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病毒與人類的終極賽跑!一年內武漢肺炎的疫苗或特效藥會出現嗎?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2/15 ・5400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最近可以看到很多武漢肺炎 (COVID-19) 治療方式快要成功的新聞,像是……

武漢肺炎疫苗有譜!台灣最快 N 年問世 (N≤2)

WHO:武漢肺炎定名 COVID-19,估首批疫苗 18 個月內備妥

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開始動物實驗,最快 4 月人體臨床試驗!

【武漢肺炎】xxx 團隊公布:發現兩種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

武漢肺炎與 SARS、MERS 有共同處!專家估:解藥最快等 10 年

大家有沒有覺得諸如此類的標題很多很亂呢?有些標題看起像是明年,或甚至今年就會有解藥!也有些居然說要十年以上?

差別如此之大,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時候我們又應該相信誰呢?

太多不同的新聞標題也搞得你暈頭轉向嗎?圖/GIPHY

所以說現在有多少武漢肺炎的治療方式被核准了?

猜猜看,全世界國家級藥政單位之首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到今天為止到底核准了多少個武漢肺炎的疫苗、藥品和診斷方式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令人遺憾的,答案是……

0 個核准疫苗!

0 個核准藥品!

0 個核准診斷醫材!

答案是連續三個零。不過武漢肺炎也才開始兩個月左右,這樣的結果倒是意料之內。

那在 2002 到 2003 年間爆發的 SARS 距今已快 20 年了,相信數字會好看點吧!究竟美國 FDA 核准了多少個 SARS 的疫苗和藥物呢?

答案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個核准疫苗!(包含其他所有冠狀病毒都無核准疫苗)

0 個核准藥物!(包含其他所有冠狀病毒都無核准藥物)

你相信嗎?已經發生了快 20 年了,怎麼可能什麼都沒有?正常來說,這個時間長度,應該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治療方被核准才對。

但 SARS 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來得快去得也快,幾乎在一年內就不再流行了(且 R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容易發生突變,增加研發難度),這導致藥廠沒有動機和經費繼續開發新藥或疫苗。

因此,我們可以說 SARS 至今仍幾乎沒有可用的疫苗和藥物。

令人驚訝的是,SARS 至今仍幾乎沒有可用的疫苗和藥物。圖/fotoblend@Pixabay

疫苗研發要多久?來看看過去的開發史

一支疫苗要平均要花多久時間,才能研發成功上市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我們從彼得.哈佛德 (Peter Hurford) 所整理的文章1,來看看由發現疾病到疫苗問世,到底需要花多久時間?這邊舉幾個比較有名的例子(開發時間由短至長排列):

  • 狂犬病 (Rabies) ── 4 年 (1881-1885)
  • 德國麻疹 (Rubella) ── 7 年 (1962-1969)
  • 百日咳 (Pertussis) ── 8 年 (1906-1914)
  • 麻疹 (Measles) ── 9 年 (1954-1963)

以上是十年內便開發成功的疫苗,不過大多數是發生在 60 年前的事了。以下是研發期超過十年以上的,而且很多是疾病出現 20 年以上才有疫苗的例子:

  • 流感 (Influenza) ── 14 年 (1931-1945)
  • 日本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 20 年 (1934-1954)
  • 小兒麻痺 (Polio) ── 20 年 (1935-1955)
  • 結核病 (Tuberculosis) ── 21 年 (1900-1921)
  • 流行性腮腺炎 (Mumps) ── 22 年 (1945-1967)
  • A 型肝炎 (Hepatitis A) ── 24 年 (1967-1991)
  • 輪狀病毒 (Rotavirus) ── 26 年 (1980-2006)
  • 天花 (Smallpox) ── 26 年 (1770-1796)
  • 黃熱病 (Yellow Fever) ── 27 年 (1912-1939)
  • 霍亂 (Cholera) ── 30 年 (1854-1884)
  • 水痘 (Chickenpox) ── 34 年 (1954-1988)
  • B 型肝炎 (Hepatitis B) ── 38 年 (1943-1981)
  • 破傷風 (Tetanus) ── 40 年 (1884-1924)
  • 伊波拉 Ebola ── 43~ 年 (1976-2019?)
    (第一個伊波拉疫苗已於 2019 年底核准,是否為最終解法待確認)
  • 愛滋病 (HIV) ── 46~ 年 (1984-2030?)
    (至今仍無解)
  • 傷寒 (Typhoid) ── 58 年 (1838-1896)
  • 瘧疾 (Malaria) ── 58~ 年 (1967-2025?)(至今仍無解)
  • 肺炎鏈球菌 (Pneumococcal disease) — 66 年 (1911-1977)
  • 腦膜炎 (Meningitis) ── 68 年 (1906-1974)

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少有疫苗能在十年內開發完成喔!

一款疫苗要經過這麼久的開發時間,是不是也讓你很驚訝呢?圖/GIPHY

根據期刊《Clin Exp Vaccine Res》在 2015 的一篇文章〈Clinical Vaccine Development〉2,整個疫苗研發過程時程大約為 10 至 15 年,平均花費為十億美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疫苗開發分成四個階段:

  1. 第一階段(2-5 年):抗原鑑定及生產
  2. 第二階段(1-2 年):動物試驗
  3. 第三階段(4-8 年):新藥臨床試驗送審 (IND) 送審及臨床試驗 (I~III期)
  4. 第四階段(1-2 年):送審審查領證

BBC 有篇新聞提到,美國聖地亞哥生技公司 Inovio 聲稱他們在得到病毒基因序列時,就已經用電腦設計完疫苗,如果臨床試驗順利,最快在年底就能批量生產3

不過,真是如此嗎?

就算我們先假設他們已將疫苗設計完成,並且準備好往實驗室進行下一步,但過了第一階段後,後面仍有動物試驗、人體臨床試驗以及最終之戰──FDA 的審閱。

假設每個階段都花最少的時間,加總來看,平均也要六年時間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算取每階段最少時間加總來看,平均也要六年時間。圖/Freepik

既然疫苗開發這麼久,那新藥會比較快嗎?

新藥的開發流程和疫苗大致相似,也需要經過動物實驗、臨床試驗、最終送審批准後上市,平均開發時間超過 12 年(大多要更久的時間),平均費用大約為 26 億美金4

大家看到開發時間有多長了嗎?這是因為,即使藥廠能夠縮短研發(例如處方設計)的時間,仍要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才能上市。

而臨床試驗平均時間,可是有 4-8 年這麼長喔!

很多新聞寫某某新藥已成功進入臨床試驗,看起來好像快要成功了,事實上才剛開始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臨床試驗分成三期,從第一期的少量健康受試者(20-80 人),到第三期上百至上千人的病人受試者,每個階段對藥廠或生技廠都是場硬仗。(有些特殊情形,像「快速通道」(Fast Track) 可以減少期數或優先被 FDA 審查,但通常仍然要花上數年)

在當中任何一個階段,如果發現藥品的安全性或有效性無法被證明時,這個新藥就可能淪為失敗品。

當藥品的安全性或有效性無法被證明時,就可能淪為失敗品。圖/GIPHY

那麼,新藥開發失敗率到底有多高呢?根據美國 Tufts 大學藥品開發中心的計算:

  • 大約每 5000 個候選新藥化學物質,最終只有 1 個能被 FDA 核准拿到藥證。
  • 大約每 250 個進到動物試驗的候選新藥,最終只有 1 個能被 FDA 核准拿到藥證。
  • 大約每 5 個進到臨床試驗的新藥,只有 1 個最終能被 FDA 核准拿到藥證。

新藥開發失敗率是不是高到很殘酷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有超快就被批准的新藥嗎?

其實還是有的喔!舉個例子,諾華 (Novartis) 的癌症用藥基利克 (Gleevec) 從 1998 年中開始執行臨床試驗到 2001 年中被核准,總共只花了將近三年。

雖然這不包含更早的實驗室研究和動物試驗,不過 FDA 竟然只花了 2.5 個月就審查完並核准上市,算是非常少見的例子,完完全全把其他藥物的上市時間狠狠甩在後面!

不過,即便審核這麼快速,若加上前期的研究,可就不只有三年而已。另外要注意的一點的是,藥政單位若因為現實社會的立即需要而迫使產品快速上市的話,極有可能產生藥物安全性的風險。

現在我們再回到剛剛提到的 Inovio 疫苗吧。假設如新聞所說,Inovio 只花三小時就完成疫苗設計,並且快速完成動物試驗進行人體試驗,仍可能需經歷三年的人體試驗才能上市。

而且這當中還沒有算上生技產品極高的失敗率呢!所以這支疫苗要在一年通過且核准上市,可以說是難上加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這支疫苗要在一年通過且核准上市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圖/GIPHY

新聞標題分析時間!它們到底說對了沒?

既然已了解疫苗及新藥的開發過程,那我們就來分析看看這些新聞標題,究竟是要描述什麼情形吧!

1. 武漢肺炎疫苗有譜!台灣最快 N 年問世(N≤2)

就算二月初已經取得病毒基因及抗原基因,目前仍在第一階段,未來還要經過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驗以及送審領證。

所以兩年內要攻下動物試驗加人體試驗,難度相當高,幾乎是不可能的喔!

2. 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開始動物實驗,最快 4 月人體臨床試驗!

整個句子上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假設 4 月進入人體試驗,也要數年才能拿到核准,而且這還沒有考量到高失敗率的情況。未來核准日期可能不會在一至兩年內達成。

要注意的是,進入到人體試驗會使人產生錯覺,以為疫苗很快就能被批准、成功上市用在病人身上,實際上,人體試驗後平均尚須經過 4-8 年喔!

3.【武漢肺炎】XXX 團隊公布:發現兩種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

嗯……這個就比較不一定。XXX 團隊是將已經過核准的藥品,使用在新的適應症上,是一種老藥新用的觀念,安全性上已在過去建立,所以是有優勢的。

不過雖有優勢,有效性還是必須要靠人體試驗來決定喔!也就是說,一樣要好幾年才有可能成功(但在中國的話的確是有可能更快核准)。

即便在細胞或是動物實驗上有非常好的結果,在人體上仍可能無效,但比起從零開始研發,這算是一個比較有機會的起點。

4. 武漢肺炎與 SARS、MERS 有共同處!專家估:解藥最快等 10 年

以正常法規途徑來說,10 年其實是個比較合理的時間。但 SARS 因為經費和開發價值,目前實際上並沒有經核准的相關生醫產品。

這樣子應該懂怎麼判斷新聞標題了吧!圖/GIPHY

那在開發成功前,我們就束手無策嗎?

欸不過,照你這樣說,這些藥品或是疫苗上市最快也是很多年以後了,根本來不及了不是嗎……

其實也不完全是這樣,就像病毒會進化、變得更強,FDA 也是一直在加速成長、暢通法規管道,使更多有潛力的生醫治療方式提早出現、幫助病人。

舉個例子來說,恩慈療法 (Compassionate Use,又稱 Expanded Use),主要針對具有立即生命安全威脅且沒有解藥或治療方式的疾病,可以使用仍在臨床試驗中的生醫產品(藥、醫材、生技)。

換句話說,至今為止仍沒有一種疫苗或是藥品能治療武漢病毒,而且有部份具潛力的產品也還在試驗階段,仍未被核准使用。但是因為恩慈療法,FDA 可以接受在特殊情形下使用這類生醫產品,而台灣目前也有一些類似恩慈療法的相關法規。

這些產品未經核准,代表沒有經過完整臨床試驗及主管機關審閱的檢驗,所以仍存在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風險。但對無藥可用的病人來說,這也許是他們最後的希望。

假設有一種藥或疫苗將在遙遠未來被核准,透過恩慈療法,病人從現在就可以開始陸續使用,甚或是成功治癒,即便要相隔多年才上市,中間也可讓許多人提早受惠。

對無藥可用的病人來說,恩慈療法也許是他們最後的希望。圖/Freepik

實際上,這次武漢病毒事件已有恩慈療法的使用囉。最有名的就是美國第一位相關病人,他使用了吉列德科學 (Gilead) 的伊波拉試驗用藥 Remdesivir5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NEJM),Remdesivir 用在美國首名武漢病毒病人身上效果顯著,使得這支伊波拉病毒的藥有了新的用途。雖然 Remdesivir 在伊波拉病毒上沒有取得顯著的成功(目前 REGN-EB3 和  mAb114 兩種用藥的表現更好6),但過去臨床試驗所建立的安全性及其它相關資料,可望縮短不少藥品開發時間!

不過,目前只有一個病人的成功案例,還不能妄下斷論,之後隨著試驗數增加才是考驗的開始。而且要記得,「大約每 5 個進到臨床試驗的新藥,只有 1 個最終能被 FDA 核准拿到藥證」,並不代表進入人體試驗就一定會成功喔!

目前,吉列德已在二月初和中國藥監局合作,並開始執行臨床試驗。希望它們能在武漢病毒治療上取得進展,因為目前看起來它們最有希望,也可能成為最快被批准的治療方式之一。

新聞提到,台灣衛福部也有和這些藥廠聯絡,希望藥廠未來能留一些相關用藥給需要的人。

而除了恩慈療法外,FDA 還有一些針對這些臨時大眾健康危機的特殊通道來處這類事件。像是「醫療對策」 (Medical Countermeasures, MCM) 就是其中一個。

FDA 透過這個專案,和有意發展相關產品的廠商密切合作、溝通,目標是使更多有潛力、有幫助的產品更快進到醫護人員或病人手中。這種暢通溝通平台便是針對像 Zika、SARS、伊波拉等疾病給政府及民間研發單位一個快速有效討論新療法的合作方式。

這波疫情需要大家一起來合力拯救!圖/Freepik

那我們究竟能否在一年內找出治療方式呢?

簡單總結一下剛剛說的吧!

  1. 至今為止,沒有任何被美國 FDA 核准的武漢病毒治療用藥、疫苗或是診斷方式。[註 1]
  2. 一般新藥或疫苗開發時間都在十年以上,即使是超快的癌症用藥基利克在臨床試驗上也花了約三年。
  3. 雖然藥物開發時間很長,不代表未上市用藥只能走完所有流程才能用。恩慈療法就是沒辦法中的辦法,FDA 可以接受特定情形下讓特定的病患使用仍在臨床試驗下的治療方式。

最後回應標題的疑問,一年到底能不能開發出治療方式呢?

若從零開始研究的產品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原本是過去用在別的疾病轉用到武漢病毒上(例如 Remdesivir),還有一些可能……但還是蠻難的,不過中國的話倒不一定。

因為除了生技藥廠的努力外,還有藥政單位的效率,以及最重要的是藥物能否具安全有效性,都是影響時程的重要因素。

  • 註解:目前美國 FDA 只有使用 EUA(緊急使用授權)給特定 FDA 和 CDC 認可的實驗室去檢測。此方案是緊急的變通方式,用以解決沒有診斷方式的困境,而檢測的正確率其實尚未完整接受 FDA 的審查檢驗和核准。

參考資料

  1. 各個疫苗開發時間
    Effective Altruism Forum: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a new vaccine?
  2. 疫苗平均開發時間
    Clinical vaccine development Clin Exp Vaccine Res. 2015 Jan; 4(1): 46–53. Published online 2015 Jan 30. doi: 10.7774/cevr.2015.4.1.46
  3. BBC 武漢肺炎疫情:DNA測序科技有助高速開發新型病毒疫苗
  4. 藥品開發時間
    Mohs, R. C., & Greig, N. H. (2017).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Role of basic biological research. Alzheimer’s & Dementia: Translational Research & Clinical Interventions3(4), 651-657.
  5.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美國首名武漢病毒使用Remdesivir
    Holshue, M. L., DeBolt, C., Lindquist, S., Lofy, K. H., Wiesman, J., Bruce, H., … & Diaz, G. (2020). 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6. 目前伊波拉效果最好的兩個用藥
    CIDRAP: New data highlight promise of 2 Ebola treatments
  • 作者/愛姆斯的醫材藥品法規世界,愛姆斯有超過十年醫藥法規經驗,工作經驗遍及海內外生技藥品臨床醫材公司。
  • 協作及審閱/Jeff Hsu,東海大學生科系學士,美國南加大 USC 微免所碩士,具多年美國生技藥廠及醫材的法規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20
0

文字

分享

1
20
0
不抽菸也會得肺癌?PM2.5 如何「叫醒」沉睡的癌細胞?
PanSci_96
・2024/06/25 ・440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不好意思,你很可能會得這種癌症。其實,我也是。

它就是台灣十大癌症榜首,肺癌。

現在,根據 2023 年 11 月衛福部發布的最新統計數字,肺癌一年的新增病人數已經超越大腸直腸癌,成為台灣每年癌症發生人數之最,堪稱臺灣人的「國民病」。

可怕的是,肺癌在癌症之中有三個之最:死亡率最高、發現時已經是晚期的比例最高、醫藥費也最高。現在再加上發生人數最高,堪稱從癌症四冠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說肺癌是抽菸的人的事?錯!台灣抽菸人口比例在全球排名 30,比日本、韓國、中國和多數歐洲國家都還低!顯然抽菸並不是肺癌的唯一主因!那難道是二手菸?還是空污惹的禍?還是台灣人的基因天生脆弱?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遠離肺癌?

臺灣人的肺癌特別在哪?癌症和基因有關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說法,肺癌人數的增加,其實與 2022 年 7 月開始推動肺癌篩檢的政策有關。

隨著篩檢量的上升,近年內肺癌的確診人數預期還會再往上。

原來是因為篩檢量啊,那就不用擔心了。但換個角度想,這才是肺癌最可怕的地方,它可能已經存在在很多人身體裡,而我們卻沒能發現它。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高達 50% 的患者發現時已經是第 4 期。屆時不只肺部遍布腫瘤,癌細胞可能還轉移到大腦、骨頭等器官,讓治療變得加倍困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付肺癌,最關鍵點是愈早發現愈好。按照國健署統計,如果第 1 期就發現,5 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第 2 期發現降為六成,第 3 期存活率大約三成,一旦到第 4 期,僅僅剩下一成。

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預防,打從一開始就不讓癌細胞誕生。

那麼我們就要先了解問題到底是出在環境,還是你、我身體中的基因? 過去關於肺癌的遺傳研究,多半以歐美國家為主,套用到我們身上總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幸好,我這裡一份以臺灣人為主角的大規模研究報告,將為我們揭露答案。

這份研究是由中央研究院團隊主導,結合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臺中榮總等單位的研究,還登上生物領域頂尖期刊《Cell》2020 年 7 月的封面故事。非常具有權威性,不能不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這也是全球第一次完整剖析東亞地區肺癌的成因。他們的主題很明確:「為什麼不吸菸也會得肺癌?」

在西方,肺癌病人裡面只有 20% 左右的人不吸菸。但是在臺灣,卻有超過一半的肺癌病人都不抽菸,顯示有其他致癌要素潛伏在基因裡作怪。另外,臺灣肺癌病人的男女比例和西方人也大不同,臺灣女性通常更容易罹患肺癌。 為了瞭解肺癌,研究團隊取得肺癌病人的腫瘤和正常組織,解讀 DNA 序列和蛋白質表現量,最後鑑定出 5 種和西方人明顯不同的變異特徵。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一種 APOBEC 變異,因為它有可能是臺灣女性為什麼容易罹患肺癌的關鍵。

這種變異特徵屬於內生性的,也就是人體機制自然產生的 bu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POBEC 不是指單一基因,它是細胞內負責編輯 mRNA 的一組酵素,包含 11 個成員。主要功用是把胞嘧啶核苷酸(C)轉變尿嘧啶核苷酸(U)。簡單來說,APOBEC 原本是細胞正常活動的一環。但因為它有改寫核酸序列的能力,在 DNA 修復過程同時活躍時,就很有可能出事。這就像是一個創意豐富的阿嬤,看到破損的古畫,就在沒和別人討論的情況下上去東湊西補,用自己的方式重新修復了這件藝術。一個與原本不同的突變細胞可能就這樣產生了。

APOBEC 變異在臺灣女性病人身上特別明顯,舉例來說,60 歲以下沒有吸菸的女性患者,就有高達四分之三有這種變異特徵。研究團隊認為,APOBEC 出錯造成的基因變異可能是導致女性肺癌的關鍵。 除了內生性變異,另外一個容易導致肺癌發生的,就是周遭環境中的致癌物。

致癌物有哪些?

研究團隊總結出 5 種肺癌危險物質:烷化劑、輻射線、亞硝胺(Nitrosamine)、多環芳香烴(PAHs),還有硝基多環芳香烴(Nitro-PAHs)。

其中,亞硝胺類化合物主要來自食品添加物和防腐劑,多環芳香烴大多來自抽菸和二手菸,硝基多環芳香烴則是透過汽機車廢氣和 PM2.5 等毒害肺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unsplash

他們進一步分析,大略來說,女性在不同年紀,致癌因素也有差異。60 歲以下的女性肺癌病人,APOBEC 特徵的影響比較明顯;70 歲以上的女性患者,和環境致癌物的相關度比較高。 既然找到致癌原因,我們該如何著手預防呢?你知道肺癌,其實有疫苗可打!?

空氣污染和肺癌有關嗎?有沒有癌症疫苗?

想預防肺癌,有 2 種對策,一種是「打疫苗」,一種是「抗發炎」。

是的,你沒聽錯,英國牛津大學、跟佛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還有倫敦大學學院在 2024 年 3 月下旬公布,他們正在研發一款預防性的肺癌疫苗,就叫 LungVax。它所使用的技術,和過往牛津大學協同阿斯特捷利康藥廠製造 COVID-19 AZ 疫苗時的方法相似。

他們已經募到一筆 170 萬英鎊的經費,預計未來兩年資金陸續全數到位,第一批打算先試生產 3000 劑。不過,關於這款肺癌疫苗,目前透露的消息還不多,我們挺健康會持續追蹤這方面研究的進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疫苗出來之前,我們還有第二個對策:抗發炎。發炎和肺癌有什麼關係呢?這就要先回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空污會提高得肺癌的機率呢?

一個很直觀又有力的推測是,空污會導致肺部細胞 DNA 突變,因此而催生出腫瘤。

圖/unsplash

但是修但幾勒,科學要嚴謹,不能只看結果。科學史上發生過很多次表象和真實截然不同的事件,空污和肺癌會不會也是這樣?

2023 年 4 月《Nature》的一篇封面故事,明確地說:Yes!肺癌真的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早在 1947 年,就有以色列生化學家貝倫布魯姆(Isaac Berenblum)質疑主流觀點,他提出的新假設是:除了 DNA 突變以外,癌細胞還需要其他條件才能坐大。用白話說,就是肺癌是個會兩段變身的遊戲副本頭目,正常細胞先發生變異,接著再由某個條件「扣下扳機」,突變細胞才會壯大成腫瘤。

也就是説,只要攔住任一個階段,就有機會能防範肺癌。假如這論點正確,全球肺癌防治的方向將會直角轉彎。

《Nature》的研究支持這個假說,扭轉了過去 70 多年來的看法。在這項里程碑研究中,臺灣也是要角。

時間回到 2020 年,《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一份針對 20 種致癌物質的研究報告,包括鈷、三氯丙烷和異丙苯等,但注意,這研究指出這些致癌物大多沒有增加實驗鼠的 DNA 變異量。

這個現象實在太違反直覺,過了 3 年,疑團還是懸而未決。直到《Nature》的跨國研究出爐,才解開部分謎底。

英國倫敦佛朗西斯.克利克研究所主導 2023 年的一項研究,他們鎖定對象為肺腺癌。肺腺癌是典型「不吸菸的肺癌」,台灣每 4 個肺癌病人就有 3 人是肺腺癌,尤其是女性肺腺癌患者有高達九成不抽菸。 為了抽絲剝繭探明空污和肺癌的關係,研究團隊聚焦在肺腺癌患者常發生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變異,縮寫 EGFR。他們收集英國、加拿大、韓國和臺灣四國大約 3 萬 3 千名帶有 EGFR 突變的病人資料,進行深入分析,並且發現 PM2.5 和肺腺癌發生率有顯著關聯。研究團隊進一步用小鼠做試驗,把小鼠分成吸入和未吸入 PM2.5 兩組,結果發現吸入組更容易長出惡性腫瘤。

圖/pexels

到目前為止都還不算太意外,然而,團隊切下肺部細胞、分析 DNA 以後發現,DNA 的突變量居然沒有明顯增加!但是有另一件事發生了:堆積在肺的 PM2.5 顆粒會吸引免疫細胞從身體各處聚集過來,並分泌一種叫做 IL-1β 的發炎因子,導致肺組織發炎。

這下子有趣了,根據克利克研究所團隊的檢驗結果,估計每 60 萬個肺部細胞有 1 個帶有 EGFR 突變,這些細胞在發炎環境裡會快馬加鞭生長。相反的,當他們給小鼠注射抑制 IL-1β 的抗體,肺癌發病率就跟著下降。 《Nature》一篇評論引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分子腫瘤學專家波曼(Allan Balmain)的看法。他總結說,空污致癌的主要機制,可能不是因為空污誘發了新突變,而是持續發炎會刺激原本已帶有突變的細胞生長。換句話說,本來在熟睡的壞細胞會被發炎反應「叫醒」。

這會給肺癌防治帶來巨大衝擊,這樣一來,問題就從「用公衛或醫療方法防止 DNA 變異」變成了「如何抑制發炎」。

人體的細胞每天不斷分裂,用新細胞替換老舊細胞。但是這就像工廠生產線,良率無法百分百,組裝幾十萬產品難免會做出幾件瑕疵品,也就是帶有基因突變的細胞。換句話說,從自然界角度來看,DNA 變異是一種自發現象,醫療手段實際上幾乎不可能阻止。

但是,降低發炎卻是有可能做到的,例如注射抑制 IL-1β 因子的抗體。不過,就公共衛生來說,要給幾千萬人施打抗發炎因子藥物根本不切實際,因為太花錢,而且也可能造成其他的副作用。 波曼在《Nature》評論裡建議,透過簡易可行的飲食方式來降低體內發炎,或許有機會減少某些癌症的風險。這也就是說,科學家應該重新回來審視,怎樣把每天的生活點滴點石成金變成防癌手段。

圖/unsplash

這也等於預告了肺癌的下一階段研究方向,除了內科、外科醫療科技持續精進,尋求預防惡性疾病的最佳飲食要素,也成為聚焦重點。

也想問問你,關於肺癌,你最看好的下一個突破是什麼呢?

  1. 希望有篩檢技術 2.0,不但百發百中,如果連X光都不必照,只要抽血就能順便驗出有沒有癌細胞,那該多好。
  2. 當然是癌症疫苗,最好是能一勞永逸。
  3. 科學證實有效的抗發炎防癌食物組合,我一定立刻加入菜單,不過還是希望味道要好吃啦。

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吧,如果你覺得這集的內容特別實用,記得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流感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恐致命?如何預防?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方式介紹!
careonline_96
・2024/06/14 ・273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千萬不可小看肺炎鏈球菌!歷史及醫學文獻上告訴我們,即使青壯年感染流行性感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可能病程進展快速,短短 48 小時就過世,相當可怕!」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兼科主任陳宜君醫師指出,「如果肺炎鏈球菌由上呼吸道黏膜進入血液,可能侵襲各個器官,演變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患者的狀況可能兵敗如山倒,而住進加護病房;可能因而器官衰竭,如肝腎功能受損,嚴重甚至導致洗腎。這些情況都讓家屬很難過、無法接受。」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確診數,在 2023 年底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且感染案例數創三年新高1,民眾務必提高警覺。根據疾病管制署的統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患者中,65 歲以上民眾佔了 44.5 %2。陳宜君醫師提醒,換言之有 55.5 % 是 65 歲以下民眾,比例超過一半。肺炎鏈球菌對各個年齡層都有影響,所以不是只有老年人,各年齡層都要注意。

不可輕忽!肺炎鏈球菌潛伏體內,流感合併肺鏈重症高四倍!

除了 5 歲以下嬰幼兒、65 歲以上老年人之外,還有許多族群屬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慢性病患(如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慢性肺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酒癮者、菸癮者、脾臟功能缺損或脾臟切除、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者、腦脊髓液滲漏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或器官移植者3

此外,原本健康民眾在感染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等病毒後,呼吸道黏膜免疫會受到影響,續發性細菌感染的機會上升。陳宜君醫師說,台大醫院兒科團隊發表過一個很重要的研究,發現單純得到流感的患童約有 5 % 會住加護病房,而流感合併肺鏈的患童約有 20 % 會住加護病房4,顯示流感合併肺鏈比一般流感的重症風險高出四倍之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肺炎鏈球菌主要存在鼻腔黏膜,當免疫力正常時不會產生問題,但當黏膜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侵入組織,造成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感染;而免疫力低下患者,便可能發展成重症。陳宜君醫師說,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氣喘、噁心、胸痛、頭痛、呼吸急促等症狀,可能進展為肺炎、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敗血症等,危及性命5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勝於治療

面對肺炎鏈球菌感染,預防永遠勝於治療!陳宜君醫師說,肺炎鏈球菌經由飛沫散播,所以可以透過戴口罩、勤洗手、避開擁擠密閉的空間,更積極的做法就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可分為 92 種以上血清型,其中約有 30 種血清型會造成人類的感染,所以會針對較常見的血清型製作肺炎鏈球菌疫苗6。目前台灣有結合型疫苗(PCV)與多醣體疫苗(PPV)。

多醣體疫苗(PPV),通常不具備長期免疫記憶。陳宜君醫師解釋,結合型疫苗(PCV)可以誘發 T 細胞免疫,有助產生免疫記憶,提供較長時間的保護力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顯示,接種一劑結合型疫苗(PCV)後,再接種一劑多醣體疫苗(PPV),有助提升免疫記憶,提供較長時間的保護力,並使保護範圍更廣,能有效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8。因此,疾病管制署針對 65 歲以上民眾提供公費疫苗政策:接種 1 劑 13 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 1 劑 23 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以保護年長者免於重症威脅9

不過,一般年輕族群亦不可輕忽。陳宜君醫師提到,因為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準備讓健康民眾施打,所以在研發疫苗時,對安全的要求非常高。結合型疫苗(PCV)與多醣體疫苗(PPV)皆為不活化疫苗,免疫不全者皆可接種,且能夠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國際建議在左手臂接種流感疫苗,在右手臂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關於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方式,疾病管制署建議:

  • 從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可先接種 1 劑結合型疫苗(PCV),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多醣體疫苗(PPV)。若是高風險對象,可先接種 1 劑結合型疫苗(PCV)後,間隔至少 8 週後再接種多醣體疫苗(PPV)。
  • 曾接種過 1 劑結合型疫苗(PCV)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多醣體疫苗(PPV)。若是高風險對象,可於接種結合型疫苗(PCV)後,間隔至少 8 週後再接種多醣體疫苗(PPV)。
  • 曾接種過多醣體疫苗(PPV)的民眾,可於間隔至少 1 年後再接種 1 劑結合型疫苗(PCV)10

「肺炎鏈球菌感染不只造成肺炎!」陳宜君醫師叮嚀,「狀況許可時,建議及早接種疫苗,做好預防措施,才能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註解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65 歲以上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三階段開打,呼籲長者接種(access date 2024/3/8)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hr4M-Qmi3Fu2KPC3En2a6Q?typeid=9 ↩︎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
  3. Hsing, T. Y., Lu, C. Y., Chang, L. Y., Liu, Y. C., Lin, H. C., Chen, L. L., Liu, Y. C., Yen, T. Y., Chen, J. M., Lee, P. I., Huang, L. M., & Lai, F. P. (202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luenza with or withou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co-infec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 Taiwan yi zhi121(5), 950–957. https://doi.org/10.1016/j.jfma.2021.07.012 ↩︎
  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accessed date 2024/03/08)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oAznsrFTsYK-p12_juf0kw
    ↩︎
  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 疾病介紹(accessed date 2024/03/08)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MEYvHLbHiWOcLfQKKF6dpw
    ↩︎
  6. Pollard, A. J., Perrett, K. P., & Beverley, P. C. (2009). Maintaining protection against invasive bacteria with protein-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s.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9(3), 213–220. https://doi.org/10.1038/nri2494 ↩︎
  7. Intervals Between PCV13 and PPSV23 Vaccin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cdc.gov)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434a4.htm ↩︎
  8.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為提升民眾免疫保護力,10月2日起分三階段擴大65歲以上民眾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accessed date 2024/03/08)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q9_r5mAOvcpIPSUvrjGFpw?typeid=9 ↩︎
  9.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
  10.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肺炎鏈球菌疫苗 (Pneumococcal Vaccine) (accessed date 2023/12/15)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ORBnRmMgImeUqPApKawmwA ↩︎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輝瑞協助刊登(PP-PRV-TWN-0166-20240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