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你守護的,是什麼?從紹興、文青看科學研究的意義

海苔熊
・2012/11/19 ・4067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一所曾經被賦予宇宙的精神的大學、又是我現在註冊的大學在丟失他的本質的時候,我卻還在貼不著邊際的新聞,談著星星月亮太陽……」前幾天Z編在臉書上發表了他的感嘆,也戳中了我心中多年以來的疑問:如我我們談論的、閱讀的、在手機或網路上滾動的,對於我們的生活都沒有實質的幫助,如果教授學者研究生日日夜夜焚膏繼晷地做實驗、寫論文,都只為了教職升遷與Impact factor,那麼科學在守護的,究竟是什麼?

校長與警察

11/15日台大校慶當天,努力一年多來的紹興社區居民<1>與台大學生在學校跟校長請願<2>,希望校方能全面撤銷對紹興社區居民的告訴。姑且不論當天活動激起的正反兩面聲音<3>,光是校長李嗣涔讓警察入校園一舉,就遭到各界師生嚴重的撻伐<4>。為什麼這些人這麼生氣?答案是,校長踩到了這些學生價值觀與信仰的地雷:故校長傅斯年所捍衛的「自由校園」。

「一九四八年的四六事件,警備總部率隊進入台大、師大內大規模逮捕學生,時任台大校長的傅斯年悍然對警備副總司令說:『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因此奠定《台大組織規程》中,『軍、警未經校長委請或同意,不得進入校園』規則。」(引述自由時報電子報) <5>

是一種信仰,付予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自己重視與守候的東西。過去許多實驗發現指出,當我們表達、談論、述說自己相信或覺得重要的價值觀(Value-affirmation)之後,會帶來許多正面舒服的感受[1, 2],而當我們感覺到不公平(unfairness)、受到不合理對待的時候(相對於公平對待),大腦中管理情緒的腦區(Ventral Striatum, Amygdala, VMPFC)也會有強烈的反應[3]。回到紹興事件,學生們因為感受到校方的壓榨、不平而挺居民,校長又觸一直以來台大所相信的價值觀「自由」,事情才一夕大爆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我們喜歡捍衛自己相信的價值觀?為什麼寫重要的東西會帶來好結果?Jennifer Crocker指出,當我們描寫一些重要的價值觀,尤其是一些與人有關的價值觀(例如愛、給予、同情心、同理心等等效果量最大),會讓我們有一種「與他人連結」的感覺[4],甚至還能有助於減肥[5]<6>。

可是無力的是,知道這些,並不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一些什麼。當我在這裡一邊打文章引文獻的時候,還是有一群人,得膽戰心驚地擔憂他們的下一餐,還是有一些地方正鬧著饑荒,還是有弱勢被欺凌,有價值被踐踏。科學人(或科學傳播者)的社會責任究竟是什麼?

文青與偽文青

前陣子我對文青與偽文青的議題相當感興趣,一度收集了很多資料,想知道偽文青為什麼會出現。因為我相信,一個次團體的興起,一定是某個社會環節產生了匱乏,或是某群人失去了一些共同的東西,例如自我認同(self-identity)<7>。這些失去與不足,讓他們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向世界與社會索求。

但當我試圖把這個研究議題跟一個要好的夥伴青鳥分享的時候,我啞然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知道他們參與的那些活動有多貴嗎?你知道他們進出的那些商店的價位嗎?你可不可以不要當個高高在上的學者?如果最終你只是個「何不食肉靡」的學者,即便你的研究多有貢獻,那又如何?真的能解決什麼嗎?」她說,然後用Line傳了一隻憤怒的熊大給我。

 

科學的意義

我想想,她說得也有道理。一直以來,有些研究只是為了滿足研究者的好奇,增加論文累積,甚至只是為了畢業,就花了大筆時間與資源,投注在那些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學術塔上。社會給我們很多,我們能回饋的,卻很少

我看看自己過去寫的文章、做的研究,也有相同的感慨。發給他們好長的問卷、請情侶來實驗室聊天吵架、甚至半年後追蹤「關心」他們的感情現況,這些所作所為,除了讓我們對親密關係多一些了解之外,並不能幫上任何人。

當一個傷心欲絕的受試者站在我面前,問我怎樣才能走出情傷的時候,我也只能請她尋求諮商或其他管道,畢竟對於一個真實的壓力,研究者往往無能為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談論著科學而遠離社會第一線,操作著實驗而無感於人類的需求,在變項上面再添加變項,在文章上面再加文章,這樣跟只是一味追求頂尖大學,而捨自由價值讓警入校的校長何異?

那麼,就追求對你有意義的東西吧!

當我還在沮喪的時候,收到了青鳥的簡訊。

「關於我的直接,我很抱歉,希望你沒有因此而難過。學術上,本來就有各自的立場及想法,如果你真的覺得值得研究就做吧!」她說,行間帶著一些感慨。的確,不論是學生、校長、社區居民、文青或偽文青、甚至到科學研究者,都有他們的立場與想法,也因為這些堅持有時有些不同,產生了情緒與對立。

「在這個動盪變化的時代裡面,追求平穩似乎已經不可能了……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面,追求對你有意義的東西吧!」朋友Peggy如是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許真正有意義的並不是做了哪些研究,幫助了哪些人,而是你是否真的能追求那些對你來說,再重要也不過的東西,並且一直一直地守候下去。

對紹興學程的學生來說,是對那些居民的同理心與對自由價值觀的維繫;對那些年邁的居民來說,是一個穩定的家;對PanSci來說,是一個公開討論、盡量接近真實的科學平台;那麼對我、對你來說,又是什麼呢?

群眾或個人?從紹興學程看學生運動

在風波落幕幾天之後,收到了朋友小老頭的信。他進行多年社會學的研究,他回顧了這些天以來的動盪,試圖用社會學的角度,重新檢閱:為何紹興社區如此特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覺得他提到的一些觀點很好,所以也一併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群眾

「自從文明出現以來,群體便一直處在幻覺的影響之下。」<9>

當一個人變成一群人的時候意味著他們的情感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的個人性消失了,成為一整個群體。於是當群眾高舉著布條海報、喊著相同的口號、感到群情激憤時。一方面我們要感到恐懼,一方面則要感到欣慰;因為正是這一股力量會產生動亂也正是這一股力量能推進文明。正如Le Bon所說「推動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遠不是真理,而是謬誤」。群眾是不會要求真理的,他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幻想。當我們看著一個群體的行事時,去觀察它能成就什麼的比思考它是什麼要或者它所做的是否道德要來得有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命與現狀

   打開紹興學程的Facebook可以看到他們的使命是:

1.台大即刻撤銷對紹興社區居民的告訴,並承諾未來不再對居民提告。

2.台大即刻與居民進行公開、對等協商,共同規劃雙贏的安置與運用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這次運動目前的進展而論,確實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去走。但是這場運動是否有想要改變甚麼呢?同樣的事情、類似的事情在台灣一再發生而且我們也可預知將會一再的發生,於是這次結束了下次還要繼續,彷彿一場嘉年華會讓人不知道辦到何時才是頭;在中國八零年代前仆後繼的學運之中,學生們大談著言論自由、討論著毛澤東的功過是非、質疑著權力的歸屬問題與政治、教育的改革。這場學運終於在中國官方的封鎖、壓制下悄悄落幕<10-11>。

相較之下今天所發生的這場運動確實達成了它的目標(或至少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在它的使命裡並沒有改變現狀這一條,就彷彿不論是現行法規還是組織都已經足夠完善以至於不需要改變,而這少數的不公僅僅是社會尚未消除的邪惡一樣需要有人來行俠仗義。所謂「事了拂袖去,深藏身與名」這是俠客的風骨,而俠客總是沒有想改變現狀只是想打抱不平。於是我們發現這場運動聚集了一大群人,而所要做的事情卻跟一個人時所要做的事情相同。

不會失控的保證

隨著新聞稿、聲明稿不斷地發布,雙方動作的持續地進行,無數的影像與話語不斷在我們身邊迴繞。最高潮的一幕,就是在校長不支送醫的那刻,在台大校長步履蹣跚地走上黑頭車時,抗議學生高喊「你也絕食了嗎?」。

第二天嗆聲學生就在臉書上公開道歉了。

「不曾有行動,也不付諸行動─只是演出,開拍!」1991當年波灣戰爭正在進行時布希亞在〈波灣戰爭真的發生了嗎?〉中如此說。布希亞所質疑的是這究竟是一場戰爭還是一種馴化<12>?

「這是一場非常理性的運動」這麼說也許並不算過分。當Ptt網友討論著台大依法行政的法律問題、當無數的blog討論這場運動的是非對錯、當紹興社區議題作為一個學程出現時、當發言人名言僅將矛頭指向台大校方時<1>。這場運動在一開始就已經預示了不會失控的結果(作者畢業於政大哲學系)。

[小酌紹興]

<1>紹興社區懶人包

<2>直接看當天影片,勝過萬語千言

<3>批踢踢NTU板對校慶活動的正反兩面評論

<4>紹興學程@紹興社區的粉絲團

<5>自由時報對警察杯杯進台大的報導

<6>小心勿過度詮釋,請讀此篇原文

<7>關於自我概念與認同,可以參考William B. S Wann寫的回顧

<8>圖片選自這裡

<9>Gustave Le Bon(2005)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中央編譯

<10>高皋(1994)後文革史(中卷),聯經

<11>王軍濤、胡平等著(1990)開拓─北大學運文獻,田園

<12>Jean Baudrillard(2003)波灣戰爭不曾發生,麥田

[參考文獻]

1. Armitage, C.J. and R. Rowe, Testing multiple means of self-affirm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1. 102: p. 535-545.

2. Stapel, D.A. and L.A.J.G. van der Linde, What Drives Self-Affirmation Effects? On th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iating Value Affirmation and Attribute Affi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1. 101(1): p. 34-45.

3. Tabibnia, G., A.B. Satpute, and M.D. Lieberman, The sunny side of fairness: preference for fairness activates reward circuitry (and disregarding unfairness activates self-control circuitry). Psychol Sci, 2008. 19(4): p. 339-47.

4. Crocker, J., Y. Niiya, and D. Mischkowski, Why Does Writing About Important Values Reduce Defensiveness? Self-Affirmation and the Role of Positive Other-Directed Feeling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9(7): p. 740-747.

5. Logel, C. and G.L. Cohen, The Role of the Self in Physical Health: Testing the Effect of a Values-Affirmation Intervention on Weight Lo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23(1): p. 53-55.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0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2

8
1

文字

分享

2
8
1
「擁抱變化」,是美國同婚倡議成功的關鍵——《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
天下文化_96
・2021/10/03 ・170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庫基耶(Kenneth Cukier)、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德菲爾利科德(Francis de Véricourt)
  • 譯者/林俊宏

2015 年 6 月,被稱為「文化大熔爐」的美國,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化。然而,這一路走來充滿顛簸,因為每個人對於婚姻都有獨特的見解,當想法與他人發生摩擦時,也未必能夠尊重、擁抱不同的價值觀。現在,就讓我們來讀讀《造局者》,以美國同婚合法化為例,瞭解為何多元化的思考框架是文明進步的象徵吧!

多元化策略之一:擁抱變化

社會如果能培養出思考框架多元性,就能讓各式各樣的觀點都繁榮興盛。可行的策略有四種,前兩種在個人層面,分別是:擁抱變化、運用教育;後兩種在社會層面,分別是:鼓勵遷徙、容許摩擦。讓我們逐一討論這四種策略。

首先是擁抱變化。這指的是要主動追求不同觀點,而不只是被動希望它們自己出現。同時,也要把「觀點眾多」看成是值得高興的事,而不是生活中應該避免的狀態。簡單的一句「對這件事,我有另一個角度的看法」,一方面能點出雙方的差異,另一方面,也是尊重彼此的觀點。這也就能證實,即使有不同的思考框架,仍然能享受互動帶來的豐富成果。這也代表著接受每個人的認知並非同質,而且社會上能有各式各樣的心智模型,正是文明進步的象徵。

在美國,同性婚姻的推動者,就用巧妙且細膩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在 1995 年,支持同婚的美國人只有四分之一,但在 2020 年,數字已經來到將近 70%。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一部分原因在於社會人口統計上的變化:夫妻生的小孩比以前少,於是讓婚姻的重點,逐漸從生育下一代,轉向穩定兩人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

從 1980 年代起,同志權利運動一直把婚姻當成核心議題,也一直把爭取這種法律權利作為重點。然而,同志權利運動就是沒有獲得顯著的進展。保守人士高聲怒喊:「上帝是創造亞當與夏娃,不是亞當和史蒂夫!」尼克斯(Kevin Nix)是「婚姻自由」(Freedom to Marry)這個組織的溝通策略主任,他解釋道:「當時那種法律思考框架,講的是權利,但就是沒有效。那種框架缺乏想像、太唯物、沒有說服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會上能有各式各樣的心智模型,正是文明進步的象徵。美國的同婚推動者,做到了這一點。圖 /Pixabay

成功翻轉民意的關鍵:調整「愛與承諾」的框架

到了 2000 年代初期,尼克斯等人仔細研讀各種輿論數據、民意調查與焦點團體的意見,想弄清楚大眾為何還有疑慮。尼克斯說:「對於那些民眾、還有從前的反對者,我們得瞭解怎樣用他們的思考模式來談,設法讓他們成為我們的一份子。我們最後選定了一個價值觀的框架,鎖定大部分人結婚的原因:愛、奉獻、家庭。」

換言之,「婚姻自由」組織改變了他們對同性婚姻所強調的特性,不是視為一種自由或權利,而是對愛的表達與承諾。這是一項決定性的轉變。他們請來各行各業的同志證明這一點。他們也請了第三方來「認可」,像是請異性戀父母捍衛他們孩子的結婚權,或是投放廣告、將論述放進政治媒體、名人新聞,甚至插進電視新聞的字幕跑馬燈。

他們並不是要推翻或破壞他人對世界的觀點,證明只有自己的框架才「正確」;他們只是要讓大家知道,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框架,而且都同樣正當。於是,他們把同性婚姻放進許多異性婚姻同樣使用的「愛與承諾」的框架。

後來,他們成功了。2011 年,出現了黃金交叉,美國支持同婚的人數,正式超過反對的人數。講到同婚,只有 14% 的人會說到這是一種自由,而竟然已有 32% 的人會說這是一種愛、一種人類的情感。2015 年 6 月26 日,聯邦最高法院裁定憲法保障同性伴侶結婚的權利。這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勝利,而且並不是靠著強迫民眾接受某種特定的思考框架,而是在於一項見解:一個多元社會的重要基礎,就是讓各種心智模型能夠共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2021 年 7 月,天下文化

所有討論 2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2

15
1

文字

分享

2
15
1
懶惰成癮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疾病!——《墮落的人腦》
臉譜出版_96
・2021/08/07 ・317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傑克.路易斯(Jack Lewis)
  • 譯者: 鄧子衿

沙發馬鈴薯

現代的社會中,有一類人的懶惰行為就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但往往受到忽視。這種最糟糕的懶惰者往往很少出現在公共場合,他們一想到要做好自己應盡責任時便厭惡不已;除了一起生活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見不到他們。如果你剛好走進房中遇到這種人,可能會發現他們坐著不動或呆若木雞。他們極致的惰性狡詐地隱藏在看似專注的表象之下,但是可別被騙了。

審判日來臨時,這些人會受到惡魔貝爾芬格的誘惑,開始無止盡奔跑,就像被某個毫無人性的體育教師折磨一般。那些人在地球上過了有如過客一般短暫的人生,並且浪擲太多時間在追求徹底虛幻的目標,這些目標哪怕達成了,對其所處的社會也不會帶來半點價值。這些人就算保住了飯碗,也會在公車、飛機或火車的交通行進期間,也就是眾目睽睽下,眼睛死盯著螢幕。

3C用品, 上癮, 上網 的 免費圖庫相片
3C用品提供五花八門的數位娛樂,隨時都在吸引使用者的關注。圖/PEXEL

他們是科技的奴隸;是「糖果傳奇」(Candy Crush)、臉書、IG、Snapchat 和推特的狂熱粉絲與忠實奴僕,並且將空閒時每分每秒都花在螢幕上。此外還有那些把所有餘暇時光都用在大型多人線上遊戲(MMOG)上和食人鬼、矮人、機器人與太空海盜進行虛擬戰鬥的成年人。這些人當中有些還在養孩子,在小孩終於上床睡覺之後,熬夜不睡,把自己寶貴的睡眠時間花在線上賓果遊戲、在客廳中舒服坐著玩線上輪盤與樸克錦標賽。大家在這些數位娛樂上浪費了許多光陰,而這些時間本來可以用在其他有用的事情上。

Steam 這家大型線上遊戲公司會記錄玩家在各種遊戲上所花的時間,對我們這一章的討論很有幫助。在這份「可恥名單」(Wall of Shame)上的前十名,玩遊戲的時間超過五萬個小時,每年平均玩超過五千小時的遊戲。要知道,就算你每天玩八個小時遊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來,也還湊不滿三千個小時。顯然有些人生活中就只有遊戲,其他什麼事情都不管了。那些看太多網路色情影片的人腦中紋狀體的結構改變,導致人的動機也跟著改變:一心只想看色情內容,不顧其他事。同樣的,每年花許多時間投入電玩的人,腦中也會有這樣的改變。如果針對那些每年看幾千個小時網路色情片的人、猛看YouTube 上貓咪影片的人,或是拼命玩自己最愛的社群媒體的人,也都統計了類似Steam 這份可恥紀錄,那我們會發現,懶惰不只是相當嚴重的一個大罪,也是現代社會中最為普遍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omgalle internet drugs social media keyboard GIF
成癮後腦中紋狀體的結構改變,變得無法自拔,不顧其他事。圖/GIPHY

消遣放鬆或懶惰沉溺

並不是每個使用這些應用程式、玩線上賭博或是有玩電玩的人,都會犯懶惰之罪。這取決於生活中其他時間裡,一個人是否有生產力,如果有,那麼他想要有限度地在空閒時間黏著手機、平板電腦或是電腦螢幕,那都是自己的選擇。甚至有愈來愈多證據指出,玩第一人稱視角的射擊遊戲的確有助於增進各種認知能力,但是有很多人最後都沉溺在這些遊戲中。由於這些數位產品和遊戲都是設計來鼓勵使用者宛如成癮般地投入其中,只有最自制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使用時間。很不幸,有許多人最後把過多時間都耗在從客觀角度看來毫無意義的數位娛樂上,也因而對整體生活品質都帶來了不良影響。

在現在這個時代,數位產業的龐大規模營造出了假象,而犯下最嚴重懶惰之罪的人就是那些每天不分晝夜,把所有可用時間都用來盯著螢幕的人。這些崇拜數位科技的重度螢幕使用者腦中的紋狀體迴路最開始往往都沒有毛病,在養成這種習慣之前多巴胺的濃度也沒有失調。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自主選擇要揮霍自己寶貴的空閒時間,而對於世界的運作來說,他們幾乎沒有產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這些人正是惡魔貝爾芬格的子民。

3C用品, 一起, 上網 的 免費圖庫相片
過度沉溺數位娛樂,正是揮霍自己寶貴的空閒時間。圖/PEXEL

我們還在尋找平衡點

在現代,使用數位產品來娛樂並沒有錯,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好好思考過,花那麼多時間坐在那裡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可能是因為那些科技問世的時間都很短,出現的速度也很快,大家還沒有時間好好思考現況,或是調整行為、避免不良後果。下一代的人很可能在這方面得以找到平衡,不過現在科學和社會依然在探究數位產品對人而言的利害得失,我們這一代人就這麼不知不覺,成了範圍遍及全世界、規模巨大無比的實驗中的白老鼠。

電腦遊戲設計者得要負一些責任,可以這麼說,他們對人類報償路徑的運作,要比任何研究紋狀體的科學家還要清楚(只不過已內化而不外顯)。他們擁有的資料比任何國際合作的科學團隊還要多。他們有充分的資金來源,要盡可能讓最多的人黏著他們的產品不放。在這個地球上,沒有哪種機構比電玩產業更了解要如何打造出非藥物產生的快感體驗,讓人使用了之後想每天不斷再用,通常還讓它成為生活中優先排序最前面的活動。你可能覺得這種貶斥未免太小題大作,玩遊戲才沒有害。但事實上,遊戲已經奪去了一些人的性命。如果自戀與肥胖的死亡警訊最早是在美國出現,對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有預先示警的作用,那麼過度使用數位科技的「預言水晶球」就非東亞莫屬了,我們可以從中窺見未來的模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五年,一對南韓夫妻意外讓自己三個月大的孩子餓死,然而諷刺的是,他們怠忽親職竟是因為全心投入在一個照顧虛擬嬰兒的遊戲中。大型多人線上遊戲《魔獸世界》散布於世界各地的玩家會在遊戲中組隊戰鬥;二○○七年,中國的張先生在連續玩《魔獸世界》五十個小時之後死亡。二○一二年二月四日,《台北時報》(Taipei Times)報導,一位二十三歲男性在長時間值班之後,還到網咖報到,並於桌前玩了十小時遊戲後身亡。這篇報導的驚人之處,並不只是因為有人玩遊戲玩到死——在二○一二年,玩遊戲玩到這種程度在東亞來說並非不尋常——讓人意外的是,死者旁的其他顧客一直要到死者身體僵硬轉青的時候,才發現他已死去多時了。

lsd stress GIF by Challenger
過度投入虛擬世界,會影響現實生活,甚至已經奪去了一些人的性命。圖/GIPHY

成癮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疾病

許多人身上原本應該用來從事其他有意義和有助益之事的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毫無建設性的活動上。有些人現在已經對遊戲成癮了,但沒有人一開始就成癮。在腦部變得上癮之前、在一個人因為玩遊戲能帶來愉悅而自願耽溺的時候,他的確犯下了懶惰之罪。一旦某人對於自己的愛好投入了夠多的時間——大食客變得病態肥胖,或是色情影片迷過度縱欲而對網路色情片上癮——這時就有比較多判斷上的灰色地帶。紋狀體的結構產生了變化,玩遊戲從自發轉為強迫,於是就比較難說誰是犯下了懶惰大罪者,而誰又只是個無助的成癮者。

社會上有些人對無家可歸者、長期失業者與身心症患者的態度非常嚴苛,但這些人並無法自由選擇自己的命運。懶惰罪名應該要冠在自己選擇把所有可用時間與精力浪費在瑣碎娛樂中的人頭上。

誰還去管宗教呢?應用程式商店裡盡是給大眾服用的鴉片。而在未來,虛擬實境這種數位海洛因很快就會出現在我們家中了。希望大家能在第一波矽谷的電腦革命中得到教訓,否則我們都會被吸入數位世界的懶惰黑洞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墮落的人腦》,2021 年 6 月,臉譜

所有討論 2
臉譜出版_96
84 篇文章 ・ 254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吾家初長成子女到底在想什麼?-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的成長變化
雞湯來了
・2019/12/14 ・194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王韻捷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圖/糖糖Online

翹課的糖糖和同學在校園中直播跳舞,和教官玩追逐戰……彷彿與大人作對,試圖證明自己可以不受大人控制。

《糖糖Online》講述著幾個青少年各自碰到的人生議題,有的在管教非常嚴謹的家庭中長大,有的在非常開放自由的家庭中成長。

儘管他們成長背景非常不同,但我們深入去看,可以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青少年——對於關係、社會、自我都還處於探索階段的年紀。

他們對自我的好奇,讓站在大人視角的我們產生許多無法理解的行為。面對無數的頭痛、失眠的夜,我們可以從心理與社會的角度來看看,這群青少年到底發生什麼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自我認同的建立

自我概念發展

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將人生視為一個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強調心理社會發展是連續累積的,且在此同時,發展是具有次序性、階段性的,也就是說各個階段都有某些特定其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需要藉由經歷衝突、危機事件,個體才得以發展,而所謂的成長就是學習突破危機的種種過程。

青少年(12-18 歲)的個體發展任務是「發展自我認同」以及「角色認同」。此階段的青少年藉由對自我的省思與體悟,開始建立自我在團體中的社會地位,希望能在不違背自己的需要、價值觀的情況下調整自我,以增加對社會的適應性。

就像《糖糖online》劇中,欣恬面對酸民的冷嘲熱諷,仍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有所確立,她呈現了一種自我概念完整後的堅定感;而小文年僅 15 歲,資質優異,通過跳級考試的她進入高中二年級的班級裡,儘管成績表現優良,但不難發現小文對自我的發展仍感到有所不足,大部份時候是需要糖糖照顧的。

同儕關係

進入青少年期最大的特徵就是和同儕相處的時間大幅增加,和家長的相處時間減少。青少年在此時期為了融入團體、尋求被認同感,會追求自己在社交群體中的地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類似的需求也在成人世界當中有同樣的運作方式:例如繼續接受教育、賺取財富等來得到社會的認同。

若家長可以看見孩子也有這份需求,也就更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在群體之中獲得歸屬感」而有的種種「想和朋友待在一起的行為」。

圖/糖糖Online

家庭關係

在青少年發展自我的過程之中,會漸漸的和父母轉變為「類同儕」之關係,也就是說希望和爸媽像朋友,能夠參與更多家庭事務的討論與決策,對於生活有選擇和可控制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因為青少年孩子心理狀態逐漸朝向獨立、成熟,與父母的價值觀產生落差,就容易發生衝突。(延伸閱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青少年如何應對衝突?

圖/糖糖Online

家長如何與青少年子女一起成長

青少年是人生發展中的重要轉捩點,個體將由不成熟轉至成熟,若我們能試著理解此階段的孩子需要一點空間、養分好好長大,不僅能將心中的焦慮放下,也讓青少年多些自己的空間得以好好發展。

此外,時代的改變也是現代家長需要正視的一項因素。現代社會變遷的速度已快到無法想像,當家長以自身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時,有可能無法讓孩子吸收到父母想要表達的內容,反而推開了與孩子的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在《糖糖Online》劇中,面對網路的世界,父母也從未接觸過,就無法以過來人的心態給出建議,但家長能給予的或許是一種陪伴。

身為家長,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1. 調整心態:

    試著理解這些處於青少年的孩子們正逢一項人生自我探索的危機中,他們也正在努力的長出自我,或許家長們會覺得:我的小孩不再是過去那個順從、聽話乖巧的小寶貝了,但父母需要適時的理解這些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孩子們有自己的路需要拓展。

  2. 釐清界線,嘗試放手:

    理解孩子的狀態後,可以慢慢思考哪些事是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哪些事情仍然無法,透過與孩子清楚的溝通也是重新調整關係的最佳方式。

  3. 多傾聽:

    當孩子正試著表達自我時,可以先試著以開放的心態、詢問的角度去和孩子互動,再慢慢的和孩子說明該如何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侵犯他人。

參考資料

  1. 洪光遠、連廷嘉(譯)(2018)。青少年心理學:發展、關係與文化(原作者:F. Philip Rice 、 Kim Gale Dolgin)。學富文化,台北。

本文與雞湯來了 同步刊登,原文標題 「吾家子女初長成」-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的成長變化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