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科學
1244 篇文章・ 1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3/22
1908 年,出生於 1868 年 3 月 22 日、邁入不惑之年的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Robert Millikan)望著窗外的校園,檢視目前還算令人稱羨的生活:美滿的婚姻、三個小孩、在芝加哥大學任教,而且還是個頗有名聲的教科書作家。然而,有件事他始終耿耿於懷,那就是他還沒有足以名留青史的研究成果。仔細思考後,他決定挑戰至今眾人仍束手無策的難題:測定電子的基本電荷。只是他沒料到,當名聲如願以償時,伴隨而來的,卻是難以抹平的陰影⋯⋯
・2015/03/20
我想繼續談一談窮盡法。這個方法的想法,就是想辦法用無窮無盡的逼近,去得到確切的量度,就像我們在前面用無窮多個正多邊形去度量圓形那樣。這是目前為止發明的度量技巧當中,最強大且最靈活的方法。原因在於,這個方法把曲線形狀的量度,簡化為直線形狀的量度。想不到我們竟能精確度量彎曲的形狀,而且還能度量得如此深入而漂亮。
・2015/03/12
1859 年夏天,德國物理學家克希荷夫與化學家本生(Robert Bunsen)一如往常相偕走出實驗室,到外面散步放鬆一下。他們邊走邊聊,討論起幾天前鄰鎮那場大火發生時,他們好奇地用分光鏡分析火光的結果。突然克希荷夫停下腳步,瞄了一眼天上的太陽,對著本生說:「本生,我一定是瘋了!」沒想到本生會心一笑地答道:「我已經瘋了啊!克希荷夫。」
・2015/03/06
夫朗和斐的研究為天體光譜學鋪了路,但這些背後的原理要等到四十年後,才由同是德國科學家的本生(R. W. Bunsen)和克希荷夫(G. R. Kirchoff)揭曉。不過太陽神只讓夫朗和斐多活了 25 年,他終究無緣一窺最終的答案。
・2015/03/03
對數學家與哲學家而言,無限大就像個怪物。哲學碰上無限就會產生一堆悖論,例如芝諾悖論、無限大飯店、⋯⋯等等。無限大更是在數學製造了一堆矛盾,例如:無限序列 1 - 1 + 1 - 1 + ⋯⋯的總和到底是等於 0 或 1、或是 1/2?我們可以讓自然數與平方數的數列彼此一一對應(1→1, 2→4, 3→9, ⋯⋯),但平方數顯然又只占自然數的一小部分,那麼自然數的集合究竟比平方數的集合大還是兩者一樣大?
・2015/02/28
史上只有兩個人曾獲得兩個不同項目的諾貝爾獎的人,一位是眾所皆知的居禮夫人(分別獲得物理獎與化學獎),另一位就是美國化學家鮑林(Linus C. Pauling)。他先在 1954 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再於 1962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而且兩項都是獨自獲獎,這可就是史上唯一了。
・2015/02/20
鈉金屬的電子「逃竄」到水中,金屬瞬間帶著很強的正電,於是彼此排斥撕扯而分開,看上去就像許多細小的針向外爆射出去一樣,針狀會增加金屬與水接觸的面積,產生更巨大的反應。
・2015/02/17
掃描式穿隧電子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是第一個看見原子表面的顯微鏡,Rohrer和Binnig兩人因為STM對奈米科技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常理來說,如此高科技的發明應該是誕生於頂級的精密實驗室,沒想到STM的搖籃,竟是Rohrer博士褲頭上的吊帶。
・2015/02/15
美國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神經外科醫師Viviane Tabar的研究團隊將人類幹細胞植入老鼠腦部後,發現可以幫助修復腦部受損,讓神經細胞外圍重新形成髓鞘。這不只可以修復傷害,還可以幫助老鼠提升學習、記憶與平衡的功能。
・2015/02/06
十九世紀初,倫敦一家樂器行走出來一位十幾歲的學徒,他握著剛領到的工資,興奮地又來到附近的舊書攤買書。這一次他的目光被一本描述伏打所作電學實驗的書給吸引住,但他身上的錢不夠,而且這是本法文書,他還得再買本辭典才能看得懂。他還是下定決心將手中的錢給老闆當訂金,並在之後攢夠錢時將書與辭典買回家。研讀之後,他找了哥哥一起打造書中所述的伏打電池,但只剩零錢不夠買所需的銅片。他靈光一閃,根本不用買,就拿手上的銅板便士取代就行啦!這就是惠斯登,從小就努力追求新知,並展露發明的天份。