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大麻的歷史相當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過去五千年來,人類一直認為大麻具有鎮靜、興奮、致幻等效果,在許多宗教與傳統儀式上,作為助興物質使用。一直到現代社會,也有許多倡議團體,開始要求各國政府基於藥用和娛樂用途,討論大麻合法化的議題。但到底就科學證據上來說,目前我們又對大麻了解多少呢?
大麻主要的成分和作用原理是甚麼?
與大麻相關的成分將近五百多種,可能影響大腦的成分就將近 70 種以上,被統稱為大麻素,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與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使用四氫大麻酚可能會出現幻覺等精神症狀,而大麻二酚則不會造成精神症狀。大麻二酚可能具有潛在藥用價值,許多人認為大麻二酚能夠用於止痛、青光眼、焦慮症等。
目前發現的大麻素受體有兩種,分別為 CB1 和 CB2,CB1主要位於人體的神經系統,CB2則主要位於免疫系統。但大麻素也會結合到身體許多其他的受體,因此有非常複雜的藥理作用。人體內原本就會生成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例如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和 2-花生四烯酸甘油酯等分子。以 CB1 為例,突觸後神經元會分泌內源性大麻素,與突觸前神經元上的 CB1 受體結合。結合後會減緩訊號傳送的速度,抑制突觸前神經元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弱化突觸後神經元的作用。
但截自 2018 年六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僅僅批准了一款大麻純化衍生物,作為藥物使用。這款藥物,Epidiolex ,目前的適應症也只用於兩歲以上的雷葛氏症候群(Lennox-Gastaut Syndrome)和卓飛症候群(Dravet Syndrome)患者,治療罕見的小兒癲癇用,其餘的功用都未獲批准。
為什麼沒有批准其他的適應症呢?
醫學界對於大麻的質疑主要有兩點:高度純化不易與藥理作用複雜。
目前要從大麻葉高度純化出大麻二酚藥物,技術上並不容易。即便是合法販售的大麻二酚類相關產品,品質也參差不齊,甚至有許多產品還殘留不少四氫大麻酚。因為年齡和基因的不同,難以定義安全劑量,這些產品很有可能會引起某些人的精神症狀。
另外,外部服用的大麻素會作用在全身各種受器,和內源性大麻素只作用在特定區域不同,安全劑量和效果都難以掌握。多數可能的治療目的,也都沒有足夠的應用經驗。止痛、抗焦慮等宣稱的療效,也都已經有相關可取代的藥物,導致研究人員過去對大麻,並不特別積極研究,所以也很難解釋大麻對人體的各種效應。
統計看來,青少年使用者和大麻重度使用者,較容易罹患大麻症候群(Marijuana use disorder),使用的年紀越輕,症狀也嚴重。對青少年來說,越早使用大麻,會有程度不一的心理依賴、失眠、食慾改變和情緒起伏。統計上而言,較早使用大麻的族群,未來濫用酒精和其他藥物的機率也較高。動物實驗也證實,暴露在四氫大麻酚後的大鼠,會有明顯的學習和記憶障礙。也有研究在積極釐清大麻和思覺失調症間的關係。雖然大麻也有耐受性的現象,劑量需求似乎會越用越強,但目前普遍認為大麻並不會導致長期成癮,也沒有因為吸食大麻,導致死亡的案例。
除大麻本身的影響之外,多數大麻使用者,取得大麻的管道往往缺乏品管,也會順道吸入大量的殺蟲劑、重金屬等汙染物。這些汙染物本身就具有致癌性,對生殖系統也會造成影響。
目前加拿大與歐洲對大麻的態度較為開放,也已核准 Sativex 這種噴劑用在頑固型的多發性硬化症。未來等待累積更多使用大麻素的經驗後,才能釐清大麻是否會致癌、是否會影響長期認知功能等相關長期安全性與療效的問題。
參考文獻
- Richard Rudgley. The Lost Civilizations of the Stone Age. 1999.
- Bostwick JM. Blurred boundaries: the therapeutics and politics of medical marijuana. Mayo Clin Proc. 2012;87(2):172–186. doi:10.1016/j.mayocp.2011.10.003
- Cannabis contaminants: sources, distribution, human toxicity and pharmacologic effects. Published online 2018 Aug 1. doi: 10.1111/bcp.13695
- NIDA. (2019, September 20). Marijuana. Retrieved on 2019, December 20
- Verrico CD, Gu H, Peterson ML, Sampson AR, Lewis DA. Repeated Δ9-tetrahydrocannabinol exposure in adolescent monkeys: persistent effects selective for spatial working memory. Am J Psychiatry. 2014;171(4):416–425. doi:10.1176/appi.ajp.2013.1303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