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學能否改善空氣品質?若使用「空氣品質蛋」,或許能有效果,這項小型感應器連結網路,希望協助藉群眾之力,繪製污染地圖。
產品最終設計目前尚在測試,但已自群眾集資網站Kickstarter募得12萬美元,第一批產品預計於夏末推出,預估單品售價約100美元,自己動手做套裝組售價為40美元起跳,製作團隊強調硬體採「開源碼」模式,並使用現成零組件,不僅壓低成本,亦鼓勵消費者自行改良。第一代設計正如其名,將採用蛋型,能夠靜置於手上或桌上。
組裝完成後,蛋內多項被動感應器會分析通過的氣流,運用各種電磁、化學與光學技術,偵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溫度與濕度,另可附加其他裝置,感應臭氧、微粒與輻射,結果直接上傳至資料交換中心Cosm(前名Pachube),可做為個別讀數或納入區域地圖中。
專案領導人波登(Ed Borden)表示,這個構想源自在日本與志工合作經驗,他們在福島核災發生後,繪製即時輻射量資訊地圖,不過遭到某些學者批評,認為感應器未經校正,準確度不足,無法用於正式科學研究中。
波登也明白此事,但他很有信心,只要累積許多用戶長期資料,即可正確歸納出空氣品質趨勢,協助社區挑戰當地污染源。
他指出,「重點在於,這個蛋型裝置比科學設備便宜許多,一般未連結網路的手持感應器成本也高出六至七倍,只要是科學研究器材,要價動輒數萬元」。
休維特(Nick Hewitt)為蘭開斯特環境中心大氣化學教授,他也認為,蛋型感應器能開發未來可進一步研究的領域,也為住家提供寶貴資料。
休維特提到,「許多地區都設置戶外感應器,但多數人待在室內的時間很長,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待在臥房,但相關研究資料卻很少」。
本文原載於獨立永續專業團體「未來論壇」雜誌《Green Futures》,照片來源:Flickr用戶jepoirrier
原刊載於 this big city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