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航向太平洋的DNA之旅:南島語族與拉匹達關係解密

寒波_96
・2016/11/02 ・470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歐洲人抵達由大大小小島嶼,以及浩瀚無界汪洋組成的大洋洲時,除了澳洲與部分的新幾內亞之外,幾乎整個太平洋都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的天下。

由語言學與考古學推論,南島語系在大洋洲傳播的路徑與年代。圖/取自 ref 8

從台灣與菲律賓啟航的南島語族

只要語言屬於南島語系的族群,都能算是南島語族中的一員。根據語言學研究,現存於世南島語言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 5200 年前左右[1];再考慮考古記錄,南島語最初誕生的年代,地點應該位於台灣[2]。南島語於台灣成形之後約一千年,有群人離開台灣,前往菲律賓,也將南島語向台灣之外傳播。

由已知的考古記錄研判,南島語族在菲律賓發展一段時間以後,又繼續往各個方向移動。其中一條較不為人知,近年才比較能夠肯定的路線,是直接遠航到馬里亞納,這波移民發生在至少 3500 年前[3][4];另一條被研究許久的路線,則是在 3000 多年前,與一群創造出拉匹達文化(Lapita culture)的人有關。

離開大陸,前進海洋

早在數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渡海抵達莎湖陸棚(Sahul Shelf,包含現在的澳洲與新幾內亞);隨後幾萬年又有人繼續渡海,向東登陸俾斯麥群島,最東到達索羅門群島;這些大洋洲中較早已有人居的區域,被歸為「近大洋洲(Near Ocean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初次向近大洋洲移民的時候,南島語還沒誕生,大洋洲早期的移民活動,也與南島語族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在近大洋洲,3000 多年前起現身的拉匹達文化,與當地更早的文化之間差別相當明顯,也是這個區域首度出現陶器。拉匹達文化最早的遺址位於俾斯麥群島,後來又往更東方的島嶼散佈;創造拉匹達文化的人,也是最早離開近大洋洲,航向萬那杜(Vanuatu)等遠大洋洲(Remote Oceania)島嶼的人類。

早期人類向南太平洋方向遷徙的範圍,被稱為近大洋洲,其他太平洋地區則被稱為遠大洋洲。萬那杜是離開近大洋洲的拉匹達人,向遠大洋洲遷徙的第一站。圖/取自 ref 10

這群人究竟是誰?是本來的近大洋洲居民,停頓超過萬年以後,又想到往前方的海洋前進嗎?或者是來自台灣與菲律賓,講南島語的航海高手,持續挑戰更遠的航行距離?還是他們是本來居民與新來移民的混血,兩群人在近大洋洲交流、整合以後,才繼續航向無人曾至之地?

Triple-I Model:入侵-發明-整合?

如今大洋洲的南島語言源自亞洲,但 DNA 未必。重現拉匹達文化的風貌,要靠考古學家;回答拉匹達人哪裡來,就是遺傳學家的事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個世紀末起,大洋洲族群的遺傳研究陸續發表,本來取材多半侷限於粒線體 DNA 與 Y 染色體的單倍型,後來又加入更全面的基因組資訊。目前大洋洲的南島族群由這些研究看來……(中間省略 8.7 萬字)……可以視為較資深的近大洋洲人,與較近期亞洲移民的組合[5][6]。

假如現在的大洋洲族群,是當地較早居民,與後來亞洲移民的混血後裔,那麼解釋拉匹達文化起源的「三 I 模型(Triple-I Model)」就顯得很有道理。這個模型認為,拉匹達文化來自南島族群「入侵(intrusion)」新的地區-近大洋洲,在此「發明(innovation)」新的技術,並且與原本的居民「整合(integration)」,換句話說,文化、物質與情慾交流是也[7][8]。

問題是,現在大洋洲的族群,跟當年拉匹達文化時期的人,是同一種人嗎?

來自亞洲的移民

要分辨一個人是「哪種人」,可以藉由型態比較,也能透過遺傳分析,不過前提是要有實在的樣本。拉匹達文化的問題在於,由其遺址中出土,可供研究的人骨樣本,出於保存條件與環境的緣故,實在是不多。所幸近年在考古學家辛勤的工作下,這方面大有進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Lapita陶器資料庫,簡單的說明文章〈太平洋史前Lapita 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圖/取自 考古人類學刊

人類離開近大洋洲以後,抵達的第一站是萬那杜群島,考古學家最近在其中埃法特島(Efate Island)南岸的 Teouma 遺址中,發掘取得 68 個墓葬,超過 100 位古人的遺骸。這批珍貴的樣本中,有 5 個距今 3000 年左右的頭骨被納入型態分析,比較當年拉匹達文化的居民,與其他時代及地區的人,型態上的異同[9]。

這個論文以型態特徵區分,將近大洋洲地區的居民稱作美拉尼西亞人(Melanesian),更東方的稱為玻里尼西亞人(Polynesian)。主要的發現是,拉匹達文化最早的人頭,形態上與地理距離遙遠的亞洲族群,還有現在的玻里尼西亞人較近,卻比較不像距離較近的美拉尼西亞人。然而在拉匹達文化之後,萬那杜本地的遺骸,形態上反而更加類似美拉尼西亞人。

根據遺骸的型態資訊,最早前進太平洋的拉匹達文化居民,應該是來自亞洲移民的後裔,而不是已經在附近住了數萬年,例如巴布亞族群的子孫。在最初的移民繼續向東遷徙以後,後方的近大洋洲人才陸續向前,與留在萬那杜的人發生情慾交流,才有了現在看到的狀況。

DNA 與型態述說的故事一致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復活最早的大洋洲 DNA

最近有 4 位拉匹達女生的基因組被定序出來,儘管相當殘缺,提供的資訊卻已經遠遠超越過去的總和。在 Teouma 遺址出土,型態被詳細分析的5個頭骨,遺傳學家隨後成功獲取其中 3 個的 DNA;外加來自東加王國,東加塔布島(Tongatapu)上的 Talasiu 遺址(TO-Mu-2),距今約 2300 到 2600 年前,已經是拉匹達時期尾聲的 1 個頭骨[10]。

這是整個大洋洲,第一次復活的古代基因組啊!

將現代東亞、近大洋洲、遠大洋洲,以及古代拉匹達人的基因組擺在一起比較親疏關係。圖/取自 ref 10

這 4 位介於 2300 到 3000 年前的女生,彼此間遺傳差異不大,可以視為同一個族群。照理說,現在遠大洋洲上的居民,應該都是她們的直系後裔,但遺傳上與她們最接近的,卻是現在的菲律賓族群,例如菲律賓北部的 Kankanaey 族人,其次則是台灣的原住民,論文採用的是泰雅與阿美族人。

現在的菲律賓和台灣原住民,與 3000 年前拉匹達人的關係,更勝目前的遠大洋洲族群;另一方面,現在的近大洋洲族群,遺傳上卻與拉匹達人有著明顯的差異。這個結果很明白地指出,最初踏上遠大洋洲的拉匹達人,血緣上是直接來自菲律賓,以及更早之前從台灣出發的移民後裔,而非當地原本的居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蔓延整個太平洋的情慾流動

本來的近大洋洲居民,以住在新幾內亞高地的巴布亞人為代表,分析後發現,目前南太平洋各族群的基因組中,巴布亞人貢獻了至少 25%。整體趨勢大致是,離新幾內亞較近的,巴布亞祖源較高;離新幾內亞較遙遠的,愈接近拉匹達人。

左一是估計古代拉匹達人,與各現代南太平洋族群中,源自巴布亞祖源的比例。左二是比較各基因組,傳承自女生或男生的高低。右二是計算古今各族群,DNA 源自丹尼索瓦人的比例(丹尼索瓦人看這裡:〈丹尼索瓦人(中):他們仍活在我們體內〉)。右一是估計拉匹達與巴布亞混血發生的年代。圖/取自 ref 10

顯然這般分佈狀態,是由於事後的巴布亞混血所致。兩個族群混血後,來自混血的 DNA 片段,會隨世代數增加愈來愈短,透過此一原理估計混血發生在多久以前,結果是巴布亞 DNA 進入大洋洲族群的年代,約為 1500 到 2300 年前間,這是移民最初踏上波里尼西亞眾島嶼的數百年以後了。

遺傳學分析的結果,與頭骨型態研究的推論一致,喔耶!

源自巴布亞人的 DNA 也有性別上的差異,巴布亞人對今日大洋洲族群基因組的貢獻,絕大多數來自男生,本來拉匹達血脈傳承至今的,則多半是女生。也許這是因為後來向東移民的巴布亞人以男生為主,但也不能排除其他文化上的可能理由,詳情仍有待未來研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之由 DNA 看來,人類向太平洋遷徙的過程是,一開始的移民來自亞洲的台灣與菲律賓,他們與沿路本來的居民少有交流,很快就抵達萬那杜等人類前所未至之地,後來後方的巴布亞男生才隨後而至,並造成整個太平洋的情慾流動。

由目前證據推論人類向南太平洋遷徙的過程。左上的第一階段,最初的移民渡海抵達近大洋洲。左下的第二階段,來自台灣與菲律賓的亞洲移民,在 3000 多年前路過遺傳交流有限的近大洋洲,產生拉匹達文化,直接殖民遠大洋洲。右上的第三階段,老居民與新移民在新幾內亞附近整合。右下的第四階段,拉匹達時期結束後,巴布亞 DNA 向遠大洋洲傳播。圖/取自 ref 10

關於遠大洋洲地區在拉匹達時期之後的交流,由 David J. Addison 與 Elizabeth Matisoo-Smith 在 2010 年發表的論文〈Rethinking Polynesians origins: a West-Polynesia Triple-I Model〉值得一讀。

強力佐證南島語族的「出台灣說」

由語言看來,太平洋的南島語系最初源於台灣,幾乎毋庸置疑;然而講南島語的人,也就是南島語族,是否也能追溯到台灣,就有許多質疑的聲音。(相關研究例如:〈你有想過構樹如何證明出臺灣說嗎?〉)

過去針對大洋洲族群的研究指出,只由父系傳遞的 Y 染色體,來自近大洋洲族群的比例較高[11],相對的,母系傳遞的粒線體 DNA,則以「亞洲」來歷較多[12];由此推論,大洋洲族群的來源女男有別,這是已經知道,本次研究再度確認的資訊。但這個「亞洲」,究竟是亞洲哪邊?畢竟,台灣是亞洲,菲律賓是亞洲,島嶼東南亞、東南亞大陸也是亞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大洋洲族群中,粒線體單倍群「B4a1a1a」由於比例很高,被特別稱作「Polynesian motif」(這邊「motif」的意思不是空間結構,是幾個 DNA 位置特定變異的組合),這回 3 位 3000 年前,住在萬那杜的拉匹達女生,粒線體也全部屬於這個型號。此一發現十分有價值,因為她們在遺傳上相當接近現在的菲律賓和台灣原住民,而她們都配備著這款粒線體,這就表示,Polynesian motif 至少可以追溯到菲律賓,以及比 3000 年更早以前的台灣。

就像亮島人距今 8000 多年的粒線體單倍群 E,把台灣和其餘各地南島語族連結起來[13];這回拉匹達人 3000 年前的單倍群 B4a1a1a,也把台灣、菲律賓,和遙遠的太平洋給連成一串,證實各地南島語族間的密切關係。古代 DNA 的強大威力,又一次展現。

不過厲害的是,在還缺乏這些古代 DNA 的證據支援以前,由 Peter Bellwood 和洪曉純等人在 2011 年撰寫的〈Are ‘Cultures’ Inherite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he Origins and Migrations of 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 Prior to 1000 BC〉,憑藉有限的線索,就已經推論出相當完整的架構了[14]。

大洋洲最早的南島族群,拉匹達人的起源之謎,是困擾學界很多年的問題,靠著古代 DNA 這項最新利器,如今看來終於有了解決的曙光。

參考文獻

  1. Gray, R. D., Drummond, A. J., & Greenhill, S. J. (2009). Language phylogenies reveal expansion pulses and pauses in Pacific settlement. Science, 323(5913), 479-483.
  2. 除了左鎮人,還有哪些古代人們在台灣生活過?
  3. 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太平洋–由考古學新證據看南島語族史前史
  4. 台灣邁向世界的偉大航道!從神祕拉匹達紅陶揭開南島祖先的跳島大遷徙之謎
  5. Duggan, A. T., & Stoneking, M. (2014).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genetic history of East Asia and Oceania. 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 29, 9-14.
  6. Pugach, I., & Stoneking, M. (2015). Genome-wide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 Investigative genetics, 6(1), 1.
  7. Addison, D. J., & Matisoo-Smith, E. (2010). Rethinking Polynesians origins: a West-Polynesia triple-I model. Archaeology in Oceania, 1-12.
  8. Matisoo-Smith, E. (2015). Ancient DNA and the human settlement of the Pacific: A review.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79, 93-104.
  9. Valentin, F., Détroit, F., Spriggs, M. J., & Bedford, S. (2016). Early Lapita skeletons from Vanuatu show Polynesian craniofacial shape: Implications for Remote Oceanic settlement and Lapita origi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2), 292-297.
  10. Skoglund, P., Posth, C., Sirak, K., Spriggs, M., Valentin, F., Bedford, S., … & Fu, Q. (2016).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peopling of the Southwest Pacific. Nature.
  11. Delfin, F., Myles, S., Choi, Y., Hughes, D., Illek, R., van Oven, M., … & Stoneking, M. (2011). Bridging near and remote Oceania: mtDNA and NRY variation in the Solomon Island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msr186.
  12. Duggan, A. T., Evans, B., Friedlaender, F. R., Friedlaender, J. S., Koki, G., Merriwether, D. A., … & Stoneking, M. (2014). Maternal history of Oceania from complete mtDNA genomes: contrasting ancient diversity with recent homogenization due to the Austronesian expans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94(5), 721-733.
  13. Ko, A. M. S., Chen, C. Y., Fu, Q., Delfin, F., Li, M., Chiu, H. L., … & Ko, Y. C. (2014). Early Austronesians: into and out of Taiwa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94(3), 426-436.
  14. Bellwood, P., Chambers, G., Ross, M., & Hung, H. C. (2011). Are ‘cultures’ inherite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he origins and migrations of 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 prior to 1000 BC. In Investigating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pp. 321-354). Springer New York.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3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喝鮮奶真的能長高?拆解營養素與身高的關鍵連結!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18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食力foodNEX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日本的兒童與青少年在 1960 年代開始,身高像是坐上了成長的直升機!有人說,關鍵就在於1964年推動的學童乳政策,這一喝就是 60 年,讓孩子們「蹭蹭蹭」地長高。

那麼台灣呢?從 2010 年與 2015 年,嘉義、雲林率先實行學童乳政策,到 2024 年在進一步全國推動「班班有鮮奶」,我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機會長高嗎?但如果孩子長不高,真的是因為牛奶喝不夠嗎?其實,想要孩子長個子,還有更多「長高密碼」!

為什麼長不高?哪些因素決定身高?

人的身高是高是矮,有 80% 來自於基因決定。圖/envato

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在主宰我們的身高?科學家告訴我們,影響身高的原因,有 80% 來自基因!到目前為止,已經辨識出 700 多個基因和身高有關,其中一部分是影響骨骼中的生長板,另一部分則影響身體荷爾蒙的分泌,這些基因一起合力,最終決定了我們的身高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響荷爾蒙分泌的基因,就像人體的「身高總指揮」,主要控制三大荷爾蒙: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和性激素。

  • 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分泌的,如果人體生長激素分泌較少,身高也會明顯受影響,也就是身高比較矮。
  • 甲狀腺素則是幫助粒線體這個「細胞能量工廠」順利運作,讓細胞有充足能量來代謝與生長。如果甲狀腺素分泌不足,細胞發育自然跟不上,就會影響身高表現。
  • 性激素則是影響生長板與肌肉的關鍵!例如,女性賀爾蒙分泌旺盛,會促使骨骼中的生長板提早關閉,所以女性平均身高比男性矮。而男性賀爾蒙不僅有助骨骼發育,還能增加肌肉量,讓身材更高挑結實。

所以,基因是命定的,後天就無法再突破了嗎?其實不然!雖然基因決定了大部分,但後天的努力也有很大空間來改變結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後天四大關鍵: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如何影響孩子的身高成長!

後天逆轉勝!抓住長高的四大黃金關鍵

長高需要什麼?首先,飲食是關鍵!長高需要足夠的營養素,充足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能幫助骨骼發育,而均衡飲食則是孩子長高的基石。除此之外,運動也不可或缺,發育中的孩童建議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運動,包括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和放鬆運動等,能讓肌肉與骨骼的發育更加堅實,並且維持正常體重,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睡眠則是很多家長容易忽略的重要因素 。研究顯示,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在晚間 11 點至凌晨 1 點,以及清晨 5 點至 7 點。因此,確保孩子有規律且足夠的睡眠時間,可以顯著提升骨骼生長效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外在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兒童身高。例如,空氣污染及鉛、鎘等有害物質可能阻礙發育。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就要避開這些污染源。

盤點完這些後天因素後,我們不禁要問: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嗎?答案將隨著我們深入探討後揭曉!

喝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

後天因素同樣會影響兒童身高,那喝牛奶會有幫助嗎?圖/envato

聯合國對於發育遲緩之定義,是該年齡孩童所測量身高,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身高標準中位數 2 個標準差,就視為發育遲緩。

2023 年一篇跨國研究研究顯示,增加乳製品攝取能降低發育遲緩比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乳製品消費量增加可能也代表當地正在經濟成長,可能從其他面向影響飲食。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干擾,這份研究也納入了人均 GDP、兒童扶養比、人口成長率、農村電氣化比例與女性參與勞動比等等變數進行控制。此外,該篇研究還另外指出乳糖不耐症常見於青少年與成人,對孩童沒有影響,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總之,喝牛奶的確可能對長高有幫助,但牛奶只是眾多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台灣孩童真的缺這一杯鮮奶嗎?

牛奶的確對身高的發育有幫助,但台灣的學童真的缺奶嗎?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除了 1-3 歲的幼兒外,其他年齡層的乳品攝取量都遠低於建議標準。特別是 7-18 歲的學童,乳品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一半,顯示台灣兒童的乳製品攝取明顯不足。事實上,7-18 歲的學童中,有 8 成每天攝取不到 1 份乳品,這對正在生長期的孩子來說,營養攝取遠遠不夠。

然而,學童缺的不僅是鈣,還有維生素 D。根據 2008 年一篇回顧性的研究,維生素D對身高發育與鈣質同等重要。如果鈣和維生素 D 攝取不足,會影響骨骼發育。1999 年中國的實驗研究指出,飲用牛奶能有效促進身高,尤其是加強維生素 D 的補充後,骨密度顯著提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台灣學童的鈣與維生素 D 攝取是否足夠呢?答案是遠遠不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7-18 歲的學童,鈣的攝取量平均不到建議量的一半,維生素 D 的攝取量甚至只有四成多。這樣的營養狀況,怎麼能夠提供足夠骨骼發育的營養環境?

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營養缺口與乳品攝取不足有直接關聯。每份乳品大約含有 240 毫升牛奶,其中含有 240 毫克的鈣質及 3 微克的維生素 D。根據國民健康署採用的推薦膳食攝取量(RDA),每天需要的鈣質約為 1000 毫克,維生素 D 則是 15 微克,如果每人每天攝取2份乳品類,加上其他的飲食攝取,就有機會補足鈣與維生素 D 的缺口。

此外,牛奶中的鈣質容易被人體吸收。牛奶有三分之一的鈣是以游離態存在的,能夠直接被吸收,剩餘的鈣與酪蛋白結合,當人體消化酪蛋白時,這些鈣質也會被釋放,然後被人體吸收。事實上,人體對牛奶鈣質的吸收率為 32.1%,遠高於其他食物。因此,想要補充鈣質,牛奶無疑是最佳選擇。

人體對牛奶的吸收率達 32.1%,是補鈣的理想選擇。圖/envato

喝的不是鮮奶,而是加溫處理後的保久乳,營養素會被破壞嗎?

至於保久乳的營養價值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 2021 年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說明。鮮乳是生乳經過短時間高溫或超高溫殺菌方式所製成,所以無法達到完全滅菌,保存期間較短,而且需要冷藏。保久乳則是透過高溫或高壓滅菌,並且以無菌的填充方式放入無菌包材,所以能夠保存較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營養成分資料庫,鮮乳跟保久乳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礦物質及維生素都沒有太大差異,只有少數熱敏感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 C 會稍微少一點外,其他成分大致上都一樣。所以,不管是鮮乳還是保久乳,在營養成分上差異不大!

另外,許多父母擔心乳糖不耐症影響孩子喝牛奶、容易引起腹瀉。牛奶中含有乳糖,而乳糖是一種雙醣,由半乳糖與葡萄糖所構成。人體想要運用乳糖,需要先把它分解成半乳糖與葡萄糖,這時候需要一種特別的腸道酵素:乳糖酶。在兒童時期乳糖酶會正常分泌,這是為了要分解母乳,隨著年齡增加,乳品類食物逐漸減少,人體的乳糖酶漸漸地分泌越來越少。然而,這並不代表不能喝牛奶。透過逐步攝取少量低乳糖的牛奶製品,或使用乳糖酶補充品,都有機會能改善不適,重新恢復對牛奶的耐受力。

總結來看,牛奶確實能補足我們失落的鈣質和維生素 D 缺口。這些營養素,也確實與身高有關。但別忘了,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很多,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等各方面都不可忽視!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並搭配運動和良好的作息,將會是孩子的身高發育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開發遇上「術前檢查」:環境影響評估大揭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6 ・433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無論是在立法院的質詢臺,還是網路媒體或社論上,你應該經常聽到「環評」這個詞吧?它的核心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不管是建設重金屬冶煉廠、台積電進駐,還是打通山壁開闢新道路,都必須經過像動手術前的詳細檢查一樣,透過環評的嚴謹審查程序,確保這些開發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度或無法挽回的損害。

 環評的概念起源於 70、80 年代,當時大規模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人們開始反思,發現單靠法規和污染處理技術不足以應對這些問題,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於是「事前預防」的想法應運而生。

我國的環評制度是借鑒美國的經驗,但並不是所有開發案都需要環評,只有那些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開發行為,才需要在開發前進行環評。環評其實是開發許可的一部分,環保機關負責審查環評報告,並擁有否決權。但即便環評通過,並不代表開發案就能立即進行,最終的開發許可還是需由相關主管機關綜合考量政治、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後,才能做出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評到底在忙什麼?

環評的全名為「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就像動手術會有術前檢查、術後定期追蹤及按時服藥,健康的把關需要仰賴定期進廠維修,同樣在開發行為實施前,我們需要評估其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或減輕措施,施工中或營運後也需要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進行追蹤,並由環保機關進行監督,確保不會進一步損害環境品質。

環評負責評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並制定措施與監督確保環境品質。圖/envato

雖然「環評」這個名字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上它的評估過程可一點也不簡單,就像醫療檢查一樣,科學、客觀且精密,評估項目可不只侷限在空氣品質、水質或土壤是否受農藥或化肥影響、生態景觀與棲地等和自然環境切身相關的議題。根據環評法第 4 條規定,評估還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

環評就像是開發案的「術前檢查」,確保開發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和破壞。那麼,大家常聽說環評要耗費很長時間,那它到底在忙什麼呢?其實,環評的目的是要求開發單位對開發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詳細調查和分析,這些調查結果會寫成報告,並進行公開,讓社會大眾了解並參與討論。最後,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查,只有通過審查的案子,才有機會繼續進行開發,從而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

誰應該接受環評的「考驗」?

根據環評法的立法精神,不是所有的開發案都需要進行環評,環評主要是針對那些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那麼,哪些開發案需要環評呢?環境部依法訂定了「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簡稱「認定標準」),這些標準主要是根據開發案可能帶來的影響程度、所在的敏感區域(如國家公園、重要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以及開發的規模(如面積、處理量)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環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像高速鐵路、大眾捷運、機場、離岸風力發電系統等這些建設,不論它們的規模或地點,都必須經過環評。而像科學園區、高爾夫球場的建設,若位於國家公園、重要濕地或野生動物棲息地,也需要辦理環評;至於太陽能光電設施,則是當它位於重要濕地時,才需要進行環評。

宛如開發前的「術前檢查」!淺談環評流程

我國的環評審查採取專家審查機制,環評主管機關依法成立環評審查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政府機關的代表和專家學者,其中專家學者的比例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環境部為例,環境部的環評審查委員會共有 21 位委員,其中 14 位是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這些專家分別在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把關,確保審查過程的專業性與公正性。

臺灣的環評制度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階環評是透過報告書撰寫前的公開意見蒐集,開發單位將意見回應情形納入報告書後由專業的環評審查委員進行審查,若經審查後認為開發後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則應對症下藥,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的審查更為嚴謹,並且依法規定進行範疇界定,篩選出環境關鍵項目與因子。整個環評流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步驟,讓開發案能夠更透明、公開地接受環境影響的評估與檢驗。

STEP 1 資料填寫:開發行為規劃

這就像醫生在手術前,先為病患制定計畫,並在檢查前登錄好病患的個人資料,例如身分訊息、健康問題、藥物過敏或病史等。同樣地,環評也是這樣運作的。開發單位首先要擬定開發案的規劃,並且將這些內容在網路上公開蒐集意見 20 天,同時也會舉行公開會議,讓大眾參與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開發單位需要編寫環境影響說明書的主要章節,並且決定是否自願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開發單位會進行初步的計畫,確認開發的目標與範圍,並評估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這些步驟都是為了確保開發行為在開始前,能夠徹底評估可能的風險和影響

開發單位需撰寫環境影響說明書,初步評估目標、範圍及潛在影響。圖/envato

STEP 2 初步評估:編製環境影響說明書

就像術前檢查結果會匯集成一份醫療報告,在這個階段,開發單位也需要把他們的調查結果、預測和分析整理成一份「環境影響說明書」(簡稱環說書),環說書會說明如何預防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開發單位需要根據作業準則製作環說書,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確認無非屬主管機關所主管法規之爭點後,再轉請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確認沒有需要補正的地方(例如:沒有檢具環境保護對策與替代方案、執行評估的人忘了簽名等),環保主管機關所設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則會著手進入審查階段。

STEP 3 手術可行與必要嗎:審查與結論

這部分就像醫療團隊評估手術的風險。環保機關會審查這份環境影響說明書,專家委員會會進行詳細的審查,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出結論。如果所有的環保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開發案就能獲得初步通過並公告審查結論,告訴你這個「手術」(開發項目)可不可以做、在甚麼條件下做比較安全,或是可能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等等。以離岸風電開發為例,可能就會要求開發商調整風機位置,以避開白海豚的棲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應環評法施行細則裡的審查結論,除了通過審查、不應開發等結果,也可能會出現「有條件通過審查」或「進行第二階段審查評估」的狀態。

STEP 4 完善的手術方案:進入二階環評

就像術前檢查發現可能有重大問題或可能帶來影響的副作用時,醫生可能會要求進行更詳細的檢驗及評估更好的治療方案,環評也是如此。如果第一階段的環評顯示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那麼它就必須進入「二階環評」。

進入二階環評的開發案,意味著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評估。就像醫生要進行更精密的檢查來了解手術風險。除了基本的環評程序,開發單位還需要舉辦公開說明會與範疇界定會議、編製更複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收到初稿後需進行現場勘查與公聽會,讓當地居民或關心這個開發案的人可以參與,了解開發案的影響,並提出意見。

二階環評需更深入分析,與舉辦說明會、公聽會,讓居民一同參與評估影響。圖/envato

同時,開發單位也要依據這些意見,編製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將所有的調查、分析結果都納入評估報告書中,才能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環保主管機關審查。而如果在審查過程中發現需要修改或補充資料,就像醫生建議調整手術計畫一樣,開發單位會進行修正,並重新提交補正及取得定稿備查。只有在所有問題解決後,開發案才是真正通過環評審查並進入下一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你生活周遭環境的開發案正好遇到環評的爭議,或者你關心的案件正在環評階段,你可以隨時上「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查詢相關的最新資訊。不僅如此,環評審查委員會的會議還有線上直播,讓大家能夠親自參與,為國內的開發案共同把關!

整個環評流程耗時多久?

環評法第 7 條規定,主管機關在收到環境影響說明書後,必須在 50 天內完成審查並公告結果,並通知相關主管機關和開發單位。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最多可以再延長 50 天。

根據環評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這個審查期限是從開發單位備妥所有資料,並繳交審查費後開始計算。但是有一些情況是不計入這個審查時間的,包括:

  1. 開發單位補充資料所花的時間。
  2. 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法規進行釋疑,且不超過 60 天的時間。
  3. 其他不可歸責於主管機關的可扣除天數。

因此,整個環評流程的時間會因為不同情況有所變動,但主管機關的基本審查時間是 50 天內,特殊情況最多延長至 100 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實際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根據開發案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就像去放射科拍攝X光可能只要一、兩分鐘,但如果要做電腦斷層,可能就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同樣地,根據環評法的規定,環境影響說明書的審查通常在收到資料後的 50 天內完成,若是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時間則是 60 天。聽起來似乎不算太久,通常三、四個月就能有結果。

但實際上,環評過程常常會因各種原因延長時間。環境部目前也正在進行環評總體檢,蒐集各界的意見,逐步檢視現行制度,並作為未來修正相關法規的參考依據。

環評帶來的效益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幫助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的永續。透過環評,開發行為的潛在風險可以提前被識別,並且在問題發生前採取預防和減輕措施。這樣的過程不僅讓開發行為更具透明度,減少未來可能面臨的環境爭議和成本,還能促進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期待隨著法規的修正與完善,未來的環評制度在效率、透明度與公眾參與等方面有望取得更大進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這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更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實現政府、企業和民眾三贏的局面,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