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系列
- (一)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
- (二)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
- (三)安全感與安全依附者的內心世界
- (四)交往前,讓我們約會吧!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
- (五)交往後我眼中的你:不同依附類型對於伴侶的看法
- (六)耕耘愛情:想要有收穫,該怎麼栽?
- (七)親愛的,我能做你的後盾嗎?
- (八)與另一半吵架了,這時你會怎麼做?
「欸~禮拜六我跟朋友要聚餐喔!這禮拜沒辦法見面了。」
「蛤!為什麼?不是說好每週都要見面的嗎?為什麼突然說不能見了?」
「沒辦法啊!我跟我朋友約了很久,都一直約不出時間,只能這禮拜六了。我們一年才見一次耶!跟妳可以常常見阿。」
「吼!所以我沒那麼重要囉?可以讓你這樣說不見就不見嗎?」
這樣的對話,是不是也曾在你的關係中出現呢?當你面對伴侶的拒絕時,你都怎麼回應呢?上一篇文章曾經提到,唯有伴侶採取正向積極的態度回應你的喜悅,才會讓一段關係變得更好;但是百密總有一疏,我們都有可能面臨伴侶的拒絕,例如當我們興高采烈地邀請伴侶一起去旅遊,卻得到對方冷冷的回應時,確實是一件讓人很受傷的事情。
因此,在這一篇文章,我就要來談談,面對伴侶發出的拒絕訊號時,不同的依附型態會怎麼回應呢?我們又該怎麼回應,才能讓這段關係變得更好呢?
如何回應伴侶拒絕?
無論是誰,在面對伴侶的拒絕、批評、背叛等等,都會感到很受傷吧!我想,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但是,當一個不安全型依附者,面對伴侶的這些行為時,比起安全型依附者,更容易感受到強烈的受傷感,也比較容易對他們的伴侶產生敵意,甚至做出毀滅關係的行為[1],例如一哭二鬧三上吊、威脅伴侶分手,或是冷漠地對對方的訊息不讀不回等等。
在實驗研究中發現,無論是他們真的被伴侶拒絕了,或僅僅是透過實驗操弄讓他們想像伴侶對自己不贊同、批評、拒絕或背叛時,都會讓他們產生較為負面的反應[2][3][4][5][6];如果今天這個被拒絕的人,剛好處在強大的壓力之中,這樣的情形會變得更為明顯──焦慮型依附者在被伴侶拒絕時,會比其他人產生更強的生理反應與負面情緒,逃避型依附者則會為之退縮、對對方不理不睬,不願意去面對伴侶的拒絕行為[7]。
除此之外,不安全型的人在被伴侶拒絕時,生理上與認知上也會產生不利於他們有效處理問題的反應。
前面的文章當中曾經提到,不安全依附者對於自我的評價較低(焦慮型依附者總覺得自己很糟、他人很好,逃避型依附者則是覺得自己跟別人都很糟),和高自尊的人相比,低自尊的人在面對拒絕情境時,會產生較多的壓力賀爾蒙(cortisal)、比較容易責怪自己,同時也會貶損那些拒絕自己的人、覺得對方是一個大爛人。
這是因為他們在面對被拒絕的情境時,會認為是自己不好,所以對方才會拒絕自己,而不會認為是對方有一些困境,不得不拒絕自己,就以我開頭的例子來說好了,當那個女生聽到男朋友要去和其他人見面時,她不會將之歸因為「我男友要去見久違的老朋友」,而是歸因為「我在我男友心中沒有那麼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她的身體就會做出準備要和對方吵架的準備,因此產生了較多的壓力賀爾蒙;而壓力賀爾蒙的出現,讓她陷入了備戰狀態中,從而做出貶損對方的行為[8]。
但神奇的是,安全型依附者在面對伴侶的拒絕行為時,卻能夠處之泰然──他們會藉由回想過去伴侶對自己的好,從而撫平當前的負面情緒[9];更神奇的是,他們能夠自然而然地去調適他們的負面衝動,採取有助於關係發展下去的反應方式來面對伴侶的拒絕;不安全依附者則得花上許多心力(適應資源,adaptive resource) 來調節他們的負面情緒[10]。
同時,安全型依附者也比較能夠主動地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approach-oriented goals),並且了解到這只是伴侶一時的行為,並不會長久如此,因而不會責怪伴侶當前的行為、因為被拒絕而自怨自憐,或是疏遠、逃避伴侶(decreasing approach motivation,increasing avoidance goals) [11][12][13]。
如何寬恕?如何原諒?
正因為安全依附者能夠安然面對伴侶的拒絕,因此,他們比起不安全依附者,更能夠原諒他們的伴侶[14][15][16][17],從而採取有效的方式增進彼此的關係、修復傷痕關係中的傷痕、重建關係的和諧[18]。但是不安全依附者可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在原諒伴侶的時候,常常會感到關係變差了[19],這是因為焦慮依附者在受到關係傷害之後,會不斷沉浸在被傷害的感受之中(ruminating),因而比較難以原諒伴侶;而和伴侶不太親近的逃避依附者,較難同理伴侶的困境,因此也很難原諒自己的伴侶[20]。
另一個研究則採取每日記錄觀察的方式來研究「伴侶對受試者的支持」與「受試者是否原諒伴侶」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不安全依附者在21天的觀察之中,很少原諒自己的伴侶,即使是伴侶採取正向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時後依舊如此;相反的,安全型依附者,在察覺到伴侶釋出善意之後(perceived their spouse to be available),比較會選擇原諒自己的伴侶[21]。而另一個長達六個月的追蹤研究則發現,越是高焦慮傾向的人,在面對伴侶的防衛時,越難去原諒他們[22]。
「我真的很想再相信他一次,畢竟我對他還是有感情在……可是他曾經對我做過的那些都讓我很害怕……我真的不知道該不該再相信他一次……」每次想起那個曾經背叛她,卻又企圖追回她的前男友,她就變得矛盾不已,不知道該前進呢?還是該後退呢?
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想,要怎麼樣做,傷害人的一方才能讓被傷害的一方重新獲得安全感呢?過去的研究發現,若是曾經傷害人的一方,能夠真誠地關懷被傷害者的需求,對她的需求表達充足的興趣,將能為被傷害的一方提供安全感,使得他比較願意去原諒另一方的過錯,從而恢復關係的和諧[23]。除此之外,實驗者也採用實驗觸發的方式,透過「愛人的名子」作為刺激材料來觸發被傷害方的安全感,讓被傷害的一方更願意去原諒傷害他的那個人[24]。
另一群研究者則透過一系列的實驗與追蹤來研究這樣的現象,發現安全感確實是「被傷害者能否原諒傷害者」不可或缺的要素──被傷害者感到傷害者能夠回應自己的需求、提供安全感(security)與穩定感(stability),是被傷害者原諒對方的充分且必要條件。例如,在婚姻的前五年當中,若是對方越能給予自己安全感、越願意負責任,則越能提高當事人的自尊(self-respect),也越願意原諒對方的過錯。
除此之外,若是傷害人的一方越能對受傷害的一方真誠負責,除了更能夠增加受傷害的一方原諒另一半的可能性之外,也會讓受傷害的一方更有自尊(self-respect),以及更了解自己(self-concept)。如果反過來想的話,不安全依附者之所以這麼難原諒對方,就是因為無法感受到對方的真誠負責,如果原諒對方的話,反而會讓他們的自尊受損,也會對自己為何要選擇原諒對方感到很矛盾,對自己的低自尊(self-respect)和不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self-concept),正是他們不願意原諒對方的原因[25]。
如何提升安全感?讓我們從自己出發吧!
那麼,不安全型依附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們的關係變得更好呢?過去研究發現,透過增加關係中的承諾,可以減少不安全型依附被拒絕時破壞關係的傾向,消除他們的被拒絕感,並增加他們被伴侶接納的感受[26]。除此之外,如果讓這些對於自己有負面看法的不安全依附者,透過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的方式來增加對自己的正向看法,則有助於他們在伴侶做出負面行為之後去面對他們的伴侶,而不是逃開來[27]。
最後,透過安全感觸發的方式,也可以使不安全型依附的人用更好的方式來面對伴侶的拒絕行為,在這一個研究中,受試者要先寫下一件伴侶批評、不贊同、拒絕、排斥他們的事件,接著用電腦完成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當中,他們會受到一個22毫秒的字詞觸發,這個時間短到無法被我們的意識知覺到;有些人接收到的是有助於安全感提升字眼(如:愛、安全、情感等字),有些人則是接收到中性字 (如:燈、釘書機、建築)觸發;在觸發之後,受試者被要求回想那件被拒絕事件,並評估該如何回應。
一般而言,在面對拒絕情境時,焦慮型依附者會感受到強烈的被拒絕感,因而採取哭泣等負面情緒回應;逃避依附者則會透過防衛、敵意等來保護自己;但是在接受了安全型觸發之後,比起接受中性觸發的人,他們使用這些反應的可能性便大幅的降低了[1]。也就是說,無論是你本來就是個安全依附的人,或者是透過一些外在情境讓你感到有安全感,都能夠使你在面對伴侶的負面行為時,採取更好的應對方式,來解決眼前的困境。
那麼,接下來就提供幾個方法,讓讀者們動手做做看吧:
一、自我肯定法
上面提到了,透過自我肯定的方式,有助於我們面對伴侶的拒絕行為,而非逃避開來。這是因為,當我們能夠把自己看成一個有價值、值得被愛的人之後,就不會認為伴侶的拒絕是不愛自己,只是因為她需要一些時間、空間,或者有其他事情要忙而已。因此,透過自我肯定書寫,將有助於我們提升對自己的自信心,更加的愛自己。現在,就請你拿一張紙和一支筆,寫下自己值得被愛的地方吧!
請記得,寫的東西盡量以自己與人互動的特質為主,盡量不要寫外在的名聲或是價值,例如你可以寫「我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我是一個溫柔的人」、「我是一個善於反思問題的人」,而盡量不要寫「我是一個很有錢的人」、「我是一個很會打球的人」,雖然外在的名聲或許可以吸引到他人願意認識你,但是與人互動的特質,是能夠建立長久關係的關鍵,畢竟一個人即使球打得再好、文章寫得再厲害,但對人頤指氣使,也很難讓其他人喜歡自己。
二、想法自我駁斥
一段關係之所以能夠長久走下來,代表自己一定有一些吸引對方的地方,那些特質是什麼呢?如果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那麼為什麼對方會願意跟我在一起呢?先寫下自己覺得受傷背後的原因,譬如說「對方都不願意花時間陪我,一定是沒那麼重視我」、「為什麼他可以這樣爽約,是不是他沒那麼愛我」、「他一定是重視別人比重視我還多」。
接著,試著找證據駁斥自己的這些想法,例如「如果她不願意陪我,那麼就不會在我生日時精心準備禮物了」、「如果他重視別人比重視我還多,那麼為何不跟其他人在一起呢?」、「他也有他的朋友,他花時間陪伴他朋友,並不代表我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人與人的重要程度無法被比較的,他花時間給別人,並不代表我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
或許你會問我說,這樣做不是在欺騙自己嗎?但是,事實上我們本來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對方的想法。但我們從上面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安全型依附的人,比較能夠主動地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approach-oriented goals),並且了解到這只是伴侶一時的行為,並不會長久如此;而他們自然而然也就比較不會咄咄逼人地威脅他們的伴侶,使他們感到很不自在、壓力很大,而這也有助於他們選擇讓關係往正向的方向走下去。除此之外,由於他們能夠較為平靜地看待伴侶的拒絕行為,較少分泌壓力賀爾蒙,讓我們能保持更大的視野(註1),來看見我們原本「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這個想法之外更多的可能性(註2)。
註解
- 當我們處於戰或逃的時候,視野就會變得很狹隘,看不見其他的可能性;但當我們處於平靜或是愉悅的心情時,便能保有更大的心理彈性,看見「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之外的其他可能性。有興趣的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跨出你的舒適圈──正向心理學給我們的一些啟示》
- 若是我們的傷痕並沒有很深,那麼可以試著透過「看見更多可能性」,來找到我們未來的出路。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海苔熊的這篇文章:《失戀的第五種可能》
延伸閱讀
- Cassidy,Shaver, Mikulincer & Lavy(2009) Experimentally Induced Security Influences Responses to Psychological Pain Read More: http://guilfordjournals.com/doi/abs/10.1521/jscp.2009.28.4.463
- Brsser & Priel,2009 Emotional responses to a romantic partner’s imaginary rejection: the roles of attachment anxiety, covert narcissism, and self-evaluation.77(1):287-325. doi: 10.1111/j.1467-6494.2008.00546.x. Epub 2008 Dec 10.
- Brsser & Priel,2010 Pathological Forms of Narcissism and Perceived Stres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the Univers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Humor Styles
- Carnelley, Israel , & Brennan ,2007 The role of attachment in influencing reactions to manipulated feedback from romantic partners Volume 37, Issue 5, pages 968–986
- Collins, N. L. (1996).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Implications for explana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810-832.
- Rhodes, G., Sumich, A., & Byatt, G. (1999). Are average facial configurations attractive only because of their symmetry?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52-58.
- Dewitte, De Houwer, Goubert & Buysse(2010) A multi-mod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achment-related distress.Biol Psychol. 85(1):149-62. doi: 10.1016/j.biopsycho.2010.06.006. Epub 2010 Jun 18.
- Ford, M. B., & Collins, N. L. (2010). Self-esteem moderates neuroendocrine 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to interpersonal rej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 405-419.
- Mikulincer, Gillath & Shvaer,2002 Activation of the attachment system in adulthood: threat-related primes increase the accessibility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attachment figures.
- Perunovic & Holmes(2008) Automatic accommodation: The role of personality.Volume 15, Issue 1, pages 57–70,
- Gaines, S. O., Jr., Marelich, W. D., Bledsoe, K. L., Steers, W. N., Henderson, M. C., Granrose, C. S., Barajas, L., Hicks, D., Lyde, M., Takahashi, Y., Yum, N., Rios, D. I., Garcia, B. F., Farris, K., & Page, M. S. (1997). Links between race/ethnicity and cultural values as mediated by racial/ethnic identity and moderated by gen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1460-1476.
- Scharfe, E. A., & Bartholomew, K. (1995). Accommodation and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in young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 389-401.
- Park, L. E. (2010). Responses to self-threat: Linking self and relational constructs with approach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4, 201-221.
- Burnette, J. L., Taylor, K., Worthington, E.L., Jr., & Forsyth, D. R. (2007). Attachment and trait forgivingness: The mediating role of angry rumin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2, 1585-1596. doi: 10.1016/j.paid.2006.10.033
- Kachadourian, Fincham & Davila,2004 Forgiveness in Marriag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Family Relations, 55, 415–427. Blackwell Publishing.
- Lawler-Row, Younger, Piferi, & Jones, 2006 The Role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 in Forgiveness Following an Interpersonal Offense.Volume 84, Issue 4, pages 493–502.
- Yarnoz-Yaben, 2009 Forgiveness, Attachment, and Divorce.
- Gordon, Hughes, Tomcik, Dixon & Litzinger, 2009 Widening spheres of impact: the role of forgiveness in marital and family functioning.J Fam Psychol. 23(1):1-13. doi: 10.1037/a0014354.
- Mikulincer, M., Shaver, P. R., & Slav, K. (2006). Attachment,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others, and interpersonal gratitude and forgiveness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M. 25 Mikulincer & G. S. Goodman (eds.), Dynamics of romantic love (pp. 190-215).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 Burnette, Davis , Green ,Worthington & Bradfirld(2009) Insecurity attachmen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mediating role of rumination , empathy, and forgive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6, 276-280.
- Mikulincer, M. (2006). Attachment, caregiving, and sex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behavioral systems perspective. In M. Mikulincer & G. S. Goodman (eds.), Dynamics of romantic love (pp. 23-4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 Finkel, Burnette & Scissors(2007) Vengefully ever after: destiny beliefs, state attachment anxiety, and forgiveness. J Pers Soc Psychol. 92(5):871-86.
- Hannon, Rusbult,Finkel & Kumashiro(2010) In the wake of betrayal: Amends, forgiveness, and the resolution of betrayal.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 (2), 253-278.
- Karremans& Aarts(2007) The role of automaticity in determining the inclination to forgive close other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902–917.
- Luchies, Finkel, McNulty & Kumashiro(2010) The doormat effect: when forgiving erodes self-respect and self-concept clarity.J Pers Soc Psychol.98(5):734-49. doi: 10.1037/a0017838.
- Tran, S., & Simpson, J. A. (2009). Pro-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behaviors: The joint roles of attachment and commi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 685–698.
- Jaremka, Bunyan, Collins& Sherman(2011) Reducing defensive distancing: Self-affirmation and risk regulation in response to relationship threat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Santa Barbara, CA 93106-9660,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