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閱讀文學小說能讓你瞬間變得更懂人心,真的嗎?

林雯菁
・2017/03/13 ・332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6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說閱讀文學小說,能讓讀者的社交能力變好?且慢且慢,這篇文章即將要告訴你令人遺憾的事實······圖/Pixabay

2013年10月,《科學》(Science)期刊刊載了一篇由基德(Kidd)與卡斯塔諾(Castano)兩位學者共同發表的文章1。他們認為,閱讀文學小說(literary fiction)能使讀者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馬上就變好。

在該研究中,實驗參與者會先閱讀一篇短文,再接受心智理論能力的評量。短文可能來自文學小說(短篇的文學經典小說)、暢銷小說(驚悚或愛情小說)或是非小說類文章。結果顯示,實驗參與者在閱讀文學小說之後,心智理論能力會立即得到顯著的提升!但若是閱讀暢銷小說或非小說類文章,並不會對心智理論產生立即性的影響。(編註:2013年的研究內容,可參考《文學小說讓你更能讀懂他人的心》一文)

這個結果不但話題性十足,也為該研究領域懸而未解的難題帶來可能的解答,因此迅速獲得大眾、媒體以及相關領域研究者的注目。事隔三年,經過多方人馬的重複試驗後,如今這個結果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多呢?

據說常看小說的人,讀心能力比較好?

在文章繼續前,我們必須先認識何謂心智理論、何謂文學小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單來說,擁有心智理論的能力,個體方能推敲出他人的想法、感受、情緒、意圖、信念······等2

好比我知道你在想什麼、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想什麼、我知道他這樣做你會很不爽、你的遭遇和心情我能感同身受、我懂你會想要怎麼做······等。缺乏這樣的能力,會對社交技巧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14048900050_73bc2cfc99_z
擁有心智理論的能力,個體方能推敲出他人的想法、感受、情緒、意圖、信念…等。圖/By Jan Truter @ flickr, CC BY-NC-ND 2.0

而文學小說和一般的暢銷小說的差別則是在於讀者的角色。偵探小說也好,科幻或愛情小說也罷,不管主題為何,讀者的角色大抵都是被動的聽故事的聽眾。讀者的閱讀焦點也多集中在故事內容、情節發展。但是,文學小說的特性除了著重於人物性格和其內心世界、主觀感受、以及思維的描寫外,更鼓勵讀者以小說中人物的觀點或立場來思考、批判小說中的情景,例如艾麗斯.孟若所著,描述富家女與律師不倫之戀遭女僕舉發的短篇小說《柯莉》。

回歸正題,基德和卡斯塔諾一開始為何會想知道閱讀文學小說能不能影響人們的心智理論能力呢?事實上,這個實驗構想其來有自,並非憑空猜想。過去不少實驗都發現:「小說閱讀量」和「心智理論」存在正相關。白話一點講,就是小說讀愈多的人,有愈好的心智理論能力3–6

為什麼會這樣呢?各種推論紛紛出籠6,像是可能因為常讀小說,會有比較多的機會模擬書中人物的心境立場;因為小說場景或事件豐富多變,沒讀小說的人沒機會經歷······等等。再加上這個相關程度會受到讀者容不容易「入戲」(即敘事移轉程度高低)、同理心強度等因素影響,使得以上的推論更顯得合情合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儘管這些推論再合邏輯,也僅止於推論。這也是這類研究容易遇上的難題:統計上的相關就只是相關,無法供我們推論因果。這些人是因為讀了很多小說,所以心智理論能力變得比較好?還是,心智理論好的人就容易養成讀小說的興趣?或是有其他千百種未知的因素同時導致一個人的心智理論好恰巧又愛讀小說?

閱讀文學小說,訓練你的同理心

其實在基德兩人的研究問世之前,就已經有人嘗試過讓參與者讀完一篇小說後立即測試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是否改變的研究,但沒有得到肯定的結果3。而基德和卡斯塔諾兩人針對「『小說閱讀量』和『心智理論』之間的正相關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則是提出了一種符合直覺又吸引人的解釋。在基德他們的研究中,參與者僅僅在實驗中讀了短短一篇文學小說後,心智理論能力便有所提升。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經年累月大量閱讀小說的人,心智理論能力比不讀小說的人好似乎也不足為奇,甚至可說是理所當然了。

至於為何基德兩人的研究中,只有閱讀文學小說才有效果,閱讀其他類型的小說卻沒有效果呢?他們的解釋是由於文學小說的特性使然。就像前面提到的,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小說,文學小說較能誘使讀者融入情節中同理書中人物的感受,理解、揣測他們的行為。這些「練習」都屬於心智理論能力的一環,於是這些「練習」使得閱讀文學小說的讀者的心智理論能力獲得提升。

548646841_e4e449165a_z
在基德他們的研究中,參與者僅僅在實驗中讀了短短一篇經典小說後,心智理論能力便有所提升。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經年累月大量閱讀小說的人,心智理論能力比不讀小說的人好似乎也不足為奇,甚至可說是理所當然了。圖/By Paul Bence @ flickr, CC BY-NC 2.0

2015 年,布萊克(Black)與巴恩斯(Barnes)兩位研究者執行了一個與基德兩人的研究相似的實驗7。在基德他們的實驗中,不同組別的參與者閱讀不同類型的小說或短文;但在布萊克兩人的實驗中,每位實驗參與者都必須閱讀文學小說與非小說類短文(介紹事實的文章),但每讀完一類的文章研究者都會評量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一次。結果在閱讀文學小說後,心智理論的能力確實比閱讀非小說短文之後的心智理論能力還要好,雖然效果非常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2016年,另一組研究者則是更進一步地讓實驗參與者讀完一整本小說之後8,再對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加以測量。在開始閱讀小說前,不同組別的參與者間有相當的心智理論能力。但在讀完小說後,閱讀文學小說的參與者在九個不同的心智理論能力指標中,有兩個指標確實變得比其他組別的參與者好。

上述的研究似乎都多多少少支持基德他們所發現的實驗效果。不過想必各位也都注意到了,這兩個研究的實驗設計皆與基德兩人 2013 的實驗有些許出入。有沒有人完全複製了基德兩人的實驗呢?結果又是如何?

文學小說是不是真有幫助?尚未有定論

事實上,另外有三組各自獨立的研究者都試圖複製基德兩人的原始實驗,但結果都失敗了。於是這三組研究者在因緣際會下,將彼此的研究合併在一塊兒於今年發表了一篇打臉文9。在這三組研究者的多個實驗中,不但程序、測量指標都和基德兩人的原始研究一樣,連他們給參與者閱讀的讀物也一模一樣。為什麼整個實驗程序、實驗材料都一模模一樣樣,出來的結果卻不一樣?

5922958197_35ce097132_z
有三組各自獨立的研究者都試圖複製基德兩人的原始實驗,但結果都失敗了。代表這個結果是非常令人存疑的。圖/By PictureWendy @ flickr, CC BY-NC 2.0

這樣的結果讓人不禁懷疑,「閱讀短篇文學小說能讓人立刻變得更能理解他人心思」這個效果,是不是很微小或甚至不可靠?打臉文的作者們呼籲9,大家可別先抱太大的期望,誤以為研究者早就「證實」不管誰花幾分鐘讀一篇短篇文學小說之後,他的心智理論能力馬上就會變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原點。究竟「小說閱讀量」和「心智理論」能力兩者間的相關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有其他沒被注意到的因素,影響了基德他們的研究結果?是不是某些人格特質的人,才能藉由短篇的文學小說得到立即性的好處?暢銷小說真的無法提供類似效果嗎?看來,咱們只好把這系列的研究當作連載小說看下去了。

參考文獻

  1. Kidd, D. C. & Castano, E. Reading Literary Fiction Improves Theory of Mind. Science 342, 377–380 (2013).
  2. Premack, D. & Woodruff, G. 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 Behav. Brain Sci. 1, 515–526 (1978).
  3. Djikic, M., Oatley, K. & Moldoveanu, M. C. Reading other minds: Effects of literature on empathy. Sci. Study Lit. 3, 28–47 (2013).
  4. Mar, R. A., Oatley, K., Hirsh, J., dela Paz, J. & Peterson, J. B. Bookworms versus nerds: Exposure to fiction versus non-fiction, divergent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ability, and the simulation of fictional social worlds. J. Res. Personal. 40, 694–712 (2006).
  5. Mar, R. A., Oatley, K. & Peterson, J. B.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reading fiction and empathy: Ruling ou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examining outcomes. Communications 34, (2009).
  6. Oatley, K. Fiction: Simulation of Social Worlds. Trends Cogn. Sci. 20, 618–628 (2016).
  7. Black, J. E. & Barnes, J. L. The effects of reading material on social and non-social cognition. Poetics 52, 32–43 (2015).
  8. Pino, M. C. & Mazza, M. The Use of ‘Literary Fiction’ to Promote Mentalizing Ability. PLOS ONE 11, e0160254 (2016).
  9. Panero, M. E. et al. Does Reading a Single Passage of Literary Fiction Really Improve Theory of Mind? An Attempt at Replication. J. Pers. Soc. Psychol. (2016). doi:10.1037/pspa0000064
文章難易度
林雯菁
12 篇文章 ・ 2 位粉絲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認知神經科學博士。《Wen-Jing的科學文獻報告》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比起文字,人類更傾向透過聲音來理解並記憶語言——《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12 ・143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正在逐步瞭解語言學習策略如何改善腦中的聲音處理過程。

語言學習策略與大腦處理聲音的過程息息相關。圖/Envato Elements

以聲音來強化語言能力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蹣跚學步時,就藉由瞭解他們的聽覺神經系統來預測他們七歲時的閱讀能力,那麼我們就能預先採取行動,避免負面結果發生。

海德公園日校所使用的輔助性聽覺裝置是其中一種方法,普羅維登斯採用的穿戴式計字科技產品是另一種,默澤尼克和塔拉爾開發的聽覺訓練遊戲,以及貝納西奇研發的寶寶玩具則是提供了額外的有效途徑。

對聲音和語言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瞭解之後,我們就能找出更好的方法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幫助我們可以聽得更好的科技正在蓬勃發展。

了解更多聲音和語言之間的關係,就能找出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更好的方法。圖/Envato Elements

我希望看見它們成為主流,而非僅限於像海德公園日校這樣的少數地方。我有位學生是語言障礙人士,我在教學時會戴上有如項鍊的麥克風,而她所戴的輔助性聽覺裝置可以接收來自麥克風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某天下課後,我跟她交換裝置,結果令我印象深刻:她站在演講廳的另一頭說話時,我可以清楚聽見她的聲音。我能想像,在嘈雜的環境中每個人都能因這項科技而受惠,如果可以發展出更強的語言能力對每個人都有幫助。

聽覺、閱讀、有聲書

身為一個對聲音有著各種琢磨的人,我想知道體驗聲音的新方式會對我們的聽覺神經系統產生什麼影響。我之前曾提過,我結束一天的方式大部分是由我先生唸書給我聽;但我沒有提到的是,我也會聽有聲書。這對我的聲音意識會有什麼影響?我的閱讀、說話和思考方式會有什麼變化?就理解和記憶的層面而言,聽文本和讀文本的效果似乎相差不遠。

有時候,用聽的效果可能更好。

我就發現莎士比亞筆下那些古文,比起閱讀,用聽的更能讓我理解;演員在聲音中加入諷刺、幽默或其他線索,可以幫助我們對所聽到的內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莎士比亞浪漫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圖/GIPHY

大聲朗讀也可以提升你對所讀內容的記憶程度,我認為人類的天性更傾向於透過聲音來理解並記憶語言,而不是透過文本;因為在我們開始讀跟寫之前,聽覺是幾百萬年就演化出來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聲書擴大了我們可以閱讀的環境,聽有聲書時我會戴上耳塞式耳機,一方面聆聽內容,一方面同時隔絕了我在烹飪(滋滋作響的洋蔥)、健身或搭火車時的背景噪音。

我期待進一步探究聽文本和讀文本的生物學基礎,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我想要知道聆聽有聲書會對聲音意識的演化產生何種影響。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人類的閱讀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聽覺與閱讀的關係比你想像中大——《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11 ・183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的腦中並沒有專門處理閱讀相關行為的神經中樞。

閱讀並非與生俱來

人類開始閱讀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千年。圖/Envato Elements

研究失讀症的學者沃爾夫(Maryanne Wolf)曾寫道:「閱讀從來就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人類開始閱讀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千年,生物演化的速度沒有這麼快。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後,我們的後代腦中會有處理閱讀的神經中樞,但據我所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腦中沒有[1]

但是我們確實會閱讀,這其實是借用了其他腦區來完成閱讀任務,尤其是借用了聽覺神經系統,視覺神經系統當然也跟閱讀有關,但跟聽覺有關的腦區(包括掌管說話和理解口語的腦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常有人問我:「聲音跟閱讀有什麼關係?」聲音和閱讀之間的關聯並非顯而易見。

我們通常都是安靜地、無聲地閱讀,但聲音是語言的根本,而語言是閱讀的根本;透過大聲朗讀可以明確建立聲音和其書寫方式的關聯。學習閱讀時,我們必須在語言的聲音以及用來表示它們的字母之間建立連結;閱讀能力差的讀者在處理聲音時會遭遇困難[2],而聽覺處理是他們在面對閱讀時最大的挑戰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閱讀時通常是安靜無聲的。圖 /Envato Elements

聽覺與語言

語言學習有賴我們辨別不同聲音模式的能力,聽到一個句子時,我們很自然地知道字跟字之間的斷點在哪裡,下一個字的起點在哪裡;但從聲學的角度來看,字與字之間並沒有明顯的間隙。

音素(phoneme)融入音節(syllable)之中,音節又融入字詞(word)之中,如此一來,字詞之間無聲的間隔不見得會比連續語言中單一個字詞裡的無聲間隔(譯注:指單一字詞中音節與音節之間的間隔)來得長(通常更短)。

不過,有些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舉例來說,在英語中很少出現「mt」這樣字母/聲音的組合,所以,聽到一段包含「Sam took」在內的語句時,我們直覺地知道這並不是一個新字「samtook」。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兩天大的時候!——就學會了這些跟英語有關的技巧。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薩弗蘭(Jenny Saffran)發現八個月大的嬰兒在接觸一種虛構的語言僅僅兩分鐘後,就學會了其中的聲音規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嬰兒在接觸一種語言兩分鐘後,就學會了聲音規則!圖/GIPHY

在神經處理聲音的過程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神經系統得以學會辨識特定的聲音型態(pattern learning)。Brainvolts 的研究生史苟(Erika Skoe)發現,一旦受試者對虛構語言所蘊含的聲音型態感到熟悉,神經系統便會加強對泛音的處理。同樣地,當一個語言的音節在規律的序列中出現,而不是隨機出現在一串不同的音節當中時,泛音的處理也會受到強化。

然而,有語言障礙的兒童無法學會擷取這些隱含在語言中的規則,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聽力損失的兒童身上,他們面對需要辨識語言中特定聲音型態相關的語言任務會有困難;此外,自閉兒在接觸這類人工語言時,腦中活動會出現與一般人不同的獨特模式。

另一方面,雙語及音樂訓練則可以強化對聲音中特定型態的處理。

註解

  1. 西元前四世紀的人腦中也沒有處理閱讀行為的神經中樞,當時柏拉圖對印刷術抱持懷疑態度,他擔心這會妨礙記憶:「如果人們學會了這個(指文字符號的書寫),就會在靈魂中植入健忘,他們將停止鍛鍊記憶,因為他們將依賴書面文字,不再從自身內在召喚記憶,而是靠外在的符號。」
  2. 閱讀跟視覺有關(或觸覺,如點字印刷),這一點無庸置疑。造成讀寫障礙的原因,在視覺上主要是對動作、時間變化訊息的掌握有缺陷,而不是顏色或空間感知出了問題。讀寫障礙人士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眼睛疲勞或視覺扭曲的問題。然而,儘管閱讀和視覺有明顯的關聯,但聲音處理似乎跟閱讀有更大的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0

2
5

文字

分享

0
2
5
習以為常的背景噪音,可能對大腦產生傷害?——《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09 ・20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我們不能再那麼漫不經心的看待日常的喧囂。

喧囂的城市由各種聲音組成。圖/Pexels

這些噪音並沒有達到或超過一般所認定的「危險」程度,它們不是新奇的聲音,也不是令人提高警覺的聲音,而是一些持續不斷的聲音,並且它們的聲學特質隨著時間推移後通常還能保持一致。因此,這些聲音傳遞不了多少訊息,它們大部分被視為「背景噪音」,所以經常遭到我們忽略。

不容忽視的背景噪音

我們不去聽這些聲音,但我們是真的沒聽到?或者我們只是在一種持續警戒的狀態下過活?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聲音消逝後才發現它的存在。

常見的例子有空調壓縮機的運轉聲,或是卡車怠速時的引擎運轉聲,等空調的壓縮機結束運轉循環或卡車引擎關閉後,我們才突然「聽見」了寂靜,然後長舒一口氣,短暫地陶醉在這份平靜裡,直到聲音再次響起或被其他擾人的聲音所取代。

如果我們的耳朵沒有因此受損,而多數時候也可以不去理睬這些聲音,那麼我們還需要關心這樣的噪音所帶來的困擾嗎?科學給我們的答案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確實該注意這些聲音,並且為我們的大腦感到擔心。

我們該注意背景噪音,並為大腦感到擔心。圖/Envato Elements

暴露於中等程度的噪音後,聽力閾值屬正常的人可能會在有噪音的環境中出現難以理解語言的情況。除此之外,嘈雜的環境本來就有許多跟聽力無關的負面影響,但這種情況卻時常被低估。

長期暴露在噪音下如住在機場附近,會導致人們感受到整體生活品質的下降、感受到壓力增加並伴隨著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分泌量增加、記憶力和學習能力產生問題、難以執行有挑戰性的任務,甚至會導致血管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一年因噪音暴露及其帶來的間接影響(如高血壓和認知表現衰退)而生病、引發殘疾,或早逝的人數相當驚人。

噪音使專注力下降

噪音還會對學習和專注度產生干擾。

在紐約市的公立學校,根據教室所在位置是學校鄰近繁忙的高架鐵路的一側,或是位於可屏蔽火車噪音的另一側,學生的閱讀測驗結果有明顯的差異;教室位於嘈雜側的學生閱讀能力落後同儕三到十一個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噪音對學習和專注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圖/Envato Elements

發現噪音有這般影響之後,紐約市公共運輸局在學校附近的鐵軌上鋪設了橡膠墊,教育局則是在環境最嘈雜的教室裡加裝了減噪建材,這兩項措施共計將噪音強度減少了 6 至 8 分貝,之後,不同教室間學生閱讀測驗的差異很快就消失了。

噪音造成的影響不只局限於聽覺相關,或是語言相關(如閱讀)之類的任務。有一項實驗要求受試者執行追蹤視覺物體的任務:用滑鼠跟著螢幕上一顆會動的球移動,與此同時,螢幕上還有其他動來動去的球。執行這項任務時,因為職業關係而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中的受試者遇到較多困難,尤其當任務搭配著隨機出現的噪音時更是如此,這些受試者的反應比較慢,無法緊跟著目標球。

睡眠凶手

在《為什麼要睡覺?》(Why We Sleep)一書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睡眠科學家沃克(Matthew Walker)提到,缺乏良好的睡眠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

環境中的噪音會影響睡眠品質,並降低睡覺時所感受到的放鬆感受。圖/Envato Elements

睡眠逐漸被視為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們的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以及思考能力,都會受到睡眠的影響;噪音是阻礙一夜好眠的最大凶手。噪音,甚至是音量極低的噪音,會破壞睡眠的品質,導致我們醒著的時間變多了,醒來的時間也提早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境中的噪音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促使身體產生動作、從睡眠中醒來,以及心跳速率變快。交通噪音會縮短睡眠時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即做夢期)和慢波期(slow-wave,即深眠期),並降低夜晚睡覺時所感受到的放鬆感受。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天下文化_96
132 篇文章 ・ 618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