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來自蝗蟲的盛宴和饑荒:尼日人最懷念的家鄉味與遮天蔽日的蝗災──《昆蟲誌》

左岸文化_96
・2018/03/31 ・5045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本文節錄自《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蟲蟲的 26 種方式》〈章節:字母 O 〉。作者以人類學家的觀點,在本書中探討人類與昆蟲的愛恨情仇。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稱霸世界的昆蟲,任憑人類愛之恨之也無可奈何之。昆蟲誌於科學的範疇之外,以字母開頭誌記「人類如何理解昆蟲、與之互動」、既瑣碎又綿密的脈絡。

尼日人的社會性食物──蝗蟲

蝗蟲。圖/christels@pixabay

瑪哈曼與安東妮是非常好客的主人!在他們位於尼阿美市(西非,尼日共和國)的家裡,我們坐在那豪華的熱帶庭院中談論蝗蟲(locust)。我們想要界定一下牠們究竟屬於哪一種食物。我們的共識是,蝗蟲的確是一種很特別的食物,截然不同於瑪哈曼堅持要求卡林和我多吃一點的那種口感特別的酥脆蜂蜜蛋糕(那是他剛剛從衣索匹亞帶回來的)。

安東妮說,蝗蟲是一種社會性的食物(social food),有點像花生,但沒有人在派對上拿蝗蟲出來招待客人。嗯……。

我們陷入了短暫的沉默。的確,口感是重點:蝗蟲吃起來嘎吱嘎吱的!而且是一種很隨性的食物。怎麼說呢?我們在露天市場買蝗蟲,而不是在超市裡,所以我們每天都去買。買蝗蟲是一種日常的經濟活動。我們在市場上看到蝗蟲,也許心裡就會這麼想:「我要買一些蝗蟲!」我們帶一些蝗蟲回家,用油、紅辣椒與很多鹽烹調一下。真是太…好…吃…啦!那是一種很隨性的小點心。我們覺得有趣,所以吃蝗蟲,那是一種有趣的食物,一種很個人化而且方便的小點。適合與親友一起吃。一種和親友一起享用的食物。我們吃蝗蟲,只是因為覺得想吃。

吃蝗蟲是一種尼日人的特色

蝗蟲也是一種尼日特有的食物,瑪哈曼補充了一下。他說,他們家女兒到法國去唸書時,總是要他們寄蝗蟲到學校去。那是她最想念的東西,最奇怪的家鄉口味。的確,卡林也同意,大家都很想念蝗蟲的味道,他說他家姊妹到法國去唸書時,家人也是把蝗蟲用包裹寄過去。他還說,難道我忘記了?那天早上我們在大學附近那個懶洋洋的市場裡看到那些感覺起來酥酥脆脆的銹色蝗蟲時,那個攤商不是跟我說,買回去用鹽煎一下,帶回紐約去跟想家的尼日朋友們分享,他們一定會很高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左岸文化提供

順著這樣的談話內容,我們很快就得出一個結論:跟很多食物一樣,蝗蟲不只能消除我們的飢餓感,還能讓我們的精神感到滿足。吃蝗蟲是一種尼日人的特色。卡林說,查德人也吃蝗蟲,但質感不如尼日的蝗蟲。一般而言,布吉納法索人不吃蝗蟲,但是因為尼日學生到首都瓦加杜古去求學時總是從家裡帶蝗蟲過去,該國首都已經漸漸有人喜歡上那種口味。但有人說,圖瓦雷克族是不吃蝗蟲的,所以讓國族問題顯得更為複雜。而且,此時「社會動力與當地發展實驗室」(簡稱 LASDEL,就是負責接待我這次尼日之旅的研究機構)的主任剛好把花園的大門關上,滿臉笑容地走過來,他說的確沒錯,「我們圖瓦雷克族是完全不吃小動物的!」

我們都同意蝗蟲這種食物很特別,透過尼阿美與馬拉迪的市場,一眼就能看出這種狀況。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顯示,有 64% 的尼日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 1 美元。為了掌握國家的主導權,該國政府也掙扎不已。想要維持一國的人口基礎,政府需要龐大資源,問題在於該國每年有 50% 的歲出預算都要用來還給各個國際開發組織,他們要怎樣才能辦得到?尼日政府並不認同聯合國提出的上述數字,還有各種排名:例如在 2007 年,尼日在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中只拿到 0.374 的分數,於全球 177 個國家裡面排行第 174 名;此外,對於國際兒童救援組織(Save the Children)於 2007 年提出的「母親指數」(Mothers Index)把尼日排在調查中 140 個國家的最後一名(該組織表示,有 40% 的尼日兒童營養不良,女性的平均壽命僅僅 45 歲,四個兒童裡面有一個會在 5 歲生日之前去世),尼國政府也很有意見。尼國媒體把這些數字當成國恥,同時也用更肯定的語氣表示,這印證了國際社會對他們懷有敵意。

然而,無論我們如何看待此事,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政府大打危機牌,對他們也沒有好處。有些數字的確可以用該國國情來辯解,因為他們的經濟體系大致上仍是農村式的,並不以現金為交易基礎。但是,任誰都可以看出,除了開發組織員工、事業有成的商人以及政治人物以外,一般尼日人都沒有多少收入可以支配。

九月才是買賣蝗蟲的旺季

蝗蟲乾、炸蝗蟲在世界上有些地方其實滿常見的。By istolethetv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儘管如此,根據我在 2008 年 1 月的觀察,尼阿美市許多市場上那些裝在琺瑯臉盆裡面販賣的蝗蟲乾,每一盆的單價卻高達 1000 中非法郎,遠遠超過聯合國對於大多數尼日民眾每日收入的估計數字。蝗蟲是一種特別的食物,而且也是昂貴的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月並非蝗蟲買賣的旺季。剛剛過完了宰牲節(Eid al-Adha)、聖誕節與新年的節慶,一般人手頭都沒多少現金,都只會從那些被稱為「tia」的琺瑯臉盆裡面買一點點蝗蟲而已。手頭緊並非唯一的問題。那也不是蝗蟲數量龐大的時節。過了一月,還要等很久才會到雨季快結束的九月,那時蝗蟲數量大,市場裡到處都是蝗蟲攤販,價格也降為 500 中非法郎。我們很快就發現此刻鄉村地區的蝗蟲很罕見,再過一個月,也就不會再有人拿蝗蟲進城兜售了。

我們跟尼阿美市所有可以找到的蝗蟲攤商聊一聊。有些人購入蝗蟲存貨的地點是附近的市鎮,例如菲林蓋(Filingué)與提里貝瑞(Tillibéri),有些人則是跟尼阿美市更大市場的商人購買,還有人則是乾脆跟同一個市場裡鄰近攤位大批購入。不過,大多數攤商都說他們的蝗蟲來自馬拉迪,而且他們都說我們該去一趟。蝗蟲都是從那裡運來的,在那裡我們可以找到晨間在草叢裡抓蟲的人,大盤商也都在那裡。

尼阿美的市場。By Yann Fauché and Alma Mulalic (Own work)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我很喜歡跟卡林一起在尼阿美逛來逛去。可以見識與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喜歡市場,於驚訝之餘發現自己只認得市場上販售的一小部分蔬菜。那些植物在成為市場商品之前究竟歷經了怎樣的演化史,我實在很難想像!還有一種商品看起來像動物,也像蔬菜或礦物,我根本猜不出那種東西的功用是什麼,最後卡林才向我解釋,那些看起來像彩色彈珠的東西,其實是一小顆一小顆球狀樹脂,拿來當口香糖嚼很棒,還有那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黑色網球狀物體,則是碾碎後經過壓縮處理的花生,可以加進醬料裡,至於那一瓶瓶烏漆麻黑的黑色液體,則是從奈及利亞走私進來的汽油。

卡林與我忙著探訪各大市場、大學與政府機關,與各種有趣人物見面,不只是學者與攤商,還有政府官員、開發組織員工、昆蟲學家、吃昆蟲的人,或者與人共搭計程車的時候遇到的健談乘客。我們盡情享受瑪哈曼與安東妮的熱情款待。但總不能一直住在他們家。幾天後的凌晨三點半,我們蜷縮在一個擁擠的巴士站裡。又冷又睏、心情也有點糟的我們,當時只覺得開往馬拉迪的巴士好像永遠不會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蝗蟲怎麼能同時代表盛宴和饑荒?

在尼阿美的頭幾天我們忙著解答阿契貝提出的弔詭問題:蝗蟲怎麼可能同時為人類帶來盛宴與饑荒呢?牠們怎麼可能同時預示了生與死,同時承載了快樂與痛苦?

我們與很多人碰面聊天,過程中我們的問題也改變了。就像嘉多教授曾提出的敏銳暗示,我們很快也開始懷疑,或許這並非某種弔詭,而大家都搞錯了:也許這裡並非只有蝗蟲這種動物;也許牠們並非我們以為的那種動物;也許大家所說的動物並不總是同一種;也許翻譯問題是造成混淆的理由之一。當地人都用法語辭彙「criquets」來指稱牠們。在豪薩語(Hausa)裡面,則是「houara」(胡阿拉)。我們以為先前我們跟大家談論的是蝗蟲,此刻卻已經不是那麼確定了。

由薩赫勒地帶九個西非國家贊助成立的「農業氣象學及實用水文培訓和應用中心」(簡稱 AGRHYMET)在尼阿美市設有幾個辦事處以及一座專家圖書館,圖書館就在大學附近。樂於助人的慷慨圖書館館員送了幾冊精美的口袋平裝書給我們,其中包括了由米 ‧ 漢恩 ‧ 勞諾─呂翁(My Hanh Launois-Luong)與米榭 ‧ 勒考克(Michel Lecoq)合著的《薩赫勒地區蝗蟲手冊》(Vade-Mecum des Criquets du Sahel)一書,那是一本介紹了當地八十幾種蝗蟲的指南。

其中幾類蝗蟲,包括沙漠蝗蟲(criquet pèlerin 法文)、遷徙蝗蟲(criquet migrateur)、游牧蝗蟲( criquet nomade),還有塞內加爾蝗蟲( criquet sénégalais)都具有眾所皆知的強大破壞力,長期以來是人們深入研究與採取防治措施的對象。其他蝗蟲則是以拉丁學名羅列出來,會在書中被提及只是因為數量龐大,或者相反地,因為並不常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見蝗蟲能蔽日大型蝗蟲遷徙情景。By CSIRO, CC BY 3.0

比平常多的雨量加上乾燥季節:蝗蟲群聚來啦!

《蝗蟲手冊》幾乎把薩赫勒地區所有種類的蝗蟲(locust)都列為蝗科(Acrididae)的成員,也就是所謂的草蜢(short-horned grasshopper)。在大約一萬一千種已知的草蜢中,有一萬種屬於蝗科,其中包括二十種的蝗蟲(locust)。為什麼蝗蟲如此特別?生物學家之所以認為牠們與其他草蜢不同,是因為在受到群聚現象的刺激之後,牠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外形。學名為 Schistocerca gregaria 的沙漠蝗蟲是「埃及十災」裡的第八災,而且也許是所有蝗蟲裡最具特色的。科學家認為,這種蝗蟲單獨出現時無害,但是在與其他大批蝗蟲接觸後,會受到刺激而進入群聚階段。

  • 譯註:埃及十災指《聖經‧出埃及記》裡面摩西離開埃及之前出現在埃及的十種災難。

而促成牠們群聚的要素,則是兩種常常湊在一起、但並非不常見的現象:首先是雨量高於平均雨量的雨季,這會刺激蝗蟲繁殖,接下來因為乾燥季節出現,導致牠們的棲息地數量與食物來源都變少,結果則是會刺激牠們遷移。到了變形階段,這種蝗蟲的外形(頭變寬,身體變大,翅膀變長)、生命史(繁殖時間提早,繁殖力降低,成熟時間變快)、生理狀態(新陳代謝速度變快)與行為都出現了可逆的快速改變,因為在這階段牠們的變化如此之大,過去長期以來許多人都認為處於這兩種不同階段裡的沙漠蝗蟲是兩種不同蝗蟲。

這些具有群聚特性的草蜢幼蟲聚集在一起,每一群以數千甚或數百萬為單位,接著開始遷移。在穿越沙漠的過程中,其他草蜢紛紛加入行列,合併在一起。牠們以直線的隊伍前進,隊伍長度可以長達幾十公里,遷移時歷經五個蛻變期,最後到了變成成蟲才會停下來。

 

等到蝗蟲的密度過高,到達了臨界點,成年的蝗蟲就會開始升空飛翔。直到最近,科學家都還是認為薩赫勒地區(編按:非洲撒哈拉沙漠和蘇丹草原間的長型區域)的蝗蟲群都是順著間熱帶輻合區(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的氣流被帶往雨區,也就是適合繁殖的地區。但現在我們已經搞清楚了,蝗蟲並非順著氣流被動移動,牠們可以控制飛行路徑與方向,有導航的能力,可以集體與個別地改變路徑與方向,通常是逆風飛行而非順風,在飛行過程中遇到喜歡的覓食地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也發現,蝗蟲群的飛行顯然主要是一種覓食行為,而非為了遷徙,真正為遷徙而飛行的,都是那些在夜裡進行長距離飛行的個別成年蝗蟲。儘管住在一個整體大環境而言不利生物的生存條件裡,沙漠蝗蟲仍有辦法找到並且善用對牠們有利的棲息地,那是因為牠們擁有各種複雜的能力,包括快速繁殖、聚集、長距離飛行、集體覓食,還有個別遷徙。

數量驚人的蝗蟲群

大家都知道蝗蟲群的數量驚人,但迄今仍難以理解到底有多少隻。《佛州大學昆蟲記錄集》(〔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Book of Insect Records 〕這本書實在寫得太棒了!)描述 1954 年有一群蝗蟲出現在肯亞境內,牠們覆蓋的面積高達 200 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裡面大約有五千萬隻蝗蟲,蝗蟲群的總數為一百億隻。蝗蟲的數量龐大,胃口也大。一隻蝗蟲每天可以吃掉相當於自己身體大小的蔬菜量;重量也許僅僅 2 公克,但如果把這數量乘以百億,你就可以知道後果有多嚴重。

我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官網上的某處看到一個驚人的數據:一噸蝗蟲雖然只占整群蝗蟲的一小部分,在 24 小時之內的食量卻相當於 2500 人(但令人疑惑的是,兩千五百個哪一種人?)。雖然是個明顯的事實,但仍然值得一提的是,蝗蟲帶來的損害遠遠超過上述天文數字,因為牠們的遷徙距離很遠(一季最多可以遷徙 3000 公里),遷徙範圍大,損害也大,而且牠們願意也有能力吃掉絕大部分的東西,不只是農作物,連塑膠與布料也不放過。

 

 

本文摘自《昆蟲誌──人類學家觀看重重的 26 種方式》,左岸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左岸文化_96
39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左岸的出版旨趣側重歷史(文明史、政治史、戰爭史、人物史、物質史、醫療史、科學史)、政治時事(中國因素及其周邊,以及左岸專長的獨裁者)、社會學與人類學田野(大賣場、國會、工廠、清潔隊、農漁村、部落、精神病院,哪裡都可以去)、科學普通讀物(數學和演化生物學在這裡,心理諮商和精神分析也在這裡)。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純淨之水的追尋—濾水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7 ・314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BRITA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確定你喝的水真的乾淨嗎?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圖片來源 / freepik)

幸運的是,現代自來水處理系統已經讓我們喝不到這種「肉眼可見」的污染物,但問題可還沒徹底解決。面對 21 世紀的飲水挑戰,哪些技術真正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 世紀的歐洲因為城市人口膨脹與工業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挑戰。當時多數城市的供水系統仍然依賴河流、湖泊,甚至未經處理的地下水,導致傳染病肆虐。

1854 年,英國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透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倫敦某口公共水井與霍亂爆發直接相關,這是歷史上首次確立「飲水與疾病傳播的關聯」。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各國政府對供水系統的態度,促使公衛政策改革,加速了濾水與消毒技術的發展。到了 20 世紀初,英國、美國等國開始在自來水中加入氯消毒,成功降低霍亂、傷寒等水媒傳染病的發生率,這一技術迅速普及,成為現代供水安全的基石。    

 19 世紀末的台灣同樣深受傳染病困擾,尤其是鼠疫肆虐。1895 年割讓給日本後,惡劣的衛生條件成為殖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1896 年,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他本人曾參與東京自來水與下水道系統的規劃建設,對公共衛生系統有深厚理解。為改善台灣水源與防疫問題,他邀請了曾參與東京水道工程的英籍技師 W.K. 巴爾頓(William Kinnimond Burton) 來台,規劃現代化的供水設施。在雙方合作下,台灣陸續建立起結合過濾、消毒、儲水與送水功能的設施。到 1917 年,全台已有 16 座現代水廠,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為台灣城市化奠定關鍵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BRITA

進入 20 世紀,人們已經可以喝到看起來乾淨的水,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科學家如今發現,水裡仍然可能殘留奈米塑膠、重金屬、農藥、藥物代謝物,甚至微量的內分泌干擾物,這些看不見、嚐不出的隱形污染,正在成為21世紀的飲水挑戰。也因此,濾水技術迎來了一波科技革新,活性碳吸附、離子交換樹脂、微濾、逆滲透(RO)等技術相繼問世,各有其專長:

活性碳吸附:去除氯氣、異味與部分有機污染物

離子交換樹脂:軟化水質,去除鈣鎂離子,減少水垢

微濾技術逆滲透(RO)技術:攔截細菌與部分微生物,過濾重金屬與污染物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技術相互搭配,能夠大幅提升飲水安全,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濾芯始終是濾水設備的核心。一個設計優良的濾芯,決定了水質能否真正被淨化,而現代濾水器的競爭,正是圍繞著「如何打造更高效、更耐用、更智能的濾芯」展開的。於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到底該如何確保濾芯的效能?

濾芯的壽命與更換頻率:濾水效能的關鍵時刻濾芯,雖然是濾水器中看不見的內部構件,卻是決定水質純淨度的核心。以德國濾水品牌 BRITA 為例,其濾芯技術結合椰殼活性碳和離子交換樹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氯、除草劑、殺蟲劑及藥物殘留等化學物質,並過濾鉛、銅等重金屬,同時軟化水質,提升口感。

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非原廠濾芯也悄然湧現,這不僅影響濾水效果,更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據消費者反映,同一網路賣場內便可輕易購得真假 BRITA 濾芯,顯示問題日益嚴重。為確保飲水安全,建議消費者僅在實體官方授權通路或網路官方直營旗艦店購買濾芯,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濾芯產品讓自己的身體當過濾器。

辨識濾芯其實並不難——正品 BRITA 濾芯的紙盒下方應有「台灣碧然德」的進口商貼紙,正面則可看到 BRITA 商標,以及「4週換放芯喝」的標誌。塑膠袋外包裝上同樣印有 BRITA 商標。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底部則標示著創新科技過濾結構。購買時仔細留意這些細節,才能確保濾芯發揮最佳過濾效果,讓每一口水都能保證潔淨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 (圖片來源 / BRITA)

不過,即便是正品濾芯,其效能也非永久不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濾芯的孔隙會逐漸被污染物堵塞,導致過濾效果減弱,濾水速度也可能變慢。而且,濾芯在拆封後便接觸到空氣,潮濕的環境可能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如果長期不更換濾芯,不僅會影響過濾效能,還可能讓積累的微小污染物反過來影響水質,形成「過濾器悖論」(Filter Paradox):本應淨化水質的裝置,反而成為污染源。為此,BRITA 建議每四週更換一次濾芯,以維持穩定的濾水效果。

為了解決使用者容易忽略更換時機的問題,BRITA 推出了三大智慧提醒機制,確保濾芯不會因過期使用而影響水質:

1. Memo 或 LED 智慧濾芯指示燈:即時監測濾芯狀況,顯示剩餘效能,讓使用者掌握最佳更換時間。

2. QR Code 掃碼電子日曆提醒:掃描包裝外盒上的 QR Code 記錄濾芯的使用時間,自動提醒何時該更換,減少遺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LINE 官方帳號自動通知:透過 LINE 推送更換提醒,確保用戶不會因忙碌而錯過更換時機。

在濾水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濾芯已不僅僅是過濾裝置,更是智慧監控的一部分。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濾水設備,成為了健康生活的關鍵。

人類對潔淨飲用水的追求,從未停止。19世紀,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污染問題加劇並引發霍亂等疾病,促使濾水技術迅速發展。20世紀,氯消毒技術普及,進一步保障了水質安全。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濾水技術透過活性碳、離子交換等技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讓每一口水更加潔淨與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 BRITA)

今天,消費者不再單純依賴公共供水系統,而是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濾水設備。例如,BRITA 提供的「純淨全效型濾芯」與「去水垢專家濾芯」可針對不同需求,從去除餘氯、過濾重金屬到改善水質硬度等問題,去水垢專家濾芯的去水垢能力較純淨全效型濾芯提升50%,並通過 SGS 檢測,通過國家標準水質檢測「可生飲」,讓消費者能安心直飲。

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減少水污染,並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乾淨水源。科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應該成為守護未來的承諾。濾水器不僅是家用設備,它象徵著人類與自然的對話,提醒我們水的純淨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的責任和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符合濾(淨)水器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規範所列9項「金屬元素」及15項「揮發性有機物」測試
*僅限使用合格自來水源,且住宅之儲水設備至少每6-12個月標準清洗且無受汙染之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4

10
0

文字

分享

4
10
0
「藍色食物」是什麼概念?——水產食品為何是更營養且環保的選擇?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021/11/07 ・362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藍色食物在世界上愈來愈重要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 (World Food Program; WFP) 指出,疫情造成糧食缺乏的人口倍增,由 2019 年的 1.35 億人暴增至 2.7 億人。封城防疫措施打亂全球供應鏈,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與食物運輸、加工中斷,使得全球糧食危機惡化。

除了各國衝突及經濟衰退之外,糧食系統佔了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四分之一,氣候變異使全球生物多樣性逐漸喪失。故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現今糧食系統需要轉型,如何建立健康、公平且具永續性的糧食系統逐漸受到重視。

今年年中,藍色食物評估 (Blue Food Assessment;BFA) 正式成立,由全球超過 25 個科學機構中 100 多名科學家聯合倡議,旨在研究「藍色食物」在未來糧食系統中所扮演之重要角色,提供相關政策資訊並推動變革,以促進健康、公平及具永續性的糧食系統。

疫情造成糧食缺乏的人口倍增兩倍。圖/Pixabay

什麼是藍色食物?

藍色食物,即水產 (海鮮) 食品,包括在淡水和海洋環境中培育或捕獲的水生動物、植物和藻類。其具多樣化、高營養價值、環境永續性,以及符合公平交易原則等特性,在糧食系統中相較於陸生食物更具極大的潛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式各樣的水產食品。 圖/Pixabay

水產食品成分資料庫 (Aquatic Foods Composition Database; AFCD) 分析將近 4,000 種水生動物食品所含之數百種營養素,結果如下圖「水生動物食品與陸生動物食品的營養多樣性」比較所示,藍色 (水生動物) 或綠色 (陸生動物) 方塊的顏色愈深,代表每 100 克食物所含之營養素愈高,包括礦物質 (鈣、鐵、銅、鋅)、維生素 (A、B12) 與脂肪酸 (DHA 和 EPA)。

圖由上至下為按食物營養豐富度 (food nutrient richness) 排序,評估標準為每 100 克食物所含之各種營養素濃度與該營養素每日建議攝取量[註1]之比值,可見營養豐富的動物源性食品的前 7 類都是藍色食物,包括遠洋魚類、二枚貝類和鮭魚等。

圖一:水生動物食品與陸生動物食品的營養多樣性比較。圖/Nature

藍色食物,營養價值超群

相較於陸生動物食品,藍色食物更具備許多優勢與潛力,分析如下。

ㄧ、藍色食物是補充不飽和脂肪酸的優質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魚脂肪中,特別是脂肪含量較高的鰻魚、秋刀魚、鯖魚、鮭魚或鮪魚等,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以二十碳五烯酸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最受大眾注目,EPA 是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的前驅物之一,有抑制血漿凝固的作用;DHA 是大腦、視網膜及神經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

同時這些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中性脂肪的含量及膽固醇濃度,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有助益。然而他們身為必需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須額外靠飲食攝取。雖然陸生動物的脂肪含量高,卻以飽和脂肪酸居多,而藍色食物的脂肪含量較低卻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優勢。

鮭魚、鰻魚、秋刀魚、鯖魚或鮪魚等,含有大量對健康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圖/Pixabay

二、藍色食物具填補營養不良缺口的潛力

全球大約有 30% 的人口 (約 23 億人) 的飲食中至少缺乏一種微量營養素 (如鐵、鋅、鈣、碘、維生素 A、B12 或 D 等),大多集中在收入不高的開發中國家,如位於非洲的查德、尚比亞和史瓦濟蘭;位於亞洲的印度、印尼和越南;位於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等。尤其兒童、婦女及老人影響更為顯著,每年約有 100 萬人因此而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藍色食物除了富含上述的不飽和脂肪酸之外,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也十分可觀。魚類蛋白質約 18~20%,其組成與家畜類相似,為完全蛋白質[註2];所有藍色食物含豐富的維生素 B1、B2 及菸鹼酸,高脂含量的魚為維生素 A、D 的良好來源,另外魚類所含的鈣、磷、鐵也很豐富,海水魚更含有碘,牡蠣則為碘、銅及鋅的良好來源。故同樣吃 100 克的陸生動物食品,吃 100 克的水生動物食品可獲取更多的營養素,相較之下藍色食物更具有效填補營養缺口之潛力。

三、藍色食物可減少肉類及其加工食品的攝入量

根據 BFA 圖二的研究,模擬 2030 年紅肉、家禽、雞蛋和乳製品等各蛋白質來源食物的消費狀況,圖內量化的值為「各類食物消費量於生產量高時之百分比」與「各類食物消費量於基本生產量時之百分比」的差,差若大於零,表示在高產量情景下消費量更高,差若小於零則反之。

可觀察到中國、印度、菲律賓、美國和加拿大等北半球地區,藍色食物消費量會隨產量增加而增加;而紅肉、家禽、雞蛋和乳製品等產量雖然增加但消費量卻無隨之增加,南半球地區藍色食物消費量的影響則不顯著。故藍色食物可減少紅肉或不太健康的加工肉類之消費,間接降低罹患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直腸癌或乳腺癌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a) 水生食物消費、(b) 紅肉消費(牛羊豬)、(c) 家禽類消費、(d)蛋類消費、(e)乳製品消費(牛奶、奶油等製品)、(f)非水生動物食品消費;大於 0 代表產量越高、消費量越大;小於 2 萬 5 千平方公里的國家用「點」來表示;歐盟國家在圖內共享同樣的值。圖/Nature

藍色食物,能解決「營養不公平」的問題?

過去大部分的學者對藍色食物的營養價值常採取較狹隘的方法分析,會侷限於單一物種的熱量及蛋白質含量,沒有考慮到其必需的微量營養素與脂肪酸具有高生體可用率 (bioavailability)[註3]

雖然 BFA 已分析了藍色食物在微量營養素和脂肪酸對人類的許多益處,但研究仍有限,因只探討到魚肉的營養價值,其他像是魚油或魚皮等其他部位的營養價值仍待補充,所以實際上藍色食物所擁有的高營養價值潛力可能是被低估的。

研究也指出,藍色食物的產量增加可使價格約降低 26%,連帶使消費量增加,藍色食物消費量增加能大幅提高弱勢地區的婦女及女孩的營養素攝入量,不但為「營養公平」提供了一項可行的解決方法之外,還能減少弱勢地區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的情況。

藍色食物的生產方式,對環境更加友善

在永續性最重要的環境議題方面,小型遠洋捕撈漁業、二枚貝類或海藻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低於家禽和其他陸生動物食品。在水產養殖業中,傳統飼料是使用大豆生產,種植大豆需要砍伐森林,若改採高科技循環系統,由藻類或微生物製成的新型飼料,生產一磅魚所需的飼料量,可以減少原本高達 54%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故可將市場轉移到碳足跡較低的系統和物種去運作,使藍色食物對環境永續性發揮更大的收益。若遇到氣候變遷、流行病盛行或其他問題的時候,藍色食物更具有提供糧食安全和糧食系統恢復能力的重要可能性。

小型遠洋捕撈漁業、二枚貝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低於陸生動物食品。 圖/Pixabay

在全球的未來,藍色食物勢在必行

藍色食物,不管是物種或營養素皆具有高度多樣化、營養價值高、公平且經濟,更重要的是對環境友善具永續性。

一直以來,人們只針對肉類與植物飲食進行爭辯,而藍色食物這個巨大潛力股,在葷素之爭中徹底被忽視。

當然藍色食物不是靈丹妙藥,每個糧食系統都會面臨挑戰。但若全球要建立促進健康、公平及具永續性的糧食系統,勢必需要藍色食物的一大助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解

  • 註 1:每日建議攝取量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 表示可滿足 97-98% 的健康人群每天所需要的營養素量。
  • 註 2:蛋白質是由 20 種胺基酸組成,其中 11 種是非必需胺基酸,9 種是必需胺基酸,完全蛋白質指的就是含有「完整」9 種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質,大部分都是來自動物。
  • 註 3:生體可用率 (bioavailability):在營養學上,表示食物與營養補充品中所含營養素的吸收程度;在藥物動力學上,指藥品有效成分由製劑中吸收進入全身血液循環或作用部位之速率 (rate) 與程度 (extent) 之指標。
  • 1. 顏嘉南,2020。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糧食危機惡化。中時新聞網,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1007006321-260410?chdtv (Oct 26, 2021)
  • 2. 黃佳慧,2017。全球糧食安全的進展與挑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北。
  • 3. Golden, C. D., Koehn, J. Z., Shepon, A., Passarelli, S., Free, C. M., Viana, D. F., Matthey, H., Eurich, J. G., Gephart, J. A. Fluet-Chouinard, E., Nyboer, E. A., Lynch, A. J., Kjellevold, M., Bromage, S., Charlebois, P., Barange, M., Vannuccini, S., Cao, L., Kleisner, K. M., Rimm, E. B., Danaei, G., DeSisto, C., Kelahan, H., Fiorella, K. J., Little, D. C., Allison, E. H., Fanzo, J. and Thilsted, S. H. Aquatic foods to nourish nations. Nature. 2021. 1-6.
  • 4. 施明智,2013。食物學原理 (第三版)。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 5. 藍色食物評估 (The Blue Food Assessment) 官方網站:https://bluefood.earth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4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3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一名食品技師兼食品生技研發工程師,個性鬼靈精怪,對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經訓練後居然成為專業品評員(專業吃貨)?!因為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傳達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給大家!商業合作請洽:10632015@email.ntou.edu.tw

0

16
4

文字

分享

0
16
4
CRISPR帶動新興精準育種:未來糧食市場將產生改變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020/12/07 ・263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614 ・十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余祁暐 總監|台灣大學獸醫學系學士、淡江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總監。曾任國立台灣大學轉譯農學『生技產業潛力及商機』課程、動植物農產業創新教學推動中心『跨領域人才培育課程』及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分析課程』講師,並為農業生技產業資訊網站負責人。

新興精準育種科技在近年崛起,提供研究人員和生產者更快且更精確的作物發展選擇,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得獎原因也與此有關:使用 CRISPR-Cas9 基因剪刀進行基因編輯,使其能夠抵抗環境災害,並且無殘留外來基因,更加安全無疑慮。台灣對於相關產物尚無管理法規及技術發展計畫,本期 ILSI Taiwan 專欄邀請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余祁暐總監,分享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的優勢以及國際趨勢,以期讓更多人對此有所瞭解。

種苗為國際戰略物資,是糧食生產的根源與農業永續的基石,而種苗的育種改良更是提升其戰略價值的關鍵。育種科技在近年來基因體技術的發展下,跳脫過去耗時費力傳統模式,透過掌握本身基因功能進行精準育種,新作物育種時間可由 7 至 25 年縮短為 2 至 3 年,新興精準育種科技成為種苗產業發展驅動力,為經濟、社會、環境帶來諸多效益,從 2012 年開始,國際上已有相關成果與產品陸續上市。

以我國近六成消費者認為具政策參考價值國家的日本為例[1],日本政府係透過跨部會討論,凝聚共識並訂定管理作法,讓產學研界有明確依循,不會無所適從而錯失發展機會。

對於新興精準育種科技衍生產品,日本厚生労働省已於 2019 年 3 月公布對於基因編輯食品管理的相關規範,認定基因編輯衍生產品若不含外源基因則視為非基因改造,在日本毋須經過安全審查便可上市。

新興精準育種科技透過掌握本身基因功能進行精確育種。圖/Designed by Freepik

精準育種技術好處多, 提升效率又能滿足多元需求

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報告1,新興精準育種科技(含基因編輯等)發展效益包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提升育種效率: 增加新品種開發效率代表可減少投入的資源與時間,並創造更高的研究價值,特別是對於多年生作物及動物的育種可產生更高的效益。專家指出應用基因編輯技術於作物將可使育種時間由 7 至 25 年縮短為 2 至 3 年,而對畜牧動物育種來說最多可縮短至一世代便可培育出所需品種。
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發展效益具多個面向。圖/Designed by Freepik
  1. 增加農業生產力: 以增加產量、節省農務與資材的投入、抵抗病害、增加對極端氣候的耐受性,進一步增加農民收益,全球目前已應用基因編輯技術開發出許多提升生產力的成果,包括:
    • 提升產量:如提升光合作用效率以提升產量的玉米和黃豆,生長快速的豬、牛、羊、鯉魚,易養殖的鮪魚等。
    • 抵抗病害:如抵抗稻米三個重大病害之一的抗白葉枯病稻米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Rice) ,抵抗造成小麥減產三成白粉病的抗白粉病小麥 (Powdery Mildew Resistant Wheat) ,抵抗豬生殖與呼吸綜合症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的抗 PRRS 豬,減少歐美每年 25 億美元損失,及抵抗全球快速蔓延非洲豬瘟 (African Swine Fever) 的抗非洲豬瘟豬等。
    • 提升環境耐受度:如耐旱、耐寒、耐鹽、耐低氮的黃豆、小麥、稻米、玉米、棉花、油菜、甘蔗、番茄等。
    • 節省農務與資材的投入:如耐除草劑油菜、可用於提升飼料效率的高澱粉玉米葉莖等。
  2. 滿足多元需求: 迎合消費者及生產者的需求,開發各種新品種,包括:
    • 促進消費者健康:如穩定血壓與緩和緊張的高 GABA 番茄、保護動脈和抗氧化的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黃豆 (High-Oleic Low-Linolenic Soybean) 、低麩質小麥、減糖馬鈴薯、及降低油炸致癌疑慮的低丙烯醯胺(Acrylamide) 馬鈴薯等。
    • 增加儲架壽命並減少食物浪費:如抗褐化的蘋果、蘑菇,及馬鈴薯等。
    • 增加食品加工效能:如高支鏈澱粉玉米 (Waxy Corn) 可更容易生產食品穩定劑和增稠劑等。
    • 改善動物福祉:如無需去角的無角牛、減少熱量損失的豬。
    • 提升環保效益:如減少豬場磷排放污染的低植酸飼料玉米等。
    • 提升異種器官移植安全:減少免疫排斥的豬隻器官等。
  3. 促進生物多樣性: 不受一般遺傳機制限制,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育成新品種,提升物種多樣性。
新興精準育種科技能夠提升育種效率,且滿足多元需求。圖/Designed by Freepik

國際調和管理法規促進發展, 我國應如何因應?

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為種苗產業的殺手級應用,為經濟、社會、環境帶來諸多效益,以基因編輯技術來說,其精準誘發生物本身特定功能基因發生改變,技術及原理與傳統誘變育種相同,再加上操作容易、成本低廉、非屬基因改造(最終產品無外源基因),國際上已有許多研究單位與中小型企業爭相投入此領域。

新興精準育種科技將成為種苗產業應用主流,足以改變歷史及整個產業規則,進而創造出龐大的新市場,我國若再不積極掌握此機會,不但種苗產業將被淘汰,亦將逐漸喪失農林漁牧戰略物資自主權。

而面對許多新興精準育種科技創新研發成果陸續上市,在產品法規管理上,國際已逐漸凝聚共識。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已有 14 個經濟體於 2018 年 12 月共同發表「國際精準生物技術農業應用的聲明」(包含我國主要農產品貿易國美國、阿根廷、巴西、澳洲、加拿大等),希望能夠透過農業新興技術於各經濟體間的法規調和與合作,進而促進產業發展。

在此種苗育種科技發展趨勢下,我國應制定國家層次發展戰略,支持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的應用與所開發的產品,除能讓我國繼續維持熱帶/亞熱帶農業科技優勢以取得亞太市場的農業樞紐地位,亦可避免台灣種苗產業競爭力落後而被國際市場淘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此種苗育種科技發展趨勢下,我國應制定國家層次發展戰略。圖/Designed by Freepik
  1. OECD Conference on Genome Editing: Applications in Agriculture (2018).

註解

[1] 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107 年度新興生技食品消費者調查,高達 59.3% 消費者認為日本的管理規範具我國政策參考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創會於2013年,這是一個同時能讓產業界、學術界和公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及凝聚共識的平台。期望基於科學實證,探討營養、食品安全、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環境的議題,尋求最佳的科學解決方法,以共創全民安心的飲食環境。欲進一步了解,請至:ww.ilsitaiw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