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陳俞琁
一個愜意的假日午後,懶洋洋躺在沙發上,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讓你從夢中驚醒。急忙起身沿著聲音的方向找去,東翻西找就是不見手機蹤跡,最後才發現它從頭到尾都安穩平躺在沙發邊。接著你萬般不願回撥給客戶,因為每次講電話,十句有九句聽不清楚,對方老得不斷重覆。
二十分鐘下來,只覺得耳朵嗡嗡作響,想坐下來看個影集放鬆一下,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緊握遙控器不斷調整音量。即使全神貫注豎起耳朵,卻還是「有聽沒有懂」,只能依賴字幕理解劇情,簡直快累死。最後鼓起勇氣進到醫院做聽力篩檢,結果卻還是一切正常。若身邊親友曾經如此向你抱怨,那他或許是在聽覺處理上出了問題。
為什麼會「有聽沒有懂」?
「有聽沒有懂」的原因百百種,通常和耳朵聽力、智能、注意力或是行為障礙方面的缺陷脫離不了關係。不過,聽覺處理障礙的罪魁禍首卻是因為聽覺系統在「處理」聽覺訊息上有缺失,進而導致訊息解讀效率不佳。
「聽覺處理障礙(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簡稱APD)」原本被稱為「(中樞)聽覺處理障礙(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簡稱 (C)APD)」。不過在歷經多次的討論後,美國聽語學會與《國際疾病分類》皆認定這兩個名稱 [1],但同時強調處理障礙不僅只與中樞神經相關,也有可能涉及周圍聽覺系統的互動過程[2]。
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把「水餃」聽成「睡覺」、「大人」聽成「打人」,與人談話時我們多少都有聽錯、鬧過笑話的經驗,但這樣的笑話往往是聽覺處理障礙者的日常,造成他們溝通上的阻礙與誤解,間接影響自信心。大人和小孩都有可能患有「聽覺處理障礙」,影響中樞聽覺系統的問題,包括從腦幹到聽皮質的聽覺結構、路徑與神經突觸,但卻未必會造成聽力損失[3]。
對!這就是重點,聽覺處理障礙的患者「不一定」會有聽力損失。不同於重聽的長輩聽不見小聲的聲音,聽覺處理障礙的患者可以感知並察覺聲音,但卻沒辦法處理後端傳到大腦的訊息,因而產生聽覺信號扭曲並出現溝通問題。
無論是電話鈴響,敲門聲或對話的聲音都能聽見,但他們聽到的聲音卻是模糊不清的,如同在水裡聽聲音一般,這些語音就像噪音般不具意義[4]。
因此患者常常有苦說不出,明明聽得到,但卻聽不懂。即使做聽力檢查,聽力圖上的聽閾值也是正常;這樣隱形的障礙,不僅讓旁人難以察覺,也常換來許多的白眼和不諒解。驚人的是,「聽覺處理障礙」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卻很常見。根據美國聽語學會 (ASHA) 指出,此疾病好發於 55 歲以上的成人,盛行率約為 23%~76% ;兒童的盛行率則約是 2%~5% 。整體來說,男性又比女性更容易患有「聽覺處理障礙」,約為女性的 1~2 倍[5]。
不少人是出了社會,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像是經常聽不懂、不明白主管或客人的要求,難以勝任與人交流的任務,才知道自己患有聽覺處理障礙。下列幾點是你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加留意的警訊[6] [7]:
- 聲源定位有困難:在馬路上行走時,無法單憑聲音判斷摩托車從哪竄出,可能因此暴露於交通危險之中。
- 吵雜環境下難以分辨相似語音:儘管有正常的聽覺敏銳度,在充滿噪音的背景中,例如捷運、公車上,小朋友在公車上一直跟爺爺說:「鞋子掉了!」,爺爺卻回應:「茄子在菜籃裡啊!」,待他看到光光的腳丫子才明白。如同這樣的聽覺混淆現象,聽到的訊息會有被扭曲或遺漏的狀況。
- 對遵循多種指令感到困難:經常感到聽覺疲勞,對於複雜的指令易感到困難或挫折,同時也時常出現分心的情況。
- 對音樂鑑賞或是語用能力表現拙劣:大多個案會對接收音調、說話的抑揚頓挫以及理解他人情緒感到困難。容易在說話與朗讀時語調過於平淡,少有高低起伏,而且經常誤解他人意思。同樣,在音樂欣賞或歌唱表現上因無法連結相對應的樂音,導致無法掌握旋律。
- 與語言相關的任務表現較差:童年時期在閱讀或寫作相關科目上有學習困難;相反的,能實際操作的活動或實驗課則能表現自如。而這是因為,有關觸覺和視覺提示的學習活動可以彌補他們在聽覺處理上的困難。
雖然上述幾點皆被視為聽覺處理障礙的典型特徵,但若單純將這幾項指標作為評判患有此障礙的證據是不夠充分客觀的,因還有許多因素可能會影響聽力理解,因此尋求專業團隊(如:醫師)的評估是必須的。
你可以這麼做,讓「聽覺處理障礙」者不再被誤會
雖然目前尚未有最佳的治療方式,但若你身邊有疑似「聽覺處理障礙」者,可以試試下列幾個方法,看能否改善彼此的溝通[8] [9]:
- 環境調整:包括加裝窗簾、隔音板或地毯減少回音的產生。若是在教室或會議室,建議可使用麥克風或擴音配備,加上座位的調整,有效改善噪音環境下的聆聽環境。
- 聽覺輔具介入:對於某些聽覺處理障礙的個案,使用聽覺輔助設備(例如:FM系統)能夠減低背景噪音的干擾,也能夠提升訊息的清晰度,有效減少漏聽。但是對於組織訊息意義有困難的個案,助聽器對他們來說則無實質幫助,即便聽得再清楚,還是無法將訊息進行有效連結,所以需要從補償策略來做考量。
- 補償策略:指導聽覺處理障礙者運用高層次的認知訓練,幫助他們成為主動的聆聽者,例如:聽取和訊息內容相關的關鍵字、留意像是因果關係或是順序性的連接詞以彌補遺失的片段訊息。舉個例子來說,當你觀看無字幕的外國影集時,若遇不懂的字詞,就只能依靠已知詞彙推敲語意。而這樣的訓練,能幫助聽覺處理障礙者達到對口語訊息最大的理解。另外,當聽不清楚或聽不懂對方說的內容時,可以善用重述、確認等溝通修補的技巧,與對方確認是否理解正確,減少誤解。
- 直接技巧修復:接受人工與電腦化測驗的聽覺訓練,人工式為個案與治療師或教師面對面進行聽能復健,訓練方式如辨識語調及抑揚頓挫的活動,或者是培養個案在不同噪音環境下進行指派的任務;電腦化則是以遊戲化的方式呈現,利用軟體訓練相關聽知覺技巧,藉由精確控制語音刺激和視覺回饋增強,提供適合的訓練難度。
在國內特殊教育上,目前尚未將聽覺處理障礙納入聽覺障礙鑑定標準中[10],若這類個案有學習與生活有顯著困難,可進一步尋求醫師診斷,如符合者可依「其他障礙」申請相關特教資源。因此,在學校若有發現疑似個案,建議可尋求專業的相關評估,或提交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判定。在生活中倘若有發現類似情形,切勿忽略小徵兆,找出問題的根源,早期診斷及介入才是最佳的處遇方式。
參考資料
- Moore, D. R. (2018). Guest eitori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Ear and Hearing, 39, 617-620. Retrieved from https://journals.lww.com/ear-hearing/fulltext/2018/07000/guest_editorial__auditory_processing_disorder.2.aspx
- Jerger, J., & Musiek, F. (2000). Report of the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Diagnosis of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11, 467–474
- Owens Jr, R. E., & Farinella, K. A.(2019):聽力學與聽力損失(陳小娟,譯)。載於林寶貴(校閱),溝通障礙導論:以實證本位觀點為導向(12-18頁)。臺北:華騰文化。(原著第6版出版於2018年)
- Bellis, T. J. (2004):聽而不聞(王淑蓮、廖秋莉、潘淑姿,譯)。臺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3年)
-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05).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sha.org/policy/TR2005-00043/
-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18).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Retrieved fromhttps://www.asha.org/PRPSpecificTopic.aspx?folderid=8589943561§ion=Resources
- Janice, R. (2020, January 20). What Does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Look Like in Adul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dditudemag.com/auditory-processing-disorder-in-adults/
- 殷其遠(2005):電腦化聽覺訓練對聽覺中樞處理困難成人之介入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
- Bellis, T. J., & Anzalone, A. M. (2008). Intervention Approaches for Individuals with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Disorders, 35, 143–153.
- 吳武典、林幸台、杜正治、胡心慈、潘裕豐、林淑莉、……于曉平(2020):特殊教育導論。新北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