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言」外之「譯」:要跨越語言藩籬交朋友,除了文字,社群媒體上還有什麼需要被翻譯?

人機共生你我它_96
・2020/01/04 ・264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9 ・八年級

  • 作者:楊期蘭

有多少時候我們會出現:「我別無選擇」這樣的念頭?甚至不自覺的依照最習慣的方式,以同樣的思維套路對待周圍不同的人?除了工作頭銜忘了自己的其他社會角色?

                                                                         — 赫曼‧赫塞 《荒野之狼》

跨種族當朋友都沒問題了,要在社群媒體上交個外國朋友應該很簡單……嗎?圖/Alec Favale@Unsplash

當我們在臉書上或 IG 上看到日本、韓國、泰國等外國朋友的 PO 文,大家都是怎麼看懂其中想表達的意義呢?大家會不會好奇我們的外國朋友們在中文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都如何看懂我們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的內容?有沒有發現,當我們 PO 文之後,很少有外國朋友按讚或是留言?會不會是因為看不太懂所以也不敢按讚?

現在有越來越多社群媒體 (Facebook, Instagram) 會提供自動的機器翻譯來幫助我們理解外國朋友們分享的內容,但是在社群媒體上的內容經常是比較瑣碎、沒有完整架構、有比較多俚語,也可能會出現透過文字遊戲來表達一些只有母語使用者才比較能理解的雙關、幽默、或是嘲諷。像是: 「I wanna be layed up watching Halloween movies right now」或是 「福知山でハロウィンイベントのようです」。

而目前機器翻譯的結果並不一定能把這些與特定文化有關的意思或是內容帶有的情緒翻譯出來讓讀者感受到,使得瀏覽 PO 文的人不一定能夠理解朋友想表達的意思或是對方當時想表達的情緒。

因此,這篇1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新設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現有的機器翻譯之外,另外提供情感與情境的資訊,藉此來幫助非母語使用者更容易理解外國貼文,並且更積極地與這些內容互動(按讚或留言)。

圖/Marten Bjork@Unsplash

在文字之外,如何提供更多情感與情境的資訊?

研究者們透過自然語言處理的情感分析 (sentiment analysis) 以及 Named entity extraction 來實現這個輔助理解外國貼文的想法。首先透過情感分析辨識出貼文內容包含的情緒,接著透過表情符號呈現,讓讀者可以直接看到外國貼文當下想表達的情感是偏正向或負向,接著在貼文中標示出富含特定背景的關鍵字,並讓讀者可以在點選關鍵字後就直接看到與那個關鍵字相關的背景知識。

例如在下面這個貼文中:

夏も終わりかぁ~・・・

今年もお盆休み楽しく遊んだ日々を1人寂しく思いだし中(笑)

機器翻譯結果:

夏天結束了…

我很孤單,想著今年 Bon 假期裡喜歡玩的日子(笑)

想像一下:如果使用了研究團隊提出的設計,我們除了能看到原本就有的機器翻譯之外,還能知道這篇貼文可能的情緒是貼文者覺得孤單,偏負面的感受????;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到 「お盆」被標示出來,與這個關鍵字相關的介紹也能直接看到。如此一來,身為看不懂某個語言的我們就有更多線索去了解外國朋友的貼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傳達情感與情境資訊,幫助我們更加理解來自不同文化的朋友

研究團隊製作了五個不同語言(例如:阿拉伯文、葡萄牙文、韓文等)的臉書帳號,並請 24 位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來實驗室滑一下這幾個人的臉書後,事後詢問他們對於這些外國貼文的理解程度、想不想按讚留言、有多想加對方好友並保持聯繫。

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只有提供機器翻譯的情況,使用了這個新的設計後,大家對外國貼文的理解程度比較高,也比較想對某些貼文按讚或留言。

圖/Fausto García@Unsplash

為了更了解你,除了語言,還有什麼需要被翻譯?

文化形塑我們的語言,語言形塑我們的思考,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而不同個體相互交流形成的行為又再度塑造了文化,如此相互影響著。語言跟文化彼此的影響密不可分。

現在交通、資訊網絡越來越便利的時代,使用不同語言、來自不同文化的新移民、留學生、旅客、外籍照護者、移工等等相較於以往也越來越多元,機器翻譯的技術除了能夠翻譯語言之外,我們也可以想想還有什麼其他因素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彼此,值得被翻譯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藉由分享這個研究讓讀者了解情感與文化背景這兩個要素對於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期望大家在讀了之後可以多留意生活周遭與自己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考一下我們可以如何更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也讓對方更了解自己。

機器翻譯的技術除了能夠翻譯語言之外,也可以想想還有什麼其他因素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了解彼此,值得被翻譯出來?

這幾年觀察到在台灣有越來越多印度人在附近形成自己的社區、或是開始嘗試融入台灣社會,每次看到都覺得很開心跟佩服,開心他們選擇台灣這個溫暖的地方,佩服他們能在一個與自己語言和文化差異很大的社會站穩腳步。在日本的時候,也觀察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嘗試經營自己的事業與家庭,努力學習日語和了解日本特別需要讀空氣的社會 XD

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有很多解法可以嘗試,這篇文章中分享的新科技只是其中一種解法。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注意到自己跟別人的差異,試著去理解與欣賞這些多元,也是另一種解法。

文化差異不僅存在於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人之間,也存在於不同的專業背景(醫生、公務員、政治家、學術研究者)之間。回到科技能扮演的角色來說,如果將來能有工具可以順利翻譯出我們各自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相信對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體諒會有更多的幫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注意到自己跟別人的差異,試著去理解與欣賞這些多元,就是一個好的起點。

本篇是擷取原始論文中部分內容搭配筆者想分享的概念所架構而成,部分研究細節與討論並未完全呈現,鼓勵有興趣的讀者直接參考原文深入了解細節。本篇目的在於讓讀者了解人機互動領域中如何了解社群媒體上的機器翻譯主題。內文並非逐字翻譯,亦不能取代原文1。若要轉載,請標示出處,並以非營利模式開放分享。

延伸了解更多:

  1. 從全球語言調查談 《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2.  語言本能

參考資料

  1. Lim, H., Cosley, D., & Fussell, S. R. (2018, April). Beyond Translation: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n Emotional and Contextual Knowledge Interface for Foreign Language Social Media Pos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 217). ACM.
  • 感謝沈奕超、張元嘉、黃振瑋提供編輯建議

本文轉載自人機共生你我它,原文為〈[談文化差異] 為了更了解你,除了語言,還有什麼需要被翻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人機共生你我它_96
12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由致力於人機互動研究(HCI,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所創立,我們定期發表人機互動相關文章,與讀者一起思考科技對社會生活帶來的好處與限制。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LDL-C 正常仍中風?揭開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L5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6/20 ・365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與 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 HEAR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提到台灣令人焦慮的交通,多數人會想到都市裡的壅塞車潮,但真正致命的「塞車」,其實正悄悄發生在我們體內的動脈之中。

這場無聲的危機,主角是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LDL )。它原本是血液中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角色,但當 LDL 顆粒數量失控,卻會開始在血管壁上「違規堆積」,讓「生命幹道」的血管日益狹窄,進而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嚴重後果。

科學家們還發現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即使 LDL 數值「看起來很漂亮」,心血管疾病卻依然找上門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沿用數十年的健康標準是否早已不敷使用?

膽固醇的「好壞」之分:一場體內的攻防戰

膽固醇是否越少越好?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HDL)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一下您的血管是一條高速公路。HDL 就像是「清潔車隊」,負責將壞膽固醇( LDL )運來的多餘油脂垃圾清走。而 LDL 則像是在血管裡亂丟垃圾的「破壞者」。如果您的 HDL 清潔車隊數量太少,清不過來,垃圾便會堆積如山,最終導致血管堵塞,甚至引發心臟病或中風。

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因此,過去數十年來,醫生建議男性 HDL 數值至少應達到 40 mg/dL,女性則需更高,達到 50 mg/dL( mg/dL 是健檢報告上的標準單位,代表每 100 毫升血液中膽固醇的毫克數)。女性的標準較嚴格,是因為更年期後]pacg心血管保護力會大幅下降,需要更多的「清道夫」來維持血管健康。

相對地,LDL 則建議控制在 130 mg/dL 以下,以減緩垃圾堆積的速度。總膽固醇的理想數值則應控制在 200 mg/dL 以內。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實則反映了體內一場血管清潔隊與垃圾山之間的攻防戰。

那麼,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我們吃下肚或肝臟製造的脂肪,會透過血液運送到全身,這些在血液中流動的脂肪即為「血脂」,主要成分包含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是身體儲存能量的重要形式,而膽固醇更是細胞膜、荷爾蒙、維生素D和膽汁不可或缺的原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血脂對身體運作至關重要,本身並非有害物質。然而,由於脂質是油溶性的,無法直接在血液裡自由流動。因此,在血管或淋巴管裡,脂質需要跟「載脂蛋白」這種特殊的蛋白質結合,變成可以親近水的「脂蛋白」,才能順利在全身循環運輸。

肝臟是生產這些「運輸用蛋白質」的主要工廠,製造出多種蛋白質來運載脂肪。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載運大量膽固醇,將其精準送往各組織器官。這也是為什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縮寫是 LDL-C (全稱是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

當血液中 LDL-C 過高時,部分 LDL 可能會被「氧化」變質。這些變質或過量的 LDL 容易在血管壁上引發一連串發炎反應,最終形成粥狀硬化斑塊,導致血管阻塞。因此,LDL-C 被冠上「壞膽固醇」的稱號,因為它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

高密度脂蛋白(HDL) 則恰好相反。其組成近半為蛋白質,膽固醇比例較少,因此有許多「空位」可供載運。HDL-C 就像血管裡的「清道夫」,負責清除血管壁上多餘的膽固醇,並將其運回肝臟代謝處理。正因為如此,HDL-C 被視為「好膽固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過去數十年來,醫學界主流觀點認為 LDL-C 越低越好。許多降血脂藥物,如史他汀類(Statins)以及近年發展的 PCSK9 抑制劑,其主要目標皆是降低血液中的 LDL-C 濃度。

然而,科學家們在臨床上發現,儘管許多人的 LDL-C 數值控制得很好,甚至很低,卻仍舊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難道我們對膽固醇的認知,一開始就抓錯了重點?

傳統判讀失準?LDL-C 達標仍難逃心血管危機

早在 2009 年,美國心臟協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行了一項大型的回溯性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 2000 年至 2006 年間,全美超過 13 萬名心臟病住院患者的數據,並記錄了他們入院時的血脂數值。

結果發現,在那些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史的患者中,竟有高達 72.1% 的人,其入院時的 LDL-C 數值低於當時建議的 130 mg/dL「安全標準」!即使對於已有心臟病史的患者,也有半數人的 LDL-C 數值低於 100 mg/d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研究明確指出,依照當時的指引標準,絕大多數首次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其 LDL-C 數值其實都在「可接受範圍」內。這意味著,單純依賴 LDL-C 數值,並無法有效預防心臟病發作。

科學家們為此感到相當棘手。傳統僅檢測 LDL-C 總量的方式,可能就像只計算路上有多少貨車,卻沒有注意到有些貨車的「駕駛行為」其實非常危險一樣,沒辦法完全揪出真正的問題根源!因此,科學家們決定進一步深入檢視這些「駕駛」,找出誰才是真正的麻煩製造者。

LDL 家族的「頭號戰犯」:L5 型低密度脂蛋白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他們發現,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如同各式型號的貨車與脾性各異的「駕駛」。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發現 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早在 1979 年,已有科學家提出某些帶有較強「負電性」的 LDL 分子可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這些帶負電的 LDL 就像特別容易「黏」在血管壁上的頑固污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留美科學家陳珠璜教授、楊朝諭教授及其團隊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貢獻。他們利用一種叫做「陰離子交換層析法」的精密技術,像是用一個特殊的「電荷篩子」,依照 LDL 粒子所帶負電荷的多寡,成功將 LDL 分離成 L1 到 L5 五個主要的亞群。其中 L1 帶負電荷最少,相對溫和;而 L5 則帶有最多負電荷,電負性最強,最容易在血管中暴衝的「路怒症駕駛」。

2003 年,陳教授團隊首次從心肌梗塞患者血液中,分離並確認了 L5 的存在。他們後續多年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在急性心肌梗塞或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的血液中,L5 的濃度會顯著升高。

L5 的蛋白質結構很不一樣,不僅天生帶有超強負電性,還可能與其他不同的蛋白質結合,或經過「醣基化」修飾,就像在自己外面額外裝上了一些醣類分子。這些特殊的結構和性質,使 L5 成為血管中的「頭號戰犯」。

當 L5 出現時,它並非僅僅路過,而是會直接「搞破壞」:首先,L5 會直接損傷內皮細胞,讓細胞凋亡,甚至讓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如同在血管壁上鑿洞。接著,L5 會刺激血管壁產生發炎反應。血管壁受傷、發炎後,血液中的免疫細胞便會前來「救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些免疫細胞在吞噬過多包括 L5 在內的壞東西後,會堆積在血管壁上,逐漸形成硬化斑塊,使血管日益狹窄,這便是我們常聽到的「動脈粥狀硬化」。若這些不穩定的斑塊破裂,可能引發急性血栓,直接堵死血管!若發生在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會導致腦中風。

L5:心血管風險評估新指標

現在,我們已明確指出 L5 才是 LDL 家族中真正的「破壞之王」。因此,是時候調整我們對膽固醇數值的看法了。現在,除了關注 LDL-C 的「總量」,我們更應該留意血液中 L5 佔所有 LDL 的「百分比」,即 L5%。

陳珠璜教授也將這項 L5 檢測觀念,從世界知名的德州心臟中心帶回台灣,並創辦了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HEART)。HEART 在台灣研發出嶄新科技,並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台灣取得專利許可,日本也正在申請中,希望能讓更多台灣民眾受惠於這項更精準的檢測服務。

一般來說,如果您的 L5% 數值小於 2%,通常代表心血管風險較低。但若 L5% 大於 5%,您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進一步進行影像學檢查。特別是當 L5% 大於 8% 時,務必提高警覺,這可能預示著心血管疾病即將發作,或已在悄悄進展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已有心肌梗塞或中風病史的患者,定期監測 L5% 更是評估疾病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此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以及長期吸菸者,L5% 檢測也能提供額外且有價值的風險評估參考。

隨著醫療科技逐步邁向「精準醫療」的時代,無論是癌症還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都不再只是單純依賴傳統的身高、體重等指標,而是進一步透過更精密的生物標記,例如特定的蛋白質或代謝物,來更準確地捕捉疾病發生前的徵兆。

您是否曾檢測過 L5% 數值,或是對這項新興的健康指標感到好奇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好想出國,但害怕語言不通?超好用的同步翻譯軟體推薦!
泛科學院_96
・2024/06/02 ・61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出國旅行除了肢體語言的即時翻譯選擇!

今天要來分享最新的 AI 翻譯蒟蒻,之前我朋友要去法國參加研討會,但他不只不懂法文,連英文都不太行,所以他就來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用的 AI 即時翻譯?

我說沒有,結果他從法國回來後,反過來跟我分享了他實測各種翻譯 APP 的心得,其中一個我體驗完還真的覺得不錯用啊!

所以今天的影片我想要來跟你分享三件事:

  1. 簡單聊一下 AI 語音識別的發展
  2. 朋友大推的 Litok 翻譯 APP 的功能介紹
  3. 最近超流行的 AirChat 空氣聊天室可以怎麼玩

最後,想問大家有沒有用過其他超好用的翻譯工具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我覺得 Litok 真是天降神物我下次英文會議馬上試用
  2. 假的,都是假的,我還是靠自己的金耳朵實在
  3. 身為工程師,自己用 Whisper 模型做的才好用
  4. 其他也可以留言分享喔

如果,有其他想看的 AI 工具測試或相關問題,也可以留言發問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Canva 不只可以做圖,還可以做影片啦!更強大的 Magic Studio 幫你從修圖到剪片全搞定!
泛科學院_96
・2024/04/04 ・55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別再用非常好色跟 Word 的文字藝術師了!

去年初 Canva 推出了 Magic Design 魔術設計師,可以讓你一鍵圖片上傳、自動完成行銷圖片與海報。現在魔術系列正式成為了一個完整的「魔術工作室 Magic Studio」。

Magic Studio 已經成為我快速製作影片的首選,對,你沒有聽錯,用 Canva 做圖已經過時了,現在是 Canva 做影片的時代啦!

今天就用這支影片,快速帶你學會 Canva 的新 AI 功能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anva 除了以上的 AI 功能之外,其實還支援更多更多相關的應用。你可以在應用程式選單裡面看到採用 AI 技術的分類裡面有上百種整合第三方的 AI 工具套件,比如知名的人臉 AI 圖片生成說話影片平台 D-ID 或 HeyGen,或者各種圖片編輯套件如 Catoonify 把圖片變成插畫、Colorize 把老照片重新上色等等,應有盡有。如果你有測試到什麼喜歡的套件,歡迎在影片下方留言,或者加入泛科學院的官方 Discord 社群與大家交流分享,我們不見不散。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