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加國大學發現能抑制普里昂蛋白感染的化合物

國科會 國際合作簡訊網
・2012/09/05 ・988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6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 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合物,可以抑制大腦中機能失常的蛋白質擴散,這種失能的蛋白質會造成令人類和動物致命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神經退化性疾病,如人類的庫賈氏症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及牛、羊、鹿和麋鹿種群的大腦疾病,都可以溯及機能失常的蛋白質。

亞伯達大學化學研究人員 Frederick West 表示,這種位於大腦中的蛋白質要正常的運作,必須折疊成特定的形狀。

但是當折疊發生難以理解的錯誤,便成為普里昂蛋白 (prion),這個詞源於蛋白質及感染。研究人員不知道蛋白質是如何又是為什麼會發生錯誤折疊,但認為普里昂蛋白對大腦有毒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West 及其團隊已經開發了能將普里昂蛋白從源於大腦的感染細胞中移除的化合物。

West 表示,「在我們實驗室的實驗中,當特製分子被置入感染細胞時,錯誤折疊的蛋白質的數量會減少,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甚至無法檢測到任何剩餘的錯誤折疊的普里昂蛋白。」

West 和亞伯達大學普里昂蛋白與蛋白質折疊疾病研究中心 (Centre for Prions and Protein Folding Diseases) 的同事們表示,這項研究還不是治療法,但確實開啟了開發治療法的大門。

職為普里昂中心主任的 David Westaway 表示,「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將這些化合物注入被普里昂蛋白感染的牛隻。這些初步的化合物並不是為了最終運行的情況而建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West 指出,在這個階段最有希望的實驗化合物實在太大,無法用來治療人類或動物。

West 表示,「要讓藥物通過胃部進入血液中,會受到分子大小的限制。此外,要開發能夠穿越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分子,還需要很複雜的化學作用。」

人體接觸到的普里昂蛋白引起的大腦疾病,只限於庫賈氏症或狂牛病的罕見病例。研究人員表示,在工業化國家中,顯示百萬人中只有一人出現人類感染狂牛病,但花費時間及金錢去研究這種疾病仍然是非常值得的。

West 表示,「普里昂蛋白引起的疾病運作方式非常可能與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罕默症類似,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全球普遍的情形令人憂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研究的 20 萬加元經費來自於隸屬亞伯達創創新生物解決方案 (Alberta Innovates Bio Solutions) 的亞伯達普里昂蛋白研究所 (Alberta Prion Research Institute)。

主要研究作者是普里昂蛋白與蛋白質折疊疾病研究中心的 Charles Mays。其它研究人員任職於亞伯達大學化學系、神經病學系及生物化學系。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生物材料 (Biomaterials) 期刊。

作者: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科技組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Alberta [2012-07-19]

轉載自國科會國際合作簡訊網 [2012-08-2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國科會 國際合作簡訊網
47 篇文章 ・ 3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消滅狂牛症驚悚謠言,催生英國科學媒體中心│科學家與媒體的橋樑(一)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2020/08/17 ・367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91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充斥在新聞媒體或社群上的偽科學謠言,或似是而非的「新發現」,通常都以誇張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目光,並讓多數人深信不疑。誰能擔任這個破除迷思的角色,成為科學家與媒體傳播間的橋樑,為閱聽者導正視聽呢?這一系列文章,將介紹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MC)如何運作,打擊新聞上的偽科學、假訊息。

偽科學與謠言終結者──英國科學媒體中心

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簡稱 SMC)的名氣,遠不如原生於英國、赫赫有名的電視台 BBC,也不如英國《衛報》(The Guardian)那般舉世所知,甚至,英國社會上的普羅大眾也不一定知道,英國 SMC 在許多重大新聞事件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SMC 的 logo。
圖/SMC 官方推特

唯有當科學家有良好的媒體溝通能力,媒體才能報導更好的科學新聞。

國際權威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在其深度報導中,以<關注的焦點>(Centre of Attention)為題介紹這個成立於 2002 年、在科學新聞上無役不與的「科學媒體中心」,以及其中的靈魂人物費歐娜.福克斯(Fiona Fox)。

既是中心主任亦是創始人之一的福克斯,在文章、訪談與報導中談及科學與媒體傳播時,常提到「唯有當科學家有良好的媒體溝通能力,媒體才能報導更好的科學新聞。[1]並以此為中心運作宗旨,致力於提高新聞中的科學知識含量,兼顧科學報導的正確性與即時性。

吃牛肉傳播狂牛症?謠言催生英國 SMC

英國 SMC 的催生期,正是狂牛症肆虐英國,各報頭條充斥各種傳聞的 2000 年。俗稱為狂牛症的病症,在學理上稱為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病源是牛隻染色體中的變異普昂蛋白質(prion protein),造成牛隻的腦神經結構會退化如海綿一般且近百分百致死,且具傳染性。1986 年在英國確認第一起牛隻病例後,媒體爭相報導,然牛隻疫情持續擴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90 年 5 月科學家出來呼籲,因其具傳染性與百分百的致死率,應全面撲殺英國牛隻。同月,英國農業部長召開記者會,宣稱牛肉是安全的,並讓記者拍攝他 4 歲女兒大口咬下牛肉漢堡的畫面。[2]

1992 至 1993 年間,染病牛隻到達高峰,接著便傳出4位畜養牛隻的農場主人,因罹患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新型庫賈氏病(variant Creutzfeldt-Jacob Disease,vCJD)而死亡。 吃牛肉會致死的謠言不脛而走,而「盤子裡的食物會殺人」如此令人難以抗拒的新聞訊息,終於蔓生至家家戶戶,英國社會無人不對此恐慌。

名嘴、政客搶盡版面,專業科學家的聲音呢?

狂牛症事件中,檯面上卻鮮少有研究普昂蛋白質科學家的聲音,倒是政治人物、媒體名嘴、各級政府官員的「專家意見」佔滿版面。

所以到底吃牛肉會不會致死?

沒有專業人員親上火線回答,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這謠言渲染成人人聞之色變的「事實」。然而,2000 年英國農業部所發表的狂牛症報告明確指出 [3],雖在小鼠上確認新型庫賈氏病,是由造成狂牛症的普昂蛋白質而導致,但在人類身上還不能直接確認其因果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當時的科學證據,只能確認人類所患之罕見新型庫賈氏病與狂牛症有關,因為這些患病的人曾暴露於高風險環境從 1990 到 2017 這 28 年來,英國庫賈氏病的統計上,只有 178 人可確認死因或其可能死因為新型庫賈氏病;而 1990 到 2000 年的累積人數,是 80 人 [4]。但這一統計數據與政府報告,完全不能消減英國社會對吃食牛肉的漫天恐懼,於是狂牛症事件重創英國畜牧業,災情更擴及整個歐洲。

重建大眾對科學家與媒體信任,英國SMS誕生

事實上,狂牛症事件不僅重創畜牧業,更凸顯失能的政府治理,並深深破壞了民眾對政府、專家、科學與科學家的信任。

這年,在英國皇家科學研究院(Royal Institution)主任、牛津大學知名神經科學家蘇姍.格林菲爾德(Susan Greenfield),和科學部長森士伯立勳爵(Lord Sainsbury)的號召下,科學界具顯赫研究成果的科學家,與資深媒體編輯和記者紛紛響應,組成 SMC 創立之諮詢委員會,花了近兩年時間,確立英國SMC的定位與角色。

2002 年,旨於重建大眾對科學家與媒體信任的英國科學媒體中心,正式成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狂牛症事件重擊畜牧業,更凸顯政府失能,並危急民眾對於政府、專家、科學與科學家的信任。
圖/pixabay

快速轉介科學家,與媒體配合破除謠言

英國 SMC 在成立之時雖有明確任務,但是怎麼達成目的、該怎麼進行,仍然缺乏明確的路徑。福克斯在英國 SMC 成立十週年所寫的文章中回憶到,那時關切科學在新聞媒體傳播呈現的各方專業人士,紛紛給予意見,表達對中心應如何運作的想法。她舉例,當時頂尖科學家的建議包括「應該專注於推進園藝計畫中的科學」到「作為世界各地科學家參訪英國的接待中心」都有。

經過一輪拜訪、討論與媒體觀察,英國 SMC 確認它的功能應補足科學家與媒體關係之中,最缺乏的一塊:有效溝通

補足科學家與媒體關係之中,最缺乏的一塊:有效溝通。
圖/pixabay

運作 16 年至今,英國 SMC 的專家資料庫中已有約 3,000 位科學家,固定為其撰寫科學新知(或研究報告)的短評與新聞回應,以呈現多元的科學家觀點。若因混沌不明的科學事實未能釐清而產生重大爭議,英國科學媒體中心會第一時間親上火線,邀集專家召開記者會,澄清新聞上的科學謬誤。

科學家提供正確知識,媒體進行專業轉譯

英國 SMC 所扮演的角色,是科學家與媒體的媒合者。說來輕鬆,卻因科學與新聞專業在各自的養成過程中多有差異,雖可說關注的面向都是呈現真相,但是探求真相與呈現的方式卻大相徑庭。英國 SMC 一方面與科學家溝通,指出公共領域若缺乏真正的科學證據與論述,不僅無助於公眾討論,長久下來更可能危害社會凝聚力;公眾愈輕忽科學,也愈可能影響科學社群的研究經費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英國 SMC 與傳播媒體溝通,指出科學證據的產出、呈現方式的理解門檻雖然高,但卻能有效提供掌握問題的背景知識,因此得透過傳播媒體的專業轉譯能力,艱澀的科學知識才有可能為大眾所接受。

英國 SMC 的每日工作重點,便是整理科學家提供的最新研究期刊成果的短評(roundups),如此一來,讀者或媒體便能透過科學家的解讀,正確傳遞此項研究的發現與限制,不會在引用時因不解而誇大,而媒體也常引用此類短評來補充事件的背景知識;二來,希望能呈現相近領域專家,在相同研究上的不同觀點,這些觀點不僅可能有所出入,甚至可能相左,這也反映出科學社群慣常的辯論。

若粗略回顧那似乎是線性發展的科學進程,事實上是時經多年、多個團隊實證研究彼此衝突的結果,再不斷經由科學方法來回否證、累積而成。

黃金三招:即時回應、開記者會、事實查核表

為了做好科學傳播,英國 SMC 有三大重要行動,其一便是在重大事件登上頭條後,展開「即時回應」(rapid reaction),邀請該領域的專家出面澄清新聞謬誤,以書面解釋目前科學發展所能提供的知識背景;其二行動,是召開記者會(briefing),邀請專家提供科學新聞事件的口頭簡報。記者會又分為兩類,一是解釋事件背景及其影響(background briefing),二是發布新的科學研究(news briefing);其三行動,是即時整理出專家回應該事件所能提供的事實查核表(factsheets),並在專家同意之下,提供聯繫方式以供媒體朋友獲得第一手正確訊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以想見這任務難關重重,對於科學媒體中心來說,最艱困的任務莫過於在對的時間點、對的題目上,找到對的科學家。什麼是對的科學家?那不只是這位科學家的研究主題相符,更是他有意願與信任的媒體接觸,且有能力清楚解釋科學證據,讓媒體能從中吸收正確資訊,促成有力的報導。

最重要任務:破壞謠言,阻假消息流竄

最後一項任務也是英國 SMC 最熱中的,便是破壞謠言(crap busting)。英國 SMC 在和科學記者建立信任關係之後,會主動提供可攻破科學假新聞的資料,以及可聯絡之專家,讓謠言在足夠證據下,被即時破壞,防止假消息進一步流竄。

例如說曾有新聞指出西洋菜(watercress)可以降低罹癌風險,英國 SMC 便找到世界首屈一指的癌症科學家,計算出若要用西洋菜抵抗癌症,得吃上很多噸的西洋菜才能有效,雖然此新聞仍登上報紙,但英國 SMC 所提供的資料,能讓讀者保有足夠的懷疑心,不致輕信。

如何說服科學家面對媒體?挑戰接踵而來

對科學家來說,在新聞熱點上為科學研究挺身而出,面對可能抱持敵意的閱聽眾,那要承擔的學術風險、耗費的精力與犧牲的時間,都難以估量。英國 SMC 是如何說服科學家面對媒體?在基改作物、MMR 疫苗是否會導致自閉症的爭議上,又是如何踏浪而行?批評者是如何看待貌似「僅以科學意見為尊」的英國 SMC?英國 SMC 又是如何回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下一篇,會以幾個案例來爬梳這些年英國 SMC 所經歷的大小戰役,以及在光環之外,又是如何飽受批評。

透過傳播媒體的專業轉譯能力,大眾才可能接受艱澀的科學知識。
圖/piqsels

註釋

  1.  福克斯所言之原文為:”The media will DO science better when scientists DO the media better.”
  2.  The Guardian (2000). “BSE crisis: timeline.”
  3.  FAO (2000).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in Great Britain- A Progress Report.”
  4.  NCJDRSU (2018).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IN THE UK.”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46 篇文章 ・ 327 位粉絲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希望架構一個具跨領域溝通性質的科學新聞平台,提供正確的科學新聞素材與科學新聞專題探討。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加拿大對跨海英國狂牛症│食安簡史16:實戰開始
miss9_96
・2019/09/30 ・213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78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品安全近年引發許多焦慮,臺灣的食安政策究竟該如何制訂,才能讓大家吃得安心放心呢?本系列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為例,整理歸納系列文章,邀請大家破關點技,點好點滿成為食安鬥士。


2003 年,加拿大爆出第一起狂牛症,經濟驟跌,估計損失高達五十億美元。

萬事俱備,只欠溝通?加國的風險溝通

在網路尚未興起的年代,電視和報紙是政府熟悉的政令布達管道,但自從數位科技和公民意識崛起,「透明、公開」成了民眾檢視政府的主要焦點,過往「單向宣導」、「專家獨審」的施政方式,逐漸轉變為「雙向溝通」、「專家、公民協同溝通」的年代1

然而,食安管理的風險溝通並非簡易之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接下來我們從加拿大面對狂牛症入侵、戴奧辛鮭魚事件,來探討當時的加拿大在面對食安的風險溝通上,出了什麼問題?

好貴的一堂課,50 億美元一夕蒸發

時光退回 1996 年左右,英國首相首次公開坦承英國牛肉含有致命蛋白,歐陸前後爆發狂牛症的受害者,歐洲各國猶如天翻地覆一般。但大西洋彼岸的加拿大政府面對此事,卻悄然無聲。直到進入了 21 世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3 年 5 月,北美加拿大境內出現第一例狂牛症,加國出口市場立即大幅萎縮、蒙受巨大的損失。截至 2006 年為止,僅管只有 7 個零星的案例,但仍引起天價的經濟損失,文獻評估加拿大光在 2003 年裡就損失了約五十億美元(約當時兩千億台幣)2。但從 1996 年到 2003 年,整整七年裡,難道加拿大政府真的完全沒有準備嗎?

英國紀念狂牛症的郵票。圖/wikimedia

食安簡易分析法:風險評估四象限

食品安全的基石在於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溝通3。而根據美國學者4和我的看法,風險評估可針對「科學上已知危害程度」、「民眾受影響的時間長度」和「受影響人數」劃分成四個象限的圖表。

  • 以 2016 年初在屏東查獲的國興鮮公司販售逾期冷凍雞肉案為例5,此案件的黑心企業屬地方性廠商,代表受害人數的圓圈直徑較小。
  • 由於風險暴露的時間長達數年,所以在代表「民眾受影響的時間長度」的 X 軸上屬於中間的位置;但由於理論上冷凍肉品並不會產生毒素或微生物,所以在科學上的危害度較低,因此列於 Y 軸的最低點。
  • 所以就風險評估的四象限示意圖來看,此食安事件應該會落在第三、四象限之間。
(點圖放大)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四象限圖。圖/作者整理繪製。註:此圖的案例分析僅為範例。

食安事件的「風險評估」以這種四象限視覺化的呈現方式,可以清楚地告訴決策者,目前的食品安全風險影響的範圍到什麼程度,快速地協助決策者能夠將適量的資源投入正確的案件當中

食安簡易分析法:風險溝通四象限

而風險溝通也可以用「爆發的機率」、「爆發的嚴重度(健康/經濟)」和「媒體關注熱度」進行視覺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假設進口肉品進入國內導致台灣牛隻感染狂牛症為例,由於台灣媒體必然會大幅度炒作,因此在「媒體關注熱度」上,圓圈的直徑會極大。
  • 但發生的機率極低,所以在 Y 軸的最底端,但此事件必然對民眾健康和市場經濟會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圓圈將落在 X 軸的最右端,因此最後的位置將在第四象限,形成下圖的型態。
(點圖放大)食品安全風險溝通四象限圖。圖/作者整理繪製。註:此圖的案例分析僅為範例。

而「風險溝通」的四象限劃分法,能讓決策者很清楚、快速的評估未來發生食安危機的可能性、嚴重度以及媒體反應,以利決策者進行下一步的決定。上述的兩種四象限法,是簡單地幫助決策者快速地判斷事態嚴重度的方向之一。然而食安風險管理要考量的因素尚有科學、獨立、透明、溝通技巧6等,仍需要獨立且長期研究的風險研究中心才能夠勝任。

接下來,我們將來看看輕忽風險溝通的加拿大政府,在狂牛症和戴奧辛鮭魚的衝擊下,疏忽了什麼呢?

下一篇請見:加拿大風險溝通的失敗案例│食安簡史17:實戰開始

參考資料

  1.  放寬三聚氰胺標準 台衛生署長辭職。BBC新聞網
  2. 食品科技與安全:三聚氰胺。中華民國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3. 蔡英文「新政百日」專題評論:林雨蒼:太陽花、公民參與,與想溝通的小英。端傳媒
  4. William Leiss, Anne‐Marie Nicol (2006) A Tale of Two Food Risks: BSE and Farmed Salmon in Canada.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9, 891-910
  5. 林昱梅 (2015) 論食品安全管理法制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中華民國
  6. 風險管理與溝通研討會。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2016年4月25日
  7. 過期冷凍雞肉改標重賣 黑心廠商聲押。蘋果日報
  8. 不會說人話的政府,造成民間對政策極大誤會:金管會「限縮」電子支付總額的真相。火箭科技評論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14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加拿大風險溝通的失敗案例│食安簡史17:實戰開始
miss9_96
・2019/09/30 ・163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96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品安全近年引發許多焦慮,臺灣的食安政策究竟該如何制訂,才能讓大家吃得安心放心呢?本系列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為例,整理歸納系列文章,邀請大家破關點技,點好點滿成為食安鬥士。

英國活羊造成加拿大狂牛症?

根據文獻,早在 1994 年時,加拿大政府就開始評估歐洲的狂牛症對加拿大的影響。當年的報告指出,由於加拿大的商家進口英國活羊,因此狂牛症確實有感染加拿大牛群的風險。該報告同時建議政府做政策的應對,以減少民眾恐慌和貿易損失,可以得知加拿大在歐洲狂牛症疫情的初期就有了科學的研究。

然而,加拿大政府最大的問題就在風險管理的最後一里路:風險溝通。

1994 年的狂牛症報告僅限於政府體制內閱覽,並未公開此研究,更沒有與牧場主和民眾討論相對應的策略1,因此當加拿大境內爆發狂牛症時,牧場主和人民立刻陷入了恐慌之中。

害怕民眾玻璃心,政府不敢說實情?

從 1994 年到 2003 年疫情爆發為止,加拿大政府裡至少有三份針對狂牛症的研究報告1,而這些報告裡都不約而同認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狂牛症出現在加拿大境內的可能性極低。
  • 但倘若不幸爆發狂牛症,則加拿大的經濟損失將十分巨大。

但加拿大政府從未和牧場主、民眾討論如何應對狂牛症的發生。為什麼加拿大政府要隱匿狂牛症可能會在國內爆發的可能性呢?或許政府不是故意要隱藏消息?有研究者推論公務機關的想法是「民眾們可能會過度恐慌!」但在資訊流通的現今,政府已經不可能完全隱匿訊息,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發現到隱匿只會導致更糟的結果!

罹患狂牛症的牛隻會失去行動控制能力,試圖站立但卻會失敗。圖/wikimedia

如同中國政府隱匿 SARS 疫情、英國政府隱匿狂牛症疫情、屏東縣政府低估餿水油案2等,可以發現政府在處理負面事件時,如果採取不願交流、不善溝通、擔心選票流失的心態,其最終結果將會陷入大爆炸的負面結果,一如當年的 SARS 引爆進而導致全球流行;而狂牛症、餿水油案導致執政黨下台,都可以看到隱匿新聞後的政府,反而則需要耗費數倍的功夫才能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心。

記取教訓,加國食安評估重新上路

綜觀來看,加拿大在處理狂牛症時做錯了什麼呢?首先:輕忽狂牛症的潛伏期。狂牛症的病原體是一種極為頑強的蛋白質:普立昂 (prion),不僅可在動物身上可以潛伏數年之久3,而高溫、化學性溶劑都難以消滅它。因此一但染病的牲畜進入加拿大,可能會潛伏多年後再突然爆發。

再者:「機率很小」≠「不會發生」。在加拿大的科學評估中,將狂牛症爆發的可能性定位為「機率很小」,因此忽略了狂牛症的威脅。但食安管理並非僅考量單一因素,對加拿大而言,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之一,因此狂牛症同時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爆發機率很低
  • 經濟損失巨大
  • 影響民眾人數多
  • 媒體關注度高的食安問題。

而當年加拿大政府手上雖然有科學報告,卻僅考量了「爆發機率很低」,忘了考量其他的層面,因此才會覺得可以忽略狂牛症,最終導致了嚴重的損失。因此加拿大在學取教訓後,現採取了比四象限劃分法更複雜的模式,並考量議題在媒體圈的發酵力,進而評估每次的食安事件管理策略。

(點圖放大)現加拿大的食安風險初步評估表4,5。圖/作者繪製。

下一篇請見:全新物種──加拿大養殖鮭魚│食安簡史18:實戰開始

參考資料

  1. William Leiss, Anne‐Marie Nicol (2006) A Tale of Two Food Risks: BSE and Farmed Salmon in Canada.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9, 891-910
  2. 老農5次檢舉無效 為什麼。蘋果日報
  3. 呂旭峰、薛樹清、陳媛孃。動物普粒子疾病。控制感染雜誌
  4. 徐进、刘秀梅、樊永祥、于庆华、张凤、张琪、赵雪莲 (2007) 加拿大食品召回管理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545
  5. 何翔,张伟力,韩宏伟,杨华,郑贵森,康凤琴 (2008) 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概况。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16-221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14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