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熱門文章

・2021/10/04
2021年諾貝爾生醫獎(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於台灣時間4日下午5點30分正式揭曉!本次生醫獎由美國生理學家朱里雅斯(David Julius)及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共同獲獎,他們的研究首度發現了「人類神經系統的溫度和觸覺受體」。
・2021/10/26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開發出「不對稱有機催化劑」,不僅改善催化效率,也克服了不對稱金屬催化劑的缺點。這次泛泛泛科學請到中研院化學研究所的陳榮傑老師,來替我們解說本屆獲獎的「不對稱催化劑」到底是什麼?
・2021/11/02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的核心概念「複雜物理系統」,背後還證實了氣候變遷的意義。這次泛泛泛科學邀請到投身在氣象學和物理學多年的許晃雄老師和林秀豪老師,替我們解說本屆得獎者的研究、「複雜系統」和「混沌」的定義與差異,並分享他們在跨領域的經驗。
・2021/07/28
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被稱爲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但愛因斯坦卻不曾因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背後的緣由,到底是什麽?
・2020/12/30
許多科學獎項,往往只頒發給特定幾位研究者,但在這些研究人員背後,其實也都有個默默努力的團隊。而今(202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發現C肝病毒的學者,其中獲獎的英國生物化學家霍頓(Michael Houghton)認為,自己能獲得此殊榮靠的是研究團隊中每位科學家的努力與幫忙,團隊中的郭勁宏與朱桂林也功不可沒。
・2022/09/12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三位得主,研究在細胞中如何對一些不需要的蛋白質加上一種稱為泛素的多胜肽標籤,調節蛋白質的存在;他們的研究在化學知識上有重要的突破。
・2022/03/21
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1934)是位物理學家、化學家,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她在科學上的貢獻對後世影響深遠,其研究成果也造就許多發現及發明。
・2014/10/09
艾瑞克・貝齊格(Eric Betzig),史蒂芬・海爾(Stefan W. Hell)以及威廉・莫納(William E. Moerner)等三人得到了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因為他們越過了一個科學上設想的限制,也就是一個光學顯微鏡永遠無法超越0.2微米的解析度規格。利用分子的螢光,科學家現在可以監看在細胞內部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可以觀察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之聚集,也可以在奈米的尺度裡追蹤細胞的分裂。
・2015/10/15
1980 年 10 月 15 日,諾貝爾獎宣布化學獎的得主,英國的生物化學家桑格(Frederick Sanger, 1918-2013)成為史上唯一獲得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人。他兩次得獎都是因為發明定序法,提供了探究生命秘密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