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楊期蘭
有多少時候我們會出現:「我別無選擇」這樣的念頭?甚至不自覺的依照最習慣的方式,以同樣的思維套路對待周圍不同的人?除了工作頭銜忘了自己的其他社會角色?
— 赫曼‧赫塞 《荒野之狼》
當我們在臉書上或 IG 上看到日本、韓國、泰國等外國朋友的 PO 文,大家都是怎麼看懂其中想表達的意義呢?大家會不會好奇我們的外國朋友們在中文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都如何看懂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的內容?有沒有發現,當我們 PO 文之後,很少有外國朋友按讚或是留言?會不會是因為看不太懂所以也不敢按讚?
現在有越來越多社群媒體 (Facebook, Instagram) 會提供自動的機器翻譯來幫助我們理解外國朋友們分享的內容,但是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經常是比較瑣碎、沒有完整架構、有比較多俚語,也可能會出現透過文字遊戲來表達一些只有母語使用者才比較能理解的雙關、幽默、或是嘲諷。像是: 「I wanna be layed up watching Halloween movies right now」或是 「福知山でハロウィンイベントのようです」。
而目前機器翻譯的結果並不一定能把這些與特定文化有關的意思或是內容帶有的情緒翻譯出來讓讀者感受到,使得瀏覽 PO 文的人不一定能夠理解朋友想表達的意思或是對方當時想表達的情緒。
因此,這篇1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新設計:
在現有的機器翻譯之外,另外提供情感與情境的資訊,藉此來幫助非母語使用者更容易理解外國貼文,並且更積極地與這些內容互動(按讚或留言)。
在文字之外,如何提供更多情感與情境的資訊?
研究者們透過自然語言處理的情感分析 (sentiment analysis) 以及 Named entity extraction 來實現這個輔助理解外國貼文的想法。首先透過情感分析辨識出貼文內容包含的情緒,接著透過表情符號呈現,讓讀者可以直接看到外國貼文當下想表達的情感是偏正向或負向,接著在貼文中標示出富含特定背景的關鍵字,並讓讀者可以在點選關鍵字後就直接看到與那個關鍵字相關的背景知識。
例如在下面這個貼文中:
夏も終わりかぁ~・・・
今年もお盆休み楽しく遊んだ日々を1人寂しく思いだし中(笑)
機器翻譯結果:
夏天結束了…
我很孤單,想著今年 Bon 假期裡喜歡玩的日子(笑)
想像一下:如果使用了研究團隊提出的設計,我們除了能看到原本就有的機器翻譯之外,還能知道這篇貼文可能的情緒是貼文者覺得孤單,偏負面的感受????;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到 「お盆」被標示出來,與這個關鍵字相關的介紹也能直接看到。如此一來,身為看不懂某個語言的我們就有更多線索去了解外國朋友的貼文。
傳達情感與情境資訊,幫助我們更加理解來自不同文化的朋友
研究團隊製作了五個不同語言(例如:阿拉伯文、葡萄牙文、韓文等)的臉書帳號,並請 24 位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來實驗室滑一下這幾個人的臉書後,事後詢問他們對於這些外國貼文的理解程度、想不想按讚留言、有多想加對方好友並保持聯繫。
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只有提供機器翻譯的情況,使用了這個新的設計後,大家對外國貼文的理解程度比較高,也比較想對某些貼文按讚或留言。
為了更了解你,除了語言,還有什麼需要被翻譯?
文化形塑我們的語言,語言形塑我們的思考,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而不同個體相互交流形成的行為又再度塑造了文化,如此相互影響著。語言跟文化彼此的影響密不可分。
現在交通、資訊網絡越來越便利的時代,使用不同語言、來自不同文化的新移民、留學生、旅客、外籍照護者、移工等等相較於以往也越來越多元,機器翻譯的技術除了能夠翻譯語言之外,我們也可以想想還有什麼其他因素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彼此,值得被翻譯出來?
我們藉由分享這個研究讓讀者了解情感與文化背景這兩個要素對於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期望大家在讀了之後可以多留意生活周遭與自己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考一下我們可以如何更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也讓對方更了解自己。
機器翻譯的技術除了能夠翻譯語言之外,也可以想想還有什麼其他因素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彼此,值得被翻譯出來?
這幾年觀察到在台灣有越來越多印度人在附近形成自己的社區、或是開始嘗試融入台灣社會,每次看到都覺得很開心跟佩服,開心他們選擇台灣這個溫暖的地方,佩服他們能在一個與自己語言和文化差異很大的社會站穩腳步。在日本的時候,也觀察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嘗試經營自己的事業與家庭,努力學習日語和了解日本特別需要讀空氣的社會 XD
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有很多解法可以嘗試,這篇文章中分享的新科技只是其中一種解法。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注意到自己跟別人的差異,試著去理解與欣賞這些多元,也是另一種解法。
文化差異不僅存在於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人之間,也存在於不同的專業背景(醫生、公務員、政治家、學術研究者)之間。回到科技能扮演的角色來說,如果將來能有工具可以順利翻譯出我們各自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相信對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體諒會有更多的幫助。
注意到自己跟別人的差異,試著去理解與欣賞這些多元,就是一個好的起點。
本篇是擷取原始論文中部分內容搭配筆者想分享的概念所架構而成,部分研究細節與討論並未完全呈現,鼓勵有興趣的讀者直接參考原文深入了解細節。本篇目的在於讓讀者了解人機互動領域中如何了解社群媒體上的機器翻譯主題。內文並非逐字翻譯,亦不能取代原文1。若要轉載,請標示出處,並以非營利模式開放分享。
延伸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 Lim, H., Cosley, D., & Fussell, S. R. (2018, April). Beyond Translation: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n Emotional and Contextual Knowledge Interface for Foreign Language Social Media Pos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 217). ACM.
- 感謝沈奕超、張元嘉、黃振瑋提供編輯建議
本文轉載自人機共生你我它,原文為〈[談文化差異] 為了更了解你,除了語言,還有什麼需要被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