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原文為《站在震動機上,長肌肉、預防退化?》
- 文/陳曉謙
「全身震動可以預防骨質密度、長肌肉?」「電刺激可以電出八塊肌、燃燒脂肪?」
可能是演算法的關係,最近不斷跳出類似的儀器跟文章,也有許多朋友私訊我說是不是真的那麼厲害。
如果健康是 60 分,單獨使用全身震動,可能讓你從 0 分進步到 20 分,而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有在 40 到 80 分這個程度,但是單獨做運動訓練,想從 0 到 60 分或 60 分到 100 分都是可以達到的。
什麼是全身震動治療?
全身震動治療(Whole body vibration)是透過水平或垂直的震動,來達到刺激肌肉活化、避免骨質疏鬆、改善肌力等效果。常常是站在一個儀器或平台上,專業人員可以設定參數如震動頻率、持續時間等,嘗試達到特定的效果。
為什麼有爭議性?
以我自己,從物理治療師跟教練的角度來看,這些爭議多來自「過度誇大效果」。不只強調「提升肌力」的全身震動;還有「放鬆軟組織」的震動按摩槍;可以「預防」肌肉萎縮的功能性電刺激(FES),其實都不是新興的儀器,很早在物理治療跟復健領域就有在用了,而他們都是適用在較嚴重的病患。
現代人文明病越來越多,可以帶來很高的商業價值,這類的器材可能想應用在「一般族群、民眾」上。這些產品的宣傳、行銷也跟著擴大,提倡各種優點跟效果,但這些效果是否出現在每個人,或都有巨大的成效,需要審慎評估。
以下是根據我個人所學,分享部分觀點:
這些儀器常是「在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太空人在無重力的環境下,身體能力會逐漸喪失,只能使用全身震動。」
「因車禍導致神經斷裂的個案,為了避免肌肉萎縮,只能使用電刺激。」
要避免肌肉萎縮,讓肌力、骨質密度上升,目前研究證據力最高,無庸置疑是阻力訓練;要讓心肺耐力不斷提升,無庸置疑是有氧訓練。但上述的狀況是因為「沒有重力,無法創造阻力」、「神經斷掉,肌肉無法主動收縮」,所以才不得不放棄 100 分的方式,而選擇一個 30 分的方式。一般的病患、民眾其實並沒有到那麼嚴重,也沒有這樣的條件跟環境限制,其實運動訓練的效益更大。
也因此,全身震動或電刺激的研究中,比較有效的個案都是「非常嚴重的肌力不足」、「久病臥床」的人,或許可以讓他們從 0 分提升到 30 分,但是接下來的 30 分提升到 80 分,是需要透過運動訓練,而大多數人只要能生活自理,應該都有個 30 分的能力,所以這個工具只能讓你提升到 30 分,要再往上的效果可能有限。
身體能力提升,「超負荷」是關鍵
要讓身體能力提升,有個很簡單的原理:刺激 → 疲勞 → 適應。我們每天走路、上下班,都在給身體刺激,包括肌肉收縮來承受體重,或使用大腦思考問題等,在刺激後身體會感到疲勞,但經過充足休息或睡覺後,身體的能力可能會提升(適應),因為身體知道你需要這些能力、應付這些刺激。
而要讓身體能力提升,還有個前提是「刺激要超過自身的能力一些」,又稱為超負荷(Overload)。運動(Exercise)跟活動(Activity)之間的差異是,運動有達成超負荷的原則,活動則泛指有消耗熱量的任何事情。所以對一個家庭主婦來說,做家事可能是活動,但去慢跑 30 分鐘是運動。但對一個久病在床的阿公,能坐在床邊可能就是運動了。
因此,全身震動、按摩槍、電刺激等這些工具,對大部分能生活自主的人,不見得有達到「超負荷」,反倒是常見的上下樓梯、跑步、運動、重量訓練等,對身體的刺激還比較大,並且能讓身體更知道要成長。
全身震動,無法替代運動效果!
懶惰是人的本性,因為人與生俱來的是要生存、繁殖,而生存的條件就是「盡可能減少能量的消耗」來度過古時代的寒冬、或找不到食物的日子。
所以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也是懶惰的。但我知道「只」喝乳清蛋白、高蛋白不會讓我長肌肉,「只」用電刺激的也不會電出腹肌或燃燒脂肪,所以只能透過「比較辛苦、需要讓身體出力」的運動訓練。
我個人使用全身震動的經驗,是用來「喚醒」或「活化」病患的肌肉,例如在剛手術完的個案,大腦會反射性地讓肌肉不出力或「被抑制」。此時在復健訓練前,能做些震動,可能是震動按摩槍、震動滾筒等,就能讓運動訓練的效果加成,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或這些器材是必要的。輔助的意思是它不見得是必要的,但「主要」就代表是不能缺少的,例如運動訓練、對應的醫療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