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討厭情人節被閃瞎?其實當去死去死團也不錯

Peggy Sha
・2016/08/09 ・257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baby-443390_1920
單身的七夕是否讓人哀傷呢?圖/Pixabay

單身與否事關天時、地利、人和,尋常日子下的單身狀態或許平凡無奇,可一旦來到情人節這種萬惡的節日,就實在容易讓人孤單寂寞覺得冷。不過,難道單身只會帶來壞處嗎?科學研究告訴你:單身其實挺美好。

單身讓你維持苗條身形

你聽過「幸福肥」嗎?

《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中,一項 2013 年的研究 [1] 以婚姻質量指數(Quality Marriage Index)和 15 項奧氏語意辨別法(15-item semantic differential)去檢測 169 對新婚夫妻對伴侶的滿意度,同時尋找滿意程度與身體質量指數(BMI, kg/m2)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新婚伴侶如果對於另一半感到滿意,可能使他們的體重因而增加。另一方面,如果有尋找新伴侶的需求,則比較可能維持或減輕體重。

而另一個澳洲的研究 [2] 則分別檢測了 343 位新娘在「研究開始」、「婚前一個月」、「婚後六個月」的體重。其中雖有近一半的新娘表達出減重的意願,然而,在混合線性模式(Linear mixed model)的檢測下,卻發現新娘們在婚後 6 個月內增重了近 2 公斤。此外,若準新娘在婚禮前有減重壓力,那她婚後的增重幅度會更大。另一方面,明尼蘇達大學 2014 年的研究 [3] 則發現:已婚男人跟同齡的單身、戀愛中、訂婚者比較起來,超重或肥胖的風險性會增加。

不怕單身!咱們閨蜜/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敗犬」、「光棍」這種標籤常被貼在單身者身上,彷彿單身就象徵者人生的失敗。但是,美國的社會調查 [4] 卻發現,單身的人在維持與朋友、鄰居,甚至是家庭的關係時,有較為緊密的傾向。相對地,已婚者不論男女、有無小孩,他們與夫妻之外的社群聯繫都不如單身者。根據調查數據,這些已婚者寫信、打電話、探望父母兄弟的比例皆較低,提供給親友的實際協助和情感支持也較弱。

一項於 2012 年發表在《婚姻與家庭期刊》(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上的研究 [5] 則追蹤了 2700 多位 50 歲以下的美國人長達 6 年,結果發現,相較於已婚者或有同居伴侶者,這些單身人士會與親友保持聯繫。而已婚者或處於同居關係的人則較少與雙親、手足聯絡;此外,比起單身時,他們花更少時間與朋友相處。

單身者與社群關係更緊密、生活豐富 圖/Pixabay

生活更加多采多姿

在都市中,單身人士常是城市文化的培養者,相較於已婚人士,他們會參與更多民間團體與公共事務。單身人士更常在外享用晚餐,也學習較多音樂和藝術方面的課程 [6] 。

在針對男性的調查 [7] 中,單身男子比起丈夫們更常參加專業團體、工會和同業組織。此外,單身男子在使用金錢方面也顯得更加慷慨,他們願意為朋友花費更多金錢,而在對待家人時,他們付出的金錢也不比已婚男人少。

不過,除了上述的各項優勢外,單身也是有部分風險的:

手術對你來說可能更危險

在手術台上,無論你是什麼身分階級或感情狀態皆會面臨一定風險,但在 2012 年艾默理大學的研究 [8]中,經由分析不同婚姻狀態受試者的存活曲線(Survival Curve)可以看出:單身者在心臟手術後三年內的死亡機率是已婚人士的三倍。

0010
已/未婚者 未經調整的生存曲線。點擊可看大圖。圖/ResearchGate

此項研究同時經由訪問去了解受試者在手術前後相關的心理狀態,因而發現到已婚人士傾向對於己身的術後復原狀況更為樂觀,不過,他們的吸菸比例也較單身者低,這個因素對於他們較高的術後存活率有關鍵影響。

不過,若要單純用以上的研究結果做出定論,或許言之過早。在 2011 年美國蘭德公司進行的受傷戰士計畫 [9](Alumni of the Wounded Warrior Project)這一調查中,發現到從未結婚的老兵有較佳的「韌性」──這項能力是指自受傷、疾病與艱困環境中復原的能力。在此項指標中,未婚老兵的能力比已婚、離婚與分居的同袍都來得優異。

heart-1463424_1920
單身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圖/Pixabay

單身易有玻璃心危機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自 2003 年至 2008 年進行了一項研究 [10],調查了 360 萬美國人(90% 為白人),受試者年齡從 21 到 102 歲,平均年齡為 64 歲。此研究發現到:已婚人士不分男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低於單身、離婚與喪偶者。

marital-status-abstract-ppt-presentation-web-briefing-edited1
各感情狀態之患病機率,點擊可看大圖。圖/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

此調查中指出:單身成人罹患心臟相關疾病的機率比同齡的已婚者高出了 5%,離婚者、喪偶者則分別比已婚人士高出 8、10%。而已婚人士的較低患病率在年輕夫妻中更為顯著。

感情投資一定有風險,戀愛投資有賺有賠,告白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無論單身、戀愛或是步入家庭,各種選擇其實都有各自的好與壞,而人們對於各種狀態的想法也不斷地被顛覆,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不過,身為單身俱樂部的一員,還是要說:「祝天下有情人終成兄妹眷屬」!

原文出處:

參考資料:

  1. Meltzer AL, Novak SA, McNulty JK, Butler EA, Karney BR, “Marital satisfaction predicts weight gain in early marriage“, Health Psychol 2013 Jul;32(7):824-7. doi: 10.1037/a0031593. Epub 2013 Mar 11.
  2. Prichard I, Tiggemann M, “Wedding-related weight change: the ups and downs of love“, Body Image 2014 Mar;11(2):179-82. doi: 10.1016/j.bodyim.2013.12.005. Epub 2014 Jan 16.
  3. Berge, Jerica M.; Bauer, Katherine W.; MacLehose, Rich; Eisenberg, Marla E.; Neumark-Sztainer, Dianne, “Associations between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day-to-day health behaviors and weight among diverse young adults“, Families, Systems, & Health, Vol 32(1), Mar 2014, 67-77 doi: http://dx.doi.org/10.1037/fsh0000002
  4. Naomi Gerstel, Natalia Sarkisian “Marriage: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Greedy“, Contexts November 2006 vol. 5 no. 4 16-21. doi: 10.1525/ctx.2006.5.4.16
  5. Musick, K. & Bumpass, L., “Reexamining the case for marriage: Union 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well-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4, 1–18 (2012). DOI: 10.1111/j.1741-3737.2011.00873.x
  6. Klinenberg, E. 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Penguin Books, New York, NY (2013).
  7. DePaulo, B., “Singled Out: How Singles Are Stereotyped, Stigmatized, and Ignored, and Still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NY (2006).
  8. Ellen L. Idler, David A. Boulifard, Richard J. Contrada, “Mending Broken Hearts Marriage and Survival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March 2012 vol. 53 no. 1 33-49. doi: 10.1177/0022146511432342
  9. Krull, Heather, Matthew Tyler Haugseth, “Health and Economic Outcomes in the Alumni of the Wounded Warrior Project“.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12. http://www.rand.org/pubs/technical_reports/TR1245.html.
  10. Savji N, Rockman CB, Skolnick AH,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dvanced Age and Vascular Disease in Different Arterial Territories: A Population Database of Over 3.6 Million Subjects“, J Am Coll Cardiol, 2013;61(16):1736-1743. doi:10.1016/j.jacc.2013.01.054.
  11. 10 Science-Backed Reasons Being Single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By RACHAEL SCHULTZ Greatist [2016-01-05]
  12. Families of Choice Are Remaking America By BELLA DEPAULO Nautilus  [2016-03-03]
文章難易度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88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那個月亮,那個喜鵲,七夕的 Google Doodle 看起來不太科學
余海峯 David
・2022/08/11 ・143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七夕是牛郎織女每年一會的浪漫日子。在這麼浪漫的日子,最適合的話題當然是科學了。

多少喜鵲才夠跨越銀河?

牛郎織女在每年的七夕,即農曆七月七日,於鵲橋相聚。所謂鵲橋,就是由無數喜鵲搭建而成的橋梁,牛郎和織女各自從兩邊走到鵲橋中間,浪漫不已。

喂,等等,動保團體都去哪裡了?這不是明目張膽的虐待動物嗎?

稍安毋躁。能夠飛越銀河的當然不會是一般鳥類,可以在真空的宇宙空間中飛行的必定是神鳥啦!神鳥應該不在凡人立法規管的保護範圍內,就算真的要管也是天庭的事吧。

(謎之音:究竟真空中要翅膀有鳥用啊!)(再謎之音:究竟真空為什麼要橋梁啊!)

聽故不要駁故。我們有興趣的是究竟每年一次牛郎織女相聚要勞動多少隻神鵲呢

假設神鵲的大小與地球上的普通喜鵲相若,而且假設鵲橋只有一層(沒有鵲踏鵲的情況出現),我們就能算出每年天庭需要出動多少隻神鵲。地球上的喜鵲(Pica)有幾個不同的種,其中歐亞喜鵲(Eurasian magpie)身長若 45 公分(其中一半是尾巴的長度):

歐亞喜鵲(Eurasian magpie)。圖/Wikimedia

那麼銀河呢?在地球上望出去,我們見到的是銀河的垂直切面,因此牛郎織女跨越的其實並不是銀河的闊度,而是銀河的厚度。銀河其實就是我們身處的銀河系的圓盤,擁有千億顆恆星,從銀心到圓盤的邊緣直徑大概 5 萬多光年,但厚度卻只有 1 千光年

1 千光年即是光線也要飛 1 千年才能跨越的距離,我們就暫且不要深究為何牛郎織女能在一個晚上橫跨這個距離了。光速等於每秒跑 299,792.458 公里,因此 1 千光年就等於 9,454,254,955,488,000 公里。神鵲排排隊,1 公里就能排 222,223 隻。所以,我們需要 9,454,254,955,488,000 × 222,223 = 2,100,952,898,973,409,824,000 隻神鵲才能橫跨 1 千光年的距離。

噢不,由於牛郎織女有兩隻腳,因此實際上需要 2 倍數目的神鵲,即是大概 42 萬億億隻神鵲才足夠。

攝影師到底在哪裡為牛郎織女拍攝 Google Doodle?

呃,我相信天庭會好好慰勞那些神鵲的。現在我們來看看 2020 年七夕時,Google 發佈的 Doodle 作品:

2020 年七夕(8 月 25 日)的 Google Doodle。圖/Google

大家發現問題了嗎?

農曆屬於陰陽曆,即是其曆法同時基於太陽和月球的運行。農曆的月份必定始於新月(初一),中間是滿月(十五),終於新月(廿八)。七夕是農曆七月七日,因此月球此時應該是半月,但在這幅 Google Doodle 裡面卻是滿月!這令很多人大惑不解,有些人甚至嘲笑 Google 工程師的無知。

雖然我並沒有受薪於 Google,但基於科學精神,且讓我來嘗試為 Google 解圍:真的有可能在七夕拍攝得到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聚,而背景是滿月的照片嗎?

答案是肯定的!秘訣就在於「Easy 天文地科小站」提到的「我們不能用凡夫俗子在地球上的角度看事情」。

由於牛郎、織女、神鵲們都是神仙,我們合理假設攝影師也是神仙。既然攝影師是神仙,那當然不會局限於凡人的攝影角度吧。因此,我們看看下圖,就知道這幅 Google Doodle 是如何拍攝的了。

神仙攝影圖解。圖/余海峯

如果你看到這裡,恭喜你,你跟我們這些科學家一樣很閒。

余海峯 David
18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天體物理學家。工作包括科研、教學和科學普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博士畢業。現任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現為《立場科哲》科學顧問、《物理雙月刊》副總編輯及專欄作者、《泛科學》專欄作者。合著有《星海璇璣》。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來趟蕉心之旅?購買有產地履歷的香蕉好安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06/02 ・216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家樂福食物轉型計畫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彥諺

你喜歡吃香蕉嗎?香蕉是台灣人從小到大非常熟悉的水果,不僅方便攜帶、營養價值豐富,更符合現代的養生概念,很適合健身者、節食者。不過,你是從哪裡買到香蕉的呢?
你知道現在已經有專屬香蕉的「驗證」了嗎?

從以前到現在的台灣「蕉傲」

為什麼香蕉也有驗證?在談到驗證之前,首先讓我們聊聊過去。

作為常見的、隨手可得的水果,香蕉不只是台灣重要的水果產業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經濟果樹及糧食作物。在巔峰時候,香蕉曾經是全球產量最多的水果,經濟價值非常高,僅次於蘋果、柑橘及葡萄,而糧食重要性也僅次於小麥、稻米和玉米。

而我們的台灣,曾經有「香蕉王國」美名,當時因爲產量大,加上風土及氣候適合栽種,台灣種植出來的香蕉特別好吃,價格和出口銷量的成績都非常亮眼。在香蕉的黃金年代中,台灣東西南北都有種植。

只是,雖然台灣是香蕉王國,外銷成績乍看亮眼,但蕉農的辛苦卻很少人知道。行話裡有種說法是「種蕉如賭」,因為種植香蕉必須靠天吃飯,將蕉苗種下之後,接著蕉農便得對賭著天氣氣候環境市場狀況——如果自然條件不佳,會導致收成慘澹,不過,若整體銷量過剩,也將造成價格大跌。又如果非常好運,成功撐過上述的局面,最終在進入市場銷售前,還將面臨到中盤、行口(台語)的層層轉手。作為一個蕉農,有太多變數不能掌控,收入也因此起伏不定。

吃好蕉!守護蕉農大行動!

台灣香蕉,從過去的出口黃金年代,邁入今天的另一個美好時代。如今,香甜軟糯的台灣香蕉,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存在。

今天的台灣,因為經歷了多次爆發的食安問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與此同時,農民們仍然有收入穩定的需求。要如何平衡這兩點呢?

家樂福認為,比起讓蕉農單打獨鬥,有另一個能兼顧農民與消費者雙方利益的方法,那就是以賣場的力量,支持小農。家樂福賣場內,只販售通過驗證的香蕉,藉由驗證,不僅可以做到產地溯源、驗證履歷,鼓勵且支持小農轉型,讓蕉農可以專注栽種,不需擔心後端銷售問題,同時,顧客也能藉由驗證得知透明資訊,進而安心選購。

四大金蕉:履歷蕉、有機蕉、金蕉伯、石虎香蕉

家樂福的香蕉驗證共有四大種。家樂福的「履歷蕉」,是從雲林屏東產區中挑選出來當季的、品質最優良的香蕉,並且全產品都需具備「產銷履歷(TAP)標章」,也需要遵循「家樂福農藥規範」,履歷蕉的每一根香蕉,都有其栽種來源用藥是否符合歐盟標準的紀錄,且只有在經過政府委託的第三方驗證機構定期抽檢合格後才能販售。

家樂福 BIO 有機香蕉」則是來自全台最大的「有機驗證(Organic)」香蕉農園,位於屏東。「有機」的標章並不好取得,蕉農必須以全天然農法栽種,不施化肥不催生催熟,以人工除草代替除草劑,讓土壤是自然健康的狀態,健康的土壤所種植出來的香蕉,除了來源健康,口感香氣也特別好。

金蕉伯履歷香蕉」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10 多年前,家樂福已開始在全台各地找尋志同道合的農友,終於在雲林遇到願意為食品安全環境永續共同努力的蕉農,後來更成為長期契作的對象。他們以友善農法耕種,呵護土地,種出好蕉。

石虎山蕉」則是南投中寮的一群農友。他們為了保育瀕臨絕種的台灣保育類動物石虎,不擴大農地面積、不使用化學肥料及除草劑,保留給石虎一塊乾淨安全友善的棲息地。

家樂福的 Act For Food 食物轉型計畫

家樂福與民生息息相關,通路可以單純只是販售點,也可以帶來改變、產生力量。因此,家樂福推動食物轉型計畫,希望建立起與農民、農民團體相互信賴的合作連結,藉由大量計畫性種植、保證收購降低平均成本,一來讓農民能獲得合理的農務所得,二來讓消費者能以合理價格買到安全的食物,三來,通路能成為穩定供貨的角色。

買香蕉選擇家樂福香蕉驗證,不僅食得安心,更是以行動支持在地農民。家樂福相信每個人都值得最好的,以家樂福 AFF 食物轉型作為領航,一同創造友善農民、土地、消費者的共好模式。

家樂福以行動,開創對所有人與土地共生共好的食物轉型模式,也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支持。

所有討論 1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