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2

文字

分享

0
6
2

鴨子聽雷——有聽,為什麼沒懂?讓聽覺處理障礙走出寂寞孤獨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0/12/28 ・348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陳俞琁

一個愜意的假日午後,懶洋洋躺在沙發上,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讓你從夢中驚醒。急忙起身沿著聲音的方向找去,東翻西找就是不見手機蹤跡,最後才發現它從頭到尾都安穩平躺在沙發邊。接著你萬般不願回撥給客戶,因為每次講電話,十句有九句聽不清楚,對方老得不斷重覆。

二十分鐘下來,只覺得耳朵嗡嗡作響,想坐下來看個影集放鬆一下,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緊握遙控器不斷調整音量。即使全神貫注豎起耳朵,卻還是「有聽沒有懂」,只能依賴字幕理解劇情,簡直快累死。最後鼓起勇氣進到醫院做聽力篩檢,結果卻還是一切正常。若身邊親友曾經如此向你抱怨,那他或許是在聽覺處理上出了問題。

專注地聽著影集裡的台詞,卻「有聽沒有懂」,只能靠字幕理解,在聽覺處理上出了問題。圖/Pexels

為什麼會「有聽沒有懂」?

「有聽沒有懂」的原因百百種,通常和耳朵聽力、智能、注意力或是行為障礙方面的缺陷脫離不了關係。不過,聽覺處理障礙的罪魁禍首卻是因為聽覺系統在「處理」聽覺訊息上有缺失,進而導致訊息解讀效率不佳。

「聽覺處理障礙(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簡稱APD)」原本被稱為「(中樞)聽覺處理障礙(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簡稱 (C)APD)」。不過在歷經多次的討論後,美國聽語學會與《國際疾病分類》皆認定這兩個名稱 [1],但同時強調處理障礙不僅只與中樞神經相關,也有可能涉及周圍聽覺系統的互動過程[2]

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把「水餃」聽成「睡覺」、「大人」聽成「打人」,與人談話時我們多少都有聽錯、鬧過笑話的經驗,但這樣的笑話往往是聽覺處理障礙者的日常,造成他們溝通上的阻礙與誤解,間接影響自信心。大人和小孩都有可能患有「聽覺處理障礙」,影響中樞聽覺系統的問題,包括從腦幹到聽皮質的聽覺結構、路徑與神經突觸,但卻未必會造成聽力損失[3]

對!這就是重點,聽覺處理障礙的患者「不一定」會有聽力損失。不同於重聽的長輩聽不見小聲的聲音,聽覺處理障礙的患者可以感知並察覺聲音,但卻沒辦法處理後端傳到大腦的訊息,因而產生聽覺信號扭曲並出現溝通問題。

無論是電話鈴響,敲門聲或對話的聲音都能聽見,但他們聽到的聲音卻是模糊不清的,如同在水裡聽聲音一般,這些語音就像噪音般不具意義[4]

因此患者常常有苦說不出,明明聽得到,但卻聽不懂。即使做聽力檢查,聽力圖上的聽閾值也是正常;這樣隱形的障礙,不僅讓旁人難以察覺,也常換來許多的白眼和不諒解。驚人的是,「聽覺處理障礙」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卻很常見。根據美國聽語學會 (ASHA) 指出,此疾病好發於 55 歲以上的成人,盛行率約為 23%~76% ;兒童的盛行率則約是 2%~5% 。整體來說,男性又比女性更容易患有「聽覺處理障礙」,約為女性的 1~2 倍[5]

對於聽覺處理障礙的兒童來說,只要教室旁邊有蟲鳴鳥叫或是操場傳來的喧鬧聲,他們就會無法集中,常常問話不回答。不僅父母教養感到挫折,老師也力不從心。
圖/Katerina Holmes

不少人是出了社會,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像是經常聽不懂、不明白主管或客人的要求,難以勝任與人交流的任務,才知道自己患有聽覺處理障礙。下列幾點是你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加留意的警訊[6] [7]

  1. 聲源定位有困難:在馬路上行走時,無法單憑聲音判斷摩托車從哪竄出,可能因此暴露於交通危險之中。
  2. 吵雜環境下難以分辨相似語音:儘管有正常的聽覺敏銳度,在充滿噪音的背景中,例如捷運、公車上,小朋友在公車上一直跟爺爺說:「鞋子掉了!」,爺爺卻回應:「茄子在菜籃裡啊!」,待他看到光光的腳丫子才明白。如同這樣的聽覺混淆現象,聽到的訊息會有被扭曲或遺漏的狀況。 
  3. 對遵循多種指令感到困難:經常感到聽覺疲勞,對於複雜的指令易感到困難或挫折,同時也時常出現分心的情況。
  4. 對音樂鑑賞或是語用能力表現拙劣:大多個案會對接收音調、說話的抑揚頓挫以及理解他人情緒感到困難。容易在說話與朗讀時語調過於平淡,少有高低起伏,而且經常誤解他人意思。同樣,在音樂欣賞或歌唱表現上因無法連結相對應的樂音,導致無法掌握旋律。
  5. 與語言相關的任務表現較差:童年時期在閱讀或寫作相關科目上有學習困難;相反的,能實際操作的活動或實驗課則能表現自如。而這是因為,有關觸覺和視覺提示的學習活動可以彌補他們在聽覺處理上的困難。
聽覺處理障礙兒童偏重視覺性學習,需要圖片的呈現或實際的操作,才能幫助他們整合學習的能力。圖/Anthony Shkraba

雖然上述幾點皆被視為聽覺處理障礙的典型特徵,但若單純將這幾項指標作為評判患有此障礙的證據是不夠充分客觀的,因還有許多因素可能會影響聽力理解,因此尋求專業團隊(如:醫師)的評估是必須的。

你可以這麼做,讓「聽覺處理障礙」者不再被誤會

雖然目前尚未有最佳的治療方式,但若你身邊有疑似「聽覺處理障礙」者,可以試試下列幾個方法,看能否改善彼此的溝通[8] [9]: 

  1. 環境調整:包括加裝窗簾、隔音板或地毯減少回音的產生。若是在教室或會議室,建議可使用麥克風或擴音配備,加上座位的調整,有效改善噪音環境下的聆聽環境。
  2. 聽覺輔具介入:對於某些聽覺處理障礙的個案,使用聽覺輔助設備(例如:FM系統)能夠減低背景噪音的干擾,也能夠提升訊息的清晰度,有效減少漏聽。但是對於組織訊息意義有困難的個案,助聽器對他們來說則無實質幫助,即便聽得再清楚,還是無法將訊息進行有效連結,所以需要從補償策略來做考量。
  3. 補償策略:指導聽覺處理障礙者運用高層次的認知訓練,幫助他們成為主動的聆聽者,例如:聽取和訊息內容相關的關鍵字、留意像是因果關係或是順序性的連接詞以彌補遺失的片段訊息。舉個例子來說,當你觀看無字幕的外國影集時,若遇不懂的字詞,就只能依靠已知詞彙推敲語意。而這樣的訓練,能幫助聽覺處理障礙者達到對口語訊息最大的理解。另外,當聽不清楚或聽不懂對方說的內容時,可以善用重述、確認等溝通修補的技巧,與對方確認是否理解正確,減少誤解。
  4. 直接技巧修復:接受人工與電腦化測驗的聽覺訓練,人工式為個案與治療師或教師面對面進行聽能復健,訓練方式如辨識語調及抑揚頓挫的活動,或者是培養個案在不同噪音環境下進行指派的任務;電腦化則是以遊戲化的方式呈現,利用軟體訓練相關聽知覺技巧,藉由精確控制語音刺激和視覺回饋增強,提供適合的訓練難度。
若身旁有疑似「聽覺處理障礙」者,可以試試高層次的認知訓練或人工與電腦化測驗的聽覺訓練,看能否改善彼此的溝通。圖/Pexels

在國內特殊教育上,目前尚未將聽覺處理障礙納入聽覺障礙鑑定標準中[10],若這類個案有學習與生活有顯著困難,可進一步尋求醫師診斷,如符合者可依「其他障礙」申請相關特教資源。因此,在學校若有發現疑似個案,建議可尋求專業的相關評估,或提交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判定。在生活中倘若有發現類似情形,切勿忽略小徵兆,找出問題的根源,早期診斷及介入才是最佳的處遇方式。

參考資料

  1. Moore, D. R. (2018). Guest eitori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Ear and Hearing, 39, 617-620. Retrieved from https://journals.lww.com/ear-hearing/fulltext/2018/07000/guest_editorial__auditory_processing_disorder.2.aspx
  2. Jerger, J., & Musiek, F. (2000). Report of the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the Diagnosis of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 11, 467–474
  3. Owens Jr, R. E., & Farinella, K. A.(2019):聽力學與聽力損失(陳小娟,譯)。載於林寶貴(校閱),溝通障礙導論:以實證本位觀點為導向(12-18頁)。臺北:華騰文化。(原著第6版出版於2018年)
  4. Bellis, T. J. (2004):聽而不聞(王淑蓮、廖秋莉、潘淑姿,譯)。臺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3年)
  5.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05).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sha.org/policy/TR2005-00043/
  6.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2018).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Retrieved fromhttps://www.asha.org/PRPSpecificTopic.aspx?folderid=8589943561&section=Resources
  7. Janice, R. (2020, January 20). What Does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Look Like in Adul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dditudemag.com/auditory-processing-disorder-in-adults/
  8. 殷其遠(2005):電腦化聽覺訓練對聽覺中樞處理困難成人之介入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
  9. Bellis, T. J., & Anzalone, A. M. (2008). Intervention Approaches for Individuals with (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Disorders, 35, 143–153.
  10. 吳武典、林幸台、杜正治、胡心慈、潘裕豐、林淑莉、……于曉平(2020):特殊教育導論。新北市:心理。
文章難易度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46 篇文章 ・ 207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精神個案系列:說自閉症患者聽得進去的「畫」
胡中行_96
・2023/05/29 ・163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美國賓州有個 19 歲的非裔青年,近來狂妄自大、幻想戀情、行為怪異,而且憂鬱又想自殺。他一廂情願地認定自己能拯救宇宙,還有某位女同學真心愛他。住院病房的醫師,開立抗精神病藥物 olanzapine,試圖將他拉回現實;以及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fluoxetine,以化解其心中執念。不過,藥物並非萬能,有些事情還是得仰賴諮商。[1]

泛自閉症障礙

這名青年罹患情感性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難免有些極端情緒和不切實際的想法,[1, 2]醫療團隊必要跟他懇談。然而,他非住院原因的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卻是溝通的挑戰。[1]自閉者的腦部發育與眾不同,雖然不減損智能,但是會影響其感知,以及與外界互動的方式。[3]換句話說,別人想講的內容,青年未必不能理解,問題是要怎麼讓他先聽進去。

泛自閉症障礙的症狀繁多,以下是其中幾個例子:

  • 缺乏情緒或非言語的交流,比方說:不太有表情,或點頭、搖頭等動作。[3]
  • 說話時,不看對方的眼睛。[3]
  • 偏好規律;當情況改變,就非常焦慮。[3]
  • 對某些感官刺激,像是聲音或疼痛等,有異常強烈的反應。[3]
  • 鍾情於狹隘的興趣,僅談論特定的議題,或者只玩某種玩具。[3]
  • 不擅長處理情緒。[3]
  • 無法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因而感到孤獨。[3]

儘管溝通品質不甚理想,該說的話還是得說。治療團隊看青年的「戀愛」,該是郎有情妹無意,便勸他想想對方就好,別致電或登門騷擾。不曉得到底聽進去幾分,青年最後勉強同意。[1]

不當舉止

出院才一週,青年又被送回來了,這次展露殺人意圖:宣稱家人若阻止他拜訪「女友」,他就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根據其姊妹的說法,青年之前返家後,曾接近該「女友」的住處,因此觸景生情,無法自拔。看來上次住院期間的好言相勸,效果微弱。現在滿腦子性愛的他,對病房裡的女性病友,舉止頗不恰當。醫師將他的抗精神病藥物從 olanzapine,換成 haloperidol,然後又改為 aripiprazole;同時,停止造成副作用的 fluoxetine。多數的精神症狀都改善了,唯獨矯正舉止的方面,仍有待加強。[1]

畫作意涵

青年常講,有顆小行星將要撞擊地球,所有人都會死,而他務必救世。這個主題,也頻繁地出現在他的畫作之中。他闡述創作理念的時候,總是長篇大論;換作醫師問診,就變得言簡意賅。幾週來,醫療團隊不斷表達對其作品的好奇。有天,青年終於忍不住解釋:他母親的伴侶曾虐待他與姊妹。醫療團隊恍然大悟,原來圖畫的意思是母親的伴侶如同小行星,所做的惡行令大家遭殃。[1]

「耶!!」雙眼閃爍著幸遇知音的光芒,青年露出一抹難得的微笑,主動跟醫療人員碰拳。[1]

圖/Law & Order on GIPHY

以畫溝通

總算掌握溝通技巧的醫療團隊,決心拾起畫筆,放手一搏。他們畫了一顆快要被小行星撞擊的地球,外頭包著由人群組成的防護罩。繪製的過程吸引了青年的注意,團隊藉機向他曉以大義:包含他在內的每個人,都擔當保護地球的重責大任。他可以給大家安全感,一起防範攻擊。青年聽完說,懂。[1]

又過了幾週,他在團體治療的活動中,向眾人表示:「我們要與人為善…這樣地球上的每個人才都能存活。」原來只要方法對了,他不僅能聽懂、記得,還會傳道。[1]

2021 年於期刊上發表此個案報告的作者群中,大概有《星艦迷航記:銀河飛龍》(Star Trek : The Next Generation)的劇迷。他們將與自閉青年的互動經驗,比喻做劇情裡兩個語言不通的外星種族,找到創意的溝通方式。由於這個重大突破,青年學會了道理,行為舉止也不再使他人困擾。[1]

  

參考資料

  1. Kim E, Martin K, Karper L, et al. (2021) ‘Darmok and Jalad at the Psych Ward: A Case Demonstration of How to Creatively Communicate with a 19-Year-Old Patient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6690564.
  2.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09 NOV 2019) Mayo Clinic.
  3.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JUN 2022) Health Direct.
胡中行_96
118 篇文章 ・ 40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貝多芬頭髮保存 DNA,讓台灣人肝同身受
寒波_96
・2023/04/26 ・27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貝多芬,是歷史上最知名的音樂家之一。2023 年問世的論文報告貝多芬的基因組,得知他有肝硬化的遺傳高風險,另外還感染 B 型肝炎病毒,令台灣人肝同身受。

符合一般人心目中貝多芬形象的畫像。圖/GL Archive/Alamy

貝多芬留下很多頭髮,哪些是真的?

貝多芬在公元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1827 年 3 月 26 日去世。他在生前就非常知名,去世後名聲歷久不衰,相關研究很多,這項研究從遺傳學切入,獲得寶貴的新觀點。

貝多芬去世後留下一些遺物,但是不見得是真品。這項研究由 8 份獨立收藏的頭髮抽取 DNA,據說源自貝多芬不同年紀留下的頭髮。

8 份樣本,有 1 份「Kessler」的 DNA 含量不足,其餘 7 份足夠分析。5 份長期由不同人保存,遺傳訊息卻完全一致,應該就是貝多芬本人的。其餘 2 份看來分屬沒有關係的 2 個人,顯然不是貝多芬的頭毛。

很可能來自貝多芬的 5 份頭髮。圖/參考資料1

值得一提的是,「Hiller」頭毛之前檢驗出重金屬,有人藉此提出貝多芬去世前健康惡化,和重金屬中毒有關。但是這回得知這根本不是貝多芬的頭髮,推翻此一論點。

貝多芬的Y染色體,有點謎

從 5 個獨立來源獲得的古代 DNA,能拼湊出完整的基因組,覆蓋率高達 24。遺傳上看來是一位歐洲中部的男生,血緣上沒有特殊之處。Y 染色體型號為 I1a-Z139,也是歐洲的常見型號。

由不同頭髮中取樣拼湊而成的基因組,幾乎可以確認來自貝多芬本人。然而,和貝多芬家族如今的親戚比對,Y 染色體卻不一樣。

貝多芬整個基因組看來,與如今歐洲中部的人群最相似。圖/參考資料1

音樂家貝多芬在 1770 年出生,名字為 Ludwig van Beethoven。歷史可考有一位 1535 年出生、1609 年去世的祖先 Aert van Beethoven,比他更早好幾代,並且有男性後裔流傳至今。

歐洲的姓是父系傳承,Y 染色體也是;所以同姓的人 Y 染色體應該類似,只有歷代突變累積的少數差異。然而比對發現,如今五位貝多芬的 Y 染色體皆為 R-FT446200,和音樂家貝多芬不同。

如果歷史記載正確,這五位應該都是 Aert 的直系後裔。論文推測,從 Aert 到音樂家貝多芬的兩百多年間,或許發生過某些缺乏紀錄的事。

另一方面,貝多芬類似款式的 Y 染色體,如今依然存在,而且在歐洲人資料庫中可以搜尋到 5 款,估計共同祖先能追溯到一千年前。奇妙的是,五群人的姓氏都不一樣,而且都沒有人姓貝多芬。

如今姓貝多芬的人,Y 染色體都和音樂家貝多芬不一樣。Y 染色體和音樂家貝多芬一樣的人,都不姓貝多芬。圖/參考資料1

爆肝的遺傳風險

有很明確的記載指出,貝多芬 56 歲去世前便長期健康欠佳,有腸道和肝的毛病。另外聽力問題也很出名,身為史上一流音樂家,貝多芬的聽覺竟然從 20 多歲起逐漸退化,去世前聽力極差,原因成謎。

這些問題和遺傳有關嗎?人類遺傳學研究已經找到不少與疾病、健康有關的風險因子,檢查發現,聽力與腸道方面的毛病,貝多芬沒有配備哪些 DNA 變異明顯有關,後天因素的影響也許更大。

貝多芬的肝實際上大有問題,遺傳上看來,幾處基因上也具備高風險的變異。純以 DNA 來說有酗酒傾向,而他晚年確實會酗酒。

不過風險最明確的是 PNPLA3 基因,貝多芬在此基因 rs738409 位置,配備的一對變異與「肝硬化」高度相關,也就是先天上,肝硬化的機率更高。

貝多芬去世前留下的「Stumpff」頭髮,其中存在 B 型肝炎病毒的 DNA 片段。頭毛中竟然可以抓到 B 型肝炎病毒,奇怪的知識增加惹!圖/參考資料1

最終命運:肝硬化×酗酒×B型肝炎?

另一很難想像的發現是,貝多芬去世前不久留下的「Stumpff」頭髮中,偵測到 B 型肝炎病毒的 DNA 片段。

儘管出乎意料,最近確實有研究報告,在病患的頭髮中檢驗到 B 肝病毒。因此頭髮中的病毒 DNA 或許不是後人汙染,而真的是曾經感染貝多芬的病毒。

B 肝病毒有很多款,貝多芬感染的型號是歐洲常見款式 D2。他在 1827 年 3 月去世,留下這些頭髮的日期則早於 1826 年冬天,由此可知去世前幾個月,貝多芬正在感染 B 型肝炎。

即使體內有 B 肝病毒,也不見得能在頭髮中偵測到,所以更早留下的頭髮中沒有病毒,不等於他當時沒有感染。貝多芬也有可能是長期感染的慢性帶原者。

無人不知的貝多芬,我們懷念他。圖/小賈斯汀 VS 貝多芬 – 經典饒舌爭霸戰 #6(正體中文)

貝多芬中年起健康明顯走下坡,去世前幾年或許同時受到肝硬化、酗酒、B 型肝炎的夾擊,才會導致嚴重的肝病問題。

歷史記載 1826 年 12 月時,貝多芬出現黃疸、四肢腫脹,很像肝功能衰竭的症狀。他就此臥床,直到長眠。

貝多芬,我們懷念他。大家也要注意健康,小心肝。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Begg, T. J. A., Schmidt, A., Kocher, A., Larmuseau, M. H., Runfeldt, G., Maier, P. A., … & Krause, J. (2023). Genomic analyses of hair from Ludwig van Beethoven. Current Biology.
  2. Beethoven’s cause of death revealed from locks of hair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85 篇文章 ・ 801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