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看不見的陰極射線,摸得到的幽靈 │ 科學史上的今天:6/17

張瑞棋_96
・2015/06/17 ・85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93 ・六年級

1871 年起,倫敦一位靈媒屢屢在降靈會中招喚出名為凱蒂的幽靈。剛開始凱蒂只是若隱若現的露出臉孔,到後來直接以實體現身,見過的人都言之鑿鑿。英國科學家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 1832.6.17-1919.4.4)決定邀請靈媒到自己家中舉行降靈會,以驗證真偽;同時他也著手調查其他靈異現象。結果克魯克斯於 1874 年完成調查報告,證實幽靈凱蒂與其它超自然現象都是真的。什麼?!

可不要以為克魯克斯是不入流的科學家,他於 1861 年透過光譜的研究發現新元素鉈,而於二年後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院士。1873 年,他發明了「克魯克斯輻射計」,半真空的玻璃球中,正反面一黑一白的四片葉片在光線照射下,自發地不停轉動起來。克魯克斯可沒有將之歸因於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是合理地推測是推動葉片的力量來自光線施加於葉片上的光壓(註)。

克魯克斯還將二十年前蓋斯勒(Heinrich Geissler)發明的氣體放電管(內含稀薄的稀有氣體,相當於霓虹燈)抽得更接近真空,通電後發現在陽極那端的玻璃管發出光芒,因而於 1878 年發明了「克魯克斯管」,也就是後來的陰極射線管的前身。這項發明在科學史上極為關鍵;克魯克斯於 1879 年率先發現「物質的第四態」──離子化的氣體,也就是電漿;1895 年,侖琴用它發現了 X射線;1897 年,湯姆森用它發現了電子。

可以看出克魯克斯始終以追根究柢的精神與系統化的方法從事科學實驗,那麼,為什麼他竟無法拆穿靈媒的手法,對那些靈異現象深信不疑?或許就是因為他想要相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從他的弟弟於 1867 年,才 21 歲就死於黃熱病後,克魯克斯就急於透過降靈會與他接觸,從此熱衷於靈異現象。加上科學家習慣眼見為憑,更容易對靈媒的詐術照單全收。於是他一生在從事科學的同時,也積極參與靈魂研究社、鬼魂俱樂部等團體。1917 年,克魯克斯摯愛的妻子過世,他如願透過靈媒與她說話,兩年後,克魯克斯也離開人世。當然,沒有人見過他的靈魂現身。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5

13
1

文字

分享

5
13
1
托克馬克反應爐:地球上創造的人造太陽——成功大學電漿所向克強教授專訪
科技大觀園_96
・2021/07/29 ・375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隨著工業發展,人類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升高,然而傳統能源多仰賴地殼深處的化石燃料,資源不僅有限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為了解決能源危機,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新的替代能源,這種能源必須乾淨、安全,同時還得足以應付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但這種終極能源真的存在嗎?

如果你覺得難以想像,不妨抬頭看看天空吧。

恆星內部一直都在持續進行核融合過程,以太陽核心為例,氫原子核在高溫高壓下不斷相互碰撞融合成更重的氦原子,過程中的質量虧損帶來巨大的能量釋放.這些能量也成為太陽能夠持續發光發熱的來源。

恆星內部持續進行核融合反應。圖/pixabay

自二戰結束以來,模仿恆星核心熱融合作為地球上能量來源的想法一直存在,但如何實現遠比想像中更為困難,光是尋找適合融合反應的材料、理解混沌的熱電漿行為便已耗費數十年,地球上的人造太陽該放在什麼樣的裝置內也是一門大問題,而托克馬克(Tokamak)便是科學家目前找出的最佳解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托克馬克反應爐?

核融合電漿拘限理論專家、成功大學電漿所教授向克強指出,在核融合研究初期,各國科學家曾對約束裝置有許多不同想法,但這些都在蘇聯 1968 年公布托克馬克數據後有所轉變,由於托克馬克得出的結果遠優於當時所有設計近 10 倍,這也使得各國幾乎是在一夕之間拋下原本的設計轉而投入托克馬克懷抱中。

在缺乏恆星內部引力等環境下,實驗室中打造可實用核融合反應爐的溫度需求遠比太陽核心更高,以目前第一代燃料氘(D)和氚(T)為例,需求溫度為 1.5 億°C,約是太陽核心溫度的 10 倍。除了極高的溫度,科學家還必須設法約束、維持電漿的穩定性,創造適當環境讓電漿粒子能產生核融合反應。

這也正是托克馬克所具備的一切。從外觀來看,托克馬克就像一個甜甜圈,環形管道相連與抽氣系統形成真空室,管道外層纏繞著一圈一圈的超導磁鐵,透過環形電漿電流與線圈電流產生磁場約束內部的電漿粒子不會因接觸管道失去能量,去除終端損失來提升能源產生效益。

托克馬克反應爐內部構造。圖/wikimedia

向克強解釋,核融合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證明 Q 值(融合能量增益因子)能大於 1,即輸出核融合反應的能量比維持核融合反應的外加能量更多,才能確認真的能用來作為發電使用。有趣的是,核融合研究的進步速度其實與半導體領域的摩爾定律很相似。大約每隔兩年便會增長一倍,近年最新得出的結果已經相當接近最初 Q=1 的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從 1932 年第一個核融合小實驗算起,人們已經走了將近一個世紀,每幾年邁出一步,如今終於要跨越 1 的目標,一旦能證明 Q 可以大於 1 甚至達到 10,將會是足以得到諾貝爾獎的成就。」

由多國合作參與、鄰近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 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正是承載著這樣的希望在準備進行實驗。與傳統發電廠目的不同,ITER 目標並非生產能源提供使用,而是證明核融合發電已經能從電漿物理實驗研究走入實用階段。目前 ITER 已經完成初步建設,預計將於 2025 年展開首次電漿測試、2035 年進行氘氚融合實驗。最終目標是使用維繫設備運作必須的 50 MW 輸入功率產生約 500 MW 的能量,並讓核融合反應至少維持 400 秒,證明 Q 能夠大於等於 10,提供核融合發電商轉可行性的科學證據。

核融合發電與核能發電差異?人造太陽安全嗎?

談到核,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現行的核能發電,然而核能與核融合能可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目前的核能發電採用均為核分裂技術,發電核心仰賴使用如鈾般的重元素分裂後形成連鎖反應來釋放能量,儘管能提供大量能源,但也會產生半衰期動輒數萬年的核廢料,長期儲存問題及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也是最為人詬病之處。

相較之下,托克馬克採用的是核融合技術,透過設置適當的環境,促使二個輕原子核相互融合產生能量。以目前用來反應的氘氚為例,氘可以從海水中提取,而氚雖然由宇宙射線產生,在自然界中極其稀微,但同樣可以從鋰和中子的反應中產生,融合過程產生的放射性產物半衰期頂多只有 1、200 年.向克強也提及國外最新研究指出,透過重複使用產物,理想中甚至就像醫院的放射性廢棄物一樣處置即可,更別提未來還可能找到更適合的第二代、第三代燃料,廢棄物的放射性還可能更加降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核融合反應,氘-氚的核融合反應產生氦與中子,期間釋放出的核能。圖/wikimedia

在安全性上,由於維持核融合反應需不斷的添加燃料,並不像核分裂會自主產生連鎖反應,一旦系統停止運作內部的融合反應也會立即停止,不會發生如傳統核電廠般爐心熔毀導致輻射外洩等無法控制狀況,建造不需要大片土地,零件製造上也比太陽能製造過程更為環保,加上運作過程沒有任何碳排放且只會產生少量的放射性廢棄物,可以說核融合對環境相對友善之餘又可滿足能源要求,與核能相比,應該是更容易被社會所接受的能源來源。

向克強認為,討論核融合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去了解「核融合與非核家園的願景並不衝突」。這不僅是單方面的說詞,許多國家都有著同樣想法,以同樣主張非核家園的德國為例,除了是 經由歐盟參與ITER的主要參與國之一,德國國內更有托克馬克和仿星器 W7X 兩大核融合反應裝置,在核融合研究投資上絲毫不手軟,鄰近台灣的韓國也在國內自力建造被稱為韓國太陽的 KSTAR托克馬克並參與ITER,甚至直接標榜核融合為「綠能」。

終極綠能的未來

由於托克馬克帶來的能源願景十分遠大,除了 ITER 的環形托克馬克形式,目前國際新型態的圓形托克馬克也展現出不同方向的發展潛力,向克強透露,許多先進國家早已有長遠的核融合發展計劃,除了參與 ITER,歐盟、美國、中國、日本、韓國自家的托克馬克研究項目也都在持續進行,「就像所有科學研究一樣,彼此間是合作也是競爭關係,大家都已經開始考慮 ITER 之後該做些什麼。」

所有人都想打造人造太陽來解決國內能源問題,但我們似乎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 ITER 約有多達 35 個國家參與,歐美民間也有一些企業正積極投資,就連泰國、哥斯大黎加也都了解到核融合對未來的重要性.開始投入大筆資源進行核融合研究,許多國家甚至開始規劃在 2050 年前後建造示範性核融合電廠,相較之下,台灣目前僅有極小規模的研究能量,向克強形容,現在的情況就像是國際上有一場關於乾淨能源的盛宴,唯獨台灣沒有參與其中。

事實上作為缺乏天然資源的亞洲國家,理應更迫切期待更好的能源來源出現,向克強指出,過去印度推廣核融合的專家訪台演講時,就曾直接表示印度的生活水準若要提升至與歐美國家相仿,核融合將是為未來「唯一選項」,從國內核電廠造價來看,台灣其實也具備國力發展核融合電廠,現在最重要的是盡早在現有基礎上投入更多先端研究,同時培養相關人才,才能在未來能源變革上與世界接軌,「我們已經落後許多,現今必須竭力趕上。」

回憶起投入核融合研究的契機,向克強笑著表示,他依稀記得 1969 年仍就讀高中時,剛成立不久的徐氏基金會曾舉辦一場科普演講,邀請到剛參訪美國相關機構的大學教授談論核融合,講者在最後說了這樣一段話:也許,根本沒有任何人了解核融合,就是這樣一段話提起他的興趣,往後數十年間一頭栽入核融合能源領域研究中。如今向克強不僅是核融合電漿拘限理論的專家,更是國內托克馬克反應爐理論的少數研究者之一,帶著曾於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韓國、日本核融合研究中心擔任教授或科學家的經歷,目前也持續在成大電漿所投入國內與國際合作研究,協助建立核融合能源及電漿科學研究團隊。

向克強表示,他也是後來才發現 1969 年正好是托克馬克開始被各國重視的年代。「如果當年沒有去參加那場演講,也許我今天就是在其他領域進行研究,只能說人生有很奇妙的對稱性。現在到我這個年紀也開始要為大眾科普貢獻綿薄之力,希望同樣能帶給一些人正面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0 年過去,人們現在對核融合的理解已經更為深入,掌握了許多當初不清楚的環節,然而核融合發電的研究仍在持續,ITER 的氘氚實驗至 2035 年才開始,發電廠設計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人才培育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如果現在起步,或許這樣的對稱性仍可持續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5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26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看不見的陰極射線,摸得到的幽靈 │ 科學史上的今天:6/17
張瑞棋_96
・2015/06/17 ・85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93 ・六年級

1871 年起,倫敦一位靈媒屢屢在降靈會中招喚出名為凱蒂的幽靈。剛開始凱蒂只是若隱若現的露出臉孔,到後來直接以實體現身,見過的人都言之鑿鑿。英國科學家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 1832.6.17-1919.4.4)決定邀請靈媒到自己家中舉行降靈會,以驗證真偽;同時他也著手調查其他靈異現象。結果克魯克斯於 1874 年完成調查報告,證實幽靈凱蒂與其它超自然現象都是真的。什麼?!

可不要以為克魯克斯是不入流的科學家,他於 1861 年透過光譜的研究發現新元素鉈,而於二年後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院士。1873 年,他發明了「克魯克斯輻射計」,半真空的玻璃球中,正反面一黑一白的四片葉片在光線照射下,自發地不停轉動起來。克魯克斯可沒有將之歸因於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是合理地推測是推動葉片的力量來自光線施加於葉片上的光壓(註)。

克魯克斯還將二十年前蓋斯勒(Heinrich Geissler)發明的氣體放電管(內含稀薄的稀有氣體,相當於霓虹燈)抽得更接近真空,通電後發現在陽極那端的玻璃管發出光芒,因而於 1878 年發明了「克魯克斯管」,也就是後來的陰極射線管的前身。這項發明在科學史上極為關鍵;克魯克斯於 1879 年率先發現「物質的第四態」──離子化的氣體,也就是電漿;1895 年,侖琴用它發現了 X射線;1897 年,湯姆森用它發現了電子。

可以看出克魯克斯始終以追根究柢的精神與系統化的方法從事科學實驗,那麼,為什麼他竟無法拆穿靈媒的手法,對那些靈異現象深信不疑?或許就是因為他想要相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從他的弟弟於 1867 年,才 21 歲就死於黃熱病後,克魯克斯就急於透過降靈會與他接觸,從此熱衷於靈異現象。加上科學家習慣眼見為憑,更容易對靈媒的詐術照單全收。於是他一生在從事科學的同時,也積極參與靈魂研究社、鬼魂俱樂部等團體。1917 年,克魯克斯摯愛的妻子過世,他如願透過靈媒與她說話,兩年後,克魯克斯也離開人世。當然,沒有人見過他的靈魂現身。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電鍋、泡酒精、高溫高壓……經過消毒的口罩真的罩得住嗎?
miss9_96
・2020/02/11 ・219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602 ・九年級

編按:市面上外科口罩數量告急,難以取得的情況下開始有人討論是否能將口罩回收再利用。原本設計一次性使用的口罩進行消毒究竟會發生什麼事?為此,中山醫學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有在 FB 上介紹他們的實驗內容:

 

而過去的研究文獻針對口罩消毒再使用,又有哪些討論呢?就讓我們往下看吧!

被消毒了,口罩還罩得住嗎?

回收再利用是台灣人的美德,於是在 2008、2017 年出現了兩篇針對口罩消毒再利用的研究(大誤)1,2
首先是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的林子賢教授團隊,選用了不織布口罩、N95口罩註1,消毒方式是:

種類 方式 時間
(分鐘)
煮飯用的台灣電鍋(乾熱) 149-164℃,無水 3
高壓滅菌釜(濕熱) 121℃,壓力 1.06 kg/cm2 15
酒精 70% 酒精水溶液 10
異丙醇 100% 異丙醇 10
漂白劑 0.5% 次氯酸鈉水溶液 10

 

普通的不織布口罩。圖/作者買的

該團隊研究「消毒前後」的防禦力變化。換言之,想了解消毒後,口罩是否還擁有足夠的保護力、能將外來顆粒擋在口罩之外,結果如下圖(僅檢選 3 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圖:台灣電鍋乾熱法。中圖:70% 酒精消毒法。下圖:0.5% 次氯酸鈉消毒法。此三種方式對口罩的抵禦外來顆粒穿透的效果影響。圖/NCBI
中文資訊為本文作者加註。
註:SARS 病毒約 160 nm;氣溶膠顆粒約 5000 nm (5μm);口沫傳染顆粒約 10000 nm (10μm)

就初步數據來看,上述五種方法都會損壞口罩的保護力,但以台灣電鍋乾熱法的損毀性較小,其他方式,如次氯酸鈉、濕熱、酒精等,都會大幅地讓口罩喪失對顆粒的阻擋能力。

酒精與加熱容易破壞 N95口罩

經濟部工業局在 2008 年發表一篇研究,將六款 N95 口罩放在五種消毒方式下,觀測其外觀和口罩捕集效率(阻擋外來顆粒)的變化,滅菌方法如下:

種類 方式 時間
(分鐘)
烘箱(乾熱) 100℃,無水 30
高溫高壓滅菌鍋(濕熱) 121℃,壓力 1 kg/cm2 15
酒精 75% 酒精水溶液,浸泡 10
紫外光 254 nm, 303 μW/cm2 0.5
電鍋蒸煮(濕熱) 96℃ 15

結果如下表:

不同滅菌方法對六款 N95 口罩的阻擋顆粒能力的影響。被標註紅色 X 記號者,為保護力明顯下降。圖/參考資料 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經濟部的研究可以清楚發現,酒精並不是消毒口罩的好方法,6 款N95 口罩裡,有 4 款的保護能力出現明顯的下降。而高溫高壓、濕熱消毒法也削弱了其中 1 款口罩的保護能力。

同時由外觀可以發現,高溫高壓消毒法中,部分口罩的外觀出現扭曲,可能會降低密合度、出現縫隙讓病毒、細菌趁隙而入。

高溫高壓對於口罩外觀的影響。圖/參考文獻 2

美國的實驗:微波爐與電漿的效果……

而在美國,擺出來的實驗條件就硬是讓人傻眼。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聯邦單位)於 2009 年刊出的研究,其中的五個實驗組分別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紫外光
  • 微波爐
  • 0.6% 次氯酸鈉水溶液
  • 環氧乙烷 (EO/ETO)(消毒醫療器械常用的氣體)
  • STERRAD®100S H2O2 低溫過氧化氫電漿滅菌系統註2

而在檢視外觀上,美國團隊發現次氯酸鈉消毒組裡,口罩仍殘留氯氣味道,刺激眼睛、呼吸道,不適合消毒口罩。

而微波爐組別的口罩,全.部.都.熔.化.掉.了,囧 rz 3。研究團隊並沒有進一步修正實驗參數,僅建議後輩們調低功率和時間。

但團隊也給出了研究建議,在五種消毒方式裡,以低溫過氧化氫電漿滅菌可能是最可靠的方式。不僅避免次氯酸鈉殘留氯氣、高溫損壞口罩零件的風險;同時低溫過氧化氫電漿消毒後,所殘留的僅是水蒸氣和氧氣,對人體和醫療器材都無害,是發展潛力最大的方式。

以低溫過氧化氫電漿滅菌可能是最可靠的方式。圖/yanalya@Freepik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上所論,目前現有、民眾容易取得的消毒方式,都會削弱,甚至大幅減少口罩的保護能力;更甚之可能會損毀金屬、塑膠零件,也可能會劣化橡膠的彈性,導致口罩和臉的密合度降低。因此作者們都不建議將拋棄式口罩滅菌後重複使用

畢竟,經過嚴酷的消毒程序後,不管多高級的口罩,看來都是「罩」不住的了~

註解

  • 註 1:林教授團隊尚使用了一種 double-layer electret masks 口罩,但無法查出是何種類型,故在本文不探討。
  • 註 2:該系統可能是透過高能的電磁波擊打 H2O分子,使其分裂變成高能、活潑分子,達到破壞、殺死微生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Tzu-Hsien Lin, Chih-Chieh Chen, Sheng-Hsiu Huang, Chung-Wen Kuo, Chane-Yu Lai, Wen-Yinn Lin (2017) Filter quality of electret masks in filtering 14.6–594 nm aerosol particles: Effects of five decontamination methods. PLoS One. DOI: 10.1371/journal.pone.0186217
  2. 于台珊,何雨芳,黃盛修,莊啟佑,陳春萬 (2008) 拋棄式防塵口罩滅菌再使用之可行性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3. Dennis J. Viscusi, Michael S. Bergman, Benjamin C. Eimer, Ronald E. Shaffer (2009) Evaluation of Five Decontamination Methods for Filtering Facepiece Respirators. The Annals of Occupational Hygiene. DOI: https://doi.org/10.1093/annhyg/mep070
  4. 低溫電漿滅菌法。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5. Hydrogen Peroxide Gas Plasma.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76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