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臉書上或 IG 上看到日本、韓國、泰國等外國朋友的 PO 文,大家都是怎麼看懂其中想表達的意義呢?大家會不會好奇我們的外國朋友們在中文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都如何看懂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的內容?有沒有發現,當我們 PO 文之後,很少有外國朋友按讚或是留言?會不會是因為看不太懂所以也不敢按讚?
現在有越來越多社群媒體 (Facebook, Instagram) 會提供自動的機器翻譯來幫助我們理解外國朋友們分享的內容,但是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經常是比較瑣碎、沒有完整架構、有比較多俚語,也可能會出現透過文字遊戲來表達一些只有母語使用者才比較能理解的雙關、幽默、或是嘲諷。像是: 「I wanna be layed up watching Halloween movies right now」或是 「福知山でハロウィンイベントのようです」。
而目前機器翻譯的結果並不一定能把這些與特定文化有關的意思或是內容帶有的情緒翻譯出來讓讀者感受到,使得瀏覽 PO 文的人不一定能夠理解朋友想表達的意思或是對方當時想表達的情緒。
Lim, H., Cosley, D., & Fussell, S. R. (2018, April). Beyond Translation: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n Emotional and Contextual Knowledge Interface for Foreign Language Social Media Pos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 217). ACM.
翻譯這檔事,除了當個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樑之外,譯者本身也可以透過翻譯,學習作者的風範,或者觀摩作者如何組織文字,說一個好故事給讀者聽。楊玉齡也打趣地說,當然也免不了會遇到喜歡掉書袋的學者,即使內心 OS 講這些難懂的知識也不會幫助讀者理解,譯者還是需要全文翻譯。要是覺得作者囉嗦,可以另外加註意見給編輯參考,內文的更動還是交由編輯判斷。
當我們在臉書上或 IG 上看到日本、韓國、泰國等外國朋友的 PO 文,大家都是怎麼看懂其中想表達的意義呢?大家會不會好奇我們的外國朋友們在中文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都如何看懂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的內容?有沒有發現,當我們 PO 文之後,很少有外國朋友按讚或是留言?會不會是因為看不太懂所以也不敢按讚?
現在有越來越多社群媒體 (Facebook, Instagram) 會提供自動的機器翻譯來幫助我們理解外國朋友們分享的內容,但是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經常是比較瑣碎、沒有完整架構、有比較多俚語,也可能會出現透過文字遊戲來表達一些只有母語使用者才比較能理解的雙關、幽默、或是嘲諷。像是: 「I wanna be layed up watching Halloween movies right now」或是 「福知山でハロウィンイベントのようです」。
而目前機器翻譯的結果並不一定能把這些與特定文化有關的意思或是內容帶有的情緒翻譯出來讓讀者感受到,使得瀏覽 PO 文的人不一定能夠理解朋友想表達的意思或是對方當時想表達的情緒。
Lim, H., Cosley, D., & Fussell, S. R. (2018, April). Beyond Translation: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n Emotional and Contextual Knowledge Interface for Foreign Language Social Media Pos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 217). ACM.
編輯就是這本書的總管,除了是最專業的讀者,同時也最熟悉目標讀者,便能給出貼近讀者需求的建議。林大利在翻譯童書時,編輯曾要求他更換一些成語的使用,因為某些年齡層的孩子還沒學到這些詞語。再者,翻譯過程中,譯者在翻譯用字遣詞上的特殊處理、考量等一定要讓編輯知道,像是前面的例子:為了詮釋蛇的用語「 ss 」,譯者在每一句的句尾都加上「嘶嘶」,這些細節都需要溝通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