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
3

文字

分享

0
5
3

別凍!喝冰水會容易累積脂肪,真的嗎?

MedPartner_96
・2017/03/17 ・19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9 ・七年級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上週六團隊整理了一篇有關喝水減重的文章,裡面提到喝冷水「可能」有助於減重的進行。但陸陸續續接到一些網友提出的問題,包含很多長輩的質疑。

因此我們決定把相關的質疑整理起來,並用相關的科學證據告訴你目前科學界研究的結果!

喝冰水會降低新陳代謝、合成內臟脂肪?喝熱水會增加新陳代謝?

根據網友回報的問題,還有網路上看到的一些說法,這一派的主張是認為:

喝了冰水之後,腹部就必須要加熱這些水,因此會需要更多脂肪,所以腹部就會跟腦部發出訊號,讓內臟脂肪的合成增加,因應加熱腹部冷水的需求。而且體溫下降,就會降低新陳代謝。

喝熱水身體溫度會上升,體溫上升,新陳代謝就會隨之增加。

這兩個說法,聽起來似乎都言之成理,加上跟傳統民間認為不要喝冷水的說法契合,所以似乎廣為流傳,且普遍被認同且奉行。

這樣的假說沒有不行,畢竟所有的科學剛開始都源自於一個假說。但科學家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實驗」。透過完整設計的實驗,我們就可以驗證假說是否為真了!

結果還真的有人做了這個實驗,而且早在 2006 年就已經做過啦!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這個實驗吧~

實際上人體實驗的結果:室溫水對新陳代謝無影響,冰水提高新陳代謝

當年的這個研究,刊載在「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做法是找一群健康成人,在他們喝水前 30 分鐘先測量一次代謝情形,喝水後 90 分鐘再測一次。喝的水量是依照這些人的體重去調整,平均起來每次喝 500CC 左右。

但這個研究除了研究水溫以外,也想研究喝進不同滲透壓的水會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因此有些人喝了常溫蒸餾水、有些人喝常溫生理食鹽水,也有人喝攝氏 3 度的冰水。

結果發現,喝水,不管是喝常溫的蒸餾水或生理食鹽水都不能增加新陳代謝。但是喝低溫 3°C 冰水後卻可以增加新陳代謝 4.5%,並且可持續 60 分鐘。

這道理其實也不難理解。人是恆溫的動物,當你喝入了冰水,身體就會把水加熱到跟體溫一致,這個過程自然就需要耗能,所以必須增加新陳代謝。但這個效果也只持續到水溫升高到跟體溫一致就會停止。至少這個實驗可以證明,喝冰水會「降低」新陳代謝是錯的,相反的,喝冰水會「暫時增加新陳代謝」。而喝室溫的冷水,在實驗中就沒有發現增加代謝的情形。

那喝溫水會不會增加新陳代謝呢?確實如果你的體溫上升,例如發燒的狀態下,新陳代謝是會增加的。這個問題也不難回答,你有哪次因為喝熱水之後發燒過?你喝進去的熱水,對於增加體溫的效應,簡直是微乎其微,這道理也不難懂,人身上有大量的液體,假設你身上有 50 公升攝氏 37 度的液體,你加入了 0.5 公升,也就是 500 CC 攝氏 45 度的熱水(這就是會燙口的溫度囉),你覺得溫度會上升多少?這幾乎是沒有影響的。

但這樣的熱水,確實是足夠讓你在冬天感到舒服的的。但別忘記,人的體溫在正常狀況下是「恆定」的,身體的核心部位溫度一定就在攝氏 37 度左右,但是周邊體溫,像是你的手腳,就可能變化很大。但影響你的代謝,主要是「核心體溫」的作用喔!

而截至目前為止,也沒有相關研究指出喝冷水真的會增加「內臟脂肪」,且在學理上,也沒有要因此增加脂肪的明確理由。因為你要燃燒哪裡的脂肪,主要是內分泌決定,使用的是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不是因為近就燃燒哪裡的脂肪喔!

喝冰水會暫時增加代謝,但如果不舒服,不一定要這麼做

看懂這些研究之後,我們來做個結論吧!

目前看起來,對於一般健康成人或孩童,喝冰水可暫時增加新陳代謝,對減肥有正面幫助,這在幾篇研究中都有一致的結論。所以只要你身體健康,喝冰水是不必擔心的。

喝冰水要顧慮的是,在氣喘或者有嚴重腦血管、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身上,可能會誘發疾病的發作,這就要特別小心。所以如果你有氣喘、心臟病、控制不好的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病史,喝冰水這招就不適合你囉!

總而言之,身體會不舒服,就不必強迫自己喝冷水或冰水。畢竟喝冷水或冰水可以幫助減重,但「不是」減重的關鍵核心,這個效應遠比你吃什麼食物來得不重要許多。只要身體沒問題,就放膽喝,身體覺得不舒服,就別勉強囉!


  • 編按: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不過對你而言光是看滿架的化妝品、保養品,各種醫美產品就令你眼花撩亂,更別說還有玻尿酸、膠原蛋白、類固醇這些有聽沒有懂的名詞來搗亂嗎?如果你想要聰明的美,不想要被各種不實廣告唬得團團轉,那麼泛科學這位合作夥伴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就是你我的好朋友。

本文轉載自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 喝冰水降低新陳代謝?喝溫水增加新陳代謝?研究告訴你真相-減肥全攻略番外篇(1)

文章難易度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9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關於紅麴納豆你應該知道的事,快看有無少這成份!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1/16 ・223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曾聽說過紅麴納豆嗎?乍聽之下好像是用紅麴菌去發酵黃豆,產生出又紅又黏的納豆…

事實上,這是一種結合含有「Monacolin K」的紅麴以及富含「納豆激酶」的納豆萃取物,兩種關鍵營養物質所製成的複合保健食品。

紅麴是中國古老智慧的結晶,在製作紅麴時,紅麴菌發酵米的過程中會產生 Monacolin K,有助於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

而日本傳統發酵食品納豆,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納豆激酶(nattokinase),是一種能夠分解纖維蛋白的酵素,也是日本人維持健康的秘訣。

藉著補充紅麴納豆,可幫助身體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適合想要保養健康、代謝較慢的銀髮族,或是常外食導致營養不均衡的上班族。

紅麴發酵產生 Monacolin K,納豆發酵產生納豆激酶

紅麴在東方社會有著上千年歷史。圖/shutterstock

紅麴在東方社會應用於飲食及醫療上已逾千年歷史,許多調理食物的書籍及草本典籍上均有記載[1]。其製作方法,是將蒸熟的白米飯、拌入富含紅麴菌(Monascus)的紅麴米,加水及適量米酒拌勻,再經過發酵、熟成而得[3]

在這發酵的過程中,紅麴菌代謝產生 Monacolin K。只不過這個代謝物大約到 1970 年代時,才陸續有研究證實,它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物質[2]

納豆是日本常見的食物。圖/shutterstock

納豆在日本已有食用上千年的歷史,其傳統作法是將蒸熟的黃豆用稻草包裹起來,稻草上有一種常見的納豆菌(Bacillus subtilis natto)是枯草桿菌的亞種,它將黃豆進行發酵,產生許多黏性的絲狀物質,納豆激酶即是從這些物質中分離出來[4]

納豆激酶首次發現於 1988 年,日本科學家在納豆萃取物中觀察到,有一種酵素分解纖維蛋白的能力很好,因此將這個酵素命名為納豆激酶[4]

不只要攝取足量的 Monacolin K,還需要輔酵素 Q10 的幫助

臨床研究證實,Monacolin K 連續補充 8 週能夠幫助身體維持好的代謝力。但要注意產品 Monacolin K 的含量,若含量過低,即使固定補充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建議遵循現有的參考文獻和法規下,每日攝取 13〜15 毫克為理想的補充量。

然而,在補充 Monacolin K 的同時,也會抑制輔酵素 Q10 的合成,Q10 是維持健康日常營運的人體發電廠,是身體重要的能量轉換因子,參與體內新陳代謝作用。

Q10 會參與人體內新陳代謝作用。圖/shutterstock

且隨年齡增長,合成 Q10 的效率逐漸變差,故不只要攝取足夠的 Monacolin K,也要適度補充 Q10 以維持健康。

只是消費者在選購保健食品時還要注意,產品之成分與原料來源有沒有保障?

吃紅麴保健不可缺的Q10是什麼?  

Q10 的製造方式分為「天然發酵」與「化學合成」兩種,天然發酵是利用特定的酵母菌或微生物經由發酵萃取製成,人體吸收效果佳,但成本較高;化學合成是以菸葉為原料,經化學合成大量製造 Q10,成本較低廉,人體吸收率較低[5]

目前世界上 Q10 的製造商有日本 KANEKA、MITSUBISHI 和 Asahi 等公司,其中 KANEKA 在全球市占率最高,它使用高品質酵母發酵製造 Q10,非市面上一般菸葉合成,且製造過程、品質採用最高等級規格,非常令人安心。

趙子豪醫師表示,若不知該如何選購合適的保健產品,可選擇補充「大研生醫納豆紅麴 Q10 膠囊」,除了維持好代謝之外,其產品品質也令人放心。

紅麴保健推薦 國際專利原料食用有保障

大研生醫納豆紅麴 Q10 膠囊,嚴選小林製藥專利製成紅麴發酵物(含 Monacolin K 15 毫克);搭配通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驗證的 NATTOKI® 納豆發酵物(含 5000 FU 納豆激酶);以及添加頂規足量 30 毫克日本 KANEKA 專利輔酵素 Q10,是維持好代謝的三效配方,適合每日持續補充。

趙子豪醫師也提醒,日常中更要留意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是維持好健康的關鍵。

另外,有在服用特定藥物(如高血壓或抗凝血藥物)或肝腎功能不良者,不適合補充這類保健食品,因 Monacolin K 與納豆激酶可能會與上述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造成肝臟負擔,應先諮詢醫師,才不會補錯健康。

>>了解更多:這樣吃納豆紅麴功效發揮最有效

延伸閱讀:

7款市售納豆紅麴推薦比較,挑選注意4大重點!

9大市售納豆紅麴推薦品牌分析!

參考資料:

  1. 何秉穎,2010。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22098NTU05381045%22.&searchmode=basic
  2. Endo, A. 1979. Monacolin K, a new hypocholesterolemic agent produced by a Monascus species. 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 32: 8 852-854.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antibiotics1968/32/8/32_8_852/_article
  3. 羅李烟,2014。紅麴發酵製品之開發。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政與農情 5:143。https://www.coa.gov.tw/ws.php?id=6856&print=Y
  4. 黃夙銘,2017。中藥萃取物對納豆激酶產量影響之探討。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5. 江省蓉、汪香初、黃湘竹、王元媛、郭孟薇、劉翠玲、林依晴、鄭翰鍾、易博士編輯部,2018。保健食品全書增修版。臺北市: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所有討論 1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63 篇文章 ・ 27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3

文字

分享

0
2
3
吃宵夜、晚進食=變胖凶手!想瘦身就早點吃飯吧!
Peggy Sha
・2022/11/16 ・156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減肥的黃金守則之一就是:不要吃宵夜!但如果嘴饞該怎麼辦?只要沒有超過一天的熱量額度,應該沒關係……吧?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最近一項由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團隊發布在《Cell Metabolism》期刊上的研究就發現:吃飯不只要吃得好、吃得巧,抓對 timing 更重要!

接下來,就讓我們有請師爺(誤)研究團隊來為您解釋解釋:什麼叫 timing?

飯!是一定要吃的,不吃不行!但是吃的「Timing」很重要。 圖/IMDb

想減肥只要少吃多動就可以了?情況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

一般說到減肥,大家腦袋中浮現的不外乎「管住嘴、邁開腿」這六個字,不過,其實少吃多動等改變只能產生暫時的效果,因為在飲食之外,還有一系列非常複雜的因素會影響能量平衡、增加肥胖風險,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我們身上的晝夜節律系統 aka 生理時鐘。

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較晚吃飯會增加肥胖風險、增加體脂、降低減肥成功率,不過,背後的原因的到底是啥卻沒人清楚。

於是,布萊根醫院「晝夜節律和睡眠障礙部門」中的成員們決定迎接挑戰,來解開這個神祕的難題。他們找來了 16 位 BMI(身體質量指數)落在過重和肥胖範圍中的患者,在實驗開始前,所有人都要嚴格遵守固定的作息表和用餐內容,而後前往實驗室分別進行兩套飲食方案。

你習慣每天早餐嗎? 圖/Pexels

方案一:愛吃早餐組,每天 9 點乖乖吃早飯,一天三餐、餐餐不落,六點前吃晚餐。

方案二:晚點吃飯組,跟另一組吃同樣的東西,但跳過早餐,改吃午餐、晚餐和宵夜,宵夜會在 9 點~10 點間吃。

晚吃飯真的母湯!更容易餓還不易消耗

不管早吃飯還是晚吃飯,所有參與者到了 12 點都得乖乖上床睡覺,隔天早上 8 點起床,這樣持續六天,每天都要定期匯報自己飢餓程度和嘴饞程度,然後三不五時讓研究者們量個體溫、確認下能量消耗、抽點血……。

結果發現呢,較晚吃飯會讓人們更容易餓,想吃東西的慾望和想吃的量都會增加,還會想吃澱粉類和肉類食物。

較晚吃飯會增加想吃澱粉類和肉類的慾望。圖/GIPHY

除了這些主觀的回饋外,我們體內的激素也會隨著吃飯的時間而改變:比如說,一種叫做「瘦素」(Leptin)的激素會下降,而當這種激素的濃度下降,我們就比較容易覺得餓。更慘的是,晚吃飯還會降低我們的核心體溫,並讓我們燃燒的卡路里的速度變慢、總數變少,平均每天會少消耗約 5.03% 左右的熱量。

此外,晚吃飯也會影響讓我們體內脂肪組織的代謝,比如說,它會讓 PLD6、DECR1、ASAH1 幾個負責分解脂質的基因表現量下降,反之,負責脂質合成的 GPAM、ACLY、AACS、CERK 等基因表現則會增加。根據過去的相關研究,可以推斷這樣的變化會讓身體減少脂肪分解、增加脂肪生成,也就是說:你的身體會更容易自己囤油啦!

在對的時間點吃飯!圖/GIPHY

綜合這種種觀察結果,晚吃飯不僅會增加食慾、增加攝取量,還會減少熱量消耗、容易累積脂肪,總而言之,就是讓整體肥胖風險 Up Up 啊!所以說你愛吃宵夜的各位啊,還是快快將手上那罪惡的食物收起來吧!如果真的很想吃,那就早點吃飯吧!

參考資料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10/221004121928.htm
  2.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2)00397-7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87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蟲蟲危機!氣溫上升加速害蟲蠶食農作物——《圖解全球碳年鑑》
商業周刊
・2022/10/03 ・377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目前全世界的農田,因為病蟲害而損失 10% 至 15% 的農作物。

氣候和農業害蟲

昆蟲的生理機能對溫度的改變敏感,溫度上升 10°C 會使其新陳代謝率加倍,溫度突然上升會加速昆蟲的食物消耗、成長和移動。

昆蟲的生理機能對溫度的改變敏感,溫度上升 10°C 會使其新陳代謝率加倍,溫度突然上升會加速昆蟲的食物消耗、成長和移動。圖/Pixabay

最近一份《科學雜誌》(Science)的研究,證實溫度提高 2°C 可能使大量農作物遭到昆蟲啃食,在歐洲和北美洲,小麥和高粱的蛋白質成分顯著下降,西歐則是有近 75% 的小麥作物遭到蟲害。

溫度上升會改變害蟲的整體數量,結果造成:

  • 世代更替的頻率增加。
  • 地理區域擴大。
  • 昆蟲散播的植物病。
  • 更可能捱過冬天。
  • 昆蟲和其掠食者不再同步。
  • 植物的成長和昆蟲不同步。

氣候與農業疾病

真菌影響糧食作物, 而且通常在 20-30° C 時成長旺盛,氣候變遷使全球溫度上升,沿赤道區也將會發生真菌疾病的改變。

愛爾蘭馬鈴薯歉收是真菌疾病造成,被稱為「立枯病」,進而傳染當地的農作物。這些疾病在遠離赤道的地區極可能再度出現,影響地區的糧食安全。

20 億人的缺糧危機

地球上有超過 20 億人受到缺糧的威脅,或是缺乏安全營養的食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使溫度升高、洪水氾濫以及陸地和土壤劣化,於是農作物產出的營養價值和品質以及家畜的生產力下降。

地球上有超過 20 億人受到缺糧的威脅,或是缺乏安全營養的食物。圖/Pixabay

策略與國際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表示,溫度中數每上升攝氏 1 度,和農作物產出下降 10% 之間有關連性,熱浪可能造成農作物的全面歉收,至於土地管理不良、森林砍伐以及牲畜過度放牧而破壞草地,則加重了氣候相關的影響,也增加糧食系統的整體威脅。

溫度中數每上升攝氏 1 度,和農作物產出下降 10% 之間有關。圖/商業週刊

食物匱乏將持續惡化,導致更多饑荒和營養不良,此外農作物和家畜大規模遠離養分耗盡或無法使用的土壤也將更為常見。

陸地和土壤劣化的問題

陸地和土壤失去支持生命的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特質,稱為劣化。相較工業革命和大規模農耕之前的狀態,如今地球上超過 75% 的土地養分殆盡,科學家預期 2050 年以前, 可能到達 90%。

世界各地,每年有相當半個歐盟(418 萬平方公尺)的土地變得較不具生產力與耐受力,而以非洲和亞洲受創最重。

岩石和土壤崩解後,被風和雨沖刷侵蝕而使陸地劣化,這個過程是自然發生的,但極端天氣事件使它更加嚴重。

岩石和土壤崩解後,被風和雨沖刷侵蝕而使陸地劣化,這個過程是自然發生的,但極端天氣事件使它更加嚴重。圖/Pixabay

隨著海岸地區的海平面上升, 鄰近一帶的陸地被海水淹沒,剩下的陸地會因為鹽分和汙染物增加而變得不堪使用。

土壤劣化也透過以下發生:

  • 農業活動
  • 動物吃草
  • 森林砍伐
  • 都市化程度升高

如今,32 億人經歷某種程度陸地劣化的效應,導致糧食供應減少,且往往伴隨遷徙的增加。

土壤的重要性

在我們腳下的棕色塵土,裡頭至少包含所有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四分之一,而且對提供乾淨的水是不可或缺,1 茶匙裡的土壤有數十億微生物,據估計,土壤中所含的碳,比大氣多了 3 倍。

95% 的全球食物供應仰賴土壤,來養活大部分的生物。氣候暖化達 2°C 將使土壤中超過 2,300 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外洩,可能使地球突然陷入不可逆的氣候變遷中。

其他面臨的問題

每一分鐘有大約 30 座足球場的土壤,因為以下原因而侵蝕或退化:

  • 農業化學物質
  • 森林砍伐
  • 過度放牧

殺蟲劑的使用

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型的化學公司鎖定食品業來擴充市場,在接下來的 50 年間,美國的殺蟲劑使用量增加 10 倍,但農作物的損失近乎翻倍,殺蟲劑毒死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為世界各地數億公畝土地帶來健康土壤,例如土壤中的蚯蚓被噴灑殺蟲劑後,只生長到正常重量的一半,生殖力也遠不及未被殺蟲劑噴灑的蚯蚓。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殺蟲劑使用量增加 10 倍。圖/Pixabay

風力

陸上風力渦輪(onshore wind turbine)需要發電半年,來抵銷建設它所用掉的能源,但在此之後,在它使用年限 24 年間,生產出 100% 無碳的電力。

大規模太陽能

印度的巴德拉太陽能公園(Bhadla Solar Park)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農場(solar farm),創造出 2,245 百萬瓦(MW)的電,超過許多燒炭或核能電廠。它位在沙漠,太陽能板是由機器人清理,而這些機器人的運作不需要用到水。

主要農作物產量下降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2020 年有高達 8.11億人飽受飢餓之苦,約占全人類的 10%。

隨著全球的平均溫度上升,乾旱和洪水發生的頻率可能降低糧食供應,而更嚴重的天然災害和活躍的病蟲害也將進一步減少農作物產出,目前有針對氣候變遷對糧食產出做出整體預測,全球最重要的農作物玉米,預估將減少高達 24% 產量,第二重要的小麥,在升溫 1.5° C 的情況下減少 14%,在升溫 2° C 的情況下減少 37%,大豆的收成量在升溫 2° C 下則可能掉落 10-12%。

目前世界可以藉由向不受影響的地區採購,來因應特定地域的乾旱或農作物歉收,美國、巴西、阿根廷和烏克蘭這 4 個最大的玉米出口國,占了出口的 87%,過去這些國家因為地理位置相距遙遠,不會同時出現農作物歉收的情形,如今這些地區的產出,會在升溫 2° C 下減少 8 至 18%,在升溫 4° C 下,下降 19 至 47%。在升溫 2° C 下,4 大農作區同時歉收的風險是 7%,溫度上升到 4° C 時,風險飆高到 86%。

我們的人是在追求「富足」而不是「永續」,

對我而言,「永續」意謂維持國家資源在得以維生的線上,

直到這些資源最終消失,或工業已經受夠而離開。

追求「富足」是確保你的孫子不需要像你那麼努力工作,

確保當我們把這園子留給他們時,他們將擁有所需的一切。

⸺喬.馬丁(Joe Martin),獨木舟雕刻大師

一個起司漢堡的碳足跡,等於 9 個鷹嘴豆餅(falafei)加上口袋餅,或是 6 份炸魚和薯條(fish and chips)。

糧價也因此飆高

糧價由供需的改變決定,雖然需求大致穩定,但供給可能變動。旱災和水災降低農作物的生產力和農田的產出,威脅食物的供應而導致價格上升,行銷和包裝成本的改變也會。

貿易也是主要因素,英國有大約 40% 的食物(香蕉、茶、咖啡、奶油、羊肉等)要靠進口,大部分國家的食物供應也仰賴貿易,美國的食物來自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船運的汽油和貨櫃成本也占糧食成本的一部分。

糧價高漲會因為氣候變遷而惡化,2021 年的平均糧食價格是近 50 年來最高,巴西的乾旱、洪水和霜害,使咖啡價格上漲 30%,消費者只能眼巴巴看著咖啡的價格節節高升。

糧價高漲會因為氣候變遷而惡化,2021 年的平均糧食價格是近 50 年來最高,巴西的乾旱、洪水和霜害,使咖啡價格上漲 30%。圖/Pixabay

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杜蘭小麥最大供應國⸺的乾旱,導致杜蘭小麥減產,麵包和麵條漲價已經讓消費者有感,以番茄為主的蔬果價格,也因為佛羅里達和加州氣候變遷問題而節節高升。

世界曾經目睹幾次糧價飆高,1973 年,全球石油危機和乾旱造成糧價上漲,2008 年,石油價格上漲、澳洲乾旱以及美國決定種玉米來生產燃料而不是食用用途,因此推高動物飼料的價格而導致糧食價格膨脹,2021 年,糧價飆高的情形類似 1973 年,只是這次極端天氣扮演較顯著的角色。

糧價上漲影響各種收入的人,只是方式不同。糧價直接威脅低收入戶的糧食供應導致飢荒,至於較高收入家庭,則是較不健康的飲食和肥胖增加。

到2030 年以前,10 種主要農作物當中,9 種的生長速度將遲緩或開始放緩。至少部分來自氣候變遷,平均價格將看到顯著上升。圖/商業週刊

到 2030 年以前,10 種主要農作物當中,9 種的生長速度將遲緩或開始放緩。至少部分來自氣候變遷,平均價格將看到顯著上升。

——本文摘自《圖解全球碳年鑑:一本揭露所有關於碳的真相,並即時改變之書》,2022 年 9 月,商業周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商業周刊
12 篇文章 ・ 3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