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類
37 篇文章・ 8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7/31
臂神經叢出了腋下以後,會形成四條主要神經來到上肢:分別是肌皮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以及尺神經。我們常聽到的「電腦手」、「腕隧道症候群」,就是正中神經受到壓迫造成的。而所謂的「蜜月手」,理由是因為女伴徹夜枕著男生的手臂睡覺,橈神經長時間被壓迫而酸麻無力,因為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兩情繾綣的新婚階段,才會有「蜜月手」的別名。至於媽媽手、以及為什麼結婚戒指是戴在無名指上?且看看解剖學的角度怎麼說!
・2016/07/30
小小的助聽器,如何把聲音放大?傳統助聽器的原理在於提高入耳聲音的音量,類似吉他的擴大器把彈奏出來的聲音放大,再播送出來的過程。雖然這種助聽器效果不差,但今天的醫學技術還有更高科技的解決方案,像是植入式人工耳蝸。這種裝置可將聲音傳送給聽覺神經,直達大腦。相較之下,人工耳蝸比傳統助聽器的效果更好,患者可以聽見原本聽不清楚的聲音,對語言的理解也更確實。
・2016/07/29
我們常常說看電影的時候充滿著緊張、詭譎的氣氛,近來德國研究發現「氣氛」不只是字面上的抽象含義,更是可以被測量的科學現象。馬克思.普朗克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和約翰.古騰堡大學(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的科學家偵測並分析了電影院裡的空氣,發現不同的電影在放映時分別會在空氣中留有一些獨特的化學跡象。
・2016/07/29
雖然我們不像在北海道牧場長大,畫過《百姓貴族》跟《銀之匙》的漫畫家荒川弘一樣,可以把「沒水喝,不會喝牛奶啊?」這句話豪邁地掛在嘴上,但台灣人大多數人喝過牛奶、吃過奶製品。不過,你知道牛奶的好壞怎麼判斷嗎?為了產出高品質的生乳,酪農又該如何對抗牛牛的兩大敵人——雙「炎(炎熱、乳腺炎)」呢?
・2016/07/28
「科學」為何可以不斷地進步?就是立基於開放性。世界上,任何一位願意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可以從相關資料庫中獲取資料。也就是說,很多東西並不是具有醫師資格的人,才能討論或掌握。「母乳到底能不能促進智力發展?」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我暫時撇除政府政策與親子情感的角度,僅針對科學層面,來討論是否有足夠證據,確認母乳可促進智力的發展。
・2016/07/28
到底這些科學家的腦袋裝了些什麼,才能讓他們在知識與資源相對現代匱乏的年代,想出這些之於當代彷彿外星語言的理論?難道各個都是骨骼精奇、天生神力的學術奇才,用腦袋憑空就能想出這些精美的理論?事實上當然不是如此!其實科學史如果攤開來,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打舊人。如果觀落陰來看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背後一定都有一排臉被打腫腫的前輩們。就拿原子來說好了,最著名的就是道爾吞的原子說。
・2016/07/28
《海底總動員2》裡,搞笑多莉帶著失憶症海底冒險,但是,魚類真的有感情嗎?牠們的生活有可能如此有趣嗎?
・2016/07/27
假如你喜歡游泳、潛水、衝浪、暢快徜徉在大海中的話,你是否曾經想過,你可能正漂浮在某個海洋生物的……排泄物中!?
・2016/07/26
最近國內外科學媒體都用斗大的標題報導有學者發現了沒有線粒體的真核生物,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個極罕見的科學發現。但嚴格來說,實際上應是對真核生物的起源定義與環境因素對演化驅動的重新認識,這故事要從粒線體與真核生物在演化上的關係說起。
・2016/07/26
從英國決定脫離歐盟成員資格後,接下來大家煩惱的就是分家(像是英國無法再擔任歐洲藥物管理局後續的負責單位)、分財產(設在牛津近郊的歐洲聯合科研中心後續的去留問題)以及最讓人擔心的零用錢問題:如果少了爸爸(歐盟)的金援,英國的研究機構是否還能持續創新研究,維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