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電影,片名是 CREATION。故事的內容是在描述達爾文在大女兒安妮死後的數年,帶著心中的悲傷完成《論物種起源》一書。這部電影帶給我一些新的想法,首先是為什麼達爾文要延宕將近 20 年的時間才發表演化論的觀點?這個問題在我的印象中是因為他希望能夠找到更完善的證據來支持他的演化論觀點,後來由於華萊士在 1855 年發表一篇 20 頁的文章陳述了相同的物種發生的理論觀點,而這個論點與達爾文正在撰寫的論物種原始一書相同,因此達爾文急忙地在尚未聯絡上華萊士徵詢共同發表的許可,就先在林奈學會聯名發表演化論。這樣的故事,說明了達爾文是一個小心翼翼並且仔細求證的人,但是後來實在是情勢所逼,擔心自己思考了將近 20 年的想法被搶先發表,於是提前公諸於世。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反而讓我看到達爾文會延遲發表他的演化論其實還有其他生活上的因素,而非僅僅是為了求證科學上的實事求是精神,家庭生活其實在達爾文發展演化論的是很重要的環節。
電影的故事內容是以《安妮的盒子》這本書為依據而加以改編,這本《安妮的盒子》是由達爾文的外玄孫女依照達爾文與他妻子愛瑪所留下的書信,以及詢問家族的成員而詳實地描述達爾文的內心世界與生活點滴。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心中激起了一絲漣漪,我趕緊找了這本書來讀。這本書並不具有明顯的情節或是戲劇張力,敘述的內容是透過作者(凱因斯)自己去拼湊達爾文當時生活的狀況,有些部分會像是記流水帳的感覺。反觀電影的劇情設計,主要在凸顯達爾文的內心掙扎,透過歡樂的過往時光與當下思念的痛苦情緒轉換,讓看電影的我也情緒波動起來。不過,書本的詳實紀錄與電影的改編相互對照,可以從中有更多想像空間,其實挺有趣的!
《安妮的盒子》一書的內容指出為何達爾文不願意立刻公布他的演化論觀點,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來自演化論將會和當時社會所歸屬的宗教信仰發生激烈的理念衝突!由於達爾文曾經要擔任神父一職,因此不難理解他與家族對於基督教的信仰是有相當程度的深刻,當他從採集到的標本證據中推敲出物種的進展過程,發現這一切可能不是上帝之手一觸而成,而是透過自然選汰的力量推動物種的發生,如此截然不同的觀點直接地衝擊他的信仰中心。達爾文的心中產生拉扯,於是他開始猶豫是否要向世人提出這個全新的觀點。然而,當他的大女兒安妮死去之後,他對於原本的基督教信仰快速地瓦解,因為神根本就無法救贖他的女兒,他不再去教堂參加禮拜或其他活動,這在當時是非常不合時宜甚至怪異的行徑,但是因為他已經全然地接受演化論才是他應該信奉的真理。
那為什麼他對於安妮的死充滿巨大的悲傷呢?在 19 世紀時期,醫療的技術與觀念並還未非常發達,對於許多疾病(例如細菌感染)經常是束手無策,小孩的免疫能力本來就比較弱;因此,當時小孩夭折的狀況比例很高,藉由宗教的慰藉,一般的人都可以找到心靈上的出口而不至於太過悲痛,甚至生得更多。由於達爾文已經對於宗教信仰失去信心,他拒絕接受是上帝所給的懲罰之說法。然而,他從鴿子的雜交研究中,發現近親交配的後果將會讓後代得到親代的缺陷,死亡率會大幅上升,也就是他的演化論中天擇的結果。安妮的死亡很有可能是因為他與妻子(親屬關係上是他的表姊)的結合讓安妮遺傳到他不良的缺陷,於是他心中存在著自責的芥蒂,久久不能自己。這個原因在書中,作者藉由達爾文在書信中,與和家人的互動對談中所推敲而得;然而,電影的劇情改用達爾文產生對女兒還存在世上的幻覺,強烈地表達達爾文內心中的掙扎,刻畫出達爾文的內心世界,我覺得這是該電影讓我最為印象深刻之處!儘管,《安妮的盒子》一書並未指出達爾文曾經出現這般後遺症,但是達爾文極度不願意在其他小孩或家人面前提起安妮,是可以確定達爾文對於安妮的死存有一種莫大的悲痛。
達爾文一生都在自己的家裡做研究,因此他的研究工作與生活是密不可分,也難怪他記錄每一個小孩的成長,他在思考生命或是人性的過程都必然從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獲得部分啟發,了解一個科學家的生活會讓我們對於他的想法和行動如何產生而有更多的認識。達爾文對於物種如何演化的進程提出了革命性的想法,其中對於社會最大的影響之一,不啻是挑戰「人的起源」這個棘手的問題,電影裡面有一段達爾文與赫胥黎的一段談話,赫胥黎對達爾文說了一句話:「你殺了上帝,先生 (You kill God, Sir)!」但是,在他的家庭生活中,達爾文的老婆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因此他的演化論觀點對兩人的家庭生活產生衝擊!或許這也是影響到達爾文猶豫怎麼向世人公布他的演化論點中提到人並不是上帝所創造。
另外, 這部電影的選角與化妝也相當講究,裡面的人物都與實際的肖像有相當程度上的相似!我覺得讓看這部電影的過程更能投入其中!2011台北電影節的英倫潮流系列中,也有播放這部電影,如果對這部電影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