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埃及時代,人們已知道玻璃的製造技術。然而從沙粒高溫加熱至攝氏超過 1 千度而形成玻璃的原理,至今仍是一個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玻璃表面暨界面實驗室(Laboratoire Surface du verre et interface)首度應用 X 光斷層攝影,以 3D 視覺化的方式即時將玻璃的製程視覺化。這項實驗在歐洲同步輻射中心(ESRF)內完成,讓我們更加了解不同的原料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最終轉變成玻璃。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美國陶瓷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的網站上,其目標之一是利用比目前業界使用的更低的溫度來製造高品質的玻璃。
筆者曾於 2013~2015 年間服務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猛禽中心 (The Raptor Cent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當時聽聞明尼亞波利斯 (Minneapolis) 市中心將興建美國合眾銀行體育場 (U.S. Bank Stadium),並計畫採用大面積的玻璃作為建築設計。
筆者在當地工作期間曾數次路過該體育館改建前的休伯特‧漢弗萊體育場 (Hubert H. Humphrey Metrodome),由於當時對窗殺涉入不深,是無意間與一名猛禽中心的志工聊天而討論到此事,他表示很擔心這棟建築未來對於當地鳥類的衝擊。
聊到產品理念,兩位同學說他們的發想起點同樣是材質本身。在魚缸和釣具之前,兩人考慮過很多主題,例如測量空氣品質和配電盤,最後決定從身邊的議題下手。「不過這些想法都圍繞著同一個概念,」他們說,「Fibrance 玻璃光纖明度、彩度高,在視覺上非常漂亮,希望能做出能充分凸顯這項特點的應用。Making the value / action visible 是我們的設計初衷,就好像蒲公英的種子讓人『看見』風的存在,我們想把看不到的東西視覺化,送到大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