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8/07
海克爾也提出不同的生命樹,對於他提出的觀點及想法世人對海克爾的評價很不一,他提出的內容真的這麼不堪一擊嗎?還是我們都誤會他了?
・2021/10/29
張鈞翔從小便是動物的愛好者,也喜歡恐龍。出於興趣,他在東海大學生物學系取得學士與碩士之後,留學英國成為倫敦大學的古生物學博士,返國任職於臺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博物館的日常工作以外,也埋首於化石研究,替臺灣豐富的化石留下一筆又一筆紀錄。
・2020/01/22
老鼠,在過去的社會是害蟲,破壞人類糧倉、傳染病媒介,令人見之驅之;但在現在,牠常為實驗室裡最常見的實驗動物之一。實驗鼠究竟從哪裡起源的呢?讓我們從本篇文章繼續看下去......
・2020/01/01
到了 2019 年,世界上的哪些人物正努力付出貢獻社會呢?有些人物的精神值得效仿,有些人物所提出的議題也值得讓大眾反思未來將會面臨的問題。透過知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的統整,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2019/06/05
《物種起源》罕見地引發了十三年全球性騷動後,大眾透過二手報導、雜文感想以及書本本身來理解這本書的主要觀點。不管達爾文在最後的版本作了什麼細緻的修訂,那些觀點席捲了英國、歐洲大陸與美國科學界,也(不是那麼明顯地)席捲了大眾意識。到了一八七二年,學界更重視討論的是「自然汰擇形成的演化」,而非《物種起源》。反之在一八五九年十一月,這本書(帶著所有對華萊士應當的尊敬)則是演化概念的具體呈現。他或許會為了去蕪存菁、反駁與調整重點而更動內容,但並不表示後來的版本比當年用全新角度看待地球生命、進而撼動世界的第一版更完美。
・2019/06/04
當達爾文寫作或面臨重大事故時,匆忙與焦慮似乎反而能幫上忙。華萊士威脅到他的優先發表權,這讓他受到驚嚇,結果讓他加緊寫作的腳步,無意中推了他一把。倉促之中寫成的「摘要」是一本好讀、廣受歡迎而且具有說服力的書,這樣的效果是他預計那本自然汰擇的巨著所達不到的。達爾文沒有完成那本大書,在他生前也沒有出版,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失去對百科全書式架構的興趣,另一部分則是因為《物種起源》的出版讓這本書變得如雞肋一樣、食之無味了。不過他搶救了前兩章,改寫進家畜變異的書稿當中,剩下一共八章半的手稿則要等到一九七三年,學者斯托佛(R. C. Stauffer)以《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汰擇》(Charles Darwin’s Natural Selection)為題、編輯出版才重見天日。儘管斯托佛的版本深具參考價值,但是整本書卻只是將《物種起源》襯托得更好。顯然有華萊士的介入,對於達爾文是多麼幸運,對於讀者也是。
・2019/06/03
本書作者跳過了許多達爾文傳記常記載的小獵犬號旅程,一般人公認這段旅程對於達爾文日後推演出演化論有相當深遠的影響,而且也對一般讀者較具趣味性與吸引力。作者認為達爾文的小獵犬號旅程已是大家耳熟能詳,因此著重在他回到英國、直至著作完成的一段過程。書中所描述的角度與別的傳記的確有所不同,使我們對於達爾文學說的形成與寫書的心路歷程有更深入的認識。
・2019/01/21
小獵犬號繞地球一圈的航程長達五年,達爾文在行經南美各地時,曾下船前往內陸地區四處調查。有一次,他登上位於今天厄瓜多的加拉巴哥群島,這次經驗讓他在不久後便建立了演化論。 加拉巴哥群島由大大小小超過一百座以上的島嶼及岩石組成,象龜、鬣蜥、企鵝等許許多多生物在此棲息,這些生物都不只與大陸上的生物大相逕庭,每座島上的生物也都有不同的特徵。 觀察到這個現象的達爾文心想,這些生物或許是因為生活在被海洋包圍的環境,所以發展出異於大陸的獨特演化體系。回國後,達爾文建立了「生物可能在反覆突變中逐漸演化」的假說,而這個假說也在一八五九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首度問世。
・2016/12/24
當達爾文在 1859 年出版《物種起源》時,鯨類是哺乳動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個出現在第一版的論點招來許多批評,因此達爾文把它給刪除。然而這個事實在從 1980 年還是毫無頭緒的謎團,到現在鯨起源於陸棲動物的發現,這是化石紀錄保留的最佳演化轉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