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關乎生命卻避而不談的禁忌話題: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失控的長壽醫療》

三采文化集團_96
・2017/08/12 ・253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Aramisse@Flickr

植入式心律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於 1980 年代首次成為一種平民醫療。在美國,有超過五十萬人使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每年的使用人數更會新增大約十五萬人。時至今日,許多使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患者都是出生自戰後嬰兒潮的人,甚至是這些人的父母。這些正邁向人生晚年的患者,有部分早已經和當初為他們植入心律去顫器的醫師失去聯絡,而且身邊也找不到一個願意和他們一起討論是否要將植入式心律去顫器關閉的對象。

基本上在患者、醫師和護士的心中,他們對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看法大多已有既定的刻板印象,甚至連提供安寧照護的相關單位也不太喜歡談論這方面的話題。哈佛醫學院的調查指出,即便大多數的安寧機構皆備有強力磁鐵,能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連續電擊時,中止植入式心律去顫器運作,減少患者臨終前的苦痛,不過實際上卻只有 10% 的安寧機構有明文規範這方面的執行標準,讓面臨這種情況的家屬和醫護人員不致陷於兩難。

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是一種置於皮膚下、追踪記錄心率的裝置。 由二根細導線將其與心臟的一或多個心室相連。 心臟送出電信號給植入式心律去顫器。 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可傳送電脈衝或電擊,幫助心跳紊亂且心跳過快的心臟恢復正常。圖/Wikipedia

2011年《美國護理》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刊登了一篇由詹姆士.魯索(James E. Russo)所寫的文章,該篇文章是現在討論臨終患者使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現實面時,最常被引用的參考文獻之一。為了詳細探討這個主題,魯索在 1999年 1 月 1 日到 2010 年 10 月 31 日這段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相關調查,調查的對象涵蓋患者、醫師、製造商和執行安寧照護的工作人員。

他的研究結果讓我們清楚知道,這麼多使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個案,在臨死之際卻沒有中止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原因。魯索發現,當初患者會使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主要是為了解決心跳過快或紊亂的毛病,因為它可以改善患者心臟下方腔室—-心室-—的搏動狀況。通常患者植入這些裝置時的身體都還算強健,根本不到行將就木的年歲,醫師當然也就不覺得需要急著跟他們討論何時該終止這些裝置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鮮少人願意提起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是否關閉的議題,不管是患者或醫師都似乎避而不談。圖/Pixabay

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心跳就會馬上停止?

不僅如此,人們還逐漸將這類的植入性裝置視為是身體的一部分,認為它們跟呼吸器或是透析儀這些維生裝置大不相同。基於這些因素,患者的心理上會開始跟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產生了某種莫名的連結。魯索發現患者常常會高估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救命能力,並將它視為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戰友」。不少患者誤以為只要有了植入式心律去顫器,他們就不必擔心自己死於極度惡化的心臟衰竭,這完全是個錯誤的想法。

同時魯索也指出,患者一旦曾經歷過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電擊,便會在情緒上衍生出焦慮、甚至是憂鬱的狀況,因為他們一方面害怕自己再次遭受電擊,一方面又憂懼死神的降臨。這樣進退維谷的窘境,也正是讓患者一直抗拒和醫師好好討論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一般內科醫學》期刊(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在2008年發表了一篇小型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召集了十五名裝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人,探討他們對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這十五名受試者當中,沒有人正處於垂死狀態,所以這樣的想法比較像是一道假想題,對他們造成的壓迫感相對比較低。

訪談的結果令人瞠目結舌,因為這些人都不曾和醫生談過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問題,而且就算他們同時也對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電擊感到憂懼,但卻仍普遍不願意去觸及這樣的話題。他們大多高估了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好處,以及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猝死風險;甚至他們當中沒有半個人知道,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可以關閉或是重新設定功能(保有維持心搏頻率的功能,但是關閉去顫功能)。另外,在知道這些資訊後,還是有一名受試者把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比作是「一種自殺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患者認為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即會造成心跳驟停;儘管這是個錯誤的觀念!但不可否認,受試者都強力相信這樣的理論。圖/Army.mil

其次,這個研究也顯示,患者並非真的了解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在他們健康中所扮演的角色,或是他們之所以要使用它的原因。無論他們是否曾經歷過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去顫電擊,都對於這件事感到相當焦慮。

然而,不管在研究中或是在日後與醫師的會診中,沒有一個人願意提起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話題。一方面,他們認為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即會造成心跳驟停;儘管這是個錯誤的觀念,但不可否認,該實驗的受試者都強力支持這樣的理論。

另一方面,每一位受試者似乎都不明白,植入式心律去顫器並不能讓他們倖免於嚴重心臟衰竭或是其他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大部分受試者「想不出有哪些狀況會讓他們面臨生死關頭」,更有好幾位受試者直言,建議患者何時該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是醫師應盡的職責。不過,患者想依賴醫師為他們做出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關鍵決定,可能不太可行,因為這篇研究中的部分作者又做了另一項研究,並且發現其實醫生也不會比他們的患者更樂意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患者想依賴醫師為他們做出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關鍵決定,但可能不太可行,因為研究發現其實醫生也不會比他們的患者更樂意討論這方面的問題。圖/Pixabay

本文摘自《失控的長壽醫療:8個能讓人類活到250歲,卻又100%有道德爭議的救命科技》三采文化集團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三采文化集團_96
25 篇文章 ・ 8 位粉絲
閱讀在生活中不曾改變, 它讓我們看見一句話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人生。而產生一本書的力量,更足以改變全世界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體吸收新突破:SEDDS 的魔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5/03 ・119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由 紐崔萊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營養品的吸收率如何?

藥物和營養補充品,似乎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關鍵分子,可能無法全部被人體吸收?那該怎麼辦呢?答案或許就在於吸收率!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團吧!

你吃下去的營養品,可以有效地被吸收嗎?圖/envato

當我們吞下一顆膠囊時,這個小小的丸子就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旅程。從口進入消化道,與胃液混合,然後被推送到小腸,最後透過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其實充滿了挑戰。

首先,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藥物的溶解度。有些成分很難在水中溶解,這意味著它們在進入人體後可能無法被有效吸收。特別是對於脂溶性成分,它們需要透過油脂的介入才能被吸收,而這個過程相對複雜,吸收率也較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聽過「藥物遞送系統」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發了許多藥物遞送系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簡稱 SEDDS),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這項科技的核心概念是利用遞送系統中的油脂、界面活性劑和輔助界面活性劑,讓藥物與營養補充品一進到腸道,就形成微細的乳糜微粒,從而提高藥物的吸收率。

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 圖/envato

還有一點,這些經過 SEDDS 科技處理過的脂溶性藥物,在腸道中形成乳糜微粒之後,會經由腸道的淋巴系統吸收,因此可以繞過肝臟的首渡效應,減少損耗,同時保留了更多的藥物活性。這使得原本難以吸收的藥物,如用於愛滋病或新冠病毒療程的抗反轉錄病毒藥利托那韋(Ritonavir),以及緩解心絞痛的硝苯地平(Nifedipine),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除了在藥物治療中的應用,SEDDS 科技還廣泛運用於營養補充品領域。許多脂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 A、D、E、K 和魚油中的 EPA、DHA,都可以通過 SEDDS 科技提高其吸收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藥品能打破過往的限制,發揮更大的療效,也就相當於有更高的 CP 值。SEDDS 科技的出現,便是增加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吸收率的解決方案之一。未來,隨著科學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會有更多藥物遞送系統 DDS(Drug Delivery System)問世,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好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7 篇文章 ・ 30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心房顫動提高中風風險?心房顫動有哪些警訊?如何治療?
careonline_96
・2024/04/12 ・254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一位 40 歲的男士,因為左腰痛來到急診室。」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檢查發現,居然是心房顫動造成的血栓流到腎動脈,而造成腎臟中風。」

經過醫療團隊緊急手術,取出左腎動脈裡的血栓,成功保住了腎臟。林柏霖醫師說,為了避免心房顫動持續形成血栓導致嚴重併發症,建議患者要積極處理。該患者選擇接受冷凍導管消融術,順利恢復正常心律,也預計未來再度中風的風險會降低。

心房顫動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好發在 65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因此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患病人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林柏霖醫師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皆是引起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另外,像是甲狀腺亢進、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心房受到異常電訊號刺激而出現快速且不規則收縮,在台灣的盛行率大概是 1% 至 2%。林柏霖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發作時大約 20% 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完全不曉得自己的心律有問題。由於心室收縮的速率可能忽快忽慢,患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頭暈、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血液滯留,而漸漸形成血塊。林柏霖醫師解釋,當血塊脫落,隨著血液流出心臟,就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比如血塊流入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血塊流入腦部,會造成腦中風;血塊流入腎臟,會造成腎中風;血塊流入腸系膜,會造成腸中風;血塊流入四肢,會造成肢體中風。這些併發症都相當棘手,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危及性命。

林柏霖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會大幅提高中風的風險,最好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

民眾可以透過例行性健檢中的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不過尚有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偶而發作後過一陣子又恢復正常心律。林柏霖醫師說,若必要時可使用 24 小時連續心電圖或是植入式心律監測器,長時間紀錄心律,才能夠正確診斷。目前則有些智慧型穿戴裝置亦提供測量心電圖的功能,若發現心律異常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由心臟科醫師進行判讀。

積極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可以用 ABC 口訣來說明。林柏霖醫師說,A 是 Anticoagulant(使用抗凝血劑);B 是 Better Rhythm Control(積極控制心律);C 是 Comorbidity(治療共病症),針對心房顫動患者,必須同時治療各種共病症,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抗凝血劑,能夠避免形成血液形成血栓。林柏霖醫師說,在控制心律方面可以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來治療心律不整,手術方式包含傳統電氣燒灼術與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

心房顫動手術治療是以心導管的方式進行。林柏霖醫師說明:在接受半身麻醉後,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放入導管延伸到右心房,再從右心房穿刺進入左心房。

由於導致心房顫動的異常電訊號大多來自肺靜脈,所以手術目的就是阻隔異常電訊號的傳遞。林柏霖醫師解釋,傳統電氣燒灼術是在肺靜脈周圍進行點狀燒灼,而冷凍消融術是使用冷凍球囊,利用低溫造成連續性電訊號的破壞。

「傳統電氣燒灼術是以導管前端,沿著肺靜脈開口周圍,一點一點地進行燒灼。利用熱能讓局部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阻斷電訊號。」林柏霖醫師說,「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是將一個球囊放入肺靜脈,接著注入液態的冷凍劑,讓球囊的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 30 度至 50 度,造成一圈連續性的冷凍損傷阻隔異常電訊號。冷凍導管消融術的優勢在於手術時間約可縮短一半,大約兩個小時左右。因為手術時間短,安全性就會提高,也可以降低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因為時間過久而感到不適的發生。但還是提醒,若病患面臨術式的選擇,必須根據自身狀況和醫師討論,才能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心房顫動,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林柏霖醫師說。

年紀較大、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要注意自己的心律是否規則,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特別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者已經造成症狀的心房顫動,都要積極介入治療,利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將心房顫動的問題根除。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心房顫動會造成 5 倍以上的中風機率,是個非常需要重視的疾病。林柏霖醫師叮嚀,建議大家平時要好好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維持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避免抽菸、喝酒。

如果出現心悸、頭暈、胸悶、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便要盡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二瓣式主動脈瓣易形成主動脈瓣狹窄,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檢查!
careonline_96
・2023/08/17 ・217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我的主動脈瓣只有兩瓣,但是我沒有症狀,這樣有關係嗎?」30 歲的李先生問。

「你的心臟超音波顯示已有重度主動脈瓣狹窄,且心臟功能已有退化現象」醫師翻開病歷說,「應該要及早開刀治療會比較好。」

「沒有症狀也要開刀嗎?」李先生問。

「是的。」醫師肯定地點點頭,「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有猝死風險,拖延只會更危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常的主動脈瓣是三片,但是約有 1% 至 2% 的人天生只有兩片,所以被稱做雙瓣式、兩瓣式或雙葉式主動脈瓣(bicuspid aortic valve)。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指出,由於瓣膜結構異常,容易形成主動脈瓣狹窄。

正常的瓣膜可以用到七、八十歲以上,所以大部分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都是老年人。陳紹緯醫師說,「兩瓣式主動脈瓣的患者會在較年輕時出現主動脈瓣狹窄,可能五、六十歲就需要治療。甚至曾經有遇過大約三十歲的患者便需要動手術更換主動脈瓣。」

使用超音波能夠確定診斷兩瓣式主動脈瓣,部分患者在小時候,醫師就會發現有這個狀況,陳紹緯醫師說,不過很多患者直到出現主動脈狹窄的狀況後,才確定診斷。

發現有兩瓣式主動脈瓣後,即使沒有明顯症狀,患者也要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陳紹緯醫師說,因為病情可能進展較快,而且不只有主動脈瓣,患者的主動脈可能會擴大,有較高的風險出現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根據統計,大約 50% 的兩瓣式主動脈瓣患者會需要接受手術治療,而 20~30% 的病人會在 10~20 年間發展成主動脈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瓣式主動脈瓣患者在初期通常沒有症狀,直到主動脈瓣狹窄惡化才會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狀況。陳紹緯醫師說,患者在平躺時會比較喘,所以需要端坐呼吸;有時會昏厥、中風,甚至猝死。

針對主動脈瓣狹窄,現在的建議是不要等到症狀出現,因為是不可逆心臟結構性問題,一旦疾病進展到重度就得盡快進行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說,最主要的檢查是心臟超音波,如果心臟超音波顯示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就建議接受治療。

「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也不可輕忽。因為主動脈瓣已經嚴重狹窄,便會有猝死的風險!」陳紹緯醫師說,「尤其是這些病人可能很年輕,拖延並沒有任何好處,只會愈來愈危險。」

根據目前的國際治療指引,兩瓣式主動脈瓣建議採用外科手術治療。陳紹緯醫師解釋,因為兩瓣式主動脈瓣的型態是橢圓形,而且鈣化會很厲害,所以用導管瓣膜治療的效果會比較差,中風比例也會比較高。除非患者拒絕手術,或是手術風險太高,才會使用導管瓣膜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會把鈣化的主動脈瓣清除乾淨,然後換上一個人工瓣膜,未來若有問題可再使用導管瓣膜治療。如果有主動脈瘤問題,也建議於手術一併處理進行人工血管置換。陳紹緯醫師說,對於較年輕的患者,一般不太會建議在第一次就做導管瓣膜治療。

目前的手術方式可採用標準開胸手術,也可以選擇小傷口微創手術。陳紹緯醫師說,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術後疼痛較少,不過如果患者的主動脈或其它心血管疾病需一併處理,就會建議標準開胸手術,同時處理主動脈瓣及其它心血管問題。

人工主動脈瓣膜有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陳紹緯醫師說,一般建議 50 歲以下使用機械瓣膜,65 歲以上使用生物瓣膜,介於 50 到 65 歲之間兩者皆可。生物瓣膜持續進步,耐用性也愈來愈好。術前可與和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人工瓣膜。

「此外,過去由於生物瓣膜退化後只能再次開胸手術,但由於經導管瓣膜置換術的進步,第一次使用的外科生物瓣膜若退化,在於未來有很大的機會使用導管瓣膜治療。」陳紹緯醫師說,「因為使用一、二十年後,生物瓣膜可能逐漸退化,而出現狹窄或閉鎖不全,屆時可以使用導管放入新的人工(生物)瓣膜,風險比較低,患者也會比較輕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貼心小提醒

兩瓣式主動脈瓣是先天性疾病,主動脈瓣的退化速度較快,而在年輕的時候便出現主動脈瓣狹窄。因為主動脈瓣打不開,患者可能昏厥、中風、甚至猝死。

如果知道自己是兩瓣式主動脈瓣,請務必定期追蹤。陳紹緯醫師說,如果心臟超音波已發現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即使沒有症狀,也要接受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