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6/18
1858 年的今天,達爾文收到華萊士(Alfred R. Wallace, 1823-1923)寄自麻六甲群島的一份郵件,裏頭是一份論文手稿和一封信。信中請他過目論文後若覺得還有價值,能否轉交給地質學權威萊爾爵士(Sir Charles Lyell)。達爾文還沒讀華萊士的論文就已有不祥預感。華萊士在 1857 年的信中就已經約略提到物種演化的想法,雖然還只是凌亂的概念,尚不足慮,但已讓達爾文警覺也許該將塵封十餘年的演化論整理發表了。如今他大約只完成三分之二,而華萊士已寄來沉甸甸的論文,莫非……?
・2015/02/12
1858 年,已近半百的達爾文收到小他十四歲的探險家華萊士的來信,信中總結他到亞馬遜流域與婆羅洲探險考察後的心得。達爾文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一個讀過他作品的後輩來函請求指教,但讀到後來卻心頭一驚,信末對於新物種如何產生的猜想不正是他埋藏已久不敢與人說的理論嗎?!達爾文目光不禁投向那個自 1845 年就鎖著那份草稿的抽屜⋯⋯。
・2013/07/24
2012年6月,厄瓜多爾的加拉巴哥國家公園宣布了平塔島陸龜(Pinta Island tortoise)中的最後一隻老陸龜-寂寞喬治(Lonesome George)的死訊。科學家估計牠高齡100歲,並會進行解剖以確定死因。在沒有後代及同類的陪伴下,寂寞喬治成為世界上最稀有的生物。數十年來,保育人士嘗試將平塔島路龜與加拉巴哥群島上其他相似種的母陸龜進行配種,但都沒有成功。
・2013/07/16
流行文化擁有普遍性及深入庶民生活的特質,無疑是一個導引民眾參與科學最強而有力的媒介工具。台灣目前有許多棘手的科技議題,例如核電、能源、食品安全、氣候風險…等,都很需要一般民眾的參與意見。這些議題有許多都是需要仰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在養成「談科學」的習慣後,方能有更進一步的參與及決策。也就是說,我們的底層文化中,需要更多、更多的「科學邊界物件」來協助大家親近科學,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累積的歷程。以核四議題為例,如果過去民眾對於核電問題壓根「很少談」,有一天大家突然瘋狂地對擁核或反核積極表態,這種像「一日球迷」般的「一日核迷」,才真需要讓人捏把冷汗。
・2013/07/10
達爾文演化論和基督教教義之間的衝突,在大多數人(包括我)的印象中可能都是從《物種源始》出版後開始的,但跟二十世紀初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興起後的衝突比較起來,之前的論戰似乎又平和的多。
・2013/06/02
達爾文當年隨著小獵犬號四處採集動植物,在經過多年的分析後提出了影響後世甚鉅的天擇說。不過達爾文當年還做過不少其它有趣的事。你知道達爾文在船上除了搜集動植物之外,也收集過落塵嗎?現代科學家重回達爾文過去的採樣點,發現沙塵暴可以幫助微生物旅行到好遠好遠。
・2012/12/12
陳老師提到,要解讀西方科學的發展過程,都必須思考當時的科學家是在跟誰對話。以達爾文來說,他提出的演化論是在跟當時的教會、宗教人士對話。在台灣的我們很難體會,宗教信仰和文化緊密結合的西方社會,演化論是如何衝擊他們的世界觀。
・2011/10/17
自達爾文提出演化概念已超過150 年,縱使仍有許多人質疑演化理論,演化生物學家對新種形成的熱烈研究:生殖隔離、 突變、新綜合理論……值得吾人一覽究竟,細細品味。
・2011/06/02
那為什麼他對於安妮的死充滿巨大的悲傷呢?在 19 世紀時期,醫療的技術與觀念並還未非常發達,對於許多疾病(例如細菌感染)經常是束手無策,小孩的免疫能力本來就比較弱;因此,當時小孩夭折的狀況比例很高,藉由宗教的慰藉,一般的人都可以找到心靈上的出口而不至於太過悲痛,甚至生得更多。由於達爾文已經對於宗教信仰失去信心,他拒絕接受是上帝所給的懲罰之說法。
・2011/04/18
感受到美是人最直接的感覺之一,美在不同的場合出現,從物體的外貌、聲音的節奏,到對故事的感動...已經有數不盡理論想要解釋什麼是美。不過因為美的對象包括不同的對象,還有感受到美的不同個體,想要有一個統一的回答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