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蕎麥麵醬汁的演變史:從味噌到關東醬油——《蕎麥麵、鰻魚、天婦羅、壽司:江戶四大美食的誕生》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0/01/27 ・207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5 ・六年級

  • 作者/飯野亮一;譯者/陳令嫻

蕎麥麵醬汁從味噌味轉換為醬油味

江戶蕎麥麵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於店家下工夫調製醬汁。

現在日文稱蕎麥麵醬汁為「蕎麥露」,江戶時代稱為「蕎麥汁」。醬汁的調味料從滋味濃郁的味噌轉變為清淡的淡口醬油(下行醬油),最後又轉換為重口味的濃口醬油(地產醬油)。

江戶蕎麥麵好吃的關鍵之一,正是店家下足功夫調製的醬料。圖/pixabay

首先分析食譜發現醬汁的口味逐漸變化,添加醬油是始於十七世紀後期。寬永十三年刊行的《料理物語》記載的是味噌口味,寬文八年刊行的《料理鹽梅集》<天之卷>是醬油口味,正德元年(1711)刊行的《料理私考集》也是醬油口味,延享三年刊行的《黑白精味集》是醬油添加少許味噌,明和八年(1771)刊行的《料理之栞》則是醬油味(<食譜中的江戶蕎麥麵與蕎麥醬汁>)。

《蕎麥全書》(寬延四年)記載了早期蕎麥麵店的醬汁作法,「以味噌的醬汁一升添加好酒五合(編按:一合 = 180 毫升)攪拌均勻,加入四、五十錢(一錢約 3.75 公克)柴魚花熬煮約半個時辰。不宜使用小火,宜用弱火。關鍵在於澈底熬煮後加鹽與老抽調味,再次加熱」。

《本朝食鑑》(元祿十年)除了介紹味噌味醬汁的作法,還說明「現在蕎麥麵店的醬汁作法應與此法類似」。食譜介紹的醬汁作法已經轉換為醬油味之際,店家依舊製作味噌口味的醬汁。但是店家的醬汁已經開始使用柴魚乾熬煮的高湯做底,沒多久便開始添加醬油。例如以下的川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此店外送蕎麥麵,醬汁材料真講究,所用醬油柴魚乾,皆為山十土佐產。」(《萬句合》,明和八年)
最初的蕎麥麵醬汁是以味噌為底熬製。圖/wikipedia

提供外送服務的蕎麥麵店家自豪食材優良,使用山十的醬油與土佐的柴魚乾。根據《蕎麥全書》的記載,山十是來自京阪地區的下行醬油極品,「近年來江戶當地醬油有佳品,然遠不及下行醬油。下行醬油種類亦多,山十商標者為優」。明和年間(1764-1772),蕎麥麵店製作醬汁時會添加醬油。

蕎麥麵店把高湯剩料晾在店門口的光景似乎也經常可見。例如媗鈍蕎麥麵店把高湯剩料晾在門口炫耀,沾沾自喜。

  • 「蕎麥專賣店,自豪湯料佳,門前晒剩料,欲示眾人知。」(《萬句合》,明和二年)
  • 「蕎麥專賣店,柴魚來熬湯,榨乾柴魚片,堆滿屋簷下。」(《柳》八四,文政八年)

熬完湯的柴魚片相當於人的精力被「榨乾」。

收錄店家傳單文案的《拾神》(寬政六年)刊登了東橋庵的廣告文案,宣傳醬汁使用山十的醬油與柴魚片:「醬油為珍貴的山十,高湯使用永恆完美的柴魚片」。到了天保十三年則出現川柳吟詠柴魚花為了做成醬汁而乾枯(燉成高湯),完成使命的模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嗚呼柴魚乾,身枯精氣竭,為使醬汁鮮,捨得一身剐。」(《新編柳多留》二)

由此可知,醬油與柴魚高湯已經成為蕎麥麵醬汁的必備材料。

調味料從下行醬油轉換為地產醬油

十八世紀後期,蕎麥麵店開始用醬油做醬汁,使用的醬油逐漸從味道清淡的下行醬油轉換為味道濃烈的關東地產醬油。

享保十一年,運送至江戶的醬油量僅十三萬二千多桶,其中十萬一千多桶是來自大坂的下行醬油,占了入港醬油量整體的 76%(《日本近世社會的市場結構》)。根據文政四年(1821)「十組醬油醋批發商代表」呈報的報告可知,運送至江戶的醬油多達 125 萬桶,其中 123 萬桶來自附近的關東七國(《醬油沿革史》)。百年之間,運送至江戶的醬油數量暴漲十倍,其中多半是當地生產的醬油。由此可知,江戶醬油的使用量與當地醬油的市占率顯著提升。

醬油是蕎麥麵汁的靈魂。圖/pixabay

龜甲萬國際飲食文化研究中心推測下行醬油的全盛期為十八世紀中期,嘗試依照《萬金產業袋》(享保十七年)的作法重現下行醬油。結果發現下行醬油「熟成時間短(約三個半月),顏色淡」、「剛入口覺得味道甘甜,但是馬上浮現鹹味,很難說適合作沾醬或淋汁」。

考察結果是「醬油的味道雖然會隨釀造時間延長而變濃,多層次的鮮味、醇厚滋味與刺激食慾的香氣也會更為明顯。『關東地產醬油』的市占率逐漸超過『下行醬油』的主因是下工夫延長與改善釀造時間」(《FOOD CULTURE》一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江戶的蕎麥麵店因為使用在江戶的市占率逐漸提高的地產濃口醬油作醬汁,創造出更為適合蕎麥麵的醬汁。

紀州藩的醫師原田某人在著作《江戶自慢》中表示江戶揉蕎麥麵不加雞蛋增加黏性,不同於熟悉的家鄉蕎麥麵,於是吃不慣。然而他卻對江戶的蕎麥麵醬汁讚不絕口,表示「江戶的蕎麥麵不用雞蛋,而是以麵粉增加黏性,口感僵硬,吃了胸悶,很難吃三碗。然而醬汁卻無與倫比,要是用和歌山的蕎麥麵配江戶的醬汁,兩者互相應和,恐怕會吃到肚子撐破都停不下來」。由此可知,蕎麥麵醬汁對江戶蕎麥麵的發展貢獻甚鉅。

——本文摘自《蕎麥麵、鰻魚、天婦羅、壽司:江戶四大美食的誕生》,2019 年 11 月,台灣商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臺灣商務印書館
5 篇文章 ・ 2 位粉絲
1897年於上海成立,由出身印刷業的夏瑞芳等四位先生創辦,原意只做印刷商業文件的生意,故以「商務」為名。1948 年臺北分館開業,隔年商務臺灣分館改名為「臺灣商務印書館」,開始獨立經營。商務印書館的靈魂人物王雲五先生,於 1921 入館擔任編譯所所長至 1929 年,1930 年受邀回館任總經理至 1946 年;王雲五先生 1951 年自香港抵臺定居,以股東資格對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業務諮詢;1964 年由王雲五先生擔任董事長,直到 1979 年,對於商務印書館能夠成為當今華文世界最早的現代出版社,有著畫時代的意義。 商務印書館出版超過萬種好書,既有經典叢書如萬有文庫、人人文庫、古籍今註今譯等,近年更開創新系列叢書,包括 OPEN、Ciel、新萬有文庫、VOICE、U 小說、Alinea 等,極獲好評,為臺灣出版界重要的老字號出版社之一。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地震之島的生存法則!921地震教育園區揭開台灣的防災祕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20 ・455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台灣會像坐在搖搖椅上,總是時不時地晃動?這個問題或許有些令人不安,但卻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現實。根據氣象署統計,台灣每年有 40,000 次以上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 1,000 次。2024年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就經歷了超過 1,000 次餘震,這些數據被視覺化後形成的圖像,宛如台北101大樓般高聳穿雲,再次引發了全球對台灣地震頻繁性的關注。

地震發生後,許多外國媒體擔心半導體產業會受影響,但更讓他們稱奇的是,台灣竟然能在這麼大的地震之下,將傷害降到這麼低,並迅速恢復。不禁讓人想問,自從 25 年前的 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經歷了哪些改變?哪些地方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如果只是遲早,我們該如何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合適的地點就在一座從地震遺跡中冒出的主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圖:跑道捕捉了地震的瞬間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下一個大地震在哪、何時?先聽斷層說了什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全台 5 萬棟房子遭震垮,罹難人數超過 2,400 人。其中,台中霧峰光復國中校區因車籠埔斷層通過,地面隆起2.6公尺,多棟校舍損毀。政府決定在此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保留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並作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園區內兩處地震遺跡依特性設置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地震工程教育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建於原操場位置,為了保存地表破裂及巨大抬升,所以整體設計不採用樑柱結構,而是由82根長12公尺、寬2.4公尺、重約10噸的預鑄預力混凝板組成,外觀為曲線造型,技術難度極高,屬國內外首見,並榮獲多項建築獎。而地震工程教育館保留了原光復國中受損校舍,讓民眾親眼見證地震的驚人破壞力,進一步強調建築結構與安全的重要性。毀損教室旁設有由園區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展示館,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親手操作,學習地震工程相關知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蔣正興博士表示,面積上,台灣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卻擁有高達近4000公尺的山脈,彰顯了板塊激烈擠壓、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背景。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地震歷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都發生在台灣西部,與西部的活動斷層有密切關聯,震源位於淺層,加上人口密度較高,因此對台灣西部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而台灣東部是板塊劇烈擠壓的區域,地震震源分佈更廣。與西部相比,雖然東部地震更頻繁,但由於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災情相對較少。此外,台灣東北部和外海也是地震多發區,尤其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至歐亞板塊的隱沒地震帶,至沖繩海槽向北延伸,甚至可能影響到台北下方,發生直下型地震,這種地震因震源位於城市正下方,危害特別大,加上台北市房屋非常老舊,若發生直下型地震,災情將非常嚴重。

除了台北市,蔣正興博士指出在台灣西部,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彰化斷層的影響,該斷層曾於1848年發生巨大錯動。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西南部的地震風險,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此兩條活動斷層距今皆已超過 100 年沒活動了。至於東部,因為存在眾多活動斷層,當然也需要持續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之所以擔心某些斷層,是因為這些區域可能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能量,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釋放,進而引發地震。地質學家通常會沿著斷層挖掘,尋找過去地震的證據,如受構造擾動沉積物的變化,然後透過定年技術來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點,估算出斷層的地震週期,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綜合大量數據。

挑戰在於,有些斷層的活動時間非常久遠,要找到活動證據並不容易。例如,1906年的梅山地震,即使不算久遠,但挖掘出相關斷層的具體位置仍然困難,更不用說那些數百年才活動一次的斷層,如台北的山腳斷層,因為上頭覆蓋了大量沉積物,要找到並研究這些斷層更加困難。

儘管我們很難預測哪個斷層會再次活動,我們仍然可以預先對這些構造做風險評估,從過往地震事件中找到應變之道。而 921 地震教育園區,就是那個可以發現應變之道的地方。

圖:北棟教室毀損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921 後的 25 年

在園區服務已 11 年的黃英哲擔任志工輔導員,常代表園區到各地進行地震防災宣導。他細數 921 之後,台灣進行的六大改革。制定災害防救法,取代了總統緊急命令。修訂了建築法規,推動斷層帶禁限建與傳統校舍建築改建。組建災難搜救隊伍,在面對未來災害時能更加自主應對。為保存文化資產,增設了歷史建築類別,確保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得到妥善照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是推行防災教育。黃英哲表示,除了在學校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防災意識外,更建立了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作為教育場所,也是跨部門合作的平台,例如與交通部氣象署、災害防救辦公室、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的防災教育。園區內保留了斷層線的舊址,讓遊客能夠直觀地了解地震的破壞力,最具可看性;然而除此之外,園區也是 921 地震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儲存地,為未來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堪稱園區元老,在園區服務將近 19 年,主要負責日語解說工作的陳婉茹認為,園區最大的特色是保存了斷層造成的地景變化,如抬升的操場和毀壞的教室場景,讓造訪的每個人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朋友,即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透過這些真實的展示認識到地震帶來的危險與影響。

陳婉茹回憶,之前有爸媽帶著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參觀,原本小朋友並不認真聽講,到處跑來跑去,但當他看到隆起的操場,立刻大聲說這他在課本看過,後來便聚精會神地聽完 40 分鐘的解說。

圖:陳婉茹在第一線負責解說工作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除了每看必震撼的地景,園區也透過持續更新策展,邀請大家深入地震跟防災的各個面向。策展人黃惠瑛負責展示設計、活動規劃、教具設計等工作。她提到,去年推出的搜救犬特展和今年的「921震災啓示展」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921 大地震時的她還是一名台中女中的住宿生,當時她儘管驚恐,依舊背著腿軟的學姊下樓,讓她在策劃這些展覽時充滿了反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體驗平臺的設計中,黃惠瑛強調不僅要讓觀眾了解災害的破壞力,更希望觀眾能從中學到防災知識。她與設計師合作,一樓展示區採用了時光機的概念,運用輕鬆、童趣的風格,希望遊客保持積極心態。二樓的地震體驗平臺結合六軸震動臺和影片,讓遊客真實感受921地震的情境。她強調,這次展覽的目標是全民,設計上避免了血腥和悲傷的元素,旨在讓觀眾帶著正向的感受離開,並重視防災意識。

圖:地震體驗劇場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籌備今年展覽的最大挑戰是緊迫的時間。從五月開始,九月完成,為了迅速而有效地與設計師溝通,黃惠瑛使用了AI工具如ChatGPT與生成圖像工具,來加快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

圖:黃惠瑛與設計師於文件中討論設計/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蔣正興博士說,當初學界建議在此設立地震教育園區,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他曾在台灣指導十位台灣博士生,這些博士後來成為地質研究的中堅力量。1999年921大地震後,安朔葉教授立刻趕到台灣,認為光復國中是全球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最佳觀察點,建議必須保存。為紀念園區今年成立20週年,在斷層館的展示更新中,便特別強調安朔葉的貢獻與當時的操場圖。

此外,作為 20 週年的相關活動,今年九月也將與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強化合作並展示台日合作歷史。另一重頭戲則是向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致贈感謝狀,感謝他不遺餘力,長期協助園區斷層保存館的剖面展品保存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右圖:法國巴黎居禮大學安朔葉教授。左圖: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盡力保存斷層跟受創校舍,只因不想再重蹈覆徹。蔣正興博士表示,921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其錯動形式成為全球地質研究的典範,尤其是在研究斷層帶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距離車籠埔斷層約100公尺內,住在上盤的罹難率約為1%,而下盤則約為0.6%。這說明住在斷層附近,特別是上盤,是非常危險的。由於台灣主要是逆斷層活動,這一數據清楚告訴我們,在上盤區域建設居住區應特別小心。

2018年花蓮米崙斷層地震就是一個例證。

在921地震後,政府在斷層帶兩側劃設了「地質敏感區」。因為斷層活動週期較長,全球大部分地區難以測試劃設敏感區的有效性,但台灣不同,斷層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1951 年,米崙斷層造成縱谷地震,規模達 7.3,僅隔 67 年後,在 2018 年再次發生花蓮地震,這在全球是罕見的,也因此 2016 年劃設的地質敏感區,在 2018 年的地震中便發現,的確更容易發生地表破裂與建築受損,驗證了地質敏感區劃設的有效性。

圖:黃英哲表示曾來園區參訪的兒童寄來的問候信,是他認真工作的動力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在過去的20年裡,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見證了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進步,也承載著無數來訪者的情感與記憶。每一處地震遺跡,每一項展示,都在默默提醒我們,那段傷痛歷史並未走遠。然而,我們對抗自然的力量,並非源自恐懼,而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當你走進這座園區,感受那因地震而隆起的操場,或是走過曾經遭受重創的教室,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吧,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一起在這裡找尋對未來的啓示,為台灣的下一代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

圖: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延伸閱讀:
高風險? 家踩「斷層帶、地質敏感區」買房留意
「我摸到台灣的心臟!」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讓「池上斷層」揚名國際
百年驚奇-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天下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高湯能消除疲勞、促進食慾,茶葉的風味取決於發酵程度!細數茶湯萃取背後的學問——《飲食的香氣科學》
麥浩斯
・2022/10/09 ・272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式高湯的香氣能讓人放鬆身心,促進食慾

高湯中不僅含有鮮味,還隱藏著「香味」的秘密,必須好好傳承下去。

  • 費工的高湯香氣

提到日常生活中用水萃取材料香味的作業,應該非萃取高湯莫屬了吧。日本料理會從昆布和柴魚片等乾燥的食材當中,用相對較短的時間去萃取高湯。

日本料理常使用昆布萃取高湯。圖/維基百科

萃取高湯的意義不僅只於獲得麩胺酸和肌苷酸等 「鮮味」 而已。高橋拓兒氏*所撰寫的論文〈從廚師觀點看日本料理的魅力〉 中描述了使用昆布和柴魚片萃取出的「頂級高湯」之香氣的價値。

*高橋氏的總論當中介紹了「頂級高湯」的三個關鍵要素:

  1. 水的硬度為 50 度
  2. 自昆布中萃取鮮味成分的溫度和時間
  3. 從柴魚片中萃取鮮味成分的溫度和時間

「來自昆布的抹茶、焙茶、鱉甲生薑[註]、西洋梨、西芹、烤麻糬、桂花香氣」 以及 「來自柴魚片的玉米、棉花糖、瓜果、巧克力、大茴香、肉桂」 這些香氣為第一道高湯帶來了深度以及上等的質感。製作高湯用的昆布和柴魚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加工。而正是由於上乘的鮮味和香氣相輔相成,才得以形成高湯的風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一種生薑料理。新生薑水煮後擠乾水分再用糖水煮至上色,最後加點醋即成。

  • 能令人放鬆心神的高湯香氣

近年來有一些針對高湯的研究十分有意思。實驗顯示 「自昆布和柴魚萃取出的香氣可以促進自律神經系統中副交感神經的活動,減少主觀的疲勞感」 。也就是說,有很多聞到日式高湯香氣的人,會感到放鬆且有消除疲勞的效果。*

*〈高湯對人類自律神經活動和精神疲勞的影響〉森瀧望等,日本營養和糧食學學會雜誌,第 71 卷,第 3 期(2018 年)

我們已經知道,對高湯的嗜好(偏好)是自童年的飮食習慣所養成的。但由於這個實驗的受試者僅限於日本國內的學生,因此結果可能無法討用於所有人身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就思考 「烹飪的香氣」 所帶來的心理價値這方面而言,這仍然是一項有價値的研究。將來在食品領域,可能會越來越重視香氣對精神上的影響。

  • 高湯香氣讓人「上癮的感覺」

對人類來說,構成美味的要素主要有下列四種:

  1. 生理需求(針對維持身體機能所必需的營養素感受到美味)
  2. 飮食文化(來自熟悉的飮食文化和飮食習慣,從對食物產生的安全感中感受到美味)
  3. 資訊(從產地及品牌、媒體評價等資訊感受到美味)
  4. 大腦的獎勵系統(當慾望得到滿足時,因神經系統帶來愉悅感所感受到的美味,會產生一種上癮的感覺)
實驗發現,柴魚高湯可能是一種具高度獎勵感的上癮性食品。圖/維基百科

在一項使用柴魚高湯的實驗中,發現柴魚高湯是一種很有可能產生 4 (大腦獎勵系統)具高度獎勵感上癮性的食品。*且如果去除柴魚高湯的「香氣」,就不會產生上癮的感覺。柴魚高湯的「香氣」以及鮮味,是為人類帶來高度滿足感和強烈美味快感時不可或缺的要素。全世界現在已認可了低脂美味的日本料理的價値,而做為日本料理基底的高湯,其滋味以及 「香氣」 當中隱藏著許多秘密。

*〈探究高湯的美味〉山崎英惠,化學與教育第 63 卷,第 2 期(2015 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紅茶和煎茶為何有著不同香氣?

主要是由於製造方法的差異。不同的發酵過程會產生不同的香味。

優質茶的魅力當然在於其豐富的香氣。我們從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茶」的葉子中可萃取出各式各樣的香氣分子並享受其香氣。靜岡的煎茶帶有淸新的靑草香氣,印度大吉嶺紅茶帶有濃郁的果香。就算全都統稱為 「茶」,所帶有的香氣也是形形色色,種類相當廣泛。而為何茶的香氣會有所不同呢?

全都統稱為 「茶」,為何香氣會有所不同呢?圖/Pexels
  • 發酵過程產生不同香氣

第一個因素是製造方法的差異。當然,因茶樹品種、產地和茶葉收穫時間點的不同,香氣也會有所不同。然而,製造過程中的「發酵」程序對茶葉香氣變化的影響是最大的。

雖說是發酵,但並非是釀造酒或醋時的微生物發酵。*製茶的發酵,是原本茶葉中所含的兒茶素被氧化酶的作用氧化,導致顏色和香氣產生變化的過程。

*普洱茶等「後發酵茶」是先經過和綠茶一樣的殺菁、揉捻處理後,再進行微生物發酵去產生獨特的香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煎茶的香氣

煎茶(綠茶)為 「不發酵茶」,紅茶為「全發酵茶」。在製造煎茶(不發酵茶)時,一開始會先加熱茶葉,使茶葉喪失酵素活性,以防止發酵。因此可保留新鮮茶葉所帶有的淸香。煎茶中含有被稱為「綠葉揮發物」(見 P37)的「葉醇」、具有海苔般的香氣的「二甲硫醚」、聞起來像堇菜的「β-香堇酮」等成分。

  • 紅茶的香氣

另一方面,紅茶(全發酵茶)在採摘後會經過萎凋並充分揉捻,使其完全發酵。在發酵過程中會累積兒茶素氧化物去氧化其他成分,產生多種香氣分子。胺基酸會因史特烈卡降解生成新的香氣分子,例如聞起來像風信子花香的「苯乙醛」、像玫瑰花香的「香葉醇」、像鈴蘭花香的「芳樟醇」等成分,創造出繁複且強烈的茶葉香氣。

水的硬度對香氣的影響

為了充分萃取出茶葉的香味泡出美味的茶,必須特別留意水的硬度。

硬度是表示水中礦物質(鎂離子或鈣離子)含量的值。由於其他物質很容易溶解於水中,因此除了藥局賣的蒸餾水外,河水、湖水、自來水和井水都會含有礦物質。硬度小於 120 為軟水,超過則為硬水。日本國內大多數區域的自來水皆屬於軟水,硬度在 60~70 度左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來說,關東地區的水往往比關西的水硬度來得高。水的硬度越高,就越難萃取出茶的味道和香氣,因此不建議用屬於硬水的礦泉水去泡茶。

將新鮮的自來水徹底煮沸,使氯揮發後再去沖泡茶葉。

——本文摘自《飲食的香氣科學:從香味產生的原理、萃取到食譜應用,認識讓料理更美味的關鍵香氣與風味搭配》,2022 年 8 月,麥浩斯,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天婦羅配白蘿蔔泥:江戶時代的絕世好滋味——《蕎麥麵、鰻魚、天婦羅、壽司:江戶四大美食的誕生》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0/01/26 ・116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22 ・四年級

  • 作者/飯野亮一;譯者/陳令嫻

天婦羅的普及白蘿蔔泥有功

「酥脆油炸天婦羅,佐以現磨蘿蔔泥,去油解膩滋味好,黃金搭配組合佳。」(《柳》一五一,天保九年,1838)

如同川柳所示,攤販會一邊炸天婦羅,一邊磨白蘿蔔。當時的人飲食清淡,不太吃野味和油類。油膩的天婦羅對於當時的人而言,是非常奇特的食物。天婦羅攤為了方便客人吃完天婦羅清嘴巴,於是提供白蘿蔔泥。天婦羅之所以能普及,白蘿蔔泥功不可沒。

人情本《閑情末摘花》初編(天保十年)中描述了一對從事「門付」工作1的母女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家路上去攤子買了天婦羅當晚餐的配菜,請老闆用竹殼包起來帶回家。女兒一到家便用燒洗澡水的火爐點火煮茶,要母親吃天婦羅(圖 1)。

圖 1:母女倆買了天婦羅回到長房的家中,女兒正在點火煮茶,母親面前是用竹殼包起來的天婦羅(《閒情末摘花》初編,天保十年)。文字資料、圖片/台灣商務提供

阿里(女兒的名字):「媽媽,茶滾了,吃飯吧!唉呀!天婦羅店是怎麼一回事?居然沒附白蘿蔔泥。我去一趟大馬路上的蔬果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母親:「不用準備白蘿蔔泥了,什麼都不用準備。」當母親說著蔬果行老闆已經睡了時,阿里跑了出去,把蔬果行老闆叫醒,買來斷掉的白蘿蔔,向隔壁的老婆婆借來磨山葵的磨泥器磨白蘿蔔,對母親說:「吃吧!淋上白蘿蔔泥不知道該有多好吃……」。

天婦羅攤會送白蘿蔔泥給外帶的客人,這次卻忘了。女兒特意叫醒蔬果行老闆,借來磨泥器磨白蘿蔔,對母親說「淋上白蘿蔔泥不知道該有多好吃」,要母親吃天婦羅。

天婦羅與白蘿蔔泥:江戶人的日常好滋味

圖 2:長房的廚房,灶旁邊是菜刀和磨泥器(《花筐》,天保十二年)。文字資料、圖片/台灣商務提供

江戶時代的人情本是描繪庶民戀愛故事的小說,插圖經常描繪廚房風景。格局類似現代雅房的大雜院長屋所附的廚房儘管狹窄,卻也一定會畫上磨泥器(圖 2)。這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烹飪工具,這家母女卻窮到連磨泥器都沒有,還得要女兒去借來磨白蘿蔔。這段場景不僅藉由天婦羅表達女兒的貼心,還代表天婦羅要好吃就是必須配白蘿蔔泥。天婦羅配白蘿蔔泥的點子傳承到現在的日式漢堡等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站在攤子前吃天婦羅時,拿起串在竹籤上的天婦羅沾醬汁,搭配白蘿蔔泥是江戶人的吃法。

另外,如同故事所示,當時的江戶居民經常外帶天婦羅回家。江戶人在家附近的天婦羅店買來剛炸好的天婦羅,當作三餐的配菜或是下酒菜。

註解:

  1. 在住家商店門口表演才藝換取金錢的藝人。

——本文摘自《蕎麥麵、鰻魚、天婦羅、壽司:江戶四大美食的誕生》,2019 年 11 月,台灣商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商務印書館
5 篇文章 ・ 2 位粉絲
1897年於上海成立,由出身印刷業的夏瑞芳等四位先生創辦,原意只做印刷商業文件的生意,故以「商務」為名。1948 年臺北分館開業,隔年商務臺灣分館改名為「臺灣商務印書館」,開始獨立經營。商務印書館的靈魂人物王雲五先生,於 1921 入館擔任編譯所所長至 1929 年,1930 年受邀回館任總經理至 1946 年;王雲五先生 1951 年自香港抵臺定居,以股東資格對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業務諮詢;1964 年由王雲五先生擔任董事長,直到 1979 年,對於商務印書館能夠成為當今華文世界最早的現代出版社,有著畫時代的意義。 商務印書館出版超過萬種好書,既有經典叢書如萬有文庫、人人文庫、古籍今註今譯等,近年更開創新系列叢書,包括 OPEN、Ciel、新萬有文庫、VOICE、U 小說、Alinea 等,極獲好評,為臺灣出版界重要的老字號出版社之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蕎麥麵醬汁的演變史:從味噌到關東醬油——《蕎麥麵、鰻魚、天婦羅、壽司:江戶四大美食的誕生》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0/01/27 ・207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飯野亮一;譯者/陳令嫻

蕎麥麵醬汁從味噌味轉換為醬油味

江戶蕎麥麵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於店家下工夫調製醬汁。

現在日文稱蕎麥麵醬汁為「蕎麥露」,江戶時代稱為「蕎麥汁」。醬汁的調味料從滋味濃郁的味噌轉變為清淡的淡口醬油(下行醬油),最後又轉換為重口味的濃口醬油(地產醬油)。

江戶蕎麥麵好吃的關鍵之一,正是店家下足功夫調製的醬料。圖/pixabay

首先分析食譜發現醬汁的口味逐漸變化,添加醬油是始於十七世紀後期。寬永十三年刊行的《料理物語》記載的是味噌口味,寬文八年刊行的《料理鹽梅集》<天之卷>是醬油口味,正德元年(1711)刊行的《料理私考集》也是醬油口味,延享三年刊行的《黑白精味集》是醬油添加少許味噌,明和八年(1771)刊行的《料理之栞》則是醬油味(<食譜中的江戶蕎麥麵與蕎麥醬汁>)。

《蕎麥全書》(寬延四年)記載了早期蕎麥麵店的醬汁作法,「以味噌的醬汁一升添加好酒五合(編按:一合 = 180 毫升)攪拌均勻,加入四、五十錢(一錢約 3.75 公克)柴魚花熬煮約半個時辰。不宜使用小火,宜用弱火。關鍵在於澈底熬煮後加鹽與老抽調味,再次加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朝食鑑》(元祿十年)除了介紹味噌味醬汁的作法,還說明「現在蕎麥麵店的醬汁作法應與此法類似」。食譜介紹的醬汁作法已經轉換為醬油味之際,店家依舊製作味噌口味的醬汁。但是店家的醬汁已經開始使用柴魚乾熬煮的高湯做底,沒多久便開始添加醬油。例如以下的川柳:

  • 「此店外送蕎麥麵,醬汁材料真講究,所用醬油柴魚乾,皆為山十土佐產。」(《萬句合》,明和八年)

最初的蕎麥麵醬汁是以味噌為底熬製。圖/wikipedia

提供外送服務的蕎麥麵店家自豪食材優良,使用山十的醬油與土佐的柴魚乾。根據《蕎麥全書》的記載,山十是來自京阪地區的下行醬油極品,「近年來江戶當地醬油有佳品,然遠不及下行醬油。下行醬油種類亦多,山十商標者為優」。明和年間(1764-1772),蕎麥麵店製作醬汁時會添加醬油。

蕎麥麵店把高湯剩料晾在店門口的光景似乎也經常可見。例如媗鈍蕎麥麵店把高湯剩料晾在門口炫耀,沾沾自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蕎麥專賣店,自豪湯料佳,門前晒剩料,欲示眾人知。」(《萬句合》,明和二年)
  • 「蕎麥專賣店,柴魚來熬湯,榨乾柴魚片,堆滿屋簷下。」(《柳》八四,文政八年)

熬完湯的柴魚片相當於人的精力被「榨乾」。

收錄店家傳單文案的《拾神》(寬政六年)刊登了東橋庵的廣告文案,宣傳醬汁使用山十的醬油與柴魚片:「醬油為珍貴的山十,高湯使用永恆完美的柴魚片」。到了天保十三年則出現川柳吟詠柴魚花為了做成醬汁而乾枯(燉成高湯),完成使命的模樣:

  • 「嗚呼柴魚乾,身枯精氣竭,為使醬汁鮮,捨得一身剐。」(《新編柳多留》二)

由此可知,醬油與柴魚高湯已經成為蕎麥麵醬汁的必備材料。

調味料從下行醬油轉換為地產醬油

十八世紀後期,蕎麥麵店開始用醬油做醬汁,使用的醬油逐漸從味道清淡的下行醬油轉換為味道濃烈的關東地產醬油。

享保十一年,運送至江戶的醬油量僅十三萬二千多桶,其中十萬一千多桶是來自大坂的下行醬油,占了入港醬油量整體的 76%(《日本近世社會的市場結構》)。根據文政四年(1821)「十組醬油醋批發商代表」呈報的報告可知,運送至江戶的醬油多達 125 萬桶,其中 123 萬桶來自附近的關東七國(《醬油沿革史》)。百年之間,運送至江戶的醬油數量暴漲十倍,其中多半是當地生產的醬油。由此可知,江戶醬油的使用量與當地醬油的市占率顯著提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醬油是蕎麥麵汁的靈魂。圖/pixabay

龜甲萬國際飲食文化研究中心推測下行醬油的全盛期為十八世紀中期,嘗試依照《萬金產業袋》(享保十七年)的作法重現下行醬油。結果發現下行醬油「熟成時間短(約三個半月),顏色淡」、「剛入口覺得味道甘甜,但是馬上浮現鹹味,很難說適合作沾醬或淋汁」。

考察結果是「醬油的味道雖然會隨釀造時間延長而變濃,多層次的鮮味、醇厚滋味與刺激食慾的香氣也會更為明顯。『關東地產醬油』的市占率逐漸超過『下行醬油』的主因是下工夫延長與改善釀造時間」(《FOOD CULTURE》一一)。

江戶的蕎麥麵店因為使用在江戶的市占率逐漸提高的地產濃口醬油作醬汁,創造出更為適合蕎麥麵的醬汁。

紀州藩的醫師原田某人在著作《江戶自慢》中表示江戶揉蕎麥麵不加雞蛋增加黏性,不同於熟悉的家鄉蕎麥麵,於是吃不慣。然而他卻對江戶的蕎麥麵醬汁讚不絕口,表示「江戶的蕎麥麵不用雞蛋,而是以麵粉增加黏性,口感僵硬,吃了胸悶,很難吃三碗。然而醬汁卻無與倫比,要是用和歌山的蕎麥麵配江戶的醬汁,兩者互相應和,恐怕會吃到肚子撐破都停不下來」。由此可知,蕎麥麵醬汁對江戶蕎麥麵的發展貢獻甚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蕎麥麵、鰻魚、天婦羅、壽司:江戶四大美食的誕生》,2019 年 11 月,台灣商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臺灣商務印書館
5 篇文章 ・ 2 位粉絲
1897年於上海成立,由出身印刷業的夏瑞芳等四位先生創辦,原意只做印刷商業文件的生意,故以「商務」為名。1948 年臺北分館開業,隔年商務臺灣分館改名為「臺灣商務印書館」,開始獨立經營。商務印書館的靈魂人物王雲五先生,於 1921 入館擔任編譯所所長至 1929 年,1930 年受邀回館任總經理至 1946 年;王雲五先生 1951 年自香港抵臺定居,以股東資格對臺灣商務印書館提供業務諮詢;1964 年由王雲五先生擔任董事長,直到 1979 年,對於商務印書館能夠成為當今華文世界最早的現代出版社,有著畫時代的意義。 商務印書館出版超過萬種好書,既有經典叢書如萬有文庫、人人文庫、古籍今註今譯等,近年更開創新系列叢書,包括 OPEN、Ciel、新萬有文庫、VOICE、U 小說、Alinea 等,極獲好評,為臺灣出版界重要的老字號出版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