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淺談《聲之形》中的霸凌與特殊教育

林希陶_96
・2017/04/02 ・304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37 ・八年級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編按:電影《聲之形》講述男主角石田將也(上圖左)在小學六年級時,班級轉入了一位天生聽覺障礙的少女西宮硝子(上圖右);硝子除了手語和筆記本外,沒辦法跟其他同學順利交談,漸漸的班上的同學開始惡意的欺負與漠視她,而石田將也也是其中一員;卻在一次師長的追究責任之下,石田將也成了所有欺凌行為的代罪羔羊,轉而變成了被霸凌的對象。這樣的石田將也既使升上高中,也是將自己內心深深封印住的孤獨少年。在他下定決心要在結束自己的人生之前,希望與西宮硝子再見上一面,並當面向她道歉;卻隨著與硝子的再度重逢之後,故事有了微妙地轉變……。
本文從臨床心理師的角度,去探討《聲之形》電影中的霸凌以及特殊教育中「回歸主流」的特教政策。

這是一部與霸凌有關的電影,真實到令人不忍卒睹。女主角西宮硝子因為天生的聽覺障礙,而在小學時遭受同班同學有意無意的漠視與欺負,而在內心形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多餘,唯有自殺才能解脫(註一)。

  • 註一:此電影近期在台灣上映,居然有部分家長認為涉及自殺及霸凌議題,不應該在台灣公開播出。個人對於此提議深感不以為然,倘若行政院或文化部真的因為這樣的題材而不准上映,才是對於特殊族群真正的歧視。好險,該提案被駁回了。相關新聞請見:稱聲之形消費聽障滾出台灣 提案遭駁回

 

__________以下有雷,怕被暴雷的話請馬上左轉離開__________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霸凌存在於各種年齡層,在小學生中這樣的狀況也不少見(註二)。小學生因為還是未成年狀態,前額葉還沒發展完全,既沒有誠篤敏慧,也沒有溫良恭儉讓,欺負起人既不知節制,也不知手軟。只要一個小孩,稍微跟別人不同,胖一點、笨一點、醜一點、慢一點、聰明一點、好心一點、善良一點,都可能成為被欺負的對象,更別說是有顯著生理障礙或心理障礙的學生了。

  • 註二:加拿大多倫多教育局曾經對霸凌進行研究,得到以下統計:
    ◎百分之三十五的孩童直接涉及霸凌事件。
    ◎霸凌在十一歲到十二歲時達到高峰。
    ◎百分之三十八的特殊教育學生遭到霸凌,其他學生則是百分之十八。特殊生遭到霸凌是一般生的兩倍有餘。
    ◎百分之二十四報告偶爾或時常發生種族霸凌。
    ◎百分之二十三的學生被霸凌,百分之七十一的教師說他們幾乎都會介入(此項為針對父母與教師之調查,與學生相比,師長們嚴重低估霸凌發生次數)。
    (資料來源:《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頁34-35。)

很多有狀況的學生,每天去學校就是一場又一場的苦難與折磨,就像是西宮硝子一般,一下子是東西不見,一下子故意絆倒,一下子是語帶嘲諷,一下子是被破壞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人際關係。在這場歷程之中,霸凌的源頭,都是從小惡開始。接著引來整群人無限制、無差別的欺負與惡意,若有人想從中阻撓,這樣的小天使也會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像是劇中的佐原美世子,就是被牽連的對象,最後連自己也承受不住,只好一直缺席無法上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中將被霸凌者的狀態描述的非常細膩清楚,輕者失去自信、對自己負面評價,重者身陷憂鬱情緒之中,不是逃學休學,就是自傷自殘,最後甚至可能走上自殺一途。影片開頭鉅細靡遺的演出打算自殺的男主角石田將也,做了哪些詳細的計畫。在一個月之中,安排了所有細節,哪一天要結束打工、哪一天要提領出所有現金、哪一天要打掃住所、哪一天要向有所愧咎的人講講道歉的話,幾乎關於自己的每件事都有了妥善的安排,再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還好,這顯而易見的企圖還是被將也的媽媽石田美也子所識破,即時攔阻了一個可能發生的悲劇。

但西宮硝子的狀態就沒這麼幸運了,她因為聽障的緣故,在學校生活上經歷了無數地折磨,想死的念頭不停地在心理滋長。好不容易撐到了高中,卻因為霸凌往事被挑起,導致石田再次被誤解,而一心將所有過錯都攬在自己身上。在絕望之餘,驟然決定要自我了斷。這樣的情境,任誰都很難防範。雖然說危機就是轉機,但活生生地現實有時不會像電影中這麼幸運,很多被霸凌者通常就這樣告別了人世,一去不回。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另外,影片中不只討論了霸凌的問題,還深刻地描繪特教生因為「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這個特教政策,特殊生被安置在普通班上課所產生的巨大困境。若任教老師沒有針對特殊生給予特別的協助,全部都用一般生的上法,可以想見特別的學生會因為一視同仁這樣的待遇,而面臨各種學習落差,導致各式各樣「笨拙」、「落後」的窘境。

雖然回歸主流在理念上是善意的,目的是希望特殊學生可以慢慢適應一般社會,最後可以獨立生活。而普通生也會因為這樣的相處經驗,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社會就是有各種不同狀況的人,一般人應該學會怎麼理解他們、協助他們,讓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健全、開明的社會中生活,而不是選擇採取排擠、抵制、隔離的措施。這樣的政策背後,其實需要全體老師、家長、同學的支持與配合。若部分師長特教概念不足,或是堅持所有的同學就是要使用相同的標準,只會讓極端不利的情況加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在台灣仍舊施行回歸主流政策,但很不幸地,部分極端的老師及家長,仍無法接受,覺得會增加普通班學生的負擔,認為還是採取隔離的特教班方式較好;但矇住自己的雙眼,並不代表這群人不存在,種族、特殊障礙、多元性別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議題。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那到底要如何面對霸凌情境呢?簡單的說,就是要有強大有效的力量與之抗衡,不然通常就是陷入負向的惡意循環中。在《聲之形》電影裡,學校老師的處理非常粗糙,直接在全班面前點名石田將也為始作俑者,結果讓團體的惡意一下子全部湧向他,讓他變成下一輪被害者。真正操縱霸凌的幾位關鍵人物還是繼續引導這個負向的動力,霸凌並未消失,只是「捉交替」般地往下一個受害者挺進。

這時不得不說起同樣處理霸凌題材的《3月的獅子》,裡面的川本日向也遭遇相類似的事件,但裡面老師的處理就成熟多了:先將所有帶頭者一一約談,強力約束不當行為,並且重申老師絕對不會漠視霸凌事件重複發生,並讓帶頭者知道學校絕對不會放手,也不會姑息。只要這些帶頭者知道大勢不可為,讓這些惡意自然消退,才有可能塑造良善的教學環境(註三)。

  • 註三:校園霸凌研究權威歐維斯博士,提出一套非常成功的防治方案,證實能夠大幅降低校園霸凌的發生。這項方案奠基於四項關鍵原則,目的是為了打造優質的校園環境:
    1.來自大人的溫暖、關注及參與。
    2.對於學生不當的行為有明確的規範。
    3.假使學生違反規範和規定,以毫無敵意、非體罰的方式一貫地處置。
    4.家庭和學校裡的大人建立威嚴而開明的親子、師生關係或教養方式。
    (資料來源:《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頁208-209。)

總之,讓被霸凌者逐步培養強大的自我是必要的,讓他們的生命擁有足夠的力量與之抗衡,並逐漸明白,「美好不是有品質的生活,而是生命的本身就是美好」。我認為這是《聲之形》所要告訴我們,最平實,也最深刻的一件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 羽海野千花。3月的獅子。台北:尖端
  • 魯宓、廖婉如(譯)(2011)。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Barbara Coloroso)。台北:心靈工坊。
文章難易度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1

12
3

文字

分享

1
12
3
閱讀障礙與注意力缺失是哪裡卡關?──觀察腦電波解析大腦處理語言的奧秘!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1/10/11 ・5704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撰文|陳毓豪
  • 美術設計|林洵安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但對於閱讀障礙與過動孩童而言,成績低落、學習不專注是常有的事。大腦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釐清背後的成因嗎?「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語言研究所李佳穎研究員,她的專長為神經語言學,透過腦造影技術,探討大腦與語言處理的關係。腦波研究如何幫助我們了解語言學習及認知發展呢?來聽聽李佳穎怎麼說!

解鎖大腦處理語言的奧秘

語言,是人類溝通、學習和知識傳承的基礎,但我們究竟是如何從牙牙學語到熟悉多種語言呢?英文有子音、母音,中文也有不同聲調,大腦怎麼區別不同語音?

這些是「神經語言學」的內容,也是中研院「大腦與語言實驗室」的研究重心。李佳穎研究團隊透過大腦的腦波反應,試圖解鎖大腦與語言處理的奧秘,希望進一步找出影響孩童閱讀發展與注意力障礙的關鍵機制。

「腦波的研究已經一百多年。」李佳穎將腦波原理娓娓道來,「大腦由很多神經元組成,這些神經元透過神經傳導物質及電的作用,相互溝通訊息。」想要研究大腦如何處理語言,一般不是直接把探針插在大腦神經元做侵入式量測,而是讓受試者戴上多個電極的帽子,從頭皮上以非侵入式、不影響大腦運作的方式量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腦波觀測就像量測心電圖一樣,只要有兩個電極放在大腦頭皮上,便能量測到隨著時間的電位變化,也就是腦波圖(EEG, Electroencephalogram,以下簡稱腦波)。人類在專注、放鬆、睡眠等不同的狀態下,腦波會呈現出不同的頻率組合。

量測腦電波時,受試者需要戴上多個電極的帽子,以非侵入的方式量測頭皮電位。圖/iStock

在研究與臨床上,腦波圖也常被用來計算「事件相關電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了解特定事件(例如認知、語音知覺或閱讀等)是否能誘發出特定的腦波型態。

例如,「新生兒聽力篩檢」就是常見的聽覺事件 ERP 臨床應用。透過量測新生兒接收聲音刺激後, 10 毫秒內的腦波反應,就可以知道寶寶大腦的聽覺反應是否正常、有無聽損。檢查的過程中,新生兒不需要有行為反應,睡覺也沒關係。

腦波不僅可用來解答語言或認知歷程的基本問題,也可應用在臨床或教育上。

檢測嬰幼兒語音知覺的腦波──MMN

從量測到的事件誘發電位,科學家只要知道電位振幅強度波峰發生時間點以及在頭皮上分布的狀態這三個重要資訊,就可以像氣象局預估地震震央一樣,透過數學模型推估神經元活化的起源(generator),解答語言與認知歷程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佳穎團隊解開閱讀障礙與注意力缺損之間的關係,即是使用:聽覺事件相關的腦波 MMN(Mismatch negativity,不匹配負向波)。MMN 是什麼呢?它是大腦偵測到聽覺刺激改變時,會自動產生的電位變化。

試著想像,當你聽到高昂尖叫、低頻狂吼,是不是會有不同感覺?腦波反應也是。當大腦偵測到不同頻率的聲音變化,頻率差異越大,引發的 MMN 負向振幅就會越大,電位變化的時間點也越早。

那麼,MMN 可以發揮什麼關鍵功能呢?MMN 振幅大小和發生時間點,能反應出人類對聽覺差異的自動感知區辨能力。此外,紀錄 MMN 腦波資料時,受測者只需要被動地聆聽,不須對聽覺刺激進行任何行為判斷,因此這個腦波指標很適合用來測試無法配合指令要求的族群,像是嬰幼兒、特殊疾病的族群。

目前, MMN 被廣泛用在嬰幼兒語音知覺發展的研究,而且研究已發現,從嬰幼兒的語音發展及語音知覺表現,可以有效預測這些孩子日後的閱讀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間一天一天走,語言敏感度一點一點消失

芬蘭曾有一項知名研究,研究者想知道:不同母語的嬰兒,語音區辨力有什麼不同?

研究者以芬蘭與愛沙尼亞的嬰兒來做比較,觀測他們聽到不同語音時的 MMN 腦波振幅,判斷嬰兒對愛沙尼亞語特有母音 [õ] 的辨別能力。結果發現,芬蘭嬰兒在 6 個月大時,雖然生活中不會聽到這個母音 [õ],仍對它有很好的辨別力。但到了 12 個月大,芬蘭嬰兒對於非母語 [õ] 的辨別敏感度就顯著降低了!這項研究顯示:

即使不是母語會出現的音素,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辨識力,但這種天賦會逐漸「關上門」。

隨著語言學習的過程,我們對母語中不存在的音素會漸漸失去敏感度。

中文閱讀障礙孩童的關鍵:對聲調變化較不敏感

每種語言具有不同的語音特徵,因此李佳穎實驗室近年也運用 MMN ,探討中文母語者的語音知覺發展,以及檢驗語音改變時,MMN 與中文閱讀能力的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中文聲調為例,幼童或初學中文做第二語言的外國人,常常分不清楚二、三聲。這是因為二、三聲調的物理屬性(不論是起始頻率或隨時間變化的基頻),比一、三聲的差異來得小。研究團隊也以一三聲、二三聲的 MMN ,觀測不同受試對象的腦波反應。

李佳穎首先以大學生做實驗。比起一、三聲調變化,成年受試者在二、三聲差異變化時,引發的 MMN 振幅較小,發生時間也比較晚,表示成人大腦能順利區辨這些聲調。

不過,對於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孩子,一、三聲調 MMN 負向振幅很大,二、三聲調的 MMN 卻是一個正波,顯示他們對二、三聲還沒有自動區辨能力,直到五年級後,才穩定下來。此外,識字量越高的孩子,所測得二、三聲調的 MMN 振幅越負──代表識字量越高,對聲調的敏感度越高。

低年級的孩子,一、三聲調 MMN 負向振幅很大,但二、三聲調的 MMN 卻是正波,顯示他們還沒有自動區辨能力,一直要到五年級以上才會穩定下來,接近成人。圖/研之有物、iStock

研究團隊再針對閱讀障礙的孩子進行量測。結果發現,閱讀障礙孩子的 MMN 反應和低年級孩子類似,對二、三聲的 MMN 反應不敏感。這和過去認為,他們是因為看文字、視覺區辨有困難而產生閱讀障礙,有些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閱讀障礙孩子對聲調的敏感度較弱,若用語音來學習文字可能容易卡關。

實驗結果找出了閱讀障礙的學習關鍵,有助於未來鑑別或幫助閱讀有困難的學童。

李佳穎表示,從這些研究發現可知,MMN 能反映大腦對語音的敏感度,並且與閱讀發展息息相關。未來,若能建立區辨中文語音的 MMN 發展資料庫,就可做為早期鑑別語言與閱讀障礙的神經生理指標。

兩者在一、三聲調的 MNN 差別不大。但對於二、三聲就有差別,閱讀障礙兒童的振幅在 200 毫秒之前幾乎是正波,這顯示他們的聲調敏感度較不好。資料來源/李佳穎

孩子是注意力不足還是閱讀障礙?腦波會說話!

學習障礙的孩子裡,除了閱讀障礙、語言障礙,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注意力缺失。

許多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孩子,因為注意力不足,常常會伴隨著學習困難;但閱讀障礙兒童跟不上進度,往往也難專注。因此,老師或家長在兩者評估上經常遇到困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李佳穎發現,注意力缺失與閱讀障礙的孩子,在偵測聲音刺激變化的腦波反應不太一樣。

偵測聲音變化時所引發的 MMN ,是一個反應大腦自動偵測聽覺訊號差異的腦波成分,這個階段的反應,並不需要注意力的介入控制,也就是發生在前注意力階段(pre-attentive stage)。即使在嬰兒睡覺、孩童看巧虎的時候進行測量,大腦也會自動偵測聲音聲調的變化。

MMN 的腦波振幅出現得比較早,在 MMN 的波形發生後,通常還有另一個腦波成分叫做 P3a, 這是一個在「差異音」出現 300~600 毫秒後所引發的事件誘發電位。P3a 振幅會受到注意力資源分配(例如差異音出現的比例)影響。因此,P3a 反映的是不自主的注意力導引能力。

李佳穎研究發現,在一、二、三聲差異音比例為 0.1:0.1:0.8 的情況下,閱讀障礙的孩子 MMN 指標即出現問題──閱讀障礙孩子「前注意階段」的語音敏感度比較差。但如果是過動兒,MMN 指標跟一般孩子並無差異,主要是 P3a 出現問題──過動兒在「不自主的注意力引導階段」反應較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起一般孩子,過動兒一、三聲的 P300 反應明顯較弱,這也顯示 ADHD 孩子大腦處理注意力的歷程,與正常孩子有所不同。研究也發現,P3a 的振幅與注意力行為評估量表的分數有顯著相關。

不同腦波成分,會反應不同的大腦機制。與音調敏感度有關的 MMN , ADHD 兒童和一般孩子差不多;但與注意力有關的 P300, ADHD 孩子反應明顯較差。資料來源/李佳穎

總結來說,閱讀障礙的孩童在 MMN 腦波反應,也就是前注意力階段的語音敏感度出現問題。過動孩童的 MMN 反應和一般孩子差不多,但是 P300 反應較弱,也就是處理注意力的歷程比較差。

從 MMN、P300 兩個不同的腦電波成份(component)研究顯示,腦波能反應出大腦內在語言、認知處理歷程。MMN 反應的是聲音敏感度,P300 反應注意力的歷程,對於未來在孩童學習障礙的臨床鑑定上,將提供重要的幫助。

李佳穎希望能持續蒐集更多個案的常模,協助做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閱讀障礙的鑑別診斷,也能進一步做更多不同範疇的臨床應用。

從語言學角度,建議讓孩子提早學習雙語嗎?

全世界的子音和母音有 600 多個,可是每一個語言大約只用到 30 到 50 個語音。我們的大腦神經元在出生後會不斷蓬勃發展,神經元之間的連結也會隨著經驗連結,持續開闢出新道路;但同時,沒有經驗或不需要的神經元也會被修剪掉。

前面提到的芬蘭研究,嬰兒一開始對任何語音差異都能區辨或偵測,但是透過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的學習後,反而逐漸喪失這種能力。這種例子很常見,就像許多講台語的長輩分不出國語的「發生」和「花生」,因為台語沒有ㄈ、ㄏ;日語母語者則是無法區分 r、l;而我們學英文也有極限。

這些例子,都是因為大腦將用不到的神經連結修剪掉,也就是大腦可塑性。

因此,可以提早讓孩童在自然環境中接觸語言,累積經驗值。口語詞彙是閱讀能力的根基,但不管是母語或第二語言,都不用急著讓孩童學習文字。

還沒上學之前,家長可以透過講故事,累積孩童的語音敏感度與詞彙量,作為未來閱讀發展的根基。如果要強調第二語言,也可以在遊戲、自然互動中建立語感,不用一開始就教閃卡、背單字、寫字,因為書寫涉及視、知覺和動作的協調,也與小肌肉發展有關,不必過早介入教導。

對閱讀障礙孩童的家長,有什麼建議?

語言的傳遞有聽、說、讀和寫。文字的發展,讓訊息有不同的溝通模式,也加速了知識傳承。但對閱讀障礙的孩子來說,以文字做為獲取知識的媒介是較困難的。

知識不一定只能透過文字傳播。如果孩子在文字形式的吸收有困難,也可以採用有聲或多媒體等方式來學習或評量,建立信心。他們閱讀能力的發展斜率或許比一般孩子緩慢,但還是會進步。如果因為經常失敗而扼殺了興趣和動機,反而更不利於小孩的學習發展。

上學不只是為了學習文字、閱讀能力,而是幫助孩子獲取知識。閱讀障礙不代表不能學習,更不代表人生是黑白的!許多優秀的人都有閱讀障礙,例如知名歌手蕭敬騰、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都是好例子。

我們語言與大腦實驗室也做了好幾組遊戲,希望透過不同的形式,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從互動遊戲來累積語言經驗。像是 「注音冒險王」,已經上架 Android 和 iOS 雙平台提供下載。

李佳穎團隊結合神經語言學,為台灣學童開發多款識字教學遊戲。目前的三款 APP(每日腦點心、注音冒險王、收割季節),都可免費下載,在疫情期間也提供雙北特教老師使用,作為學習障礙學童的線上課程,老師還可以從後台了解學習狀況。圖/大腦與語言實驗室網頁

為什麼會從語言學研究,發展到教育應用?

我原本研究非常基礎的腦神經科學,最大的研究動力是為了滿足學術上的好奇心,原先沒想過會投入臨床或教育方面的應用。

過去,我找了一些閱讀學習困難的孩子當受試者,家長報名很踴躍,因為他們很想知道孩子究竟怎麼了,該怎麼協助。每次實驗後,父母都很關心能為孩子做些什麼。但我發現:我根本沒辦法幫助他們,他們只是來幫我做實驗!

這讓我慢慢思考,只提供施測並不夠,應該想辦法回饋這些孩子和家長。

一開始,我沒辦法直接幫到孩子,所以決定先做出中文的字詞資料庫,提供資源讓特教老師設計學習單。後來,我開始四處演講,分享語言學習、閱讀學習的歷程,漸漸有特教機構和鑑定機構找我協助,也因此跟教育現場的老師有更多互動,更了解不同學習障礙類型的需求及鑑定上的困難。

特教老師很忙,從「知道理論」到「可以使用」也仍有一段距離,所以我們開始進一步規劃輔助教學應用軟體。通常,第一版原型由實驗室自己研發設計,之後再和專業工程師討論,一步步發展。很幸運有長期支持的團隊,讓我們不只做基礎研究,還可以設計免費學習 APP 回饋社會。我也期待有更多生力軍加入大腦與語言實驗室,一起為臺灣的腦科學與教育應用努力。

延伸閱讀

  1. 「語言使用」和「大腦」的關係是…? 專訪李佳穎
  2. 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大腦與語言實驗室
  3. Cheour, M., Ceponiene, R., Lehtokoski, A., Luuk, A., Allik, J., Alho, K., & Näätänen, R. (1998).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pecific phonem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infant brainNature Neuroscience1(5), 351–353.
  4. Lee, C. Y., Yen, H. L., Yeh, P. W., Lin, W. H., Cheng, Y. Y., Tzeng, Y. L., & Wu, H. C. (2012). Mismatch responses to lexical tone, initial consonant, and vowel in Mandarin-speaking preschoolers. Neuropsychologia50(14), 3228–3239. 
  5. Sams, M. (1983). Sequential effects on the ERP in discriminating two stimuliBiological Psychology17(1), 41–58. 
  6. Yang, M. T., Hsu, C. H., Yeh, P. W., Lee, W. T., Liang, J. S., Fu, W. M., & Lee, C. Y. (2015). Attention deficits revealed by passive auditory change detection for pure tones and lexical tones in ADHD children.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9.
所有討論 1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568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1

5
1

文字

分享

1
5
1
如何透過法律制度,化解疫情造成的歧視?
法律白話文運動_96
・2021/07/30 ・483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賴宜欣

隨著 COVID-19 疫情發展,讓人民在盼望疫苗的同時,陸續出現因為疫情產生的不友善舉動。在現行法規範下,什麼樣的不友善舉動會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呢?如果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會受到處罰嗎?相對地,被害人又有什麼救濟方法?

一起看看臺灣的法規,再比較鄰近的日本及韓國的法制,檢視是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吧!

你知道哪些舉動將會構成不合理的歧視嗎?圖/envato elements

小心這些不友善舉動將觸法!

傳染病防治法》,第 11 條規定:

  • 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包含感染傳染病病原體之人及疑似傳染病之病人)、施予照顧之醫事人員、接受隔離治療者、居家或集中檢疫者及其家屬」。

同法第 12 條也規定:

  • 「政府機關、民間團體、事業或個人不得拒絕傳染病病人就學、工作、安養、居住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

如果違反這兩條規定,就會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依同法第 69 條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且若「沒有限期改善,還會按次處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下就讓我們來檢視幾個新聞報導的案例,會不會構成差別待遇而受到處罰?

《傳染病防治法》明文規定不得歧視醫事人員。圖/envato elements

◆ 案例1:在醫院工作的護士媽媽,指出兒子疑遭校方帶頭以防疫為由,安排坐在教室最後排,禁止與同學互動

如果在醫院工作的護士媽媽,工作內容確實是對傳染病病人施予照顧,那麼她和兒子就是法規保障的「施予照顧之醫事人員及其家屬」,學校調換座位及禁止互動,就可能構成差別待遇,可以適用《傳染病防治法》對校方處罰。

◆ 案例2:宜蘭雜貨店母女確診,村民認為確診者自私偷跑回鄉,甚至朝店砸酒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案例3:彰化水果盤商家族群聚感染,鄉里責罵害人染疫,到門前棄置垃圾

這兩個案例都是確診案例(傳染病病人),受法規保障,不得歧視、不能拒絕其工作、居住或其他不公平之待遇。因此,若朝經營的雜貨店砸酒瓶、責罵、棄置垃圾於家門的行為,都可能構成差別待遇,可依《傳染病防治法》,對行為人開罰。

圖/三立新聞 報導截圖

◆案例4:房東以房客染疫、居家檢疫而拒絕居住,或因房客是醫護人員為由,拒絕租屋

不論房客是「確診患者(傳染病病人)」、「居家檢疫者」、或「施予照顧之醫事人員」,都是屬於法規保障不得歧視的人,房東若以房客染疫、居家檢疫、或是醫護人員而拒絕租賃,已經構成歧視,可用《傳染病防治法》開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構成歧視的同時,如果損害了相對人的名譽,還可能同時觸犯刑法妨害名譽及信用罪(刑法第 309310 條參照),並該負起民法侵權行為的損賠責任(民法第 184 條參照)。 

房東若以房客染疫、居家檢疫、或是醫護人員而拒絕租賃,已經構成歧視。圖/envato elements

話雖如此,下面兩個案例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

案例5:因疫情宅配量暴增的物流人員,遭到民眾噴酒精等嫌惡舉動對待

案例6:部分貨運業者公告暫緩運送疫情熱區的貨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物流人員」或「疫情熱區居民」雖被噴酒精,或被暫緩運送貨物,但因他們兩者目前並非《傳染病防治法》中所保障的對象,因此,在這兩個案例中,都不能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對那些舉動開罰。

公布確診者情報、疫情熱區,並非不合理的差別待遇

話說回來,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DC)定時召開說明會、發布確診個案(或確診個案足跡)、點出目前疫情熱區,這樣是否已對被發布的確診個案,或被指出是疫情熱區的當地民眾,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了呢?

為什麼指揮中心可以公佈個案足跡?圖/指揮中心直播

於防疫期間,依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 8 條規定,指揮中心為避免疫情擴散,得指示對確診病人公布其個人資料、或為其他必要之防治控制措施或處置。

因此,指揮中心是可以因應疫情,公布確診病人資料或為其他必要防治的,而公布標準則是依據「指揮中心記者會確診個案資料發布原則(註一)」。此外,指揮中心也授權各地方政府以此發布原則,發布確診個案公共場所活動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根據前述原則,公布確診者時,不會公開其姓名、病史、收治醫院、完整地址、職業、工作內容;針對年齡、性別也僅公布區間,而接觸者的部分,也只公布家人人數及醫護人數。

國內疫情通報不會公佈過於詳細的個資,年齡也只公布區間。圖/指揮中心

也就是說,基於防疫所為的官方公告,是依法令之行為,且公布內容須有助防疫、並不得指涉特定人,而未過度侵害隱私權,因此不會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

日本跟韓國怎麼規範疫情下的歧視?

韓國:「媒體報導」引發歧視時,有多元救濟手段

先說結論,以韓國來說,若不是媒體報導所導致的歧視,則一般人可能會因自身行為,成立刑事(如侵害名譽罪)及民事上責任(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但若是因「媒體報導」所助長的差別待遇,又因 COVID-19 係傳染病,被歸類為「社會災難」,所以相關報導必須依照「放送法」的「放送審議規定」加以檢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韓國特別制定了法規,要求媒體自律。圖/envato elements

韓國記者協會等單位就此類災難報導,也制定了《災難報導準則》、《新冠肺炎報導準則》等自律準則來自主規範。報導機關若不遵守這些規範,造成歧視滋生,被害人可以採取多樣的救濟手段,包括:

  1. 刑事告訴:若屬不實報導可能構成名譽毀損罪(註二)。
  2. 行政救濟:依據《言論仲裁及被害救濟相關法律(言論仲裁法)》,可請求修正、平衡報導或後續報導(註三),也保障被害人可向言論仲裁委員會申請調停及仲裁。
  3. 民事救濟:被害人可向報導機關為首的加害人們,向法院提起民事上訂正報導請求之訴,也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侵害停止、侵害預防,以及廢棄因侵害行為所產生之物(註四)。

    另外,韓國設有「國家人權委員會」,並訂有《國家人權委員會法》,禁止沒有合理理由,而以各種因素(包含疾病史)侵害平等權的行為;若媒體報導所涉及到的被害人是外國人,也容易對特定國家的其他外國人滋生偏見。

    這種情況,被害人個人及其他被歧視國國民的第三人,都能向國家人權委員會提起陳情。
即使是外國人也能對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提起陳情。圖/envato elements

日本:中央、地方及民間三方協力,致力宣導改善,不採處罰

2020 下半年,日本官方陸續召開 COVID-19 相關對策的計劃小組,其中對於 COVID-19 所導致的偏見、差別待遇等,採取國家和地方自治體、民間團體協力的作法,推動疫情資訊普及化並設立諮商窗口。

中央的法務省(類似臺灣法務部)、文部科學省(類似臺灣教育部)、厚生勞動省(類似臺灣勞動部與衛生福利部的綜合)分別推動人權座談會、消除差別與偏見的教育計畫及感謝醫護計畫等。

地方政府方面,2020 年的 7 到 9 月間,東京、岐阜、鳥取、沖繩等地更陸續明定《新冠肺炎對策條例》中,明文禁止不當的差別待遇。民間團體如:公益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啟發推進中心也展開「不要差別待遇,而是正確理解」的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政府、地方與民間三方協力。圖/envato elements

到了 2021 年初,日本政府也曾考量是否在《新型流行性感冒等對策特別措施法(新型インフルエンザ等対策特別措置法)》中,加入相關罰則;但醫界及護理界皆出現反對聲浪,認為如果制定強制規範甚至罰則,會讓民眾更不願意接受醫療,也會對染病者更加反感,助長差別待遇。

因此,最後在 2021 年 4 月 1 日通過的法律修正案中,只有在該法的第 13 條 2 項當中新增:國家及地方公共團體為了讓患者等人(註五)獲得尊重,對 COVID-19 所衍生的差別待遇,有掌握實際狀況、提供諮詢支援、收集整理分析情報、提供資訊及宣傳等作為義務。

總的來說,日本政府決定推動教育宣導及諮商,提升人民的意識,於事前防止歧視行為的發生,而非事後處罰這樣的歧視行為。

以推動教育、諮商,事前預防歧視發生。圖/envato elements

臺灣目前的法規,偏重事後對歧視行為的處罰,但規範細緻度上,不論是事前的歧視紓解,或事後的救濟管道,相較日韓兩國,則略顯不足。

追本溯源來看,不合理差別待遇的形成,很大的原因是來自不了解所衍生的不安,加上民眾獲得疫情消息來源,絕大部分來自媒體,因此,韓國著重在「規範報導媒體,以督促媒體自律」,並採取包含刑事、民事、行政的「多元化救濟」,這種雙管齊下的作法,應是值得參考的。

同樣地,日本著眼「資訊透明化」,用更多宣導來打擊謠言,藉此消除不合理的差別待遇。這樣的做法,乃是採用官民協力的方式,致力於知識普及和諮商推廣,從差別待遇產生的根本上來紓解問題,也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作法。

因此筆者認為,臺灣目前可以試著用規範,督促媒體在報導疫情消息上,能嚴加自律、並推動疫情相關知識的普及化,再建立暢通的諮商管道,來紓解疫情下易生的不安。

抗疫雖然艱辛,但憑藉臺灣著名的人情味,相信我們這次一定能夠齊心度過這「疫」關!

備註

  • 註一:指揮中心記者會確診個案資料發布原則 ,109 年 4 月 1 日訂定 、110 年 2 月 9 日修訂 。 
  • 註二:韓國刑法第 307 條第 2 項、第 309 條。
  • 註三:韓國《言論仲裁及被害救濟等相關法律(言論仲裁法)》第 14 條及第 17 條。
  • 註四:韓國《言論仲裁及被害救濟等相關法律(言論仲裁法)》第 27 條、第30條;民法第 764 條、第 750 條。
  • 註五:這裡所稱的差別待遇,尤其是指以患者等人,或曾經是患者等人(如確診後康復者)為理由,所衍生的不當差別待遇,包含毀損名譽或信用,還有侵害患者相關權益的行為。前述「患者等人」所指涉的對象,則包含患者、醫療從事人員,此等人員的家屬與其他與此等人員隸屬同一集團的人。

參考資料 

  • 韓國部分
  1. 大韓弁護士協会 「コロナ19 法律相談 Q&A」
  2. 韓國國家法令情報中心
  • 日本部分
  1. 偏見.差別とプライバシーに関する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第1回)
  2. 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症に関連して -差別や偏見をなくしましょう
  3. 罰則導入で「感染隠し」危惧 差別助長の恐れも―保健師ら
  4. 新型コロナ 感染者差別を助長する“罰金” 
所有討論 1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淺談《聲之形》中的霸凌與特殊教育
林希陶_96
・2017/04/02 ・304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37 ・八年級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編按:電影《聲之形》講述男主角石田將也(上圖左)在小學六年級時,班級轉入了一位天生聽覺障礙的少女西宮硝子(上圖右);硝子除了手語和筆記本外,沒辦法跟其他同學順利交談,漸漸的班上的同學開始惡意的欺負與漠視她,而石田將也也是其中一員;卻在一次師長的追究責任之下,石田將也成了所有欺凌行為的代罪羔羊,轉而變成了被霸凌的對象。這樣的石田將也既使升上高中,也是將自己內心深深封印住的孤獨少年。在他下定決心要在結束自己的人生之前,希望與西宮硝子再見上一面,並當面向她道歉;卻隨著與硝子的再度重逢之後,故事有了微妙地轉變……。
本文從臨床心理師的角度,去探討《聲之形》電影中的霸凌以及特殊教育中「回歸主流」的特教政策。

這是一部與霸凌有關的電影,真實到令人不忍卒睹。女主角西宮硝子因為天生的聽覺障礙,而在小學時遭受同班同學有意無意的漠視與欺負,而在內心形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認為自己的存在是多餘,唯有自殺才能解脫(註一)。

  • 註一:此電影近期在台灣上映,居然有部分家長認為涉及自殺及霸凌議題,不應該在台灣公開播出。個人對於此提議深感不以為然,倘若行政院或文化部真的因為這樣的題材而不准上映,才是對於特殊族群真正的歧視。好險,該提案被駁回了。相關新聞請見:稱聲之形消費聽障滾出台灣 提案遭駁回

 

__________以下有雷,怕被暴雷的話請馬上左轉離開__________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霸凌存在於各種年齡層,在小學生中這樣的狀況也不少見(註二)。小學生因為還是未成年狀態,前額葉還沒發展完全,既沒有誠篤敏慧,也沒有溫良恭儉讓,欺負起人既不知節制,也不知手軟。只要一個小孩,稍微跟別人不同,胖一點、笨一點、醜一點、慢一點、聰明一點、好心一點、善良一點,都可能成為被欺負的對象,更別說是有顯著生理障礙或心理障礙的學生了。

  • 註二:加拿大多倫多教育局曾經對霸凌進行研究,得到以下統計:
    ◎百分之三十五的孩童直接涉及霸凌事件。
    ◎霸凌在十一歲到十二歲時達到高峰。
    ◎百分之三十八的特殊教育學生遭到霸凌,其他學生則是百分之十八。特殊生遭到霸凌是一般生的兩倍有餘。
    ◎百分之二十四報告偶爾或時常發生種族霸凌。
    ◎百分之二十三的學生被霸凌,百分之七十一的教師說他們幾乎都會介入(此項為針對父母與教師之調查,與學生相比,師長們嚴重低估霸凌發生次數)。
    (資料來源:《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頁34-35。)

很多有狀況的學生,每天去學校就是一場又一場的苦難與折磨,就像是西宮硝子一般,一下子是東西不見,一下子故意絆倒,一下子是語帶嘲諷,一下子是被破壞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人際關係。在這場歷程之中,霸凌的源頭,都是從小惡開始。接著引來整群人無限制、無差別的欺負與惡意,若有人想從中阻撓,這樣的小天使也會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像是劇中的佐原美世子,就是被牽連的對象,最後連自己也承受不住,只好一直缺席無法上學。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電影中將被霸凌者的狀態描述的非常細膩清楚,輕者失去自信、對自己負面評價,重者身陷憂鬱情緒之中,不是逃學休學,就是自傷自殘,最後甚至可能走上自殺一途。影片開頭鉅細靡遺的演出打算自殺的男主角石田將也,做了哪些詳細的計畫。在一個月之中,安排了所有細節,哪一天要結束打工、哪一天要提領出所有現金、哪一天要打掃住所、哪一天要向有所愧咎的人講講道歉的話,幾乎關於自己的每件事都有了妥善的安排,再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還好,這顯而易見的企圖還是被將也的媽媽石田美也子所識破,即時攔阻了一個可能發生的悲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西宮硝子的狀態就沒這麼幸運了,她因為聽障的緣故,在學校生活上經歷了無數地折磨,想死的念頭不停地在心理滋長。好不容易撐到了高中,卻因為霸凌往事被挑起,導致石田再次被誤解,而一心將所有過錯都攬在自己身上。在絕望之餘,驟然決定要自我了斷。這樣的情境,任誰都很難防範。雖然說危機就是轉機,但活生生地現實有時不會像電影中這麼幸運,很多被霸凌者通常就這樣告別了人世,一去不回。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另外,影片中不只討論了霸凌的問題,還深刻地描繪特教生因為「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這個特教政策,特殊生被安置在普通班上課所產生的巨大困境。若任教老師沒有針對特殊生給予特別的協助,全部都用一般生的上法,可以想見特別的學生會因為一視同仁這樣的待遇,而面臨各種學習落差,導致各式各樣「笨拙」、「落後」的窘境。

雖然回歸主流在理念上是善意的,目的是希望特殊學生可以慢慢適應一般社會,最後可以獨立生活。而普通生也會因為這樣的相處經驗,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社會就是有各種不同狀況的人,一般人應該學會怎麼理解他們、協助他們,讓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健全、開明的社會中生活,而不是選擇採取排擠、抵制、隔離的措施。這樣的政策背後,其實需要全體老師、家長、同學的支持與配合。若部分師長特教概念不足,或是堅持所有的同學就是要使用相同的標準,只會讓極端不利的情況加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在台灣仍舊施行回歸主流政策,但很不幸地,部分極端的老師及家長,仍無法接受,覺得會增加普通班學生的負擔,認為還是採取隔離的特教班方式較好;但矇住自己的雙眼,並不代表這群人不存在,種族、特殊障礙、多元性別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議題。

Photo source:采昌國際多媒體

那到底要如何面對霸凌情境呢?簡單的說,就是要有強大有效的力量與之抗衡,不然通常就是陷入負向的惡意循環中。在《聲之形》電影裡,學校老師的處理非常粗糙,直接在全班面前點名石田將也為始作俑者,結果讓團體的惡意一下子全部湧向他,讓他變成下一輪被害者。真正操縱霸凌的幾位關鍵人物還是繼續引導這個負向的動力,霸凌並未消失,只是「捉交替」般地往下一個受害者挺進。

這時不得不說起同樣處理霸凌題材的《3月的獅子》,裡面的川本日向也遭遇相類似的事件,但裡面老師的處理就成熟多了:先將所有帶頭者一一約談,強力約束不當行為,並且重申老師絕對不會漠視霸凌事件重複發生,並讓帶頭者知道學校絕對不會放手,也不會姑息。只要這些帶頭者知道大勢不可為,讓這些惡意自然消退,才有可能塑造良善的教學環境(註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三:校園霸凌研究權威歐維斯博士,提出一套非常成功的防治方案,證實能夠大幅降低校園霸凌的發生。這項方案奠基於四項關鍵原則,目的是為了打造優質的校園環境:
    1.來自大人的溫暖、關注及參與。
    2.對於學生不當的行為有明確的規範。
    3.假使學生違反規範和規定,以毫無敵意、非體罰的方式一貫地處置。
    4.家庭和學校裡的大人建立威嚴而開明的親子、師生關係或教養方式。
    (資料來源:《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頁208-209。)

總之,讓被霸凌者逐步培養強大的自我是必要的,讓他們的生命擁有足夠的力量與之抗衡,並逐漸明白,「美好不是有品質的生活,而是生命的本身就是美好」。我認為這是《聲之形》所要告訴我們,最平實,也最深刻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 羽海野千花。3月的獅子。台北:尖端
  • 魯宓、廖婉如(譯)(2011)。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Barbara Coloroso)。台北:心靈工坊。
文章難易度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