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宜蘭外海龜山島旁口耳相傳的「牛奶海」成為民眾喜愛造訪的景點之一,乳白的顏色染上原本清澈的海洋,好似有誰不小心將大量的牛乳灑落海中,吸引著大眾目光。
其實,在牛奶海的出現前,龜山島周邊的海域本身便可以看到陰陽海的景像,而近幾年因為龜山島較為頻繁的海底運動以及熱泉活動,才使得更加明顯的牛奶海出現,從過去到現在,龜山島一直都是學術研究的重點區域呢!
牛奶海的成因——海底熱泉活動!
龜山島因其地底下被中研院團隊確認具有岩漿庫的存在,在 2019 年正式被認定為一座活火山,而位於龜首的牛奶海,更是因為火山持續運動而造成的其一現象!
在 2019 年時,因龜山島海底的火山活動較為頻繁,在龜首部分出現接連幾次的坍塌與搖晃,而龜首海床底下的裂隙也相對加大,岩漿庫的岩漿沿著裂隙向上侵入海水,形成不斷冒泡泡的高溫海底熱泉。當冒出之海底熱泉夾帶著二氧化碳、硫化物質噴出海床並與較低溫海水相遇時,間接造成龜首前的海水呈現牛奶般的白色。
同時,也因為海底熱泉與海水混和成的海水溫度較高,溫泉與周圍的海水存在著一定的密度與溫度差異,造成較為明顯的分界帶,也因此無論是最初的陰陽海,或是現今的牛奶海,都能在龜首前明顯的看出這一片與眾不同的白色海洋。
五味雜陳的生態環境
從海床下噴發海底熱泉所形成的牛奶海,當中富含硫化物質,在觀測中發現牛奶海的 pH 值大約落在 6 點多左右,比正常海水的 pH 值偏酸(正常海水的 pH 值大約是 8 左右,偏鹼性。)而海底熱泉中央的 pH 值更是低到 1.52 左右,所以靠近牛奶海時,其實會聞到陣陣硫磺味撲鼻而來,又或者有些人聞到的也許像是壞掉雞蛋的味道呢!
對於我們聞似五味雜陳的環境,對微生物來說卻成為一種獨一無二的生態系!
當海底噴泉的硫化物噴出後,遇到較為低溫的海水會產生沉澱並且堆積在噴發口周圍,隨著時間的流逝,堆積的硫化物逐漸形成突出海床的另類生態系,不斷噴出的硫化物成為海水細菌中的養分,而細菌吸引著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再吸引著更大型的掠食者,海底熱泉生態系逐漸穩固!
在龜山島的海底熱泉中,科學家便發現了一種居住在這特別環境的生物——烏龜怪方蟹。烏龜怪方蟹繼耐得住酸,同時也耐得住熱,但當然,他們並不是直接居住在熱泉直接的噴發口(這樣就變成煮螃蟹了!)烏龜怪方蟹會躲在熱泉旁的裂隙中生活,同時也因為他們所居住的熱泉富含許多硫化物質,所以又有人稱他們為硫磺怪方蟹。
會不會打卡到一半,遇到火山爆發?
龜山島是臺灣最年輕的火山島,因為近幾年較為頻繁的火山運動,所以原本偶爾出現的陰陽海才會成為較為長時間出現的牛奶海,牛奶海的出現不僅成為大家出遊景點的選擇之一,更再度證明了龜山島是一座持續活動的火山!
海底熱泉噴發的頻繁程度或是熱流的變化其實也是監測海底岩漿活動的方式之一呢!
「那…會不會我打卡到一半,火山突然爆發呀?!」
監測龜山島的地質變化與火山活動一直是科學家的重要議題,島下的火山運動也始終備受關注,但,大家也不用過度擔心龜山島火山會不會無預警噴發!
中研院團隊所負責的大屯火山觀測站在龜山島上設立了幾處的火山觀測站,透過地震的觀測、火山氣體釋放的多寡、地表變形等因素其實都可以提前推測火山可能噴發的時間!而且,中研院林正洪研究員指出,如果如果,真的偵測到火山有可能要噴發了,也都大約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可以因應!
打卡聖地的潛在議題
不過,想要一觀美麗的牛奶海其實也需要看看運氣的!炎熱的夏季或許是海上海況最好、且最適合出海觀賞牛奶海的時節,但不定的海浪、海流強弱或是天氣狀況也都會影響著牛奶海的景色,例如風浪較大時有可能會將牛奶海沖淡、陰天時牛奶海與周圍海域顏色較為接近而不明顯等。同時,當天海底熱泉噴發頻率賞不賞臉,也都是運氣之一!
雖然有可能一次兩次的跟牛奶海擦身而過,但只要海底熱泉持續噴發,我們便能繼續欣賞到這特殊的海洋景色!
雖然如此特殊的景象令人嚮往,間接也為當地帶來更多商機,但近幾年因牛奶海的爆紅,過多的海上活動遊憩造成遊憩、民生與環境議題的衝突產生,有些遊客被美景吸引而無心注意賞鯨船的航線,使賞鯨業者差點將浮沉在海上的遊客誤認為鯨豚,險象環生;又或者過於沉溺於海上活動而影響著龜山島周圍漁民賴以維生的重要漁場等事件層出不窮。
如何在海洋遊憩活動、民生需求的漁場甚至是海洋教育中達成共贏局面,是面對自然美景是必要的思考議題,唯有適當評估,才能在美景與生活中達成平衡,我們也才能以更不一樣的心態去面對這一片乳白色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