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7/30
言論自由,對個人來說,與自我實現息息相關;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則是確保民主價值的必要條件。然而,言論自由不能無限上綱,其中一條紅線是「妨害名譽」。 近年來各級法院在「民事名譽侵權」認定上,對合理查證的要求越趨「嚴格」,而「刑事誹謗」認定上,對發言者責任認定越趨「寬鬆」,是為什麼呢?此課題攸關臺灣民主發展的品質,值得認真關注。
・2014/10/23
埋首於學術圈的夥伴,都會有一個習慣,看完一篇文章(paper)後,絕對不會放過參考文獻(reference)。雖然對於一般的讀者,這個區域可能不怎麼吸引人;不過,往往參考文獻都會藏著影響該篇文章的重要文獻,而學者與學生們就進行一場地毯式的挖寶行動。
・2014/01/12
從現實的角度切入,每個人對學位都有不同的期望,就業卻是大多數人最大的考量。每個職位所要求的學經歷不盡相同,大學學歷通貨膨脹的時代,名校的碩博士學 位顯然有加分的效果,但是付出的時間與精力與回饋相比卻不見得划算。
・2013/12/06
在台灣的科研體系當中,中研院負責高等學術研究、工研院負責工業技術研究、中科院負責軍事技術研究、而國科會則負責發錢給各個大學及相關研究單位,讓他們有經費可以進行研究。
・2012/10/16
如果你正在學術這一行,一定聽過傳說中的無限退稿迴圈地獄-放心,那只是傳說。最近一項發表在《Science》的研究指出,通常退稿之後改投另一本期刊都會被接受,而且被引用的次數還會更高。
・2012/05/14
在奇妙的學術界裡, 學者的智慧, 變成了期刊的財產, 回過頭來還要再以高價賣給學校, 剝大學第二層皮。 看著自己的勞力無法嘉惠大眾, 卻變成了期刊出版社的 cash cow (印鈔機是也), 國外的學者逐漸覺醒, 發出怒吼, 要求學術成果應以開放的授權釋出, 讓納稅人繳的錢所做的研究成果回歸納稅人身上。 本文報告最近幾個月學術界 Open Access (OA) 運動令人興奮的發展。
・2012/05/01
為了追逐競爭愈趨激烈、但各方面報酬亦再不可同日而語的學術研究大餅,許多英國高等學府也不斷想方設法提升所屬研究人員的兩大競爭力,一是知識轉移,另一則是跨領域和穿領域的溝通與思考能力。
・2011/12/30
Bertamini博士說,精簡(concise)和簡短(shorter)是兩件事。他說,精簡是好事,但是現在很多期刊也要科學家們把論文的篇幅縮小,產生的影響就是閱讀者無法得知實驗的細節。而依據少少的研究成果所下的結論,常常產生的結論就會是假警報。
・2011/07/27
活躍於網路社會運動、 開放數位內容、 自由軟體界, 任職於哈佛大學的 24 歲程式設計師 Aaron Swartz 在 MIT 校園用程式大量下載學術期刊, 被美國總檢察長起訴, 並以一萬美元交保。 有趣的是, 這些期刊的著作權擁有者 JSTOR 表示只想確認 Aaron Swartz 並未散佈這些文件; 但美國聯邦政府卻還是執意繼續處理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