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資訊圖表】抗癌新篇章 之 本庶佑與PD-1

PanSci_96
・2015/06/29 ・293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唐獎本庶佑PD-1 001-02 (1) 唐獎本庶佑PD-1 003-02 (1) 唐獎本庶佑PD-1 002-02 (1)唐獎本庶佑PD-1 004-02 (2)

更多關於本庶佑博士: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快訊【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用免疫系統調控開啟抗癌新篇章
PanSci_96
・2018/10/02 ・76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6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 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致力於癌症免疫治療的詹姆斯•艾利森 (James Allison) 博士和本庶佑 (Tasuku Honjo) 博士。他們所研究的「免疫檢查點療法」(checkpoint blockade) 是癌症免疫療法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一種,原理是利用病人本身的免疫反應機制來對抗癌細胞。

癌細胞之所以能在我們的身體內隨意肆虐,是因為它們會誘使免疫細胞啟動「抑制免疫反應」的訊息傳導,換言之,就是讓免疫反應停擺、放過癌細胞。而兩位博士所研究的免疫檢查點療法則是要阻斷癌症細胞「抑制免疫反應」的訊息,讓免疫細胞得以在腫瘤內部被活化、並順利完成消滅腫瘤細胞的任務。

詹姆斯•艾利森主要研究的標的為免疫系統中作為「剎車」的蛋白質,T細胞中的蛋白質 CTLA-4。他領悟到如果能放開「剎車」則可能促使免疫細胞攻擊腫瘤,開啟了嶄新的「癌症免疫療法」。同時期本庶佑則研究解析 T細胞中的另一種蛋白質 PD-1,並同樣發現其亦有作為免疫「剎車」的功能,他研究的內容爾後成為很有效的癌症免疫療法標的。

此治療法的主要治療靶點,是 CTLA-4 和 PD-1 這兩個免疫抑制受體,如果它們跟各自的配體結合,就會抑制 T 細胞的功能和活動力。所以新藥就是要阻斷 PD-1 或 CTLA-4 的功能,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恢復正常運作、打擊癌細胞。不過,光是依靠免疫系統其實很難完全「消滅」癌症,只是,藉由免疫系統的監控,或許有望降低癌細胞的影響力、讓癌症變成能和平共處的慢性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唐獎本庶佑PD-1 001-02 (1) 唐獎本庶佑PD-1 003-02 (1) 唐獎本庶佑PD-1 002-02 (1)唐獎本庶佑PD-1 004-02 (2)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何走 B 型肝炎治療的最後一哩路–楊懷壹專訪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7/07/23 ・404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90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 型肝炎研究

B 型肝炎是東亞的高致死率流行病,至今台灣仍有 250 萬名帶原者處在肝癌陰影下。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楊懷壹副研究員,投入研究肝炎病毒 20 年,協助建構「肝癌風險計算器」。現在,他與團隊的最新發現,已接近治癒 B 型肝炎的最後一哩路。

自 1996 年加入陳建仁院士的團隊,楊懷壹進入台灣 7 個鄉鎮,徵求 2 萬 4 千名受試者提供檢體,長期追蹤研究 B 型及 C 型肝炎病毒慢性肝炎病患。並建立了肝炎病患罹患肝癌的風險預測評估,改善患者處境、降低國家醫療支出及社會負擔。團隊同時於國際醫學期刊發表了逾 80 篇重要論文,為全球肝炎醫療研究提供重要資訊基礎。

亞太地區隱形死神:B 型肝炎

面對 B 型肝炎,台灣可以算是國際的模範生。

B 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一種 DNA 病毒,其傳染途徑有二。第一種為母子分娩的傳染:由病毒抗原陽性母親(特別是 e 抗原陽性母親),於生產時經由血液、羊水、陰道分泌物傳染給新生兒。第二種則是水平傳染:病毒透過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液製劑,經由皮膚黏膜傷口而傳染。

台灣是 B 型肝炎的高盛行地區,在全面接種疫苗前,居民帶原率約在 15~20% ,目前約有 250 萬名帶原者(病毒表面抗原持續超過 6 個月)。 1984 年台灣開始對 B 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孕婦所生的嬰兒施打 B 型肝炎疫苗,1986 年開始為新生兒全面接種。此後,六歲兒童 B 型肝炎帶原率由 1989 年 10.5% 顯著下降至 2007 年 0.8% 。

雖然 B 型肝炎疫苗已問世,目前全球仍約有三分之一人口(約 20 億人)曾經感染 B 肝病毒,其中 3 億 5 千萬人成為帶原者。圖/iStock

B 肝病毒以亞太地區流行率特別高,其感染人口為 2 億 5 千萬人,約佔全球帶原者總數 3/4 。 25%~40% 的 B 型肝炎帶原者會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等末期肝臟疾病,導致患者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楊懷壹認為, B 型肝炎可說是屬於東亞的流行病,是在地特有的健康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加以專注研究,反而可以在解決 B 型肝炎問題的方法上成為世界的領先者。現在許多西方國家在處理 B 型肝炎問題時,都要向台灣的研究者取經。而楊懷壹參與建構的「肝癌風險計算器」,以及團隊即將發表的「 PD-1 預測 B 型肝炎功能性治癒 」就是奠基於長期研究的重要成果。

科學算命:肝癌風險計算器

肝癌風險計算器可以將「相對」的危險性,轉換成「絕對」的風險估計。

台灣未接種 B 肝疫苗的世代已超過三十歲,是否會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讓許多患者有芒刺在背般的憂慮。而醫療資源應該如何分配給不同處境、病況的患者們,也是重要的公共議題。

楊懷壹在 20 年前開始參與的大規模長期研究在此時發揮效果,他與團隊利用當時陳建仁院士所領導的長期追蹤世代 (REVEAL study cohort) ,研究三芝、竹東、朴子、高樹、馬公、白沙及湖西等 7 個鄉鎮的 B 肝患者病況發展,歸納出 B 型肝炎進展的重要危險因子,成為預測 B 型肝炎慢性患者 5 年及 10 年內肝癌發生機率的風險計算器。

權重計算各種風險因子的「肝癌風險計算器」,自 2010 年開始,協助許多臨床醫師及患者判斷病況及治療。圖片來源/楊懷壹提供 圖/張語辰

楊懷壹針對肝癌危險因子如:性別、年齡、肝癌家族史、酗酒習慣、肝功能指標、 B 型肝炎病毒 e 抗原、 B 型肝炎病毒量以及病毒基因型等臨床指標進行大量樣本統計迴歸,得到各自權重,建構出肝癌風險計算器。

其中以「性別、年齡、肝功能指數、 e 抗原、病毒量」等 5 個指標最為重要,也是現行肝癌風險計算器的構成因子。

「在這些危險因子中,HBV DNA 檢測是最昂貴的,一次就要 2000 元以上,在社區中難以被接受。我們發現可以用表面抗原 HBsAg 「定量」檢測來取代,成本只要 200 元,希望能讓更多人得知自己的肝癌風險」楊懷壹說。現在肝癌風險計算器更已推出 app,讓智慧型手機使用者能夠自行檢測。

運用肝癌風險計算器開發之 App,可讓帶原者定期自我檢測並加以提醒。圖/健康 B 記本 App

最後一哩路的起點:PD-1 應用於慢性 B 肝

透過 PD-1 相關研究,我們或許找到治癒 B 型肝炎最後一哩路的入口。

談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楊懷壹的語氣相當興奮。

計畫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1)蛋白簡稱 PD-1,出現在 T 細胞表面,在免疫系統中具有負向調控(Negative regulation)功能 ,可以抑制 T 細胞活化及增生。楊懷壹說:「 PD-1 可以算是免疫系統的煞車因子。」

PD-1 有二種已知的配體(Ligands): PD-L1 和 PD-L2 。當非淋巴細胞(如肝臟細胞或腫瘤細胞)在其表面表現 PD-L1 蛋白,並與 T 細胞表面的 PD-1 蛋白接觸並發生反應,此 T 細胞便會凋亡,失去免疫功能。

如此機制原本可以保護人體組織免於過度發炎,但也受到狡猾的 B 肝病毒利用,長期下來導致 B 肝病毒相關的免疫系統疲乏(T cell exhaustion),無力消滅肝炎病毒。也因為如此, B 肝病患自動痊癒(指血清中表面抗原消失)的機率相當低;即使以目前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也難以提升治癒率。

目前的臨床抗病毒療法雖然能避免肝炎發展成癌症,但也無法清除病毒。患者必須不斷服藥,依靠外力對抗病毒,若是停藥則有嚴重風險。

(左)HBV 感染細胞可透過表面的 PD-L1 連結 T 細胞表面的 PD-1,抑制 T 細胞。(右)透過 PD-1 抗體及 PDL-1 抗體阻斷連結, T 細胞可以保持活化,發揮免疫功能。資料來源/smartpatients 圖/林任遠、張語辰

楊懷壹眼神發亮地說:「經過反覆地實驗分析,我們發現了血液中可溶性 PD-1 濃度可以準確地預測 B 肝病患是否自動痊癒轉變為非帶原者;血液中可溶性 PD-1 濃度低的 B肝病患有非常高的比例可以發展出對抗 B 肝病毒的免疫力而自動痊癒!」

未來的臨床試驗,將可測試以抗體將 PD-1 及 PD-L1 的結合阻斷。肝炎病毒無法破壞 T 細胞,那麼患者的免疫系統就可以維持活化,自行消滅肝臟中的肝炎病毒,並有助產生抗體。 PD-1 抗體免疫療法的發展,讓所有 B 肝帶原者不僅免於擔憂肝癌,更可以保持清除病毒、最終停藥的希望。

這樣的成果看來令人興奮,但實際上是建立在許多嘗試與挫折之上。對於楊懷壹而言,研究的過程就是建立假說,再不斷挑戰自己的假說。瓶頸是一定會出現的。而負責分析資料的團隊成員潘美虹表示:「遇到瓶頸,就要先喝下午茶,讓心情恢復一下再回來嘗試。」

流行病學:解決社會的健康問題

流行病學不同於一般生醫研究,是與社會、與人相關的,流行病學家必須要走入社區。

這是楊懷壹對流行病學研究的想像與實踐。20 年前剛退伍,就加入陳建仁院士的團隊擔任研究助理,在週末前往各鄉鎮進行社區世代研究個案的追蹤訪視。在數位資訊不普及的時代,社區世代一開始的工作是前往戶政事務所,抄寫所有 30~65 歲居民的聯絡方式,寄信徵求同意。 9 萬名收件者中僅有 2 萬 4 千人願意參與研究。

楊懷壹回憶,當時幾乎每個週末都和台大肝膽腸胃科的醫師們合作,下鄉為研究個案進行超音波檢測,再熬夜整理資料與處理檢體。「很感謝陳建仁老師留下這麼珍貴的研究材料,即使是數萬名受試者交付的檢體,我們也非常謹慎小心地使用,每 10c.c. 會分裝成三管。不過至今歷經了許多血清生物標記的檢測, B型肝炎和 C型肝炎慢性感染研究個案的 1991 至 1992 年收集的基線檢體也幾乎消耗殆盡了。」

在小金門服役時,楊懷壹逐漸確立了自己對流行病學的志趣,進入田野工作所得的觀察,更立體化了他的研究動機。至今仍記得某些受試者,他說,有些人急著想檢測,會打電話來催促研究團隊安排追蹤檢測;有些個案身體惡化的程度則讓人於心不忍。「當時多數人只能宿命性地接受自己得到 B 肝,大多態度消極,實際上也無路可走。有些人會絕望地問『多吃青菜有用嗎?』那當然是沒什麼太大幫助的,當時也沒有抗病毒藥物。」

過往走入社區的經歷讓楊懷壹體悟,自己長期對肝炎的研究「不僅是探索知識而已,同時也為很多人改善切身的問題。」圖/張語辰

楊懷壹分享,有志投入流行病學研究的年輕人們,可以多加探討所在社會各層面的健康問題。反過來說,對於社會、群體健康有好奇心、研究志向的人,也是流行病學界最歡迎的。

至今已擔任多年教職,楊懷壹覺得擔任教師與研究員的最大差別,在於對象。

「面對大學生和面對博士班以上的研究團隊成員,我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對大學生和研究生,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楊懷壹笑說:「剛開始幾乎每週都熬夜做教材,我寧可一開始先辛苦,也不要上台念乾稿、讓課程很無趣,對自己和學生都不好。」

至於研究團隊,則是楊懷壹一起探索新的知識、研究方法的重要夥伴。在團隊成員胡惠涵的籌辦下,連續三年舉辦基因體流行病學研習營,邀請技術最前沿的美國專家,與學員們分享技術與經驗,希望能夠促進更多有志者一起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之路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延伸閱讀

  • 楊懷壹的個人網頁
  • 2013 中研院 open house 科普演講 – 預測慢性 B 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
  •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1998。《台灣B型肝炎疫苗史》
  • 林志陵,高嘉宏,2008。 〈肝癌的流行病學〉,《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雜誌》 24(5), 277-281.
  • Jin, H. T., Ahmed, R., & Okazaki, T. (2010). Role of PD-1 in regulating T-cell immunity. In Negative Co-Receptors and Ligands (pp. 17-37).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 YANG, H., LEE, M. H., & CHEN, C. J. (2011). Predi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isk in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C: review of findings in REVEAL-HBV/HCV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4, 010.
  • Topalian, S. L., Hodi, F. S., Brahmer, J. R., Gettinger, S. N., Smith, D. C., McDermott, D. F., … & Leming, P. D. (2012). Safety, activity, and immune correlates of anti–PD-1 antibody in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26), 2443-2454.

採訪編輯|林任遠 美術編緝|張語辰

CC 4.0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404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資訊圖表】抗癌新篇章 之 本庶佑與PD-1
PanSci_96
・2015/06/29 ・293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唐獎本庶佑PD-1 001-02 (1) 唐獎本庶佑PD-1 003-02 (1) 唐獎本庶佑PD-1 002-02 (1)唐獎本庶佑PD-1 004-02 (2)

更多關於本庶佑博士: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專訪本庶佑:給年輕人的六個C-《勇不放棄》
天下雜誌出版_96
・2015/06/27 ・409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483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讓自己保持專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聽別人的。」(Don’t listen to others.)。專訪中,本庶佑語出驚人。面對未知的挑戰,本庶佑提供給年輕人六個C的建議,這六個C究竟是什麼?

0619hp5

Q:你認為在未來,癌症免疫療法的潛力如何?

過去許多年來,即使是癌症專家也不認為免疫療法是癌症治療的首選,因為效果並不好。但是現在發展出來的PD-1抗體或CTLA-4抗體,是完全不同的策略,我們阻斷了免疫系統的剎車器,活化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症。在這之前是從外部施壓,來消滅癌細胞,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策略。所以現在免疫療法成為最有希望的療法,但還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三○%至五○%的病人可以被治癒,我們在未來還有很多挑戰需要克服。

Q:什麼樣的癌症病人比較適合採用你所說的免疫療法?採用這種療法的時機是要在一開始,或是已經試過其他方法都沒效之後再採用較合適?

其實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辨識各式各樣的腫瘤,所以理論上各種癌症的病患都應該可以適用這樣的療法。不過我們也知道,醫界一般來說是比較保守的,也的確應該這樣子。也因此一開始醫界在選擇納入臨床試驗的病患,大部分都是已經到非常末期,他們已經使用過各種療法都無效,才會被納入我們的臨床試驗當中。理想上,我們認為這樣的療法應該愈早期開始做愈好的,但是我想這還需要時間,一步一步的證明它的療效。

Q:你和艾利森同時獲得唐獎的生醫獎,在第一時間知道世界上有另一個人跟你一樣有類似的發現時,有什麼反應?

我從不覺得我們兩位在彼此競爭,因為我們在做的都是各自獨立的研究,我們所做的事情可以相互幫助,讓我們對這個大的概念有更清楚的理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競爭這件事情到處都有,如果你一心想要拔得頭籌,有時候難免會有點失望。要避免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的做法:第一個方法就是不要去追隨別人做過的研究,想辦法成為第一個發現者;第二個方法就是你去爭取到很多的經費,讓你可以雇用很多的研究人員、科學家來幫你做研究。

Q:目前做基礎研究的學者,是否都有要將研究發展於實際應用的壓力?

關於實際應用的問題,我本來就是學醫的,我一直認為要想辦法對社會有所回饋,也許不見得能夠立即對社會有所幫助,但這樣的想法對我很自然,並不覺得有任何壓力。

 Q:從發現PD-1到研發出抗癌新藥,你如何面對不斷的失敗而不輕易放棄?

我經常跟我的學生建議,要做到六C。第一、你必須有好奇心(curious),你要對科學感到好奇,這是所有故事的開始;再來,你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你需要勇氣(courage)去面對挑戰(challenge);然後你要能持續(continuation),你要能有耐心持續下去;你還需要專注(concentration),你必須聚焦;最後,你必須相信你自己,你需要信心(confidence)。這六個C是我經常告訴學生的。

 Q:在這六C當中,哪一個對你來說最難做到? 

對我來說專注是最困難的,因為外界有這麼多聲音,許多意見,但你必須要專注。要讓自己保持專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聽別人的(Don’t listen to others)。」應該這樣說,你當然要聽別人的看法,但你不能相信別人對你說的每一件事情,你必須要思考。如果你讀了很多別人的研究報告,每個報告都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如果你什麼都信,你可能會很困惑。你傾聽,是為了獲得訊息,但你必須思考,什麼才是合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必須要找出時間讓自己可以專注,每天花五分鐘、十分鐘讓自己靜下來。不論是透過靜坐、冥想或其他方法,要讓自己處在一個地帶(zone),可以跟外界隔絕,讓自己思考。

Q:就你觀察,對年輕人來說,這六C中最難做到的是什麼?       

我認為面對挑戰(challenge)對他們是最困難的。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很窮,日本的經濟才剛剛起色,所以我們不太害怕貧窮,因為我們本來就很窮,所以我們就勇敢的闖一闖,這是我們這一代的特質。

現在,是幸運也是不幸,年輕人傾向走安全的路,避免成為失敗者,所以他們失去了面對挑戰的機會。這一代年輕人變得比較怯懦,這很遺憾。

Q:你一直都在努力研究如何拯救病人、延長病人的壽命,但人終須一死,這會讓你對自己研究的價值感到困惑嗎?

這是很重要的問題。醫學的目的不是要讓人長生不老,醫學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健康的人生。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是受盡病痛折磨而死,或是安詳的離去,這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醫學的終極目的,是讓社會充滿了快樂健康的老人,他們可以工作、擁有健康,而且可以安詳的離世,所以藥物不是要去延長幾天或幾年的生命,預防疾病才是最重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在高齡化社會,醫療應朝哪方面發展,才能達到你期待的讓社會充滿健康快樂,可以安詳離去的老人?

現在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都面臨高齡化的嚴重問題,特別是在日本。這不只是靠醫學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與社會制度更相關。當然,醫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不能只靠個人的努力,整個社會都必須建立一個社群和制度去照顧老人家。同時,家庭的支援系統也非常重要。

舉例來說,我們需要有可以讓老人安居的住宅,因為每個人老了都會有許多行動上的問題或其他障礙,我們必須發展一些通訊的基礎建設,甚至整個城鎮都要幫助老人可以更方便生活。例如,老人無法開車,需要他人協助,交通運輸系統的建立是必要的,這樣每一個人才能便利的生活。

Q:聽說你很喜歡中國哲學,尤其是「渾沌」的觀念?能不能談談中國哲學對你的影響?

我十五歲在讀高中的時候就接觸到中國哲學。我喜歡道家老子、莊子的哲學,但我不喜歡孔子的學說,它有點太僵化了。孔子強調秩序、組織、制度,每個人在社會裡都要對應到一個對的位置上。可是,道家渾沌的概念不一樣,它有無限的可能性,我認為這是思考宇宙天地很好的方法,你可以在其中找到無限的可能與未來。

Q:你覺得日本文化跟中國文化的相似、相異之處為何?

日本顯然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很深,但從差異來看,日本文化專注在事物的細節上,例如日本的刀跟中國的刀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的刀很鋒利,但同時也非常美,就像藝術品一樣。製刀的工匠不只是製作一個武器,也把它當作是藝術品在製造。這種態度,是很獨特的日本文化,幾乎每個日本人,不論在哪個行業,都有非常專注的視野,他們在個人崗位上全力以赴,但是專注得太過頭了,就會失去全面的視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道家的哲學對你的醫學研究有發生影響嗎?

在我研究的生物醫學領域,最主要的哲學就是達爾文主義。達爾文主義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會改變,所有的生物體都會發生基因上的改變、物競天擇。這是很模糊的概念,但它解釋了生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並不穩定,我們幾乎永遠都在改變當中。有些人可以適應完全不同的環境,所以在許多不同的環境中都可以發現生命,當環境改變,有些生物體還是可以存活。

Q:你曾說過,大多數人想到細胞「突變」會覺得是可怕的事情,可是如果沒有細胞「突變」根本不會出現人類。能不能多解釋一下這個說法?

就如我說的,基因的改變是生物演化的根本。所以在遠古以前,最原始的生命開始演化,然後存續到成為今天的基因。但是這些基因並不是穩定的,他們會改變,而環境會根據突變的結果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果沒有突變就沒有改變,我們不會演化成今天的物種。所以,突變當然會帶來像癌症這樣可怕的結果,它不全是好的,但也不全然是壞的。沒有突變就沒有演化,人類就根本不存在。

我們一直在改變,而且必須要改變。所以固定不變的想法到最後也一定會走到終點。

Tasuku Honjo02

Q:能不能談談家庭與父母親對你的影響?

我父親是位醫生,他對我職業的選擇絕對有很大的影響。我母親那邊的親戚也有很多醫生,我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你會很崇拜你父親嗎?

可以這麼說,他很強勢。他認為男孩必須要學會照顧自己,他會給我一些建議,但是當我失敗的時候,他不會拉我一把,他只會等我自己再站起來,這是他基本的教養態度。我是家裡唯一的男孩,我還有個小我六歲的妹妹。在家裡大家都對我妹妹非常溫柔,我感到很忌妒,哈哈。媽媽對我非常好,所以當我犯錯或失敗,她總是鼓勵我。

Q:你這一生中有沒有影響你很深的人生導師?

我在京都大學的時候,很幸運的遇到幾位我的人生導師,其中一位是西塚泰美教授。他告訴我,不要相信出版的論文。所有的論文都可能有錯誤的地方,你必須要有懷疑精神,要自己去發現其中的問題,這是他教導我該有的科學研究態度。這是非常重要的建議,尤其是對很聰明的學生。聰明的學生很容易相信他們所讀到的東西,他們會把這些東西背下來,結果他們有很豐富的知識,卻失去了好奇心。

我遇到的第二位人生導師是我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遇到的萊德爾教授(Philip Leder),我從他身上學到如何呈現你的研究成果。你必須讓別人看懂你的研究,讓別人了解你所做的,並被你說服。這其實是一門藝術,你需要運用一些技術、邏輯以及表達的方法。我的第三位人生導師是唐.布朗。他影響我的就是「不要放棄的態度」,還有很重要的,你必須要能夠問出大問題(big question)。

通常當我們提出個大問題的時候,會引出許多小問題,有些人就會走入這些小路上,而忘了原來提出的大問題。布朗教授提醒我,要跟隨你主要的問題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你覺得要如何呵護或喚起年輕人的好奇心,尤其是當孩子進入中學有考試壓力之後,好奇心就往往被壓抑了?

我認為中學這個階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你給孩子太多的知識,你會扼殺了他們的好奇心。所以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教育,要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幫助他們發展思考的心,而不是一直接受別人給的知識。我們需要給孩子基本的知識,但教太多的細節並不好,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自己找到答案的能力,這是我們要教孩子的。

唐獎點燃了大家對人類文明的信心。我希望PD-1抗體療法也能夠點燃癌症病患的勇氣。

getImage勇不放棄:唐獎得主的故事》,天下雜誌出版。

 

 

 

bca00ea6d0da4043aa7dbb9f94a3d3a8 (1)

 6/29讓你見到唐獎得主本庶佑本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動全程免費,報名由此去:http://www.accupass.com/go/tasuku

天下雜誌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7 位粉絲
天下雜誌出版持續製作與出版國內外好書,引進新趨勢、新做法,期盼能透過閱讀與活動實做,分享創新觀點、開拓視野、促進管理、領導、職場能力、教養教育、同時促進身心靈的美好生活。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資訊圖表】抗癌新篇章 之 本庶佑與PD-1
PanSci_96
・2015/06/29 ・293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唐獎本庶佑PD-1 001-02 (1) 唐獎本庶佑PD-1 003-02 (1) 唐獎本庶佑PD-1 002-02 (1)唐獎本庶佑PD-1 004-02 (2)

更多關於本庶佑博士: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