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藍光傷害可能導致視力永久受損!若有異常症狀,請提高警覺

careonline_96
・2022/08/25 ・179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教育部國教署學童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吳佩昌醫師

一、近距離長時間使用 3C 產品對眼睛的傷害

近幾年來常見大家手機不離身,眼睛長時間盯著 3C 產品螢幕。所謂的「3C 產品」指的是「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s),包括: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

長時間接觸 3C 產品有逐漸年輕化及普遍化的趨勢,這樣的現象讓我們對國人視力健康感到擔憂,3C 產品所帶來的健康危害,是不容忽視的課題。過度近距離長時間使用 3C 產品,眼睛不自覺用力,易導致眼軸拉長及近視度數快速加深,嚴重時會導致黃斑部傷害,增加視網膜剝離及失明的風險。

除了近視風險增加以外,我們也應了解 3C 螢幕中的藍光對眼睛有什麼不良影響,以及有什麼方法可以保護眼睛與降低 3C 產品引起的危害。

二、什麼是藍光?藍光過多對眼睛會造成什麼影響?

藍光在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像是在電視、電腦、手機、日光燈中,無形中對我們造成影響。可見光分為紅、橙、黃、綠、藍、靛和紫光;而不可見光有紫外線、紅外線等,波長大於 700 奈米的稱為紅外線,波長小於 400 奈米的則稱為紫外線。

紫外線通常可被角膜及水晶體阻擋,對視網膜的影響較少。波長介於 400 到 500 奈米的藍光,是可見光中波長短、能量強的光。藍光會通過角膜,經水晶體而到達視網膜;藍光的能量被水晶體及視網膜吸收後,經由氧化產生自由基。

若過度累積,造成細胞受損,進而導致白內障及黃斑部的傷害,視野可能會出現物體扭曲、變形或是對顏色感受異常。若未好好避免藍光傷害或及時治療,最終可能導致視力的永久受損。

三、該如何保護眼睛,降低 3C 產品引起的危害?

近年來眼科病人數量持續攀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及保護眼睛相當重要。

  • 一定要適度休息,使用 3C 產品或閱讀 30 分鐘,就要休息 10 分鐘,可設定鬧鐘或 APP 提醒休息時間。
  • 研究指出每週戶外活動 11 小時,一年平均可減少 55% 近視機率。戶外活動不僅可以減少眼睛肌肉緊張,也可增加視網膜多巴胺分泌量,進而抑制眼軸拉長,降低視網膜剝離機率。
  • 使用 3C 產品時,螢幕亮度應調至最低可視亮度,或使用夜間模式、低藍光模式,並拉遠觀看距離,以減少藍光傷害。
  • 不要在黑暗中使用 3C 產品。當人處在黑暗中,瞳孔會放大,有害藍光會直接傷害黃斑部,造成病變。
  • 使用能過濾藍光及紫外線的螢幕保護貼,或挑選有檢驗認證標章的抗藍光眼鏡。
  • 挑選LED燈時,建議選擇色溫在 4000K 以下的 LED 燈,以降低環境中有害光進入眼睛。
  • 當眼前出現大量黑影、視力突然變得模糊,或視野周邊有閃爍不停的閃光,請盡速就醫。

用阿姆茲勒方格圖(Amsler Grid)自我檢測:將檢測表格放在眼前 30 公分,盯著黑點看,先遮住一眼測試,再換眼測試。如果看到直線條,且每個地方都沒有缺損,則表示正常。若線條為波浪形、曲線,或線條缺損,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徵兆,請儘速就醫。

護眼小秘訣:請問您單眼看方格有扭曲、變形或黑影的情況嗎?

指導單位:教育部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照護線上
諮詢專家: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眼科教授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教育部國教署學童視力保健計畫主持人吳佩昌醫師
諮詢單位:衛生福利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419 篇文章 ・ 263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類是少數能看見斑馬條紋的物種!人類的視力到底有多好?——《五感之外的世界》
臉譜出版_96
・2023/09/18 ・188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長久以來,生物學家一直都在探討為什麼斑馬會有如此奇怪的黑白斑紋,直到他們談話的當下,卡羅依然在探究這個問題。他告訴梅林,其中最早出現、最廣為人知也令人意外的推測,是認為這些斑紋其實是斑馬的保護色。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毛色能夠擾亂掠食者(如獅子、鬣狗)的視線,讓牠們看不清楚斑馬的輪廓,也可以讓斑馬的身影融入周遭聳立的樹木之間,又能夠在斑馬跑動時讓其他動物感到視線模糊。

斑馬身上的斑紋在其跑動時會讓其他動物感到視線模糊。

但梅林對這些說法抱持著存疑的態度,她回想自己當初的反應:「我那時候表情應該很怪。我對他說:『大部分的肉食性動物都是在夜晚獵食,而且牠們的視覺根本不如人類靈敏,因此很有可能根本看不到那些斑紋。』」提姆這時驚訝地忍不住脫口而出:「什麼?」

斑馬紋隱身術

人類視覺處理細節的能力幾乎比其他任何動物都來得好;梅林也發現,正是因為這種特別敏銳的視力,人類才成了少數能夠看見斑馬條紋的物種。她和卡羅找了個光線明亮的日子,計算出擁有絕佳視力的人類能夠在一百八十二公尺左右之外的距離就分辨出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獅子則得拉近到八十二公尺左右的距離才看得出來,鬣狗更是要到四十五公尺左右的距離才看得清楚。一旦到了掠食者最常打獵的黃昏或清晨時分,牠們則得再拉近約莫一半的距離才能看見斑馬身上的紋路。

所以梅林的想法沒錯:斑馬身上的條紋不可能是牠們用來匿蹤的保護色,因為掠食者都得靠得很近才看得到這些紋路,然而假如真的距離這麼近,這些天生的獵人早就聽見或聞到斑馬的蹤跡了,實在無需仰賴視力。在肉食動物與斑馬平時間隔的距離之下,這些紋路其實根本都融成了一片灰濛濛的顏色;對正在打獵的獅子來說,斑馬看起來跟驢子其實也沒什麼不同。

人類其實視力超好的?

動物的視覺敏銳度以單位視角週期數(cycles per degree)為測量單位——這個概念剛好可以用剛剛的斑馬條紋來做例子。各位伸出手臂並豎起大拇指,你的指甲大約可以代表一單位視角;以你的手臂為距並涵蓋四周三百六十度的距離範圍來說,各位應該可以在指甲上畫了六十至七十條黑白條紋的情況下,依然辨識得出黑白條紋之間的區別。因此人類視覺敏銳度的單位視角週期數便約為六十至七十;目前的最高紀錄是來自澳洲的楔尾鵰(Aquila audax),牠們的視覺敏銳度之高,單位視角週期數高達一百三十八。

楔尾鵰擁有動物世界中最細的光受體,這也使牠們的視網膜裡可以密密麻麻地塞滿大量光受體;有了這些細窄的感光細胞,楔尾鵰敏銳視力的畫素大約是人類的兩倍,也因此可以在大約一點六公里之外的距離看見小小一隻大鼠。

然而老鷹和其他猛禽卻是少數視覺比人類敏銳得多的物種。感官生物學家愛倫諾.凱福斯(Eleanor Caves)搜羅了上百種動物的視覺敏銳度,發現人類的視力幾乎超越了所有物種。除了猛禽以外,就只有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視覺敏銳度能與我們比肩了。

人類的視力幾乎超越了所有物種。圖/pixabay

各種動物的視覺敏銳度以單位視角週期數表示如下:章魚為四十六、長頸鹿為二十七、馬為二十五、獵豹為二十三,視力表現還算不錯;而獅子卻只有十三,僅略高於人類法律中定義為全盲的單位視角週期數:十。然而其實除了上述物種之外,大部分動物的視覺敏銳度都低於人類視為全盲的門檻,其中包括半數的鳥類(令人意外的是,蜂鳥和倉鴞都在此行列之中),大部分的魚類與所有昆蟲;例如蜜蜂的單位視角週期數竟只有一,這也就表示你伸出去的那隻大拇指在蜜蜂眼裡就代表著一個畫素,至於拇指上畫的其餘細節在牠們眼中都是一團模糊。另外還約有百分之九十八的昆蟲視力比這還要更弱。

凱福斯說:「人類真的很怪。我們的其他任何感覺根本連摸都摸不到可以稱為頂尖的邊,卻唯獨在視覺敏銳度上傲視群雄。」矛盾的是,人類雖有優良的視力,卻也因此失去了能夠欣賞其他環境界的視野,因為「我們以為自己看得到的,其他物種一定也能看見;認為那些對人類來說顯而易見顯眼的事物,對其他動物來說也一定難以忽視。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凱福斯如此說道。

——本文摘自《五感之外的世界》,2023 年 8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臉譜出版_96
79 篇文章 ・ 253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同時矯正散光、老花眼——白內障手術挑選合適人工水晶體,提升視覺品質
careonline_96
・2023/04/20 ・208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56 歲的王先生有老花眼,沒辦法看近物,越來越難操作手機,散光又很厲害,長期都要戴著眼鏡。由於白內障持續惡化,視力越來越模糊,已對工作和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於是決定接受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手術是利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移除老化混濁的水晶體,然後放入新的人工水晶體。花蓮慈濟醫院眼科主任李原傑醫師表示,由於對視力的需求較高,因此患者使用焦段型人工水晶體,也同時處理老花眼、散光。術後,患者的視力恢復得不錯,而且過去因為經常戴眼鏡而造成的頭痛也改善了許多。

一般而言,到 40 歲開始會有老花眼,不過其實在 35 歲左右,有人就會開始出現有輕微的老花症狀。李原傑醫師說,例如在追蚊子的時候,追一追就忽然找不到了,這是因為眼睛對焦的速度變慢,而無法精準追蹤蚊子飛行的路徑。

後來,不只調節變慢,而且能夠調節的程度也變小,老花眼的症狀就越來越明顯。關於老花眼的成因有很多學說,其中自然水晶體硬化是很重要的原因。

老花眼讓人無法看清中、近距離,會對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例如手機得越拿越遠。李原傑醫師說,等老花嚴重到一定程度便必須隨時準備一副眼鏡看近物,雖然有多焦鏡片可以用,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適應多焦點鏡片。

另一個會隨著年紀出現的問題是白內障,李原傑醫師說,50 歲以上民眾大概 50% 有白內障,60 歲以上民眾大概 60% 有白內障,白內障會逐漸惡化,當白內障已嚴重到影響工作、日常生活,就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白內障的症狀與白內障的型態有關,最重要的症狀是模糊,李原傑醫師解釋,有些人會特別畏光,只要遇到車燈就整個眼花、看不清楚,而影響行車安全。

由於老花眼、白內障都和年紀大有關,李原傑醫師說,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兩者都有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白內障手術,一併解決散光、老花眼

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型態不同,對於視力的需求也不同,李原傑醫師說,如果白內障已經嚴重影響視力,便可考慮接受白內障手術。白內障手術是把混濁的水晶體移除,然後放入一個新的人工水晶體,讓光線可以順利通過。

人工水晶體有很多種,如果放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就只有在特定焦點能夠有清晰視力,其他時候需要戴眼鏡輔助。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水晶體持續進步,李原傑醫師說,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讓病人可以在特定距離看遠、看近;全焦段人工水晶體,透過光學科技,可提供遠中近連續視力,提升便利性,在處理白內障的同時,也可解決老花眼的困擾。

散光、近視都是極為常見的屈光異常,同樣會導致視力模糊,李原傑醫師說,矯正散光對視覺的清晰度非常重要,目前已有人工水晶體可以同時矯正散光、近視,讓患者在術後擁有較佳的視力,不需要戴眼鏡輔助。

現代人的生活很難完全脫離手機,中、近距離的視力非常重要,焦段型人工水晶體相當受歡迎,需求也越來越高。李原傑醫師說,值得留意的是,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可能有夜間眩光的狀況,有些患者在白天開車都沒有問題,但是在夜間開車就比較容易受到干擾。

現在人工水晶體的種類相當多,功能各不相同,挑選人工水晶體時,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根據自己的用眼需求,使用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在材質方面,可選擇經過長期驗證的材質,減少變質的機會。透過晶體設計,可降低二次白內障的發生。低折射、低色散的材質,能夠提升視覺對比度,非球面人工水晶體有助於提升夜視安全性。保留藍光的材質,有助於提升夜間視力並維持生理時鐘節律。

貼心小提醒

隨著年紀增長,會漸漸出現老花眼、白內障,而影響視力,造成許多不便。當白內障嚴重到一定程度,對工作與生活造成干擾時,便得考慮接手白內障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李原傑醫師說,為了達到較佳的視力,現在已可利用人工水晶體同時矯正老花眼、近視、散光,並可藉由多焦點或焦段型人工水晶體,提升便利性。

術前請與醫師詳細討論,才能根據需求挑選適合的人工水晶體,達到滿意的治療成效!

careonline_96
419 篇文章 ・ 263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選擇延焦段人工水晶體,同時矯正散光與白內障
careonline_96
・2022/11/15 ・196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我看東西越來越模糊。」老太太抱怨說,「尤其是晚上開車,對向車燈照過來的時候,眩光會很厲害,現在都不太敢開車。」

做完檢查後,醫師說,「你的白內障已經熟了,建議要安排開刀處理喔。」

「開完刀後,晚上有辦法開車嗎?會不會眩光?」老太太問,「我的鄰居當時是換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他說晚上開車很容易眩光。」

「現在的人工水晶體有很多種,我們可以根據用眼需求、是否有散光,來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醫師仔細說明。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眼睛的水晶體會漸漸老化、混濁,影響光線進入。高雄同喬眼科診所李永誠醫師指出,透過手術移除老化水晶體,並放入人工水晶體,才能夠讓患者恢復視力。

有經驗的醫療團隊能夠精準、有效率地執行手術。李永誠醫師說,那位老太太選擇使用延焦段散光人工水晶體,同時矯正白內障與散光。術後,患者的視力獲得明顯的改善,平時不太需要戴眼鏡就能駕車、旅遊,讓她相當開心。

在白內障手術前,醫師會仔細檢查視力,並了解患者的用眼需求、生活習慣、是否有散光、是否在夜間開車等,幫助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李永誠醫師說,如果人工水晶體不符合患者的需求,在手術一個月內,還有機會重新置換,若超過一個月,就比較難處理。所以在手術前,務必充分溝通,謹慎挑選人工水晶體。

延長視覺景深提升日常方便性

傳統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只能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中近距離需要戴眼鏡輔助。李永誠醫師說,延焦段人工水晶體可以提供遠距離清晰視力,並延長視覺景深,改善中距離視力,對於日常生活較為方便。

在居家生活中,其實大部分是中距離的視力需求,例如開車看儀表板、看導航,或是切菜、煮飯、打電腦、打麻將等,延焦段人工水晶體可以滿足多數人的用眼需求。

針對有夜間用眼需求、或是對於光學干擾比較敏感的人,延焦段人工水晶體也可以降低光學干擾,較不會有眩光或光暈的問題。李永誠醫師說,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較會有光學干擾的問題,所以在夜間開車時,路燈或對向車燈會呈現一圈一圈的影像,可能影響行車安全。

同時矯正散光與白內障,提升生活品質

近視、散光是成年人常見的屈光問題,都會導致視力模糊。李永誠醫師說,現在的白內障手術等於是屈光矯正白內障手術,能夠在矯正白內障時,把患者原本的散光、近視、遠視、老花等問題,透過人工水晶體置換,一併改善。

「白內障患者之中,大概有 30%,甚至多達 50% 的患者具有散光度數,」李永誠醫師說,「如果矯正白內障,卻沒有矯正散光,術後的視力、視覺品質都沒有辦法達到理想的狀態。一般都會建議同時處理白內障和散光,才能在術後獲得較佳的視力,也可以減少手術後還需要配戴眼鏡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質與方便性。」

延焦段散光人工水晶體,可以同時解決白內障和散光的問題,李永誠醫師說,透過散光矯正科技,確保達到穩定的散光矯正效果,中距離視力能夠貼近日常生活需求,提供給患者日間方便、夜間安全的視覺品質。

貼心小提醒

隨著年紀增長,大部分的人都會漸漸出現白內障,李永誠醫師說,平時應避免長期暴露在強光、紫外線下,從事戶外活動時,請記得戴帽子、太陽眼鏡。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用眼過度,不要長時間使用 3C 用品,不要在燈光不足的情況下滑手機、長時間追劇。

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蔬菜、水果,盡量避免抽菸、喝酒。李永誠醫師叮嚀,糖尿病患者,請記得定期到眼科檢查眼睛。

白內障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昏黃,如果白內障已經影響到視力,干擾到日常生活,就要跟眼科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行白內障手術,利用合適的人工水晶體,讓生活能夠方便又安全。

careonline_96
419 篇文章 ・ 263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