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打架不只是拚輸贏,還能讓族群關係更穩固!——《動物們的青春》

臉譜出版_96
・2021/07/18 ・343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凱瑟琳.鮑爾斯 (Kathryn Bowers)
  • 譯者 / 嚴麗娟

結盟的力量

青少年遭到霸凌不一定會憂鬱。有些青少年比其他個體更有抗壓性。以人類來說,支持者和朋友是很重要的緩解因素。亞娜.尤馮南(Jaana Juvonen)是研究青少年霸凌的專家,任職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根據她的說法:「朋友的力量真的令人難以置信。小孩只要有一個朋友,就能直接降低成為受害者和被霸凌的風險。此外,受害者只要有那個朋友在身旁,就能減輕痛苦。」

只要有朋友,就可以降低成為被被霸凌者的風險。圖/GIPHY

霍納證實,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鬣狗。「朋友的數目能確保你的社會地位。」他說。史靈克在幼年時期就居於劣勢,但在觀察史靈克和公共巢穴裡其他鬣狗的互動後,霍納與他的研究小組看到一件很有趣的事。史靈克特別擅長「社交聯盟步行」,就像人類會找朋友喝咖啡或打籃球。鬣狗這種迷人的行為還有更口語的說法,稱做「與朋友散步」。

霍納向我們描述,「兩隻雄鬣狗可能一碰面就決定,『一起去走走吧。』」他語帶愛意地笑著說。霍納還告訴我們,史靈克會接近其他雄性,接著兩隻鬣狗一起快步走,身體不時接觸,尾巴自信地高高舉起。每走幾公尺,史靈克跟朋友就會停下來仔細聞聞草莖,即使一切看似稀鬆平常,沒什麼好留意的。一邊與朋友散步,一邊嗅嗅聞聞,是鬣狗的溝通方式,就像人們會為了交際談論天氣、體育賽事或政治。散步可能持續好幾個小時,兩隻鬣狗會不時停下來,東聞西嗅。

成年鬣狗也會有這種行為——事實上,這是成年鬣狗維持社交連結的主要方式。而像史靈克這樣,在青少年時期多和朋友出去散步,也會讓牠在長大之後比較容易投入社交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史靈克來說,擅長與其他鬣狗建立友誼,並且有能力也願意邀請其他鬣狗建立關係,對牠很有幫助。霍納並未研究為什麼對某些動物來說,這種行為就是比較容易,這或許和個性、氣質或機會有關。但在野莽期學會吸引朋友和維繫友誼顯然非常重要,而且並非理所當然。青少年必須練習交朋友,透過不斷接受和付出來建立關係。尤其同儕之間的關係不像家人那麼緊密。青少年會透過玩耍互相練習,來磨練自己。

鬣狗。圖/Wikipedia

玩耍時的地位

大自然是座巨大的遊樂場,從魚兒和爬蟲類,到鳥兒和哺乳類,年輕的動物在河川、草原、海洋和天空中跑跳嬉戲。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卡爾.谷魯司(Karl Groos)在一八九八年的著作中指出,「我們不能因為動物年輕、在打鬧,就說牠們在玩,而要考慮到……這些都是為了……讓他們能應付未來生活中的考驗。」

谷魯司的說法的確降低了玩耍的趣味,但「應付未來生活考驗」的能力,確實就藏在許多動物和人類的玩耍行為中。年輕的掠食者得模仿打獵動作,練習偷襲、猛撲和撕抓,將來才能自行覓食。一般來說,親代會送「玩具」給子女,幫助牠們學習:例如小豹斑海豹得到受傷的企鵝,小狐獴得到無法動彈的蠍子。

動物行為學家戈登.伯格哈特(Gordon Burghardt)說,藪貓(一種野生的非洲貓科動物)會玩「釣魚遊戲」。牠們會讓「抓到的小老鼠和大老鼠逃進大樹殘幹或地洞裡,再用前腳掌把牠們抓回來……藪貓會小心地抓住獵物背上的毛髮,把牠們抓到裂縫附近並放開。如果獵物沒有逃進洞裡,藪貓通常會用前腳掌把牠們趕進去,再把牠們撈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藪貓。圖/Wikipedia

青少年時期的虎鯨會故意到淺灘嬉戲,模仿成年虎鯨乘著浪花到海灘上,迅速抓住獵物,再溜回海裡。青少年時期接受過這種訓練的虎鯨,成年後的掠食能力似乎更強,技巧也進步得比較快。

同樣地,人類青少年也該早點學習怎麼談戀愛(我們將在本書第三部詳細說明),長大後才能成功找到對象,並跟伴侶有適當的互動。白頭海雕交配前會進行一段非常可怕,也可能致命的空中舞蹈儀式,稱做「死亡螺旋」。青少年白頭海雕玩耍時,會朝向彼此飛去,互碰利爪—同時,在飛行中練習瞄準和抓物,準備在某一個時間點勾住伴侶的腳,把對方猛甩出去。

最明顯的玩耍行為就是打鬥遊戲,例如袋鼠有模有樣地相互揮拳,或年輕公羊用頭互撞。澳洲的袋熊和袋鼬會彼此追逐、跟蹤和扭打。紅頸袋鼠有二十一種不同的打鬧方式,包括蹦跳、抓扒、拍打、出拳和踢腿。

最明顯的玩耍行為就是打鬥遊戲。圖/GIPHY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打鬥遊戲就像在為將來抵禦掠食者做準備。乍看是為了保障安全,事實上自我防衛跟打鬥遊戲不一樣。後者是讓年輕的動物學習不同的戰鬥類型,以爭取在群體內的階級。要注意,不論是天竺鼠還是捲尾猴,小時候常跟同儕混戰的年輕動物並不會變成好鬥的仇敵,而會變成更好的朋友。牠們成年後的社會階級較高。透過打鬧,年輕的動物可以試著不傷害彼此來協調衝突。此外,低階動物如果不喜歡優勢動物的作為,也可以藉由玩耍來學習怎麼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麻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生物學家茱蒂絲.古迪納夫(Judith Goodenough)說,「沒占過上風,年輕的猴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過度服從;不曾居於下位,長大後可能只會霸凌他人。遊戲也可以幫助年輕動物學習理解其他動物的意圖。對手是否在虛張聲勢?對方有多積極?這些社交和認知技能或許比身體能力更為重要。」

我們問霍納,史靈克是否也有學到這些?他說,所有鬣狗都必須學習面對遊戲後的輸贏—就算是稱后的雌鬣狗也一樣。他說,女王有時候會闖入其他家族的地盤,變為侵入者的她就必須順從領域中的其他居民。「鬣狗都懂得如何服從。這是存活的關鍵,否則你會被揍得很慘。」他說。而這些服從行為多半是在野莽期早期,跟同儕們玩耍時學來的。

年輕的雄性白尾鹿會跟不同年齡的同類一起度過夏天,基本上就是從「玩耍」當中學習和重新學習團體生活的規則。

每到夏天,所有雄鹿的鹿角會脫落。這時,群體行動能有更多雙眼睛和耳朵保護這些少了鹿角、比較容易被攻擊的個體抵禦掠食者。這相當於鹿將防身武器放在門口。沒有武器後,鹿隻也不容易因為玩打架遊戲而受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年輕的雄性白尾鹿會跟不同年齡的同類一起度過夏天,從「玩耍」中重新學習團體生活的規則。圖/Wikipedia

跟很多動物一樣,這些雄鹿打鬧不只是為了練習打退掠食者,或彼此競爭資源或伴侶,而是有個隱而未宣的目的:學習如何「避免」互相打架。因為穩定的動物群體不會彼此爭鬥。打架遊戲能訓練年輕動物理解社會階級中的不同位置,讓牠們成為更靈活、更成功的領袖,或在群體裡成為更有生產力、更可靠的成員。

對社會性動物來說,這類訓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人類青少年跟年輕人有很多方式可以練習階級制度中頻頻發生的分級和重整。在健全的體育、戲劇和音樂體系中,人們能藉由特殊技能在可靠的環境裡改變自身地位—而不用靠外表、體型、力量或家族人脈來獲取優勢。這使青少年能在階級制度裡移動,也能對現況有些許主控權。聰明的教練、編舞家和指揮家會讓參與者有機會當主角,也有機會當配角。

有個絕佳的策略能讓人類青少年在分級的戰爭中存活下來:在大的階級制度裡創造出規模較小的階級制度。在群體中擔任地位較低的角色是個體非常重要的成長經驗。例如,擔任實習生和學徒,或者是夾在九年級生和十二年級生的同儕領導關係之間。但在不同的群體裡享受較高的地位也能讓人有所收穫。加入學校、在地社區的不同團體或甚至多個線上社群,都能達到兩個同等重要的目的:青少年可以一面累積社交技能,一面學習接受這個階段的挑戰變得更具抗壓性。

——本文摘自《動物們的青春》,2021 年 5 月,臉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伺服器過熱危機!液冷與 3D VC 技術如何拯救高效運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1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高柏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我們談論能擊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甚至是 Meta 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答案或許並非更強大的 AI,也不是更高速的晶片,而是你看不見、卻能瞬間讓伺服器崩潰的「熱」。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搭載 Blackwell 晶片的輝達伺服器接連遭遇過熱危機,傳聞 Meta、Google、微軟的訂單也因此受到影響。儘管輝達已經透過調整機櫃設計來解決問題,但這場「科技 vs. 熱」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輝達,微軟甚至嘗試將伺服器完全埋入海水中,希望藉由洋流降溫;而更激進的做法,則是直接將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來一場「浸沒式冷卻」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安全嗎?從大型數據中心到你手上的手機,散熱已經成為科技業最棘手的難題。本文將帶各位跟著全球散熱專家 高柏科技,一同看看如何用科學破解這場高溫危機!

運算=發熱?為何電腦必然會發熱?

為什麼電腦在運算時溫度會升高呢? 圖/unsplash

這並非新問題,1961年物理學家蘭道爾在任職於IBM時,就提出了「蘭道爾原理」(Landauer Principle),他根據熱力學提出,當進行計算或訊息處理時,即便是理論上最有效率的電腦,還是會產生某些形式的能量損耗。因為在計算時只要有訊息流失,系統的熵就會上升,而隨著熵的增加,也會產生熱能。

換句話說,當計算是不可逆的時候,就像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而是進到垃圾場燒掉一樣,會產生許多廢熱。

要解決問題,得用科學方法。在一個系統中,我們通常以「熱設計功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來衡量電子元件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的熱量。一般來說,TDP 指的是一個處理器或晶片運作時可能會產生的最大熱量,通常以瓦特(W)為單位。也就是說,TDP 應該作為這個系統散熱的最低標準。每個廠商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 TDP,例如AMD的CPU 9950X,TDP是170W,GeForce RTX 5090則高達575W,伺服器用的晶片,則可能動輒千瓦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散熱不僅是AI伺服器的問題,電動車、儲能設備、甚至低軌衛星,都需要高效散熱技術,這正是高柏科技的專長。

「導熱介面材料(TIM)」:提升散熱效率的關鍵角色

在電腦世界裡,散熱的關鍵就是把熱量「交給」導熱效率高的材料,而這個角色通常是金屬散熱片。但散熱並不是簡單地把金屬片貼在晶片上就能搞定。

現實中,晶片表面和散熱片之間並不會完美貼合,表面多少會有細微間隙,而這些縫隙如果藏了空氣,就會變成「隔熱層」,阻礙熱傳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柏科技推出了凝膠狀的「導熱凝膠」,說是凝膠,但感覺起來更像黏土。保留了可塑性、但更有彈性、更像固體。因此不容易被擠壓成超薄,比較不會熱裂解、壽命也比較長。

OK,到這裡,「匝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散熱高速公路該怎麼設計?你會選擇氣冷、水冷,還是更先進的浸沒式散熱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液冷與 3D VC 散熱技術:未來高效散熱方案解析

除了風扇之外,目前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電腦快速散熱呢?圖/unsplash

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透過風扇帶動空氣經過散熱片來移除熱量,也就是所謂的「氣冷」。但單純的氣冷已經達到散熱效率的極限,因此現在的散熱技術有兩大發展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是液冷,熱量在經過 TIM 後進入水冷頭,水冷頭內的不斷流動的液體能迅速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效率好,且增加的體積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萬一元件損壞,可能會因為漏液而損害其他元件,且系統的成本較高。如果你對成本有顧慮,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案,「3D VC」。

3D VC 的原理很像是氣冷加液冷的結合。3D VC 顧名思義,就是把均溫板層層疊起來,變成3D結構。雖然均溫板長得也像是一塊金屬板,原理其實跟散熱片不太一樣。如果看英文原文的「Vapor Chamber」,直接翻譯是「蒸氣腔室」。

在均溫板中,會放入容易汽化的工作流體,當流體在熱源處吸收熱量後就會汽化,當熱量被帶走,汽化的流體會被冷卻成液體並回流。這種利用液體、氣體兩種不同狀態進行熱交換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導熱速度甚至比金屬的熱傳導還要更快、熱量的分配也更均勻,不會有熱都聚集在入口(熱源處)的情況,能更有效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 3DVC 的設計,是包含垂直的熱導管和水平均溫板的 3D 結構。熱導管和均溫板都是採用氣、液兩向轉換的方式傳遞熱量。導熱管是電梯,能快速把散熱工作帶到每一層。均溫板再接手將所有熱量消化掉。最後當空氣通過 3DVC,就能用最高的效率帶走熱量。3DVC 跟水冷最大的差異是,工作流體移動的過程經過設計,因此不用插電,成本僅有水冷的十分之一。但相對的,因為是被動式散熱,其散熱模組的體積相對水冷會更大。

從 TIM 到 3D VC,高柏科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並多次獲得國際專利。為了進一步提升 3D VC 的散熱效率並縮小模組體積,高柏科技開發了6項專利技術,涵蓋系統設計、材料改良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經過設計強化後,均溫板不僅保有高導熱性,還增強了結構強度,顯著提升均溫速度及耐用性。

隨著散熱技術不斷進步,有人提出將整個晶片組或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的「浸沒式冷卻」技術,將主機板和零件完全泡在不導電的特殊液體中,許多冷卻液會選擇沸點較低的物質,因此就像均溫板一樣,可以透過汽化來吸收掉大量的熱,形成泡泡向上浮,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然而,因為水會導電,因此替代方案之一是氟化物。雖然效率差了一些,但至少可以用。然而氟化物的生產或廢棄時,很容易產生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這是一種永久污染物,會對環境產生長時間影響。目前各家廠商都還在試驗新的冷卻液,例如礦物油、其他油品,又或是在既有的液體中添加奈米碳管等特殊材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把整個主機都泡在液體裡面的散熱邏輯也與原本的方式大相逕庭。如何重新設計液體對流的路線、如何讓氣泡可以順利上浮、甚至是研究氣泡的出現會不會影響元件壽命等等,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柏科技目前已將自家產品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相容性驗證,相信很快就能推出更強大的散熱模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4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壓力,讓綿羊更親密
胡中行_96
・2023/02/23 ・193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活中,無處不是壓力:上下班通勤、陌生互動、遭狗追逐、天災人禍,以及定期電動除毛。起伏跌宕都在汗水與喘息間完成,日復一日。承擔澳大利亞牧業重擔的主角,向來行程滿檔,抗壓性要夠強。參與國家級科學研究的成年雌性美麗諾綿羊(Merino ewes),更是於 2021 年秋冬,展現成熟堅韌的心理素質。[1]

澳洲的非當事綿羊。圖/Christopher Burns on Unsplash

親疏遠近

澳洲聯邦科學暨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簡稱CSIRO)的學者,從 5 個羊群中,各揀 14 隻,也就是總共 70 隻的雌性美麗諾綿羊,並額外預留幾隻備用。牠們的年紀介於 3 到 6 歲之間,健康且無身孕。在飲水充足的牧場上,依照所屬的羊群分開放養,避免牠們跨越藩籬,廣結新友。[1]

成群的綿羊,放眼望去彷若白雪皚皚。旁人見了,不免覺得每隻都一個模樣。然而就像日本青春女團 AKB48,多如過江之鯽的成員即使化成了灰,忠實歌迷仍喊得出個別的全名。綿羊認得人,也記得彼此。[2]互動上有親疏遠近之分,並非生張熟魏,皆能依偎。牠們透過視覺和嗅覺,辨別自己同誰照過面,放牧時自然找熟識者相陪。[1]

2021 年 5 月 24 日到 6 月 18 日期間,CSIRO 團隊每回進行測試前,會從上述 5 個羊群的代表中,再分別隨機挑出 2 隻,即一共 10 隻綿羊:5 隻實驗;5 隻對照。集合不同羊群的實驗組,一起接受壓力考驗,然後觀察所有綿羊的行為。挑選出來的個體,皆不再送回。[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按表操課

綿羊受到壓力刺激的 10 至 15 分鐘後,血漿中皮質醇(cortisol,又稱「皮質酮」或「可體松」)的濃度會達到高峰,並於接下來的 60 分鐘內逐漸消退。CSIRO 團隊根據此現象,決定施壓的時間長度,設計出以下行程,讓實驗組的綿羊按表操課。[1]

起始時間壓力來源過程長度
10:00聯結車運送羊群全程 15 分鐘
10:45徒手束縛羊隻每隻 2 分鐘
11:30牧羊犬追趕羊群全程 5 分鐘
12:15以電動刀去除後腿與尾巴周圍的羊毛每隻 2 分鐘
13:00聯結車運送羊群全程 15 分鐘
13:45徒手束縛羊隻每隻 2 分鐘
14:30牧羊犬追趕羊群全程 5 分鐘

社交距離

對比人類勾心鬥角,互動往來盤根錯節;綿羊的個性直白,交際單純。CSIRO 團隊得以仰賴科技,測量個體間距,比較誰的友誼親密。每隻綿羊都穿著犬用背帶,上頭安裝定位儀(rover),記錄即時動態(real-time kinematic,簡寫 RTK)與衛星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縮寫 GNSS)的綜合數據。身上還用澳洲國產的羊毛專用顏料,畫上與各台機器相應的標記,方便研究人員觀測牠們的社交距離。[1]

揹著定位儀,又畫上標記的綿羊。圖/參考資料 1,Figure S1(CC BY 4.0)

群居動物

群居動物除了交配繁殖,也會有其他社交關係。前者目的直接;而後者的機制則較不明確。延長的接觸、同步的行為,或社交連結的動作,在情勢使然的共處後產生。一塊兒被捕的吸血蝙蝠(vampire bats),勤奮地幫彼此梳毛(allogrooming);而抽籤同寢的大學室友,也可能於畢業後保持聯絡。同甘共苦會強化感情:一起面對的威脅,鞏固了孔雀魚(guppies)之間的情誼;共同觀賞影片的猩猩(great apes),關係亦顯得加倍緊密。[1]

那綿羊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緩衝壓力

飽受折騰的實驗組綿羊,理所當然在跑完行程後,貼近來自同個羊群的夥伴。然而CSIRO團隊透過監控,發現牠們竟也逐漸與原先不認識的綿羊交好。想必是實驗過程中的患難與共,使陌生的綿羊培養出革命情感。於是,彼此的陪伴促進催產素(oxytocin)分泌,進而降低皮質醇的濃度,調節了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的反應,最後達到緩衝壓力(stress buffering的效果,也鼓勵生存導向的群體合作。[1]

短暫壓力

從此以後,牧羊人只要別隨意拆散羊群,就不必為了造成人家的生活壓力,而感到罪孽深重。畢竟研究證實綿羊會在下班後,自行尋求朋友陪伴,從而獲得心靈慰藉。牠們絕對有辦法承受短暫的壓力。如果有非執行不可的任務,切記「動作愈快愈好」,CSIRO 的研究人員溫馨提醒。[2]

  

  1. Keshavarzi H, Lee C, Dyall TR, Johnson M, Campbell DLM. (2023) ‘Shared stressful experiences affect social proximity in Merino sheep’. Biology Letters,19 (2): 20220396.
  2. Claughton D, Williams L. (08 FEB 2023) ‘Sheep and humans have more in common when it comes to sharing stress, study finds’. ABC New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1

5
1

文字

分享

1
5
1
如何透過法律制度,化解疫情造成的歧視?
法律白話文運動_96
・2021/07/30 ・483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賴宜欣

隨著 COVID-19 疫情發展,讓人民在盼望疫苗的同時,陸續出現因為疫情產生的不友善舉動。在現行法規範下,什麼樣的不友善舉動會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呢?如果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會受到處罰嗎?相對地,被害人又有什麼救濟方法?

一起看看臺灣的法規,再比較鄰近的日本及韓國的法制,檢視是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吧!

你知道哪些舉動將會構成不合理的歧視嗎?圖/envato elements

小心這些不友善舉動將觸法!

傳染病防治法》,第 11 條規定:

  • 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包含感染傳染病病原體之人及疑似傳染病之病人)、施予照顧之醫事人員、接受隔離治療者、居家或集中檢疫者及其家屬」。

同法第 12 條也規定:

  • 「政府機關、民間團體、事業或個人不得拒絕傳染病病人就學、工作、安養、居住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

如果違反這兩條規定,就會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依同法第 69 條處「新臺幣一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且若「沒有限期改善,還會按次處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下就讓我們來檢視幾個新聞報導的案例,會不會構成差別待遇而受到處罰?

《傳染病防治法》明文規定不得歧視醫事人員。圖/envato elements

◆ 案例1:在醫院工作的護士媽媽,指出兒子疑遭校方帶頭以防疫為由,安排坐在教室最後排,禁止與同學互動

如果在醫院工作的護士媽媽,工作內容確實是對傳染病病人施予照顧,那麼她和兒子就是法規保障的「施予照顧之醫事人員及其家屬」,學校調換座位及禁止互動,就可能構成差別待遇,可以適用《傳染病防治法》對校方處罰。

◆ 案例2:宜蘭雜貨店母女確診,村民認為確診者自私偷跑回鄉,甚至朝店砸酒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案例3:彰化水果盤商家族群聚感染,鄉里責罵害人染疫,到門前棄置垃圾

這兩個案例都是確診案例(傳染病病人),受法規保障,不得歧視、不能拒絕其工作、居住或其他不公平之待遇。因此,若朝經營的雜貨店砸酒瓶、責罵、棄置垃圾於家門的行為,都可能構成差別待遇,可依《傳染病防治法》,對行為人開罰。

圖/三立新聞 報導截圖

◆案例4:房東以房客染疫、居家檢疫而拒絕居住,或因房客是醫護人員為由,拒絕租屋

不論房客是「確診患者(傳染病病人)」、「居家檢疫者」、或「施予照顧之醫事人員」,都是屬於法規保障不得歧視的人,房東若以房客染疫、居家檢疫、或是醫護人員而拒絕租賃,已經構成歧視,可用《傳染病防治法》開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構成歧視的同時,如果損害了相對人的名譽,還可能同時觸犯刑法妨害名譽及信用罪(刑法第 309310 條參照),並該負起民法侵權行為的損賠責任(民法第 184 條參照)。 

房東若以房客染疫、居家檢疫、或是醫護人員而拒絕租賃,已經構成歧視。圖/envato elements

話雖如此,下面兩個案例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

案例5:因疫情宅配量暴增的物流人員,遭到民眾噴酒精等嫌惡舉動對待

案例6:部分貨運業者公告暫緩運送疫情熱區的貨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物流人員」或「疫情熱區居民」雖被噴酒精,或被暫緩運送貨物,但因他們兩者目前並非《傳染病防治法》中所保障的對象,因此,在這兩個案例中,都不能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對那些舉動開罰。

公布確診者情報、疫情熱區,並非不合理的差別待遇

話說回來,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DC)定時召開說明會、發布確診個案(或確診個案足跡)、點出目前疫情熱區,這樣是否已對被發布的確診個案,或被指出是疫情熱區的當地民眾,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了呢?

為什麼指揮中心可以公佈個案足跡?圖/指揮中心直播

於防疫期間,依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 8 條規定,指揮中心為避免疫情擴散,得指示對確診病人公布其個人資料、或為其他必要之防治控制措施或處置。

因此,指揮中心是可以因應疫情,公布確診病人資料或為其他必要防治的,而公布標準則是依據「指揮中心記者會確診個案資料發布原則(註一)」。此外,指揮中心也授權各地方政府以此發布原則,發布確診個案公共場所活動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根據前述原則,公布確診者時,不會公開其姓名、病史、收治醫院、完整地址、職業、工作內容;針對年齡、性別也僅公布區間,而接觸者的部分,也只公布家人人數及醫護人數。

國內疫情通報不會公佈過於詳細的個資,年齡也只公布區間。圖/指揮中心

也就是說,基於防疫所為的官方公告,是依法令之行為,且公布內容須有助防疫、並不得指涉特定人,而未過度侵害隱私權,因此不會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

日本跟韓國怎麼規範疫情下的歧視?

韓國:「媒體報導」引發歧視時,有多元救濟手段

先說結論,以韓國來說,若不是媒體報導所導致的歧視,則一般人可能會因自身行為,成立刑事(如侵害名譽罪)及民事上責任(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但若是因「媒體報導」所助長的差別待遇,又因 COVID-19 係傳染病,被歸類為「社會災難」,所以相關報導必須依照「放送法」的「放送審議規定」加以檢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韓國特別制定了法規,要求媒體自律。圖/envato elements

韓國記者協會等單位就此類災難報導,也制定了《災難報導準則》、《新冠肺炎報導準則》等自律準則來自主規範。報導機關若不遵守這些規範,造成歧視滋生,被害人可以採取多樣的救濟手段,包括:

  1. 刑事告訴:若屬不實報導可能構成名譽毀損罪(註二)。
  2. 行政救濟:依據《言論仲裁及被害救濟相關法律(言論仲裁法)》,可請求修正、平衡報導或後續報導(註三),也保障被害人可向言論仲裁委員會申請調停及仲裁。
  3. 民事救濟:被害人可向報導機關為首的加害人們,向法院提起民事上訂正報導請求之訴,也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侵害停止、侵害預防,以及廢棄因侵害行為所產生之物(註四)。

    另外,韓國設有「國家人權委員會」,並訂有《國家人權委員會法》,禁止沒有合理理由,而以各種因素(包含疾病史)侵害平等權的行為;若媒體報導所涉及到的被害人是外國人,也容易對特定國家的其他外國人滋生偏見。

    這種情況,被害人個人及其他被歧視國國民的第三人,都能向國家人權委員會提起陳情。
即使是外國人也能對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提起陳情。圖/envato elements

日本:中央、地方及民間三方協力,致力宣導改善,不採處罰

2020 下半年,日本官方陸續召開 COVID-19 相關對策的計劃小組,其中對於 COVID-19 所導致的偏見、差別待遇等,採取國家和地方自治體、民間團體協力的作法,推動疫情資訊普及化並設立諮商窗口。

中央的法務省(類似臺灣法務部)、文部科學省(類似臺灣教育部)、厚生勞動省(類似臺灣勞動部與衛生福利部的綜合)分別推動人權座談會、消除差別與偏見的教育計畫及感謝醫護計畫等。

地方政府方面,2020 年的 7 到 9 月間,東京、岐阜、鳥取、沖繩等地更陸續明定《新冠肺炎對策條例》中,明文禁止不當的差別待遇。民間團體如:公益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啟發推進中心也展開「不要差別待遇,而是正確理解」的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政府、地方與民間三方協力。圖/envato elements

到了 2021 年初,日本政府也曾考量是否在《新型流行性感冒等對策特別措施法(新型インフルエンザ等対策特別措置法)》中,加入相關罰則;但醫界及護理界皆出現反對聲浪,認為如果制定強制規範甚至罰則,會讓民眾更不願意接受醫療,也會對染病者更加反感,助長差別待遇。

因此,最後在 2021 年 4 月 1 日通過的法律修正案中,只有在該法的第 13 條 2 項當中新增:國家及地方公共團體為了讓患者等人(註五)獲得尊重,對 COVID-19 所衍生的差別待遇,有掌握實際狀況、提供諮詢支援、收集整理分析情報、提供資訊及宣傳等作為義務。

總的來說,日本政府決定推動教育宣導及諮商,提升人民的意識,於事前防止歧視行為的發生,而非事後處罰這樣的歧視行為。

以推動教育、諮商,事前預防歧視發生。圖/envato elements

臺灣目前的法規,偏重事後對歧視行為的處罰,但規範細緻度上,不論是事前的歧視紓解,或事後的救濟管道,相較日韓兩國,則略顯不足。

追本溯源來看,不合理差別待遇的形成,很大的原因是來自不了解所衍生的不安,加上民眾獲得疫情消息來源,絕大部分來自媒體,因此,韓國著重在「規範報導媒體,以督促媒體自律」,並採取包含刑事、民事、行政的「多元化救濟」,這種雙管齊下的作法,應是值得參考的。

同樣地,日本著眼「資訊透明化」,用更多宣導來打擊謠言,藉此消除不合理的差別待遇。這樣的做法,乃是採用官民協力的方式,致力於知識普及和諮商推廣,從差別待遇產生的根本上來紓解問題,也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作法。

因此筆者認為,臺灣目前可以試著用規範,督促媒體在報導疫情消息上,能嚴加自律、並推動疫情相關知識的普及化,再建立暢通的諮商管道,來紓解疫情下易生的不安。

抗疫雖然艱辛,但憑藉臺灣著名的人情味,相信我們這次一定能夠齊心度過這「疫」關!

備註

  • 註一:指揮中心記者會確診個案資料發布原則 ,109 年 4 月 1 日訂定 、110 年 2 月 9 日修訂 。 
  • 註二:韓國刑法第 307 條第 2 項、第 309 條。
  • 註三:韓國《言論仲裁及被害救濟等相關法律(言論仲裁法)》第 14 條及第 17 條。
  • 註四:韓國《言論仲裁及被害救濟等相關法律(言論仲裁法)》第 27 條、第30條;民法第 764 條、第 750 條。
  • 註五:這裡所稱的差別待遇,尤其是指以患者等人,或曾經是患者等人(如確診後康復者)為理由,所衍生的不當差別待遇,包含毀損名譽或信用,還有侵害患者相關權益的行為。前述「患者等人」所指涉的對象,則包含患者、醫療從事人員,此等人員的家屬與其他與此等人員隸屬同一集團的人。

參考資料 

  • 韓國部分
  1. 大韓弁護士協会 「コロナ19 法律相談 Q&A」
  2. 韓國國家法令情報中心
  • 日本部分
  1. 偏見.差別とプライバシーに関する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第1回)
  2. 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症に関連して -差別や偏見をなくしましょう
  3. 罰則導入で「感染隠し」危惧 差別助長の恐れも―保健師ら
  4. 新型コロナ 感染者差別を助長する“罰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法律白話文運動_96
26 篇文章 ・ 531 位粉絲
法律白話文運動」是致力於推廣法律知識與法治思想的獨立媒體,願與讀者一起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打架不只是拚輸贏,還能讓族群關係更穩固!——《動物們的青春》
臉譜出版_96
・2021/07/18 ・343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凱瑟琳.鮑爾斯 (Kathryn Bowers)
  • 譯者 / 嚴麗娟

結盟的力量

青少年遭到霸凌不一定會憂鬱。有些青少年比其他個體更有抗壓性。以人類來說,支持者和朋友是很重要的緩解因素。亞娜.尤馮南(Jaana Juvonen)是研究青少年霸凌的專家,任職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根據她的說法:「朋友的力量真的令人難以置信。小孩只要有一個朋友,就能直接降低成為受害者和被霸凌的風險。此外,受害者只要有那個朋友在身旁,就能減輕痛苦。」

只要有朋友,就可以降低成為被被霸凌者的風險。圖/GIPHY

霍納證實,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鬣狗。「朋友的數目能確保你的社會地位。」他說。史靈克在幼年時期就居於劣勢,但在觀察史靈克和公共巢穴裡其他鬣狗的互動後,霍納與他的研究小組看到一件很有趣的事。史靈克特別擅長「社交聯盟步行」,就像人類會找朋友喝咖啡或打籃球。鬣狗這種迷人的行為還有更口語的說法,稱做「與朋友散步」。

霍納向我們描述,「兩隻雄鬣狗可能一碰面就決定,『一起去走走吧。』」他語帶愛意地笑著說。霍納還告訴我們,史靈克會接近其他雄性,接著兩隻鬣狗一起快步走,身體不時接觸,尾巴自信地高高舉起。每走幾公尺,史靈克跟朋友就會停下來仔細聞聞草莖,即使一切看似稀鬆平常,沒什麼好留意的。一邊與朋友散步,一邊嗅嗅聞聞,是鬣狗的溝通方式,就像人們會為了交際談論天氣、體育賽事或政治。散步可能持續好幾個小時,兩隻鬣狗會不時停下來,東聞西嗅。

成年鬣狗也會有這種行為——事實上,這是成年鬣狗維持社交連結的主要方式。而像史靈克這樣,在青少年時期多和朋友出去散步,也會讓牠在長大之後比較容易投入社交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史靈克來說,擅長與其他鬣狗建立友誼,並且有能力也願意邀請其他鬣狗建立關係,對牠很有幫助。霍納並未研究為什麼對某些動物來說,這種行為就是比較容易,這或許和個性、氣質或機會有關。但在野莽期學會吸引朋友和維繫友誼顯然非常重要,而且並非理所當然。青少年必須練習交朋友,透過不斷接受和付出來建立關係。尤其同儕之間的關係不像家人那麼緊密。青少年會透過玩耍互相練習,來磨練自己。

鬣狗。圖/Wikipedia

玩耍時的地位

大自然是座巨大的遊樂場,從魚兒和爬蟲類,到鳥兒和哺乳類,年輕的動物在河川、草原、海洋和天空中跑跳嬉戲。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卡爾.谷魯司(Karl Groos)在一八九八年的著作中指出,「我們不能因為動物年輕、在打鬧,就說牠們在玩,而要考慮到……這些都是為了……讓他們能應付未來生活中的考驗。」

谷魯司的說法的確降低了玩耍的趣味,但「應付未來生活考驗」的能力,確實就藏在許多動物和人類的玩耍行為中。年輕的掠食者得模仿打獵動作,練習偷襲、猛撲和撕抓,將來才能自行覓食。一般來說,親代會送「玩具」給子女,幫助牠們學習:例如小豹斑海豹得到受傷的企鵝,小狐獴得到無法動彈的蠍子。

動物行為學家戈登.伯格哈特(Gordon Burghardt)說,藪貓(一種野生的非洲貓科動物)會玩「釣魚遊戲」。牠們會讓「抓到的小老鼠和大老鼠逃進大樹殘幹或地洞裡,再用前腳掌把牠們抓回來……藪貓會小心地抓住獵物背上的毛髮,把牠們抓到裂縫附近並放開。如果獵物沒有逃進洞裡,藪貓通常會用前腳掌把牠們趕進去,再把牠們撈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藪貓。圖/Wikipedia

青少年時期的虎鯨會故意到淺灘嬉戲,模仿成年虎鯨乘著浪花到海灘上,迅速抓住獵物,再溜回海裡。青少年時期接受過這種訓練的虎鯨,成年後的掠食能力似乎更強,技巧也進步得比較快。

同樣地,人類青少年也該早點學習怎麼談戀愛(我們將在本書第三部詳細說明),長大後才能成功找到對象,並跟伴侶有適當的互動。白頭海雕交配前會進行一段非常可怕,也可能致命的空中舞蹈儀式,稱做「死亡螺旋」。青少年白頭海雕玩耍時,會朝向彼此飛去,互碰利爪—同時,在飛行中練習瞄準和抓物,準備在某一個時間點勾住伴侶的腳,把對方猛甩出去。

最明顯的玩耍行為就是打鬥遊戲,例如袋鼠有模有樣地相互揮拳,或年輕公羊用頭互撞。澳洲的袋熊和袋鼬會彼此追逐、跟蹤和扭打。紅頸袋鼠有二十一種不同的打鬧方式,包括蹦跳、抓扒、拍打、出拳和踢腿。

最明顯的玩耍行為就是打鬥遊戲。圖/GIPHY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打鬥遊戲就像在為將來抵禦掠食者做準備。乍看是為了保障安全,事實上自我防衛跟打鬥遊戲不一樣。後者是讓年輕的動物學習不同的戰鬥類型,以爭取在群體內的階級。要注意,不論是天竺鼠還是捲尾猴,小時候常跟同儕混戰的年輕動物並不會變成好鬥的仇敵,而會變成更好的朋友。牠們成年後的社會階級較高。透過打鬧,年輕的動物可以試著不傷害彼此來協調衝突。此外,低階動物如果不喜歡優勢動物的作為,也可以藉由玩耍來學習怎麼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麻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生物學家茱蒂絲.古迪納夫(Judith Goodenough)說,「沒占過上風,年輕的猴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過度服從;不曾居於下位,長大後可能只會霸凌他人。遊戲也可以幫助年輕動物學習理解其他動物的意圖。對手是否在虛張聲勢?對方有多積極?這些社交和認知技能或許比身體能力更為重要。」

我們問霍納,史靈克是否也有學到這些?他說,所有鬣狗都必須學習面對遊戲後的輸贏—就算是稱后的雌鬣狗也一樣。他說,女王有時候會闖入其他家族的地盤,變為侵入者的她就必須順從領域中的其他居民。「鬣狗都懂得如何服從。這是存活的關鍵,否則你會被揍得很慘。」他說。而這些服從行為多半是在野莽期早期,跟同儕們玩耍時學來的。

年輕的雄性白尾鹿會跟不同年齡的同類一起度過夏天,基本上就是從「玩耍」當中學習和重新學習團體生活的規則。

每到夏天,所有雄鹿的鹿角會脫落。這時,群體行動能有更多雙眼睛和耳朵保護這些少了鹿角、比較容易被攻擊的個體抵禦掠食者。這相當於鹿將防身武器放在門口。沒有武器後,鹿隻也不容易因為玩打架遊戲而受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年輕的雄性白尾鹿會跟不同年齡的同類一起度過夏天,從「玩耍」中重新學習團體生活的規則。圖/Wikipedia

跟很多動物一樣,這些雄鹿打鬧不只是為了練習打退掠食者,或彼此競爭資源或伴侶,而是有個隱而未宣的目的:學習如何「避免」互相打架。因為穩定的動物群體不會彼此爭鬥。打架遊戲能訓練年輕動物理解社會階級中的不同位置,讓牠們成為更靈活、更成功的領袖,或在群體裡成為更有生產力、更可靠的成員。

對社會性動物來說,這類訓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人類青少年跟年輕人有很多方式可以練習階級制度中頻頻發生的分級和重整。在健全的體育、戲劇和音樂體系中,人們能藉由特殊技能在可靠的環境裡改變自身地位—而不用靠外表、體型、力量或家族人脈來獲取優勢。這使青少年能在階級制度裡移動,也能對現況有些許主控權。聰明的教練、編舞家和指揮家會讓參與者有機會當主角,也有機會當配角。

有個絕佳的策略能讓人類青少年在分級的戰爭中存活下來:在大的階級制度裡創造出規模較小的階級制度。在群體中擔任地位較低的角色是個體非常重要的成長經驗。例如,擔任實習生和學徒,或者是夾在九年級生和十二年級生的同儕領導關係之間。但在不同的群體裡享受較高的地位也能讓人有所收穫。加入學校、在地社區的不同團體或甚至多個線上社群,都能達到兩個同等重要的目的:青少年可以一面累積社交技能,一面學習接受這個階段的挑戰變得更具抗壓性。

——本文摘自《動物們的青春》,2021 年 5 月,臉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