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洪萱眉、研究員林桂如
「我的孩子明明就聽得到,應該不需要戴助聽器吧?」
「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處得不太好呢?」
身為微聽損兒童的家長,可能常常一方面陷入是否該讓孩子及早配戴聽覺輔具的猶豫,另一方面,又擔心著如果沒有配戴,對孩子的日常學習有沒有影響?
微聽損兒童看似能和聽力正常兒童一樣對答自如,卻對於較小聲的聲音、高頻的語音(如:ㄈ、ㄑ、ㄙ),經常出現聽不清楚或聽錯的情形。當我們忽視了孩子這些狀況,是否會對孩子在團體中的日常互動和適應造成影響呢?如果有,那麼這群孩子又需要怎樣的幫助才能成功走入團體呢?
越晚配戴聽覺輔具,社交技巧越差
以「聽力損失與國際聽障教育」作為主要探究焦點的期刊《Deafness & Education International》,在 2017 年曾刊登一篇研究文章,該研究主要在探討四歲聽損兒童的社交技巧(social skills)和詞彙理解表現,以及輔具配戴年齡與前二者的關係1。研究對象共分三組:
- 微聽損組(優耳平均聽閾值註≦40分貝):14位
- 中至重度聽損組(優耳平均聽閾值>40分貝):21位
- 聽力正常組:123位
- 註 聽閾值:能夠聽到的最小音量。
其中,研究問題之一為探討社交技巧和輔具配戴年齡二者的關係。研究工具使用由家長針對自己孩子的觀察所填寫的「社交技巧評量表」。研究結果發現:中至重度聽損組與聽力正常組的社交技巧沒有顯著差別,但微聽損組的社交技巧卻遠比聽力正常組差。
文中並指出,可能的原因是微聽損組因確診時間和介入時間往往較晚,以至於開始配戴輔具的年齡往往晚於中至重度聽損組。此外,研究者更發現:微聽損組中越晚開始配戴輔具的聽損兒,社交技巧的表現有越差的趨勢,且微聽損組開始配戴輔具的年齡整體明顯晚於中至重度聽損組。
由此可知,微聽損兒童若能及早發現,進而及早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將有助於促進其社交技巧發展。
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磨練社交技巧無障礙
社交技巧,一般是指大眾可接納的行為型態,故也可視為是在「團體」中表現出適當的社會互動行為的技巧。對於兒童而言,多數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並需要適應不同的小團體,如:班級、科任課、課後班、社團等,故學習發展、建立、維持人際關係,以及獲得同儕接納等的「社交技巧」也就格外重要。
乍看聽損兒童的外表,我們可能會覺得與一般孩子相仿。對微聽損的兒童而言,在安靜的環境中,可能可以應對自如。然而,面對環境中無所不在的噪音、遠距離的聲源和空間造成的回音等不利於聆聽的因子,使得微聽損兒童在與人互動上,還是存有程度不一的困難與需要他人同理的地方。
目前研究結果肯定了透過及早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乃是幫助微聽損兒童成功走進人群的第一步1。在心理健康的相關討論上,曾有研究提出一項警訊:國小微聽損兒童的自信心遠低於聽力損失較重者2;在青少年階段,相較於重度聽損者,微聽損的青少年甚至更容易感到焦慮3。有鑑於人際關係對人的心理健康影響甚鉅,故如欲建立微聽損族群正向的社交技巧,及早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將是首要關鍵。
期待微聽損兒童皆能透過早期發現、評估、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以及有效教學的引導,日後自信展現在不同社交情境中的應對進退能力。
參考文獻
- Laugen, N. J., Jacobsen, K. H., Rieffe, C., & Wichstrøm, L. (2017). Social skills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and mild bilateral hearing loss. Deafness &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19, 54-62.
- Keilmann, A., Limberger, A., & Mann, W. J. (2007).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in hearing impaired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71(11), 1747–1752.
- van Gent T., Goedhart, A. W., & Treffers, P. D. (2011). Self-concept and psychopathology in deaf adolescents: preliminary support for moderating effects of deafness-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peer problems.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52, 7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