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11
3

文字

分享

0
11
3

全球暖化是假的?盲目追求平衡報導恐放大證據薄弱的推測│科學家與媒體的橋樑(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2020/09/28 ・496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622 ・十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充斥在新聞媒體或社群上的偽科學謠言,或似是而非的「新發現」,通常都以誇張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目光,並讓多數人深信不疑。誰能擔任這個破除迷思的角色,成為科學家與媒體傳播間的橋樑,為閱聽者導正視聽呢?這一系列文章,將介紹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MC)如何運作,打擊新聞上的偽科學、假訊息。

BBC 退休記者 Peter Sissons。
圖/wikipedia

2009 年 6 月,彼得.西桑斯(Peter Sissons)從英國廣播公司(以下簡稱 BBC)退休,告別他在 BBC 20 多年的新聞生涯。這些年來,西桑斯曾擔任記者、廣播新聞主持人、第四頻道(Chanel 4)的新聞主播,他在播報台上的身影極具時代意義,新聞同仁無不懾服於他臨危不亂、清晰而沉著的播報姿態。唯有一次他遭受輿論批評,是 2002 年英國女皇的母親逝世,他正襟危坐在主播台上向全英國人民宣告與皇室同哀的消息,卻不及換上黑色領帶,那條他繫在前胸的勃根地酒紅色領帶,在全國哀悼的同時,成了批評者不願放過的標的。

英國BBC前主播不相信全球暖化,批新聞台政治正確

2011 年,西桑斯出版回憶錄《當一扇門闔上》(When one Door Closes),[1] 一改 BBC 當家主播可靠沉穩的姿態,大力抨擊 BBC,以最嚴厲的口吻指稱「BBC 成了氣候變遷狂熱者的宣傳機器」。

他認為在 BBC 新聞台,政治正確與否的重要性,已經高於對新聞最基本的要求。一開始他只是不滿氣候變遷的報導只有單方面的故事,即「全球暖化正在發生」,而環境記者卻忽略氣候系統的複雜多變,只消用典型的 2 分鐘剪輯便完成報導。西桑斯後來更加不滿支持全球暖化的篇幅,遠高過反對者的聲音,在書裡他說「那實際上根本是零」。

他認為不論反對者的聲音多麼邊緣,都應該被聽見、在報導中佔有一席位置。他說:「對我來講,最讓人擔憂的,是全球暖化這題,它政治正確凌駕新聞價值的頻率在過去 10 年不斷增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eter Sissons 所著的《When One Door Closes》。
圖/amazon

但科學證據不斷指出,全球暖化確切發生

事實上,全球暖化的科學證據每年都重複驗證這影響全球的現象確切發生,且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持續擴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 1988 年成立,[2] 這個專門小組每年審視全球的氣候變遷科學研究,並做出當時決議;1990 年,第一份報告書即指出,[3] 當時的科學模型發現全球溫度逐年增加,只是模型所預測的時間和程度仍不確定,呼籲要跨國合作才能更理解全球暖化並減緩暖化速度;聯合國於 1997 年簽定「京都議定書」,具體訂出全球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

1990 年代末,科學證據逐漸累積、茁壯,在在指出全球暖化是不爭的事實。1998 年,剛從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拿到博士學位,正在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麥可.曼恩(Michael Mann),與同事共同發表一篇期刊論文,[4] 他們利用樹木年輪資料所建造出的氣候模型,可往回窺探 6 個世紀的氣候改變。

這個模型計算出溫室氣體濃度、太陽輻射、火山氣懸膠體等因素,都促成了前 400 年的氣候變異;但 20 世紀以來,很可能推升全球溫度的主要原因,是疾速上升的溫室氣體濃度。這篇發表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論文,很快獲得學界與媒體的注意,文中呈現的氣候變化圖表,也有了全球知名的稱號,為「曲棍球棒曲線」(Hockey stick graph)

這份研究的成果直指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肇因氣候暖化的元凶,又稱人為氣候變遷論(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在有更多證據支持這個結論之前,這篇論文已掀起學界與媒體的討論。最積極挑戰這一研究結果的,無疑是首當其衝的化石燃料產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桑斯在 BBC 退休前的那 10 多年,正是這篇論文發表後,支持與反對全球暖化的陣營互相拉鋸的關鍵 10 年。西桑斯對全球暖化的懷疑,並非毫無來由。

圖一:左為著名的曲棍球棒曲線,20世紀開始急速升溫的全球溫度,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碳排放所導致。右為氣候科學家麥可.曼恩與他用來建構氣候模型的樹木年輪。[5]

爆出「氣候門」,科學家遭指捏造「人為氣候變遷」證據

就在西桑斯宣布退休後的幾個月,2009 年年底,聯合國根據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即將召開第 15 屆締約方會議(COP15)。會議前幾週,幾千封電子郵件和檔案資料夾被駭出,複製到多個網路位置。駭客攻擊的單位是東安格里亞大學氣候研究小組(Climate Research Unit,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伺服器,竊取了跨國氣候科學家的書信往來,也包括他們的實驗資料。

首先揭露這些內容的,是氣候變遷懷疑論者詹姆斯.德林波爾(James Delingpole)。德林波爾是英國的記者、政治評論家與小說家,他在 2009 年 11 月 20 日的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發表文章《氣候門:人為氣候變遷的最後一根棺材釘?》,[6] 借用最廣為人知的醜聞事件「水門案」(watergate),為這些電子郵件起了易於記誦更易於傳播的名字。

文中,德林波爾「舉證歷歷」,說明氣候科學家如何操弄資料,指稱人為氣候變遷是捏造出來的陰謀。他摘取了電子郵件中的段落,包括曼恩說自己用了點「小伎倆」(trick)來整理資料等。德林波爾捕風捉影排版了這些私人信件的片段,並加以點綴,提到「其實地球正在降溫」,而且「轉換綠能會提高稅額並增加電費」;他認為,人為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其實是科學家偽造的,目的是獲取龐大的政治利益與金錢報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調查發現科學家並未捏造研究,但民調已出現改變

可以想見,2009 年第 15 屆締約方會議在「氣候門」文章發表後的 10 天召開,在哥本哈根的會議現場,媒體的關注焦點都圍繞著「科學家的陰謀」打轉。原本就仰賴政治折衝合作的氣候變遷議題,這次不只是角力,雙方陣營所牽涉的利益結構,也一次浮上了檯面。2010 年,英國下議院的科學與技術委員會(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調查整起事件,宣布並無捏造與不法;另一由多位科學家聯合組成的獨立調查小組,也沒有發現任何缺失。

但為時已晚,由 BBC 主持的民調結果顯示,2009 年 11 月至 2010 年 2 月,英國民眾同意「氣候變遷大多是人為造成」的比例,從 50% 降至 34%;而這一結果也與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相符:2009 年的下半季,氣候變遷懷疑論者的比例顯著上升了。

自從曼恩發表了曲棍球棒曲線,到氣候門事件爆發,已經過了 10 年。這 10 年來,支持全球暖化的科學證據、期刊文章,重複說著同一個故事:整體而言,地球在增溫,而且沒有停下的趨勢。

但隨著科學證據愈清晰,懷疑論者的聲量也愈響亮。這群「反對全球暖化」的人,其實沒有提出任何一篇挑戰全球暖化的科學研究論文,卻能成功販賣懷疑,動搖大眾認知的氣候變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候變遷懷疑論者透過出版書籍傳播,而非需要同儕審查的期刊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環境社會學家萊利.唐萊普(Riley E. Dunlap)和美國中央佛羅里達大學政治學者彼得.雅克(Peter J. Jacques)發現,[7] 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又或稱氣候變遷否定論者(climate change deniers)的論述,主要的傳播渠道是大眾出版書籍。他們繞過了需要同儕審查的科學期刊,用更平易近人的語言來包裝懷疑,利用出版網絡散播出去。

這篇由上述兩位學者於 2013 年發表的研究發現,1982 年有一本以早期氣候科學為基底的書籍,討論二氧化碳可能對大氣的助益;除此之外,一直到 1988 年都無任何挑戰氣候變遷的書籍出版。

但 1988 年聯合國成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後,幾乎每年都有個位數的類似出版物,直到 2007 年,每年有十多本,氣候門事件發生的 2009 年,出版了 21 本。這些書籍作者有的是自然科學背景,有的專攻政治社會學,他們直接對民眾說話,提出的論述皆以「懷疑」為核心,由化石燃料產業資助的保守派智庫為後盾,大量產製科學不確定性,認為現在的科學證據還不足夠、不能驅使政府制定氣候政策。

圖二:唐萊普和雅克研究中,整理的氣候變遷懷疑論大眾書籍數,Y 軸是出版書籍數,X 軸是年份。[8]

一味追求平衡報導,易放大證據薄弱的推測

氣候變遷否定論者的論述方式,不是提出可供同儕審查的研究;他們質疑氣候科學的資料和研究方法,攻擊氣候科學家的誠信來強化煽動力道。氣候變遷懷疑論者質疑地球是否真的暖化,質疑人為活動是導致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也質疑氣候暖化的嚴重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1990 年代末到 2011 年,西桑斯經年累月懷疑氣候變遷真實性的時間點,正是保守勢力不斷增強影響力的關鍵幾年;在英國SMC主任費歐娜.福克斯(Fiona Fox)的經驗中,西桑斯認為氣候變遷報導沒有涵蓋到氣候變遷懷疑論觀點是無稽之談。

就在西桑斯出版回憶錄的後 2 天,福克斯在 BBC 專欄上直接回應。[9] 她說,科學媒體中心處理氣候變遷的 8 年來,從來不缺記者基於「平衡報導」的立場,要求訪問懷疑論者。甚至,她也細數了多位 BBC 讀者熟悉的懷疑論專家,他們即時提供記者平衡報導的需要。

福克斯再次提醒,科學報導中無論如何都力求平衡觀點是危險的。她說,「對我而言,過去 10 年裡,科學報導的挫敗就在於當時英國社會有超過 6 成的民眾認為,生醫科學界有一半的學者不同意 MMR 疫苗是安全的;但事實上不是。」

福克斯認為,報導的確需要多元聲音,像是重要的事情如氣候變遷的影響地區與程度、長遠的應對規劃,以及科學界真正的辯論。未經深思的平衡報導容易讓大眾錯認「科學界的共識」,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環境科學副教授馬克斯威爾.博伊可夫(Maxwell T. Boykoff)認為,當大眾媒體錯誤再現了這些科學門外漢的觀點,便是誤導了大眾和政策制定者,使這些社群花費珍貴的力氣辯論虛幻議題,對整體社會毫無益處。[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ikrepo

2012 年,曼恩出版第一本大眾書籍,[11] 說明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研究限制、方法和重要性;也一次回應了氣候門事件的始末,包括氣候科學家如他自己這些年遭受的攻擊甚至死亡威脅。

科學家正面迎戰假消息,確保溝通管道暢通

自從 2009 年氣候門事件以來,氣候科學家學習離開熟悉的學術領域,使用大眾語言溝通科學發現,他們接受媒體專訪、參與紀錄片、發表專欄文章,將大眾誤解氣候科學的危機,轉為重述科學事實的機會。英國SMC 趁著全球媒體都在關注氣候門事件的浪潮上,邀請頂尖的氣候科學家舉辦記者會,正面回應記者的詢問;當媒體錯誤報導,即時發布正確消息;面對科學不確定性也不回避,「不要冒著不誠實和過度宣稱的風險,」福克斯說。一旦科學家與媒體的管道暢通,才有機會真正扭轉偏見與錯誤。

出版曲棍球棒曲線至今已 20 年,將近 9 成以上、數千篇的研究論文都支持人為氣候變遷理論;[12] 2019 年 5 月,英國衛報的報導指引認為「氣候變遷」已不再適用現實狀態,應該改為「氣候危機」或「氣候緊急情況」(climate crisis or climate emergency)[13] 才能反映全球面臨的威脅。

時至今日,回望曼恩等人被惡意指控的信譽問題,再回首大眾出版書籍所傳播的懷疑論點,只是再次顯示了科學因為困難,而讓傳播更為艱困,使惡意和錯誤能趁虛而入。報導如何重現真實,科學家如何克服溝通門檻,而讀者又該如何培養自己的識讀能力,將是資訊爆炸的今日,沒有人能輕忽的重要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釋

[1] Sissons, P. (2011). “The BBC became a propaganda machine for climate change zealots, says Peter Sissons… and I was treated as a lunatic for daring to dissent”. The Daily Mail, 2011/02/09. 2020/01/20 檢閱。

[2]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介紹。2020/01/20 檢閱。

[3] Houghton, J. T., Jenkins, G. J., & Ephraums, J. J. (1990). “Climate change: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Cambridge Univ. Press.

[4] Mann, M. E., Bradley, R. S., & Hughes, M. K. (1998). “Global-scale temperature patterns and climate forcing over the past six centuries”. Nature, 392(6678), 779-787.

[5] Brumfiel, G. “Academy affirms hockey-stick graph”. Nature 441, 1032–1033 (2006) doi:10.1038/4411032a

[6] Delingpole, J. (2009). “Climategate: the final nail in the coffin of ‘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 The Daily Telegraph, 20. 2020/01/20 檢閱。

[7] Dunlap, Riley & Jacques, Peter. (2013). “Climate Change Denial Books and Conservative Think Tanks”.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7. 699-731. 10.1177/0002764213477096.

[8] 同註 7。

[9] Fox, F. (2011). “Why Peter Sissons is wrong about BBC climate coverage”. The BBC, 2011/02/08. 2020/01/20 檢閱。

[10] Boykoff, M. T. (2013). “Public Enemy No. 1?”.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7(6), 796–817. doi: 10.1177/0002764213476846

[11] Mann, Michael E. (2012). “The Hockey Stick and the Climate Wars: Dispatches from the Front Lin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2] Cook, J., Oreskes, N., Doran, P. T., Anderegg, W. R. L., Verheggen, B., Maibach, E. W., … Rice, K. (2016). “Consensus on consensus: a synthesis of consensus estimates on human-caused global warm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1(4), 048002. doi: 10.1088/1748-9326/11/4/048002

[13] Carrington, D. (2019). “Why the Guardian is changing the language it uses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e Guardian, 17. 2020/01/20 檢閱。

  • 責任編輯:YP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46 篇文章 ・ 328 位粉絲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希望架構一個具跨領域溝通性質的科學新聞平台,提供正確的科學新聞素材與科學新聞專題探討。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純淨之水的追尋—濾水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7 ・314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BRITA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確定你喝的水真的乾淨嗎?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圖片來源 / freepik)

幸運的是,現代自來水處理系統已經讓我們喝不到這種「肉眼可見」的污染物,但問題可還沒徹底解決。面對 21 世紀的飲水挑戰,哪些技術真正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 世紀的歐洲因為城市人口膨脹與工業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挑戰。當時多數城市的供水系統仍然依賴河流、湖泊,甚至未經處理的地下水,導致傳染病肆虐。

1854 年,英國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透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倫敦某口公共水井與霍亂爆發直接相關,這是歷史上首次確立「飲水與疾病傳播的關聯」。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各國政府對供水系統的態度,促使公衛政策改革,加速了濾水與消毒技術的發展。到了 20 世紀初,英國、美國等國開始在自來水中加入氯消毒,成功降低霍亂、傷寒等水媒傳染病的發生率,這一技術迅速普及,成為現代供水安全的基石。    

 19 世紀末的台灣同樣深受傳染病困擾,尤其是鼠疫肆虐。1895 年割讓給日本後,惡劣的衛生條件成為殖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1896 年,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他本人曾參與東京自來水與下水道系統的規劃建設,對公共衛生系統有深厚理解。為改善台灣水源與防疫問題,他邀請了曾參與東京水道工程的英籍技師 W.K. 巴爾頓(William Kinnimond Burton) 來台,規劃現代化的供水設施。在雙方合作下,台灣陸續建立起結合過濾、消毒、儲水與送水功能的設施。到 1917 年,全台已有 16 座現代水廠,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為台灣城市化奠定關鍵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BRITA

進入 20 世紀,人們已經可以喝到看起來乾淨的水,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科學家如今發現,水裡仍然可能殘留奈米塑膠、重金屬、農藥、藥物代謝物,甚至微量的內分泌干擾物,這些看不見、嚐不出的隱形污染,正在成為21世紀的飲水挑戰。也因此,濾水技術迎來了一波科技革新,活性碳吸附、離子交換樹脂、微濾、逆滲透(RO)等技術相繼問世,各有其專長:

活性碳吸附:去除氯氣、異味與部分有機污染物

離子交換樹脂:軟化水質,去除鈣鎂離子,減少水垢

微濾技術逆滲透(RO)技術:攔截細菌與部分微生物,過濾重金屬與污染物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技術相互搭配,能夠大幅提升飲水安全,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濾芯始終是濾水設備的核心。一個設計優良的濾芯,決定了水質能否真正被淨化,而現代濾水器的競爭,正是圍繞著「如何打造更高效、更耐用、更智能的濾芯」展開的。於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到底該如何確保濾芯的效能?

濾芯的壽命與更換頻率:濾水效能的關鍵時刻濾芯,雖然是濾水器中看不見的內部構件,卻是決定水質純淨度的核心。以德國濾水品牌 BRITA 為例,其濾芯技術結合椰殼活性碳和離子交換樹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氯、除草劑、殺蟲劑及藥物殘留等化學物質,並過濾鉛、銅等重金屬,同時軟化水質,提升口感。

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非原廠濾芯也悄然湧現,這不僅影響濾水效果,更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據消費者反映,同一網路賣場內便可輕易購得真假 BRITA 濾芯,顯示問題日益嚴重。為確保飲水安全,建議消費者僅在實體官方授權通路或網路官方直營旗艦店購買濾芯,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濾芯產品讓自己的身體當過濾器。

辨識濾芯其實並不難——正品 BRITA 濾芯的紙盒下方應有「台灣碧然德」的進口商貼紙,正面則可看到 BRITA 商標,以及「4週換放芯喝」的標誌。塑膠袋外包裝上同樣印有 BRITA 商標。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底部則標示著創新科技過濾結構。購買時仔細留意這些細節,才能確保濾芯發揮最佳過濾效果,讓每一口水都能保證潔淨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 (圖片來源 / BRITA)

不過,即便是正品濾芯,其效能也非永久不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濾芯的孔隙會逐漸被污染物堵塞,導致過濾效果減弱,濾水速度也可能變慢。而且,濾芯在拆封後便接觸到空氣,潮濕的環境可能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如果長期不更換濾芯,不僅會影響過濾效能,還可能讓積累的微小污染物反過來影響水質,形成「過濾器悖論」(Filter Paradox):本應淨化水質的裝置,反而成為污染源。為此,BRITA 建議每四週更換一次濾芯,以維持穩定的濾水效果。

為了解決使用者容易忽略更換時機的問題,BRITA 推出了三大智慧提醒機制,確保濾芯不會因過期使用而影響水質:

1. Memo 或 LED 智慧濾芯指示燈:即時監測濾芯狀況,顯示剩餘效能,讓使用者掌握最佳更換時間。

2. QR Code 掃碼電子日曆提醒:掃描包裝外盒上的 QR Code 記錄濾芯的使用時間,自動提醒何時該更換,減少遺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LINE 官方帳號自動通知:透過 LINE 推送更換提醒,確保用戶不會因忙碌而錯過更換時機。

在濾水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濾芯已不僅僅是過濾裝置,更是智慧監控的一部分。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濾水設備,成為了健康生活的關鍵。

人類對潔淨飲用水的追求,從未停止。19世紀,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污染問題加劇並引發霍亂等疾病,促使濾水技術迅速發展。20世紀,氯消毒技術普及,進一步保障了水質安全。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濾水技術透過活性碳、離子交換等技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讓每一口水更加潔淨與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 BRITA)

今天,消費者不再單純依賴公共供水系統,而是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濾水設備。例如,BRITA 提供的「純淨全效型濾芯」與「去水垢專家濾芯」可針對不同需求,從去除餘氯、過濾重金屬到改善水質硬度等問題,去水垢專家濾芯的去水垢能力較純淨全效型濾芯提升50%,並通過 SGS 檢測,通過國家標準水質檢測「可生飲」,讓消費者能安心直飲。

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減少水污染,並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乾淨水源。科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應該成為守護未來的承諾。濾水器不僅是家用設備,它象徵著人類與自然的對話,提醒我們水的純淨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的責任和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符合濾(淨)水器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規範所列9項「金屬元素」及15項「揮發性有機物」測試
*僅限使用合格自來水源,且住宅之儲水設備至少每6-12個月標準清洗且無受汙染之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末日模擬!從氣候變遷到核戰爭,人類未來將走向哪個結局?
PanSci_96
・2024/11/19 ・195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模擬的末日場景

隨著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全球的政治局勢日益緊張,世界上各國的承諾屢屢在國際會議中被辜負,戰爭的結束也似乎遙遙無期。警示世界末日的「末日鐘」越來越接近午夜,人類與地球的未來變得越來越悲觀。

這並非一種刻意的悲觀,而是基於氣候變遷和人類衝突升溫的現實。許多人或許和我一樣好奇,末日會不會真的臨近?如果會,那又會是什麼樣的場景?是氣候徹底失控的《明天過後》?還是生態浩劫後的全面沙漠化,需要武力生存的《沙丘》和《瘋狂麥斯》?或者是核戰之後,所有人生存在廢墟中的《異塵餘生》?

我們的未來走向尚未確定,但科學家已經率先模擬了不同的可能結局,讓我們可以一窺未來的模樣。這些模擬告訴我們,如果人類繼續走某些路徑,地球的結局將是如何。至於我們是否能避免這些結果,就得由全體人類共同決定。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如何模擬出整顆星球的氣候變化?

要模擬整顆星球的大氣變化是一項龐大的任務,至少需要三大要素:理論、資料、和計算資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人類對氣候系統的物理和化學模式需要有足夠的了解,也就是大氣理論必須足夠完備。其次,需要足夠多的資料來模擬整個行星。這些資料包括地球半徑、自轉速度、海洋分布、太陽輻射、大氣成分等等,甚至是地表的狀況與地形。台灣的中央山脈就能影響到西太平洋的颱風走向,進而影響整個東亞的氣候。如果希望盡可能還原地球的真實情況,還需考量海洋的垂直溫度分布、植物分布導致的生物地球化學反應等。

最後,還需要強大的計算資源,也就是超級電腦。由於資料量龐大,每個參數的小誤差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影響到預測結果。因此,科學家通常會微調各項參數,並對每組參數進行多次計算,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運算能力。

模擬沙丘中的荒漠星球

科幻小說《沙丘》中的厄拉科斯,經布里斯托大學模擬,揭示未來氣候可能。圖/wikimedia

科幻小說《沙丘》中的厄拉科斯(Arrakis)是一顆完全荒漠化的星球,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亞歷山大·法恩沃斯等人曾對這顆星球進行了模擬。他們使用在研究地球氣候變遷時使用的氣候模型,並結合小說中的設定,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和臭氧含量等,模擬了 500 年後的厄拉科斯氣候。

模擬結果顯示,厄拉科斯的赤道和熱帶地區夏季高溫達 45 度,冬季不低於 15 度。而高緯度地區則更為極端,夏季高溫可達 70 度,冬季最低可達 -75 度。由於大氣濕度和雲層的存在,極地反而比赤道更溫暖。此外,儘管小說中描述厄拉科斯幾乎沒有降雨,但模擬顯示高緯度和山區仍會有少量降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結果顯示,科學家不僅愛科幻,也樂於用科學方法來驗證科幻中的設定。這些模擬能讓我們更了解地球的氣候系統,並讓我們警惕荒漠化的危機。

核戰後的世界:核冬天的可怕景象

如果人類全面爆發核戰爭,戰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研究顯示,大規模的核武攻擊將產生大量的輻射塵和煙灰,進入大氣層並遮蔽陽光,導致「核冬天」的到來。

2019 年的一篇研究模擬了美俄之間的全面核戰爭,結果顯示,爆發後的第一年,全球氣溫將大幅下降,北半球的夏季溫度將下降 25 度,冬季氣溫則會降至零下,植物生長期縮短至僅剩 25 天。煙灰遮蔽陽光,導致全球糧食供應崩潰,第二年可能有 50 億人面臨飢餓。

這些模擬結果告訴我們,全面核戰將帶來毀滅性的後果,核冬天將使人類無法正常生活,這是真正的末日場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核戰模擬顯示,氣溫驟降與糧食崩潰將致全球大饑荒。圖/envato

地球的未來會是如何?

地球未來的命運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如果我們對氣候變遷置之不理,兩極冰帽將完全融化,海平面上升,許多沿海地區將被淹沒。雖然不至於像《水世界》中那樣極端,但低地區域的居民將面臨嚴重的生存挑戰。

如果人類選擇繼續衝突,甚至爆發毀滅性戰爭,我們的未來將如《瘋狂麥斯》或《異塵餘生》般,生存在廢墟中,面對乾旱、糧食短缺與持續的環境破壞。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鎖定每一個科學大事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新北「氣候行動徵件」活動總獎金 8 萬元 號召青年展開行動成為氣候領袖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5/23 ・124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球正面臨急遽的氣候變遷,世界公民必須共同面對,環保局發布「新北 2024 國際青年氣候行動論壇——氣候行動團隊創意徵件」,鼓勵臺灣青年從校園或社區出發,針對觀察到的環境問題提出行動方案,入選隊伍將獲得專業導師指導並帶領實踐提案內容,最終勝出者不只可獲新臺幣 4 萬元獎勵金,更有機會放眼國際,於年底的紐約荒野中心青年氣候高峰會上展現成果。環保局將於 5 月 24 日下午辦理線上說明會,徵件日期至 6 月 24 日截止,歡迎有興趣參與的學生及老師報名參與!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e0gQn

環保局表示,新北市已連續 3 年辦理青年氣候論壇,建立與青年交流對話的平台,今(113)年更持續與紐約荒野中心(The Wild Center)攜手,號召青年以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培養青年成為氣候領袖。實踐淨零永續的道路上,青年的角色非常重要,去年新北市青年氣候論壇邀請到荒野中心氣候行動主任 Jen Kretser,分享了許多紐約青年行動案例,像是大學生於學院頂樓設置太陽能板,實現「上課教室自主發電」的校園計畫,又如同學自發建立校園田園、自主提出畢業晚會減塑需求等,引起與會臺灣青年們的廣大迴響,提出許多問題進行討論。

新北市環保局「2023 新北青年氣候論壇」,邀請到美國紐約荒野中心氣候行動主任 Jen Kretser(左 3),分享了許多紐約青年行動案例

環保局長期關注青年行動力,辦理「環保小局長計畫」、「永續未來學院」、「青年氣候論壇」等活動,致力推動全齡化的環境教育,今發布的「氣候行動團隊創意徵件」,進一步鼓勵臺灣「青」世代成為行動發起者,提出自己的問題觀察與創意解方,並真正落實行動,由青年自己決定從何處開始改變,即使是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看似微小的行動,都有可能在實踐後擴大影響到整個校園、社區,甚至整座城市。

環保局說明,氣候行動徵件邀請全臺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生,透過影像紀錄、實體行動、循環設計、社群媒體傳播等多元方式呈現創意永續行動提案,徵件至 6 月 24 日止,經初選後 4 組入選隊伍將在新北市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短期氣候行動實踐,同時由環保局媒合專業導師進行線上課程,最後於 8 月「新北 2024 國際青年氣候行動論壇」進行決選,優勝的隊伍除可獲得獎勵金外,更能持續推展氣候行動並製成行動影片,影片有機會在年底紐約荒野中心青年氣候高峰會上進行分享,讓青年氣候行動與國際接軌。

環保局將於 5 月 24 日下午辦理線上說明會,歡迎有興趣參與的學生及老師報名參與,徵件簡章及更多相關資訊可至環保局官網或「新北 2024 氣候行動團隊創意徵件」活動網站查詢。

※ 5/24 徵件線上說明會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e0gQn
※ 環保局官網簡章:https://www.epd.ntpc.gov.tw/Article/Info?ID=11254
※ 「新北 2024 氣候行動團隊創意徵件」活動網站:https://greenage2024.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自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網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4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1
3

文字

分享

0
11
3
全球暖化是假的?盲目追求平衡報導恐放大證據薄弱的推測│科學家與媒體的橋樑(七)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2020/09/28 ・496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622 ・十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充斥在新聞媒體或社群上的偽科學謠言,或似是而非的「新發現」,通常都以誇張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目光,並讓多數人深信不疑。誰能擔任這個破除迷思的角色,成為科學家與媒體傳播間的橋樑,為閱聽者導正視聽呢?這一系列文章,將介紹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MC)如何運作,打擊新聞上的偽科學、假訊息。

BBC 退休記者 Peter Sissons。
圖/wikipedia

2009 年 6 月,彼得.西桑斯(Peter Sissons)從英國廣播公司(以下簡稱 BBC)退休,告別他在 BBC 20 多年的新聞生涯。這些年來,西桑斯曾擔任記者、廣播新聞主持人、第四頻道(Chanel 4)的新聞主播,他在播報台上的身影極具時代意義,新聞同仁無不懾服於他臨危不亂、清晰而沉著的播報姿態。唯有一次他遭受輿論批評,是 2002 年英國女皇的母親逝世,他正襟危坐在主播台上向全英國人民宣告與皇室同哀的消息,卻不及換上黑色領帶,那條他繫在前胸的勃根地酒紅色領帶,在全國哀悼的同時,成了批評者不願放過的標的。

英國BBC前主播不相信全球暖化,批新聞台政治正確

2011 年,西桑斯出版回憶錄《當一扇門闔上》(When one Door Closes),[1] 一改 BBC 當家主播可靠沉穩的姿態,大力抨擊 BBC,以最嚴厲的口吻指稱「BBC 成了氣候變遷狂熱者的宣傳機器」。

他認為在 BBC 新聞台,政治正確與否的重要性,已經高於對新聞最基本的要求。一開始他只是不滿氣候變遷的報導只有單方面的故事,即「全球暖化正在發生」,而環境記者卻忽略氣候系統的複雜多變,只消用典型的 2 分鐘剪輯便完成報導。西桑斯後來更加不滿支持全球暖化的篇幅,遠高過反對者的聲音,在書裡他說「那實際上根本是零」。

他認為不論反對者的聲音多麼邊緣,都應該被聽見、在報導中佔有一席位置。他說:「對我來講,最讓人擔憂的,是全球暖化這題,它政治正確凌駕新聞價值的頻率在過去 10 年不斷增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eter Sissons 所著的《When One Door Closes》。
圖/amazon

但科學證據不斷指出,全球暖化確切發生

事實上,全球暖化的科學證據每年都重複驗證這影響全球的現象確切發生,且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持續擴大。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 1988 年成立,[2] 這個專門小組每年審視全球的氣候變遷科學研究,並做出當時決議;1990 年,第一份報告書即指出,[3] 當時的科學模型發現全球溫度逐年增加,只是模型所預測的時間和程度仍不確定,呼籲要跨國合作才能更理解全球暖化並減緩暖化速度;聯合國於 1997 年簽定「京都議定書」,具體訂出全球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

1990 年代末,科學證據逐漸累積、茁壯,在在指出全球暖化是不爭的事實。1998 年,剛從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拿到博士學位,正在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麥可.曼恩(Michael Mann),與同事共同發表一篇期刊論文,[4] 他們利用樹木年輪資料所建造出的氣候模型,可往回窺探 6 個世紀的氣候改變。

這個模型計算出溫室氣體濃度、太陽輻射、火山氣懸膠體等因素,都促成了前 400 年的氣候變異;但 20 世紀以來,很可能推升全球溫度的主要原因,是疾速上升的溫室氣體濃度。這篇發表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論文,很快獲得學界與媒體的注意,文中呈現的氣候變化圖表,也有了全球知名的稱號,為「曲棍球棒曲線」(Hockey stick graph)

這份研究的成果直指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肇因氣候暖化的元凶,又稱人為氣候變遷論(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在有更多證據支持這個結論之前,這篇論文已掀起學界與媒體的討論。最積極挑戰這一研究結果的,無疑是首當其衝的化石燃料產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桑斯在 BBC 退休前的那 10 多年,正是這篇論文發表後,支持與反對全球暖化的陣營互相拉鋸的關鍵 10 年。西桑斯對全球暖化的懷疑,並非毫無來由。

圖一:左為著名的曲棍球棒曲線,20世紀開始急速升溫的全球溫度,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碳排放所導致。右為氣候科學家麥可.曼恩與他用來建構氣候模型的樹木年輪。[5]

爆出「氣候門」,科學家遭指捏造「人為氣候變遷」證據

就在西桑斯宣布退休後的幾個月,2009 年年底,聯合國根據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即將召開第 15 屆締約方會議(COP15)。會議前幾週,幾千封電子郵件和檔案資料夾被駭出,複製到多個網路位置。駭客攻擊的單位是東安格里亞大學氣候研究小組(Climate Research Unit,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伺服器,竊取了跨國氣候科學家的書信往來,也包括他們的實驗資料。

首先揭露這些內容的,是氣候變遷懷疑論者詹姆斯.德林波爾(James Delingpole)。德林波爾是英國的記者、政治評論家與小說家,他在 2009 年 11 月 20 日的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發表文章《氣候門:人為氣候變遷的最後一根棺材釘?》,[6] 借用最廣為人知的醜聞事件「水門案」(watergate),為這些電子郵件起了易於記誦更易於傳播的名字。

文中,德林波爾「舉證歷歷」,說明氣候科學家如何操弄資料,指稱人為氣候變遷是捏造出來的陰謀。他摘取了電子郵件中的段落,包括曼恩說自己用了點「小伎倆」(trick)來整理資料等。德林波爾捕風捉影排版了這些私人信件的片段,並加以點綴,提到「其實地球正在降溫」,而且「轉換綠能會提高稅額並增加電費」;他認為,人為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其實是科學家偽造的,目的是獲取龐大的政治利益與金錢報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調查發現科學家並未捏造研究,但民調已出現改變

可以想見,2009 年第 15 屆締約方會議在「氣候門」文章發表後的 10 天召開,在哥本哈根的會議現場,媒體的關注焦點都圍繞著「科學家的陰謀」打轉。原本就仰賴政治折衝合作的氣候變遷議題,這次不只是角力,雙方陣營所牽涉的利益結構,也一次浮上了檯面。2010 年,英國下議院的科學與技術委員會(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調查整起事件,宣布並無捏造與不法;另一由多位科學家聯合組成的獨立調查小組,也沒有發現任何缺失。

但為時已晚,由 BBC 主持的民調結果顯示,2009 年 11 月至 2010 年 2 月,英國民眾同意「氣候變遷大多是人為造成」的比例,從 50% 降至 34%;而這一結果也與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相符:2009 年的下半季,氣候變遷懷疑論者的比例顯著上升了。

自從曼恩發表了曲棍球棒曲線,到氣候門事件爆發,已經過了 10 年。這 10 年來,支持全球暖化的科學證據、期刊文章,重複說著同一個故事:整體而言,地球在增溫,而且沒有停下的趨勢。

但隨著科學證據愈清晰,懷疑論者的聲量也愈響亮。這群「反對全球暖化」的人,其實沒有提出任何一篇挑戰全球暖化的科學研究論文,卻能成功販賣懷疑,動搖大眾認知的氣候變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候變遷懷疑論者透過出版書籍傳播,而非需要同儕審查的期刊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環境社會學家萊利.唐萊普(Riley E. Dunlap)和美國中央佛羅里達大學政治學者彼得.雅克(Peter J. Jacques)發現,[7] 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又或稱氣候變遷否定論者(climate change deniers)的論述,主要的傳播渠道是大眾出版書籍。他們繞過了需要同儕審查的科學期刊,用更平易近人的語言來包裝懷疑,利用出版網絡散播出去。

這篇由上述兩位學者於 2013 年發表的研究發現,1982 年有一本以早期氣候科學為基底的書籍,討論二氧化碳可能對大氣的助益;除此之外,一直到 1988 年都無任何挑戰氣候變遷的書籍出版。

但 1988 年聯合國成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後,幾乎每年都有個位數的類似出版物,直到 2007 年,每年有十多本,氣候門事件發生的 2009 年,出版了 21 本。這些書籍作者有的是自然科學背景,有的專攻政治社會學,他們直接對民眾說話,提出的論述皆以「懷疑」為核心,由化石燃料產業資助的保守派智庫為後盾,大量產製科學不確定性,認為現在的科學證據還不足夠、不能驅使政府制定氣候政策。

圖二:唐萊普和雅克研究中,整理的氣候變遷懷疑論大眾書籍數,Y 軸是出版書籍數,X 軸是年份。[8]

一味追求平衡報導,易放大證據薄弱的推測

氣候變遷否定論者的論述方式,不是提出可供同儕審查的研究;他們質疑氣候科學的資料和研究方法,攻擊氣候科學家的誠信來強化煽動力道。氣候變遷懷疑論者質疑地球是否真的暖化,質疑人為活動是導致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也質疑氣候暖化的嚴重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1990 年代末到 2011 年,西桑斯經年累月懷疑氣候變遷真實性的時間點,正是保守勢力不斷增強影響力的關鍵幾年;在英國SMC主任費歐娜.福克斯(Fiona Fox)的經驗中,西桑斯認為氣候變遷報導沒有涵蓋到氣候變遷懷疑論觀點是無稽之談。

就在西桑斯出版回憶錄的後 2 天,福克斯在 BBC 專欄上直接回應。[9] 她說,科學媒體中心處理氣候變遷的 8 年來,從來不缺記者基於「平衡報導」的立場,要求訪問懷疑論者。甚至,她也細數了多位 BBC 讀者熟悉的懷疑論專家,他們即時提供記者平衡報導的需要。

福克斯再次提醒,科學報導中無論如何都力求平衡觀點是危險的。她說,「對我而言,過去 10 年裡,科學報導的挫敗就在於當時英國社會有超過 6 成的民眾認為,生醫科學界有一半的學者不同意 MMR 疫苗是安全的;但事實上不是。」

福克斯認為,報導的確需要多元聲音,像是重要的事情如氣候變遷的影響地區與程度、長遠的應對規劃,以及科學界真正的辯論。未經深思的平衡報導容易讓大眾錯認「科學界的共識」,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環境科學副教授馬克斯威爾.博伊可夫(Maxwell T. Boykoff)認為,當大眾媒體錯誤再現了這些科學門外漢的觀點,便是誤導了大眾和政策制定者,使這些社群花費珍貴的力氣辯論虛幻議題,對整體社會毫無益處。[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ikrepo

2012 年,曼恩出版第一本大眾書籍,[11] 說明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研究限制、方法和重要性;也一次回應了氣候門事件的始末,包括氣候科學家如他自己這些年遭受的攻擊甚至死亡威脅。

科學家正面迎戰假消息,確保溝通管道暢通

自從 2009 年氣候門事件以來,氣候科學家學習離開熟悉的學術領域,使用大眾語言溝通科學發現,他們接受媒體專訪、參與紀錄片、發表專欄文章,將大眾誤解氣候科學的危機,轉為重述科學事實的機會。英國SMC 趁著全球媒體都在關注氣候門事件的浪潮上,邀請頂尖的氣候科學家舉辦記者會,正面回應記者的詢問;當媒體錯誤報導,即時發布正確消息;面對科學不確定性也不回避,「不要冒著不誠實和過度宣稱的風險,」福克斯說。一旦科學家與媒體的管道暢通,才有機會真正扭轉偏見與錯誤。

出版曲棍球棒曲線至今已 20 年,將近 9 成以上、數千篇的研究論文都支持人為氣候變遷理論;[12] 2019 年 5 月,英國衛報的報導指引認為「氣候變遷」已不再適用現實狀態,應該改為「氣候危機」或「氣候緊急情況」(climate crisis or climate emergency)[13] 才能反映全球面臨的威脅。

時至今日,回望曼恩等人被惡意指控的信譽問題,再回首大眾出版書籍所傳播的懷疑論點,只是再次顯示了科學因為困難,而讓傳播更為艱困,使惡意和錯誤能趁虛而入。報導如何重現真實,科學家如何克服溝通門檻,而讀者又該如何培養自己的識讀能力,將是資訊爆炸的今日,沒有人能輕忽的重要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釋

[1] Sissons, P. (2011). “The BBC became a propaganda machine for climate change zealots, says Peter Sissons… and I was treated as a lunatic for daring to dissent”. The Daily Mail, 2011/02/09. 2020/01/20 檢閱。

[2]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介紹。2020/01/20 檢閱。

[3] Houghton, J. T., Jenkins, G. J., & Ephraums, J. J. (1990). “Climate change: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Cambridge Univ. Press.

[4] Mann, M. E., Bradley, R. S., & Hughes, M. K. (1998). “Global-scale temperature patterns and climate forcing over the past six centuries”. Nature, 392(6678), 779-787.

[5] Brumfiel, G. “Academy affirms hockey-stick graph”. Nature 441, 1032–1033 (2006) doi:10.1038/4411032a

[6] Delingpole, J. (2009). “Climategate: the final nail in the coffin of ‘Anthropogenic Global Warming?” The Daily Telegraph, 20. 2020/01/20 檢閱。

[7] Dunlap, Riley & Jacques, Peter. (2013). “Climate Change Denial Books and Conservative Think Tanks”.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7. 699-731. 10.1177/0002764213477096.

[8] 同註 7。

[9] Fox, F. (2011). “Why Peter Sissons is wrong about BBC climate coverage”. The BBC, 2011/02/08. 2020/01/20 檢閱。

[10] Boykoff, M. T. (2013). “Public Enemy No. 1?”.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7(6), 796–817. doi: 10.1177/0002764213476846

[11] Mann, Michael E. (2012). “The Hockey Stick and the Climate Wars: Dispatches from the Front Lin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2] Cook, J., Oreskes, N., Doran, P. T., Anderegg, W. R. L., Verheggen, B., Maibach, E. W., … Rice, K. (2016). “Consensus on consensus: a synthesis of consensus estimates on human-caused global warming”.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1(4), 048002. doi: 10.1088/1748-9326/11/4/048002

[13] Carrington, D. (2019). “Why the Guardian is changing the language it uses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e Guardian, 17. 2020/01/20 檢閱。

  • 責任編輯:YP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46 篇文章 ・ 328 位粉絲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希望架構一個具跨領域溝通性質的科學新聞平台,提供正確的科學新聞素材與科學新聞專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