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這封出處不明的轉寄網路文章是…? 謠言止於(懂得搜尋的)智者

洪朝貴
・2011/12/20 ・344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9 ・八年級

對不明出處的轉寄文章進行測謊
對不明出處的轉寄文章進行測謊

跟部落格或任何網站比起來, e-mail 是造謠者不具名散佈謠言的絕佳工具。 當然, 這並不表示每封出處不明的轉寄信都是謠言。 收到出處不明的轉寄信時, 「搜尋」 是分辨真假的第一步。 我不時會從 e-mail 裡面收到一些製造仇恨或荒旦不經的出處不明文章。想到轉寄給我的朋友竟然會如此輕易地受騙,就覺得很難過。 這篇文章分享我識破謠言的經驗,希望有助於提高大家分辨真偽的能力。

先不談是否刻意造謠。 未註明出處的資訊本身就值得存疑。 有一位心地善良的友人經常會用 e-mail 寄來一些求救訊息, 例如某人需要骨髓捐贈或是某位小朋友走失等等。 我收到這類 e-mail 的第一個動作, 就是先用標題或一段內文搜尋。 結果好幾次發現其中有些其實是謠言、 惡作劇、 或是過時的資訊 (問題早已解決或遺憾早已造成)。 我把搜尋到的網址 e-mail 給他看, 幾次之後他終於不再輕易受騙。

如果搜尋結果發現這封 e-mail 的內容確實是轉載自某網站, 也並沒有同時發現駁斥該則謠言的網站 (例如 網路追追追), 那麼可信度就提高了一些。 下一個檢驗是: 作者是誰? 並不是說知名網站或知名人士的話才可靠。 任何一位部落客敢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貼文, 就是以自己的信譽在替那篇文章背書。 儘管在你我眼中這位作者的知名度不一定很高, 一個部落格如果已經經營超過三個月、 貼文超過二三十篇, 那麼它所貼的文章的可信度仍然要遠遠高於一封出處不明的轉寄信。 盡管貼在此處的文章的內容, 你我不一定同意; 但至少 這是個勇於接受公評的意見而不是個出處不明的不負責任謠言。 請從造謠者的角度思考: 一篇造謠文章要如何散佈出去, 又不必接受大眾評論與檢驗? 如何可以說謊又永遠不必接受測謊? 經營部落格或網站太辛苦; 說服部落客或站長代貼文章並不容易; 假裝文章不是自己寫的、 假裝不知文章出處, 一寫完造謠文就直接透過 e-mail 「轉」 寄出去最簡單 — 反正那麼多收件人當中總有一些人會傻傻地不加驗證就再轉寄出去。 事後如果有人駁斥, 也與我不相關。 除了第一批收件人之外 包含第一批收件人在內的所有人, 沒人知道這封信是哪裡來的; 就算有人看了不認同, 也沒有管道可以反駁。 於是不必負責任的謠言就可以毫無阻力的散佈出去。 (如果社會上多數人從來沒有思考過本文所談的問題的話。) 2004 年大選之後, 我得知「周守訓」的「恒等式」騙局, 也是從 e-mail 裡面收到, 而不是在網站上看到的。 姑且撇開道德是非不談, 從造謠成功度的效果來看,選擇 e-mail 而不選擇網站是聰明的; 但具名就是一大敗筆, 因為這傷害了造謠者自己的信譽 — 「曾經造謠」 的事實永遠會回過頭來打擊自己。 當然, 如果理性思考、 數學高於國中程度、懂得上網求證的這些選民並不是他主要訴求的支持對象, 那就比較無所謂。

成功的造謠者不具名、 不談太多事實 (或者只陳列一些令人激昂但彼此之間沒有因果關係的事實) 然後直接跳到結論, 最後用 e-mail 傳出去, 激發收件者的情緒, 讓部落客即使搞不清楚文章出處也樂於替造謠者張貼其傑作。 八八風災時有一篇怪罪文把政客與名嘴的帳算到受災戶頭上, 當時我只覺得這是不理性的遷怒; 現在回想起來這可能是刻意用 亂畫等號 來愚弄讀者、 消滅多元觀點、 製造二元對立的居心叵測文章。 很多知名部落客未搜尋、 未查證就直接轉貼, 於是幫忙成就了為文者分裂社會的陰謀, 卻傷害了部落客自身判斷能力的信譽。

再下一個測試是: 內文有沒有參考連結? 或是可以拿來搜尋的人名、 專有名詞、 特殊關鍵詞組合? 今年日本311大地震時, 我收到一封中國大陸語氣的 e-mail, 大意是說日本人因為在海底進行核爆實驗而自作自受。 當下我的第一個疑問是: 「如果這是真的, 為何美俄卻都沒有發現、 沒有譴責日本?」 這個問題文中當然沒有解釋。 現在搜尋 「日本 地震 核爆」 或 「日本 試爆」 還是會找到好幾篇內容大同小異、 事件陳述豐富 (從提供搜尋線索的角度來看) 但沒直接具體證據的指控 (1 2 3 45) 就算它的內容陳述事件的部分都是事實, 也不過是間接證據 (circumstantial evidences), 而且作者不明或作者亂植已經讓我失去信心, 所以就懶得進一步研究。 倒是搜尋 「地震 核子試驗」 會看到 科學松鼠會 來自科學部落客 空错 的分析文章, 結論雖然配合他們仇日的大環境曖昧一下, 內容的分析很清楚地指出兩種能量形式大不相同。 然後如果搜尋一下 「japan earthquake weapon」 會發現英語世界對於日本震災的陰謀論指向美國一個叫做 HAARP 的秘密武器實驗。 這類文章有很多連結, 都有明確的作者, 其中包含科學家及知名報社。 認真讀了幾篇, 覺得這還真是一個有可能但沒有直接證據的理論。

如果發現轉寄的文章其實是出自有信譽的網站、 內容含有許多相關參考連結, 那麼大概就可以相信這不是藏鏡人惡意造謠; 只是轉寄者不懂得附上原文連結以提高可信度。 (因為轉寄者也沒想過這篇文章所談的事 :-) 如果該網站或部落格允許留言、 貼網址, 那麼可信度就更高了。 即便這篇文章的論述有問題, 至少它提供了一個公開辯論的舞臺。 事實上如果有善於辯論的部落客發現這篇文章, 又不認同它的論述, 可能還會進一步用類似的標題另寫一文加以駁斥。 例如: 用 「專制狼」 可以找到我對批評者的 反駁 順從; 用 「注意力經濟」 則可以找到別人對我的文章的反駁。 (題外話: 反駁者倒是很成功地因為免費分享而讓自己的文章博得很多注意力, 符合我所說的 「用創意換取注意力」, 蠻有意思的) 到了這個層次, 你不僅可以確認原文不是謠言, 還可以透過搜尋看到不同的觀點。 不論你認同誰, 閱讀這類的辯論文, 對於提升思辨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到了這個層次, 你會喜歡 Paul Graham 的文章 How to Disagree (翻成中文了嗎? 請留言留下網址) 和網友為這篇文章所畫的示意圖。 (Paul Graham 是一位邏輯超清楚的知名駭客與創業家, 也是 “Hackers & Painters” (讚!) 一書作者。)

How to disagree (Paul Graham)
How to disagree (Paul Graham)
如何辯論 (Paul Graham)
如何辯論 (Paul Graham)

從破除謠言的角度來看, 一封出處不明的轉寄信如果恰好轉到一位 「有能力駁斥」 或 「有能力證明內容為真」 的部落客手中, 如果他願意將轉寄信貼上網、 加以分析、 並且選用原文標題 (或近似標題) 當做張貼標題, 又邀請讀者一起評論, 那麼這對於提升大眾的判斷力將很有幫助。 事實上, 這對於提升他自己的部落格流量可能也會有幫助 — 因為其他收件人可能會用原文標題搜尋到貼在這個部落格的分析文。 越多部落客這麼做, 造謠者也就越難愚弄大眾、 越難製造沒有建設性的紛爭。

不過貴哥必須老實說: 我自己也被愚弄過。 當一個人有預設立場、 有成見的時候, 最容易被愚弄。 「IE 用戶智商比較低」 這其實是一則作假新聞 (hoax)。 當好幾個大站 — 包含 富比士 PC World — 都一起被愚弄時, 我也就跟著上當了 (羞)。 作業: 請找出原作者出面坦承造謠的網頁。

「搜尋查驗論述的真實性」 其實也適用於其他 「來源不明確」 的資訊。 例如東森的 「關鍵時刻」, 如果只是把它當做一個娛樂節目, 倒也是不錯的消遣; 但如果決定要認真看待其中任何內容, 最好還是先搜尋一下比較保險。 或者建議寶傑兄以後請專家名嘴們多給搜尋關鍵詞, 讓愛質疑如貴哥之類的人士可以自行上網驗證。 另一方面, 如果科學新知才是您的重點, 那麼也許相較之下口味稍嫌平淡的 泛科學 更值得你花時間。 還有, 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我們的中學 (還有那些 Office 證照卓越大學) 的電腦課程內容, 可以改用 「搜尋能力」 取代 「幫微軟行銷產品」 的部分? 只怕如果主導資訊課程規畫的人, 一直都是 欠缺追隨強權智慧的資訊教授, 那麼這個強化臺灣公民思考能力的提案, 也許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

當然, 搜尋引擎並不是真理 — 例如 Yahoo! 自從換了 Bing 作為核心之後, 好像就不太喜歡論述部落格。 Google 不到的東西, 也不見得一定不存在。 不過收到出處不明的轉寄信時, 如果連 「搜尋」這個基本動作都做不到, 那麼他的判斷力的等級比起盡信搜尋引擎的人顯然更是遠遠不及的。 套一句廿世紀的話: 「錢不是萬能, 但沒有錢則是萬萬不能」; 在廿一世紀你可以說: 「搜尋不是萬能; 但不會搜尋則是萬萬不能。」 尤其是面對來路不明、 作者未具名的 e-mail 轉寄文章的時候。

(本文原發表於 資訊人權貴ㄓ疑)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洪朝貴
47 篇文章 ・ 1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跳脫古典數學邏輯!直覺主義的興起——《大話題:邏輯》
大家出版_96
・2023/04/08 ・147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非古典邏輯:直覺主義

布勞威爾 (1881 – 1966)是最早脫離所謂「古典邏輯」系統的學者之一。他反對弗雷格和羅素將數學化約為邏輯的構想,認為數學根基於我們對某些基本數學物件(如數字和直線)的「直覺」,因此他的學說便稱為「直覺主義」。

直覺主義。圖/大話題:邏輯

惡魔論證

布勞威爾主要將焦點擺在無限集合和序列上,例如所有正數的集合和無理數(如 π 和)小數點後的數字形成的序列等等。他的論證大致如下:

我邏輯上能證明 666 這個序列一定會出現在任何無理數(如 π)的擴張裡。因為若主張 666 不在裡面,就代表 666 不出現在 π 的小數點後數字的任何地方,但這一點在數學上是無法證明的。就算世界上所有白紙都寫滿π的小數點後數字,還是有無限多的數字沒檢查到。

惡魔論證。圖/大話題:邏輯。

直覺邏輯的興起

雖然布勞威爾只想證明有些數學證明的方式和邏輯證明不同,但有些人發現他的論證也能用來證明某些數學領域的邏輯和其他數學領域不同,甚至有些人還據以建構出一套邏輯系統,並嘗試證明這套邏輯適用於所有數學領域。這套系統就叫「直覺邏輯」。

直覺邏輯系統。圖/大話題:邏輯。

直覺主義 v.s. 歸謬法

直覺邏輯有一個關鍵特點,就是不能用萊布尼茲的歸謬法。歸謬法是先假設某個數學陳述的否定為真,然後導出矛盾,進而證明該陳述為真。但要從「某事的否定為假」推導出「某事為真」就得仰賴排中律,因此在某些數學領域裡,歸謬法並不符合數學應該運作的方式,也就是從公理推導出數學語句。

直覺邏輯與歸謬法互相對立。圖/大話題:邏輯。

直覺主義的數學熱潮

上述問題在 1930 年代引發了一波新的數學熱潮,不少學者嘗試用直覺邏輯替一些常用的基本數學陳述找到證明,也確實找到了不少。

數學系和哲學系紛紛成立,新的學術領域也隨之誕生。就連希爾伯特的方法明明是直覺邏輯的對手,也被加以改造,只使用得到認可的直覺主義程序。直到這股風潮引起了哥德爾的注意。

儘管後來學者對這場爭辯的興趣削弱了一些,但「唯有構造性證明才能確保一個陳述句為真」的基本看法至今仍然得到不少邏輯學家、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支持。

許多人試著用直覺邏輯替數學陳述找證明。圖/大話題:邏輯。

處理未來陳述句的老問題

大約同一時期,波蘭數學家盧卡西維茨(1897 – 1956)1920 年提出的構想勾起了一些學者的興趣。此前十多年,這個構想從來不曾在波蘭以外的地區引起多大反應。盧卡西維茨當時想解決的,是從亞里斯多德到羅素都面對過的老問題。

編按:「如何判斷大笨鐘一千年後會遇上大雪」這句話的真值?

未來陳述句是邏輯無法確認之事。圖/大話題:邏輯。

——本文摘自《大話題:邏輯》,2023 年 3 月,大家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大家出版_96
14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名為大家,在藝術人文中,指「大師」的作品;在生活旅遊中,指「眾人」的興趣。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白馬 ≠ 馬?當陳述句變成數學邏輯等式!——《大話題:邏輯》
大家出版_96
・2023/04/07 ・224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簡單陳述句轉變為複合句——「連接詞」

大約一百年後,克律西波斯(c.280 – c.206 BC)改變了邏輯的關注焦點,從簡單的主述詞陳述句轉向「蘇格拉底是人,且芝諾也是人」之類的複合句。

這是很大的進展。當時甚至有人說「克律西波斯的邏輯就是神會用的邏輯」。我們稍後會見到,克律西波斯的邏輯也是人類使用的邏輯,只不過我們還得等兩千年才會明白這一點。

複合句使用的連接詞不同,其真假受個別句子影響的方式也不同。

出現了「且」、「和」等連接詞。圖/大話題:邏輯。

譬如「不是…就是…」這個連接詞組可以這樣用,也只有「不是…就是…」這個連接詞組可以這樣用:

編按:「不是」穆罕默德到山那邊,「就是」山到穆罕默德這邊。

其後一千五百年甚至更久,克律西波斯沒有對邏輯留下多少影響。不僅因為他的作品失傳了,只留下他人的轉述,也因為亞里斯多德成了天主教會的心頭好。

「不是」;「就是」的應用。圖/大話題:邏輯。

萊布尼茲定律

接下來兩千年,邏輯學家建構出愈來愈多三段論,有些甚至前提不只兩個。這些邏輯學家就像煉金術士,拿著概念拼拼湊湊,想辦法生出有效論證。最後有一個人在這股狂熱當中想出了方法,那人就是萊布尼茲(1646 – 1716)。

萊布尼茲想到的方法是將陳述句看成代數裡的等式。等式使用等號(=)來表達式子兩邊數值相等。

例如:x2 + y2 = z2

萊布尼茲將等號帶進邏輯裡,用來指稱 a 和 b 等同。

萊布尼茲定律的陳述句。圖/大話題:邏輯。

自此之後,這個等同式就叫做「萊布尼茲定律」。萊布尼茲將 a = b 拆成兩個不可分割的述句「a 是 b」和「b 是 a」,意思是「所有 a 都是 b」和「所有 b 都是 a」。

例如:「所有單身漢都是沒結婚的男人,且所有沒結婚的男人都是單身漢。」

若 a 和 b 等同,那麼陳述句裡的 a 就算換成 b,這個陳述句的真假顯然不會隨之改變。例如,「蘇格拉底是沒結婚的男人,沒結婚的男人是單身漢,因此蘇格拉底是單身漢」。

這個定律很重要,因為有了它,我們就能以有限多的步驟來判斷近乎無限多的句子的真值。萊布尼茲使用的步驟數是四個。

陳述句中的等同式。圖/大話題:邏輯。

1. a = a

例:「蘇格拉底是蘇格拉底。」

2. 若 a 是 b,且 b 是 c,則 a 是 c

例:「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說「a 是 b」就等於說「所有 a 都是 b」。

3. a =非(非 a)

例:「如果蘇格拉底會死,則蘇格拉底不是不會死的。」

4. a 是 b = 非 b 是非 a

例:「蘇格拉底是人,意思是如果你不是人,你就不是蘇格拉底。」

利用這四個簡單的法則,萊布尼茲就能證明所有可能出現的三段論。比起亞里斯多德的四角對當,這才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真理理論,因為它使用事先定下的法則,藉由代換等同的符號(同義詞)來導出結論。

非真即假的歸謬法

萊布尼茲最常用的證明方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邏輯工具,深受後世邏輯學家和哲學家喜愛。他稱呼這個方法為歸謬法。

這個工具很簡單,卻好用得驚人,自萊布尼茲發明以來便廣獲使用。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講最清楚。

檢驗「打籃球」得陳述句是否為真?圖/大話題:邏輯。

使用歸謬法時,我們先假設要檢驗的那個陳述句為真,再看它能導出哪些結論。如果導出的結論互相矛盾,我們就知道那個陳述句是假的,因為矛盾永遠為假。

歸謬法有一大好處,那就是即使我們不知道如何證明,也能判斷一個陳述句的真假;只要證明這個陳述句的否定會導出矛盾,就知道它是真的了。

歸謬法僅用真假二分,但卻沒有提出證明。圖/大話題:邏輯.

新工具

「我發明的這個工具完全使用理性,是裁決爭議的判官、解釋概念的權威、衡量可能性的天平、指引我們穿越經驗之海的指南針,是萬物的清單、思想的表格、檢視事物的顯微鏡、預測遙遠事物的望遠鏡、通用的演算法、不使詐的魔術、不空妄的計謀,也是人人都能用自己的語言閱讀,所及之處皆會帶來真宗教的經文。」

萊布尼茲致信漢諾威公爵,1679 年

不難想見,天主教會將萊布尼茲視為異端。但「思想有其必然法則」的想法卻對西方哲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康德、黑格爾、馬克思和羅素。

萊布尼茲的思想影響到後世許多西方哲學家。圖/大話題:邏輯。

——本文摘自《大話題:邏輯》,2023 年 3 月,大家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大家出版_96
14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名為大家,在藝術人文中,指「大師」的作品;在生活旅遊中,指「眾人」的興趣。

7

11
3

文字

分享

7
11
3
大坑 9 號步道有泰國眼鏡蛇?——並沒有!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_96
・2021/11/25 ・396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報告更新

一、專家表示,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畫面的蛇,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並不是泰國眼鏡蛇或其它外來種眼鏡蛇。

二、醫師指出,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並非「經血液測試,研判可能是泰國的眼鏡蛇」。

三、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綜合以上,傳言搭配照片宣稱「爬大坑 9 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為「錯誤」訊息。

報導怎麼說?

2021 年 11 月間,通訊群組流傳一則訊息,宣稱「爬大坑 9 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

另有多家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搭配影像稱:「這是泰國眼鏡蛇,屬於外來種,毒性非常強,有山友日前在潭子新田步道拍攝到,想不到大坑九號步道也出現了相同毒蛇,當地里長懷疑是宗教團體質疑放生。」

也有報導指出,「有民眾月初在大坑九號步道遭到蛇吻,血液檢測研判是被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毒性比本土高出好幾倍。有民眾提供影片,不只在大坑,潭子新田步道也有,泰國眼鏡蛇豎起有五十公分高,還作勢要攻擊,但怎麼會有外來種呢?山區的居民抱怨是任意放生惹禍」;「有民眾他去最親民的九號步道,結果被毒蛇咬傷,經過了兩次的手術跟五次清創才保住性命,醫院後來進行了血液檢測,發現應該是外來種泰國的眼鏡蛇」等。

圖 1: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圖 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 3:媒體報導擷圖。
圖 4:媒體報導擷圖。

查核結果

爭議點一、傳言與報導中的照片與影片,是否為「泰國眼鏡蛇」?

(一)查核中心經過以圖反搜,找到網友在 10 月 29 日發布於社群平台上的貼文,所附的影片與照片,與網傳照片、媒體報導之影片為同一事件。上述貼文指出,這是山友在 10 月底,於潭子新田 1 號步道發現的眼鏡蛇。

圖 5: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影片,為 10 月底在潭子新田 1 號步道發現的眼鏡蛇。

(二)查核中心採訪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毛俊傑、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救援人員林文隆,兩位專家協助檢視網傳照片與影片後,均表示這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Naja atra,又名中華眼鏡蛇),並不是外來種眼鏡蛇。

爭議點二、醫院血檢研判,咬人的蛇可能是泰國眼鏡蛇?

查核中心檢視相關報導,事件中的受傷民眾,是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治。

查核中心採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洪東榮表示,此次媒體報導遭蛇咬的民眾,醫院判斷是外來種眼鏡蛇咬傷的機率很低,應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

洪東榮說明,這次事件中的民眾,局部傷口嚴重,蛇毒濃度高,但沒有肌肉無力、眼皮下垂、呼吸衰竭等神經症狀,由此看來,應該是遭台灣的眼鏡蛇咬傷的可能性較大

洪東榮解釋,雖然坊間常說台灣本土的眼鏡蛇有神經毒,但其實本土眼鏡蛇在臨床上很少造成神經症狀,即使局部傷口嚴重潰爛的個案也少有神經症狀。來自東亞或其它地區的外來種眼鏡蛇,則會造成明顯神經症狀。

洪東榮補充說明,遇到蛇咬傷的病患,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用血液中的蛇毒證明是不是外來種」並不容易,因為各地眼鏡蛇的的蛇毒雖有不同,但無法當作鑑種指標,就算去驗病人傷口的組織液蛋白質,也難確認是不是外來種。

綜合以上,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醫生表示,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並非透過血液檢測,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

爭議點三、媒體與傳言稱「疑外來種眼鏡蛇遭放生」,專家如何解讀?

(一)毛俊傑說,「台灣野外有國外來的外來種眼鏡蛇被宗教團體放生」的說法,是令相關學者不勝其擾的傳言。過往此類傳言中,最常被指稱的是「眼鏡王蛇」,但眼鏡王蛇其實不是眼鏡蛇,且眼鏡王蛇是以蛇類為主食,偶爾捕食巨蜥,成體體重約為 8 至 16 公斤,據文獻上資料推估,眼鏡王蛇每次捕食的食量約為自身體重的二到四成,也就是一隻 8 公斤重的眼鏡王蛇,一週至少要吃 1.6 到 3.2 公斤左右的蛇或巨蜥,但台灣的生態系根本無法提供像這樣的物種,在野外基本生存的條件

至於這次媒體報導提到的「泰國眼鏡蛇」,毛俊傑表示,並不確定其所指的是暹羅眼鏡蛇(Naja siamensis)還是孟加拉眼鏡蛇(Naja kaouthia,又名單眼紋眼鏡蛇),不過至少目前他在野外看到的眼鏡蛇,都是本土的眼鏡蛇,偶爾看到型態花紋比較特異的,進一步確認後,也都還是台灣本土的眼鏡蛇。

毛俊傑補充,很多民眾看到立起來、脹脖子的蛇,就以為是眼鏡蛇,但其實很多類群的蛇都會這麼做,例如台灣的史丹吉氏斜鱗蛇(Pseudoxenodon stejnegeri)即是其中之一。

(二)林文隆表示,以台中市的野生動物救援、捕捉流程來說,所有委外廠商抓到蛇,都會交由農業局去做專業檢核,目前沒有發現外來種眼鏡蛇的個案,例如 2020 年處理的蛇類案件有四千多件,2021 年目前有三千多件,其中眼鏡蛇佔了 22% 左右,全部都是台灣本土的眼鏡蛇。

林文隆說明,關於坊間流傳「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的說法,不僅沒有證據支持,還有諸多違反常理之處。首先,坊間流傳的「外來種眼鏡蛇」包括金剛眼鏡蛇、泰國眼鏡蛇等,這些都是受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為華盛頓公約)保護的物種,限制貿易,就算走私賣進來,單價會很高,且量也不大,既然量不大,在野外遇到的可能性就不高。

第二,坊間流傳的故事中,常描述放生團體「用倒的」,如果使用麻布袋裝置眼鏡蛇,以台灣眼鏡蛇的體積與市面上的麻布袋大小來說,一袋能裝 40 隻蛇,但底部的蛇很有可能被壓死,被倒出的蛇屍應會成為證據,大量留在現場;若是以蛇籠裝置,則無法用傾倒的方式將蛇倒出來,而需要用手將蛇抓出。

綜合以上,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結論:大坑有「泰國眼鏡蛇」為錯誤訊息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24版】

一、專家表示,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畫面的蛇,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並不是泰國眼鏡蛇或其它外來種眼鏡蛇。

二、醫師指出,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並非「經血液測試,研判可能是泰國的眼鏡蛇」。

三、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綜合以上,傳言搭配照片宣稱「爬大坑 9 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一、民眾在野外遇到蛇,如何自我保護?

(一)林文隆表示,首先要請民眾注意腳邊、提高警覺。第二是穿著合適的衣著,包括長褲與合適的鞋子。第三,一般民眾去爬山都是在白天,白天會遇到的蛇,通常就是眼鏡蛇,而眼鏡蛇要經人逗弄才會立起來示警,若是民眾定點不動,蛇主動攻擊人的機率極低,若民眾轉身離開,蛇也不會主動追擊,因此遇到眼鏡蛇,請勿逗弄,並保持距離。

林文隆補充,蛇攻擊人的距離,大約是其體長的三分之一,民眾可利用登山杖或可取得的樹棍,與蛇保持一個登山杖的安全距離。

(二)毛俊傑說明,民眾在野外活動,在草長或視界不佳的活動環境,可利用手杖或登山棍適度的「打草驚蛇」,一般當蛇感覺到有威脅時,多半會盡快會離去。唯獨眼鏡蛇的行為比較明顯一點,如果被驚嚇到,很容易立起來,這是一種防禦、警示的行為,是虛張聲勢也是提醒,不是攻擊,此時民眾繞開即可,眼鏡蛇並不會追上前來攻擊。

毛俊傑進一步說明,以網傳影片中的眼鏡蛇來說,雖然牠頭部晃動,但仔細看牠的身體,其實它是有一個固定的支點,也就是說牠只是定在原地晃動頭部並發出噴氣聲,來威嚇對牠可能產生威脅的人,並不是真的要攻擊、追人。

一對, 休閒, 嗜好 的 免費圖庫相片
踏青時穿著長褲與鞋子比較安全,登山杖可以作為「打草驚蛇」的工具。圖/Pexels

二、民眾在野外遭蛇咬傷,應如何處置?

洪東榮表示,在野外被蛇咬,第一步是保持冷靜、不要慌亂,如果看得到蛇,就看清楚蛇的花色,如果來得及,可先拍照。第二步儘量休息、不亂動,如果咬到的部位是手,應將手垂下,不要讓患部比心臟高,如果被咬到的是腳,應坐著休息,不要亂走。第三步是請打 119,並在原地等人來救援。

洪東榮說,台灣常見的六種毒蛇中,較容易造成嚴重危害的是雨傘節,被雨傘節咬會有呼吸衰竭的症狀,需要儘速給氧,在野外比較難進一步急救,但如果沒有亂動,可爭取到一些急救時間,也能儘量降低蛇毒帶來的傷害。

所有討論 7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_96
1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的台灣!本中心參考國外具代表性的事實查核機制,並輔以我國的傳播生態需求,依循專業、透明、公正的原則,執行公共事務相關訊息之事實查核。期能抑制不實資訊的負面影響,提升公眾的資訊素養,裨益台灣的民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