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奧祕
2195 篇文章・ 4712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1/23
救護野生動物並不簡單,需要注意太多太多細節,單單抱著愛動物的心情是不夠的,《怪獸與牠們的產地》做的事情也是野放,魔法世界那樣做,那我們的世界又是如何做的呢?
・2017/01/21
標本製作是相當耗時、複雜的工作,而且非常辛苦,不過因為熱忱,在工作之餘學習成為標本製作師的他仍然堅持著,為了忠實呈現原有樣貌,復原生命的樣子,「如此才具有教育和研究的價值。」
・2017/01/20
蚯蚓有沒有品種?會不會養一養有近親交配的問題?看完這篇文章你應該可以放心一點
・2017/01/18
「52赫茲」是一隻鯨魚的小名,牠的歌聲比同伴鳴唱的頻率都來得高,甚至可能不被聽見,因此被人們稱做「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雖然真面目仍然深藏在藍海之下,牠的故事卻令人動容而廣為流傳,甚至成為了歌曲和電影的題材。在美國,人們發動群募計畫資助紀錄片的拍攝,希望導演和海洋學家能讓人們能夠再次見到牠,知道牠過得好不好--然而經歷二十幾年的追尋,科學家們卻認為這隻鯨魚可能並不如人們想像的如此孤單,所謂52赫茲鯨魚的孤獨,可能只是我們內心渴望愛與陪伴的投射。
・2017/01/17
關於人類與北極熊的見面史,准將菲普斯(Commodore Phipps)在其 1788 年出版的《陛下諭令前往北極探險之航海誌》中記載了首位歐洲人看到北極熊的經驗,內容極為有趣;到了十九世紀,極地探險家又提供了資訊,《四足動物通史》,讓大眾更了解北極熊。但這故事中包含了許多人與北極熊的血腥衝突。極地歷史,可說是由前人與北極熊的致命衝突譜寫而成的。
・2017/01/16
幫老鼠搔癢癢,順便寫一篇SCI期刊文章登上《科學》期刊,有這麼神奇的事嗎?雖然搔癢聽起來稀鬆平常,卻是一個千年未解的基礎科學議題。在2016年底,德國洪堡大學的兩位神經學家提出一套以大鼠為研究「搔癢」研究材料的實驗方法,還挑戰了過往的觀念:體感皮質神經元不只負責告訴你被搔癢了,還會觸動運動神經元讓你發笑!
・2017/01/12
當孩子出生後,各式各樣的聲音能幫助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研究者指出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建議避免只使用有聲玩具,因為玩具的聲響會佔據親子對話的時機;反之,透過親子共讀能有效增加對話互動的機會,家長除了會唸出書上文字給孩子聽外,還可延伸出與書本主題相關的詞彙,增加語詞的多樣性,進而促進語言發展。
・2017/01/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吳忠信採集臺灣各區蝙蝠,發現因環境污染毒物如農藥及重金屬,累積在蝙蝠體內,破壞中樞神經及回聲定位系統,導致迷航的蝙蝠無法正常在空中捕捉昆蟲或躲避障礙物,逐漸消失在田野中。
・2017/01/08
呻吟、喘氣、呼吸急促,嘴裡喊著「不要快來要去了哎呀我的天」,這就是你對女性性高潮的認知嗎?從一些影視作品或是「愛情動作片」當中,男性女性在床上一起達到性高潮好像是理所當然,但先停下來掃興掃性的認真想一下,不覺得有哪裡不對勁嗎?男性的高潮通常伴隨著射精,對於繁殖下一代有顯著的影響;但若女性性高潮不影響受精、生育等繁殖行為,它又為何會存在呢?
・2017/01/08
猛獁象其實與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不只生存的年代重疊過,更是相依相存,我們的祖先會利用象牙來製作武器、裝飾品等等,壁畫會畫上猛獁象,人類的文化被深深的影響,雖然猛獁象已經滅絕,但是影響人類的種種仍持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