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17
2

文字

分享

7
17
2

為何人道銷毀,才是更顧全動物福祉的做法?——談走私貓安樂死事件的道德誤區

ycl2019
・2021/08/23 ・292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林怡君|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

編按:海巡署 8 月 19 日於安平外海 9 浬處查獲一起走私案件,涉案的新北市籍漁船「順發 866 號」船艙內裝有 62 籠寵物攜帶箱,每籠分裝 2 至 6 隻大小不等、總計 154 隻的品種貓,包括市場價格不斐的俄羅斯藍貓、布偶貓、波斯貓及美國短毛貓等。

主管機關農委會依照《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於 21 日下午為 154 隻貓執行安樂死。相關新聞引起民眾熱議,直批政府「不人道」的輿論也隨之甚囂塵上;鑑此,本文將從「傳染病防治」的角度解析此案「人道銷毀」為何必要?並指出支持「法外開恩」論述的道德誤區。

相關新聞:品種貓走私案

自 2017 年起,筆者養貓的資歷已滿 4 年,雖然尚算資淺貓奴,但是愛貓的心態,不會亞於任何人;近期走私貓的新聞,在社群網站上傳播開來;有人理解,有人無法接受。無法接受的族群,多是因為難過人的錯誤卻要動物來承擔。

事實上,歷來已有多起動物走私案件遭破獲,卻未必如此次「走私貓」案件引起廣泛關注——不得不說,長得可愛終究還是會受到比較多的關愛吧。

一般來說,走私動物遭查獲後有以下 2 種處置方法:

1. 如果是數量稀少的保育類動物,因其具稀有性,所以不會立刻執行人道銷毀。經過檢疫後,即沒入指定的收容單位,如:臺北市立動物園。(編按:例如 2019 年台北海關走私的「安哥洛卡陸龜」,國際貿易公約列為一級保育動物,全世界只有約 400 隻,後續送臺北市立動物園照顧。)

2. 但如果是非保育類,又帶有極大疾病傳染風險,就如同今天的案例,將直接以「人道銷毀」方式處理,也就是安樂死的環節。

為什麼不能把牠們送回去?

第一,如果是保育類動物被走私,極有可能是四處捕獲收集而來,因此根本無法確切知道原本的棲息地是在哪個地區,又要如何送回原處?再者,若若任意放回該國但又非原棲息地,環境未必適合;新的動物融入新的族群,勢必會經過一番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走私就是沒經過任何檢疫,身上是否有帶疾病完全沒證據。再者,為了避免查緝,走私的過程必定會設下許多斷點,如同這次的事件一樣,船主是在澎湖外海向不知名的船主接洽,他們都僅是寵物走私產業鏈的其中一個分支。如果依循正規管道送回,要如何證明身上的疾病是在出口國得到的?還是在走私的路上,或是在落地的進口國得到的?

第三,運輸——不管是正規管道還是走私,對動物來說都造成極大的緊迫(害怕與壓力)。動物沒有「運輸」的概念,引擎的聲音、暫時的移動限制、或是不明原因的晃動(車、船、飛機),沒有經過訓練的動物,都會讓動物感到無比的害怕及恐懼。

不管是正規管道還是走私,運輸對於動物來說,都是非常大的緊迫。圖/Pixabay

即便正規管道的運輸都會帶來動物這麼大的緊迫,走私的方式更是慘不忍睹。

以人為例,過往國際上有不少人口走私/偷渡的案例,如:2019 年發生在英國的集體裝箱案,自越南通過陸路以及水路的運輸方式,抵達了英國後,其中 39 名越南人因貨櫃內的環境而體溫過高甚至窒息死亡(Cawley, 2020);2000 年亦曾有相似的事情發生,造成 58 名中國人死亡,只剩 2 名生還(Smugglers jailed over Chinese deaths, 2001)。可以見得走私的過程,為了避免查緝,環境是多麼刻苦,人口走私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動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往就曾經查緝到鸚鵡的走私,不肖商人將 74 隻鸚鵡塞進寶特瓶中,被查獲的時候,已經有 10 隻鸚鵡被活活悶死了(Parrots found stuffed in plastic bottles in Indonesia,2020)。另外亦有人以棉襪、膠帶,把烏龜、松鼠、黃鼠、綠繡眼、貂綑綁在腿上走私(許加泰 & 尚義, 2018)。走私手法各式各樣,不管哪種,對於動物都是極大的痛苦。走私本身就很容易造成動物殘弱不堪,如果又將其送回去,不管動物福祉的規格有多高,勢必對於動物來說又是一番折騰。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那為什麼不能開放認養?

第一,因為不確定走私來源。若是具有出口國證明,就可以依照是否為狂犬病疫區進行檢疫隔離。但是如同前述所提,走私必定有很多斷點,不知從何而來,不具備出口國文件,就得採取檢疫隔離最高規格,進行 187 天隔離。最近疫情,相信大家對隔離應該很有感。一旦回國至少隔離 14 天,期間不得跟任何人接觸,雖然衣食無缺,單就情感上的孤立,就有許多人受不了這樣的孤獨。可以想像隔離 187 天是什麼樣的世界嗎?走私的過程可能讓這些動物體弱多病,又要經過187天單獨隔離,對於動物來說會造成心理上極度的緊迫,輕者免疫力下降,行為暫時出現異常;重者造成腦部損傷,成為不可逆的後果,行為無法恢復正常,此種痛苦是無法量化的。

第二,不得不講現實層面的事,貓咪7天隔離的價錢是 $5,850 – $6,625 不等,這只是場地跟一般診療費用,不包含狂犬病注射檢測、晶片施打費、寄生蟲治療、重大疾病治療的費用。假設一天 $1,000,187 天隔離就是 $187,000,154 隻貓咪隔離 187 天就是 $28,798,000,如此龐大的經費由誰負擔?愛心無價,但是光用愛心是養不起任何生命的。

第三,開放認養,是否就變相默許走私的情況發生?只要多付檢疫的費用,仍舊是可以取得非正規管道而來的寵物?又,如果感性地放動物入國,疾病會不會造成當地動物很大的危害?過去臺灣有太多慘痛的教訓,像是口蹄疫——不談進出口,亦不提畜牧業的損失,就看因疾病死亡或是撲殺的豬隻,就以百萬來計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研究也發現貓感染狂犬病是有潛伏期的,平均是2個月、短則2周、長則可達數年(Frymus et al., 2009)。若是輸入臺灣,感染到的動物只有死路一條,而且在死亡之前,伴隨著無法自我控制、肌肉僵硬、窒息死亡的染疫案例將是數以萬計。

研究發現,貓感染狂犬病是有潛伏期的,平均是 2 個月,短則 2 周,長則可達數年。圖/Pixabay

這 154 隻無辜生命的離開很令人惋惜。但是更希望他們的生命,可以喚醒臺灣對於法規的重視、對於動物福祉的重視、以及對於飼主責任的全面落實。除了施打晶片、寵物登記、定期健康檢查、出門無論何時一定要上牽繩之外,更要重視寵物動物的來源。

別忘了,人就是最直接影響動物福祉的因素,如果連人都不重視動物的來源,只會有更多動物因為人的慾望被走私進來。如果想養動物,購買不是唯一的管道,全國各地公立收容所、以及合法的動物保護協會,都有很多還在等待家的動物們。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7
ycl2019
1 篇文章 ・ 1 位粉絲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為什麼腿短短,走路還搖搖晃晃?解密企鵝賣萌的背後真相!——《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
晨星出版
・2023/10/24 ・165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企鵝搖搖晃晃地走路

圖/giphy

說到用兩隻腳走路的鳥類,就不得不提企鵝。企鵝用兩隻腳在冰上搖搖晃晃走路的樣子非常可愛。在水中卻可以自由自在地高速游泳、追捕魚,這兩種樣子帶給人的印象有非常大的不同。

話說,企鵝意外地可以走很長一段距離。牠們會在地上蒐集石頭來作巢,所以當然要可以走到築巢的地點。通常企鵝類的繁殖群會位在距離海岸線幾百公尺的地方,但有時會在距離海岸 3 公里以上的內陸,想像企鵝排成一列搖搖晃晃地走 3 公里,實在是可愛至極。

說是這樣說,但是走 3 公里,我們人類都覺得有點遠了,企鵝真的可以搖搖晃晃走過去嗎?

牠們的走路方式感覺效率很差,好像很累。企鵝走路時腳會使用的力量以及計算其所需能量的研究顯示,企鵝的走路方式一如外表印象,效率很差。大概所有人都會覺得「我想也是」吧,但我們不妨來仔細思考為什麼會效率很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giphy

鵝生好累!企鵝其實一直蹲著?

在討論企鵝的步行時,首先得要知道的是其獨特的體型。企鵝看起來是用兩隻腳站著,腳感覺極端的短。大概因為身上的毛色彷彿穿著燕尾服一樣,總覺得像是人類的喜劇演員一般。

但是牠嚴格說來並不是「站著」。看企鵝的骨骼圖(圖一)就很清楚。髖關節跟膝關節強烈彎曲的姿勢,以人類來說就是「蹲著」。換言之,企鵝時時刻刻都是蹲著的,連走路時也是蹲著的狀態。試著自己蹲著走路看看,就會像企鵝那樣搖搖晃晃地。牠們搖搖晃晃的姿態,背後的祕密就是體型與姿勢。

而由此延伸,企鵝的步行方式非常沒效率的理由,可能就是身體橫向搖擺和轉動幅度非常大。搖擺跟旋轉的動作,對前進而言怎麼看都是不必要的舉動,但是根據之前的研究,其實企鵝不搖晃反而效率會更差。之前也說過雙足步行的動能跟位能要有效率地轉換,才能有效率地運動,但企鵝似乎是用橫向搖擺的動作來進行這種能量轉換。

圖一、企鵝的樣子跟人很像,所以如果讓企鵝在山手線月台上排隊,也不會有人發現(右),但是如果看骨骼(左),企鵝蹲下來就可以跟站著的人類簡單區分開來。

短腿優先?

也就是說,企鵝走路效率不佳的理由,跟牠們這種體型跟姿勢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企鵝的腳確實很短,以現在還活著的企鵝種類來說,體型最大的皇帝企鵝的體重將近 20 公斤,和澳洲的平胸鳥類鶆䴈幾乎相同,然而比較這兩種鳥類的腿長的話,鶆䴈的髖關節大概在 80 公分高的位置,而皇帝企鵝大概在 30 公分高左右。明明體重差不多相同,企鵝的腳的長度卻只有鶆䴈的一半以下,步行效率差也是沒辦法的事。

本章已經反覆提過好幾次,腿愈長一般來說會步行速度愈快、效率也愈好,企鵝的短腳和蹲下的姿勢非常不適合走路,這點沒有人能否定。

圖/giphy

企鵝的腳會這麼短,恐怕是為了在寒冷地帶保住體溫。雖然也有棲息在熱帶的企鵝,但多數企鵝都棲息在極地,在水中跟地面上不失去體溫就是牠們最重要的課題。四肢末梢要是比較長,就會因為體積的表面積變大,容易失去體溫。所以在寒冷地帶演化的物種,耳朵等突出部位通常都會比較小。

雖然意外地能走很長距離,但企鵝仍然主要屬於在寒冷地區游泳的鳥類,為此演化出的短腿跟蹲著的姿勢,必須讓身體左右搖晃走路來補足才更有效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2023 年 8 月,晨星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小「勞贖」大英雄!——認識新藥開發的幕後功臣:基改實驗鼠
科技大觀園_96
・2021/10/13 ・249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林妤庭|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作為世界各國生醫研究的推手,每隻基改實驗鼠都是具有個性、生命力充沛的個體,就和我們每個人一樣!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副主任秦咸靜表示,牠們不只是實驗材料,更是新藥開發的大功臣,值得享有更多尊重和福祉。

「你可以想成這裡養了數十萬隻寵物,獸醫師會定期幫動物巡房、做健康檢查;也像是『不孕症中心』,有大量被冷凍保存的動物胚胎,有需要時解凍來用;還有各種類似醫院專科門診的單位,包括行為、腦神經、代謝、腫瘤等,會固定幫這些小鼠做實驗,」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副主任秦咸靜形容。

秦咸靜對這裡飼育的大小鼠如數家珍,這些長期近親培育而得的實驗鼠,每個品系就像是一群多胞胎,有自己獨立的個性,有的脾氣硬、愛爭執,有的精神脆弱,禁不起一絲打擾。「像 B6 是 party animal ,愛喝酒,也愛吃甜食和高油脂的食物,媽媽把小孩生下來就跑出去玩;但如果是 FVB 品系,你餵牠酒,牠會堅持等水喝,而且很會照顧小孩!」秦咸靜說。

基因改造「特製」實驗鼠

這些實驗鼠對於研究有非常重要的貢獻。為了更精準的解決研究問題,研究者可以透過將老鼠基因序列增加、刪減、替換,破解基因對於身體功能或者疾病發展的影響。國研院動物中心就是透過基因改造鼠,一路抽絲剝繭,找出多囊腎病變真正關鍵的家族遺傳基因,為治療因多囊腎病而須洗腎的病患,喚起了一線生機。

現今實驗鼠全世界有 2 萬多個品系,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基因改造鼠。「螢光鼠」是箇中代表,變色基因就像是在實驗鼠體內裝進了探照燈,協助追蹤器官或細胞移植後發生了什麼事。目前的技術還可以依照需求調控變色,例如給原本紅色的螢光鼠某一種藥時,同時啟動綠色螢光基因,事後觀察顏色的改變,就可以清楚對照出給藥前後細胞在體內的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基因改造鼠,也是人類對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2015 年,國研院動物中心研發出高度免疫不全的「擬人鼠」,2019 年,再將這些幾乎失去所有免疫細胞的小鼠,進一步接種人源腫瘤,成為個人化新藥試驗的替身——阿凡達鼠,作為癌症治療及研究的重要工具。

秦咸靜解釋,腫瘤跟免疫是臨床前試驗失敗率很高的兩個領域。使用老鼠腫瘤獲得的結果,和應用在人體上可能有很大落差。傳統上,使用人類的腫瘤細胞株進行測試,細胞株可能源於數十年前某個病人身上採到的腫瘤組織,但在實驗室經過了漫長歲月,早就與原本的腫瘤大不相同。

阿凡達鼠不只增加腫瘤生長的成功率,還能保留病患腫瘤的原有特性,因此阿凡達鼠對藥物的反應也跟病患比較相似。。 圖/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

「我們希望顛覆測試的方式,最好可以直接拿病人的來做,最準!」只是人的腫瘤移植到老鼠身上,很容易就被免疫系統攻擊,產生組織排斥。所以第一步,就是讓老鼠不要有免疫系統。這些成功在老鼠身上長大的腫瘤,冷凍保存後可以成為一個「銀行」,日後提供其他有類似基因變異的病人使用,找到適合藥物。目前也正在研究如何將老鼠的免疫系統換成人類的免疫系統,更真實模擬人體環境,也可擴大測試更多與免疫反應有關的藥物。

從「擬人鼠」到「器官晶片」

在精準醫療的發展上,現在甚至已經有老鼠跟人同步測藥的嘗試。給予病人第一線標靶藥物的同時,也直接將腫瘤種到老鼠身上,尋找第二線對病人有效的標靶藥物,免去在眾多標靶藥物中「盲測」而流失的生命和時間。「很多癌症病患等不到有效的藥,吃了第二段標靶藥還是沒有效就走了。」秦咸靜說,雖然目前技術還未全面到位,而且在這樣的時間壓力下,要維持高效率、高成功率,非常考驗臨床動物實驗的能力,但這依然是未來值得發展的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進一步,「這些從人的腫瘤擴增出來的檢體,未來也可以變成器官晶片,也就是把腫瘤養在晶片上來篩藥,不一定要用老鼠。」秦咸靜認為,隨著技術的進展,除了能建立很多過去想像不到的檢測方式,研究人員也希望搭建出新的機制、新的平台,減少實驗動物的犧牲。

尊重每一次的動物實驗

國研院動物中心擁有全球頂尖的基因改造技術和珍貴的稀有鼠,名列 23 個國際種源庫之一。秦咸靜認為,臺灣有非常強勁的研究能量,對於實驗動物的管理和品質,在亞洲也算是數一數二;不過她也期望,對於動物實驗的教育可以更深入扎根。

「動物牠不是材料,而是生命。如果今天要在一篇論文裡選一個位置去放牠,我們應該要放在致謝,而不是材料。」秦咸靜道出她的感悟。

當思維模式轉變,進行動物實驗規劃時自然就會更有策略、更謹慎,而不是一股腦地直接做動物實驗,或是因為實驗設計不夠精準而一再重來。秦咸靜說明,其實現在大部分實驗希望多軌進行,可以用細胞或電腦模擬的方式先做,若要進行動物實驗,則要好好把握機會,規劃完整並做到好,才不會無謂的消耗生命。至於實驗動物的生活環境,就像養寵物一樣,該換籠就換籠、該清潔就清潔,讓牠們吃好、住好。這些動物帶著實驗的宿命而生,如果人還不能好好照顧牠們,是實驗上最大的殘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愛來照顧實驗動物,不只是動物福祉的展現,讓牠們的身心靈維持穩定,對於得到準確的生理數值也有幫助。秦咸靜舉例,如果照顧者採血太粗魯、環境太吵、飲食不周,動物一下子心情好、一下子心情不好,生理值高低起伏,當然測不準。

「很多我們覺得很簡單的概念,在學校或是進了實驗室不一定有人教。這些老鼠看起來很單純,其實一點都不單純。」國研院動物中心也積極開課、推廣,期待提升各界關注實驗動物福祉的意識,並建立足夠的訓練機制,不要再從錯誤中學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26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實驗而生的動物們:國研院實驗動物中心專訪
Suzuki
・2019/08/30 ・44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3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圓人類的太空探索夢, 1957 年蘇聯將狗狗「萊卡」放在太空艙中,測試它對太空環境的耐受度,結果狗兒在進入太空後不久就中暑死亡。

在今年四月中國科學家將人類大腦發育基因植入恆河猴的腦部,試圖解開人腦的思考奧秘,但這個研究飽受各界質疑。生物倫理學家 Jacqueline Glover 更表示「不該創造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生命意義的活體」。

講到動物實驗,你想到的是否都是以上的有倫理爭議的實驗?甚至浮現畫面,在蒼白的實驗室中、驚惶的小鼠逃竄……事實上,在越來越強調動物權利的現代,我們對於保障動物福利的要求已經越來越嚴格。那麼如何確保動物在實驗過程中不會承受過多苦痛?尊重實驗動物的福祉呢?這是個重要的問題。

國研院動物中心台北中心剛剛遷入的國家生技園區實驗動物中心大樓依山傍水,是全世界少數綠建築形式的實驗動物房。(照片提供:國研院動物中心)

本次我們專訪了今年剛剛新居落成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實驗動物中心,來一起看看,在第一線「養動物」的國研院動物中心,如何兼顧實驗需求與動物福祉吧!

要健康快樂實驗才可靠:實驗動物的五項基本權利

目前國際在動物實驗的進行與飼養皆有共識,以實驗動物經典書籍《人道實驗技術之原則》(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為準繩,農委會在 1998 年訂定《動物保護法》。國研院動物中心飼育實驗動物與開發基因改造鼠,為生技與醫藥研究奠下基礎,並以推動台灣實驗動物福祉與教育努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研院動物中心主任余俊強博士表示,讓動物身心健康,實驗結果才會可靠。目前國際上的共識,必須保障實驗動物五項基本權(5F):

  1. 充足的食物和水(Freedom from Hunger and Thirst)
  2. 安穩的棲息空間(Freedom from Discomfort)
  3. 自由的表現本能(Freedom to Express Normal Behaviour)
  4. 放鬆的無憂生活(Freedom from Fear and Distress)
  5. 即時的醫療照顧(Freedom from Pain,Injury or Disease)

5F 與動物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簡言之,飼養需考量到動物的「食、住、行、育、樂」。在居住空間上,每種體型的動物都有適當的生活空間,並有同伴一起住維持群居的特性。以掌心大小的小白鼠來說,牠們是住在鞋盒大小的飼育籠內,最多有五隻小鼠同伴當室友。

國研院動物中心目前的設計,每個飼育籠就如同一間間套房,除了飲水器、食物槽、吸濕的墊料外,還有「獨立空調」,能長年維持攝氏 22 度、濕度 50% 的恆定環境。動物房內對於照明、開關燈時間、噪音控制也有要求,確保動物能安穩的生活,也助於動物的繁殖。

維持動物房穩定並不是容易之事,需設置許多備援系統。國研院動物中心企劃推廣組組長秦咸靜博士表示,新的台北動物中心雖在今年一月完工,但為了測試系統對防水、防震與停電的應變就花了六個月,直至最近才將動物移過去,正式啟用設施。她說:「動物中心的系統絕對不能出錯,一出大錯就可能造成小動物的犧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基礎設施完備下,國研院動物中心也準備玩具,如:提供棉花讓小鼠做小窩、給予木棒讓大鼠磨牙。對於膽小的動物,如:天竺鼠、兔子,則會播音樂讓牠們習慣有聲音的環境,盡可能滿足其本性,避免動物無聊到在籠子繞圈圈。

大鼠們大口吃飼料的樣子(已融化)照片提供:國研院動物中心

每天國研院動物中心的人員也會值班,視察每隻動物的狀況。一發現動物不理毛、傷口癒合慢,出現違反動物常態的行為,便會請獸醫來幫動物檢查,確保動物的身心健康。

動物房內最「髒」的是人類

「動物房內最髒的就是人類!」秦咸靜博士解釋,人類身上常帶有機會性病源,機會性病源不是什麼厲害的角色,大都是在你免疫力弱時,對你發動攻擊讓你長口角皰疹、痘子;但為了動物的健康,人類進入動物房需要「滅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中心的動物房設計分為兩個隔離區,一是動物飼養區,二是備料區,準備動物食材與用品區。動物飼養區的要求比較高,工作人員需要洗澡,換掉內衣褲和衣服才能進動物房,實驗做到一半去廁所後,就要再洗澡進去。由於來回進出相當麻煩,工作人員常一進房就待上半天,相當辛苦呢!

所有小動物要進動物房前,要在外面的保溫箱內做檢疫,確認沒問題才能進去。動物房設計為「正壓」房,也是為了降低病菌流入。

動物備料區的要求則沒那麼高,工作人員吹塵就可以進去,這區主要是協助動物籠具的清洗,還有實驗設備的消毒,工作人員大約一週為動物換籠一次。

國研院動物中心飼育環境的平面圖,進入藍色區域的動物飼養區前,工作人員需要洗澡換裝,而黃色滅菌區則是動物食材準備區,工作人員進入僅需要吹塵。(圖/簡鈺璇拍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細看動物房內裝潢,可發現地板相當光滑、一點接縫都沒有,這是為了避免細菌滋生。動物房天花板上的燈是不能在動物房內直接更換,工程人員必須走動物房上方的特別設計的「貓道」,由上而下換燈管。這樣的設計讓一般的檢修建築無需進入動物房,降低動物暴露在病菌中的機會。

飼養小鼠的動物房內地板光滑,沒有任何接縫,避免積灰塵。
(圖/國研院動物中心提供)

台北中心動物房的模型示意圖,可以發現動物房分兩層,有點類似樓中樓的設計,一層是飼育動物的區域,二層則是貓道,是讓維修人員走的,方便由上而下進行設備維修。(圖/簡鈺璇拍攝)

老鼠房內大都是木屑墊料的味道,一點都不臭呢!動物房內的空調系統,會高空排放動物房的氣體,所以國研院動物中心外什麼味道都沒有,而外面的氣體進入也要層層過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巡房、紀錄,確保每隻老鼠的狀況,圖為母鼠哺育幼鼠的情況。(照片提供/國研院動物中心)

人道實驗三原則:替代、減量、精緻化

許多人在高中生物課都有解剖青蛙的經驗,留下了動物實驗人人可以執行的印象。但其實,目前依據《動物保護法》規定,高中以下學校不得進行課綱外足以使動物受傷害或死亡的教學,而為研究所執行的動物實驗,更是需要經過審核才可以執行。

實際上執行動物實驗的規劃,必須符合人道實驗的 3R 原則: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精緻化(Refinement)。

  • 替代(Replacement)分為直接或間接替代。直接替代就是不要做動物實驗,除了醫學和研究等必要實驗外,許多實驗是有替代方案,像是化妝品能用體外培養的皮膚細胞來做敏感測試,測試功效的保健食品也可用人類做實驗。間接替代則是使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做實驗,余俊強表示,以往都用一般鼠來做實驗,但實驗效果未必反映在人身上,因此,國研院動物中心開發「擬人鼠」,藉由移植人類基因或特定癌細胞到老鼠上,讓實驗能對症下藥,使得動物的犧牲更有價值。

擬人鼠是國研院動物中心用心開發的結晶,能大幅提升藥物實驗的品質,並減少一般小鼠的實驗犧牲數量。(照片提供/國研院動物中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減量(Reduction)顧名思義就是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每年台灣約有 100 萬隻動物為實驗奉獻,以往為了減少實驗成本,國研院動物中心會希望量產小鼠,但這造成實驗的浪費,現行則依客戶的實驗數量再生產小鼠。此外,國研院動物中心同仁也是許多大學動物實驗委員會的委員,審核實驗動物的合理數量。
  • 精緻化(Refinement)強調動物實驗進行的品質,如果實驗者技術好,動物在抽血和縫合時所承受的痛苦就少一點。今年國研院動物中心將打針、抽血等七項核心實驗技術編成課程,提升研究者的實驗技巧。

秦咸靜博士與國研院動物中心同仁經常到校園推廣動物福祉,希望從小教育孩子尊重生命。(照片提供/國研院動物中心)

規劃實驗不能只考慮到結果,還要重視動物權

實驗過程中動物難免會不舒服,就像人生病去醫院打針、治療,可能產生副作用或疼痛一樣,因此確保動物實驗的終止時間,及早人道介入緩解動物痛苦,就非常重要。

以癌症的藥物測試為例,研究人員會將人的腫瘤細胞移植到小鼠的皮下細胞,並分成三組:一組投以有效藥物、一組為測試藥、另一組不治療。可想而知,不治療或測試藥的小鼠可能因腫瘤長大,而承受相當的痛苦。

圖為研究人員取動物血清進行生化分析(照片提供:國研院動物中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動物實驗時不能只考量實驗結果、便利性,還要重視動物權!」秦博士表示,對動物傷害越大的實驗,實驗審查就會更嚴格,研究者必須指出實驗過程中動物可能發生的症狀,包含:非預期的副作用,並明確說明人道介入的時間點。

人道介入的時間通常是實驗足以影響動物的正常生活時,例如:腫瘤超過一公分讓小鼠無法行走、小鼠腹痛蜷縮在角落、傷口癒合不佳等。此時研究者就要介入,並終止讓小鼠繼續實驗。

安樂死是人道介入的方式之一,秦博士說:「很多人會覺得犧牲小鼠很殘忍,但若將小鼠救活後也不能送養或做二次實驗,因此由實驗動物角度來看,最快結束痛苦才是最好的結局。」

建立人道動物實驗文化

余俊強博士表示,實驗人道守則除了 3R 外,還應該外加 1 R: responsibility。在動物福祉的維護上,國研院動物中心的所有同仁,包括司機、廠務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笑道,國研院動物中心的就連司機在運送過程中也需要對動物給予以無微不至的照顧,選在夜間開車、車速平穩,盡可能不驚擾動物。

余俊強博士期許人道實驗的精神能內化在國研院動物中心的同仁心中,中心因此特地比照獸醫、醫生的宣誓,擬出「動物實驗人員宣誓誓詞」讓研究人員公開表白,為實驗動物福祉努力的決心。

國研院動物中心主任余俊強認為,建立人道實驗精神與文化是動物中心的使命之一。圖/簡鈺璇攝影。

秦咸靜博士表示,她之前也想過可不可以不做動物實驗,但現階段動物實驗仍有必要性,她認為國研院動物中心的同仁是最顧及動物、實驗技巧優異的一群,如果他們不做,那麼還有誰能勝任呢?她勉勵自己和同仁繼續為動物與人類醫學努力。

也許將來,全器官的支持系統完成,小鼠就不用再為人類犧牲了。(圖/國研院動物中心提供)

近年國研院動物中心致力向各大專院校、生技公司宣導這些原則,配合今年台北動物中心搬遷至國家生技園區內,廠房擴大至 8000 坪,動物中心有更多空間推出新型態的服務。

余俊強博士表示,醫療與生技產業是台灣重要的一塊,對實驗動物的品質與福祉要求會越來越高。設備良好的動物房搭建成本相當高昂,所以國研院動物中心也開始推出動物房租用、代業主照顧動物與實驗等服務,也希望藉此更有效改善台灣所有實驗動物的福祉。

我們日常生活中從吃的食品到醫病使用的藥品,都可能有實驗動物的一份貢獻。考量人體的生理機制複雜,現今尚無體外全器官支持系統能替代動物做藥物測試,因此動物實驗仍是醫學發展的必要手段。人們的持續關注與努力,才是讓人類醫藥發展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苦痛唯一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7

17
2

文字

分享

7
17
2
為何人道銷毀,才是更顧全動物福祉的做法?——談走私貓安樂死事件的道德誤區
ycl2019
・2021/08/23 ・292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林怡君|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

編按:海巡署 8 月 19 日於安平外海 9 浬處查獲一起走私案件,涉案的新北市籍漁船「順發 866 號」船艙內裝有 62 籠寵物攜帶箱,每籠分裝 2 至 6 隻大小不等、總計 154 隻的品種貓,包括市場價格不斐的俄羅斯藍貓、布偶貓、波斯貓及美國短毛貓等。

主管機關農委會依照《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於 21 日下午為 154 隻貓執行安樂死。相關新聞引起民眾熱議,直批政府「不人道」的輿論也隨之甚囂塵上;鑑此,本文將從「傳染病防治」的角度解析此案「人道銷毀」為何必要?並指出支持「法外開恩」論述的道德誤區。

相關新聞:品種貓走私案

自 2017 年起,筆者養貓的資歷已滿 4 年,雖然尚算資淺貓奴,但是愛貓的心態,不會亞於任何人;近期走私貓的新聞,在社群網站上傳播開來;有人理解,有人無法接受。無法接受的族群,多是因為難過人的錯誤卻要動物來承擔。

事實上,歷來已有多起動物走私案件遭破獲,卻未必如此次「走私貓」案件引起廣泛關注——不得不說,長得可愛終究還是會受到比較多的關愛吧。

一般來說,走私動物遭查獲後有以下 2 種處置方法:

1. 如果是數量稀少的保育類動物,因其具稀有性,所以不會立刻執行人道銷毀。經過檢疫後,即沒入指定的收容單位,如:臺北市立動物園。(編按:例如 2019 年台北海關走私的「安哥洛卡陸龜」,國際貿易公約列為一級保育動物,全世界只有約 400 隻,後續送臺北市立動物園照顧。)

2. 但如果是非保育類,又帶有極大疾病傳染風險,就如同今天的案例,將直接以「人道銷毀」方式處理,也就是安樂死的環節。

為什麼不能把牠們送回去?

第一,如果是保育類動物被走私,極有可能是四處捕獲收集而來,因此根本無法確切知道原本的棲息地是在哪個地區,又要如何送回原處?再者,若若任意放回該國但又非原棲息地,環境未必適合;新的動物融入新的族群,勢必會經過一番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走私就是沒經過任何檢疫,身上是否有帶疾病完全沒證據。再者,為了避免查緝,走私的過程必定會設下許多斷點,如同這次的事件一樣,船主是在澎湖外海向不知名的船主接洽,他們都僅是寵物走私產業鏈的其中一個分支。如果依循正規管道送回,要如何證明身上的疾病是在出口國得到的?還是在走私的路上,或是在落地的進口國得到的?

第三,運輸——不管是正規管道還是走私,對動物來說都造成極大的緊迫(害怕與壓力)。動物沒有「運輸」的概念,引擎的聲音、暫時的移動限制、或是不明原因的晃動(車、船、飛機),沒有經過訓練的動物,都會讓動物感到無比的害怕及恐懼。

不管是正規管道還是走私,運輸對於動物來說,都是非常大的緊迫。圖/Pixabay

即便正規管道的運輸都會帶來動物這麼大的緊迫,走私的方式更是慘不忍睹。

以人為例,過往國際上有不少人口走私/偷渡的案例,如:2019 年發生在英國的集體裝箱案,自越南通過陸路以及水路的運輸方式,抵達了英國後,其中 39 名越南人因貨櫃內的環境而體溫過高甚至窒息死亡(Cawley, 2020);2000 年亦曾有相似的事情發生,造成 58 名中國人死亡,只剩 2 名生還(Smugglers jailed over Chinese deaths, 2001)。可以見得走私的過程,為了避免查緝,環境是多麼刻苦,人口走私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動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往就曾經查緝到鸚鵡的走私,不肖商人將 74 隻鸚鵡塞進寶特瓶中,被查獲的時候,已經有 10 隻鸚鵡被活活悶死了(Parrots found stuffed in plastic bottles in Indonesia,2020)。另外亦有人以棉襪、膠帶,把烏龜、松鼠、黃鼠、綠繡眼、貂綑綁在腿上走私(許加泰 & 尚義, 2018)。走私手法各式各樣,不管哪種,對於動物都是極大的痛苦。走私本身就很容易造成動物殘弱不堪,如果又將其送回去,不管動物福祉的規格有多高,勢必對於動物來說又是一番折騰。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那為什麼不能開放認養?

第一,因為不確定走私來源。若是具有出口國證明,就可以依照是否為狂犬病疫區進行檢疫隔離。但是如同前述所提,走私必定有很多斷點,不知從何而來,不具備出口國文件,就得採取檢疫隔離最高規格,進行 187 天隔離。最近疫情,相信大家對隔離應該很有感。一旦回國至少隔離 14 天,期間不得跟任何人接觸,雖然衣食無缺,單就情感上的孤立,就有許多人受不了這樣的孤獨。可以想像隔離 187 天是什麼樣的世界嗎?走私的過程可能讓這些動物體弱多病,又要經過187天單獨隔離,對於動物來說會造成心理上極度的緊迫,輕者免疫力下降,行為暫時出現異常;重者造成腦部損傷,成為不可逆的後果,行為無法恢復正常,此種痛苦是無法量化的。

第二,不得不講現實層面的事,貓咪7天隔離的價錢是 $5,850 – $6,625 不等,這只是場地跟一般診療費用,不包含狂犬病注射檢測、晶片施打費、寄生蟲治療、重大疾病治療的費用。假設一天 $1,000,187 天隔離就是 $187,000,154 隻貓咪隔離 187 天就是 $28,798,000,如此龐大的經費由誰負擔?愛心無價,但是光用愛心是養不起任何生命的。

第三,開放認養,是否就變相默許走私的情況發生?只要多付檢疫的費用,仍舊是可以取得非正規管道而來的寵物?又,如果感性地放動物入國,疾病會不會造成當地動物很大的危害?過去臺灣有太多慘痛的教訓,像是口蹄疫——不談進出口,亦不提畜牧業的損失,就看因疾病死亡或是撲殺的豬隻,就以百萬來計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研究也發現貓感染狂犬病是有潛伏期的,平均是2個月、短則2周、長則可達數年(Frymus et al., 2009)。若是輸入臺灣,感染到的動物只有死路一條,而且在死亡之前,伴隨著無法自我控制、肌肉僵硬、窒息死亡的染疫案例將是數以萬計。

研究發現,貓感染狂犬病是有潛伏期的,平均是 2 個月,短則 2 周,長則可達數年。圖/Pixabay

這 154 隻無辜生命的離開很令人惋惜。但是更希望他們的生命,可以喚醒臺灣對於法規的重視、對於動物福祉的重視、以及對於飼主責任的全面落實。除了施打晶片、寵物登記、定期健康檢查、出門無論何時一定要上牽繩之外,更要重視寵物動物的來源。

別忘了,人就是最直接影響動物福祉的因素,如果連人都不重視動物的來源,只會有更多動物因為人的慾望被走私進來。如果想養動物,購買不是唯一的管道,全國各地公立收容所、以及合法的動物保護協會,都有很多還在等待家的動物們。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7
ycl2019
1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