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pixabay
有鑑於當前國內的社會意向調查多僅針對單一或少數特定議題,以致對於整體民眾關注傾向的認知較為有限,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國民眾關注的社會課題範圍,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國研院科政中心)廣泛地蒐整民眾可能關心的社會課題並進行內容分析,發現民眾最關心「環境」、「勞動權益與薪資」、「糧食」、「災害」以及「能源」相關的課題。
國研院科政中心團隊耗時半年,從智庫研析、業界建言、產學研專家建議、媒體報導以及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等資料來源,蒐整各種民眾可能關心的社會課題,並經內容分析及規格化後,建立了涵蓋 14 大類- 79 小類- 334 項課題的系統化架構。
為了確認課題結構涵蓋層面的完整性,國研院科政中心召開多次各領域專家會議來加以檢視,整體調查過程採配額抽樣(符合台灣民眾居住縣市、年齡與性別的人口結構),以網路複選投票(每位受訪者有 15 票)的方式,於 2018 年 10 月 25 日至 11 月 19 日間進行調查,從 20,048 位受訪者中辨識出我國多數民眾的關注焦點。
民眾最關注的課題有哪些?
各大類中最多民眾關注的課題分別是「源頭減量與物質循環再利用」、「食品造假與標示不實」、「氣溫異常造成農業損失與增加用電需求」,以及「核能發電的安全」。其中,「食品造假與標示不實」此一課題受到最多受訪民眾關注。
研究人員表示,受訪民眾較為關注的課題普遍趨向自身權益或日常生活相關。例如政府力推多年的垃圾減量與回收再利用措施已經成為民眾生活中的基本觀念;過往多起食安事件促使民眾更加關心飲食的安全與健康;其他還有追求更穩定的就業保障、面對氣候異常造成的農損與用電需求、尋找安全又穩定的電力來源等。
不同世代關注的議題類型也有差異
國研院科政中心以各群體在課題的關注度指數來進行比較,分析出不同群體的差異化課題,也就是關注度相差最多的課題。
統計結果呈現,青年世代傾向於關注社會大類,例如新聞品質與倫理、網路媒體內容管理、性別認同等;壯年世代較關注勞動權益與薪資及社會大類,例如婦女就業、家庭暴力與虐童問題;銀髮世代較關注糧食大類,例如農作物的產銷失衡、食物中毒事件,另有與自身權益相關之中高齡與高齡者再就業課題。
研究人員解釋,以不同世代而言,主要存在著成長經驗與價值觀之差異,世代間的價值落差,可能源自生活型態的差異以及成長經驗的累積。青年世代甫自校園邁入社會,多有自我想法,相對較為關注價值型課題;壯年世代同時肩負照顧長輩與養育子女的家庭責任,相對較為關注家庭與就業等務實型課題;銀髮世代生長於農業社會,相對較為關注農作與糧食相關課題。
居住區域不同,關注領域也不同
從數據上得知,在區域群體的比較上,北部民眾偏好關注社會大類的課題,例如新聞品質與倫理、網路媒體內容管理,研究人員推論原因可能是相較於其他區域,北部基礎建設相對完備,因此受訪民眾轉而關注理念型或價值型的課題。中部民眾關注大氣與環境相關領域,例如空污與臭氧層破壞等,可能是反映出近年來中部民眾對於空污問題的關切程度。南部民眾較為關注災害大類的課題,特別是豪雨成災,可能是因 2018 年 8 月的數場大雨,造成南部地區重大災情,而對於氣候災害課題相對較為關注。
東部民眾較為關注教育大類的課題,尤其是家庭成員間的教養觀念隔閡,這樣的結果可能來自於部分東部地區青壯人力選擇到外地工作,產生較高比例的隔代教養家庭,受訪民眾表達出對於教養問題的關注。離島地區民眾則關注災害與健康,反映出離島地處偏遠,自主災防與在地化醫療量能有限,重大災害與醫療事件均需仰賴本島支援,民眾對於健康與安全的相關課題就更加在意。
不同性別所關注的議題也不盡相同
研究人員表示,性別間的差異反映出角色的設定。女性受訪者較關注勞動權益與薪資、教育等大類,尤其是婦女就業問題、弱勢家庭的教養困境、家庭成員間的教養觀念隔閡等課題,這種對於家庭課題的關注偏好,可能來自於女性受訪者在傳統家庭與職場文化下的角色設定與認知。男性受訪者則較關注能源、災害,主要是核能安全、穩定的能源供給、豪雨成災等,顯示相較於女性,男性受訪者對於家庭以外的公共議題更加感到興趣,例如安全又穩定的能源政策或治水成效等,較容易引起共鳴。
至於婚育與否的關注度差異主要來自育兒需求,受訪者有無子女的關注差異較為明顯。已婚有子女及單身有子女的受訪者,普遍關注育兒需求相關課題,而已婚無子女及單身無子女的受訪者則相對較為關注公共性課題。進一步比較分析,單親家庭(即單身有子女的受訪者)相對其他群體,則更重視社會安全網的需求。
透過國研院科政中心此次系統性的調查方法,提供科學性證據辨識出我國民眾關注之重要課題範圍,得以一窺國內社會課題的全貌,同時也進一步分析出不同群體間的差異化課題。
本文改寫自國家實驗研究院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