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人類超有事?為何總是著迷於先救女友還是媽媽的問題呢?──《囚犯的兩難》

左岸文化_96
・2019/09/24 ・300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由於我們個人的利益與其他人利益發生牴觸,或者與社會利益發生衝突,因而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形成兩難問題。我們每天都面臨著舉棋不定的選擇:有時候,做出選擇的方式與我們期望的方式很不一樣。

兩難的困境引發了一個簡單卻令人困惑的本質問題:是否在每一種情況下都存在合情合理的行動呢

如果女友跟媽媽的生命同時被威脅,怎麼辦?

有個男人和母親、妻子一起過河,突然一隻長頸鹿出現在對岸,男人立即舉槍瞄準牠,卻聽到長頸鹿說話了:「如果你開槍,你的母親就會沒命;如果你不開槍,你的妻子就會沒命。」他該怎麼辦呢?

大家不要騷動,反正先假設,只是假設,假設長頸鹿會說話嘛!圖/Giphy

這則經典的兩難故事源於達荷美的波波族。類似這種古怪而令人難以決斷的情節,在非洲民間傳說中頗為常見,其中許多被西方的作家和哲學家借用過。在這個波波族的故事中,你得要相信長頸鹿會說人話,而且牠所言不假。當然,我們也可以用比較西式和專業的術語來重述這個兩難困境:你、你的母親和配偶被幾個瘋狂科學家綁架,關在一個房間裡,被綑在椅子上動彈不得。房子裡有一架古怪的機器,而你正好可以觸及上面的一個按鈕。一挺機關槍正對著你的配偶和母親。牆上掛著一座時鐘,滴滴答答走著,在陰森森的空氣中發出令人恐怖的聲音。

其中一個科學家宣稱,如果你按動前面的按鈕,那麼機關槍將瞄準並擊斃你的母親;相反的,如果你在六十分鐘內不按鈕,那麼機關槍將會瞄準你的配偶開火。

你仔細端詳這架殘酷的機器,確信它真會執行科學家所說的殺人步驟。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類似這樣的兩難問題有時會在大學的倫理學課程中進行討論,當然永遠難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如果你堅持認為在如此情況下只能什麼也不做(不去按那個按鈕,從而讓機關槍擊斃你的配偶),理由是什麼也沒做就不能被判為「有罪」,這顯然是很牽強的推託之詞。

你唯一可以選擇的是,確定你到底更愛你的配偶還是更愛母親,從而確定要保住誰的性命。

一個按鈕,決定了兩位摯愛的生與死。圖/Pixabay

在你心中,女朋友比自己還重要嗎?

在某些兩難困境中,有另外一個人也同時進行選擇,從而使決定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結局將取決於雙方所做的選擇。在史塔克的《答案,在你心中》,有一則類似但更具有挑戰性的兩難問題:

「你和深愛的人被分別關在兩個房間中,兩人身邊各有一個按鈕,並且都知道,除非兩人中有一個在規定的六十分鐘內按下按鈕,否則兩個人都要被處死;而先按下按鈕的人雖然會立刻被處死,卻可以保住對方的性命。你想你應該怎麼辦呢?」

兩個人都要估量他們所處的困境,並獨立做出選擇。不管誰按下按鈕,都是生死攸關的決定。最棘手的在於做出犧牲的時間點。這個兩難困境強迫你在自己和心上人的性命做出抉擇。究竟誰應該活下來?

在許多情境下,有人可能選擇犧牲自己去保護另一個人,例如,父母親可能為保護孩子而慷慨赴死,因為孩子顯然有更長的路要走。

某些父母對孩子的深愛,讓他們甚至願意犧牲自己,只求讓孩子有一個更好更長遠的人生。圖/Pixabay

但不管應用什麼準則(當然沒有理由相信當事雙方會應用同一個準則),這種性命攸關的抉擇都存在以下三種可能結局。

  1. 情況一最不令人困擾:雙方對誰應犧牲、誰應活下去的問題有共識。這時,該犧牲的人應該按下按鈕,犧牲自己以挽救對方。
  2. 第二種可能性是雙方都決定保護對方:母親決定保護女兒,因為女兒會活得更久一些;而女兒決定保護母親,因為母親賜給她生命。在這種情況下,結局取決於誰先按下按鈕。
  3. 最令人困擾的情形是:雙方都認為自己應該活下去。因此,沒有人願意按下按鈕,而時鐘還在滴滴答答走下去⋯⋯

當我們都比較愛自己的時候

想像一下這第三種情景:時間已經過了五十九分鐘,你沒有按下按鈕,希望你所愛的人會這麼做,但她(或他)卻沒有按(我們假定當另一方按了按鈕後,倖存者會立刻得到通知)。你曾有時間把各種可能性都仔細考慮一遍。有人也許會思考整整一個小時才能決定誰該活下來,或者去醞釀按鈕的勇氣。

但整整五十九分鐘過去了,卻沒有任何動靜,那你就應該開始想想,是否你所愛的人認為應該由你犧牲。

即使到了最後一秒鐘,發誓決不去按鈕也毫無意義。不管你怎麼自我中心,你也沒有能力拯救自己。總有人要死,這是這個兩難困境的必然結局。如果你所愛的人不願意犧牲,你最好成全她(或他)。記住,你是真的愛著對方。

在理想情況下,到了最後關頭你會願意按下按鈕。而你心愛的人可能也想這麼做。這就是你拖延直到最後關頭來臨的全部理由。你想給對方在最後關頭按下按鈕的機會,但她(或他)卻沒有這麼做,於是,僅僅在這種情況下,你才去按下按鈕。當然,你心愛的人可能也有同樣的打算。

還有兩個因素使雙方都企圖拖到最後一秒才做決定的情況更加複雜,那就是反應時間和時鐘精度。

那架該死的機器是不會有一絲一毫同情心的,一到時間如果沒有人按鈕,兩人就會立刻被擊斃。因此,必須有人搶在發生這種結局之前,確實做出犧牲的決定並迅速按鈕。此外,沒有人清楚牆上的時鐘是否與機器精確同步。瘋子科學家當然說是如此,但因為他是瘋子,說的未必可信。為安全起見,為了確保你是在規定時限內按鈕,實際上你必須提前一點點。因此,在採取「等到最後一刻才決定」的策略中,最棘手的一件事就是,你不能等待到最後一刻!

滴滴答答,已經快要到抉擇的最後時刻了,你的選擇會是什麼呢?圖/Pixabay

你所愛的人也在拖延時間,而如果雙方都只在最後時刻來臨才下定決心,後果將難以預料。也許,其中一個人正好在期限到來之前的千鈞一髮片刻,比另一人搶先一步按鈕;也許,雙方都錯過了時限而同時被擊斃。事實上,結果可能是隨機的,偶然性勝過理性。

這些絕境下的難題,其實與生活經驗共鳴

在古怪的房間裡下絕望的決定,這類問題在哲學文獻中比比皆是,從而贏得了「問題箱」的名稱。

這類兩難問題為什麼如此引起人們的興趣?

部分是因為這種異乎尋常的困境使人感到新奇、刺激。但是,如果它們只是一些智力測驗的難題,與我們的個人經歷沒有共鳴,是不會引起這麼大興趣的。

小孩子才做選擇?不,這是與生活經驗呼應的思想訓練!圖/Giphy

當然了,現實生活中的兩難不是由發瘋的科學家製造出來,而是由於我們個人的利益與其他人利益發生牴觸,或者與社會利益發生衝突,因而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形成兩難問題。我們每天都面臨著舉棋不定的選擇:有時候,做出選擇的方式與我們期望的方式很不一樣。兩難的困境引發了一個簡單卻令人困惑的本質問題:是否在每一種情況下都存在合情合理的行動呢?

——本文摘自《囚犯的兩難:賽局理論、數學天才馮紐曼,以及原子彈的謎題》,2019 年 6 月,左岸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左岸文化_96
35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左岸的出版旨趣側重歷史(文明史、政治史、戰爭史、人物史、物質史、醫療史、科學史)、政治時事(中國因素及其周邊,以及左岸專長的獨裁者)、社會學與人類學田野(大賣場、國會、工廠、清潔隊、農漁村、部落、精神病院,哪裡都可以去)、科學普通讀物(數學和演化生物學在這裡,心理諮商和精神分析也在這裡)。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不屑成為世人追捧的「猶太商人」!少年寧願拋棄家業,也要去學哲學──《不馴的異端》
麥田出版_96
・2022/09/02 ・233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異端哲學家的誕生

1632 年 11 月 24 日,巴頓.斯賓諾莎(Bento de Spinoza)在阿姆斯特丹葡萄牙裔猶太社區一個著名的商人家庭中出生。

雖然巴魯赫.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出生於猶太家庭,他的父親甚至是猶太人公會會長和教會學校校長,但他卻在 23 歲那年就被猶太教會驅逐。圖/wikipedia

這個賽法迪猶太社區是由過去的「新基督徒」所建立(所謂「新基督徒」指的是 15 世紀末 16 世紀初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被迫改信天主教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後代)。為了逃避西班牙伊比利宗教裁判所的騷擾,許多新基督徒最終在十七世紀初於阿姆斯特丹和其他北方城市定居。

剛獨立的荷蘭共和國(尤其是最大的荷蘭省)因為其普遍寬容的環境,以及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視(遠大於對宗教統一的重視),為這些難民提供了重新建立猶太生活、皈依祖先所信仰之猶太教的機會。

雖然荷蘭社會中仍然有一些保守階層叫嚷著要驅逐他們之間的「葡萄牙商人」,但是阿姆斯特丹更開明的政要以及荷蘭社會中許多更開明的民眾,並不願意重蹈西班牙一個世紀前的覆轍,把對荷蘭經濟重要的人口驅逐出去。

畢竟,這群猶太人的生產力和商業人脈為荷蘭黃金時代的繁榮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斯賓諾莎也曾是教會眼中的的乖寶寶

斯賓諾莎一家並不是城市中最富有的賽法迪猶太家族。他們的財富與最富有的荷蘭階層相比顯得微不足道。然而,他們仍然過著還算舒適的生活。

斯賓諾莎的父親米格爾是一位乾果和堅果的進口商人,其產品主要來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從他本人的自述以及他在同業中的名聲來看,斯賓諾莎的父親似乎曾經是一位相當成功的商人。

斯賓諾莎(他在猶太教會裡則被稱為「巴魯赫」)肯定是一位智商過人的天才少年,他在猶太社區學校的求學過程中不斷進步,讓他的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

斯賓諾莎從小就展現了過人的天賦。圖/elements.envato

他大概曾在猶太兒童宗教會向著名的祭司學習,例如瑪拿西.以色列(Menasseh ben Israel)、以撒.馮塞卡(Isaac Aboab da Fonseca)和索爾.莫特拉(Saul Levi Mortera)。

以色列是一位有包容力且胸懷世界主義的猶太祭司,他可能是當時歐洲最著名的猶太人;馮塞卡則是有神祕主義傾向的祭司;另外莫特拉是當時宗教會的祭司長,他更傾心於理性哲學,但也因此經常與馮塞卡祭司在卡巴拉哲學(kabbalah)(一種猶太教神祕主義)的議題上產生衝突。

斯賓諾莎也許在學校表現優異,但與人們長久以來的說法相反,他認真學習的理由並不是為了成為一位猶太祭司。事實上,他並未進入更高階的學校課程(高階課程必須修習猶太法典《塔木德》)。

兄長與父親相繼驟逝,只剩下「繼承家業」這條路?

在 1649 年,斯賓諾莎的兄長以撒去世了。由於過往一直是以撒幫助父親管理家族生意,此時斯賓諾莎不得不終止他在學校的課業,接下以撒的工作。

1654 年,斯賓諾莎的父親去世時,就剩下他與另一位身為全職商人的兄長加百列經營家族企業,此時他們的公司稱為「巴頓-加百列.斯賓諾莎公司」。

然而,背負著父親留下的債務,公司在他們兄弟的領導下舉步維艱。畢竟斯賓諾莎似乎不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斯賓諾莎對從商並不怎麼感興趣。

在葡萄牙裔猶太人社區裡,經濟上的成功會帶來地位和聲望,但這些對他來說都沒有什麼吸引力。與加百列接手家族企業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分心,漸漸擺脫這些世俗事務,並把愈來愈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他對知識領域的興趣。

擺脫世俗價值,當自己的主人

幾年後,他回顧這段轉向哲學生活的過程時就提到,他愈來愈意識到大多數人(包括他自己)追求的只是虛榮心,而絲毫不重視目標的真正價值:

我的經驗告訴我,所有日常事物都是空虛和徒勞。我認知到,所有引起我恐懼的事物,其本身其實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因為我的心因其動搖。

我終於下定決心試著尋找是否有什麼東西是真正的善,其本身就充滿能量。

我將拒絕其他事物,只讓真正的善影響我的心。我好奇是否有什麼東西,一旦發現和獲得之後,就會持續帶來最深的喜悅,直到永遠。

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你們有想過這件事的價值是甚麼嗎?圖/WildMediaSK

當然,他並非沒有意識到放棄先前工作而開始這項新事業後所會面臨的風險。

我之所以說「我終於下定決心」,是因為乍看之下,願意為了當下還不確定能獲得的東西,而失去某些確定的東西,這似乎不是明智的決定。

當然,我看到了榮譽和財富所帶來的好處,而且如果我想認真地投身於某種全新且截然不同的事業,就不得不放棄追求那些好處。

如果碰巧榮譽和財富能帶來最大的幸福,那麼我明白自己將與那樣的幸福無緣。

然而,如果最大的幸福並不在榮譽和財富之中,而我卻只把精力用於追求它們,那麼我也一樣會與這種幸福無緣。

在 1650 年代早期到中期,斯賓諾莎下定決心不再將他未來的重心放在進口乾果上,轉而開始追求哲學。從此以後,他要前去探索知識和真正的幸福。

——本文摘自《不馴的異端: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2022 年 8 月,天下文化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麥田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3 位粉絲
1992,麥田裡播下了種籽……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讀《科學》期刊專欄經營研究團隊:處理衝突的三個重要心法
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2020/04/14 ・152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4 ・八年級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 作者/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師

最近分別在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 與《自然》(Nature) 的職涯專欄各看到一篇談經營管理的文章,摘錄幾段自己非常有共鳴的重點,讓學術界的朋友們參考。

《科學》期刊的文章是在「寫給年輕科學家」專欄,討論如何處理研究團隊衝突的幾個心法。

薩比諾女人出面調停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Jacques-Louis David,1799)。(這當然只是示意圖)
圖/Wikipedia

第一、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

大部分的研究團隊的衝突,都不是蓄意,而是誤會造成的。

但是面對衝突時,我們常常會用防衛的態度,把對方當做蓄意的針對,使得衝突越滾越大。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或是蓄意針對,是化解衝突的第一步。

因為在學界的高度競爭的環境,特別是學生或年輕的學者,都會很在乎自己名聲。

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或是蓄意針對,是化解衝突的第一步。。圖/GIPHY

我自己待過學界、醫界、和業界,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可以在面對衝突時「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可能最適用的是在學界。

學界追求的價值非常單純──發表好的學術成果建立聲望;比起其他工作環境,可能還需要考慮財務的收支平衡,升遷的標準相對複雜,還有面對的病患、商場上形形色色的應對進退,都遠比學界複雜。

我自己的另一層警惕是:身為主管,自己的團隊有沒有「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環境的本錢?

如果研究團隊不是每個人都在乎有沒有好的學術成果,反而是常常計較工作分配有沒有平均?資深同事待久了,總是擺爛推事情,要如何自保?這可能就把「不要預設對方是壞人」的原則想得太樂觀了。

第二、評估衝突的嚴重性

一個團隊有適度不嚴重的衝突,才是健康發展的團隊。

身為主管,不可能一直是同事眼中的好老闆。先認清天下沒有不被員工罵的老闆,或許是當上帶人主管的必備心理建設。

永遠想當「好老闆」的主管,常常做出更多兩邊不討好的決策,對團隊更是另一層的「職場冷暴力」。

當主管一定會被罵,所以常常是孤單的。在保護隱私與機密的原則下,最好定期和比自己稍微資深點的同事、學長姊常聊聊、取暖。

先認清天下沒有不被員工罵的老闆,或許是當上帶人主管的必備心理建設。圖/energepic.com@Pexels

如果處理較嚴重的衝突,一定要留下記錄:將相關的 email 存查、通訊記錄截圖存證。

我自己幾乎都會留下所有當事人都有簽名的輔導記錄,並且判斷是否需要與機構裡的相關部門諮詢可能有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第三、在檢討衝突後,主管自己接受改變與調整

這篇文章主要建議在檢討衝突之後,可以把這些經驗轉化成研究團隊的新政策與制度,而且主管自己要也必須夠開明,接受調整與改變。

我在經營研究室時,則沿襲以前在業界一項很好的制度:每年的年中與年終,分別與每位團隊成員,一對一面談 1~2 小時。

在固定一年兩次的主管面談,通常比較不會有處理衝突後,推出新制度對某些人的針對性。

主管自己要也夠開明,接受調整與改變!圖/Christina Morillo@Pexels

就像如果在選舉前,某條捷運剛好通車,通常會讓大家多了幾分算計的猜疑,也為政治人物的努力打了不少折扣。

在每年固定兩次的面談後,宣佈新的方向與制度,能讓大家在最好的氛圍中,接受改變。

參考資料

 

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與國衛院編輯中心,隔週舉辦《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醫學期刊》(BMJ)等頂尖期刊的職涯專欄文章討論會。目前採用線上討論會的形式,也歡迎有興趣加入的實驗室與我們聯繫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吾家初長成子女到底在想什麼?-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的成長變化
雞湯來了
・2019/12/14 ・194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 文/雞湯來了王韻捷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圖/糖糖Online

翹課的糖糖和同學在校園中直播跳舞,和教官玩追逐戰……彷彿與大人作對,試圖證明自己可以不受大人控制。

《糖糖Online》講述著幾個青少年各自碰到的人生議題,有的在管教非常嚴謹的家庭中長大,有的在非常開放自由的家庭中成長。

儘管他們成長背景非常不同,但我們深入去看,可以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青少年——對於關係、社會、自我都還處於探索階段的年紀。

他們對自我的好奇,讓站在大人視角的我們產生許多無法理解的行為。面對無數的頭痛、失眠的夜,我們可以從心理與社會的角度來看看,這群青少年到底發生什麼事。

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自我認同的建立

自我概念發展

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將人生視為一個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強調心理社會發展是連續累積的,且在此同時,發展是具有次序性、階段性的,也就是說各個階段都有某些特定其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需要藉由經歷衝突、危機事件,個體才得以發展,而所謂的成長就是學習突破危機的種種過程。

青少年(12-18 歲)的個體發展任務是「發展自我認同」以及「角色認同」。此階段的青少年藉由對自我的省思與體悟,開始建立自我在團體中的社會地位,希望能在不違背自己的需要、價值觀的情況下調整自我,以增加對社會的適應性。

就像《糖糖online》劇中,欣恬面對酸民的冷嘲熱諷,仍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有所確立,她呈現了一種自我概念完整後的堅定感;而小文年僅 15 歲,資質優異,通過跳級考試的她進入高中二年級的班級裡,儘管成績表現優良,但不難發現小文對自我的發展仍感到有所不足,大部份時候是需要糖糖照顧的。

同儕關係

進入青少年期最大的特徵就是和同儕相處的時間大幅增加,和家長的相處時間減少。青少年在此時期為了融入團體、尋求被認同感,會追求自己在社交群體中的地位。

其實,類似的需求也在成人世界當中有同樣的運作方式:例如繼續接受教育、賺取財富等來得到社會的認同。

若家長可以看見孩子也有這份需求,也就更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在群體之中獲得歸屬感」而有的種種「想和朋友待在一起的行為」。

圖/糖糖Online

家庭關係

在青少年發展自我的過程之中,會漸漸的和父母轉變為「類同儕」之關係,也就是說希望和爸媽像朋友,能夠參與更多家庭事務的討論與決策,對於生活有選擇和可控制感。

也因為青少年孩子心理狀態逐漸朝向獨立、成熟,與父母的價值觀產生落差,就容易發生衝突。(延伸閱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青少年如何應對衝突?

圖/糖糖Online

家長如何與青少年子女一起成長

青少年是人生發展中的重要轉捩點,個體將由不成熟轉至成熟,若我們能試著理解此階段的孩子需要一點空間、養分好好長大,不僅能將心中的焦慮放下,也讓青少年多些自己的空間得以好好發展。

此外,時代的改變也是現代家長需要正視的一項因素。現代社會變遷的速度已快到無法想像,當家長以自身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時,有可能無法讓孩子吸收到父母想要表達的內容,反而推開了與孩子的距離。

如在《糖糖Online》劇中,面對網路的世界,父母也從未接觸過,就無法以過來人的心態給出建議,但家長能給予的或許是一種陪伴。

身為家長,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1. 調整心態:

    試著理解這些處於青少年的孩子們正逢一項人生自我探索的危機中,他們也正在努力的長出自我,或許家長們會覺得:我的小孩不再是過去那個順從、聽話乖巧的小寶貝了,但父母需要適時的理解這些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孩子們有自己的路需要拓展。

  2. 釐清界線,嘗試放手:

    理解孩子的狀態後,可以慢慢思考哪些事是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哪些事情仍然無法,透過與孩子清楚的溝通也是重新調整關係的最佳方式。

  3. 多傾聽:

    當孩子正試著表達自我時,可以先試著以開放的心態、詢問的角度去和孩子互動,再慢慢的和孩子說明該如何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侵犯他人。

參考資料

  1. 洪光遠、連廷嘉(譯)(2018)。青少年心理學:發展、關係與文化(原作者:F. Philip Rice 、 Kim Gale Dolgin)。學富文化,台北。

本文與雞湯來了 同步刊登,原文標題 「吾家子女初長成」-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的成長變化

雞湯來了
49 篇文章 ・ 461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