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宣揚禱告的效能,就得跟科學過不去嗎?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6/11/11 ・345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80 ・九年級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 18

案情

每年的 7 月到 10 月是颱風生成的頻繁季節,在這段時間裡,常見的颱風新聞內容不外乎颱風強度、路徑、影響範圍、會不會放假、災情、究責等等,光是後面幾項就可以吵翻天;但是,2016 年 10 年 19 日《基督教今日報》上一篇標題為〈禱告有大能!海馬南移了,將對台灣影響降低 請持續警醒守望〉的報導卻引起了另類的軒然大波,這篇報導內容指出:

為防颱風再次肆虐,昨日各界開始更積極發動代禱聲浪,求主挪去海馬的威脋……經氣象局觀測後宣布,海馬路徑比原先預期的稍微「偏南」,對台灣發布海上警報的機率降低,並可能對台灣影響不大,讓看到此消息的不少牧者及弟兄姊妹都紛紛說:「禱告是有用的」、「神憐憫台灣」、「主保守,阿們!」、「禱告是大有能力的」……等讚美!……

基督今日報-強颱南移
圖/基督教今日報(左:莎莉佳颱風;右:海馬颱風

這篇報導裡面有許多一眼就可以認出的科學邏輯謬誤,解剖員知道有許多科學家也是虔誠的教徒,科學和信仰之間原本就不衝突,而且認真說來,西方科學的發展也與宗教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一個以宣揚宗教關懷作為出發點的媒體,如果發生嚴重的科學邏輯謬誤,這樣難道可以在科學歸科學,宗教歸宗教的保護傘下就逃脫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嗎?這個出發點讓解剖員認為這一個議題有必要被抽絲剝繭地討論。

解剖

一、禱告是否有大能?

關於《基督教今日報》報導中標題劈頭就講到的「禱告有大能」,到底是什麼樣的大能?關於禱告的效能,過去曾有一篇有意思的研究報導,探討由陌生人代為禱告是否有助於患者的病情。研究團隊將 1800 名患者分成三組,告知前兩組患者可能被代為禱告,第一組實際沒有被代為禱告,第二組實際有被代為禱告,而第三組則是明確被告知有人會代為禱告。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二組沒有明顯差別,但是第三組患者多了 14% 的併發症,推測也許得知有人正在為自己禱告,讓患者因而擔憂,認為自己的狀況不佳,反而影響了病情。

source:Kjersti Brennsæter
圖/Kjersti Brennsæter

從這個研究來看,禱告似乎對於病情沒有幫助;但是針對這樣的研究也有反對者認為,禱告對許多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歷程,這並不需要科學家透過科學方法來證明禱告是否有效,因為這是「有損宗教經驗」的。顯然對於禱告進行物質性的科學探討,原本就有「設定錯議題」之虞,並且顯然禱告的功能也不在於企求這種物質性的獲得。如同基督教長老教會的盧俊義牧師在《這種基督教信仰令人痛心到極點》一文中所提及的:「真正的基督教信仰不是這樣子表達的,而是應該向上帝祈求賞賜給我們有堅忍的生命力,即使是面對災難來臨,也不會懼怕,而是有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可以承受生命的苦難……」

所以禱告對於虔誠信徒來說,肯定有大能。只是這個大能不在於萬能地趨吉避凶或躲避風災等物質性的效果,而在於禱告者身心靈上的自持。作為一個傳送福音的宗教新聞平台,應該要瞭解這樣的道理,不該無限制地擴張禱告的效能,最終曲解了禱告的真義。

二、宗教平台不能提供科學的想像嗎?

宗教所辦理的新聞媒體,當然是以服務自己的信仰作為主要的依歸,但是卻也不免需要跟其它不同領域所發生的事情有所關連,例如在颱風新聞的發佈上,終究會碰觸到科學領域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報導者僅是一味地以強化自己的信念作為出發點,而罔顧基本的邏輯與內在一致性,不僅只是幫自己的讀者創造出更多與世隔絕的同溫層,更會陷多數的虔誠教友於不義。就像這一篇報導一經披露之後,引來了大量輿論的撻伐,該報很快地在就 19 小時之後,又刊出了一篇題為〈颱風繼續走,禱告不能停! 為菲律賓、陸港代禱〉的報導,這樣的修正其實僅停留在一個自己內部危機處理的概念,並沒有真正解決相關報導在內在邏輯上的衝突。信仰可以被堅持,但卻不必然需要把理智跟著陪葬。

在這一篇報導中,存在著許多顯而易見的邏輯錯誤,例如透過禱告讓颱風南移,然後去掃到菲律賓,那對於菲律賓的教徒而言又該作何感想呢?這麼明顯的邏輯謬誤讓解剖員不得不進一步想,在宣揚禱告大能的過程中,不能同時帶有科學的想像嗎?為了瞭解這個問題,解剖員特別請教了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的鍾令和博士後研究員,他就提示了在這一個案例中,幾個可以在禱告中夾帶的科學思維內容:

(一)在禱告中融入聖嬰現象[1]的想像

例如在過去中央氣象局的相關研究資料中,就曾指出聖嬰現象會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的生成位置,當發生聖嬰現象時,颱風生成的位置離台灣比較遠,反聖嬰現象時則離台灣比較近[2]。當颱風生成位置離台灣較遠的時候,它在海面上行走的時間就會比較久,吸收的水氣會越來越多,形成強颱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在聖嬰年的時候,侵襲台灣的「強颱」可能性也會提高。因此媒體的報導中,如果能提示教徒有關聖嬰現象的情形,禱告的內容必然會更加具體。

(二)在禱告文中融入能量強度的想像

能量越大的颱風越可能造成重大的傷亡及破壞,所以能夠分散能量,就比較有機會減低傷害。例如如果颱風成形了,可以期待颱風早點脫離海面,越早登陸越好,趁能量聚集尚不足時就讓它受到陸地地形影響而瓦解、破碎;或是,期待颱風早早形成、個數增加,藉由次數來分化颱風生成區的熱量,就像頻繁地震來釋放能量一樣,以免蓄積能量後一次大爆發。所以如果報導中可以提示民眾對於能量的想像,就不會出現像這一次如此自利的禱告內容。

前述的這些說法當然僅在提供一種超展開的可能性想像,禱告原本的目的就不在於提供一種物質性的避難保證,但是在針對這種自然現象的禱告文中,適度地融入科學的思維,並不影響禱告自身的威信,卻能引導信徒更清明地看待世界,也讓禱告的內涵更加的理性踏實。

三、宗教平台不該成為理智上的化外之地

《基督教今日報》的這一篇報導其實引起了許多的質疑與討論,但是這樣的宣稱真的符合每位基督教徒的心聲嗎?盧俊義牧師在文章中指出「我必須很嚴肅的提出:這樣的祈禱對嗎?這是基督教信仰應該有的祈禱態度嗎?」,可見這樣的宣稱即便是在宗教團體的內部,都存在反對的聲音及見解。

在《基督教今日報》的粉絲專頁中有一段對於自我定位的聲明:「『基督教今日報』秉持『信、望、愛』原則,報導『純淨、活潑、正向』的新聞,建立「客觀、豐富、專業」的網路新聞平台,矢志成為一個具正面影響力的基督教網路新聞媒體…」。『客觀、豐富、專業』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懷念與景仰的媒體價值,但是從這一系列的新聞內容及處理態度中,我們看見的何等的客觀?如何的豐富?啥樣的專業?

在人類的文明中,宗教絕對有其無可抹滅的價值,只是宗教在現實世界的體現中卻也呈現出一道光譜,在光譜的最極端恐怕已有與迷信發生混淆之虞。作為一個以傳遞福音作為主要職責的宗教媒體平台,理應更需要秉持專業的原則來維護自身信仰的正道,而不是藉信仰之名將信眾讀者往更極化的端點去推移,而成為許多媒體監督的化外之地。

總結

這則來自宗教媒體的新聞內容裡,對遭受颱風的侵襲與災害的台東地區感到不捨,企求經由祈禱,別讓台東再次遭受風災的苦難,充滿對世人的關愛與祝福。解剖員雖然感同身受,但如果我們想要更理智地看待這個現象,也許理解祈禱的真義,輔以認識颱風的各項背景知識,讓信仰也能科學,應該會是更好的選擇。據此,本解剖室給這一則新聞報導評以如下評價(12顆骷髏頭):

綜合剖析評比-科學偽新聞指數(滿分五顆)

「理論錯誤」指數:☠☠☠☠☠

「關係錯置」指數:☠☠☠☠☠

「戲劇效果」指數:☠☠

參考資料:

  • [1]聖嬰現象 (ENSO),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反聖嬰現象 則是該區域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聖嬰現象雖然主要發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但所造成的氣候異常對全球各地的氣候都會造成影響而引起災害。雖然台灣不在聖嬰事件主要影響的區域內,但仍然會受到影響,例如發生強聖嬰事件(指標超過1.5℃)時的冬天,台灣容易出現暖冬;而強反聖嬰事件(指標超過-1.5℃)時的冬天,台灣則是容易出現冷冬。中央氣象局分析過去50年來西北太平洋發生颱風的數量和侵襲台灣的颱風個數發現,雖然聖嬰和反聖嬰現象與當年颱風生成個數及襲台個數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聖嬰現象會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的生成位置。
  • [2]詳參ENSO與西北太平洋颱風

(策劃/寫作:黃俊儒、賴雁蓉;科學專家:鍾令和)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2

4
3

文字

分享

2
4
3
精準預測氣象的「掩星技術」,讓你知道颱風放不放假!
科技大觀園_96
・2021/11/16 ・238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新颱風生成後,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颱風的路徑、帶來的風雨大不大,以及——到底放不放颱風假?要能預測和評估颱風的走向影響,可靠的氣象觀測資料是不可或缺的。這就不得不提,在我們頭頂上認真執行觀測任務的人造衛星,以及它們身懷測知氣象變化的絕技!

每次颱風來襲,大家都關心會不會放颱風假。圖/pixabay

貢獻全球氣象資料,福爾摩沙衛星功不可沒

過去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福三)執勤十年,為全世界多個氣象中心與研究單位提供無以計數的資料,可謂台灣在國際氣象上的外交大使,於減少天氣預報誤差的貢獻度上,更曾被評為全球前五。福三榮退後,接棒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福七)也在今年二月完成任務軌道的全部部署。福三和福七都不只有一枚衛星,而是由各 6 枚衛星組成的衛星星系(constellation)。每一枚衛星就像在不同位置巡守、收集氣象情報並互相通報的將士,使得觀測範圍可以覆蓋地球各個區域,提供即時而完整的三維觀測數據。

福衛七號結構示意圖。圖/國家太空中心

但福七與行經南北極的「繞極衛星」福三不同的是,它在南北緯 50 度間軌道繞行,主攻台灣、赤道與中低緯度颱風盛行區的觀測。因此福七可以提供密集度更高、更多的溫度、壓力、水氣等氣象資料。國家太空中心推估,它可提升氣象預報準度 10% ——以颱風為例,可以讓 72 小時的路徑誤差改善 10%,協助我們更精準地評估氣象變化與預防災害。

每日可提供 4000 點大氣垂直剖線資料、大幅提升全球氣象預報準確度的福七,究竟是怎麽辦到的?答案就是掩星技術 (Radio Occultation) 。

掩星技術,讓衛星成為太空中最精準的溫度計!

在天文學上,「掩星」指的是一個天體,在另一個天體與觀測者之間通過,產生的遮蔽現象。但英文中的「Occultation」,也可以指前景中的物體,阻擋遮蔽背景中任何物體的情形。而所謂的「掩星技術」,就是利用電磁波訊號在經過大氣層時,會因穿透不同溫度、壓力或濕度的空氣層,被「遮蔽」而產生轉向、變慢、減弱等的特性,來反演出地球上空之溫度、氣壓和濕度。

衛星與衛星之間,本來因為地球的阻隔看不到彼此,但可以接受來自彼此的電磁波訊號。福七的主要酬載儀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電訊號接收儀」(TGRS),可以接受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 和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全球定位衛星通過大氣與電離層的折射訊號。接著,通過計算電波訊號的偏折程度,就可以反演出大氣與電離層中的溫度、水氣、壓力、電子密度等數據。

掩星技術在 1995 年才開始投入應用,而從 2006 年的福三,到如今福七計劃中積累的研究經驗,使台灣成為這項新穎技術領域的佼佼者。掩星技術所得到的資料具備高準確度和解析度,也擁有不需要大量接收訊號的衛星,就可以得到大範圍數據、降低成本的優勢,不僅可以用作氣象預報,更能幫助我們監控和增進對氣候變遷的瞭解。

衛星加上同位素的助攻,可以使天氣預報更精準

另一方面,除了改善觀測一般氣象資料如溫度、濕度、大氣壓力等參數的準確度,在氣象觀測中新增測定不一樣的參數——如大氣水分子的同位素,也可以讓我們的天氣預報更精準!

過去礙於資料的取得有限,同位素分析在氣象觀測與預報中常被忽略。但近年來人造衛星技術的發展,為氣象科學推開新的一扇窗。來自歐洲太空總署、搭載光譜分析儀的衛星 IASI ( 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ing Interferometer ),讓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可以利用其所搜集到的大氣水氣資訊,在氣象預報的模型中,第一次嘗試納入同位素資訊的考量來做分析。

我們都知道,擁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氫與氧元素之同位素,會讓個別水分子的重量變得更重或輕一些。水分子同位素對氣相和液相轉換相當敏感,與一般的水分子 H2O 相比,較重的水分子如 H2HO 或H218O 會更傾向於凝結成水珠,或更難蒸發。因此蒸發與降雨過程等大氣運動,便會影響不同同位素水氣分子的分佈。追蹤它們的行跡,能增進我們對氣象系統的瞭解。

研究團隊以 2013 年在日本發生的低壓事件作為參照,發現納入同位素的數據之後,氣象模型能更好地模擬這次事件的整體氣壓情形。而在全球的尺度,尤其是中緯度及北半球地區,融合同位素資訊後,氣象預報如氣溫及濕度預測的準確度,也都有所提高。雖然這只是初步的探究,但科學家期許,未來進一步完善氣象觀測衛星對同位素資料的收集,能使人類更往精準氣象預測的目標邁進。

人造衛星就像是科學家的千里眼,能觀測千里之外的風雲變化。發展衛星技術,不僅能讓我們更精準預測氣象,在全球化的現代,也能在國際上發揮「Taiwan Can Help」及互助的精神;各國對航太技術的投入與數據資源共享,更是科研工作與人類社會的一大福音。

福爾摩沙衛星拍攝的美麗福爾摩沙島。圖/國家太空中心

參考文獻

所有討論 2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09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沒有颱風的七月!颱風為何銷聲匿跡?——《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_96
・2020/09/11 ・188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0年9月號〉

  • 賈新興/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前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現職為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監。

夏季是颱風出現的季節,往年的 7 月平均會有 3~4 個颱風生成。但今(2020)年 7 月卻罕見地無颱風生成,主要原因是季風槽受太平洋高壓,以及較大的垂直風切所導致。

夏天是颱風的好發季節。圖:Pexels

颱風消失了?生成條件大盤點

每年的 7 月是颱風開始活躍的月份,平均而言,7 月都有 3~4 個颱風生成,從 1951 年以來的颱風生成資料顯示,歷年 7 月最少都有 1 個颱風生成,最多則有 8 個颱風生成,分別是 1971 年 7 月和 2017 年 7 月。

然而今年的 7 月,整個西北太平洋海域卻靜悄悄的,沒有半個颱風生成,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 7 月颱風銷聲匿跡了呢?就讓我們一一檢視颱風生成的條件。

生成條件一:溫暖的洋面

颱風生成在海面上,廣大的洋面能提供足夠水氣,當水氣蒸發釋放潛熱時,就可以讓颱風有足夠的能量成長。

一般來說,當海水溫度超過 26°C 時,才會產生足夠的水氣。而西北太平洋地區,每月氣候平均的海溫都在 27°C 以上,其中 2 月的平均海水溫度也有 27°C(圖一)。

圖為東經120度~160度,與北緯5度~20度之間的區域,即西北太平洋區域平均每月海溫值。通常海水溫度高於26℃時可以產生足夠的水氣,而往年7月的平均海溫都超過27℃,是颱風形成的重要條件之一。

因此,西北太平洋溫暖的海域,時時刻刻都有足夠的水氣提供颱風生成所需的能量。從西北太平洋區域今年 7 月平均的海水溫度分布圖發現,整個西北太平洋的海溫至少都超過 29°C(圖二)。

溫暖的洋面,雖然提供了足夠的能量,但為什麼颱風仍舊長不出來呢?讓我們再檢視其它颱風生成的動力條件!

條件二:活躍的季風槽

颱風是個逆時針旋轉的低壓中心。夏季時,當北半球的西南季風,和太平洋高壓所帶來的東風或東北風相遇,兩者所造成的輻合作用,會使低氣壓的漩渦繼續加深,讓風速增強。

當低氣壓的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小時 62 公里或每秒 17.2 公尺時,我們就將它稱為颱風。這個伴隨西南季風和太平洋高壓南側的東風或東北風相遇的地方,通常稱作季風槽,或是俗稱颱風生長的故鄉。

從 7 月大氣低空風場的氣候平均圖,可以看到西南季風和太平洋高壓南側的東風形成的季風槽,從東經 120 度往東南方向延伸至東經 160 度。比較今年 7 月的大氣低空風場(圖三)可以發現,整個季風槽不見了,原來應該是季風槽所在的區域,一整個都被太平洋高壓的東風所佔據了。

而太平洋高壓是個穩定且下沉的空氣,但颱風是個垂直發展的低氣壓,因此,偏強的太平洋高壓讓今年的西南季風無法深入至西北太平洋區域,剷平了颱風的家,也就讓颱風長不起來了。

條件三:垂直風切不能太大

另外,颱風垂直發展的高度至少可以達到對流層頂的高度,因此當高空風和低空風的風向差異太大時,也就是一般我們所說的垂直風切太大時,就無法讓水氣凝結所釋放出的潛熱更有效地提供颱風發展,造成颱風的垂直發展不好,颱風就不容易生成。

根據7月氣候上的垂直風切分布顯示,在西北太平洋區域的風切平均介於 -10~5之間。但今年 7 月的垂直風切,則介於 -10~10 之間,明顯比氣候平均值高,因此不利於颱風的垂直發展。

都是高壓和垂直風切惹的禍!

從以上颱風的生成條件來看,今年 7 月雖然有足夠的水氣提供的能量來源,但要讓颱風旋轉起來的季風槽,因為太平洋高壓太強,使得季風槽無法向東推進到西北太平洋區域;偏強的太平洋高壓帶來穩定的下沉空氣,連帶的也讓垂直風切太大,颱風更是長不起來!

今年 7 月的太平洋高壓太強,不但讓颱風長不起來,連帶的也是造成臺北創下自 1897 年以來的最高溫紀錄 39.7°C 的原因之一!至於為什麼今年的太平洋高壓如此強大,就是另一篇故事了。

圖二(上):以往的7月氣候平均海溫分布和大氣 850 百帕(hPa)流線圖,圖中粗黑線為季風槽,此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是有利於颱風生成的。圖三(下):今年7月平均海溫分布和大氣850百帕流線圖。讀者可以發現,今年的海溫分布雖較以往高,有利於颱風出現,但原先的季風槽位置卻被太平洋高壓所佔據,造成颱風無法生成。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0年9月號〉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科學月刊_96
235 篇文章 ・ 2575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暑假有三寶「颱風地震屁孩到處跑」,面對天災該如何預防?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_96
・2019/07/04 ・219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4 ・六年級

阿樹來說前言:本文雖然並不是單純跟大家談地震,但防災的思維是大同小異,我們若可以預先做好颱風防災,同樣思維下一定也能為地震防災做些事。

先別管屁孩了,遇到天災你都如何預防?

當颱風快來時,大家會怎麼做?先查人事行政局網頁有沒有放假?人事行政局傳送門:https://www.dgpa.gov.tw/(應該很多人存到我的最愛 or 書籤裡了吧?)

不是啦,先看氣象局的颱風潛勢機率再決定我們要如何因應,其實近年來在許多媒體、網路與科普人士宣傳下。雖然嘴巴上常罵氣象預報不準,但由於我們已漸漸習慣這樣的呈現方式,即使颱風預報可能會有些誤差,但我們至少知道它侵台的機率高、發生的可能性高,而我們也知道颱風對我們會帶來哪些危害或是不便,進而提前做出預防措施。

颱風潛勢和常見表示方式的說明示意。圖/取自阿樹的地球故事書

決定了隔天或是晚上停班停課、颱風來襲的可能性很高,接下來就可以擬定計畫,因為屆時風大雨大、就不要再出門去公司檢查了,「門窗有沒有鎖好鎖滿?」「防淹水的沙包閘門有沒有放置妥當?」「排水是否堵塞?」「怕水的重要文件電器有沒有做好預防措施?」有的時候過去曾有沒做好而受災的紀錄,這時就可以借鏡用來擬定對策,當然別人發生的情況也可以拿來一併思考。

再想遠一點,如果颱風不幸滯留的話,「差旅有沒有可能延期?」「會議有沒有變數?」「活動有沒有備案?」這類產生的問題雖然不是「災害」,但也是一種衍生問題,先做好因應,就能降低不便。(這類的思維還可參考單信瑜老師在個人臉書提供的建議。)

颱風防災和地震防災有什麼類似之處?

地震雖然沒辦法做到像颱風或降雨一般的預報,但如果把時間尺度拉長,利用統計和科學方法,一樣能得到發生的潛勢機率,只是這個尺度是三十年、五十年,把時間拉長的用意是因為科學上還無法掌握更短周期的不確定性,所以會需要更長尺度的評估。但是,防災絕不會因為時間拉長了就無能為力,而是需要調整一些做法。

五十年的最大地振動評估,最直接的應用就是建築的耐震設計,若相關單位能依此有計畫的實施耐震評估補強,提升房屋的韌性,雖然平常不會看到效果,但在地震來時就能達到減災之效。或許我們很在意地震到底會不會發生、到底何時發生,但事實上許多建物的設計都需要讓它至少使用五十年(法定年限),因此設計時考量五十年某個機率以上會發生的事件,就是一種預防措施。

台灣地表振動強度機率分布圖。圖/震識提供

或許有人會問說:那麼我的耐震設計做到更高不是更好?確實,但前提是這得花上不少錢。因此在全國適用的規定下,訂出個基本措施、優先處理震度高潛勢區、人口密集處等高風險區,可以說是考量未來可能遇到震度的「最低標準」。而如果我們有能力,做得比最低標準高當然是好事,但前提是要有能力,有許多新建住宅也會標榜其耐震、制震能力,相對的也提高了成本,並非人人都能負擔得起。那和我們前面提到基本的預防措施就是兩回事了。

我們也曾被問過,如果是自家房子想評估耐震怎麼辦?很抱歉這方面的問題不能光靠地震領域,還要跨到工程領域,阿樹只能提供營建署老舊住宅耐震安檢專區的連結,裡面有政府對住家耐震安檢的規定和補助,也有相關單位的資訊。阿樹不確定這樣的作為是夠還不夠,若有朋友有實際經驗,也歡迎大家分享。

長期抗災,我們能做什麼?

簡單舉幾個阿樹會做的事,其實不外乎是一些常提到的:

  • 櫥櫃固定於牆上
  • 減少家中懸吊物的風險
  • 平時就備有防災用品和食品等
  • 常待的地點必須事先想好防災逃生路線
  • 不要覺得防震演練很蠢要好好的思考做法用意
  • 知道各種地方情境(客廳、臥房、浴室、廚房、辦公室)該第一時間怎麼應對

以上是平時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大家已經有了自覺,知道自己所處的地方具有地震風險潛勢,那麼就把覺得可以做的防災做為先做好,防災專家告訴大家的多半都是大觀念,更需要大家因地制宜的舉一反三,就如同我們已經熟悉颱風災害的處置一般,熟悉地震帶來的問題,因應與面對,我們可以擔心做得不夠多,但沒必要過度恐慌,更怕的是只喊著怕卻裹足不前!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原文為《如果你知道怎麼做好防颱準備,也該要知道怎麼做好防震準備》,也歡迎追蹤粉絲頁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了解更多地震事。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_96
3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由中央大學馬國鳳教授與科普作家潘昌志(阿樹)共同成立的地震知識部落格。我們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讓地震知識走入日常生活中,同時也會藉由分享各種地震的歷史或生活故事,讓地震知識也充滿人文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