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最新版台灣每日飲食指南,營養師教你怎麼吃

MedPartner_96
・2019/03/06 ・366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套「最完美的飲食法」嗎?圖/pixabay

大家可能聽過生酮飲食地中海飲食,或者是得舒飲食,這些赫赫有名的飲食法,往往攻佔了媒體版面。但其實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有訂出自己國家的每日飲食指南或飲食建議,針對該國國民的營養狀況,以及各類食物的取得容易度、價格等等因素,做出自己的指引。

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套「最完美的飲食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每個人的基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許許多多的差異都造成各自需要的飲食都會略有不同。所以各種飲食法,與其完全照著操作,其實更應該思考飲食法背後的精神,逐步融入自己的生活與飲食中,才有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法。

最近關於吃的大新聞,就是國民健康署修正 100 年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發表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到底這次的變更是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關心它吧!

抓寶都有圖鑑了,飲食也要有指南阿!

每日飲食指南是我國依照國人目前營養狀況、最新流行病學研究成果,以及國際飲食趨勢等,提出適合大多數國人的飲食建議。最早的每日飲食指南為民國 64 年的梅花圖型,經過幾次修訂,民國 100 年時已改為如今看到的扇形。與當年的梅花圖型最大的不同,在於後來將運動飲水加入,強調這兩件事的重要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則是將民國 100 年時六大類食物中的「全穀根莖類」修改為「全榖雜糧類」、「豆魚肉蛋類」修改為「豆魚蛋肉類」及「低脂乳品類」修改為「乳品類」,那麼,這次的修改想要強調什麼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甲蓋吼?全榖雜糧補充你的鉀鈣

全穀雜糧類食物是我們身體非常重要的能量來源,用「全穀雜糧」取代過去的「全穀根莖」,是為了讓民眾對這一類的食物有更廣泛的認識且避免誤解。這類食物除了我們比較熟悉的穀類之外,還包含一些吃起來口感比較綿密的根莖類,例如:番薯、芋頭、蓮藕等。但要注意的是像蘿蔔、洋蔥、薑等雖然是根莖類,卻不屬全榖雜糧類,而是蔬菜類,這主要是依食物的營養成分去劃分;另外,一些富含澱粉的種子和果實也算在此類,包含紅豆、綠豆、皇帝豆、栗子、菱角等。

在全榖雜糧類食物選擇上,由於國人鉀和鈣的攝取量較不足,因此依然希望有 1/3為 未精緻全穀類,以增加礦物質的來源,但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依據國民健康署 2013-2016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若以每日需求 2000 大卡熱量之六大類食物計算,我國 19~64 歲成人每日平均全榖雜糧類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 3 碗的有 49% ,也就是將近一半 19~64 歲成年人超過每日全榖雜糧類建議攝取量。現在的人多外食,一般便當的飯量常超過一碗,所以如果你每次都把便當的飯吃完,這一半的人可能就是你喔。

進擊的蛋蛋,蛋類去汙名大晉級

豆魚蛋肉類食物是我們身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民國 100 年時為了強調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優先選擇,以及較健康的脂肪組成,因此將「蛋豆魚肉類」的順序修改為「豆魚肉蛋類」;在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中,將蛋往前一個序位,也就是放在肉前,修改為「豆魚蛋肉類」,這是由於近年的研究顯示蛋的攝取對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不具相關性,加上蛋的營養豐富,對於牙口不好的老人家或吃蛋奶素的國人來說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建議一般健康人可以每天吃一顆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國民健康署 2013-2016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若以每日需求 2000 大卡熱量之六大類食物計算,我國 19~64 歲成人每日平均豆魚蛋肉攝取超過建議攝取量 6 份有 53% ,在外吃便當其實很容易超過這個量,因為常是一塊排骨或雞腿之外,副菜的部份還會出現炒蛋或炒豆干,建議大家如果已經選了排骨或雞腿,副菜的部分可以全選純蔬菜;或是不點主菜,副菜的部分加選豆製品和蛋料理。

沒在蓋你,低脂全脂都能補鈣

乳品類是重要的鈣質來源,在民國 100 年時為避免國人攝入過多脂肪,將原本的「奶類」改為「低脂乳品類」,但在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中,用「乳品類」取代過去用的「低脂乳品類」,這是由於近年的研究發現,並不會因為攝取全脂乳品而增加心血管風險或造成肥胖,因此低脂全脂都很好。

依國民健康署 2013-2016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 19~64 歲成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到 1.5 杯高達 99.8% ,也就是幾乎大家都不及格啊!大家在點手搖杯或在便利商店買飲料時,建議可以改點有加鮮奶的系列或改拿鮮乳取代飲料,或者是早上點三明治時別忘了加片起司,補足乳品類的含量喔!此外,如果有乳糖不耐症的情形,可以選擇優格或起司等發酵乳製品來替代,以此避免攝取乳糖可能引起的腸胃不適。

那如果都不碰乳製品的話,我們是否有什麼替代方案呢?

有些人可能會改喝豆漿,想說都白白的應該差不多吧。然而,豆漿的鈣含量其實不多,以同樣的攝取量來比較的話,一杯豆漿含有約 38 毫克的鈣,全脂鮮乳則含有 278.4 毫克。也就是說,若要以豆漿來取代乳品的話,會建議再從其他富含鈣質的食物來補強,像小魚干就是不錯的選擇,10 公克能提供 221.3 毫克的鈣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澱粉和蛋白質過量,乳品類不足外,根據 2013-2016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大家的蔬菜和水果的攝取量太少,而油脂又太多(但堅果種子類太少),可見大家在攝取六大類食物上,能真正達到均衡飲食的不多,因此建議大家除了瞭解有那些變化外,也到國民健康署的網站去看 107 年最新版「每日飲食指南」,更瞭解怎麼吃的健康吃的好囉!

翻開指南,找出專屬自己的飲食建議吧

如果你仔細看每日飲食指南的圖,也許會注意到每一類食物的建議攝取量是以範圍呈現,會這麼表示的原因是人們對於營養的需求會因為性別、年齡、身高與體重…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個人要採用每日飲食指南的話,就得先找出自己的實際建議攝取量,藉由以下四個步驟你就能很簡單的知道自己一天該吃多少食物:

  1. 找出健康體重:以表一找出自己的健康體重落在哪個範圍內。
  2. 查出活動強度:一個人一天活動量的多寡與熱量需求有關,如果你動得越多,就會消耗更多能量。(想多吃點,就請多活動身體吧。)
  3. 確定熱量需求:接著以性別、身高/體重與活動程度就能找出一日熱量需求。
  4. 確定六大類食物的建議份數:依熱量需求,查出類食物的建議份數。

 

找出健康體重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每日生活活動強度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熱量需求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六大類飲食建議份數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轉轉轉,六大類食物轉成實際攝取量

從上面的四個步驟雖能知道各種食物的建議攝取份數,但這樣還是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得再把各類食物的份數轉換成食用量才能真正的照著飲食指南去吃,下列是六大類食物的份數與食用量的代換表:

六大類食物代換分量1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六大類食物代換份量2
修改自國民健康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

參考資料

  1. https://www.mohw.gov.tw/cp-16-40152-1.html
  2.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208

文章難易度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曬傷敷蘆薈有效嗎?簡易六步驟急救你曬傷的皮膚!
MedPartner_96
・2019/07/06 ・347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曬傷是許多人都有過的經驗,在歐洲的文獻回顧中發現有 20%-70% 的人在一年內有過不同程度曬傷的經驗(台灣應該比較少,但還是不少人曬傷),和中暑一樣,都是炎炎夏日中常會遇到的問題。

但大家對於曬傷的處理知識都正確嗎?在我們不科學隨機抽問了一小群網友後,發現大家的曬傷處理概念多數都不完整,在關鍵 6 步驟中平均只答對了 2.8 個⋯⋯ 因此我們決定從曬傷的機轉、處理以及預防完整濃縮成一篇知識文分享給大家。如同先前的文章,我們不太希望大家用「硬背」把步驟記下來,而是完整理解曬傷相關的成因和相關變化,一但發生的時候,才能隨機應變,用最接近正確的方式處理曬傷問題。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上課囉!

急救之前,先了解「曬傷」是怎麼產生的?

曬傷其實跟灼傷是一樣的概念,主要是皮膚接受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後產生了熱傷害。紫外線中波長較長且能量較低的 UVA 容易造成曬黑、曬老,而波長較短且能量較強的 UVB 容易造成曬紅、曬傷。所以如果擔心曬傷的話,主要必須防護的目標是 UVB 為主。但多數人也擔心曬黑、曬老的問題,所以涵蓋 UVA 波段的完整防曬就很重要了。常見的曬傷依照嚴重的程度可以分為兩種:

  1. 較輕微、侷限在表皮層的曬傷。會呈現發紅脫皮的反應。屬於一度灼傷
  2. 較嚴重的曬傷,紫外線已經傷害到真皮層,可能觀察到出現水泡伴隨劇烈疼痛。屬於淺二度灼傷

怕大家沒辦法分辨,附上同一人,兩種不同程度曬傷的照片給大家參考:起水泡的區域就是曬傷至真皮層導致淺二度灼傷,而單純發紅的區域就是曬傷侷限於表皮的一度灼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擦防曬乳曬傷後三天的皮膚變化,發紅的一度灼傷與起水泡的淺二度灼傷。 圖/Axelv and available via CC BY-SA 3.0

但曬傷其實是一連串的皮膚病理變化,在剛開始的幾小時內,皮膚內的發炎細胞會開始作用,讓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發炎的紅、腫、熱、痛反應。變紅的情形常在曬傷後即刻、或於曬後的 3-4 小時左右出現,通常在曬傷後 12-24 小時達到高峰。黑色素細胞也會因為紫外線的刺激,開始分泌黑色素,作為一種自衛機制,所以曬黑可以是很快的事,等到曬傷的紅色退了之後,曬黑的情況會在曬後的第二、三天左右最明顯。因曬傷而受損的表皮會接著開始脫落,這個階段會感覺自己跟一條蛇一樣,不停掉下皮屑。等到皮屑掉完,整個曬傷的急性期就差不多結束,留下的就是比以前黝黑的肌膚,要隨著時間才會慢慢淡化到原本的膚色了。

但不要以為曬傷只有這麼簡單,其實曬傷還有許多長期的問題,例如皮膚的老化長皺紋皮膚癌角質異常增厚,眼睛也可能因為過度日曬導致白內障。另外曬傷之後的皮膚,看起來似乎已經完全復原,不過一旦嚴重曬傷之後,該區域的皮膚即使復原了,也會變得比較脆弱、以後也可能更容易長斑。所以醫師才會這麼苦口婆心,整天在提醒大家要注意防曬,這不只是為了美麗的考量,更是健康的考量啊!

這邊插播曬傷的番外篇:如果觀察力很敏銳的話,你可能會發現通常皮膚顏色越白的人越容易曬傷,而皮膚越黑的人就越不容易曬傷。這主要跟皮膚內的黑色素分布密度有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去參考美白全攻略的這篇文章。其實黑色素雖然讓你看起來黑,但也同時具有吸收紫外線、清除自由基、保護膠原蛋白跟 DNA 的功能喔!

雖然多數的曬傷可以在曬後的三天左右逐漸自癒,但曬傷的急性期處理觀念還是很重要。以下我們依照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有關曬傷處置的建議,依照台灣環境微調,給大家曬傷處理的關鍵步驟建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曬傷處理六步驟:降溫、保濕、止痛、補水、避免感染、加強遮蔽

【冷水降溫】最簡單的做法是沖冷水澡,或者用毛巾沾冷水覆蓋在曬傷處,但建議避免用冰塊冰敷。因為冰敷雖有不錯的降溫效果,但曬傷受損的皮膚也較容易被凍傷。這跟灼傷急救的第一步概念完全一樣。

【保濕】沖完澡後,用毛巾輕輕拍乾身體,但不必完全擦乾,保留一些水分在皮膚上。並且擦上成分單純、無香精、無色素或其他刺激物質的保濕產品。防曬後鎮定用的蘆薈產品是可以考慮選用,但要注意的是,能夠產生鎮定效果的只有蘆薈裡面的蘆薈膠,它應該是透明無色的。如果你買的產品是綠色的,必定是添加了其他物質或色素,那就不建議使用。如果有人好心拿了整條蘆薈要給你用,請不要傻傻就整條抹得很開心。別忘了蘆薈的綠色外皮以及汁液是有刺激性的,只有中間透明的蘆薈膠才有用啊!

為了避免大家犯傻,貼上蘆薈玉照一張。外面那層綠色的,還有流出來的黃色汁液都是有刺激性的,只能用中間完全透明的那塊喔!有些網友會想用小黃瓜或西瓜皮這類東西來保濕,這不會不行,但僅限於輕微發紅的曬傷,如果有開放性傷口就不宜使用,而且其實效果不是很強啦⋯⋯

外面那層綠色的,還有流出來的黃色汁液都是有刺激性的,只能用中間完全透明的!圖/Max Pixel

止痛】如果皮膚真的很痛,可以考慮使用局部外用低濃度類固醇藥膏,但如果有破皮的區域就不能使用不能使用局部麻醉效果的藥膏以避免刺激或產生過敏反應。如果還是很痛,可考慮使用口服阿斯匹靈 (Aspirin)、Ibuprophen 、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等非類固醇止痛藥,但不建議使用口服類固醇止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千萬不要去抹什麼牙膏、醬油這些怪東西,那不但沒幫助還增加感染風險!

補充水分】曬傷會導致角質層鎖水的能力下降,因此體內的水分容易流失。補充充足的水分可以降低脫水的風險,也能緩減其他劇烈曝曬後的不適,例如中暑。至於補水的方式,直接飲水就可以,有些人會想去打點滴,在多數狀況下沒有必要。

不要戳破水泡】假如曬傷嚴重到起水泡的話,應該讓水泡自己消掉、癒合。刻意弄破水泡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如果水泡不小心破了,請用生理食鹽水沖乾淨後就醫。如果水泡面積很大,那代表曬傷嚴重,應該要直接就醫。

加強物理性防曬】在曬傷復原期間,儘量用衣物、傘、帽遮蔽的方式儘量防曬。這時候受損的皮膚已經不適合塗抹防曬產品了,只能儘量避免曝曬,不得已要出門時,就用物理性的方式加強遮蔽,避免已經受傷的皮膚繼續受到紫外線的傷害。

依照上面的 6 點關鍵操作,就可以有效控制曬傷的情形不要惡化,讓皮膚儘速復原。另外要提醒的是,如果有嚴重的大片曬傷合併水泡,或有其他嚴重熱傷害的症狀例如:體溫上升發燒、劇烈頭痛、意識狀態不清、噁心、嘔吐、視力模糊或昏迷的情況,請務必直接就醫不要拖延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其事後急救,不如加強防曬觀念吧!

不過大家都知道,預防重於治療,與其曬傷之後來想怎麼處理,不如一開始就好好預防曬傷發生。接下來跟大家分享預防曬傷的關鍵。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避免在上午 10 點至下午 3 點這段紫外線最猛烈的時間出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門,請搭配使用防曬的帽子、長袖深色衣物、外套、陽傘、太陽眼鏡等等。有關防曬衣物的選用,可以參考這篇有關UPF的介紹文章。這些儘量都能做到後,再搭配防曬乳使用。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曬傷都是在海邊發生,關鍵原因常是因為沒有補擦防曬產品。如果要下水,請務必注意你選的防曬產品的抗水能力,至於要怎麼看,請回去複習這篇文章

以上的這些重點都能做到,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安心度過這個夏天啦!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How to treat sunburn?
  2. 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unburn (Beyond the Basics)
  3. Uptodate: Sunburn
  4. Cosmeceuticals, 3rd edition
  5. 台灣藥粧品學研習專業小組討論講義(邱品齊醫師提供)
  6.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同婚合法會提高愛滋人數嗎?去汙名化才是關鍵!
MedPartner_96
・2019/05/16 ・165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同志婚姻合法化,對 LBGT 族群友善,真的會導致愛滋病人數增加嗎?最近又開始有一波網路謠言瘋傳了,請大家協助分享正確知識。

最近有篇文章『天哪!台灣愛滋感染者快要飆破四萬了!』內容提及很多錯誤資訊跟解讀,有網友看到這些謠言,對我們提了一些問題。雖台灣即將立定相關法規,但未來的事情沒人敢說一定怎樣,但我們可以一起看看相關研究,以及台灣現有的資料,來預測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也可以看看這些網路謠言的說法,到底問題在哪?

2018年,台灣愛滋病例新增人數首見下降

在 2017 大法官釋憲中說到,應讓相同性別之兩人,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在 2017 年的愛滋病新增人數是 2512 人,但 2018 年全年是 1993 人,是 10 年來首次出現新增病例人數下降的情形。

在 2018 年 8 月疾管署發布的資訊中,15 歲至 24 歲的新增患者同期降幅達 32%;感染人數最多的族群 25 歲至 34 歲者,降幅也達 2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醫師的分析,下降的關鍵,主要必須感謝全國愛滋治療團隊和個案管理師,他們能夠在確認感染後,就立刻轉介治療、並且立刻服藥,做到有 9 成的服藥者都測不到愛滋病毒量,也就是沒有傳染力,讓疫情有效被控制。

台灣在愛滋病防治上,已經做到接近世界標準的成績。聯合國針對愛滋病訂立了 90-90-90 目標,也就是 90% 患者知道自己感染、90% 感染者有服藥控制,以及 90% 服藥者的病毒量測不到。目前台灣的達成率已經有 79%、87%、90%。

仍有四萬人染病?與他國相比,染病率不算太高

企圖帶誤導風向的粉專,只講了全台灣愛滋人口近4萬人,但到底嚴不嚴重,要比較的應該是「總人口數跟生病人數的比率」。以台灣有2400萬人口,染病的人數比率,跟世界國家,甚至是先進國家相比,都不是偏高的數字。更何況我們的篩檢率還在提高、新增染病人數再下降,相關的預防以及治療都是世界模範生的等級了。

愛滋防治從正確認識除汙名化開始

美國研究:包容、去汙名,才是降低病情傳播關鍵!

另外在 2010 年發表在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的一篇研究 Tolerance and HIV,也指出當大家對同性戀的議題越持包容的態度,愛滋病就比較不容易傳播。可能的原因是,這樣的包容能夠避免同志被社會的壓迫,導致被逼到匿名、危險、地下化的環境,也降低了染病機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台灣擴大篩檢、鼓勵治療加上去除污名,才是愛滋防治重點。

聰明的你應該就知道,目前最需要強化的部分,就是讓更多不知道自己有愛滋病的朋友,願意去進行篩檢,並且接著服藥以及追蹤。而要讓這群朋友願意去做篩檢,很重要的一項議題,就是不能再對這個疾病污名化。

目前愛滋病已經不是絕症,而是可以控制得很好的疾病。台灣的醫療以及公共衛生環境,是有能力將愛滋病防治做好的,但除了醫療及公衛人員的努力之外,還需要更多民眾一起認識這個疾病、去除對疾病的污名。

所以看到這,你還會覺得同志婚姻合法化,會導致愛滋病人數增加嗎?其實關鍵真的不在同婚合不合法,而在於我們有沒有做好相關的性病防治教育、擴大篩檢、治療,以及個案追蹤,不是嗎?

參考資料

  1. 疾病管制署2018年8月14日疫情週報資料
  2. Francis, A.M., & Mialon, H.M. (2010). Tolerance and HIV. J Health Econ. 29(2), 250–267.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不要吃早餐比較好?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進食時間怎樣才合理
MedPartner_96
・2019/05/09 ・430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490 ・五年級

近年網路上瘋傳主張「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早餐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的文章,在多個不同媒體轉載。甚至有媒體下標醫師證實:最重要一餐竟是「宵夜」 ?!

原文講了一大串,簡單來說,是一位專看自費交感神經失調的醫師寫了一篇文章,認為熟睡的時候自律神經在讓身體修復,所以應該要補充能量,所以要睡前吃,「這才是真正符合生理機制的作法。」另外他也提到:「早餐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獲得修復的身體有滿滿的生長激素與瘦體素,能支應您起床後三~四小時左右都不需要額外的熱量。」看到這篇文章,許多看過減肥全攻略的網友們紛紛來信詢問,甚至感到恐慌。這位醫師真的「證實」了什麼嗎?今天就讓團隊醫師來幫大家說明,這樣的說法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吧!

先講結論:

  • 早餐不是一定要吃。在健康成人身上,沒吃或晚吃不會怎樣。但也不用嚇人說不能吃。
  • 孩童應該要吃早餐。疾病患者要大規模調整進食時間及份量需與醫療團隊溝通。
  • 若為了減重目的,如果你不真的餓,可以不吃或延後吃早餐,對減重可能有幫助。
  • 宵夜沒這麼危險,但也不用嚇人一定要這麼晚吃晚餐。
  • 吃東西的質跟量,比吃東西的時間點來得重要。

每個過世的人生前都吃過早餐,所以早餐很危險?

其實「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這樣的說法在今年初,因為一本新書的發表《早餐是危險的一餐》(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在台灣曾經造成瘋傳。這本書作者是 Terence Kealey 是劍橋大學臨床生物化學教授,許多人看到是名校教授寫的書,就把內容奉為圭臬了。

但是「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這句話,在科學上只是一個「專家意見」的等級。也就是說,目前還缺乏明確的證據。這位專看自律神經失調的醫師所寫的文章,基本上講的內容,就是這本書內容的極度精簡、再加上過度肯定的版本。只有嚴謹的研究才能「證實」事情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在那之前,所有的說法都只是假說、推論,並必須持續懷疑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還只是一個「專家意見」,目前還缺乏明確的證據。圖/pixabay

隨便舉個例子,觀察發現,每一個死亡的人在生前都長期接觸並飲用了「一氧化二氫」,所以我們要非常小心「一氧化二氫」。但一氧化二氫就是水啊,每個人死前都接觸並飲用了大量的水,難道代表水很危險嗎?這個例子是在告訴你,觀察性的研究,不能隨便推論因果關係,必須更近一步嚴謹實驗的證實。

近來對於該不該吃早餐這件事,今年有一篇研究找了 49 位原本「不吃早餐」的女性,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必須在每天早上吃下每日熱量攝取的 15% 以上,另外一組則是規定接近中午時才能開始進食有熱量的食物。也就是說,把他們拆分成「吃早餐組」,跟「不吃早餐組」。結果發現吃早餐的那組,進食的熱量平均增加了 266 大卡,而且也平均增加了 0.7 公斤的脂肪⋯⋯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原本不吃早餐的人」,逼他吃早餐的話,他可能會多攝取熱量,而且可能會變重,也就是「不要逼原本不吃早餐的人硬要吃早餐」。也有其他研究顯示,在正常人身上,把早上進食的時間往後拉,可能對體重控制有幫助,但這些研究並沒有告訴我們「吃早餐就是危險的」。因為進食不只是「體重」的問題,比方說「工作表現」,可能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進食不只是「體重」的問題,「工作表現」可能會受影響。圖/pixabay

另外一篇 2016 年的研究找了 20 位 12-14 歲的青少年,讓他們在空腹以及進食後分別測量了功能性的核磁共振,結果發現吃早餐的狀況下,在專注力的表現比較好,但反應力沒有顯著差異。也有其他研究指出,在低血糖或血糖不穩定的狀況下,判斷力會下降,雖然這些人的低血糖或血糖不穩定跟不吃早餐不一定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在「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這本書作者接受訪談的過程中,也曾提過「不吃早餐並不適合每個人。孩童需要它,那些開心吃早餐且體重控制良好的人就儘管繼續吃早餐就好。」

原文供參考:However, both Professor Kealey and Freer agree that skipping breakfast isn’t right for everybody. Children need it, and those people who happily eat breakfast and are at a healthy weight should just carry on. ‘The trouble with studies is that there simply isn’t a “one size fits all” approach when it comes to real people,’ says Freer.

因此截至目前的研究,如果你是想要控制體重,延後進食或者是跳過早餐但不會覺得不舒服的話,是可以嘗試的,但是不建議在發育期的孩童。如果是有任何代謝疾病的患者,要進行飲食調整,請務必和你的醫療團隊討論。但「早餐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這句話,其實真的太嚇人了,就連這本書的原作者都不認同。

下班都幾點了,不吃晚餐直接吃宵夜可以嗎?

吃宵夜到底好不好?可能多數人都會說不好。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吃宵夜可能沒這麼糟糕,以往會有「吃宵夜不好」這樣觀點的原因,可能也是因為「觀察性研究」的侷限。畢竟多數人吃宵夜應該不是在吃身體健康的,宵夜通常都是吃鹽酥雞、啤酒、滷味、洋芋片、燒烤⋯⋯這些食物往往高糖、高鹽、高油,不管在什麼時候吃都不是好事。

的確有些研究指出,把進食的時間延後,可能會對體重控制有幫助。

在一篇被引用過 120 次的研究中是這樣做的,他們找了 57 位穆斯林女性,利用穆斯林的齋戒月習俗(齋戒月期間只能在日落後大量進食,在日落之前只允許吃很少的水和食物),觀察他們在齋戒月前後的各種身體變化。結果發現這群女性在齋戒月期間吃的總熱量、進食的以及活動量跟非齋戒月期間沒有顯著差異,但經過齋戒月後,他們的體重與體脂肪都顯著下降。這可能代表如果在健康成人身上,把主要進食的時間往後調整,對體重及體脂肪會有幫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在另外一個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越晚吃主餐的人減重的效果會比早吃主餐的人較果差。

為什麼會出現許多不一致的研究呢?主要是人類的身體實在很複雜,影響肥胖的因素多到爆炸,每個研究往往有其限制,因此更多關於「飲食的時間點」對身體影響的研究,仍有待繼續。在 2017 年發表在 Nutrition Review 的一篇論文,則指出晝夜節律與體內微生物的複雜交互作用機制,對於體重控制的複雜關係。以上的這些研究,在在提醒我們,吃的時間點與體重控制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機制,現在絕對沒有人可以證實「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這樣的說法。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去 google scholar 用 “intake timing”, “fasting”, “post prandial”, 或 “circadian rhythm” 這些關鍵字去組合查詢,就會找到多到你想吐的文獻。這就是肥胖專家們每天在當壹週刊讀的內容⋯⋯

因此截至目前為止的研究,把晚餐的時間延後,或者是吃宵夜,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負面影響,重點在於你吃的是什麼東西。甚至把整天吃飯的時間往後調整,對減重可能有幫助。但是不是非得要在「睡前」吃,這部分沒看到什麼明確的證據。因此「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這句話以目前的科學研究,還有待證實。如果你想吃宵夜,沒有不行,但要慎選吃的內容,但我們也不會鼓勵平常沒在吃宵夜的人「特別去吃宵夜」。不過你想把進食的時間往後拉一些,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目前為止的研究,把晚餐的時間延後或吃宵夜,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圖/pixabay

到底幾點吃飯才正確?食物的質與量比時間更重要!

綜合上面的研究,有關什麼是「正確的飲食時間點」,目前科學界沒辦法告訴你「標準答案」。真正的科學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當許多事情我們還沒辦法很完整了解時,醫療人員可以根據現有的研究給予建議,但這個建議必須是合理、合邏輯的,並且也要告知相對應的風險、成本等因素,不能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而做出過度的推論,或者是隱藏相關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關科學證據的強弱,大家可以看看這篇實證醫學金字塔的介紹。如果常常被英國研究跟日本醫學博士搞得暈頭轉向,推薦你閱讀這篇「英國研究跟日本醫學博士要聽哪一個?3 大關鍵,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會更有能力辨識出問題新聞。至於怎麼看出這個人是真正的為科學再努力,還是唬爛的騙子,可以閱讀這篇如何區分這是科學還是詐騙?從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談起

在這則問題醫藥新聞中,轉貼的多個網站賺點閱,也從不用負責任啦。而醫療人員在說話,其實更要注意自己說的話,對社會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片面的說法會不會造成誤解甚至是傷害民眾的健康?

最後再講一次結論:

  • 早餐不是一定要吃。在健康成人身上,沒吃或晚吃不會怎樣。但也不用嚇人說不能吃。
  • 孩童應該要吃早餐。疾病患者要大規模調整進食時間及份量需與醫療團隊溝通。
  • 如果是為了減重目的,如果你不真的餓,可以不吃或延後吃早餐,對減重可能有幫助。
  • 宵夜沒這麼危險,但也不用嚇人一定要這麼晚吃晚餐。
  • 吃東西的質跟量,比吃東西的時間點來得重要。

身體是非常複雜的體系,當有人試圖告訴你「怎麼做才是對的」,並一副「我才是真理」的樣子時,請仔細檢視他所說的話,科學的證據程度到哪裡吧!自律神經是個複雜的系統,但越是複雜的系統,越不能夠簡單歸因於某個單純的行為或問題啊!在保健食品、醫療健康領域常有這樣的現象,大家崇拜、信仰某個所謂「大師」說的每句話,以及推薦的每個產品,但通常相信了 seafood,最後得利的不一定是弟子,但seafood 應該是穩賺不賠,難怪這麼多人要當 seafood 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Appetite. 2017 May 1;112:44-51. doi: 10.1016/j.appet.2016.12.041. Epub 2017 Jan 4.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reakfast on energy intake,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fat in women who are nonhabitual breakfast eaters.
  2. Nutr Neurosci. 2016;19(3):110-5. doi: 10.1179/1476830515Y.0000000011. Epub 2015 Jun 15. The effect of breakfast versus no breakfast on brain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hen performing cognitive tasks, as assessed by fMRI.
  3. Telegraph: Is breakfast actually bad for you?
  4.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1 Oct;19(10):2006-14. doi: 10.1038/oby.2011.48. Epub 2011 Apr 7. Greater weight loss and hormonal changes after 6 months diet with carbohydrates eaten mostly at dinner.
  5. Nutrition Reviews, Volume 75, Issue 9, 1 September 2017, Pages 673–682,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circadian rhythms, eating behaviors,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health
  6. Singapore Med J. 2007 Oct;48(10):906-10. Body composition, nutrient in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young women during Ramadan.
  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7, 604-611 (April 2013) | doi:10.1038/ijo.2012.229 Timing of food intake predicts weight loss effectiveness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