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開啟了幹細胞研究:山中伸彌生日│ 科學史上的今天:09/04

張瑞棋_96
・2015/09/04 ・1182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曾經,胚胎幹細胞是當代醫學最渴望的聖杯。因為胚胎幹細胞可以分化成人體各種細胞,而每年有許多人因為等不到器官移植而終身殘廢、甚至死亡,如果可以利用胚胎幹細胞培養出各種身體器官,就能嘉惠等候器官移植的病患。而且幹細胞本身的再生能力,也可用於治療許多棘手的疾病,可為許多不治之症帶來一道曙光。

當美國的湯姆森教授(James Thomson)於 1998 年,利用不孕症治療手術所剩餘的胚胎組織,成功培養出人類胚胎幹細胞株,大家莫不寄予高度期待。然而正因為需求殷切,不禁令人擔心是否會導致以各種不當手段取得人類胚胎的不道德行徑,而生命的定義問題更引來宗教界的嚴重關切,於是胚胎幹細胞的研究處處受限,進展遲緩。

沒想到就在大家認定此乃無解的困境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日本的山中伸彌於 2006 年另闢蹊徑的研究,完全避開了這些爭議。

山中伸彌於 1987 年自醫學院畢業後,原本在大阪擔任整形外科醫師,但做了兩年後,終於認清自己的雙手實在不巧,不擅於動手術,於是決定再回去念書,改走研究路線。他於 1993 年取得醫學博士,隨即前往美國進行博士後研究,利用小鼠研究與血脂調節相關的基因。不料有一次進行基因轉殖實驗時,竟導致小鼠罹癌。當時正是美國研究胚胎幹細胞的盛潮,因此他決定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研究基因與癌症的關係。

山中伸彌於 1996 年回國,沒想到日本對於研究胚胎的態度更加保守。就在他遍尋不著支持,無奈打算放棄研究之路,回頭當外科醫生之際,1998 年傳來湯姆森取得突破的消息再次鼓舞了他。恰巧這一年奈良大學也邀他成立一個小型實驗室,於是山中伸彌懷著雄心壯志重拾幹細胞的研究。

山中伸彌卻決定不採胚胎這個當時所知的唯一之路,竟反其道而行,試圖逆轉體細胞的時鐘,使之回復成幹細胞。這大膽的想法完全違背當時的科學認知,但 1997 年公布的複製羊桃莉,就是將成體的細胞核植入去核的卵細胞中,因此他認為這代表體細胞仍有可能回到胚胎幹細胞的狀態。

2006 年,他發現了四個轉錄因子可以將小鼠的皮膚纖維母細胞轉化為有多功能分化能力的幹細胞(稱為「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簡稱 iPS ),消息一出,吸引各路人馬也紛紛投入研究。第二年他又培養出人體的 iPS 細胞,更令全世界為之沸騰。從此幹細胞可以用自體細胞培養,可以避免器官移植所引起的排斥問題,也排除了胚胎的道德爭議與宗教壓力,科學家終於可以全力投入幹細胞的研究。

山中伸彌因為開啟了幹細胞研究的新紀元,而於 2012 年獲頒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雖然 iPS 細胞還有變異為癌細胞的問題待克服,但我們可以預期將有諸多全新的療法因此誕生,為眾多絕症患者及其家人帶來希望。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文章難易度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703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五十年三十諾貝爾,日本諾貝爾獎的八卦
活躍星系核_96
・2019/11/01 ・3893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54 ・八年級

  • 文/姚荏富

每年十月是諾貝爾獎開獎的時刻啦,由於諾貝爾獎嚴格限制候選人和提名人必須保密,要直接猜出得主實在有點困難。但如果是猜哪個國家會得獎,似乎就容易許多了,不外乎是美國、英國、德國這些傳統科學的強國,而亞洲比較能打的就只有我們的鄰居日本了。基於對科學的興趣,筆者找到了一些有關日本諾貝爾獎相關的小資訊在這邊和大家分享。

五十年三十諾貝爾,日本的諾貝爾之路

1. 2001 年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畫目標為 50 年內至少培育出 30 名諾貝爾得主

這項發言相信有在關注日本科學界的人應該多少有聽過,而日本在 2000 年後也因為幾乎年年獲獎所以這項宣言再度被人們提起,截至目前為止科學類物理、化學、生醫得獎人數分別為 11、8、5 人共計 24 人。以下附上科學獎得獎清單。

日本歷屆諾貝爾獎(科學類)得主名單

姓名 得獎年分 最高學歷 得獎研究主要產出單位(日本大學分類) 諾貝爾獎得獎原因 基礎/應用
湯川秀樹 1949 大阪大學理學博士 京都大學(研究型) 物理學獎以核作用力理論基礎預言介子的存在 基礎
朝永振一郎 1965 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筑波大學(研究型) 物理學獎量子電氣力學 基礎
江崎玲於奈 1973 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東京通信工業(Sony前身)(產) 物理學獎發現半導體與超導體的隧道效應發明江崎二極體 應用
福井謙一 1981 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京都大學(研究型) 化學獎量子化學 基礎
利根川進 1987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 瑞士巴塞爾免疫研究所等 生理醫學獎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 應用
白川英樹 2000 東京工業大學工學博士 賓州大學 化學獎導電高分子 應用
野依良治 2001 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名古屋大學(研究型) 化學獎不對稱氫化反應 應用
田中耕一 2002 東北大學名譽博士 島津製作所(產) 化學獎發明軟雷射揮離法(SLDI)解析蛋白質 應用
小柴昌俊 2002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博士、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神岡實驗室(研究型) 物理獎天體物理學,探測宇宙中微子 基礎
下村修 2008 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 普林斯頓大學 化學獎綠色螢光蛋白(GFP) 基礎
小林誠 2008 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 京都大學(研究型) 物理獎夸克研究 基礎
益川敏英 2008 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 京都大學(研究型) 物理獎夸克研究 基礎
南部陽一郎 2008 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芝加哥大學 物理學獎亞原子物理學中的自發對稱破缺機制 基礎
鈴木章 2010 北海道大學理學博士 北海道大學(研究型) 化學獎以鈀金屬做為觸媒的有機偶合反應 應用
根岸英一 2010 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 普渡大學等 化學獎以鈀金屬做為觸媒的有機偶合反應 應用
山中伸彌 2012 大阪府市立大學大學院醫學研究科博士 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NAIST)(研究型) 生理醫學獎iPS幹細胞 應用
赤崎勇 2014 名古屋大學工學博士 名古屋大學(研究型) 物理學獎氮化鎵結晶化技術藍光LED 應用
天野浩 2014 名古屋大學工學博士 名古屋大學(研究型) 物理學獎氮化鎵結晶化技術藍光LED 應用
中村修二 2014 德島大學工學博士 日亞化學工業(產) 物理學獎藍光LED 應用
梶田隆章 2015 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大學畢業於琦玉大學理學部) 東京大學(研究型) 物理學獎微中子研究 基礎
大村智 2015 東京藥學博士、東京理科大學理學博士 北里大學(私立大學) 生理醫學獎寄生蟲新療法 應用
大隅良典 2016 東京大學理學博士 東京大學(研究型) 生理醫學獎自噬機制 應用
本庶佑 2018 京都大學醫學博士 京都大學(研究型) 生理醫學獎免疫療法 應用
吉野彰 2019 大阪大學博士(大學碩士畢業自京都大學) 旭化成公司(產) 化學學獎鋰離子電池 應用

由上面的資料可以知道,日本在不到一半的時間內就已經超過達標一半的人數,以這樣的速度 50 年要達成目標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不過也有人開始注意到日本本身結構性上的問題,預言未來日本得獎的頻率可能會開始下降,這個部份我們在後面再提出他們的觀點給大家了解一下。

2.在日本拿過最多諾貝爾獎的是京大而不是大家熟知的第一志願東大

截至 2018 年京大已經出了十位諾貝爾獎(科學類)主,我們在課本上曾經看過的湯川秀樹(推論有介子)就是京都大學的傑出校友,至於東大則是出了五位(科學類),以及名古屋大學也出了五位,大阪市立大學出了一位,北海道大學一位,東北大學一位,東京工業大學一位,琦玉大學一位,神戶大學一位,山梨大學一位,長崎大學一位。(這邊數量超過總得獎人數,因為學者的畢業學校和他做研究得獎的學校可能不同所導致。)

由次上述資料可以發現除了京大得獎人數較多之外,日本的地方大學在研究上也有不錯的成果。

湯川秀樹です 圖/Wikimedia Commons

3.京大比東大強在哪裡?

兩間學校學風相差甚遠,東大是以「菁英」著稱,在高度競爭的體制下,東大的秩序感十分強烈,在規則下的佼佼者們都聚集在這裡,這樣的風氣更多產出社會的菁英分子,舉凡醫師、律師、政治家多為東大出身。

而京大則是以「奔放」著稱,京大的自由學風造就了他們在日本大學中的獨特性。

京大的校長山極曾說過:「自由學風是以對話為中心的自習自學,幫助學生啟發自我」,而這種重視學生思考與找到興趣的教育方式,正是產出「興趣使然的專家」的重要關鍵。

簡單比較完之後跟大家報告幾個有趣數據,日本一般大學生無法準時畢業的比例大約在 10.9% 左右,但學風自由的京大卻是 20.6%,看來自由也是有些代價的XD,另外京大女子占比約為 23% 而東大約為 19%,所以京大生生活起來似乎真的會比東大生更快樂些(喂。

日本《さんまの東大方程式》綜藝節目還做了一集「東大 v.s. 京大」的主題也引起熱烈迴響,由此可見京大跟東大誰更優秀的話題在日本也還算熱門。

4.過去日本的諾貝爾獎多建立在企業研發上

過去人們曾認為日本因為基礎學歷高所以科研項目才會有如此高的成就,但事實上日本非研究型機構在科學研究上也有相當多成就,像是發明藍光 LED 得到 2015 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中村修二以及 2015 年生醫獎得主大村智他們皆是由應用向的研究得到學術界的肯定

這其實是因為日本在科學的發方向上是以「開發研究」與「基礎研究」並行的方式來運作。

日本企業在 1980 年代主導了基礎研究的發語權,像是量子力學、電磁學、材料科學……等諸多領域日本的企業內研究所皆為技術領導者,而這些企業內的研究成果,因為產業的需求便能夠繼續研發,同時產業最高級別的相關設備以及技術支援又能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這樣便成為了一個相對正向的循環。

更重要的是日本企業不僅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還會給予研究者自由的研究空間,有趣的是能夠做到這樣的並不只限於日本大企業,同樣能做到這些研究的公司其實有大有小,像是前面提過發明藍光 LED 的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就是在一家名為日亞化學的中小企業實驗室中完成研究,而過去曾經風靡一時的 iPS 細胞研究者山中伸彌(201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則是受到樂天集團的支持,由此可見日本企業與研究領域關係確實相當密不可分。

2015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村修二。圖/Ladislav Markuš,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5.經費減少、研究人員短缺、諾貝爾獎的得獎力道難以維持?

在日本經濟泡沫後整個社會乃至於政府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漸漸減少,在世界各國在加碼投資科研項目時,日本政府的投資比重卻沒什麼變化(2000 年為 350 億美元左右,2017 年還是 350 億元左右)。

在世界各國在加碼投資科研項目時,日本政府的投資比重卻沒什麼變化。圖/參考資料2

而企業端也把研發的重心放在可以快速商業化的開發項目,甚至將資金開始轉向國外的研究所,如此一來無疑是對日本科研領域雪上加霜。

另外日本近年來除了人口下滑外,就讀博士學位的人數也開始逐年減少,自 2003 年的頂點 1.8 萬人到  2016 年的 1.5 萬人,與國際情況相比,先進國家中只有日本的博士人數是下降的,除此之外這樣的變化也將造成科研人員高齡化的現象,這些現象對於一個國家的科研動能來說並不是很好的現象。

日本科研人員高齡化的情況逐漸明顯,紅線為國立大學 35歲以下全職科研人員占比,藍線為平均年齡。圖/參考資料2

此外因為受限於經費的關係,大學為了拿到補助所以會努力達到論文發表數量與刊登數這些標準,而且為了要通過審核機制,學術的研究方向便逐漸往「主流」的方向走,如此一來過去日本研究的多樣化特色的發揮空間便受到擠壓,願意挑戰新研究的人變得更少,研究的心態就越趨保守。

以上五點目前日本與諾貝爾獎有關的小資訊和大家分享,其實還蠻想跟大家分享更多日本目前結構性上的問題的,但如果要再說深一點可能就要變成專題報導了,所以將來如果有機會的話再和大家討論吧。今年日本吉野彰以鋰電池的貢獻再下一城,但後續是否有機會直奔 30 座諾貝爾獎的目標呢?還是在達標前後繼無力咧?讓我們看下去。

參考資料

  1. 日本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
  2. NHK world-japan 《Nobel Laureates Sound Alarm over Japan’s Basic Research
  3. 日経TECH《【電子産業史】1980年代》
  4. 綜藝節目《さんまの東大方程式》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05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3

文字

分享

0
0
3
線蟲的演化賽局:既然是孤雌生殖,為何還需要精子?
寒波_96
・2019/04/04 ・311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孤雌」生殖,但是永遠需要精子

如今常用的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最早慧眼識線蟲的是法國生物學家 Victor Nigon。在 1949 年時,他還記錄了一種土壤中的線蟲 Mesorhabditis belari,這種線蟲只有少量男生,男生會和女生交配,卻很少將 DNA 遺傳給後代。

而最近的新研究也發現,這種線蟲的生殖方式真的十分特殊,且相當巧妙。[1][2]

線蟲研究先驅,法國生物學家 Victor Nigon,看起來就是個科學家樣。圖/取自〈WormBook: The Online Review of C. elegans Biology〉

Mesorhabditis belari 線蟲是本文的主角,之後直接簡稱作「線蟲」。它的生殖方式算是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卻又不是典型的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屬於無性生殖的一種,往往不需要男生,只要有媽媽就能生下女兒,例如大理石紋螯蝦

某些孤雌生殖的動物卻需要精子刺激,才能讓卵母細胞活化,發育為胚胎。

此一孤雌生殖的方式稱作「假受精(pseudogamy)」、「雌核發育(gynogenesis)」,或是「依賴精子的孤雌生殖(sperm-dependent parthenogenesis)」,通常用的是別種動物的精子,而這些精子只作為啓動器使用,精子本身的 DNA 不會影響胚胎的遺傳組成。

但線蟲又不太一樣,她們是利用同種男生的精子激活卵子,然而儘管使用同類的精子,男生的遺傳物質同樣無法傳承下去。

有上過演化課的話,應該會感到非常可疑。世界上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無奇不有,但是再獵奇也不該與演化原則衝突:不同性別間的利益要達到平衡,否則將系統崩潰,導致生物滅絕。

Mesorhabditis belari 線蟲,看起來就是個線蟲樣,不是太特別。圖/取自 ref 2

假如像線蟲這樣,女生缺乏男生就無法受孕,但是男生付出代價後,卻也無法傳承自己的遺傳物質作為回報,對男生沒有好處;這種看似依賴單方面奉獻的生殖系統,是如何維持的呢?

無性生殖、有性生殖,同時進行

線蟲在實驗室環境下,一輩子產下的後代總是約有 9% 男生。線蟲女生一定要有同種男生的精子,才能產下後代,而男生也無法跨物種情慾交流,因此,男生在生殖中的功能,只有讓同種女生受孕。這是為什麼呢?線蟲的卵細胞發育為胚胎,為什麼非要精子不可?

細胞發育與分裂的時候,需要形成正確的結構拉開空間。 線蟲受精以後,精子可以提供細胞骨架的材料,作為中心體(centrosomes)讓胚胎能夠正常分裂。這些結構卵細胞無法自行生產,必需要靠精子提供,胚胎才能正常發育。

線蟲女生會製造兩種胚胎,實驗總共觀察的 258 個胚胎中,大部分 227 個是雌核發育(gynogenetic),小部分 31 個是兩性融合(amphimictic)。兩種胚胎形成的性別截然不同,雌核發育胚胎都長成女生,兩性融合胚胎皆發育為男生。

線蟲兩性融合(amphimictic)與雌核發育(gynogenetic),受精後胚胎各自的狀況截然不同。圖/取自 ref 1

如此生下的後代,源自雌核發育的女兒,完全不會繼承任何精子的 DNA,遺傳上 100% 複製母體,可以算是無性生殖的產物。源於兩性融合的兒子,則是繼承精卵各一半的遺傳物質,能視為有性生殖的個體。

為什麼兩性融合的胚胎,幾乎全部發育為男生?這是由於精子不同所致。線蟲與人類一樣,都用 X、Y 性染色體決定性別。不論雌核發育或是兩性融合胚胎,配備 Y 染色體的精子穿透機率都高達 90%,遠遠超過配備 X 的精子。

然而,雌核發育的胚胎不會傳承男生的遺傳物質,獲得哪種精子沒有差別;兩性融合的胚胎則是有很高比例得到 Y 精子,假如接收到 X 往往還會陣亡。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最終的結果是:高比例的雌核發育胚胎全部形成女兒,低比例的兩性融合胚胎通通產生兒子,大約占 9% 左右。

雌核發育(gynogenetic)的胚胎,有 90% 的精子都配備 Y 染色體。圖/取自 ref 1

為什麼總是生9%兒子?

了解線蟲怎麼生寶寶以後,接著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兒子總是 9%?後代的性別比例,其實可以歸納為數學問題。研究者使用「賽局」模型,希望參透線蟲的生殖天機。生女生男的賽局中,有哪些條件要考慮呢?

以線蟲女生角度來看,受孕需要精子,所以沒有男生不行;但是男生只有卵細胞啓動器的功能,不能傳承 DNA,生太多兒子又是浪費資源;更重要的是,假如兒子去當別的媽媽的卵細胞啓動器,對自己的世系將毫無幫助。

綜合起來就是:

媽媽一定要生兒子,但是比例不需要太高,能精子不落外人田更好。

為了妹妹,甘心成為生殖後代的零件吧

對線蟲男生而言,自己的整個基因組,都無法傳承給有生殖能力的後代,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且慢!有聽過這句話嗎?

「我將會為兩位兄弟或是八位表親犧牲生命。(I would lay down my life for two brothers or eight cousins)」

霍爾丹名言。圖/取自 The best schools

這句名言來自族群遺傳學界的上古神獸霍爾丹(J.B.S. Haldane),他的意思是,血緣關係更親近的個體,之間共享更多遺傳成分,從演化來看,「一個我」量化以後等於「兩位兄弟」或「八位表親」。此一概念,後來成為解釋利他行為(altruism),與重要理論親擇(kin selection)的基礎。

身為線蟲男生,儘管註定沒有後代,卻會有大概 10 位姐妹(由於許多男生出生的比女生早,他們將擁有很多妹妹)。他們與姐妹間,有部分遺傳組成是共通的,如果能協助自己的姐妹生寶寶,等於能間接傳播自己的 DNA,又有利於自己所屬的世系。

由上述假設的條件推論,如果地方的媽媽生下一定比例的兒子,兒子又大部分留在附近,傾向和自己的同母姐妹情慾交流,就可以達到兩性都能接受的平衡。而賽局模型估計,要達到此一平衡的男生比例是:9%。

生物個體的細胞,可以分為生殖細胞與體細胞兩種。線蟲男生雖然也是獨立的個體,不過以生殖狀態來看,卻可以視為供應中心體的「體細胞」。這似乎有點像是蜜蜂,不過又不一樣。

線蟲男生們跟公鄉民不一樣,有姊姊,也有很多妹妹啦。圖/取自 DISP

大自然的賽局平衡

孤雌生殖是演化的結果,並不會總是維持現狀。孤雌生殖的動物,可以完全不需要男生,也可能無法長期維持無性生殖,又回到有性生殖或是不幸滅團。

經過一系列精巧的研究以後,研究團隊終於釐清 Mesorhabditis belari 線蟲繁衍後代時,同時綜合無性與有性生殖的細胞機制;也以賽局計算,得知兒子的比例為什麼總是 9% 的原因。

線蟲的生殖機制,不論當初是如何形成,都使得它當下處於微妙的平衡上,保持在「自體假受精(autopseudogamy)」的特殊狀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1 篇文章 ・ 748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改造基因預防愛滋,是否搞錯了些什麼?——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下)
寒波_96
・2019/02/04 ・447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63 ・九年級

CRISPR 到底是基因編輯,還是基因改造?

我們趁機更仔細地來了解 CRISPR 到底是什麼?有些人指稱賀建奎對胚胎做的是「基因編輯」,而「不是基因改造」,很明白這是錯的。你可以用 「為什麼用基因編輯預防愛滋,是很糟的主意?」稱呼這些實驗是基因編輯,但它們當然也都是基因改造。

這種認知似乎來自台灣某些人討論農業與法律時的用語,認為基因編輯意思是「不加入外源基因」。OMG!也許有些法律條文這樣定義,卻也讓大家產生了誤解。姑且不論我個人的認知,讓我們客觀的去討論編輯這個名詞,編輯的英文是「edit/editing」,各位讀者可以搜尋「genome editing」、「gene editing」、「DNA editing」等關鍵字,瞭解「編輯」一詞在國際上,這幾年來怎麼定義與使用。

例如這篇 2018 年的 review〈The CRISPR tool kit for genome editing and beyond〉,讀到第三段大概就能理解基因編輯簡單的發展歷史,以及國際上對「編輯」的定義1

我的認知中,用分子生物學的方式,人為改變遺傳序列,都算是廣義的基因改造 (modification)。近年 TALEN、Zinc finger,以及大家最熟悉的 CRISPR 問世以後,能夠比較精確地改變特定位置的 DNA 序列,所以又被稱作基因編輯 (editing),聽起來比基因改造厲害;相對地,無法針對特定目標的基因改造,例如用轉座子或病毒,攜帶 DNA 片段插進基因組,就不適合叫作基因編輯。

如果 CRISPR 只能改變原本的 DNA 序列,不能送進外源基因,它怎麼可能這麼萬用?如上文提及,CRISPR 有兩種改造策略,一種是直接改變,另一種是插入外來序列。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在各國大量文字記錄中,一般提到 CRISPR,不管哪種作法,都是以編輯描述。假如基因編輯的定義限制是不能插入外來基因,現已發表的眾多論文、新聞都要更正用詞,或是全世界各科學家要召集會議,重新定義了。

而這次各界之所以使用「基因編輯」描述基改寶寶事件,主因是由於賀建奎以 CRISPR 改造基因,和有沒有外源基因卻是一點關係都沒有。更別提極端的觀點: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 Paul Knoepfler 在 Nature 森77的投書,賀建奎對胚胎的基因改造根本不算是精準修改,沒資格使用基因編輯之名2 (強者我朋友 os:「這個人好無聊啊,別人都在擔心 impact,他在擔心用詞」)。

名詞的定義與內涵會不斷改變,但是至少在最近幾年,基因編輯都不等於改造後沒有外源基因。法律用詞是一回事,而科學界的常用內涵則是另一個領域,希望看到本文的讀者,可以更加明白 CRISPR 基因改造的概念。

不過,與賀建奎帶來的負面影響相比,他的行為叫作基因改造或是基因編輯真的只是小事。大家都沒錯,比碩士生還不如的賀建奎才是錯的!

改造人類基因預防傳染病?毫無演化常識

改造生殖細胞,即使不能做,但不是不能討論。比方說,技術進步到一個境界以後,能不能修改胚胎基因,「治癒」病因明確的遺傳疾病呢?這是可以談論,也是遺傳學家遲早會面臨的問題。

但是賀建奎不但做了還做失敗,這個人最天才的就是,既使隨便找個名目做人體實驗,他卻不選遺傳疾病,而是選擇傳染病,甚至美其名為「愛滋疫苗」,嚇死寶寶了!

防治愛滋。圖/取自 123RF

賀建奎似乎真的不懂愛滋、不懂疫苗,也毫無演化常識。我們基因改造抗病蟲害的農產品與動物,多數是要用來吃或實際上的使用,長大就殺來吃了。(神隱少女的台詞默默出現)。

但用在人身上就很不同,以現在常態來看,大多數的人都可以活到七、八十歲,但病原體在轉瞬之間就能迅速演化。

同一款殺蟲劑使用幾年以後,可能就被害蟲適應了;就算人類出生時不會被感染,1、20 年後呢?一個人如果活到 70 歲,恐怕不到 30 歲時,出生時的基因改造已經被不斷突變的病原體破解了。這是為什麼體細胞的基因療法很有價值,生殖細胞不適合的一個原因。

網路上有替賀建奎辯護的人,找來一大堆論文、資料,把他的實驗設計吹的天花亂墜,但事實卻是,從實驗開始的設計一直到失敗的結果看來,除了花了很多錢以外,賀建奎基因改造的結果,大多數同領域的碩士生也都辦得到。

跟病毒比突變,這個人一定瘋了啊!圖/取自 Science〈Extremely High Mutation Rate of a Hammerhead Viroid

至於 CCR5 基因被改的慘不忍睹的露露與娜娜,還有一招詭辯是,她們那些突變其實不是全新的,之前有論文報告過,有自然出生的人 CCR5 基因也配備那些突變,所以那都有天然存在,不會有危害。

要騙過敵人,就得先騙過自己人?要替毫無演化常識的人護航,可能得是毫無演化常識的人才能辦到。人類基因組上任何一個位置都能突變,但是很多地方一突變就活不下去,還有許多位置會影響生存與繁衍的機率。以配備一對 CCR5-Δ32,完全沒有原版 CCR5 基因的人來說,儘管能防禦某些愛滋病毒,要是感染西尼羅病毒、登革熱、黃熱病、流感病毒等疾病,卻會面臨更高風險3

基因改造,就算沒有脫靶,非常精準,影響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有生醫實驗經驗的人,即使沒學過演化,也應該知道有些突變的效果是條件性 (conditional),一般狀況下沒有影響,特定狀況下才會發生,例如缺少某個基因,常溫下沒事,高溫逆境下卻會死掉。也許某個人確實配備某一突變,那個人平時健康好像也沒什麼問題,這卻實在不該作為亂改基因的藉口。

基因改造人,為何選在中國誕生?

科學研究無法脫離社會脈絡,賀建奎能成功讓基因改造人誕生,與中國獨特的社會狀況或許有些相關。

賀建奎是在中國本土讀的大學,後來成為美國名校萊斯大學的博士,典型前途大好的年輕海龜。他和萊斯大學的指導教授 Michael Deem 關係應該很不錯,兩位沒有執行過任何臨床計劃的博士,一同成為人類基因改造計劃的合夥人,有酒食先生饌,多麼溫馨的師生美談啊4

萊斯大學一對師生 Michael Deem 與賀建奎,為中美合作史立下特殊的典範。圖/取自 ref 4

美國不能做的壞事,就到中國做!改造人露露與娜娜的降世並不簡單,偽造文書只是小事,張羅實驗經費、設備、材料,有金主應該也不是太困難,關鍵還是要找到精子、卵子,以及子宮。賀建奎在 2017 年 5 月聯繫北京的愛滋病公益組織「白樺林」,找到一批夫妻,男方是愛滋感染者,女方沒有感染,卻有生育障礙,作為他的新創事業孵化器5,6

凡事都要代價。一對夫妻,男方提供精子、女方提供卵子,還要貢獻子宮懷胎十月,獲得被基因改造過,前途未卜的寶寶,付出這麼多能得到多少報酬?答案是,就只有改造人寶寶,還要按時回診檢查。

合約中提到 28 萬人民幣這個價碼(約 126 萬新台幣),我有朋友直覺反應是「竟然這種賤價就把小孩賣掉」,可惜誤會了。這 28 萬是幫夫妻做基因改造、試管嬰兒,再加上生小孩,評估的帳面醫療費用,父母實際上一毛錢都拿不到,中途要是退出或發生意外,還要退錢。這麼糟糕的條件,不但不能發大財,風險還很高,為什麼報名還那麼踴躍7

合約說明。圖/取自 ref 7

賀建奎科學專業不行,但是卻很有規劃,他充分運用中國法律、社會制度、愛滋患者的弱點:「在中國,愛滋病患者或家庭不允許做試管嬰兒手術,這些患者通常要去泰國;現在可以免費,她們很想嘗試」(所以賀建奎其實違反了不少中國法律)。還記得前文提到,實驗失敗卻仍然誕生的改造人露露嗎?賀建奎宣稱是露露的父母希望她出生,或許不是謊言,但是真相……

悲劇是這麼上演的。鬧劇是這麼上演的。

科學界除了自律以外,只能期盼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賀建奎的脫序演出,令人聯想到科學史上另一件大事:1975 年 2 月的第二次厄西勒瑪會議。當時重組 DNA 的技術全新問世,也帶來潛在的公眾信任危機,一群科學家與記者、律師、作家一同開會討論後,提出將實驗風險分級的四級管制。科學家成功展現自律,也贏得研究的自由8

CRISPR-Cas9 基因改造技術問世以來,學界與公眾的討論與擔憂,和 1970 年代頗有幾分神似。和當初不同的是,當年一群美國人關起門來吵出結論,大家照著遵守就能搞定大部分問題。如今學術界更加國際化,做壞事不但可以選擇管制鬆散的地點,出事還有撤退方案,以前做壞事會被封殺,現在卻能轉進到新的地方繼續當大師。

圖/ Nature〈CRISPR: Science can’t solve it

例如賀建奎雖然在中國執行計劃,卻明顯接受美國來的美援,甚至還有美國人前指導教授的參與,在美國不能做、不敢做的,通通改到中國實現(儘管在中國也是違法)。對於這種跨國犯規,不只少數單位,甚至不只一個國家面臨考驗,中國政府至今的回應還算公道,已經將賀建奎自任職的南方科技大學開除,並持續調查9

然而,賀建奎起了頭,而且昭告天下,中國社會有龐大的生小孩需求,可以讓有心人利用,這會誘惑多少人鋌而走險?賀建奎雖然實驗本身做得亂七八糟,還算有個樣子,他的跟風者卻不一定。用 CRISPR 改造基因非常容易,就算技術、知識很差的人也不難自行操作,假如這種人又不缺胚胎來源與受孕的母體,如此將誕生多少基因編輯成面目全非的寶寶?

事情就這樣發生了,我們該怎麼面對?當科技脫離道德,在一個沒有自我約束的世界中,賀建奎之流何時將二度降臨?

生物科技與遺傳學的前途也許仍一片光明,過去每次危機也順利度過,希望未來也是如此,否則,也只能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了。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The CRISPR tool kit for genome editing and beyond(類似的回顧論文很多,隨便選一篇最近的)
  2. Gene editing: sloppy definitions mislead
  3. Baby gene edits could affect a range of traits
  4. Rice University investigates professor’s involvement in genomic editing of human embryos
  5. 內地艾滋公益團體“白樺林”為賀建奎實驗組織薦50人 倫理委員會和倫理審批仍然是謎
  6. 艾滋病公益组织“白桦林”: 曾被“吹风”两女婴将出生 (白樺林負責人訪問,非常值得一讀)
  7. 基因编辑婴儿同意书曝光:感染艾滋和脱靶均不负责
  8. Human genome editing: ask whether, not how
  9. CRISPR-baby scientist fired by university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1 篇文章 ・ 748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