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閱讀文學小說能讓你瞬間變得更懂人心,真的嗎?

林雯菁
・2017/03/13 ・332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6 ・八年級

聽說閱讀文學小說,能讓讀者的社交能力變好?且慢且慢,這篇文章即將要告訴你令人遺憾的事實······圖/Pixabay

2013年10月,《科學》(Science)期刊刊載了一篇由基德(Kidd)與卡斯塔諾(Castano)兩位學者共同發表的文章1。他們認為,閱讀文學小說(literary fiction)能使讀者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馬上就變好。

在該研究中,實驗參與者會先閱讀一篇短文,再接受心智理論能力的評量。短文可能來自文學小說(短篇的文學經典小說)、暢銷小說(驚悚或愛情小說)或是非小說類文章。結果顯示,實驗參與者在閱讀文學小說之後,心智理論能力會立即得到顯著的提升!但若是閱讀暢銷小說或非小說類文章,並不會對心智理論產生立即性的影響。(編註:2013年的研究內容,可參考《文學小說讓你更能讀懂他人的心》一文)

這個結果不但話題性十足,也為該研究領域懸而未解的難題帶來可能的解答,因此迅速獲得大眾、媒體以及相關領域研究者的注目。事隔三年,經過多方人馬的重複試驗後,如今這個結果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多呢?

據說常看小說的人,讀心能力比較好?

在文章繼續前,我們必須先認識何謂心智理論、何謂文學小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單來說,擁有心智理論的能力,個體方能推敲出他人的想法、感受、情緒、意圖、信念······等2

好比我知道你在想什麼、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想什麼、我知道他這樣做你會很不爽、你的遭遇和心情我能感同身受、我懂你會想要怎麼做······等。缺乏這樣的能力,會對社交技巧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14048900050_73bc2cfc99_z
擁有心智理論的能力,個體方能推敲出他人的想法、感受、情緒、意圖、信念…等。圖/By Jan Truter @ flickr, CC BY-NC-ND 2.0

而文學小說和一般的暢銷小說的差別則是在於讀者的角色。偵探小說也好,科幻或愛情小說也罷,不管主題為何,讀者的角色大抵都是被動的聽故事的聽眾。讀者的閱讀焦點也多集中在故事內容、情節發展。但是,文學小說的特性除了著重於人物性格和其內心世界、主觀感受、以及思維的描寫外,更鼓勵讀者以小說中人物的觀點或立場來思考、批判小說中的情景,例如艾麗斯.孟若所著,描述富家女與律師不倫之戀遭女僕舉發的短篇小說《柯莉》。

回歸正題,基德和卡斯塔諾一開始為何會想知道閱讀文學小說能不能影響人們的心智理論能力呢?事實上,這個實驗構想其來有自,並非憑空猜想。過去不少實驗都發現:「小說閱讀量」和「心智理論」存在正相關。白話一點講,就是小說讀愈多的人,有愈好的心智理論能力3–6

為什麼會這樣呢?各種推論紛紛出籠6,像是可能因為常讀小說,會有比較多的機會模擬書中人物的心境立場;因為小說場景或事件豐富多變,沒讀小說的人沒機會經歷······等等。再加上這個相關程度會受到讀者容不容易「入戲」(即敘事移轉程度高低)、同理心強度等因素影響,使得以上的推論更顯得合情合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儘管這些推論再合邏輯,也僅止於推論。這也是這類研究容易遇上的難題:統計上的相關就只是相關,無法供我們推論因果。這些人是因為讀了很多小說,所以心智理論能力變得比較好?還是,心智理論好的人就容易養成讀小說的興趣?或是有其他千百種未知的因素同時導致一個人的心智理論好恰巧又愛讀小說?

閱讀文學小說,訓練你的同理心

其實在基德兩人的研究問世之前,就已經有人嘗試過讓參與者讀完一篇小說後立即測試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是否改變的研究,但沒有得到肯定的結果3。而基德和卡斯塔諾兩人針對「『小說閱讀量』和『心智理論』之間的正相關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則是提出了一種符合直覺又吸引人的解釋。在基德他們的研究中,參與者僅僅在實驗中讀了短短一篇文學小說後,心智理論能力便有所提升。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經年累月大量閱讀小說的人,心智理論能力比不讀小說的人好似乎也不足為奇,甚至可說是理所當然了。

至於為何基德兩人的研究中,只有閱讀文學小說才有效果,閱讀其他類型的小說卻沒有效果呢?他們的解釋是由於文學小說的特性使然。就像前面提到的,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小說,文學小說較能誘使讀者融入情節中同理書中人物的感受,理解、揣測他們的行為。這些「練習」都屬於心智理論能力的一環,於是這些「練習」使得閱讀文學小說的讀者的心智理論能力獲得提升。

548646841_e4e449165a_z
在基德他們的研究中,參與者僅僅在實驗中讀了短短一篇經典小說後,心智理論能力便有所提升。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經年累月大量閱讀小說的人,心智理論能力比不讀小說的人好似乎也不足為奇,甚至可說是理所當然了。圖/By Paul Bence @ flickr, CC BY-NC 2.0

2015 年,布萊克(Black)與巴恩斯(Barnes)兩位研究者執行了一個與基德兩人的研究相似的實驗7。在基德他們的實驗中,不同組別的參與者閱讀不同類型的小說或短文;但在布萊克兩人的實驗中,每位實驗參與者都必須閱讀文學小說與非小說類短文(介紹事實的文章),但每讀完一類的文章研究者都會評量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一次。結果在閱讀文學小說後,心智理論的能力確實比閱讀非小說短文之後的心智理論能力還要好,雖然效果非常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2016年,另一組研究者則是更進一步地讓實驗參與者讀完一整本小說之後8,再對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加以測量。在開始閱讀小說前,不同組別的參與者間有相當的心智理論能力。但在讀完小說後,閱讀文學小說的參與者在九個不同的心智理論能力指標中,有兩個指標確實變得比其他組別的參與者好。

上述的研究似乎都多多少少支持基德他們所發現的實驗效果。不過想必各位也都注意到了,這兩個研究的實驗設計皆與基德兩人 2013 的實驗有些許出入。有沒有人完全複製了基德兩人的實驗呢?結果又是如何?

文學小說是不是真有幫助?尚未有定論

事實上,另外有三組各自獨立的研究者都試圖複製基德兩人的原始實驗,但結果都失敗了。於是這三組研究者在因緣際會下,將彼此的研究合併在一塊兒於今年發表了一篇打臉文9。在這三組研究者的多個實驗中,不但程序、測量指標都和基德兩人的原始研究一樣,連他們給參與者閱讀的讀物也一模一樣。為什麼整個實驗程序、實驗材料都一模模一樣樣,出來的結果卻不一樣?

5922958197_35ce097132_z
有三組各自獨立的研究者都試圖複製基德兩人的原始實驗,但結果都失敗了。代表這個結果是非常令人存疑的。圖/By PictureWendy @ flickr, CC BY-NC 2.0

這樣的結果讓人不禁懷疑,「閱讀短篇文學小說能讓人立刻變得更能理解他人心思」這個效果,是不是很微小或甚至不可靠?打臉文的作者們呼籲9,大家可別先抱太大的期望,誤以為研究者早就「證實」不管誰花幾分鐘讀一篇短篇文學小說之後,他的心智理論能力馬上就會變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原點。究竟「小說閱讀量」和「心智理論」能力兩者間的相關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有其他沒被注意到的因素,影響了基德他們的研究結果?是不是某些人格特質的人,才能藉由短篇的文學小說得到立即性的好處?暢銷小說真的無法提供類似效果嗎?看來,咱們只好把這系列的研究當作連載小說看下去了。

參考文獻

  1. Kidd, D. C. & Castano, E. Reading Literary Fiction Improves Theory of Mind. Science 342, 377–380 (2013).
  2. Premack, D. & Woodruff, G. 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 Behav. Brain Sci. 1, 515–526 (1978).
  3. Djikic, M., Oatley, K. & Moldoveanu, M. C. Reading other minds: Effects of literature on empathy. Sci. Study Lit. 3, 28–47 (2013).
  4. Mar, R. A., Oatley, K., Hirsh, J., dela Paz, J. & Peterson, J. B. Bookworms versus nerds: Exposure to fiction versus non-fiction, divergent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ability, and the simulation of fictional social worlds. J. Res. Personal. 40, 694–712 (2006).
  5. Mar, R. A., Oatley, K. & Peterson, J. B.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reading fiction and empathy: Ruling ou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examining outcomes. Communications 34, (2009).
  6. Oatley, K. Fiction: Simulation of Social Worlds. Trends Cogn. Sci. 20, 618–628 (2016).
  7. Black, J. E. & Barnes, J. L. The effects of reading material on social and non-social cognition. Poetics 52, 32–43 (2015).
  8. Pino, M. C. & Mazza, M. The Use of ‘Literary Fiction’ to Promote Mentalizing Ability. PLOS ONE 11, e0160254 (2016).
  9. Panero, M. E. et al. Does Reading a Single Passage of Literary Fiction Really Improve Theory of Mind? An Attempt at Replication. J. Pers. Soc. Psychol. (2016). doi:10.1037/pspa000006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林雯菁
12 篇文章 ・ 2 位粉絲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認知神經科學博士。《Wen-Jing的科學文獻報告》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AI 可以幫你聽懂老婆的情緒了?AI 情緒理解原理解密!
泛科學院_96
・2024/07/01 ・51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讓電腦理解人類情感,一直是許多科學家關注的議題。那你知道現在 AI 已經學會人類情緒的辨識了嗎?

所以我們這集就來講講:

  1. AI 如何理解人類情緒
  2. AI 如何生成情緒語音
  3. 世界上第一款具有同理心的 AI 對話工具 Hume

那麼我們就開始吧!

最後,你覺得 AI 情緒辨識能拿來做什麼呢?

  1. 就陪我練英文而已吧
  2. 挖賽這樣我就有女友翻譯器啦
  3. 開始想跟 AI 談戀愛
  4. 其他也歡迎留言分享喔

如果有其他想看的 AI 工具測試或相關問題,也可以留言發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2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比起文字,人類更傾向透過聲音來理解並記憶語言——《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12 ・143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正在逐步瞭解語言學習策略如何改善腦中的聲音處理過程。

語言學習策略與大腦處理聲音的過程息息相關。圖/Envato Elements

以聲音來強化語言能力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蹣跚學步時,就藉由瞭解他們的聽覺神經系統來預測他們七歲時的閱讀能力,那麼我們就能預先採取行動,避免負面結果發生。

海德公園日校所使用的輔助性聽覺裝置是其中一種方法,普羅維登斯採用的穿戴式計字科技產品是另一種,默澤尼克和塔拉爾開發的聽覺訓練遊戲,以及貝納西奇研發的寶寶玩具則是提供了額外的有效途徑。

對聲音和語言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瞭解之後,我們就能找出更好的方法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幫助我們可以聽得更好的科技正在蓬勃發展。

了解更多聲音和語言之間的關係,就能找出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更好的方法。圖/Envato Elements

我希望看見它們成為主流,而非僅限於像海德公園日校這樣的少數地方。我有位學生是語言障礙人士,我在教學時會戴上有如項鍊的麥克風,而她所戴的輔助性聽覺裝置可以接收來自麥克風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某天下課後,我跟她交換裝置,結果令我印象深刻:她站在演講廳的另一頭說話時,我可以清楚聽見她的聲音。我能想像,在嘈雜的環境中每個人都能因這項科技而受惠,如果可以發展出更強的語言能力對每個人都有幫助。

聽覺、閱讀、有聲書

身為一個對聲音有著各種琢磨的人,我想知道體驗聲音的新方式會對我們的聽覺神經系統產生什麼影響。我之前曾提過,我結束一天的方式大部分是由我先生唸書給我聽;但我沒有提到的是,我也會聽有聲書。這對我的聲音意識會有什麼影響?我的閱讀、說話和思考方式會有什麼變化?就理解和記憶的層面而言,聽文本和讀文本的效果似乎相差不遠。

有時候,用聽的效果可能更好。

我就發現莎士比亞筆下那些古文,比起閱讀,用聽的更能讓我理解;演員在聲音中加入諷刺、幽默或其他線索,可以幫助我們對所聽到的內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莎士比亞浪漫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圖/GIPHY

大聲朗讀也可以提升你對所讀內容的記憶程度,我認為人類的天性更傾向於透過聲音來理解並記憶語言,而不是透過文本;因為在我們開始讀跟寫之前,聽覺是幾百萬年就演化出來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聲書擴大了我們可以閱讀的環境,聽有聲書時我會戴上耳塞式耳機,一方面聆聽內容,一方面同時隔絕了我在烹飪(滋滋作響的洋蔥)、健身或搭火車時的背景噪音。

我期待進一步探究聽文本和讀文本的生物學基礎,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我想要知道聆聽有聲書會對聲音意識的演化產生何種影響。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下文化_96
142 篇文章 ・ 623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