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吃個飯也要講究多樣性?快來認識藏在蔬果裡的植物營養素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19/03/29 ・498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73 ・九年級

本文由紐崔萊贊助,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Sophia
怎樣才能吃得健康吃得營養呢?想必是很多人的大哉問。圖/wiki commons

近年來市面上的飲食法種類數多如電玩攻略,究竟怎麼吃、吃多少才能讓每天營養素達標呢?除了看得到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可以用六大類食物來區分外,還有看不到的微量營養素要顧。

三餐老外的你,曾經擔心自己其實處在營養不良的邊緣嗎?營養不良的情況可不是只存在於落後國家,即使是過重或肥胖,也可能是吃得營養不均衡、或缺乏營養素,造成對身體負擔的結果。除了基本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肪三大營養素之外,快來認識為數眾多的「微量營養素」,不管選擇哪種飲食法,才能夠真正吃得好吃得營養!

三大營養素與微量營養素

營養是人體發展與維持健康的重要基礎,人體除了需要攝取水分外,食物提供基本的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與脂肪。三大營養素提供主要熱量,並且有製造、修補及維持健康的身體組織的功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我們耳熟能詳的微量營養素包括礦物質,能調節身體多項功能,包括體液平衡、肌肉收縮及神經訊號傳送,有些礦物質也是身體結構的一部分,例如鈣質有助構成健康強壯的骨骼。

另一種微量營養素維生素對生理機制具有重要功能,做為輔酶、輔因子或是抗氧化劑促進或保護不同的身體機能,維持皮膚毛髮健康,構成骨骼,以及釋放、運用食物中的熱量,如維生素 D 為為神經、肌肉正常生理上所必須,協助鈣、磷的吸收與運用;維他命 C 為細胞間質的主要構成物質,缺少了就會造成非常有名的壞血症;而維生素 A 除了促進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生長,也和眼睛的健康息息相關。

麻煩的是,這些微量營養素存在於不同種類的食物中,烹調方式與飲食組合也會讓身體攝取到不同量的微量營養素,想要吃得均衡、讓營養素達標,先來認識食物的分類!

自覺飲食均衡?用每日飲食指南檢查一下吧!

依照每日飲食指南,食物可分為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因此每類食物都要吃到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ixabay

2018年國民健康署提出「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針對台灣人的飲食習慣,以預防營養素缺乏、降低心血管代謝疾病及癌症風險撰寫出的飲食原則攻略精華。照著做不但可以預防營養素缺乏(70% DRI)、過量或不均衡,也可減少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體重過輕、過重、肥胖、慢性病等健康問題。

關於飲食,我們應該要注意什麼事呢?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結果,我國 19~64 歲成人,有高達 99.8% 的人乳品攝取不足每日平均 1.5 杯,堅果種子不足 1 份的為 91%,蔬菜攝取量不足 3 份為 86%,水果攝取量不足 2 份亦為 86%。另外,以每日需求熱量 2000 大卡之六大類飲食建議量估算,我國 19~64 歲成人每日平均豆魚蛋肉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 6 份有 53%、全榖雜糧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 3 碗有 49%、油脂類超過建議攝取量 5 茶匙的有 39%,顯示國人在攝取六大類食物有極高的比例未達到均衡飲食。

有趣的是,台灣成人高達 82% 的人自覺健康狀態良好,,顯示國人對於均衡飲食與保健資訊尚有迷思存在。除了認真實踐攝取六大類食物,還要注意飲食多樣性。研究顯示,隨著食物種數增多,鈣、磷、鐵,維生素 A、E、B1、B2、C、菸鹼素等六項維生素攝取量均顯著升高。

注意飲食多樣性,補充多種多樣營養素

近年來,相較於早期多討論單一或某些營養素的功用,開始更強調「飲食多樣性」來滿足營養與保健所需多種必須營養素,尤其是提升蔬菜與水果類之多樣性,可以攝取其他有益健康成分,降低得到慢性疾病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植物營養素」也被稱為「植化素」廣泛存在於蔬果中。圖/pexels

許多有益成分廣泛存在於蔬果中,但是又不屬於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質的天然化合物的植物營養素,也被統稱為植化素 (phytochemicals),如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大豆異黃酮兒茶素花青素等。這些植物的代謝產物在蔬果中作為生長元素,或是提供顏色、風味,甚至是植物自我保護或抵抗生長壓力的產物。

隨著分析技術的進步,目前已知的植物代謝產物預計超過二十萬種,其中已鑑定與分類出來對人體有益的植物營養素估計約有 4000 餘種。這些植物營養素對人體雖屬非必要營養素,但是經由流行病學,體外與動物研究支持,植化素擁有特殊生理功能特性,對於健康有相當多的輔助,包括: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化免疫機能、輔助維生素發揮生理機能、調節參與細胞增殖、轉化細胞凋亡的信號通路,對抗高血壓與降低膽固醇,抑制發炎及過敏,抵抗細菌及病毒感染,減少罹癌風險。因此近幾年逐漸受到矚目,研究也漸漸進展到臨床實證。這也是為何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富含「植物營養素」的保健食品,或能補充蔬菜攝取量不足的外食族所需。

植物營養素是什麼?有什麼威力?

以化學結構,可初步將植物營養素區分為類黃酮(Bioflavonoids)、酚酸類、生物鹼、有機硫化物與含氮化合物等五大類。類黃酮與酚酸類在植化素中佔比高,其結構包含一個以上的酚基,又可稱為多酚類(Polyphenols),酚基可接受一個電子形成相對穩定的自由基,終止氧化的連鎖反應,因此一般被認為有不錯的抗氧化效果。飲食均衡的情況下,每日多酚類的總攝取量為 1 公克,較維生素 C、E 等抗氧化營養素為高。常見的類黃酮有花青素、兒茶素、槲皮素、綠原酸、沒食子酸等屬於酚酸類。

其他著名的多酚類植化素還有薑黃素,源自作為傳統藥草的薑。近年常被作為保健食品,目前亦有許多研究希望確認薑黃素對於糖尿病、關節炎、抗氧化發炎與抗病毒等等是否有幫助。在小型的臨床試驗中,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的患者每日接受口服薑黃素與槲皮素混和物,可以減少患者迴腸和直腸腺瘤的數量和大小。由於腺瘤的大小會影響癌症機率:當扁平腺瘤小於 0.5 公分時,只有 5.8% 發生癌病變,但當 1 公分大時,有 36.4% 發生癌病變。目前初步的結果,顯示薑黃素在高風險的族群中,具有預防癌病變的潛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槲皮素作為類黃酮家族的一份子,也是早期體外與動物模式系統中被發現有抗氧化、抗發炎與抗過敏的效果。而近幾年也開始針對其進行多項臨床研究,像是探討減少代謝症候群中各項指標的效果。代謝症候群是已知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總稱,除了必要藥物治療外,也建議由改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進行介入。在 2016 年進行的一項統合分析,整理了七項槲皮素對血壓影響的實驗結果,受試者分別接受每日 100mg 到 1000mg 的槲皮素,食用型態包含洋蔥皮萃取物、純槲皮素、槲皮素與其他植物萃取物之混和物等,持續 4 到 10 週的時間;結果顯示槲皮素有降低收縮壓與舒張壓的效果,且劑量可能需大於每日 500mg。另外在過重與肥胖的受試者於六週的雙盲測驗中發現,每日攝取 150 mg 槲皮素有降低血壓與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然而槲皮素的食用型態也影響腸道吸收與生物活性表現,造成臨床實驗結果並不一致。有抗氧化、抗發炎與抗過敏的效果的槲皮素,應以何種方式攝取來達到防禦、降低心血管疾病之危險因子的最佳效果,目前還需更積極的研究。

花青素是植物營養素研究另一大宗熱門素材,在植物中作為色素,擁有出色的抗氧化與抗發炎特性。近年研究進展認為其與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肥胖和糖尿病控制、以及視覺與大腦功能有關。不過由於花青素多來自於水果與穀物的外皮,攝取時也要特別小心不要攝取過多醣份,造成身體額外負擔。

增加食物的蔬果多樣性,讓植物營養素守護你

植物營養素的研究目前尚有許多發展的空間,主要由於蔬果穀物中的各種一級與二級代謝產物之分子大小與極性差異大,並且各成分之間存在複雜的交互作用。另外,萃取與儲存方式的不同,也會影響到植物營養素的活性與純度。

盡可能增加食物多樣性,提升你的健康優勢!圖/pixabay

而單一形式的植化素、或是複合形式的蔬果萃取物,對於病症的預防或治療效應也並不一致。目前研究方面,臨床實證植物營養素對於不同疾病的實際效果、機制方面尚未有顯著性的躍進。這方面還需更多跨領域的合作,降低大型臨床實驗的困難度,或者需要更長研究時間,才能夠更充分證實對疾病改善的持久性,預防和治療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成分的有效劑量與適用病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面有提及,隨著食物種數增多,維生素的攝取量會有顯著增加。而增加食用蔬果多樣性亦會對健康有優勢。但要注意的是,豆魚蛋肉類的多樣性並無明顯保健功效,特別是現代人活動量通常較低,更需注意不要攝取過多的熱量。

種植、加工以及烹煮的方式會對影響食物營養素的攝取。圖/pixabay

除了攝取的食物種類,植物的種植、甚至加工與烹煮的方式,也會對影響食物營養素的攝取。舉例來說,維生素 C 不耐熱,甚至分切擺放過久也會導致其流失;但是茄紅素卻要加熱一下才有比較好的吸收效益;蘋果汁於室溫下存放導致槲皮素及原花青素損失;穀類的維生素與多酚類則主要存在麩皮層中,而精製的過程常會導致其流失;種植過程中有日曬的菇類才富含維生素D 等。

而攝取各項營養後的消化、吸收、代謝還有各營養素與植化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產生的生理活性也受到多項因素影響,攝取量與攝取方式也有待討論,零零總總的細節,讓辨識與選擇營養的食物時更增加了魔王等級的困難度。

但在健康預防方面多攝取來自蔬菜水果來源的營養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不管天然蔬果還是營養補充品,遵循飲食多樣化,不偏好且大量進食單一一種食物或營養素,配合適度運動與良好作息,一起用吃的力量讓身體變得更好。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坊間也有許多富含「植物營養素」的營養補充食品,能輕鬆補足蔬果攝取量不足的外食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而言之,最健康的飲食,當然仍是放鬆心情快樂吃飯,多吃點蔬菜水果吧!

參考資料

  • 王瑞蓮, & 蕭寧馨. (2003). 台灣營養調查 NAHSIT I 1993~ 1996 之飲食多樣性與其對營養充足程度的影響. 臺灣營養學會雜誌, 28(2), 52-64.
  • 吳幸娟, 潘文涵, 葉乃華, 張新儀, & 洪淑怡. (2011). 台灣成人與老人營養素及食物攝取來源之變遷趨勢: 由 NASHIT 1993~ 1996 到 2005~ 2008.
  • 張惠萍, & 金惠民. (2010). 植化素的攝取與長期管灌食. 台灣膳食營養學雜誌, 2(1), 1-6.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 105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
  • Cruz–Correa, M., Shoskes, D. A., Sanchez, P., Zhao, R., Hylind, L. M., Wexner, S. D., & Giardiello, F. M. (2006). Combination treatment with curcumin and quercetin of adenomas in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4(8), 1035-1038.
  • Combs Jr, G. F., & McClung, J. P. (2016). The vitamins: fundamental aspects in nutrition and health. Academic press.
  • Azzini, E., Giacometti, J., & Russo, G. L. (2017). Antiobesity effects of anthocyanins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 2017.
  • Kotecha, R., Takami, A., & Espinoza, J. L. (2016). Dietary phytochemicals and cancer chemoprevention: 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evidence. Oncotarget, 7(32), 52517.
  • Ożarowski, M., Mikołajczak, P. Ł., Kujawski, R., Wielgus, K., Klejewski, A., Wolski, H., & Seremak-Mrozikiewicz, A. (2018).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quercetin in hypertension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review of in vitro, in vivo, and clinical studie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8.
  • Pfeuffer, M., Auinger, A., Bley, U., Kraus-Stojanowic, I., Laue, C., Winkler, P., … & Schrezenmeir, J. (2013). Effect of quercetin on trai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inflammation in men with different APOE isoforms.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3(5), 403-409.
  • Serban, M. C., Sahebkar, A., Zanchetti, A., Mikhailidis, D. P., Howard, G., Antal, D., … & Lip, G. Y. (2016). Effects of quercetin on blood pres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5(7), e002713.
  • Velavan, S. (2015). Phytochemical techniques-a review. World journal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1(2), 80-91.
  • Serban, M. C., Sahebkar, A., Zanchetti, A., Mikhailidis, D. P., Howard, G., Antal, D., … & Lip, G. Y. (2016). Effects of quercetin on bloodpress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5(7), e002713.
  • Ożarowski, M., Mikołajczak, P. Ł., Kujawski, R., Wielgus, K., Klejewski, A., Wolski, H., & Seremak-Mrozikiewicz, A. (2018).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quercetin in hypertension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review of in vitro, in vivo, and clinical studie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
  • 19-64歲成人飲食營養知識態度及行為狀況
  • 補充維生素的健康原則
  • 國健署公布107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 提倡均衡飲食更健康
  • 防癌小尖兵-植化素
  • 大腸息肉Colorectal Polyps
  • 認識薑黃素
  • 代謝症候群

本文由紐崔萊贊助,泛科學企劃執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最新版台灣每日飲食指南,營養師教你怎麼吃
MedPartner_96
・2019/03/06 ・366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套「最完美的飲食法」嗎?圖/pixabay

大家可能聽過生酮飲食地中海飲食,或者是得舒飲食,這些赫赫有名的飲食法,往往攻佔了媒體版面。但其實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有訂出自己國家的每日飲食指南或飲食建議,針對該國國民的營養狀況,以及各類食物的取得容易度、價格等等因素,做出自己的指引。

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套「最完美的飲食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每個人的基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許許多多的差異都造成各自需要的飲食都會略有不同。所以各種飲食法,與其完全照著操作,其實更應該思考飲食法背後的精神,逐步融入自己的生活與飲食中,才有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法。

最近關於吃的大新聞,就是國民健康署修正 100 年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發表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到底這次的變更是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關心它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抓寶都有圖鑑了,飲食也要有指南阿!

每日飲食指南是我國依照國人目前營養狀況、最新流行病學研究成果,以及國際飲食趨勢等,提出適合大多數國人的飲食建議。最早的每日飲食指南為民國 64 年的梅花圖型,經過幾次修訂,民國 100 年時已改為如今看到的扇形。與當年的梅花圖型最大的不同,在於後來將運動飲水加入,強調這兩件事的重要性。

而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則是將民國 100 年時六大類食物中的「全穀根莖類」修改為「全榖雜糧類」、「豆魚肉蛋類」修改為「豆魚蛋肉類」及「低脂乳品類」修改為「乳品類」,那麼,這次的修改想要強調什麼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甲蓋吼?全榖雜糧補充你的鉀鈣

全穀雜糧類食物是我們身體非常重要的能量來源,用「全穀雜糧」取代過去的「全穀根莖」,是為了讓民眾對這一類的食物有更廣泛的認識且避免誤解。這類食物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穀類之外,還包含一些吃起來口感比較綿密的根莖類,例如:番薯、芋頭、蓮藕等。但要注意的是像蘿蔔、洋蔥、薑等雖然是根莖類,卻不屬全榖雜糧類,而是蔬菜類,這主要是依食物的營養成分去劃分;另外,一些富含澱粉的種子和果實也算在此類,包含紅豆、綠豆、皇帝豆、栗子、菱角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全榖雜糧類食物選擇上,由於國人鉀和鈣的攝取量較不足,因此依然希望有 1/3為 未精緻全穀類,以增加礦物質的來源,但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依據國民健康署 2013-2016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若以每日需求 2000 大卡熱量之六大類食物計算,我國 19~64 歲成人每日平均全榖雜糧類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 3 碗的有 49% ,也就是將近一半 19~64 歲成年人超過每日全榖雜糧類建議攝取量。現在的人多外食,一般便當的飯量常超過一碗,所以如果你每次都把便當的飯吃完,這一半的人可能就是你喔。

進擊的蛋蛋,蛋類去汙名大晉級

豆魚蛋肉類食物是我們身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民國 100 年時為了強調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優先選擇,以及較健康的脂肪組成,因此將「蛋豆魚肉類」的順序修改為「豆魚肉蛋類」;在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中,將蛋往前一個序位,也就是放在肉前,修改為「豆魚蛋肉類」,這是由於近年的研究顯示蛋的攝取對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不具相關性,加上蛋的營養豐富,對於牙口不好的老人家或吃蛋奶素的國人來說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建議一般健康人可以每天吃一顆蛋。

依國民健康署 2013-2016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若以每日需求 2000 大卡熱量之六大類食物計算,我國 19~64 歲成人每日平均豆魚蛋肉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 6 份有 53% ,在外吃便當其實很容易超過這個量,因為常是一塊排骨或雞腿之外,副菜的部份還會出現炒蛋或炒豆干,建議大家如果已經選了排骨或雞腿,副菜的部分可以全選純蔬菜;或是不點主菜,副菜的部分加選豆製品和蛋料理。

沒在蓋你,低脂全脂都能補鈣

乳品類是重要的鈣質來源,在民國 100 年時為避免國人攝入過多脂肪,將原本的「奶類」改為「低脂乳品類」,但在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中,用「乳品類」取代過去用的「低脂乳品類」,這是由於近年的研究發現,並不會因為攝取全脂乳品而增加心血管風險或造成肥胖,因此低脂全脂都很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國民健康署 2013-2016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 19~64 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到 1.5 杯高達 99.8% ,也就是幾乎大家都不及格啊!大家在點手搖杯或在便利商店買飲料時,建議可以改點有加鮮奶的系列或改拿鮮乳取代飲料,或者是早上點三明治時別忘了加片起司,補足乳品類的含量喔!此外,如果有乳糖不耐症的情形,可以選擇優格或起司等發酵乳製品來替代,以此避免攝取乳糖可能引起的腸胃不適。

那如果都不碰乳製品的話,我們是否有什麼替代方案呢?

有些人可能會改喝豆漿,想說都白白的應該差不多吧。然而,豆漿的鈣含量其實不多,以同樣的攝取量來比較的話,一杯豆漿含有約 38 毫克的鈣,全脂鮮乳則含有 278.4 毫克。也就是說,若要以豆漿來取代乳品的話,會建議再從其他富含鈣質的食物來補強,像小魚干就是不錯的選擇,10 公克能提供 221.3 毫克的鈣質。

除了澱粉和蛋白質過量,乳品類不足外,根據 2013-2016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大家的蔬菜和水果的攝取量太少,而油脂又太多(但堅果種子類太少),可見大家在攝取六大類食物上,能真正達到均衡飲食的不多,因此建議大家除了瞭解有那些變化外,也到國民健康署的網站去看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更瞭解怎麼吃的健康吃的好囉!

翻開指南,找出專屬自己的飲食建議吧

如果你仔細看每日飲食指南的圖,也許會注意到每一類食物的建議攝取量是以範圍呈現,會這麼表示的原因是人們對於營養的需求會因為性別、年齡、身高與體重…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個人要採用每日飲食指南的話,就得先找出自己的實際建議攝取量,藉由以下四個步驟你就能很簡單的知道自己一天該吃多少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找出健康體重:以表一找出自己的健康體重落在哪個範圍內。
  2. 查出活動強度:一個人一天活動量的多寡與熱量需求有關,如果你動得越多,就會消耗更多能量。(想多吃點,就請多活動身體吧。)
  3. 確定熱量需求:接著以性別、身高/體重與活動程度就能找出一日熱量需求。
  4. 確定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數:依熱量需求,查出類食物的建議份數。

 

找出健康體重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每日生活活動強度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熱量需求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六大類飲食建議份數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轉轉轉,六大類食物轉成實際攝取量

從上面的四個步驟雖能知道各種食物的建議攝取份數,但這樣還是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得再把各類食物的份數轉換成食用量才能真正的照著飲食指南去吃,下列是六大類食物的份數與食用量的代換表:

六大類食物代換分量1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六大類食物代換份量2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參考資料

  1. https://www.mohw.gov.tw/cp-16-40152-1.html
  2.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20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