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投稿之前停看聽,認識正在毀壞科學界的「掠奪性期刊」

彭士桓_96
・2020/07/28 ・351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58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研究也常會有假研究被發表。
圖/pxhere

你有聽過掠奪性期刊 (Predatory journal) 嗎?這是近年來正在毀壞科學界的兇手之一!

我們都知道,假新聞會誤導大眾甚至造成大家對事件的誤判;而科學研究也常見到假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為了避免假研究的發生,投稿時的同儕審查 (Peer review) 就顯得格外重要(也就是讓 2-4 位專業的同行來看看你的研究夠不夠格發表,且會提出許多問題希望研究人員補強實驗或修改內容後才可接受發表)。

發表後,為了讓更多科學家們能有公開討論(監督與審查)的機會,2012 年所成立的 Pubpeer1 成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通常研究者(該研究的作者)會在討論串下做出回應解釋,小的錯誤會進行勘誤修正(Erratum),嚴重違反學術倫理者甚至撤稿(Retract)。若是違反學術倫理,除造成研究者本身及所屬單位聲譽損害註1,也將誤導大眾及科學發展,並使更多研究人員投入後續研究造成資源浪費。

而同樣是科學期刊,掠奪性期刊又會造成什麼問題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者的心血結晶 ── 期刊論文

期刊就是所謂的「科學雜誌」。將來自世界各地投稿的研究文章經過審查,再經投稿者修改後匯集,以定期的時間出版刊登發表,讓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獲得新知並促進科學發展。

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投稿到期刊,讓科學領域能夠透過這些研究繼續發展。
圖/pixabay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研究的領域越分越細,且不斷產生新的學門,也使得期刊的數目不斷增加。

許多商人也嗅到了這股商機,進行相關投資創立期刊。期刊本身就是一個低成本高獲利的事業,研究者自己花了大筆金錢進行實驗研究,將成果撰寫成文章後投稿到期刊,一旦被接受後就需要付錢給該期刊發表,而一般訂閱期刊也向讀者索取費用註2,所以期刊出版社公司是個穩賺不賠的事業。

然而有些人的目的就只是賺錢而已,因此對於科學的嚴謹度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能吸引研究者不斷投稿,然後快速地接受發表就能為公司賺進許多鈔票,而這類期刊就是屬於「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掠奪研究者的金錢與所付出的時間,發表在品質低落的期刊上,能見度低又無任何益處。

讓大家意識到掠奪性開放存取期刊的是 Jeffery Beall(美國圖書館學家)。在 2008 年,他突然收到許多封 E-mail,內容多半為新期刊要求他投稿或是加入編輯群的內容,許多信件還出現了明顯的文法錯誤 3,於是他蒐集了許多疑似掠奪性期刊的出版社,並彙集成著名的 Beall’s List 4名單提供科學家在投稿前進行評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護自己,拒絕掠奪性期刊。
圖/Library News

該怎麼分辨掠奪性期刊?

那要如何區別是一般開放存取(正常)期刊或是掠奪性存取(假)期刊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加拿大 Larissa Shamseer 博士在 2017 年針對生物醫學領域的 93 個掠奪性開放存取期刊(根據 Beall’s List 所選)、99 個一般開放存取期刊、100 個訂閱期刊(讀者需付費才可閱讀文章),分成三組進行系統性比對分析5

結果發現,在掠奪性期刊的網路首頁中,66%(61/93)的期刊出現錯字、63%(59/93)的期刊使用未授權的圖片,明顯高於一般開放存取期刊(6% 和 5%)及訂閱期刊(3% 和 1%)。33% 的掠奪性期刊使用錯誤來源的 Impact factor(影響係數);66.73% 的掠奪性期刊,其編輯群(負責期刊的科學家)所屬單位無法確認,而一般開放存取期刊與訂閱期刊分別為 2% 與 1%。

此外,掠奪性期刊的刊登費用平均約為 100 元美金,較一般開放存取期刊平均的 1,865 元美金與訂閱期刊平均的 3,000 元美金,明顯低了許多。而關於掠奪性期刊的聯絡地址,有 75% 位於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國家,一般開放存取期刊與訂閱期刊則為 19.56% 及 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作者列出了 13 點掠奪性開放存取期刊常見特徵:

  1. 雖然是生物醫學領域的期刊但也可投稿非生醫相關的題目。
  2. 期刊網站包含錯字及文法錯誤。
  3. 圖片模糊不清,想假裝成某種期刊或是使用未授權圖像。
  4. 網頁文字專門誘騙作者。
  5. 引用錯誤或不具意義的影響係數(Index Copernicus Value)在其網站上。
  6. 缺乏對於投稿流程的描述。
  7. 被要求以 E-mail 進行投稿。
  8. 保證快速刊登發表。(缺乏嚴謹的同儕審查)
  9. 沒有撤稿流程機制。
  10. 沒有資訊說明該期刊如何數位化的保存發表的稿件。
  11. 收取發表刊登費用較低(<150 美金)。
  12. 沒有說明著作版權歸屬。
  13. 期刊通訊 E-mail 並非專業或期刊網域(例如為 gmail 或 yahoo 信箱)。

怎樣的研究者會被掠奪性期刊盯上呢?

掠奪性期刊的目標研究人員有三種。
圖/pixabay

什麼樣的人會是掠奪性期刊的目標呢?

  1. 有過發表的研究人員,尤其以通訊作者為主(在過去發表的文章上可取得其 E-mail 等通訊方式)
    通常掠奪性期刊會定期的寄送 E-mail,邀請投稿、當審查人員(reviewer)或是編輯人員。除了有免費志工人力外,藉此來提高自己期刊的地位與聲望。
  2. 需要快速發表的研究人員
    有些研究人員為了特定目的、升等或工作需求,需要盡快有發表。(這類期刊無法被科技部或醫院認可,所以發表了也毫無意義。)
  3. 不知情的研究人員
    單純不知道何謂掠奪性期刊,又沒加以防範。

如何抵制掠奪性期刊?

也許投稿掠奪性期刊的人是被害者,我們要如何抵制掠奪性期刊呢?

拒絕投稿至掠奪性期刊、拒絕協助審查文章、拒絕作為期刊編輯群、取消掠奪性期刊的郵件列表(避免接收訊息)、只投稿至學術聲望良好的期刊。

拒絕投稿掠奪性期刊,選擇公信力較高的期刊投稿。
圖/Change.org

掠奪性期刊的暴增,也間接扼殺了許多有心經營新期刊的出版社,使得舊有的大牌出版社更為龐大甚至可能造成壟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許多有心經營的期刊或出版社,為了增加自己的嚴謹度(可信度)及能見度,也慢慢地求新求變,例如:要求研究人員提供原始數據、公開審查者與研究人員修改回覆之信件(表示有嚴謹審查並使文章內容更加完整)、增加科學文章的曝光度(利用不同平台與媒體傳播等)、提供美編及簡易圖示等等。

畢竟掠奪性期刊的目的是賺錢,不可能會提供這麼多額外的服務(多一份工都會減少獲利啊~),因此這些點也可作為辨別是否為掠奪性期刊的依據。而研究單位也需加強研究人員教育,並應要求研究重質而非重量。

然而,掠奪性期刊也會不斷的進步模仿,甚至像病毒般突變,讓人無法分辨真偽,不可不慎!

想投稿,請認明「好期刊」

那就投稿到好期刊不就好了?何謂好期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介紹。

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查詢美國 Clarivate 公司的 JCR web資料庫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on the Web)6,其收錄了超過 3,000 家出版社及 10,000 多種期刊,每年也會在六月底更新各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IF)以及該期刊在特定學科的排名。

學術聲望高的期刊,除了影響係數高及排名好之外,還包含歷史悠久的期刊。這類期刊非常嚴謹且不缺稿件,而編輯群通常又是各領域的專家,所以如果研究沒有很好的新穎性或完整度,通常都會被拒稿(Reject)。但因為許多研究者沒有充足經費人力,可以完成好研究投稿到好期刊,所以也才會漸漸地衍生出許多小期刊甚至掠奪性期刊來滿足研究者發表的需求。

講這麼多,到底要看或投那些期刊?

  1. 投高 Impact factor 或學科排名(ranking)好的期刊。(可參考 JCR 資料庫
  2. 看看自己研究領域的專家都投那些期刊。
  3. 選擇老牌且歷史悠久的期刊。
  4. 多看看該領域不同期刊的文章,並自行判斷各期刊文章品質。(提升自我判斷能力)

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身為科學的愛好者,就需要能夠辨別科學內容的真偽。透過好期刊裡的科學文章,吸取寶貴的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路不明的藥別亂吃,未經求證的資訊別亂傳,來路不明的期刊別亂投(看)。
圖/pixabay

註解

  1. 撤稿的科學文章也可於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查詢。
  2. 但亦有例外,開放存取 Open access 期刊則可讓讀者免費讀取。

延伸閱讀

  1. 傳說「吃鳳梨可對抗飛蚊症」,這個「研究結果」搞錯了些什麼?
  2. 學術黑市現形計

參考資料

  1. PubPeer
  2. The Retraction Watch Database
  3. Investigating journals: The dark side of publishing
  4. BEALL’S LIST
  5. Shamseer, L., Moher, D., Maduekwe, O. et al. (2017) Potential predatory and legitimate biomedical journals: 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A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BMC Med, 15, 28 . https://doi.org/10.1186/s12916-017-0785-9
  6.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文章難易度
彭士桓_96
1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生活即是科學,科學即是生活。臺大分醫所博士,虔誠信科學者。希望透過文字介紹有趣的科學,並期望自己在有限度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論文好多看不完?研究生的救星!用 AI 幫你分析統整!
泛科學院_96
・2023/10/14 ・76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期科技界最熱烈討論的新聞,應該就屬韓國有研究單位宣布找到了新的室溫常壓超導體 LK-99 ,聽說可以在一般的高中大學實驗室中完成。這讓我不禁好奇它的製作原理,但,大部分的朋友應該跟我一樣都不是專業材料工程人員,看不懂論文怎麼辦呢?除了等泛科學出影片,別忘了我們有 AI 呀!今天我要來分享一套專門訓練來閱讀論文的 AI —— SciSpace Copilot。

今天的影片簡單的跟大家分享了基於 GPT 技術且針對閱讀學術文章進行特別優化的 AI —— SciSpace ,我只要遇到研究型文章都會特別開這個工具起來使用,其他的大語言模型都無法做到如此細緻。我覺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未來就會到處是這種基於某種目的,比如讀論文,使用某個大模型進行微調 Fine-Tuning 之後的小模型,將會協助我們解決各種問題。

是說現在的研究生做研究的工具真是越來越多,你會想要把這支影片分享給你的指導老師看嗎?
歡迎你把使用的經驗與想法在影片下方留言與我分享!

也歡迎加入泛科學院的頻道會員,或者科學AI的Discord論壇,一起討論交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這支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在影片下方點個喜歡,或是透過超級感謝展現你的心意,讓我製作更多實用有趣的 AI 教學影片,最後別忘了訂閱泛科學院的頻道,我們下支影片再見囉。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泛科學院_96
34 篇文章 ・ 43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論文騙局:故弄玄虛的用字,就算內容都是假的一樣可以發表?——《集體錯覺》
平安文化_96
・2023/01/13 ・21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精心策畫的論文騙局

1996 年,紐ㄝ大學物理學教授艾倫.索卡,在後現代研究期刊《社會文本》設計了一場論文騙局。圖/Envato Elements

一九九六年,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艾倫.索卡(Alan D. Sokal)在後現代研究期刊《社會文本》(Social Text)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跨越邊界:朝向量子重力的轉形詮釋學〉(”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 in the postmodern journal Social Text)。

根據論文摘要,你覺得這篇論文是在講什麼?

「本文的目標,是藉由探究量子重力的最新發展,進一步地深析指出,海森堡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如今已經被合成和取代。本文將指出,在物理學的這項新興分支中,時空流形不再是客觀的物理實體;幾何學變成了仰賴脈絡的相對關係;過去科學的基本概念已經變成可以質疑的相對性範疇,就連存在本身也不例外。我認為這種觀念革命,對於後現代的自由科學,具有深遠意義。」

如果你覺得這整段話只是用一堆意義不明的術語堆砌起來的胡扯,恭喜你猜對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索卡教授瞎掰了一篇論文,投稿到《社會文本》期刊,六名編輯審查之後決定接受,當成嚴肅的學術著作放在該期刊的特刊。

然後索卡發文說整件事都是他設計的騙局。他之所以煞費苦心做這種事,是為了要證明很多學術界的人都會用故作高深的方式騙取名聲。

索卡教授為了證明學術界會用故作高深的方式騙取名聲。圖/Envato Elements

住在拉普達裡的學者

強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在一七二六年的《格列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就諷刺過這種事情,故事中的天空之城拉普達,住著一群偏執的學者和理論家,整天只會研究一些脫離現實的沒用東西。

索卡跟斯威夫特一樣虛構了很多荒謬的東西來諷刺這種現象,他在論文中塞進許多解構主義的流行術語:「偶然的」(contingent)、「反霸權的」(counterhegemonic)、「知識論的」(epistemological)。事後他對《紐約時報》表示,「這篇文章是在刻意模仿某些學者胡亂引述數學與物理概念的行為。我把這些胡扯連在一起,然後發明一個說法去吹捧。整篇文章完全不需要符合任何知識標準,也不需要符合邏輯,所以超好寫的。」

索卡一邊諷刺文化研究與文學批評期刊那種用字吹毛求疵的無聊文化,一邊用詰屈聱牙的高深術語來諷刺那些學界的派系鬥爭。學界彼此批判時候很愛使用一些沒人看得懂的術語,經常搞到即使是同領域的學者,也看不懂作者在說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索卡與《社會文本》高層兩方唇槍舌戰。圖/Envato Elements

事件發生之後,《社會文本》高層發表了一篇相當酸的回應:「索卡博士認為我們是知識相對主義者,他搞錯了。」共同創立該期刊的紐約大學教授史丹利.阿諾維茲(Stanley Aronowitz)表示,「而且這是因為他書讀得太少,學的東西也不夠多」。

索卡看到回應反唇相稽,「光是《社會文本》接受這篇文章,就已經證實那些後現代文學理論家的傲慢,已經誇張到可以無視邏輯。難怪他們從來不去問物理學家,那些引述物理的文字有沒有意義。在他們的世界裡,無法理解變成了某種美德;典故、隱喻、雙關語取代了證據跟邏輯。我的文章只是提供了一個例子,證明了這個流派多年以來的作風。」

學術界、法律界、醫學界這些白領人士,最容易被這種聲望連鎖反應所影響。當聲望決定一切,金字塔頂層的聲音就會過度放大,很多時候他們的說法可以廣傳,並不是因為說法有價值,而是因為其他人希望自己聽得懂他們在說什麼。即使其他專業人士聽不懂,通常也都會為了守住自己的飯碗而默默跟隨。

當聲望決定一切時,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說法有價值,而是其他人希望自己聽得懂他們在說什麼。圖/Envato Elements

扁桃體切除術就是個好例子。這種手術的效果欠缺科學根據,但因為「專業醫學意見」普遍認同,一度盛行了幾十年。在二十世紀最時興的時期,上百萬名兒童接受了扁桃體切除術,其中許多甚至因此受傷或死亡;直到某一天,醫學界才終於願意仔細檢查該手術的效果,然後很快就淘汰了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我們為了保障自身聲譽而服從權威時,我們會相信某一套既定的敘事,聽不進任何新資訊,所以很容易繼續以訛傳訛。這種時候,敘事的真假並不重要,因為在其他人眼中,我們這群附和的人都是專家,不太可能搞錯。

不過雖然以訛傳訛的效力很大,但它並非無懈可擊的高牆,反而更像一座疊疊樂——只要抽掉那根關鍵的木條,整座塔就會瞬間崩毀。

——本文摘自《集體錯覺:真相,不一定跟多數人站在同一邊!》,2022 年 12 月,平安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平安文化_96
5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皇冠文化集團旗下的平安文化有限公司以出版非文學作品為主,書系涵蓋心理勵志、人文社科、健康、兩性、商業……等,致力於將好書推廣給廣大讀者。

0

12
5

文字

分享

0
12
5
【闢謠科普兩不誤】「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上篇:破解有疑慮的引用文獻及判斷文獻可信度小技巧分享
Jamie Lin_96
・2022/09/17 ・402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單純只說這篇文章內容錯誤無法說服人,就讓我們一起從有狀況的引用文獻到問題百出的文章內容逐一拆解科普過去吧!

因為內容眾多所以這篇文將會拆成上下兩篇,上篇為引用文獻出了什麼包以及若非專業人士我們怎麼快速判斷發表是否可信?下篇為整篇文章內容有哪些觀點有誤與有哪些相關可信賴發表值得看。

分析這篇文章引用的文獻,破解有問題的引用文獻跟判斷文獻可信度小技巧。圖/科技新報

筆者目前研究領域跟工作狀態:免疫學博士候選人,預計於 2023 年 2 月正式取得博士學位,研究主題為愛滋疫苗與功能性抗體,具備在生物安全等級三級實驗室工作的資格與能力,最近在發表地獄中載浮載沉。

在細緻拆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前,我想先來聊聊這篇文章引用的兩篇發表到底問題在哪裡?為什麼我會說有狀況?

第一篇引用文獻的四大問題

這篇文章引用兩篇發表,第一篇是 2021 年 5 月 6 日發布在 medRxiv 上的 The BNT162b2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reprograms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研究團隊在荷蘭,也是該文中所提的荷蘭研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引用的文獻之一。圖/medrxiv
  • 文獻引用與解讀錯誤
  • 可能該發表從實驗假設到結論都有問題
  • 數據分析與解讀方式可能有問題(其實在審核過程中,研究團隊是有可能需要針對評審質疑的方向加做實驗來證實假設論點為真,進而說服評審)
  • 可能會誤導非該領域的讀者

因為疫情很多研究團隊會將發表先放上 medRxiv 與 bioRxiv,其實不少很扎實的研究之後都投稿上了正式期刊,倘若有投稿上會顯示在 Rxiv 的連結上。

這篇研究到我寫文的當下尚未正式投稿刊登,該研究總樣本數為 16 人其實不多之外,支持該發表論點的主要是這兩張圖,因為研究團隊說疫苗接種後的 IFN-α 濃度有顯著差異。

除了樣本數不高外,對於顯著差異的判斷也隨著時間改變而有所不同。圖/Figure 1H, 1I

但真的有顯著差異嗎?我看完數據後表示存疑。

樣本數少之外可以看到只有一兩個點較高,其他點分佈都非常平均,這樣的狀態下其統計的顯著差異可能來自那一兩個極端值,而非兩組真實有差;如果我是評審我會詢問該團隊移除最高值後期數據是否仍有顯著差異並請他們將 Y 軸改成 log10 scale 來看分佈,如果重新分析製圖後真有顯著差異我才可能會覺得這篇發表的實驗結果可以支持論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篇引用文獻號稱 MIT 研究是真的假的?

第二篇研究為 2022 年 4 月 15 日刊出在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的 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在文中被稱為是 MIT 研究也是「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的由來,但這篇文章真的是 MIT 研究且可信嗎?

在文中被稱為是 MIT 研究也是「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的由來,但這篇文章真的是 MIT 研究且可信嗎?圖/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這篇真的很長,拉到最下方的作者貢獻(Author contributions)區可以看到這段話:S.S., G.N and A.K. all contributed substantially to the writing of the original draft. P.M. participated in the process of editorial revisions. 意思是作者序上的前三位作者負責寫這篇文章的草稿,而最後一位作者是通訊作者並且負責整篇文章的投稿與問題回覆

如果對於貢獻、通訊作者、問題回覆等名詞看得一頭霧水,可以參考我之前寫針對期刊投稿與貢獻的科普文,裡面對這些名詞都有簡單定義解釋。

簡單來說這篇發表誰是老大跟屬於哪個機構?答案是這篇研究的通訊作者 Peter A. McCullough,他是一位心臟科醫生並且有許多反疫苗言論[1][2][3],且該發表應歸屬於 Truth for Health Foundation 的研究(在其機構 mission 上寫他們提供以信仰為基礎的療法),完全不能說是MIT的研究,而寫文章的前三位作者分別背景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Stephanie Seneff:背景為計算機科學,近年研究興趣與生物較為相關的為現代疾病(如:阿茲海默、自閉症、心血管疾病等)與藥物數據庫的分析,以及營養缺乏和環境毒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其生物相關發表不少有所爭議並被專家批評缺乏證據、推論不正確等[4][5]。(Wikipedia link
  • Greg Nigh:工作為自然療法醫療人員與針灸師。
  • Anthony M. Kyriakopoulos:希臘研究員,最近幾年主要研究牛磺酸。

上述三位作者加上通訊作者全部沒有免疫學背景甚至不是相關研究人員

而更有趣的是該篇發表的主要編輯為 Dr. Jose Luis Domingo,他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與食品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但他的研究其實不少備受批評外,他曾經在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期刊上徵稿[6],希望有人能夠投稿關於 Covid-19 疫苗對人體有害的稿件,之後便有了這篇號稱「MIT 研究」的發表,但國外也早已有文章批評其是披著科學文獻皮的虛假訊息[7]

講完該發表作者群與編輯的背景與事蹟後,讓我們看一看這篇文章發表在哪個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食品與化學毒理學期刊;而正統疫苗相關發表會去什麼期刊:生物學、免疫學等相關期刊。每個期刊代表的研究領域不同外,同時也代表該期刊的評審背景,你不可能在食品相關期刊找到免疫學專業的評審,反之亦然。倘若這篇疫苗有害論的發表整體論點清晰佐證明確,那早就應該可以上免疫學相關期刊,不用跑去食品期刊湊熱鬧

可能有人會問:作者與編輯有狀況不代表內文有狀況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篇發表我很認真的看完了,簡單來說有兩個致命問題:

  • 引用很多文獻,但是完全沒有任何文獻可以支持他們的論點
  • 數據分析方式錯誤,如果要算該疫苗的不良事件比例分母應該為“總施打人數”,而不是拿別的疫苗的施打人數來做加減乘除

通篇錯誤滿滿,完全可以當作科學寫作與生物統計學的負面教材。

所引用的兩篇文章各有不同的疑慮

「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章引用的兩篇發表

  • 第一篇沒有經過同行審查,對我來說數據分析結果存疑,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與更多專業人士審查後我才會相信
  • 第二篇內把所屬機構寫錯外,作者群與編輯無免疫學背景且內文錯誤滿滿

光就其引用文獻的品質其實就可以直接判斷該文章不合格根本連看都不需要看,而在下篇文章我會深入拆解文章內容並針對其寫到的資訊做科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快速檢閱發表是否可信的小技巧

我常常被人問:Jamie,我沒有免疫學背景,那我該怎麼判斷這篇文章可不可以信任呢?

這裡我想分享幾個簡單的判斷方式:

  • 看作者所屬機構跟學歷背景:大多數的研究人員都會有紀錄學歷、發表、工作機構的頁面如:Google scholar, research gate, ORCID ID 等,而在期刊發表中我們會放上我們所屬機構,如果作者是在該領域相關機構工作學歷也相關,那可信度會高一些。
  • 查詢作者與編輯風評:如果發現大量負面評價,那可以不用看。
  • 看一看實驗 N 值、圖表、XY 軸與單位:每個研究會招募到多少人或是使用多少動物不一定,但通常越多越好,我自己會找有設置可以參考的對照組的發表,如果是跟人有關的最少要有 30 人但案例報告除外,動物實驗方面一組至少要 5 隻起跳,再來我會看該發表圖表的 XY 軸與使用的單位,再來看圖片中數據的分佈,如果發現說有顯著差異但數據分佈很集中只有一兩個數值極高或極低,那我會存疑當作並沒有顯著差異。
  • 看發表內容跟期刊主題是否一致:大部分的期刊都有自己的主題,就像我做愛滋病疫苗研究我可能會投往 AIDS, Frontiers, Genes & Immunity, Cell report 等期刊,但我不會說要去投毒物學期刊,這與我的研究方向完全不符合!如果發表內容跟期刊主題不一致還刊出來,那要不期刊很爛要不後面問題很大,不論哪個都是個警訊。
  • 盡量看有同行審查(peer-reviewed)的期刊發表:有些很優的發表因為疫情需要資訊快速交換所以會先放在未經同行審查的資料庫中之後正式投稿到期刊上,但這對於非相關專業的人來說很難判斷,在此我建議找有同行審查的期刊發表來看,但同樣需注意發表內容跟期刊主題是否一至。
簡單的判斷文章的可信度可以從作者所屬機構跟學歷背景、風評等多種面相來參考。圖/pixabay

疫情開始後其實有非常多關於 Covid-19 相關的垃圾發表,標題跟內文不符或是通篇錯誤,儘管我是相關專業有時候我也覺得很煩躁,但這些技巧是我需要大量查找 paper 時一定會使用的的快速分辨技巧,僅供參考。

【闢謠科普兩不誤】 — 「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上篇:破解有問題的引用文獻跟判斷文獻可信度小技巧分享 到此結束,下篇正在努力撰寫中,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發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US cardiologist makes false claims about Covid-19 vaccination.
  2. The COVID-19 “Vaccine Holocaust”: The latest antivaccine messaging.
  3. Vaccines are a safer alternative for acquiring immunity compared to natural infection and COVID-19 survivors benefit from getting vaccinated, contrary to claims by Peter McCullough.
  4. Mesnage, R. and Antoniou, M.N., 2017. Facts and fallacies in the debate on glyphosate toxicity.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5, p.316.
  5. Not Even Wrong: Seneff And Samsel Debunked By The Seralini Crew.
  6. Call for Papers on potential toxic effects of COVID-19 vaccines.
  7. Scientific review articles as disinformation.
Jamie Lin_96
2 篇文章 ・ 3 位粉絲
正在發表地獄中載浮載沈的免疫學博士後,熱愛攝影、做手工藝且永遠管不住好動的手,不是在寫paper、部落格文章就是在推特上筆戰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