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去去,臭味走! 空氣清淨機如何讓室內空氣更乾淨?

陳柏成 (Po Cheng Chen)
・2016/12/16 ・320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70 ・九年級

你有聽過「病態建築物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嗎?事實上,這是一個生活在現代你我,都可能會遇上的問題。

隨著當代社會變遷,如今有越來越多人的平日生活在室內度過,不論是工作或是許多休閒活動;而當我們身處於密閉的建築空間時,由於通氣量的不足,更容易使得污染物增加,進而導致空氣品質的惡化。這種因建築物內空氣污染導致人感到不適或身體出現異常症狀的狀況,在 1982 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定名為「病態建築物症候群」。

仔細想想,是否在我們平常環境中,曾不自覺出現類似的症狀呢?

sick-building-1
隨著現代社會變遷,病態建築物症候群更易出現在你我身上。圖 / @ epscoindia

面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思考在平日生活環境中,可能帶有哪些影響空氣品質的污染物。一般來說,最常見的主要有四大類:分別為揮發性有機物粒狀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及其他的氣狀污染物。而當我們面對不同的空氣污染物時,所需面對的解決方式也將有所不同。

當然,不管面對哪一種空氣污染物,首先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方法便是找到污染源頭,並且將之移除。然而在很多情形下,縱使我們找到污染源,卻往往不見得能有效控制,於是就要依賴某些淨化技術,來幫助我們在平日生活環境中,例如辦公室,能享有較佳的空氣品質。而這時對於多數人來說,如何達到「抑菌」、「去味」這兩件事就十分重要了。那麼該如何達到呢?

疾疾,護法現身:抑菌之術

在「抑菌」的部分,其實就是意味著如何處理生物污染源。所謂的生物污染物,主要為微生物,例如某些真菌、病毒、細菌甚至寄生蟲等,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對於某些人來說,也可能會因為這些微生物而產生過敏或是感染等問題,因此空氣中的生物污染物該如何淨化,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議題。

那麼如何抑制生長,甚至滅除牠們呢?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利用光觸媒(photocatalyst)技術來操作。這項技術除了能讓某些帶有異味或有害的氣體被分解為無害無臭的產物外,同時也能對某些空氣中的微生物外膜進行破壞。那麼光觸媒是怎麼殺掉牠們的呢?事實上,在光觸媒的處理過程裡,當半導體材料受到光的照射後會產生電子電洞對〔註 1〕,其中電洞與水分子會形成氫氧自由基,電子則是和氧分子構成氧離子,而自由基因為具有強大的氧化還原能力,因此才能夠達到部分殺菌的效果。

除了光觸媒,透過紫外線光技術也是一項辦法,因為紫外線的波長介於 10 mn ~ 400 nm,代表相對的能量及穿透力都較高,所以在它的照射下,容易破壞微生物的核糖核酸(RNA)、脫氧核糖核酸(DNA)等,所以便能影響空氣中微生物的存在比例。

p002
光觸媒(photocatalyst)示意圖。左邊為人造光觸媒簡示原理,右邊光合作用下的葉綠素也可視為天然的光觸媒。圖 / @ titanpe

止止,臭臭消:去味大法

而「去味」的部分,則是在於如何處理揮發性有機物,或是某些粒狀污染物

首先是粒狀污染物,通常我們能採用好幾種不同方式處理,例如負離子技術。這種技術主要不是用來除去空氣中的塵埃,而是藉由產生的帶電粒子,將它在空氣中所遇到的其他灰塵進行吸附,因此慢慢的,當凝聚的粒子越多,自然最後就會沈降下來,也就是降低飄浮在空氣中粒子的比例,而達到潔淨的效果。

除此之外,較常見的還有靜電集塵纖維過濾法。前者對於更細微的粒子較有效,原理主要為透過電場來捕獲帶電的粒子,而作法通常為將空氣中的微粒離子化(也就是讓它攜帶電荷),如此就能提高捕獲率;後者纖維過濾法簡單來說,即為過濾網。過濾網的處理方式就是透過各種交錯的纖維來阻擋粒狀污染物,而目前比較常見的為高效率濾網(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rrest, HEPA),這種技術在達到淨化的目的上,又可再分擴散(Diffusion)、撞擊(Impaction)及攔截(Interception)三種原理。舉例來說,攔截的方式就會利用空氣中微粒與過濾網纖維之間的結合力而達到效果,而這種力則包含透過氣流流經纖維所產生的靜電、又或是依據分子間的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來作用。

HEPA_Filter_diagram_en
高效率濾網(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rrest, HEPA)簡示圖。圖 / By LadyofHats,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而在處理「揮發性有機物」方面,更是能夠有效達到去味的效果。通常這些來源可能包含工作環境中的印表機、文具,或是一些建築材料、油漆等所釋放出來。面對這些污染物,我們可以透過吸附(adsorption)原理解決,而活性碳(Active Carbon)就是一個不錯的幫手。

利用活性碳的吸附性質,我們又可以再將之初分為物理及化學兩種機制。物理機制的部分,其實就如同前述處理粒狀污染物時所利用的濾網概念類似,主要在於利用分子之間的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又或是靜電力,來達到捕捉空氣中氣體分子的效果。而化學機制的部分,則是想辦法與污染物進行反應,也就是說,透過一連串作用,將污染物進行催化、中和、或是氧化掉來使之變成無污染的狀態,這樣的好處在於通常反應快速,而且容易選擇要處理的污染物,也就是具備高選擇性。

640px-activated_carbon
活性碳原貌。圖 / By Ravedave, CC BY 2.5, wikimedia commons

上述我們提到了好幾種空氣淨化方式,其實大部份仍還有它的局限性

以濾網來說,雖然它可以幫助我們降低空氣中的污染物,但當濾網所承載的灰塵量達到一定程度,那麼它就會失去原本的效用,而若長時間下來未進行更替,更有可能造成二次汙染;另外關於活性碳,前述提到,這種材質雖然可以達到「去味」的效果,然而假如選擇的是粒狀活性碳,那麼比表面積相對就會比其他活性碳來的小,因此飽和吸附量就會較低;又或是我們選擇纖維狀活性碳,雖然比表面績變大,但是相對價格也較貴。

也有另外一種不同於上述的新型有效的空氣進化技術:光水離子化(Photo-Hydro-Ionization, PHI),其原理為藉由特定波長的紫外線照射至金屬催化劑表面,使其產生正負電荷,並各自結合空氣中的分子(如負電荷與空氣臭氧結合形成O3,而位於金屬表面的水分子則形成帶正電的H2O+),帶正電的H2O+接著奪取臭氧中的氧原子,使之形成O2、H2O2+及H2O2,而這些物質便進而在空中飄散,最後消除空氣中的污染物。這個技術的細節原理,下一篇文章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綜觀市面上的空氣清淨機,最常見的是「過濾網」,也就是藉由過濾空氣中的污染源來達到清淨的效果,但如前面所述,就是要常常更換,否則清潔效果將大打折扣,還可能造成二次汙染。此外,如果他有強調抑菌效果的話,很有可能是利用「光觸媒」或是「紫外線」等技術。當然除了淨化空氣還標榜除臭、抑菌等其他功能的空氣清淨機,自然價格也有可能會比較高。

從以上簡單例子我們可以理解到,其實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沒有哪一種方法佔有絕對優勢,或是全然缺點,主要還是在於我們想達到什麼功效多一些,是「去味」,還是「抑菌」,願意承受的成本又落在哪個門檻,透過這些考量,就能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的凈化方式。當然啦,除了添購一台適合的淨化機器,並多方汲取空氣淨化的知識及應用方法外,利用空閒時多出去走走,避免長期待在室內,也可助於我們在平日生活環境中,更有效的提升生活品質!

.註 1:電洞(Electron hole)指的是在共價鍵上流失一個電子,最後在共價鍵上留下空位的現象。

本文由 O.verna 委託,泛科學規劃執行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陳柏成 (Po Cheng Chen)
12 篇文章 ・ 5 位粉絲
熱愛自然科學,曾擔任PanSci實習編輯,現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就讀博士班。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consciencecpc@gmail.com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大自然中的空氣清淨機:氫氧負離子!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11/23 ・171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諾康生醫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環境中的負離子是怎麼來的?

在森林裡能感受到芬多精,在瀑布附近能感受到空氣特別清新。科圖/Pexels

在大自然環境中,走到森林裡就能感受到被芬多精的沐浴淨化,走到瀑布附近就能感受到空氣特別清新。科學家經過仔細計算,發現在不同的空間裡,每立方公分的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都不同:(由高至低排序為)

  1. 天然森林與大瀑布區 約 50,000 ions/cc
  2. 高山及海邊 約 5,000 ions/cc
  3. 郊外與田野 約 700~1,500 ions/cc
  4. 都市公園 約 400~600 ions/cc
  5. 街道綠化區 約 100~200 ions/cc
  6. 都市住宅區 約 40~80 ions/cc 

※ions/cc 是負離子濃度的單位,指每 1cc 的空氣中含多少個負離子。

但是,這些負離子是怎麼來的呢?以瀑布為例,大量的瀑布水從高處落到低處,擊打到瀑潭周圍的岩石會激起大量的霧狀水花,這些落下飛散的水花(水粒子)與周圍空氣摩擦發生「電荷分離現象」就可能產生大量的負離子。而水分子正是大自然環境中最容易離子化的的分子之一。

這些飄散在空氣中的負離子會吸納空氣中的塵埃、惡臭等細小汙染物,隨後附著到樹木、岩石或溶入到水中,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這種大自然的自淨作用又稱為「萊納德效用」。除此之外,在雷雨時大氣分子也會發生「電荷分離現象」,進而產生負離子。

雷雨時大氣分子會發生電荷分離。圖/Pexels

「氫氧負離子」超強淨化力

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空氣充斥著各種細小塵埃、細菌、病毒、黴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花粉、香菸臭味……等,被人體吸入將造成健康損害。

而氫氧負離子能夠淨化各項空汙因子,如香菸臭味、甲硫醇、甲醛等臭氣分子,就連蟎蟲、花粉等等過敏源都能吸附帶走,使得我們呼吸空氣的範圍是清新無害的。就連禽流感病毒、新型流感病毒,黴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碰觸到氫氧負離子也會因其氧化並改變結構、進而喪失活性。

空氣充斥著各種對健康有害的物質。圖/Pexels

若能將「氫氧負離子」帶著走,豈不是很棒的一件事嗎?

除了大自然環境中的負離子之外,市面上也越來越多負離子式空氣清淨機與其他相關功能產品!但是空氣清淨機只能在一定範圍內(空間)使用,若能把「氫氧負離子」裝瓶隨身帶著走,那是不是更便利使用呢?現在科技技術只要將水分子進行電解,就可以辦到!

諾康生醫透過獨家專利技術,將水分子經過專利電解技術,將水分子的其中一個氫鍵切斷,形成獨立的氫氧負離子水溶液;最終製成擁有 192 億兆個氫氧負離子(544ppm)的電解納米離子水。

製造過程中,全程透過物理方法,無須額外添加、不產生化學廢物,不僅對人體友善也做到環境友善。經醫學大學新興病毒感染中心證明,能有效阻擋 AB 型流感、腸病毒、克沙奇病毒。此外,就連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甚至是新冠病毒 Delta 變異株也能抑制!將氫氧負離子裝進你手裡,隨時享受瀑布般的潔淨力!

諾康生醫商品 landing page:
https://www.nanopluslife.com/products/ohtrust-mouth-spray

參考資料

  1. 負離子的原理及應用|讀專文
  2. 淺談負離子
  3. 負離子商品後市場管理 > 常見問題
  4. 行走就能享受芳療!來國家森林遊樂區做森林療癒SPA
  5. 研究:國家森林遊樂區負離子濃度比都市高三倍,芬多精殺菌抗發炎焦慮
  6. 空氣清淨機技術揭密6 ! 負離子真的這麼神?迷思大解析!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1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CO2 不是廢物!以嶄新材料推進人造光合作用——林麗瓊專訪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03/22 ・5496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本文由 台灣萊雅L’Oréal Taiwan 為慶祝「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15周年而規劃,泛科學企劃執行。

  • 2017 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傑出獎第十屆傑出獎得主

在辛亥路側的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曾為中心主任的林麗瓊帶著我們上上下下好幾層樓,如數家珍地說明各設備的能耐,以及學生要如何經過她紮實訓練跟親自審查才能上機。「還有好多,今天沒時間看」,站在她稱為「起家本」的第一台自製反應爐旁,她說當年太貪心,加了多個 Port,增加了殘餘氣體吸附而使樣品被污染的風險。然而這台由她自己設計、自己到工廠請人開模製作的機器,在她細心調教跟利用下,創造了許多研究突破。我們請林麗瓊與這座別具意義的反應爐一起合照,她則邀請在旁的學生 Suman 一起入鏡。

來自伊朗的 Suman 她選擇來台灣學習,一方面是因為台灣是個很安全的地方,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林教授是很棒的楷模。「那你會在台灣待到什麼時候?」我問,她回說「這要看我什麼時候拿到博士學位。」「那就是要看林教授囉?」「不是,是要看她自己何時取得足夠的進展。」林麗瓊笑著說這句話,也透露出她指導學生的方法:不由上而下決定主題,讓學生自由探索、從好奇心出發。

回到辦公室,林麗瓊從玻璃櫃中拿出一幅裱框的照片,裡頭是朵特別的玫瑰。「本來該長成平的、漂漂亮亮的磊晶,結果長成一朵花。」

林麗瓊教授與我們分享學生的作品——〈Formosa Nano-Rose〉

拿著學生的「作品」,她笑說通常學生若做出這樣的磊晶應該要挨罵才對,然而學生發揮想像力,將奈米尺度的不規則形狀染上玫瑰紅,參加美國材料學會(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年度的科學即藝術(Science as Art)競賽,拿到首獎,還有外國人寄信來,希望能取得圖片,用來求婚。

在林麗瓊經營帶領下,聚集多國、多領域人才的研究團隊看似和樂輕鬆,其實他們正探索一個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終極領域:光觸媒。

光觸媒的莫大潛力

如果要列出如今人類面對的最大挑戰,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回到 350 ppm 的安全水平以下,不讓氣候危機加劇,肯定是其一。(順帶一提:2021 年 的 1 月是 413 ppm 上下。來源) 

就算逐步淘汰煤炭跟天然氣,改成再生能源發電,我們的生活依舊仰賴大量的石油化學產品,大氣跟海洋中依然有過量的 CO2,種樹也難趕上森林被砍伐跟遭野火肆虐的速度。然而林麗瓊另闢蹊徑,從拿手的材料科學著手,正研究如何將二氧化碳還原成低碳氫比燃料,關鍵就在於高效能的光觸媒。

這當然不是林麗瓊一開始就研究的主題。她於 1989 年取得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學位後,馬上被美國奇異公司研發總部材料研究中心延攬為終生聘雇研究員,也是當時該研究中心唯一的亞裔女性。那時她加入的團隊裡有物理學家、化學家、電子電機工程師等,研究的主題從飛機引擎到核能電廠五花八門,例如他們開發新型飛機引擎的材料跟設計,讓飛行速度更快、更省燃料。

1994 年回台後,她返台主持凝態中心的尖端材料實驗室。「一開始做鑽石薄膜,後來做奈米碳管、奈米線、石墨烯。」開發這些碳基的低維度奈米材料,並使其展現出新奇特性是她的拿手絕活。既然現在二氧化碳成了眾矢之的,那就換個角度,把它從廢物變寶物吧!

「如果只是要把二氧化碳轉化成低碳氫比的燃料,或是高工業價值的原物料,方式不只有光觸媒,用電催化也可以。」林麗瓊表示電催化成熟度比光催化高,發展歷史久,但是腐蝕容易造成污染,而且 CO2 與水的溶解度低、需要額外耗電,因此不見得是最佳選項。若採用光觸媒,只要將工廠的排氣經過導管收集,將 CO2 分離,進入可以接受光照的反應爐,搭配適當的材料(如金屬氧化物),就能產生光催化效應,把 CO2 變成甲醇、甲烷、乙醇、乙烷、乙醛等。

「關鍵步驟就是那個材料的觸媒,它的催化功能性要夠,那怎樣功能性才會夠?這就有我們做材料的人可以玩的空間。」林麗瓊表示這樣的材料須具備半導體特性,也就是其特有的「能待結構」或「能階」,能接受光子的能量而激發,同時「能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目前已經商用的材料為二氧化鈦(TiO2),然而其吸收光需要 3.2-3.4 電子伏特(eV)的能量,也就是得用波長很短的紫外光,限制了發展。 因此她將重點放在找尋能夠吸收可見光的材料與最佳結構,提升轉化效率。「可能是1.7、1.8(eV)是最好的……就同樣一個材料,它本質可能是 1.5 eV,但位置不對,所以我們就想辦法做一些缺陷工程啊、做一些參雜、複合的結構。」

這樣的材料在吸光後會產生電子電洞對,林麗瓊生動地形容「要活活的」,才能跟二氧化碳與水起反應。意思是說這材料得身兼多職,先吸可見光、然後拆解電子電洞對,傳達到表面後,能接著活化其實很穩定的二氧化碳,再加上水氣才有可能轉化成甲醇等產物。即使是同一個氧化亞銅,他們也發現邊邊角角的活性才高,「所以就有辦法跟 CO2 招手,黏住又不能太黏喔!太黏 CO2 不跑啦!就把活性點通通給蓋住蓋死了。」

為了讓二氧化碳若即若離、欲迎還拒的戲碼能在奈米尺度上演,身為導演兼製作人的林麗瓊與團隊花了大把工夫選角(材料),如今已獲得初步的成果。

「在產量上,雖然還不是很高,但是有機會到 1% 了。假以時日,push 到 10%,應該是有機會」。她表示儘管還需要很多努力,而且後續也還有產物選擇性與分離的課題,但一關一關解,就能將二氧化碳變成原物料,邁向循環經濟「零廢物」的目標。

林麗瓊表示反應過程中的產物分析、以及反應控制的關鍵機制需要徹底釐清,才能知道到底材料的「什麼」在做出貢獻,例如是形狀、是位置、是大小、還是其他性質?她用各種技術來監測,將這過程比喻為「盲人摸象」,得一片一片摸熟了才能前進。雖然離製程成熟跟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她發現這個領域受關注跟投入的程度在全球都大大提升,從她剛開始時一年不超過 50 篇研究,到現在每年破千篇。

從半導體、光電、能源材料、奈米薄膜到光觸媒,研究範圍廣泛的林麗瓊笑稱自己喜新厭舊又隨性,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就是玩材料的,我們玩得很開心啊!」

Welcome to the jungle 

外表溫和沈著、說話總是體貼地再三確認我們能否理解的林麗瓊,得過台灣與世界各國的獎項,也曾被選為美國材料學會董事會成員,曾任眾多知名學術期刊、專書的編輯與學術會議的主席,成就非凡。然而正如她研究的光觸媒,對於許多學生來說,她也是一位如光般賦予能量、催化著他們的觸媒。

林麗瓊坦言自己「鍛鍊很久」,努力學習理解各種關係必然遇到障礙,有時轉個彎就撥雲見日的道理。她不會給剛進門下的學生太明確、太細節的題目,而是讓他們先朝一個方向探索看看,約略三個月後再請他們提出 Proposal,她就在這段時間內觀察新學生與其他同學的互動,了解其性格,能力,再依此給出建議。

她將自己在美國奇異公司研發總部任職時學到的團隊合作方式,帶入自己的實驗室。「有的人性格像獅子、有的像兔子。但不能都一直是獅子或兔子」她順著學生的性格,鼓勵其發揮,但也鼓勵他們學習彼此的優點,懂得變換。

她說有些學生活動力很強,坐不住,沒辦法一直待在機器前;反過來有些學生開工之後,一天不去開機就覺得不舒服,連機器壞了也不肯停。但就是這樣不同的性格,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發現。雖然有時會建議學生互相合作,但她的安排也不一定成功,反而是讓資深的、主導性強的學生們發展、組隊,結果更好。她則透過每週定期的 Group meeting 發揮觸媒的作用,激發團隊成長。「我關心他們怎麼發展,可是絕對不強迫。有點黏又不會太黏。」她微笑說。

是傑出科技人,也是女人

2017 年得到第十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時的林麗瓊,已得過科技部傑出獎、教育部學術獎與國際上的諸多不分性別的榮譽,對於冠在科學家獎前的「女」字,很高興能獲得肯定,也自覺要承擔更多責任。然而在 30 年前,類似的經歷曾經困擾過她。

當她被奇異聘為終生職研究員時,她在哈佛的一位韓國同學則失之交臂,扼腕地對她說「都是因為妳是女生啦。」林麗瓊覺得自己夠認真、夠努力,當然有資格加入頂尖的企業。但反過來說,那位韓國同學也很認真、很努力,所以……是臨場表現有差別?還是真的因為她是女性而成了保障名額?

「不瞞你說,這的確是很矛盾、很複雜的一種心理。」她說:「如果只是因為我是女生,這個對我很傷啊!是不是?」後來在物理學會女性工作小組內討論這種「肯定」時,她漸漸想通,認為即使有這種可能,她也要勇敢去爭取,放下不舒服的感覺,不要覺得自己是被憐憫、被施予,而是要當第一個衝破現況者,別人才有機會跟上。

「有一些東西是非常根深蒂固的,男生女生都是這個文化的受害者。」她分享自己剛加入奇異公司的一段經歷:當時懷第二胎的她,發現好幾個月都沒有被分配到任務,也沒有被安排出差到工廠幫現場面臨的挑戰找題目。於是她鼓起勇氣去問經理,經理反而愣住,回答說就是因為知道她懷第二胎,家裡還有一個兩歲孩子,怎麼能讓她做這些又累又辛苦的事?

這樣的善意跟體貼,若說是歧視,林麗瓊認為就太重了,但結果卻幽微地害她投閒置散。於是她向經理明確表示自己先生非常支持,而且有保母能照顧小孩,承接任務沒有問題,才改變了這種不利自己發展的狀況。

「我自己覺得物理並沒有性別的問題,覺得好玩又可以發揮,學科本身不會阻擋女生。那是我們的環境嗎?還是什麼?」物理學界的女性比例「是可怕的低」,林麗瓊說大學部其實有 20-30% 是女生,研究所也可能還能維持 10-20%,但到教職就不到 5%。她認為這個現象不能簡單歸因,需要抽絲剝繭。舉例來說,由於她與先生(陳貴賢,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密切合作,剛回國任教提交計畫書審查時,曾被問「貢獻到底在哪裡?」但同樣的問題,她先生卻不會被問。她認為審查者不見得有意打壓,而是文化養成的習慣。要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有真功夫,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她已十年沒被這樣問了,但的確成了女生額外要處理的。

得獎後,她參與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合辦的高中女性科學教育巡訪計畫,每年都與許多年輕學生面對面交流,座談時間常互動熱烈到讓她趕不上搭車時間。透過這個獎跟活動,能讓許多學生有個學習楷模,提出心中的問題,幫她們去除刻板印象,其實讓她備感欣慰。她甚至因此收了高中生來實驗室實習,但她強調來的高中生得要「玩」、藉實習想像未來的生活,而不是為參加科展得名而來。

對林麗瓊來說,大她四屆,同樣就讀臺大物理系的四姐是最接近的楷模,也因此她學習科學一路以來備受鼓勵而沒受阻礙。另外,曾返台演講的吳健雄則是她朝聖的偶像,曾親睹吳健雄在新竹演講風采的她說自己非常震撼。後來與自己的大哥討論該不該朝物理學邁進時,大哥對她說「吳健雄不就是物理學家嗎?為什麼不呢?」她也因此非常感激。

她給予學生的力量,也承襲自她在哈佛的指導教授 Frans Spaepen。她記得在考慮該留在哈佛做博後,還是去產業界資源豐沛的實驗室時,Spaepen 教授對林麗瓊說,若她能留下來當博後,他會很高興,但不必將哈佛當作第一或是唯一的選擇,該把握機會到外頭更大的世界看看。這番話讓她至今銘記於心,也一直將這種「不為自己設限」的理念傳達給每一位學生。

「你覺得你的興趣在哪、你的才能在哪,就走走看,不要劃地自限。刻板印象是別人的刻板印象,若連自己都有刻板印象,當然就沒救。」身為物理學界的頂尖女性科學家,林麗瓊參與、籌辦了不少推動女性加入科研領域的工作,例如與物理學會女性工作委員會籌拍《物理好丰采》影片,協助成立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等。她說,每個人有各自的問題,但有些問題有共通性,就該以團體的名義來爭取。

例如她參與的物理學會女性工作委員會曾以團體名義向國科會提案,讓有生產事實的女性研究者在提出研究計畫時,可以將過去七年內的發表成果納入,而不是原本的五年,否則女性研究者很容易因為生兒育女放慢進度而被系統性地歧視、或是擔心可能耽誤發展而乾脆不生育。

林麗瓊認為自己沒有天花板,但她不能代表所有女性研究者,因此「如果有需要去衝破的,一起去衝破吧。」她說。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邁入第 15 年,台灣萊雅鼓勵女性追求科學夢想,讓科學領域能兩性均衡參與和貢獻。想成為科學家嗎?妳絕對可以!傑出學姊們在這裡跟妳說:YES!:https://towis.loreal.com.tw/Video.php

本文由 台灣萊雅L’Oréal Taiwan 為慶祝「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15周年而規劃,泛科學企劃執行。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1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去去,臭味走! 空氣清淨機如何讓室內空氣更乾淨?
陳柏成 (Po Cheng Chen)
・2016/12/16 ・320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70 ・九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你有聽過「病態建築物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嗎?事實上,這是一個生活在現代你我,都可能會遇上的問題。

隨著當代社會變遷,如今有越來越多人的平日生活在室內度過,不論是工作或是許多休閒活動;而當我們身處於密閉的建築空間時,由於通氣量的不足,更容易使得污染物增加,進而導致空氣品質的惡化。這種因建築物內空氣污染導致人感到不適或身體出現異常症狀的狀況,在 1982 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定名為「病態建築物症候群」。

仔細想想,是否在我們平常環境中,曾不自覺出現類似的症狀呢?

sick-building-1
隨著現代社會變遷,病態建築物症候群更易出現在你我身上。圖 / @ epscoindia

面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思考在平日生活環境中,可能帶有哪些影響空氣品質的污染物。一般來說,最常見的主要有四大類:分別為揮發性有機物粒狀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及其他的氣狀污染物。而當我們面對不同的空氣污染物時,所需面對的解決方式也將有所不同。

當然,不管面對哪一種空氣污染物,首先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方法便是找到污染源頭,並且將之移除。然而在很多情形下,縱使我們找到污染源,卻往往不見得能有效控制,於是就要依賴某些淨化技術,來幫助我們在平日生活環境中,例如辦公室,能享有較佳的空氣品質。而這時對於多數人來說,如何達到「抑菌」、「去味」這兩件事就十分重要了。那麼該如何達到呢?

疾疾,護法現身:抑菌之術

在「抑菌」的部分,其實就是意味著如何處理生物污染源。所謂的生物污染物,主要為微生物,例如某些真菌、病毒、細菌甚至寄生蟲等,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對於某些人來說,也可能會因為這些微生物而產生過敏或是感染等問題,因此空氣中的生物污染物該如何淨化,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議題。

那麼如何抑制生長,甚至滅除牠們呢?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利用光觸媒(photocatalyst)技術來操作。這項技術除了能讓某些帶有異味或有害的氣體被分解為無害無臭的產物外,同時也能對某些空氣中的微生物外膜進行破壞。那麼光觸媒是怎麼殺掉牠們的呢?事實上,在光觸媒的處理過程裡,當半導體材料受到光的照射後會產生電子電洞對〔註 1〕,其中電洞與水分子會形成氫氧自由基,電子則是和氧分子構成氧離子,而自由基因為具有強大的氧化還原能力,因此才能夠達到部分殺菌的效果。

除了光觸媒,透過紫外線光技術也是一項辦法,因為紫外線的波長介於 10 mn ~ 400 nm,代表相對的能量及穿透力都較高,所以在它的照射下,容易破壞微生物的核糖核酸(RNA)、脫氧核糖核酸(DNA)等,所以便能影響空氣中微生物的存在比例。

p002
光觸媒(photocatalyst)示意圖。左邊為人造光觸媒簡示原理,右邊光合作用下的葉綠素也可視為天然的光觸媒。圖 / @ titanpe

止止,臭臭消:去味大法

而「去味」的部分,則是在於如何處理揮發性有機物,或是某些粒狀污染物

首先是粒狀污染物,通常我們能採用好幾種不同方式處理,例如負離子技術。這種技術主要不是用來除去空氣中的塵埃,而是藉由產生的帶電粒子,將它在空氣中所遇到的其他灰塵進行吸附,因此慢慢的,當凝聚的粒子越多,自然最後就會沈降下來,也就是降低飄浮在空氣中粒子的比例,而達到潔淨的效果。

除此之外,較常見的還有靜電集塵纖維過濾法。前者對於更細微的粒子較有效,原理主要為透過電場來捕獲帶電的粒子,而作法通常為將空氣中的微粒離子化(也就是讓它攜帶電荷),如此就能提高捕獲率;後者纖維過濾法簡單來說,即為過濾網。過濾網的處理方式就是透過各種交錯的纖維來阻擋粒狀污染物,而目前比較常見的為高效率濾網(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rrest, HEPA),這種技術在達到淨化的目的上,又可再分擴散(Diffusion)、撞擊(Impaction)及攔截(Interception)三種原理。舉例來說,攔截的方式就會利用空氣中微粒與過濾網纖維之間的結合力而達到效果,而這種力則包含透過氣流流經纖維所產生的靜電、又或是依據分子間的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來作用。

HEPA_Filter_diagram_en
高效率濾網(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rrest, HEPA)簡示圖。圖 / By LadyofHats,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而在處理「揮發性有機物」方面,更是能夠有效達到去味的效果。通常這些來源可能包含工作環境中的印表機、文具,或是一些建築材料、油漆等所釋放出來。面對這些污染物,我們可以透過吸附(adsorption)原理解決,而活性碳(Active Carbon)就是一個不錯的幫手。

利用活性碳的吸附性質,我們又可以再將之初分為物理及化學兩種機制。物理機制的部分,其實就如同前述處理粒狀污染物時所利用的濾網概念類似,主要在於利用分子之間的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又或是靜電力,來達到捕捉空氣中氣體分子的效果。而化學機制的部分,則是想辦法與污染物進行反應,也就是說,透過一連串作用,將污染物進行催化、中和、或是氧化掉來使之變成無污染的狀態,這樣的好處在於通常反應快速,而且容易選擇要處理的污染物,也就是具備高選擇性。

640px-activated_carbon
活性碳原貌。圖 / By Ravedave, CC BY 2.5, wikimedia commons

上述我們提到了好幾種空氣淨化方式,其實大部份仍還有它的局限性

以濾網來說,雖然它可以幫助我們降低空氣中的污染物,但當濾網所承載的灰塵量達到一定程度,那麼它就會失去原本的效用,而若長時間下來未進行更替,更有可能造成二次汙染;另外關於活性碳,前述提到,這種材質雖然可以達到「去味」的效果,然而假如選擇的是粒狀活性碳,那麼比表面積相對就會比其他活性碳來的小,因此飽和吸附量就會較低;又或是我們選擇纖維狀活性碳,雖然比表面績變大,但是相對價格也較貴。

也有另外一種不同於上述的新型有效的空氣進化技術:光水離子化(Photo-Hydro-Ionization, PHI),其原理為藉由特定波長的紫外線照射至金屬催化劑表面,使其產生正負電荷,並各自結合空氣中的分子(如負電荷與空氣臭氧結合形成O3,而位於金屬表面的水分子則形成帶正電的H2O+),帶正電的H2O+接著奪取臭氧中的氧原子,使之形成O2、H2O2+及H2O2,而這些物質便進而在空中飄散,最後消除空氣中的污染物。這個技術的細節原理,下一篇文章會有更詳細的介紹。

綜觀市面上的空氣清淨機,最常見的是「過濾網」,也就是藉由過濾空氣中的污染源來達到清淨的效果,但如前面所述,就是要常常更換,否則清潔效果將大打折扣,還可能造成二次汙染。此外,如果他有強調抑菌效果的話,很有可能是利用「光觸媒」或是「紫外線」等技術。當然除了淨化空氣還標榜除臭、抑菌等其他功能的空氣清淨機,自然價格也有可能會比較高。

從以上簡單例子我們可以理解到,其實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沒有哪一種方法佔有絕對優勢,或是全然缺點,主要還是在於我們想達到什麼功效多一些,是「去味」,還是「抑菌」,願意承受的成本又落在哪個門檻,透過這些考量,就能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的凈化方式。當然啦,除了添購一台適合的淨化機器,並多方汲取空氣淨化的知識及應用方法外,利用空閒時多出去走走,避免長期待在室內,也可助於我們在平日生活環境中,更有效的提升生活品質!

.註 1:電洞(Electron hole)指的是在共價鍵上流失一個電子,最後在共價鍵上留下空位的現象。

本文由 O.verna 委託,泛科學規劃執行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陳柏成 (Po Cheng Chen)
12 篇文章 ・ 5 位粉絲
熱愛自然科學,曾擔任PanSci實習編輯,現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就讀博士班。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consciencecpc@gmail.com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紫外光燈」為何可以消毒?又要注意哪些事項?
Aaron H._96
・2021/07/08 ・209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紫外光燈是應用非常廣的環境消毒工具,廣泛應用在手術室、圖書館、游泳池等公共場所,由於疫情的關係,又再次受到注意。但紫外光燈真的適用於家中進行消毒嗎?使用上又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紫外光是一種波長短、能量密度高的不可見光。圖/NASA

紫外光有分三種:UVA、UVB、UVC

紫外光可以依照波長分為三大類:分別是 UVA(波長介於320~400nm)、UVB(波長介於 280~320nm)以及 UVC(波長介於100~280nm)。

其中 UVA 的穿透力最強,抵達地球的陽光中,就有許多 UVA;UVA 可穿透大氣層、車窗、玻璃進入室內及車內,甚至抵達皮膚下的真皮層,使之生成黑色素、曬黑皮膚。

陽光中帶有大量的 UVA,能曬黑我們的皮膚。圖/envato elements

同時,UVA 可再細分為 UVA-2(320~340nm)與 UVA-1(340~400nm)。UVA-1 穿透力最強,即使在非夏季、比較感受不到「熱」的時候,UVA-1 仍然存在;此時如果長時間照射太陽或是坐在靠玻璃帷幕的辦公室,一樣有可能會造成皮膚的傷害。 UVA-1也會用在礦石鑑定、舞台裝飾、驗鈔或是吸引昆蟲時使用。

紫外光照射下的礦石。圖/Hannes Grobe/AWI, wiki

透過陽光抵達地球的,還有UVB,只不過日光中多數的 UVB(波長介於 280~320nm),在前往地球的途中會被臭氧層吸收,只有約 2% 的 UVB 能到達地表。UVB 的能量非常高,能促進「體內礦物質代謝」和「形成維生素D」,但長期或過量照射除了會曬黑皮膚之外,甚至可能灼傷皮膚。

生活中,UVB 一般用於植物生長燈,調節植物的生長。

UVB 燈一般用來調節植物生長速度。圖/envato elements

最後,UVC 是波長最短,因此能量也最密集的紫外光。多數紫外光滅菌燈就是利用 UVC 波長。UVC 能夠破壞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中遺傳物質(DNA/RNA)的化學鍵,讓病原體因為無法正常製造蛋白質,而立即死亡或喪失繁殖能力,達到消毒效果。目前 UVC 已被證實能夠消滅細菌、病毒、黴菌等常見病原。

UVC 能消滅細菌、病毒、黴菌的常見病原。圖/wiki

但紫外光燈也不是開著就能夠有效消毒,而是要根據不同的微生物,設定不同的照射劑量。

紫外線如何「有效」殺菌?

紫外線的殺菌量劑單位是 J/m2 ,一般來說,強度高但照射時間短,與強度低但照射時間長的效果相同。

不過,考量到微生物自我修復的機制,如果紫外線照射強度低於 40μW / cm2 ,就算持續延長照射時間,也無法有效消毒;所以待消毒的物體表面照射的強度必須大於 70μW / cm2 以上,並且離紫外光燈一定距離內,才能達到9成以上的殺菌力。

另外,UVC 的穿透力很差,在許多狀況下,UVC 都可能無法有效殺菌。

UVC 遇到葡萄酒,穿透力只剩 0.5-2.5mm。圖/envato elements

例如含有雜質的液體(例如葡萄酒或牛奶),UVC 穿透的深度大約只有 0.5 – 2.5 mm,而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塑膠甚至是厚紙箱,都能輕易阻擋 UVC,所以遇到過大、過厚的包裝,就無法用 UVC 有效對內容物進行殺菌。

紫外光具的殺菌力也容易受到灰塵、油漬的影響穿透力;相反地,對沒有照射到紫外光的家具背面與死角、衣物內面等,不但沒有殺菌效果,甚至還可能會加速家具、染料、藝術品、牆面表面褪色。

沒有照射到紫外光的家具背面與死角,可能會加速褪色。圖/envato elements

雖然多數的商用紫外光燈具,都會搭配藍紫色的光,讓我們可以看見它的照射範圍,但由於最主要的紫外光是不可見光,所以不應該完全依賴肉眼所見;而長時間例行使用的設備,每三到六個月,也應定期檢查燈管的照射強度。

用紫外光殺菌,也要小心別傷到自己!

雖然使用紫外光消毒看起來非常方便,不過既然紫外光對各種病原體都有殺傷力,對人體的傷害也不容小覷。

紫外光燈對人體也可能帶來傷害!圖/Chetvorno, wiki

最常見的,就是因為直視紫光燈管,導致眼睛出現「強光性角結膜炎」​;長期照射紫外光,也可能會造成皮膚灼傷、皮膚癌、黑色素瘤等傷害。此外,2011 年 4 月 13 日,世界衛生組織也已經將所有類別的紫外光輻射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

如果真的想用紫外光燈消毒環境時,建議使用能夠設定時間啟動的固定式設備,等人離開環境了之後,再開始進行消毒,並保持空間通風,才是正確的使用方式。

參考文獻

  1. UV Lights and Lamps: Ultraviolet-C Radiation, Disinfection, and Coronavirus
  2.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