外,也有報告指出,穩定關係的情侶發生性行為之後,隔天較不會感到壓力[8]

對生理層面的好處呢?一則2004年發表的研究中,科學家找來男性受測者,要他們自慰到性高潮,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性活動。在受測者自慰前、達到性高潮後5分鐘還有45分鐘時,抽血檢查白血球、淋巴細胞還有由細菌引發的白介素6(interleukin 6)……等等和免疫有關的資料。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高潮後的男性受測者有較佳的免疫系統-血液中的白血球數量較多,特別是殺手細胞[9]

性高潮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是否也能使人更長壽呢?科學家在1979~1983年間,追蹤918位介於40~59歲的英國男性,調查他們的性高潮頻率,還有這十年間的死亡率。結果發現,最頻繁得到性高潮的這些受測者,比起最不頻繁的那群,死亡率降低了50% [10]。雖然影響死亡率的因素很多,不過頻繁的性高潮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有很明顯的關連性。

結論

整體來說,我們不能斷定頻繁的性高潮能讓你更聰明或者更長壽,不過看起來它對你的健康有益無害。

 

資料來源:

  1. Hurlbert, D. F., & Whittaker, K. E. (1991). The role of masturbation in marital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masturbators and nonmasturbators.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 Therapy, 17, 272-282.
  2. Giles, G. G., Severi, G., English, D. R., McCredie, M. R. E., Borland, R., Boyle, P., & Hopper, J. L. (2003). Sexual factors and prostate cancer. 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 International, 92, 211-216.
  3. Zarrintan, S. (2008). Ejaculation as a potential treatment of nasal congestion in mature males. Medical Hypotheses, 71, 308.
  4. Pinkerton, S.D., Bogart, L.M., Cecil, H., & Abramson, P.R. (2002).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asturbation in a collegiate sample.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Human Sexuality, 14, 103-121.
  5. Is Masturbation Bad For Your Health?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Sexuality [January 12, 2012]
  6. Leuner, B., Glasper, E.R., & Gould, E. (2010). Sexual experience promotes adult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despite an initial elevation in stress hormones. PLoS ONE 5(7): e11597. doi:10.1371/journal.pone.00115972
  7. Emanuele, E., Politi, P., Bianchi, M., Minoretti, P., Bertona, M., & Geroldi, D. (2005). Raised plasma nerve growth factor levels associated with early-stage romantic lo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 1-7. doi:10.1016/j.psyneuen.2005.09.002
  8. Ein-Dor, T., & Hirschberger, G. (2012). Sexual healing: Daily diary evidence that sex relieves stress for men and women in satisfy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9, 126-139. doi: 10.1177/0265407511431185
  9. Haake, P., Krueger, T. H., Goebel, M. U., Heberling, K. M., Hartmann, U., & Schedlowski, M. (2004). Effects of sexual arousal on lymphocyte subset circulation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in man. Neuroimmunomodulation, 11, 293-298. doi: 10.1159/000079409
  10. Davey Smith, G., Frankel, S., & Yarnell, J. (1997). Sex and death: Are they related? Findings from the Caerphilly Cohort Stud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15, 1641-1644. doi: 10.1136/bmj.315.7123.1641
  11. Can Frequent Orgasms Make You Healthier And Smarter?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Sexuality [December 10, 2012]
文章難易度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