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基因研究大明星「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現在與未來在哪裡?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2018/11/28 ・5524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609 ・十年級

  • 文/ 陳淵銓 、 李慧芳
圖/qimono @Pixabay

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的原理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是一種細菌對抗外來質體(plasmid)或噬菌體(phage)的後天免疫系統(adaptive immunity),細菌會對曾侵入的 DNA 產生記憶,當序列相同的 DNA 再次進入細菌時,會產生免疫反應以分解此外來的 DNA。外來的DNA 首次進入細菌後並未完全被分解,經加工後可嵌入細菌基因體中,稱為 CRISPR 陣列(array),此特殊區段能夠轉錄合成 mRNA(messenger RNA),而菌體中具切割 DNA 活性的蛋白質則會利用 mRNA 片段去辨認互補性的 DNA 片段,並切除符合序列的標的物(圖 1,Barrangou 2010,Church 2013)。

圖 1 :CRISPR 的作用模式:小型導引 RNA(small-guiding RNA, sgRNA)辨認特定的 DNA 序列後,結合的 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 9(Cas9)蛋白會裁切在 DNA 正反兩股的 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PAM)NGG 上游各 3 個核苷酸的位置,形成鈍端的雙股斷。 圖/本研究整理。

基因編譯技術目前的優點及困難

CRISPR 廣泛受到基因編譯相關研究人員的採用,主因是具有下列優點:

(1) 無物種限制: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均適用此技術進行基因編譯;
(2) 簡單:基因標靶點(target site)搜尋容易,且 DNA 正反兩股皆可設計,質體構築失敗率低,Cas9 蛋白辨識效率高;
(3) 準確:利用 RNA 與 DNA 互補性鹼基配對的原理(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sgRNA 可以正確的辨認標的 DNA 序列;
(4) 迅速:使用 CRISPR 技術僅需合成特定序列的 DNA 或 RNA,較製造重組蛋白更為穩定且有效率;
(5) 便宜:製作材料僅有引子(primer)、質體及簡單的酵素,所需成本較傳統方法為低。

CRISPR 雖具有很多優點,但仍有下列困難:
(1) 脫靶(off target)效應:未必能完全正確的裁切在標的位置,比率高低很難估計,成品的篩選(screening)及驗證(verification)程序是必要的;
(2) 傳遞工具(delivery tool)的選擇:通常採用病毒、電衝擊(electroporation)、脂質(lipoid)或奈米粒子(nanoparticle)作為傳遞方法,而傳遞成功率攸關作用效能,工具的選擇及效能驗證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基礎研究到生產工具的應用

CRISPR 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目前此技術已付諸實際應用或有潛力運用的項目如下:

(一)基礎研究的工具

CRISPR 作為執行動物、植物、微生物基因編譯或基因體分析的技術,過去數年已有很多相關文獻發表(Church 2013,Zhang 2014),是目前最成功且最廣泛的應用,有一些生技公司使用此技術製作轉殖動物、植物及微生物,或者執行人類基因體的分析(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

(二)輔助工具的發展

使用 CRISPR 進行研究時所須使用的試劑和周邊設備包括成套工具組(如Surveyor mutation detection kit)、鑑別酵素(如mismatch-specific DNA endonuclease)、次世代定序分析(如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等,近年開發和銷售這些輔助工具的廠商已如雨後春筍般成立(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

(三)生產農工業產品或作為醫療的方法

開發農工業產品、藥品、治療及診斷方法是 CRISPR 最重要的應用,相關產品的預期利益亦最為豐厚,特別是人體治療,目前已有多種農工業產品進入商業化生產,醫療用品則大多仍在研究或臨床試驗階段,真正實際運用到人體者很少(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ISPR 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及應用的現況

CRISPR 在先進國家研究成果豐碩,專利與證照的申請案逐年增加,藥廠與生技公司紛紛運用此技術生產產品,相關產業發展迅速,規模越來越大。以下以美國為例,說明 CRISPR 在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及應用的現況(圖 2):

(一)專利與證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Broad 實驗室的張峰(Feng Zhang)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珍妮佛 ‧ 杜德納(Jennifer Anne Doudna)是 CRISPR 專利爭奪戰兩個團隊的領導人物。自 2013 年 3 月 16 日起,美國新專利法從「先發明制(First to invent)」改採「先申請制(First inventor to file)」制,並修改專利法,以歷程調查程序(Derivation proceeding)取代專利衝突程序(Interference proceeding)。

杜德納團隊於 2013 年 3 月 15 日提出申請,而張峰團隊於 2013 年 10 月 15 日提出申請,但花費大筆經費使用優先審查服務,因此早於杜德納團隊,於 2014 年 4 月便獲得了美國專利局核准專利。目前此案仍在上訴處理中,專利歸屬仍有爭議,但預期爭議各方會有妥協的趨勢,可能會結束某些專利權而最終進行證照交換(cross license)(Cohen 2017)。

現今在美國從事 CRISPR 技術轉移的公司或機構,較著名的包括 Broad Institute、Editas Medicine、Caribou Biosciences、Intellia Therapeutics、ERS Genomics 及 CRISPR Therapeutics,其發展方向各異,但共同特徵是均為代理人(surrogate)且與專利持有者關係密切,通常只進行技術轉移,實際的生產銷售則由規模更大的藥廠或生技公司負責。對於一般性應用則通常採取非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如研究工具、農工產品、實驗動物或藥品開發等,但涉及人體治療的部分,則通常採取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Cohen 20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CRISPR 企業的成立

CRISPR 的發展已成功創造出新產業,造就許多 CRISPR 公司的成立(the birth of CRISPR Inc.)。

此技術首先在食品畜牧業開創出一片天地,案例如:1. 成功開發可抵抗噬菌體攻擊的乳酸生產菌株,大幅提升乳製品的產能,例如優格(yogurt)和乳酪(cheese)的生產。2. 應用於編譯動、植物或微生物基因以產出所需特性的家畜、農作物或商業化生產酵素,或是進一步製作基因轉殖動物,作為研究疾病及開發藥物的動物模式(animal model)。

生技醫療方面,鐮刀型貧血症、地中海型貧血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和囊腫性纖維化等,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都已在研究中或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更有藉此製作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和嵌合抗原接受體 T 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用於細胞、基因或免疫治療者(Cohen 2017)。其中,諾華(Novartis)的 CART 療法Kymriah(tisagenlecleucel)用於治療復發性和難治性 B 細胞急性白血病的 25 歲以下患者,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所核准上市的第一個基因療法。

(點擊圖片可放大)圖 2 :美國的 CRISPR 技術轉移相關的公司、智慧財產權持有者及應用(引用 The Birth of CRISPR Inc.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683) 圖/本研究整理

在美國,CRISPR 發展與日精進;應用範圍漸廣,使專利申請十分踴躍,但獨家的技術轉移及證照授權,引發了智慧財產權持有者與各大藥廠、生技公司的商業利益競逐。自從此技術變成一門生意(business)之後,確實為美國社會帶來爭論甚至撕裂,與 CRISPR 技術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學術榮譽、個人利益、忠誠、自我期許、地域及媒體版面等等議題,都浮上了辯論臺。當然,還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夢想(Cohen 20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景看好

CRISPR 的發展十分快速,具體可應用項目持續開展中,前景十分看好,尤其是下列三個面向,不僅業界大有可為,更可成為國家發展的推力:

(一)技術創新

CRISPR 可以加速問題的解決,如縮短基因轉殖動、植物產生的時程;更有潛力解決以往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治療病毒潛伏性感染及遺傳性疾病等。為促進生物科技的創新,與國際發展並駕齊驅,政府應制定政策鼓勵相關技術的研發。

(二)產業發展

CRISPR 應用於農工業及醫藥業,可加速產品研發的進度,增加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獲利。為促進產業的升級與產學合作,政府應建立產官學界合作的管道和交流的平台,使得 CRISPR 的相關技術能從實驗室研究進入產業應用階段,加速實證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發展,並扶持相關產業的建立。

(三)精準治療(Precision medicine)

CRISPR 可運用於高度專一性和客製化的細胞和基因治療(cell and gene therapy),例如 iPS 細胞和 CART 細胞(圖 2,Cohen J. 2017)的製作,即在精準治療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為符合個別病人的需求,政府可擬定新政策配合,創造一個生物經濟(bioeconomics)體系和建立因應個體差異的人體生物資訊資料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能面臨的爭議與挑戰:社會、法律及倫理的層面

CRISPR 技術無疑為基因編輯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但人類若藉此打造「理想生命」或追求「長生不老」,是否會造成問題? 圖/達文西《維特魯威人》 via wikipedia

CRISPR 已在生態、環境、風險評估及基因編譯的事務上引發了一些安全議題,我們有必要就社會、法律及倫理的層面上,作政策面的公共事務溝通,以下問題是最為大家所關切的:

(一)利益和風險的平衡(Balance of benefits and risks)

CRISPR 應用於基因編譯雖有無物種限制、簡單、準確、迅速及便宜的優點,但仍有脫靶或傳遞工具的問題,例如:脫靶可能會造成有害的突變,傳遞工具則可能具有毒性或成本很高。考量利益需評估相對之風險,以確保利益高於風險,但實務面上利益和風險評估之複雜性極高,需要利益相關者的擴大參與(Nicol etc. 2017,Rodriguez 2016)。況且各方立場及觀點往往不一,要達成平衡並不容易,須仰賴眾人建立一個科學性的利益和風險評估機制。

(二)個人利益及公共利益之兼顧(Compatibility of private interests and the public good)

張峰和珍妮佛 ‧ 杜德納在美國的專利爭奪戰引起了 CRISPR 的專利權及商業應用爭議,目前看來,大有個人利益凌駕公共利益之勢。為確保公共利益,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的範圍應縮小,並增加創造發明此新技術的機構彼此間的競爭關係(Cohen 2017,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另一方面,技術開發者(專利持有者)與證照持有者(生產銷售者),應達成雙方協議,並制定相關專利法規,規定權利保護的時程與範圍,以增加創造發明的誘因;提高生產銷售的利潤;與保障商業利益,但應有相對義務之規定以兼顧公共利益。

(三)隨意改造基因(Random manipulation of genes)

任意編譯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基因可能會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浩劫,最近科學家更首度成功利用CRISPR 有效的改變人類胚胎的 DNA(Sheron Begley, 2017),若任意改造人類基因體則可能會有人造人、複製人、甚至長生不老人的出現。為避免破壞環境生態和引發人類倫理危機,應用之範圍及目的須有妥善之政策規劃及法規規範,必要時應有適當的限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人體治療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therapy)

CRISPR 運用在人體治療已有相當進展,近來在治療病毒潛伏性感染(如人類後天免疫不全病毒、疱疹病毒、人類乳突病毒和 B 型肝炎病毒等)、遺傳性疾病(Cohen 2017)及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亨丁頓舞蹈症和帕金森氏症等)(Kim 2017,Li 2016)的研究上都有突破,亦相當有潛力運用在抗癌藥的研發。若這項技術可以成功運用在人類臨床治療,將有深遠的影響並帶來重大的價值。但這些疾病的療程通常耗時且費用龐大,若無管控,商業化恐在所難免。醫療人權乃普世價值,治療不應成為某些特定人的特權,政府對非歸因於己的基因治療需求者,應有適當之保險給付,並盡量降低基因治療之成本,配合合理的付費制度,以公正分配醫療資源。

臺灣的發展現況

在台灣,已有很多實驗室使用 CRISPR 作為研究工具,如製作幹細胞、基因轉殖動植物、微生物基因改造及藥品開發等,或者研究 CRISPR 引發的免疫反應,相當廣泛地用於基礎研究,並已有成果發表於學術性期刊或研討會論文、報告。在相關產業面則仍在起步階段,雖已有公司實際利用此技術從事研發和生產製造,但大多企業為代理商。

我國目前已有專利法作為專利申請的規範,有些學校或研究機關亦設有技術轉移單位,但參考國外專利申請之爭議,有關 CRISPR 的專利申請及證照持有,仍應明確規範申請流程,以鼓勵創造發明,並避免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

近來政府及民間研究機關已投入不少經費於 CRISPR 相關的研究,例如:近 5 年科技部通過的 CRISPR 相關專題研究案及規劃推動案已有 39 件,領域涵蓋生物科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核准經費總金額已超過新台幣 1 億 6 千萬元。我們團隊近來曾訪談過國內 CRISPR 相關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現階段面臨的挑戰如下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表乃本團隊實地訪談後之研究整理。

CRISPR 前景看好,臺灣準備好了嗎?

CRISPR 是基因編譯的革命性發現,可快速而準確的改造標的物的基因序列,已開啟新的基因體研究世代。在國外,CRISPR 技術除已廣泛用於基礎研究外,並逐漸應用於生產農工業產品及人體治療上,不少生技公司和藥廠陸續投入研發和生產相關產品以搶食這塊商業大餅,相關產業正蓬勃發展。在台灣,CRISPR 技術主要用作為基礎研究工具,相關產業則尚在萌芽階段;儘管如此,我們預期 CRISPR 相關產業在不久的將來在台灣仍會迅速發展,並有促進產業的創新與升級之潛力。

雖然 CRISPR 在國內的發展有不少困難和挑戰待克服,相關政策亦仍在擬定中或法規仍在草案階段(如細胞與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但綜觀國際科技發展趨勢,CRISPR 前景十分看好。解決技術上的困難需要發展新技術或改進原來的技術,可促進科學的進步;解決專利與證照的挑戰則有賴制定更完善的法規和政策。討論倫理問題絕非阻礙科學進步,而是一種未雨綢繆,著重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對於科技發展的利弊得失及造成的衝擊進行多方面的探討,會使政策的規劃更為周延,亦有利於科技的長期良性發展。

目前我們團隊正在盤點國家投入於 CRISPR 研究過程中所發現新觀念及新技術,如利用 CRISPR 作為未來研究精準治療的疾病模式等。期許我國的研究人員在從事研究的同時,不但能解決技術創新瓶頸,甚至連專利證照申請及衍生的倫理問題都能一併考量,確實因應 CRISPR 的創新發展和國際潮流趨勢,開創美好前景(圖 3)。

圖 3 :CRISPR 的研發、應用及政策規劃。 圖/本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 Basu S, Adams L, Guhathakurta S, Kim YS. (2017). A novel tool for monitoring endogenous alpha-synuclein transcription by NanoLuciferase tag insertion at the 3’end using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technique. Scientific report. 4 Apr. 2017; 7:45883.
  • Contreras J. L. and Sherkow, J. S. (2017). CRISPR, Surrogate Licensing,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698-700
  • Cohen J. (2017).The Birth of CRISPR Inc.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680-684
  • DiCarlo J. E., Norville J. E., Mali P., Rios X., Aach J., Church G.M. (2013). Genome engineering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using CRISPR-Cas system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Apr. 2013; 41(7):4336-4343.
  • Horvath P. and Barrangou R. (2010). CRISPR/Cas, the immune system of bacteria and archaea. Science, 8 Jan. 2010; 327(5962):167-170.
  • Mali P., Yang L., Esvelt K.M., Aach J., Guell M., DiCarlo J.E., Norville J.E., Church G.M. (2013). RNA-guided human genome engineering via Cas9. Science, 15 Feb. 2013; 339(6121):823-826.
  • Nicol D, Eckstein L, Morrison M, Sherkow JS, Otlowski M, Whitton T, Bubela T, Burdon KP, Chalmers D, Chan S, Charlesworth J, Critchley C, Crossley M, de Lacey S, Dickinson JL, Hewitt AW, Kamens J, Kato K, Kleiderman E, Kodama S, Liddicoat J, Mackey DA, Newson AJ, Nielsen J, Wagner JK, McWhirter RE. (2017). Key challenges in bringing CRISPR-mediated somatic cell therapy into the clinic. Genome Medicine. 2017; 9:85.
  • Rodriguez E. (2016). Ethical Issues in Genome Editing using Crispr/Cas9 System.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 Bioethics. March 24, 2016; 7:2
  • Shalem O., Sanjana N.E., Hartenian E., Shi X., Scott D.A., Mikkelsen T.S., Heckl D., Ebert B.L., Root D.E., Doench J.G., Zhang F. (2014). Genome-scale CRISPR-Cas9 knockout screening in human cells. Science, 3 Jan. 2014; 343(6166):84-87
  • Sheron Begley. (2017). First Human Embryos Edited in the U.S., Scientists Say. Scientific American, 27 July 2017.
  • Yang W, Tu Z, Sun Q, Li XJ. (2017). CRISPR/Cas9: Implications for Modeling and Therapy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Frontier Molecular Neuroscience. 28 Apr. 2016; 9:3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10 篇文章 ・ 8 位粉絲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為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以重要議題導向分析全球科技政策與科技發展趨勢,呈現研究觀點與產出精華。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用迷幻藥治憂鬱?基因編輯療法將通過批准?——2023 最值得關注十大科學事件(上)
PanSci_96
・2023/01/30 ・234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 2022 年裡,我們見證了低軌通訊衛星在戰爭中的作用、Omicron 肆虐與次世代疫苗、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系外生命印記、銀河中心黑洞初次現身、人類精準回擊小行星、台灣 CAR-T 首例、特斯拉的平價人形機器人、與超強的 LaMDA 跟 ChatGPT AI 語言模型!

2023 年能更刺激嗎?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科學大事呢?

我們綜合整理了 Nature、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NewScientist、富比世雜誌、經濟學人雜誌,結合泛科學的觀察與期待程度,提出這份「2023 最值得關注十大科學事件」;今年的科學界將會熱鬧非凡,令人目不暇給!

No.10 病原體通緝名單

2022 年 11 月,法國科學家在 bioRxiv 上發表了從西伯利亞永凍土中復活的多種病毒;這些「殭屍病毒」中最古老的已經有 48500 歲,在溫度升高後,這些病毒都復甦了過來……。雖然這批古老病毒只能感染變形蟲,但也暗示著,冰層之下存在更多正在休眠、極可能對哺乳動物或人類造成危險的病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氣溫與海溫升高,這些不定時病毒炸彈正在醞釀著。

世界衛生組織將在今年發布修訂後的「重點病原體清單」,至少 300 位科學家嚴謹審查超過 25 個病毒與細菌家族的各種證據,針對目前還未知、但可能造成全球疫情的未知疾病 Disease X 做出預測,擬出一份優先名單。被列入名單的病原體通緝犯將會被重點研究調查,以利未來開發疫苗、治療與診斷技術。

被列入優先名單的病原體將會被重點研究調查。圖/Envato Elements

No.9 新一代 mRNA 疫苗

乘著在 COVID-19 大流行間快速成熟的 mRNA 疫苗研發平台,許多疫苗正蓄勢待發。

BNT 在 2023 年初針對瘧疾、肺結核和生殖器皰疹的 mRNA 疫苗開始了首次人體實驗;也與輝瑞合作,研發能降低帶狀皰疹發病率的疫苗。另一家 mRNA 大廠莫德納,也在研發能預防生殖器皰疹和帶狀皰疹病毒疫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莫德納開發的黑色素瘤 mRNA 疫苗與默克的藥物合併療法,在去年底公布中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能降低 44% 的死亡率及復發風險,臨床試驗也將在 2023 年進入最後階段。

這些將在 2023 年揭曉的成果,將拓展人類使用 mRNA 疫苗對抗疾病的手段。

新一代 mRNA 疫苗正蓄勢待發。圖/Envato Elements

No.8 CRISPR 療法獲批准

由於之前的臨床試驗結果很不錯,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極有可能會在今年首次正式通過批准!

這種 exagamlogene autotemcel(exa-cel)療法,是由美國波士頓的 Vertex Pharmaceuticals 和英國劍橋的 CRISPR Therapeutics 公司共同開發。用超簡化的方式來説,治療方法就是先收集一個人自己的幹細胞,接著用 CRISPR-Cas9 編輯修正幹細胞中有缺陷的基因,最後再把這些細胞輸回人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Vertex 公司預計會在 3 月向美國 FDA 申請批准,讓 exa-cel 療法可以用於治療 β-地中海貧血或鐮狀細胞病的患者。

然而,隨著療法上市,相關的討論預期也將甚囂塵上……。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極有可能在今年正式通過批准。圖/Envato Elements

No.7 阿茲海默有藥醫

美國 FDA 將在年初宣布,Eisai 製藥公司和 Biogen 生技公司開發的 lecanemab,是否可以用來治療阿茲海默患者。

該藥物就像一台大腦專用的掃地機器人,為單克隆抗體,可以清除大腦中積累的 β 澱粉樣蛋白;在包含了 1785 名早期阿茲海默患者的臨床試驗中顯示,比起安慰劑,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約 27%。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效果只能說是還好,也有些擔心藥物不夠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獨有偶,另一款由美國的 Anavex Life Sciences 開發的阿茲海默藥物 blarcamesine,目前也正在臨床試驗階段;它能啟動一種可提高神經元穩定性及相互連接能力的蛋白質,就像是幫神經元升級了連線速度與品質,估計在今年會持續帶來新消息。

blarcamesine 能幫神經元升級連線速度與品質。圖/Envato Elements

No.6 迷幻療法

2023 年,也極可能立下迷幻藥被用於醫療用途的里程碑。

多個相關臨床研究都進展到第三期,例如為 PTSD 創傷後症候群設計的新療法,結合了心理治療與 MDMA 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所謂的搖頭丸,在臨床三期中,67% 的患者不再被診斷有 PTSD。

而來自迷幻蘑菇的裸蓋菇素,則被用來治療難治型憂鬱症,其臨床二期結果令人鼓舞。233 名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分成三組,在服用不同劑量裸蓋菇素後,每一組的憂鬱症量表分數都降低;而劑量最重的那組,其降幅最顯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是 K 他命,竟然成為對抗酒精使用障礙的療法!酒精使用障礙包括酗酒、酒精依賴、成癮等,86% 的臨床試驗病人,在接受新療法後六個月,持續戒除酒精。

然而,也有科學家警告這些樂觀訊息中有炒作成份,就讓我們持續關注吧!

迷幻藥能有效治療病情!?圖/Envato Elements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第六到十名怎麼都是跟醫療健康有關的大事件呢?別急!在下一篇中,我們接著介紹更精采的第五到第一名!

也歡迎大家跟我們分享,你知道的、即將在 2023 年發生的科學大事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期待在 2023 年即將發生的科學大事件!圖/GIPHY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基因研究大明星「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現在與未來在哪裡?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2018/11/28 ・5524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609 ・十年級

  • 文/ 陳淵銓 、 李慧芳

圖/qimono @Pixabay

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的原理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是一種細菌對抗外來質體(plasmid)或噬菌體(phage)的後天免疫系統(adaptive immunity),細菌會對曾侵入的 DNA 產生記憶,當序列相同的 DNA 再次進入細菌時,會產生免疫反應以分解此外來的 DNA。外來的DNA 首次進入細菌後並未完全被分解,經加工後可嵌入細菌基因體中,稱為 CRISPR 陣列(array),此特殊區段能夠轉錄合成 mRNA(messenger RNA),而菌體中具切割 DNA 活性的蛋白質則會利用 mRNA 片段去辨認互補性的 DNA 片段,並切除符合序列的標的物(圖 1,Barrangou 2010,Church 2013)。

圖 1 :CRISPR 的作用模式:小型導引 RNA(small-guiding RNA, sgRNA)辨認特定的 DNA 序列後,結合的 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 9(Cas9)蛋白會裁切在 DNA 正反兩股的 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PAM)NGG 上游各 3 個核苷酸的位置,形成鈍端的雙股斷。 圖/本研究整理。

基因編譯技術目前的優點及困難

CRISPR 廣泛受到基因編譯相關研究人員的採用,主因是具有下列優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無物種限制: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均適用此技術進行基因編譯;
(2) 簡單:基因標靶點(target site)搜尋容易,且 DNA 正反兩股皆可設計,質體構築失敗率低,Cas9 蛋白辨識效率高;
(3) 準確:利用 RNA 與 DNA 互補性鹼基配對的原理(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sgRNA 可以正確的辨認標的 DNA 序列;
(4) 迅速:使用 CRISPR 技術僅需合成特定序列的 DNA 或 RNA,較製造重組蛋白更為穩定且有效率;
(5) 便宜:製作材料僅有引子(primer)、質體及簡單的酵素,所需成本較傳統方法為低。

CRISPR 雖具有很多優點,但仍有下列困難:
(1) 脫靶(off target)效應:未必能完全正確的裁切在標的位置,比率高低很難估計,成品的篩選(screening)及驗證(verification)程序是必要的;
(2) 傳遞工具(delivery tool)的選擇:通常採用病毒、電衝擊(electroporation)、脂質(lipoid)或奈米粒子(nanoparticle)作為傳遞方法,而傳遞成功率攸關作用效能,工具的選擇及效能驗證非常重要。

從基礎研究到生產工具的應用

CRISPR 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目前此技術已付諸實際應用或有潛力運用的項目如下:

(一)基礎研究的工具

CRISPR 作為執行動物、植物、微生物基因編譯或基因體分析的技術,過去數年已有很多相關文獻發表(Church 2013,Zhang 2014),是目前最成功且最廣泛的應用,有一些生技公司使用此技術製作轉殖動物、植物及微生物,或者執行人類基因體的分析(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輔助工具的發展

使用 CRISPR 進行研究時所須使用的試劑和周邊設備包括成套工具組(如Surveyor mutation detection kit)、鑑別酵素(如mismatch-specific DNA endonuclease)、次世代定序分析(如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等,近年開發和銷售這些輔助工具的廠商已如雨後春筍般成立(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

(三)生產農工業產品或作為醫療的方法

開發農工業產品、藥品、治療及診斷方法是 CRISPR 最重要的應用,相關產品的預期利益亦最為豐厚,特別是人體治療,目前已有多種農工業產品進入商業化生產,醫療用品則大多仍在研究或臨床試驗階段,真正實際運用到人體者很少(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

CRISPR 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及應用的現況

CRISPR 在先進國家研究成果豐碩,專利與證照的申請案逐年增加,藥廠與生技公司紛紛運用此技術生產產品,相關產業發展迅速,規模越來越大。以下以美國為例,說明 CRISPR 在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及應用的現況(圖 2):

(一)專利與證照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Broad 實驗室的張峰(Feng Zhang)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珍妮佛 ‧ 杜德納(Jennifer Anne Doudna)是 CRISPR 專利爭奪戰兩個團隊的領導人物。自 2013 年 3 月 16 日起,美國新專利法從「先發明制(First to invent)」改採「先申請制(First inventor to file)」制,並修改專利法,以歷程調查程序(Derivation proceeding)取代專利衝突程序(Interference proceedin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杜德納團隊於 2013 年 3 月 15 日提出申請,而張峰團隊於 2013 年 10 月 15 日提出申請,但花費大筆經費使用優先審查服務,因此早於杜德納團隊,於 2014 年 4 月便獲得了美國專利局核准專利。目前此案仍在上訴處理中,專利歸屬仍有爭議,但預期爭議各方會有妥協的趨勢,可能會結束某些專利權而最終進行證照交換(cross license)(Cohen 2017)。

現今在美國從事 CRISPR 技術轉移的公司或機構,較著名的包括 Broad Institute、Editas Medicine、Caribou Biosciences、Intellia Therapeutics、ERS Genomics 及 CRISPR Therapeutics,其發展方向各異,但共同特徵是均為代理人(surrogate)且與專利持有者關係密切,通常只進行技術轉移,實際的生產銷售則由規模更大的藥廠或生技公司負責。對於一般性應用則通常採取非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如研究工具、農工產品、實驗動物或藥品開發等,但涉及人體治療的部分,則通常採取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Cohen 2017)。

(二)CRISPR 企業的成立

CRISPR 的發展已成功創造出新產業,造就許多 CRISPR 公司的成立(the birth of CRISPR Inc.)。

此技術首先在食品畜牧業開創出一片天地,案例如:1. 成功開發可抵抗噬菌體攻擊的乳酸生產菌株,大幅提升乳製品的產能,例如優格(yogurt)和乳酪(cheese)的生產。2. 應用於編譯動、植物或微生物基因以產出所需特性的家畜、農作物或商業化生產酵素,或是進一步製作基因轉殖動物,作為研究疾病及開發藥物的動物模式(animal mode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技醫療方面,鐮刀型貧血症、地中海型貧血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和囊腫性纖維化等,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都已在研究中或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更有藉此製作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和嵌合抗原接受體 T 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用於細胞、基因或免疫治療者(Cohen 2017)。其中,諾華(Novartis)的 CART 療法Kymriah(tisagenlecleucel)用於治療復發性和難治性 B 細胞急性白血病的 25 歲以下患者,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所核准上市的第一個基因療法。

(點擊圖片可放大)圖 2 :美國的 CRISPR 技術轉移相關的公司、智慧財產權持有者及應用(引用 The Birth of CRISPR Inc.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683) 圖/本研究整理

在美國,CRISPR 發展與日精進;應用範圍漸廣,使專利申請十分踴躍,但獨家的技術轉移及證照授權,引發了智慧財產權持有者與各大藥廠、生技公司的商業利益競逐。自從此技術變成一門生意(business)之後,確實為美國社會帶來爭論甚至撕裂,與 CRISPR 技術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學術榮譽、個人利益、忠誠、自我期許、地域及媒體版面等等議題,都浮上了辯論臺。當然,還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夢想(Cohen 2017)。

前景看好

CRISPR 的發展十分快速,具體可應用項目持續開展中,前景十分看好,尤其是下列三個面向,不僅業界大有可為,更可成為國家發展的推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技術創新

CRISPR 可以加速問題的解決,如縮短基因轉殖動、植物產生的時程;更有潛力解決以往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治療病毒潛伏性感染及遺傳性疾病等。為促進生物科技的創新,與國際發展並駕齊驅,政府應制定政策鼓勵相關技術的研發。

(二)產業發展

CRISPR 應用於農工業及醫藥業,可加速產品研發的進度,增加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獲利。為促進產業的升級與產學合作,政府應建立產官學界合作的管道和交流的平台,使得 CRISPR 的相關技術能從實驗室研究進入產業應用階段,加速實證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發展,並扶持相關產業的建立。

(三)精準治療(Precision medicine)

CRISPR 可運用於高度專一性和客製化的細胞和基因治療(cell and gene therapy),例如 iPS 細胞和 CART 細胞(圖 2,Cohen J. 2017)的製作,即在精準治療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為符合個別病人的需求,政府可擬定新政策配合,創造一個生物經濟(bioeconomics)體系和建立因應個體差異的人體生物資訊資料庫。

可能面臨的爭議與挑戰:社會、法律及倫理的層面

CRISPR 技術無疑為基因編輯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但人類若藉此打造「理想生命」或追求「長生不老」,是否會造成問題? 圖/達文西《維特魯威人》 via 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ISPR 已在生態、環境、風險評估及基因編譯的事務上引發了一些安全議題,我們有必要就社會、法律及倫理的層面上,作政策面的公共事務溝通,以下問題是最為大家所關切的:

(一)利益和風險的平衡(Balance of benefits and risks)

CRISPR 應用於基因編譯雖有無物種限制、簡單、準確、迅速及便宜的優點,但仍有脫靶或傳遞工具的問題,例如:脫靶可能會造成有害的突變,傳遞工具則可能具有毒性或成本很高。考量利益需評估相對之風險,以確保利益高於風險,但實務面上利益和風險評估之複雜性極高,需要利益相關者的擴大參與(Nicol etc. 2017,Rodriguez 2016)。況且各方立場及觀點往往不一,要達成平衡並不容易,須仰賴眾人建立一個科學性的利益和風險評估機制。

(二)個人利益及公共利益之兼顧(Compatibility of private interests and the public good)

張峰和珍妮佛 ‧ 杜德納在美國的專利爭奪戰引起了 CRISPR 的專利權及商業應用爭議,目前看來,大有個人利益凌駕公共利益之勢。為確保公共利益,獨家的技術轉移及授權的範圍應縮小,並增加創造發明此新技術的機構彼此間的競爭關係(Cohen 2017,Contreras and Sherkow 2017)。另一方面,技術開發者(專利持有者)與證照持有者(生產銷售者),應達成雙方協議,並制定相關專利法規,規定權利保護的時程與範圍,以增加創造發明的誘因;提高生產銷售的利潤;與保障商業利益,但應有相對義務之規定以兼顧公共利益。

(三)隨意改造基因(Random manipulation of genes)

任意編譯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基因可能會造成環境汙染和生態浩劫,最近科學家更首度成功利用CRISPR 有效的改變人類胚胎的 DNA(Sheron Begley, 2017),若任意改造人類基因體則可能會有人造人、複製人、甚至長生不老人的出現。為避免破壞環境生態和引發人類倫理危機,應用之範圍及目的須有妥善之政策規劃及法規規範,必要時應有適當的限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四)人體治療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therapy)

CRISPR 運用在人體治療已有相當進展,近來在治療病毒潛伏性感染(如人類後天免疫不全病毒、疱疹病毒、人類乳突病毒和 B 型肝炎病毒等)、遺傳性疾病(Cohen 2017)及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亨丁頓舞蹈症和帕金森氏症等)(Kim 2017,Li 2016)的研究上都有突破,亦相當有潛力運用在抗癌藥的研發。若這項技術可以成功運用在人類臨床治療,將有深遠的影響並帶來重大的價值。但這些疾病的療程通常耗時且費用龐大,若無管控,商業化恐在所難免。醫療人權乃普世價值,治療不應成為某些特定人的特權,政府對非歸因於己的基因治療需求者,應有適當之保險給付,並盡量降低基因治療之成本,配合合理的付費制度,以公正分配醫療資源。

臺灣的發展現況

在台灣,已有很多實驗室使用 CRISPR 作為研究工具,如製作幹細胞、基因轉殖動植物、微生物基因改造及藥品開發等,或者研究 CRISPR 引發的免疫反應,相當廣泛地用於基礎研究,並已有成果發表於學術性期刊或研討會論文、報告。在相關產業面則仍在起步階段,雖已有公司實際利用此技術從事研發和生產製造,但大多企業為代理商。

我國目前已有專利法作為專利申請的規範,有些學校或研究機關亦設有技術轉移單位,但參考國外專利申請之爭議,有關 CRISPR 的專利申請及證照持有,仍應明確規範申請流程,以鼓勵創造發明,並避免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

近來政府及民間研究機關已投入不少經費於 CRISPR 相關的研究,例如:近 5 年科技部通過的 CRISPR 相關專題研究案及規劃推動案已有 39 件,領域涵蓋生物科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核准經費總金額已超過新台幣 1 億 6 千萬元。我們團隊近來曾訪談過國內 CRISPR 相關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現階段面臨的挑戰如下表:

上表乃本團隊實地訪談後之研究整理。

CRISPR 前景看好,臺灣準備好了嗎?

CRISPR 是基因編譯的革命性發現,可快速而準確的改造標的物的基因序列,已開啟新的基因體研究世代。在國外,CRISPR 技術除已廣泛用於基礎研究外,並逐漸應用於生產農工業產品及人體治療上,不少生技公司和藥廠陸續投入研發和生產相關產品以搶食這塊商業大餅,相關產業正蓬勃發展。在台灣,CRISPR 技術主要用作為基礎研究工具,相關產業則尚在萌芽階段;儘管如此,我們預期 CRISPR 相關產業在不久的將來在台灣仍會迅速發展,並有促進產業的創新與升級之潛力。

雖然 CRISPR 在國內的發展有不少困難和挑戰待克服,相關政策亦仍在擬定中或法規仍在草案階段(如細胞與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但綜觀國際科技發展趨勢,CRISPR 前景十分看好。解決技術上的困難需要發展新技術或改進原來的技術,可促進科學的進步;解決專利與證照的挑戰則有賴制定更完善的法規和政策。討論倫理問題絕非阻礙科學進步,而是一種未雨綢繆,著重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對於科技發展的利弊得失及造成的衝擊進行多方面的探討,會使政策的規劃更為周延,亦有利於科技的長期良性發展。

目前我們團隊正在盤點國家投入於 CRISPR 研究過程中所發現新觀念及新技術,如利用 CRISPR 作為未來研究精準治療的疾病模式等。期許我國的研究人員在從事研究的同時,不但能解決技術創新瓶頸,甚至連專利證照申請及衍生的倫理問題都能一併考量,確實因應 CRISPR 的創新發展和國際潮流趨勢,開創美好前景(圖 3)。

圖 3 :CRISPR 的研發、應用及政策規劃。 圖/本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 Basu S, Adams L, Guhathakurta S, Kim YS. (2017). A novel tool for monitoring endogenous alpha-synuclein transcription by NanoLuciferase tag insertion at the 3’end using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technique. Scientific report. 4 Apr. 2017; 7:45883.
  • Contreras J. L. and Sherkow, J. S. (2017). CRISPR, Surrogate Licensing,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698-700
  • Cohen J. (2017).The Birth of CRISPR Inc. Science, 17 Feb. 2017; 355(6326):680-684
  • DiCarlo J. E., Norville J. E., Mali P., Rios X., Aach J., Church G.M. (2013). Genome engineering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using CRISPR-Cas system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Apr. 2013; 41(7):4336-4343.
  • Horvath P. and Barrangou R. (2010). CRISPR/Cas, the immune system of bacteria and archaea. Science, 8 Jan. 2010; 327(5962):167-170.
  • Mali P., Yang L., Esvelt K.M., Aach J., Guell M., DiCarlo J.E., Norville J.E., Church G.M. (2013). RNA-guided human genome engineering via Cas9. Science, 15 Feb. 2013; 339(6121):823-826.
  • Nicol D, Eckstein L, Morrison M, Sherkow JS, Otlowski M, Whitton T, Bubela T, Burdon KP, Chalmers D, Chan S, Charlesworth J, Critchley C, Crossley M, de Lacey S, Dickinson JL, Hewitt AW, Kamens J, Kato K, Kleiderman E, Kodama S, Liddicoat J, Mackey DA, Newson AJ, Nielsen J, Wagner JK, McWhirter RE. (2017). Key challenges in bringing CRISPR-mediated somatic cell therapy into the clinic. Genome Medicine. 2017; 9:85.
  • Rodriguez E. (2016). Ethical Issues in Genome Editing using Crispr/Cas9 System.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 Bioethics. March 24, 2016; 7:2
  • Shalem O., Sanjana N.E., Hartenian E., Shi X., Scott D.A., Mikkelsen T.S., Heckl D., Ebert B.L., Root D.E., Doench J.G., Zhang F. (2014). Genome-scale CRISPR-Cas9 knockout screening in human cells. Science, 3 Jan. 2014; 343(6166):84-87
  • Sheron Begley. (2017). First Human Embryos Edited in the U.S., Scientists Say. Scientific American, 27 July 2017.
  • Yang W, Tu Z, Sun Q, Li XJ. (2017). CRISPR/Cas9: Implications for Modeling and Therapy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Frontier Molecular Neuroscience. 28 Apr. 2016; 9:3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10 篇文章 ・ 8 位粉絲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為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以重要議題導向分析全球科技政策與科技發展趨勢,呈現研究觀點與產出精華。

0

4
4

文字

分享

0
4
4
霍亂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統?想要入侵人體,卻不想被感染!
寒波_96
・2022/05/19 ・339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由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引發的霍亂,是常見的人類傳染病。有意思的是,霍亂弧菌這般能入侵生物體的細菌,本身也會被病毒等異形入侵,有免疫的需求。

引起霍亂的霍亂弧菌。圖 / Wikimedia

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霍亂向我們展現了以前未知的免疫手法,不但能抵抗病毒,還能對付「質體」。霍亂究竟如何避免成為宿主的命運?質體又是什麼呢?[參考資料 1, 2]

細菌 vs 質體 vs 病毒大亂鬥:細菌也不想被寄生

細菌和人類一樣,都是用染色體上的 DNA 承載遺傳訊息。不過除了染色體以外,細菌也常常配備額外的「質體(plasmid)」,它們是 DNA 圍成的圈圈,獨立於細菌的染色體之外,具有自己的遺傳訊息,會自己複製。

細菌的遺傳物質,除了自己的染色體外,時常還額外攜帶數量不一的質體。圖/Bacterial DNA – the role of plasmids 

質體如果單方面依賴細菌供養、當個快樂的寄生蟲,那麼對細菌來說,質體就是個占空間的東西,只會耗費宿主的資源,對細菌是最差的狀況。但是,質體上也有基因,如果那些基因具備抗藥性等作用,那質體便對細菌有利。換句話說,質體和細菌的關係並不一定,有可能是有利、有害,或是沒有利也沒有害,視狀況而定。

細菌有時候具備攻擊質體的能力,例如近來作為基因改造工具而聲名大噪的 CRISPR,原本便是細菌用來抵禦病毒、質體的免疫系統。神奇的是,許多攻擊目標為質體的 CRISPR 套組,本身就位於質體上頭,令人懷疑其動機不單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方說,A 質體攜帶一套攻擊 B 質體的 CRISPR,那麼 A 質體的目的,到底是保護自己寄宿的細菌不被 B 質體入侵,或是維護自己的地位不要被 B 質體搶走呢?不好說,不好說。

細菌對付質體的手段除了 CRISPR,還有一招是利用「Argonaute」蛋白質,啟動針對質體的排外機制;有時候兩者兼備,就是不給質體活路。[參考資料 3]

了解上述資訊,便能體會霍亂新研究的奧妙:質體無法生存的霍亂弧菌,既沒有 CRISPR,亦沒有 Argonaute,卻有以前不知道的另外兩招。

沒有質體的霍亂弧菌

儘管大家的印象中,霍亂就是一款危害人類的傳染病,不過野生的霍亂弧菌有很多品系,除了 O1 和 O139 兩個亞型之外,大部分其實不怎麼會感染人類。歷史上霍亂有過七次大流行,目前第七次大流行的型號為 O1 旗下的 E1 Tor,也稱作 7PE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往導致大流行的型號以及野生霍亂品系,細菌中一般都帶著質體,可是如今廣傳的 E1 Tor 卻常常沒有。假如人為將質體送進細菌體內,一開始倒是沒什麼阻礙,可是複製繁殖十代以後的細菌,卻幾乎不再擁有質體。

因此我們可以假設,霍亂第七次大流行的主角,可能比同類們多出些什麼,讓它新增了排除質體的能力。既然不是其餘細菌使用的 CRISPR 與 Argonaute,應該是某種目前未知的手段。

研究者一番搜尋後,從霍亂基因組上找到 2 處有關係的區域,稱它們為 DdmABC 和 DdmDE(Ddm 為 DNA-defence module 縮寫),兩者各自都有排擠新質體的能力,一起合作效果更好。

霍亂弧菌有 2 個染色體(左、右),DdmABC 位於第一號染色體(左)的 VSP-II 區域(圖中寫成 VSP-2),DdmDE 位於 VPI-2 區域。圖/Molecular insights into the genome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core and acquired genomes of Vibrio cholerae

兩套手法獨立運作,就是不要讓質體留下!

DdmABC 與 DdmDE 都能替霍亂細胞排除質體,但是運作方式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dmDE 會直接攻擊,令質體無法繼續在細菌體內生存,尤其容易攻擊比較小的質體;這個攻擊過程中,應該有其他蛋白質參與,不過詳細機制仍有待探索。

負責打擊質體的 DdmDE,其基因周圍還有兩套免疫系統的基因:R/M 與 Zorya,它們的任務都是消滅入侵的噬菌體(感染細菌的病毒)。因此霍亂的染色體上,這些基因共同構成一組對抗外來異形的陣地,稱為防禦島(defence island)。

DdmABC 則似乎更傾向「促進選汰」的手法,霍亂如果攜帶質體,不論質體自身大小,DdmABC 都會產生毒性;這使得質體數目較少的細菌,繁殖時產生競爭優勢,多代以後脫穎而出的霍亂,將剩下不再攜帶質體的個體。

有意思的是,霍亂細胞的 DdmABC 能排擠質體,也能屠殺入侵的噬菌體。所以它是一套雙重功能的免疫系統,同時防禦噬菌體和質體這兩種異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霍亂弧菌中 DdmABC 與 DdmDE 為兩套獨立運作的免疫系統,DdmABC 能排除入侵的病毒和質體,DdmDE 會直接攻擊質體。圖/參考資料 2

演化上 DdmABC 與 DdmDE 從何而來呢?在資料庫中比對 DNA 序列,ABCDE 這 5 個基因都找不到非常相似的近親基因,所以本題暫時不得而知。

其餘霍亂同類都沒有這兩串基因,所以它們是 E1 Tor 品系新獲得的玩意;幾個新基因組合形成新功能,或許有助於 E1 Tor 當年在霍亂內戰中勝出,成為第七次大流行的主角。總之,它們都通過長期天擇競爭的考驗,贏得一席之地。

質體對細菌可能有害也可能有利,若是通通不要,等於是徹底斷絕獲利的機會。如今廣傳的這款霍亂,為什麼演化成這般樣貌,值得持續探索。

一隻細菌配備對付不同入侵者的多款免疫系統,一如一艘巡洋艦配備的多款防禦系統,不論敵人從陸地、海面、空中發射飛彈,或是從海底用魚雷攻擊,都有防守的應變手段。然而,再怎麼周詳的防禦設計,都有被突破的機會。圖/wiki

戒備森嚴,多重防禦的細菌免疫

由這些研究我們可以觀察到,細菌儘管是只有一顆細胞的簡單生物,也配備多重免疫系統,抵抗各種入侵者。以極為成功的霍亂 E1 Tor 品系來說,它配備 R/M、Zorya、DdmDE 三款防禦病毒的機制,以及 DdmABC、DdmDE 兩套排擠質體的手法,能夠全方位對抗試圖入侵的病毒和質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霍亂弧菌之外的許多細菌,又配備記錄入侵者遺傳訊息的 CRISPR 系統,精準識別目標並且攻擊,類似人類的後天免疫。CRISPR 此一特質,使它變成智人的基因改造工具。

而類似先天免疫,無差別切割入侵者的 R/M 系統,其各種限制酶(restriction enzyme),早已從 1970 年代起成為常見的基因改造工具,可謂分子生物學實驗的元老。

新發現霍亂的 DdmABC、DdmDE 免疫系統,除了增加學術知識,也有應用潛力。探索細菌、質體、病毒間的大亂鬥,不只能認識更多免疫與演化,也可能找到對付細菌的新招,還有機會啟發分子生物學的新工具。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Jaskólska, M., Adams, D. W., & Blokesch, M. (2022). Two defence systems eliminate plasmids from seventh pandemic Vibrio cholerae. Nature, 1-7.
  2. Cholera-causing bacteria have defences that degrade plasmid invaders
  3. Kuzmenko, A., Oguienko, A., Esyunina, D., Yudin, D., Petrova, M., Kudinova, A., … & Kulbachinskiy, A. (2020). DNA targeting and interference by a bacterial Argonaute nuclease. Nature, 587(7835), 632-637.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2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